五四精神的当代启示

发布时间:2020-04-30 02:41:14

五四精神的当代启示

五四精神得以流传,对当代的我们必定是有所启示。了相关内容,欢迎大家来参考借鉴哦!

五四精神的当代启示

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在北京以学生为主体发动的一场对抗政府的爱国运动,是中国又旧民主主义革命到 * 革命的转折点。五四运动如一声春雷响彻腐朽的 * ,震醒了一代满腔热血的青年,让他们拿起了武器,反抗这个千疮百孔的 * 。五四运动的开展让新一代的青年开始思考如何去拯救 * ,也让马列主义在中国更加广泛地传播开来,为 * 的出现铺垫了良好的基础。

九十五年过去了,虽然那段历史渐行渐远,逐渐淡去,但是以五四精神为母体孕育的五四精神却生生不息地在中国一代又一代的青年身上进行着传承。具体来讲,五四精神就是不屈不挠、忧国忧民、敢于奉献、敢于斗争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就是在这种激励下,一代又一代的中国青年争优创先,走在时代的前列。

那么,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从五四精神中去汲取到哪些营养来用到我们的工作生活中呢?

首先,让我们从五四运动的旗号说起。

五四运动高举的旗号是什么呢?是“德先生”和“赛先生”,用中文说,就是民主与科学。当时中国处于一种黑暗的军阀统治时代,国内毫无民主可言,民不聊生。国外,则是备受各国的各种欺辱。有着泱泱五千年文明的中国如同一个行将就木的巨人,垂垂老矣,正在一步步的倒下。五四运动,就是让愚昧麻木的国民开始思考中国为何与西方国家形成如此悬殊的差距,西方国家是如何完成了这一逆转。这时候,提出“民主”与“科学”,是十分关键的旗号,人民没有民主,这一点致使国家愈加黑暗。由于 * 鄙视西方科学,自封“天朝上邦”,而西方国家完成了声势浩大的逆转,科技革命的力量足已显现。在当时,这无疑是振聋发聩的。在今天,对于我们仍然具有重要意义。虽然新中国的不断发展使得各项工作都蓬勃发展,各项制度愈发健全,但是,我们仍然可以注意到一些缺失,我们应当积极的去思考,去反馈。至于科学,我国现在仍然是属于密集型产业国家,虽然GDP稳步提升,但是毋庸置疑的是我国在核心的技术领域仍然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与探索。这就需要一代代的中国青年去正确地认识,并且努力地改变现状,让中国早日成为一个拥有核心竞争力的发达国家。

其次,我想,五四运动带给我们的思考是一种批判精神。

几千年来,儒家的孔孟思想深入人心,根深蒂固。但是在五四运动中,他被勇敢地质疑,虽然不应该去完全的否认孔孟儒学,但对我来讲,让我启发最为深刻的,并不是五四运动对于孔孟儒学的完全颠覆,而是中国青年所显示出的一种批判精神。这一点非常难得。正是有了批判精神,这个腐朽的 * 所加于中华民族身上的精神桎梏才可以被粉碎,中国这头沉睡的巨狮才能够被唤醒!在今天,我们仍然需要带着一种批判的精神,无论是在学习中,还是在工作上。质疑与批判并不是指不信任任何事物,它意味着更加理性地接受我们每天所获取的'信息,正所谓“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辩证地看待世界,理性地理解世界,我们才可以在新时代中屹立不倒。

作为当代青年,我们要积极地去理解和运用五四精神,让五四精神成为我们的动力,要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自觉将中国的前途命运放到时代潮流和世界发展的背景下来思考,加强学习锻炼,勇于创新创造,做到既富有爱国情感,又彰显爱国理性;既高扬爱国志向,又夯实报国能力,真正成为建设祖国、发展祖国的栋梁之才。

弱水三千,取一瓢饮 『五四运动』最多可以称得上新文化运动的伴生物,但是,习焉不察,挂在嘴边的居然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俨然『新文化』是『五四运动』的伴生物。 其实,『新文化』是『启蒙运动』,『五四运动』是具有法国特点的大革命,启蒙运动注重学理和思想,大革命那是直接的行动,不是请客吃饭,不是温良恭俭让。两种不同的东西,具有逻辑的统一性,才可以把他们糅合在一起,否则,真可以说是捏合了。『新文化』和『五四运动』到底是否真正具有逻辑的统一性?在我看来是一个问题。尽管,搞『新文化』与搞『五四运动』的都与北京大学有关系。或者说『新文化』是北大的老师们搞起来的,『五四运动』是北大的学生们搞起来的,可以统一到北京大学和主事者蔡元培先生身上。 目前,史学的主流 * 依然把『新文化』限定在 * 、胡适、 * 身上,可以说是典型的『影射史学』。五四运动九十周年矣,『影射史学』依然身强力壮,可见, * 的『遮蔽』是多么成功地深入人心。 源头活水,从未断流 在我看来,中国近代新型的文化,并不是从 * 主编《青年杂志》开始的,更不是由他们完成的。新文化的源头活水,至少应该从『同文馆』和『留美幼童』开始。学习西方的『方言』,进一步学习工艺和技术,都是洋务运动的产物。甲午战争之前,不乏远见卓识的开通之士。但是,由于国人自己创办的报纸、书局、学堂还没有形成规模,社会文化生态,不能广泛支持新文化,新文化还不具有更大的传播能量,但是, * 已经开始省思中国何以为中国,西方何以为西方。少数思想先驱,初步具有文化自觉。不敢说思想先驱文化自觉的程度有多高,但是,理性的清明至少已经形成。 中国近代开始形成一种独特的『灾难修复机制』,只有遭遇巨大的创伤,心情分外沉痛,理念分外纯正,行动分外坚决。甲午战争,在新文化的历史上,具有里程碑的作用,就在于首先它是国耻纪念碑,长期吸收中国文化乳汁的『蕞尔小国』——日本,居然战胜中国,读圣贤书的士人哪里咽得下这口气? 『公车上书』的形式比较老套,但是,上书已经满足不了新时代 * 的需求了,他们开始置学堂、办报纸、编刊物了,哪位开始鼓捣这些新玩艺儿,哪位就是新兴 * ,中国开始形成公共空间。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之后, * 确实有些沉寂,但是,1902年之后,随着朝廷轰轰烈烈鼓捣洋玩意儿,到1912年,正好十年的时间,古老中国已经具有深厚社会文化生态,新文化已经势不可挡。报纸、书局、杂志、学堂犹如雨后春笋,欣欣向荣。民族资本家的实业、立宪派的地方自治,已经有板有眼,颇具规模。这些都是孕育新文化所必不可少的社会生态。 * 之前, * 、梁启超、严复、林琴南、罗振玉、王国维、章太炎、张元济、陆费奎、黄远生,灿烂群星照夜空。没有近代文化的先贤, * 就可以横空出世? 梳理近代文化史,就可以看到 * 、胡适、鲁迅的前辈,无论是操守还是学问,实在是筚路蓝缕,以启山林。问题的关键在于, * 、胡适、鲁迅也没有说要贪天之功,可是, * 之后,几乎一夜之间,居然遮蔽了前辈的贡献,好让人们抬头就能看到 * 、 * 的文化贡献。 * 、 * 两位老人,九泉之下有知,听说晚辈称颂自己为新文化的开山祖师,也会连连摇头,以为万万不可。 * 、 * 、胡适、鲁迅的贡献,自然会写在历史上,但,生动活泼的一群《新青年》,是不愿意自己的背影如此扭曲变形的。我想,诸位前辈看到晚辈没有忘怀所有为新文化做出贡献的英雄,理当含笑于九泉。 千帆竞发,百舸争流 中国新文化运动的诉求,被总结为『民主』与『科学』,也有点不大妥当。自从中国被拖入近代化的进程之中,不可避免遇到民主和科学。当代哲学家李泽厚先生总结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确实具有智慧。 『启蒙』对应的是个人,『救亡』对应的是国族。个人的发现,冲决网罗,必然是个人摆脱束缚和羁绊,尊重个性,宽容异己。亡国灭种的危机,必然产生救亡运动,伴随着民族自决和国家独立。中国近代的新文化,首先体现在为个人争取自由,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对自由的向往。兴办企业、开设学堂、创立报纸、经营书局,都需要自由的氛围。民国时代的报纸、杂志、学堂,即使再不怎么样,都有底线。真正自由竞争的社会生态,才能够优胜劣汰。垄断的文化生态,办的最好的报纸、杂志、学堂,也不会具有个性,而且,常见劣币驱逐良币,出现劣胜优汰的尴尬局面。自由的社会文化生态之中,真性情是可喜的,桀骜不羁、特立独行会带来不少的笑话,甚至产生尴尬。整个社会的文化生态都是 * ,修剪个性便是常态。个性被修剪得多了,根据用进废退的生态学理论,后来干脆就没有个性可以修剪了。民国时代,之所以有趣,就在于个性来不及修剪,天真烂漫、兴致盎然。在一个可以说真话的时代,真相易得,只要有兴趣,距离真理也就不远了。 追求个性的 * ,更要为国家争得独立,国家具有尊严,公民就可以高枕无忧地追求个性的挥洒;遗憾的是,自从被拖入近代以来,中国什么时候消停过?丧师失地,割地赔款,都是 * 心中的创痛。留在心中的血,澎湃着中华的声音。个人宁可少一点自由,也要为国家争得自由。 * 在 * 与民主主义之间,第一选项就是 * 。只是,民国时期社会文化生态,既要奋力争取国族的自由,也具有底线的个人自由。 『五四运动』无疑是在争取国族的自由,一部中国百年学生 * ,多是争取国族自由的历史。从这个角度观察,『五四运动』与晚清的『公车上书』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公车上书』是请愿,『五四运动』是游行示威;『公车上书』是理性的,『五四运动』是非理性的;『公车上书』既是启蒙又是救亡,『五四运动』救亡压倒了启蒙。 『五四运动』发起的主力,是高等学堂的学生,由此可见,大学生已经成为一个独特的群体,五四学生采取的『愤青』姿态,为以后的学生运动,提供了一种『范型』。后五四时代的学生,在个性自由和国族自由之间,呈现不同的张力。总体来说,大家对国族自由的认可和拥护,是比较明确的;而对于个性自由的理解,歧异甚大。伴随着国家的独立,甚至个性自由成为一种禁忌,不能不说这是时代之轭。

站在时代的今天,我们仿佛依稀还能听到那九十五年前响彻中国的呐喊,就让我们心怀五四,去以自己的热情与勤奋去努力创造一个更加美丽的大中华!

【五四精神的当代启示】相关文章:

1.五四精神的当代价值

2.五四精神的内涵

3.五四精神的理解

4.五四精神的现代意义

5.五四精神的核心

6.五四精神的现代解读

7.弘扬五四精神的诗

8.有关五四精神的散文

内容仅供参考

五四精神的当代启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