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课件

发布时间:2020-07-05 10:54:44

小石潭记课件

篇一:《小石潭记》讲义

学科教师辅导讲义

篇二:小石潭记说课稿——市一等奖

《小石潭记》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抛砖引玉,一右激起千层浪之

小石潭记”,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
设计

与反思等六个方面来陈述我的教学设计和设计理念。 我先向大家介绍一下教材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文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小石潭记》是第一

课,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

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它幽深冷寂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贬官失意时凄苦悲凉的

心境。形似写景,实则写心,是一篇难得的情景交融的佳作。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

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

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诵

读古代

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等要

求,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我确定本课的知识和能力目标为:积累常

见的文言词语,培养学生抓住景物特点,借景抒情的能力;过程和方法目标为学习自

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情感态度目标为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凄苦悲凉的心境。

体会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由于本文词语活用现象较多,个别语句较难理解,我将积累文言词汇作为教学重

点。又因本文在表情达意上较为含蓄,八年级学生理解起来还有一定难度,因此将理

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作为教学难点。

下面我说一说教法、学法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我采用诵读法、情境激励法,

提问法,归纳法,小组合作教学法等来实施教学。

八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文言知识积累和分析理解能力,但对学习文言文的兴致不

很浓厚,将学生分成六组,引导学生读、讲、练、演、写、说,通过合作学习竞赛,

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达成学习目的。

计划用两课时完成,并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下面我将具体介绍我的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创设情境 ,导入课文;二是小组合作,研读课文;

三是布置作业,拓展课文。

在导入部分,我先播放一曲《高山流水》,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一组充满自然

魅力的山间图片,再激情导入,随着展示课题。我的导语设计是这样的:同学们,“山

川之美,古来共谈。”我们曾跟随郦道元领略过《三峡》雄伟壮丽的自然风光,也曾

踏着吴均的脚步走近过富春江奇特秀美的山山水水,今天,我们将跟随唐代文学家柳

宗元一起去游览清幽秀美的小石潭。

通过图片、音乐、教师的示范,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情境,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

离,进而导入新课。

下面我将重点阐述第二部分:小组合作,研读课文。共分为六个环节
第一环节:师生同台我来读

我们知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新

课标的要求。我设计了以下五种朗读形式(1)指名学生读;(2)教师配音范读;(3)

去掉标点个人抢读:(4)小组赛读:(5)生配音读。师生配音诵读时,徐徐播放音乐、

图片,把学生引入美好的情境, 让学生逐步达到读准、读畅、读懂、读美。这样让

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文意,初步把握文章的语气语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

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二环节:巧学名家我来讲,有三个步骤:

1、走进作者,了解背景。2、小组合作,疏通文意。3、巧学名家,主持讲坛

播放《百家讲坛》中主讲“小石潭记”的部分片段。让学生了解柳宗元及写作背

景。这样,为理解作者的想感情作了铺垫。

随后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课下注释疏通全文,圈点勾画出疑难词句,小组内质疑,

记录不能解决的难题,全班讨论。教师点拨,强调重点字词句。

学生结合课文、联系作者常识,模仿北师大教授康震,主持“百家讲坛” ,准

备主讲。小组代表上台主各讲一代表上台主各讲一个自然段。 教师引导学生对各组

的代表进行点评。

通过这个环节,扫清字词障碍,进一步理解了课文内容,积累文言词汇,提高了学生

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进而突出了教学重点。学生在老师和名家的共同带领下,

既避免了枯燥的对译,上台主讲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又锻炼了学生的

口语交际能力。

第三环节是落实基础我来练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我用屏幕出示一组含有字词句、课文内容理解方面的练习,当堂检测。生快速完成后,

教师点评。通过练习落实基础知识。又获得了教学反馈,为下节课的教学实施提供了

依据。

第四环节是导游设计我来演:分三步来实施:

1)①设计一条旅游线路;投影问题,引导学生思考:①本文写景条理清楚,作者是按照什么

顺序写的?试着设计一条旅游线路。

②给景点取名;设问: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写的?结合景物特点给景点取一个名字,(教师提示可以用亭、台、廊、馆、阁等来命名)

③展示导游。自主阅读,在学习小组内展开交流,准备上台展示导游。学生一行五六人,穿过篁竹林,进入奇石馆,经过翠蔓廊,到达观鱼台,坐望溪亭间,欣赏幽竹潭,每名学生生负责一个景点,组合作,充分发挥想象,用优美的语言上台展示游览过程。

展示活动结束,师生对各小组的表演进行点评。

通过这一环节的设置可以引导学生学习移步换景、借景抒情的写法。设计旅游

线路,让学生理清写景顺序,给景点取名引导学生把握景物特点,展示导游,再次加
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受小石潭的幽静美好,促进学生大胆地进行口头表达,既引

发了学生的兴致,又锻炼了学生思维。

第五个环节是体验情感我会写:

新课标要求学生“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而且“对作品

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因此,我创设了两个情境:(1)

如果你是柳宗元,写一段自己的内心独白。指导学生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抓住文中

的语句“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来谈。(2)如果你就在他身边,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呢?同桌两人分别完成一个情境,两两交流。

我设计这个环节,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通过对内容的分

析,结合作者的背景资料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就突破文章的难点。

第六个环节是归纳感悟我会说

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从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设计了三问:这

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方法,受到哪些启发?

1、

引导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感受,最后做总结发言。

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要点,巩固所学。

以上六个环节,教师始终要对各个小组的学习表现做评价,以评价推动课堂教

学的有序进行。

第三部分:布置作业,拓展课文

记诵积累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故设计第一题作业:根据写作思路背诵课文:

由于学生已学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试着比较本文与《与朱元思书》《三峡》的异同。 设计第二题,通过比较阅读,更透彻地理解课文内涵,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

力。

下面我来说说板书设计

各位老师请看:

水------清

景 石──奇情 凄神寒骨

树──美 悄怆幽邃

鱼──乐

板书是在学生探讨的过程中逐步写出,有课文内容,也有作者的思想感情,突出

了教学的重难点,给学生鲜明,直观的印象。

六、说设计反思

我的教学设计是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

作用,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竞赛的方式,抛出“读、讲、演、练、说、写”之砖,引来学

生“学会、会学、乐学”之玉,让学生在创造性学习的浪花中,欣赏、感悟语文之“雅”,让自然之美在他们的心中演化成一幅幅巧夺天工,富含人文色彩的美丽画卷!
篇三:《小石潭记》讲解

小石潭记 *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今天讲小石潭记,枊宗元的。

为什么要讲?讲什么?一者,正好醉的孩子写了游记,这也是一个游记。正好,我们看一个大家是怎么写游记的,通过这个,我们就从古典里吸收文章的精华。这是一个用意。

第二个用意,这是初二语文课里的一篇文章。要求孩子背。但如果老师讲的不细,讲的粗,孩子不明白,怎么能死记硬背?一定要讲的细,讲的如诗如画,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背。理解了,不背而背,不记而记。

不理解,背了也没用处。 只是考验了孩子的记忆力,意义就小了很多。

我们重点讲三个方面。一是讲文字,二是讲顺序,三是讲心性 。讲

顺序,也就是讲逻辑,讲逻辑,也就是讲图画。

我们先讲文字,文字的准确性。

这个小文章的题目是小石潭记,题目就是中心,是主旨。

一是“小”,不是大湖,是小潭。所以就不能有波澜壮阔的语言与文字,一定要写的小巧。

二是“石”,就是这个潭的特点,不是草滩。不是水库,是石潭。

第三,是“潭”,不是湖,不是河。这是标题,是标准。这是我们审题的方法与思路。

第四,记,就是记录。是一个游记。这个游记,写的是身之游,眼之观,耳之听。但更写的是心之游,心之触。

我们讲过,古文一定要抠,一个字一个字尽量的抠明白。古代人最讲用字准确,没有费字费句,也没有费句话。通俗的讲,加一字,就多 ;减一字,就少。这就是准确。

我们现在来讲正文。讲的尽量细一点,让大家体会。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从就是自,现在就演变成自从,自就是从,从就是自。从小丘出发。

讲到这个小丘了。我们了解地理,就知道这个大体的位置是在南方(作者讲的这个地方在湖南),因为南方多丘陵,没有高山。所以小丘,暗含着,就是地理的位置。我们读书,不能不细微入手, “无上甚深微妙法”要体会甚深的境界,就有从微妙下精细处观照。

写这个游记,是在什么背景下呢!是在作者被贬回家的路上,这是背景。(唐
宪宗元和元年,作者因受以王叔远为首的政治革新集团牵累,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到永州后,母亲病故,王叔文被处死,自己也不断受到统治者的诽谤和攻击。当时他政治失意,心情郁闷。)

西行百二十步。从小丘出发,往西走,百来十步。这个百二十步

很精确。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隔就是间,就是离。所以就有隔离一说。篁就是修。现在我们说长竹子,一般是用修竹。过去是用篁竹。王维有一句诗:“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里的篁又引伸为竹子。闻水声。这个闻,更有意境。为什么不用听?听是有意识的,叫听。无意识的,叫闻。这里的闻,也是无意的。没有意识的,是心性的自然表现。比如,我们听一个乐曲,有时无意听到的,反而印象深,记的牢,记的久。如果是有意去听,反而觉得记不住。再比如,我们有意去做好事,就叫有意识。无意做好事,自然而然。这个功德大,做了,就忘。三轮体空,功德无量。有意与无意,这个区别很大。在我们再讲细讲这个,闻字。前面讲过,这个闻字,是无意识的。简单的理解,什么叫无意识,就是自然而然。

用佛理来讲,这个无意识的意思就更深。“心无所住而生其心”。两个意思,一是心无所住,二是而生其心。这是金刚经里讲的,心无所住,就是自自然然。而生其心,比如我们讲布施,看到一个人,要饭要钱,就布施他饭,布施他钱自然的。不是说,你心里还有悲心,才布施。这个悲心都不能有,布施完了,你可能会高兴。心想我做了好事了,这都不符合,心无所住。做了就做了,心无所住。但心无所住,而要去做---而生其心。一个是静,一个是动。

如鸣佩环,这个水声象什么呢?佩环,就是古代人过去戴的饰品,听起来,很悦耳

心乐之。因为是无意识的,是心底的自然流露,所以这个乐是真乐,真情流露。

一定是无意识的,心生喜欢,这才是真性表露。如果你非要强迫自己去读,就是有意识的。就不会心乐之,自然欢喜。这一层,一定要体会到,要明了。刚才我们讲,作者是被贬的情况下,游到这个地方,写的这个游记。现在无意听闻,心生喜欢。可见作者,明性见性的功夫,不是一般的。为什么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是因为无意识,是自然的。所以这种乐也是真的,如果有意识的,不自然了,那么也就没有心情听闻了。说不定要骂娘,要怨天尤人了。作者在失去工作的情况下,能够心乐之,这个功夫不简单。

如鸣佩环 。为什么讲是佩环,不讲别的,大家读书, 一定不要错过。这个佩环,表的是玉之意。是玉做的东西,玉是什么,我们讲叫冰清玉洁,这个玉表示的高洁之意,这个玉发出的声音就表示高洁之意。古代人写东西,不会多一字。不会错一字,用这个来表示,一定是有深意的。这个道理大家在明白,换句话来讲,也是心性一个体现。

这个玉佩之音,与作者的心性相契入,所以才会有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伐竹取道”四个字,讲的很简明。绝对不说用什么工具,怎么砍的,是不是流汗叫累,没有意义。因为主题是小石潭记,不是伐竹记。再讲怎么伐竹,怎么取道,就走题。所以作者伐竹取道的速度很快,一念之间,四个字,就带我们看到小潭。

下见小潭 。不是上见,是下,写上就不对了。一个下字,就要比“见到小
潭”描写的准确。

水尤清冽。这一句,粗看,就一眼带过了。要细看,特别是跟孩子精读精讲的时候。

尤---有两个意思,一是怨天尤人的尤,就是怪的意思,二是特别之意,尤其之意。这个有能力就要跟孩子讲。

清冽。什么意思?清是清彻,冽是凉之意,比如我们讲凛冽,就是有寒凉之意,我们之前讲,要读出作者的心性。这个清彻寒凉,就是作者的当时的心性。

一方面,被贬了,但是心地高洁,不为名利所动。

二是,被贬了,心中还是有少许的寒凉。心地高洁,是作者的追求。心里寒凉,是作者当下的心境。作者就是在这个矛盾中纠结。

后面,作者写到“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作者的这句话,与这两个字是前后呼应的。不可久居,正是在纠结中,战胜了自己。这是后话,我们一步一步讲。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整体的意思是,一大块整石为潭的底,在靠近岸边,那块大石头卷而出,这个卷字,用的就妙。有的象坻,有的象屿,有的象湛,有的为岩。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不是写潭嘛?怎么写上石头了,这才是写用的妙用。写而不写,不写而写。 比如我们说教室,什么是教室,教室是一个环境。要有桌子,黑板等等,没有桌椅,黑板,不成其为教室,只能说是一个房间。所以,我们讲写而不写。

再举个例子,如果说我们写长城,只是写长城,那还有什么可写的。我们可以写,听长城那里的风,站在长城上看云,闻长城周边古老的空气。这风、云、气、全是长城。是不是这个道理?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写到岩石了,再写树与藤。在前面讲过,要注意顺序、逻辑,这个有助于我们理解记忆。下见小潭,然后见石,再见树藤。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这个要细讲,因为读起来坳口。所以要细讲,不能粗粗的理解,粗的理解,就对中国的文字失去认识。

这里描写了两个东西。一是树,二是蔓即藤,这两句讲的是树与蔓的关系,什么关系?蒙。怎么叫蒙,我蒙住你的眼睛,这个叫蒙,这样理解就形象了。蔓缠在树上,覆盖了树,叫蒙。

络,什么叫络,我们叫网络、经络、这个络,就有纵横交错的意思。

何为摇?根在下边,树在摇,这个叫摇。从下到上的这个动, 叫摇。如果挂着个东西,从上到下,这个叫缀。看看,古代人四个字,这个叫精练、准确。 参差披拂。参差,何为参,长出来的,就参。短进去的叫差。披就是盖,就是蒙。拂 我们叫清风拂面,这个拂讲的就是蔓在风的作用下,对树的作用。一静一动,一大一小,一疏一密,何等的禅意!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我们小结一下,写作的顺序,或是逻辑。一是潭水,二是岩石,三是树蔓,四是游鱼。这样为一整理,也好理解了,也好背了,何难之有。

我们来讲这一段,百许头看!还是一个准确的数字

皆若空游无所依。这句话最妙!明的写是鱼,就好象游在虚空中一样,不用依凭水的作用。但柳宗元也是大佛学家啊!这里讲的是什么意思---心无所住而生其心,讲的就是这个意思。被贬了,但心不住,心不住,就不生烦恼。境界清净,心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是静的,生其心,是动的。
被贬是动,但心不所住,是静。鱼是动的,但无所依,是静的。这句讲的妙。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你看写鱼不写鱼,还要写别的,要有对照 ,这个时候作者写的是日光往下照射,鱼的影子还反射在石头上。

刚才写的是真鱼,现在写的是假鱼。我们在讲
作文
八法里,讲六根之法。我们可以写看到的鱼,还可以写听到的鱼,闻到的鱼,想到的鱼,尝到的鱼,何况假鱼呢?是不是这个理?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这里写的,就是动与静,近与远的关系。鱼,有的,一动不动,样子很怡然。怡:悠闲意。有的俶然就飞走,就游的很远。这讲动静关系。

往来翕忽。动的这一面,有的来,有的往。远近,动静,这个关系,就讲明了。孩子写东西,这个非常重要,一定要讲关系,讲对比。可以讲对比,不能只见树木,还要见到蔓,见到阳光与树木的关系。见到潭水与岩石的关系,中国人,最讲关系。人与自然,人与人,这个关系,中国人聪明,很早就明白。所以,在文章中,也体现关系。

我们是在分解文章,是解开来让大家看到妙趣。这是基本功。举一个例子,平时我讲孟子,就是会意。不讲词句,就有如陶渊明讲的:每有会意,不求甚解。会意了,就不用求字句之甚解。但不能会意,就要从字句之甚解上下功夫。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前面讲的是近境

小石潭记课件
》出自:
干货资源社

小石潭记课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