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传播中的次生舆情演变特点及综合治理——以“10.28”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为例

发布时间:

微博传播中的次生舆情演变特点及综合治理——以“10.28”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为例
作者:曹爱民王尹希
来源:《声屏世界》2019年第7

曹爱民王尹希
摘要:次生舆情表明了新闻传播在舆情2.0时代呈现的新特点和新动向。文章以新浪微博关于“10.28”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的传播作为研究对象,剖析微博传播中次生舆情的演变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探究突发公共热点事件中,次生舆情的应对和处置方法。
关键词:微博传播次生舆情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
20181028日上午108分,重庆市万州区发生一起重大交通事故,22路大巴车在行驶过程中,突然越过中心实线撞上一辆正常行驶的红色小轿车后,冲毁护栏,坠入长江。事件发生后,伴随着媒体的报道和网民的热议,次生舆情不断涌现。
早在2015年,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就正式将“次生舆情”纳入舆情研究与监测范畴,首次明确了“次生舆情”的内涵,即“舆情发展过程中出现新的刺激性因素,引发针对当事主体或其他主体的新的舆情事件。”次生舆情以原生舆情为基础和诱因,由外在信息的延伸、议题的转变对网民内在情绪的刺激而形成,它的热度有时甚至会超过原生舆情,引发舆情异化,给原生舆情带来“二次影响”。①次生舆情主要用于描述当前新媒体环境下热点事件舆论的演化规律。
微博传播中的次生舆情演变特点
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的舆论走向对事件本身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也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新浪微博是我国虚拟社群中影响力与传播力的突出代表,截至2018112日,“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相关信息量为226.68万条。“重庆公交车坠江原因”引发的信息量为104.21万条,由坠江原因引发的话题讨论度更是达到顶峰,重庆公交车坠江原因、女司机等阅读量总计超12亿。
为研究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发生后次生舆论演变特点和规律,笔者选择了新浪微博进行调查分析。20181028日至112日是新浪微博有关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发帖量、回复量以及讨论量的高峰期,本文以该时段为样本选取的时间范围。
网络自发性原创微博始终是议题主要来源。新浪微博用户在第一时间发布了与坠江事件有关的最新消息,以文字、图片、和视频等形式,记录着事件发生的全过程,产生了广泛传播与讨论。就议题来源而言,网民自发性的讨论量占总数的60.4%,其次是国内传统媒体微博发布的信息占18.25%。这说明网民自发性的原创微博是事件舆论议题形成的主要来源。广大网民依然是此类重大突发事件传播的主要参与者。与传统媒体不同,新浪微博准入门槛低,只需要简单的填写手机号注册即可成为用户,就能参与事件的信息传播和讨论。借助这样的公共开放平台,普通网民掌握了传播信息的主动权,“随时随地分享新鲜事”,网民可以像传统媒体一样随时发布新闻,发表评论。

再者,官方通报作为议题来源的重要途径之一,仅占总数的14.75%。对案件进行第一次通报的是“平安万州”。随后,“中国消防”“公安部交通安全微发布”“万州发布”“重庆发布”等官方微博发布通报,时刻牵动着舆论的走向,不断补充和更正之前的不实信息,减少因为原生舆情处理不当而导致次生舆情无限扩大的可能性。
事件反转导致舆论主题分布截然不同。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发生后,“平安万州”发布第一条警情通报称:重庆万州一公交车在行驶途中与对面驶来的一辆红色轿车相撞后,失去控制撞毁护栏坠入江中,并配有女司机坐在路边、旁边是被撞坏的红色轿车图片。新京报《重庆一公交与逆行轿车相撞后坠江,女司机被控制,动画示意路线图》、环球网《大巴车坠江原因:女司机逆行》等报道在提及事故发生的原因时,无一例外都将“女司机逆行”作为关键词。加之根据警方询问的情况,现场目击者拍到女司机穿高跟鞋,一时间许多网民愤恨难平,对女司机言语激烈、恶语相向。“女司机开车就是马路杀手”“自己逆行还祸害了一车的无辜者”“自己想不开还穿实线连累别人”等言论不绝于耳。
从图1中可见,辱骂女司机的信息占47.3%,“对遇难者表示哀悼”占总数的25.4%这两大主题讨论度构成了这一事件的主体舆论。大多数网民在出现此类重大社会事件时,感性的表达明显多于理性的分析,大多存在从众的心理,认为并非女司机责任的只占6.7%
当天1746分,官方微博“平安万州”发布后续通报:“经初步事故现场调查,系公交客车在行驶中突然越过中心实线,撞击对向正常行驶的小轿车后冲上路沿,撞断护栏,坠入江中。”事件出现反转,微博中认定女司机有责任的只占1.66%,声援女司机的占了62.3%
同时,随着事件的推进,更多的信息不断抛出水面,摆在公众面前,此时群体思维下的理性声音开始表露,体现着对此前群体意见的质疑,一系列次生舆情不断出现。
敏感信息是次生舆情不断升级的主要原因。敏感信息主要指对舆情能够产生明显刺激作用的信息,如涉及事件的关键事实要素信息、标签化信息、谣言等。伴随着事件的发展,敏感信息不断出现,次生舆情也会不断发展。
从新浪舆情通公布的声量趋势图来看,事发后两小时“平安万州”发布了警情通报,该通报只是对此次公交车坠江事件事故的认定,并没有涉及事故原因。但是此后,小轿车女司机高跟鞋驾驶机动车,且在道路逆行导致悲剧发生的信息铺天盖地,涉事女司机被网民迅速标签化,负面化。短时间内,信息量成几何式上升。
在当日1746分,“平安万州”的官方微博发布第二次通报,通报中明确指出悲剧发生的原因是公交车突然越过实线而非网传的小轿车女司机高跟鞋驾驶并逆行,此时的信息量达到顶峰值。
290时许,官方微博“万州发布”发布70多艘救援船连夜搜救的信息后,没有产生像前两条信息发布后那样的轰动。
1029日,网传不实信息称公交车司机k歌到天亮导致疲劳驾驶是酿成车辆坠落的原因。下午,官方微博“重庆发布”发布消息确认公交车内的15人失联,且车辆的位置信息基本确定。随后,信息量又开始上升,在30日早晨7点达到下一个高峰点。
在事件声量趋势与敏感信息占比图中可以看到,在突发性公共事件中,敏感信息关注度高,在全网声量中占比相应也高。在整个事件中,敏感信息始终占比70%-90%左右。
2018112日,万州公交坠河女乘客生前吵架视频曝光,公交车坠江原因公布,据车内黑匣子监控视频显示,系乘客与司机激烈争执互殴致车辆失控,全网声量达到最高值。


敏感信息从最初的女司机逆行,再到公交车司机疲劳驾驶,最后到乘客斗殴司机酿成惨剧,使得敏感信息成为热议焦点,一路上涨突破90%占比,敏感信息不断变化牵动着次生舆情的发展。



微博传播中的次生舆情综合治理
近年来,伴随着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新闻传播环境变得日益复杂,次生舆情更加常态化。次生舆情因其后发性、关联性、敏感性和话题性等特点,更易对社会产生负面冲击和影响。微博传播中的次生舆情引导也成为网络空间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网民、媒体、政府等多方主体共同的努力。
适时制造话题,合理引导原创微博。制造话题并非凭空捏造,而是要挖掘和利用事件中有价值或积极因素展开讨论,引发关注,产生积极舆情或对不良舆情进行降温。在快节奏生活的当下,网民的注意力往往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舆论的聚焦具有短期效应,舆论在短期内会达到一个高峰值,尤其是事件刚被曝光的两小时内。一旦出现新的议题,网民的注意力会迅速转移至其他方面。在这个热点事件频出的时代,每个微博用户都有表达自己情绪和意见的冲动。恰当的话题选择自然也会成为敏感信息,进而引发高度的关注。
因此,对舆情的引导,关键时刻要制造话题,达到迅速转移网民注意力的目的,引导网民参与其他话题的讨论,这也是引导次生舆情产生积极作用的有效手段。在本次坠江事件中,有些微博就适时的制造“如何在危机中学会自救”“公共规则意识怎样提升”等话题,带动舆情的走向,网民的情绪也会随着热搜的更换而转移相应的注意力。适时制造话题,对整个事件的负面舆情可以达到较好的控制作用。
借助媒体微博,抢占舆论制高点。媒体微博包括媒体官方微博和媒体从业者微博。它参与构建微博传播环境中的舆论新格局,实现了传统媒体与社交媒体的完美结合。
次生舆情的产生通常首先是由于舆情应对、处置过程时机不当产生的,如果说相关部门是处理舆情的第一步,那么传统媒体则是第二步。媒体关注的事件,大多会呈现集中报道的现象,引起受众注意并逐渐成为焦点。而且,媒体微博以其信息传播一贯的及时性和专业性,更易获得网民的关注和转评,也使其更容易成为意见领袖,像《人民日报》《南方都市报》《广州日报》、凤凰卫视等媒体微博,凭借自身媒体的优势都受到大量的关注。从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可以看到,媒体微博并不够专业,没有发挥专业媒体应该发挥的作用。有些媒体微博为了抢占先机,有意遮蔽新闻事实,一些存疑甚至不实的虚假新闻成为网民讨论的议题。一些媒体甚至为了博眼球、赚流量,用猜测代替事实,将社会事件引导成为娱乐新闻,在事件报道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负面作用,由此引发的舆情演变值得反思。

习近平总书记在《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的讲话中指出:“准确、权威的信息不及时传播,虚假、歪曲的信息就会搞乱人心;积极、正确的思想舆论不发展壮大,消极、错误的言论观点就会肆虐泛滥。”舆论引导过程中,媒体微博应秉持信息透明、坚持立场、及时全面报道的原则开展工作,成为微博舆论引导的主力军。
规范政府微博,完善督责和惩戒机制。截至20186月,经过新浪认证的政务微博数量就已达到13.7万。政务微博的开通为公众与政府良性互动提供了一个平台,让公众及时了解政府的政策方针和实时动态,在突发性公共事件中,通常承担着最新情况发布的重要任务。在实际的传播中,由于官方身份的限制和管理理念的滞后,或者是责任意识的缺失,慢作为、不作为,政务微博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信息处理不当,极有可能会引发网民对相关部门的质疑,对政府部门的权威性也是一个严重的打击,次生舆情也将转移至政府部门。政府作为公共政策制定者和公共权力行使者,与很多事件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因此政府部门办事能力和体制制度往往成为非议的对象,对于相关部门办事方式的质疑声也是最高的。②
在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中,就存在着政务微博对原生舆情处理不当导致次生舆情升级的现象。政务微博仅对五个谣言中的两个给予了回应,且未接受相关媒体的采访,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相关部门不愿公开露面回应此事的刻板印象,促使了负面舆情的产生。在一般情况下,被掩盖的极有可能是网民关注的信息,拒绝正面回应重大事件只会徒增舆情控制与治理的难度。掩盖事实的行为不能控制舆情的发展,只会催生更多的次生舆情。要想有效发挥政务微博的作用,就要完善有关督责和惩戒的法律法规建设,从而规范政府的行为,倒逼相关部门回应,鞭策有关部门对事件的处理,将相关方面从被动“挤牙膏”式的回应转化为主动解决问题,及时化解事件背后潜藏的次生舆情风险和危机。
次生舆情是政府察民情、顺民意、满民心的风向标。同其他舆情一样,次生舆情的内在机理与演变逻辑非常复杂,“它既与危机的大小、危害以及规模有关,也与一定社会的文化形态、公众情绪、媒介状况息息相关。”③对于次生舆情的探析,有利于给今后此类事件的处理与解决提供参考,也有助于公众更为深入地观察社会、监督政府工作与考量媒体实践。
(作者单位:浙江财经大学)
注释:①郑智斌,宋微:《次生舆情的成因及其应对》,《当代传播》,20175)。
②彭丽霞,谢欣:《基于要素的微博舆论引导方式方法研究》,http://media.people.com.cn/
③刘勇,王雅琪:《公共危机中“次生舆情”的生成与演化——基于对“8·12津港爆炸事故”的考察》,《国际新闻界》,20179)。

微博传播中的次生舆情演变特点及综合治理——以“10.28”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为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