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杂病论读后感-医学论文

发布时间:2023-09-09 16:09:32

伤寒杂病论读后感-医学论文
论读后感
初看《》,是在二十年前,听我祖父,中医的最高境界就是学懂寒,于是我开始看,初看几天,得一头雾水,没有任何感。去我祖父:到底能不能学懂?祖父答:世人学典的不少,学懂的不多,要是在最初期不懂就不学了,以后你看病最多只能是个半瓶醋!要么就持下去,要么从此不要再学中医!
接下来的时间,硬着皮把寒从到尾了一遍,这样一遍,其对这的理解是微乎其微的,也就是知道几个熟悉点方子可以治什么的病,也只是留下个大体的印象而已。此后的时间,一般是每年把《》看上一遍,随着次数的增多,对这的感就不同了,我看从来没什么记忆,特是不理解的西,子中一片空白。后来看一些其它发现许多作者对伤寒推至。使我不得不重新认识这的价
家中下来的,以前有四大竹箱,其中医占大半,以前本草看得最多,也跟着民医生学了些草药单方的用法,他话让对伤寒也另眼相看,方是因为药力大,病看准了,用了就有效,但不是什么病都能治的。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呢?他回答:因学不懂寒,倒不是虚,而是确不能深入理解寒。
随着时间的流逝,对伤寒的认识一步加深,特是自己上了床,更是此深有感触,发现真正有益于床的不多,而《》就是其中的典范。于学习伤寒,我得首先要把握一个纲领,也就是要知道寒是一部什么寒是一部中医床著作,就不用述了,有人提出,古代的寒,与看到的病不是一回事,所古方今病两不相能;有人寒只述了所致的病,其它病邪,特邪所致的病,不包括在其中。真是这样不是!以我粗浅的看法,《》是一部大匠之作,所大匠示人距,不示人以巧。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记录的内容,是作者对临床的理解,包含了中医理在具体的病情下各种灵活的运用,各种法该书的分从病因上入手,分寒与病,然后再往下逐次分,寒先分太阳病、阳明……,然后病有发热恶寒者,于阳也;无热恶寒者,于阴也,往下再分,在各条中,仍然是这样的分方法,太阳病中有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者,名。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者,名为伤。再往下,桂枝汤证荣弱卫强气不和与气不共荣气等不同的情况;阳明病中有太阳阳明,正阳阳明,少阳阳明种种不同,等等。阳病阴病,也有分曰:阳病十八何也?曰:痛、、腰、脊、臂、脚掣痛。阴病十八,何也?曰:咳、上气、喘、、咽、肠鸣胀满、心痛、拘急。五藏病各有十八,合九十病;人又有六微,微有十八病,合一百八病,五、七、六极、人三十六病,不在其中急同种分方法:病,医下之,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者,急当救表

也。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全把中医理完整的灵活运用,目的就在于示人以距。下面就几个问题提出自己的肤浅看法:关于病因学
仲景:千般疢,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藏府,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血脉相,壅塞不通,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以之,病由都尽。后世的三因学,把病因分内因外因与不内外因,看似明白,无助于床。仲景的分法,内所因归为杂病,外皮肤所中归为伤寒。大凡看法,以此为别。五邪中人,各有法度,,是从另一面的。两者的区在于,一个是病的起始因素,一个是些因素作用于人体后出合性果。寒里所言则为后者。
《黄帝内·阴阳象大》中有云: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治五者,半死半生也。寒体的正是种治上先机而,故病因学并非表面象上看到的内因与外因。并且一步明: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关于方证对应病知源
中有两句,一是其脉,知犯何逆,随治之,多数人此熟悉。另一是仲景自序中的:感往昔之沦丧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博采众方,撰用《素……未能尽愈病,庶可以病知源,若能循余所集,思半矣寒名家提出方证对应,笔者得并不太妥当,首先方从法出,法随证变不管什么方,都是在到相的病之后才立法方的,所以方并非天生的,也不是一成不的,是以病、以的治疗为,仲景也是这样用方的,病是动态的,治当然也应该动态的。寒和病不一病相对伤寒来定性一些,化不大,可以方证对应,而不能,古人有法,意思就是寒的化快,以不之方对应变化之病,无异于刻舟求。个人,学习伤寒,有几个次,一是按索方,一是方证对应,再就是病知源,而病知源可能是我不能达到的,行医也分几种境界:一是临证时心无定,看病摸不着头脑种医生几乎不会看病;二是能大体看出个所以然,然后方套用;三是辩证病,可以套方,也可以自己加减。四是方证对应,能灵活使方,治病多有效;五是病知源,面患者,能知根知底,清楚知道病性、病位与病之急,知道病因何而于哪个段,它的趋势往什么方向,治上可以选择什么方案,在所有方案中,最恰当的是什么方案,预测它将来会怎,但做到。甚至在人没病就可以看出将来的问题治未病是也;六是尽愈病,就是理想状了,呵呵。
做不到高次,不能成上工所以只有下降一xia其脉,知犯何逆,随治之了,再不行,就方证对应算了,再不行,就用八纲辩证了,再不行,就用经验来看了,再不行,道听途来治,不行,方乱投,到了这样次,就失去了中医的面目。其实观其脉,知犯何逆,随治之是仲景治坏病的

伤寒杂病论读后感-医学论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