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二十一世纪宣教模式的转变-传道者之家

发布时间:2019-04-30 08:31:11

迈向二十一世纪宣教模式的转变

莫杰铮

于今之世,其他宗教与思想体系吸纳了基督教策略,得人如鱼。此值得我们这群宣扬唯一真理的群体反省和检讨。

年轻人蒙主呼召,献身差传事奉,先进入神学院,接受为期三至四年的神学训练。毕业后,在地方教会事奉,吸取经验。一段时间后,便申请加入差会。经多方审核,获接纳后,或会在差会再接受多一点的差传训练。然后在教会支持下,被差往工场,从事开荒布道或有关的工作。这是不少人奉为最理想的投身宣教模式。

然而,随着政治、经济及社会的改变,民族主义抬头,在很多地方,宣教士成为不受欢迎的人物。传统差派宣教士的方式,局限性越来越大。

事实上,从《圣经》及差传历史的角度看,根本就没有一个差派宣教士的单一模式。在不同的处境中,神可以用不同方法及人物,成就祂的宣教使命。

下文分为两部分:首部分简单叙述历史中一些具代表性的模式;次部分选取现今一些较特别及有发展潜质的模式,以说明宣教事工的多元性。

一. 历史的启迪

(一) 期教会的无名宣教英雄

初期教会的扩展,不仅靠少数试图的努力,更藉着无数无名传道者的摆上。从司提反殉道那日起,耶路撒冷教会大遭逼迫。除使徒外,信徒逃离耶路撒冷,往各处传道(徒八:1-4)。福音因此而给传遍犹太、加利利、撒玛利亚,以至腓尼基、居比路和安提阿(徒九:31,十一:19)。罗马教会肯定建立于保罗到达之前,所以保罗希望以罗马为踏脚石,前往西班牙传道(罗十五:20-24)。

初期教会的信徒并没有特定的差传组织及方法,只凭着一股热心和干劲,走遍罗马帝国的每个角落。这支差传队伍包括工匠、商人、奴隶,甚至士兵等,还有一些是被放逐的人物。1相传东非阿比西尼亚(埃塞俄比亚)的教会,就是藉着推罗城两个俘虏带来的福音所建立的。2这差传模式一直维持到第四世纪,在康士坦丁大帝把基督教地位合法化后,才告式微。

可见教会差传事工不能单靠专职同工,也不一定在风平浪静的环境下才能开展。初期教会就是最好的见证。

(二) 中世纪的修道院及僧侣宣教士

主后三一三年,康士坦丁巩固其权位后,随即宣布宗教自由的政策,他并公开宣称自己是基督徒。教会人数立刻大增,但大多是挂名的信徒,属灵生命素质开始下降。因此,一些追求敬虔生活的人,便退隐起来,组织修道院。无可置疑地,很多修道主义者都有强烈的避世心态,只顾自己的成圣生活,无视人世间众多灵魂的需要。但是,一些修道院却属例外。

一些历史学者指出,某些修道院兴起,本质上是一个复兴运动;而这个复兴运动更带来差传的扩展。3爱尔兰的修道院就是其中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爱尔兰的修道院在第六、七世纪时,成为当代最伟大的差传组织。从现今的角度看,这些修道院是神学院,让修道士研究《圣经》及编写属灵书籍。并训练差传人才,差他们往苏格兰、英格兰、欧洲各处传扬福音。

到了十三世纪,不少修道院由于累积土地及财富,修道士生活腐败,一群新兴的修道士出现,以服侍他人为己任,并且强调简朴生活,致力宣教事奉。他们被称为托钵僧。4

这些修道士组织了修会。其中最著名的修会,有方济会、明道会、奥古斯丁会,以及较后期处理的耶稣会。这些修会吸引了大量教士,包括女性以及平信徒支持者。他们与罗马教廷之间常有或大或小的张力,因他们往往不肯完全听命于教廷。5

这些修道院的例子,可让我们再次反省现今神学院和差会组织,在大使命中应扮演什么角色。

(三) 莫拉维亚弟兄会的带职同工

改教运动后,基督教教会并没有立时开展海外宣教工作。除了因实力较弱,以及摒弃了天主教的修会组织外,教会内部更生发一些教义争论,信徒互相攻击,浪费大量资源,以致无力关注差传需要。此外,一些领袖更认为大使命只是交付初期教会的使徒,而主将再临,教会只需自洁,等候迎接主的再来。6

在随后的两、三百年中,基督教只有零散的差传工作。其中较有组织的,要算是敬虔主义所倡导的丹麦哈勒差会,以及其后发展的莫拉维亚弟兄会。敬虔主义者其实也十分注重主再来的教导,但他们却把焦点移注于那些未闻福音的人身上,盼望在基督再来前,全世界的人有机会听闻福音。

莫拉维亚弟兄会在亲岑多夫的带领下,单十八世纪,就在多处地方建立了教会。其宣教士跟平信徒两者的比例是一比六十。7莫拉维亚弟兄会有一个每天二十四小时轮流接续的祷告环,这祷告运动持续了一百年之久。8现今很多教会、差传事工机构和同工都深觉缺乏属灵的动力,也许这个对祷告的委身榜样,就是我们的出路。

莫拉维亚弟兄会可以差出大量宣教士,是因这团体鼓励带职宣教。它强调每位基督徒都是宣教士,应在工作岗位上努力作见证。莫拉维亚弟兄会的宣教士大多是农民或技工。这团体相信差传工作不能单靠奉献支持,以内次,宣教士大多凭着自己的技能维生,在工场上自给自足。9

当然,这些带职宣教士无法与当时的全职天主教修士抗衡。因着他们在各方面的责任,工作进展有一定的限制。但倘若今天散居各处的华人信徒,有着莫拉维亚弟兄会的带职宣教精神,相信华人教会的差传工作,将会向前迈进一大步。

(四) 近代的信心差会运动

信心差会的起源,可追溯至戴德生所创立的中国内地会。这些差会跟一般宗派没有直接关系,财政供应并无保证,必须仰赖神的供应,因而称为“信心”差会。信心差会也秉持比较基要的神学立场,跟当时一些接受自由开放的神学立场的宗派互相抗衡。

这些差会在近代的差传历史中,大放异彩,是由于他们没有太多的传统包袱,发展较快,灵活性较大。事工也十分多元化,如福音广播、《圣经》翻译、航空宣教,以及各种宣教支援服务等。

二. 现今多元化的取向

(一) 本地宣教

以往教会通常以地理范围界定差传工作的定义,但现今由于国际间交流越来越密切,很多海外宣教工作的对象,已成为我们的邻居。例如在欧美校园求学的中国大陆或中东留学生、香港及新加坡的菲律宾或泰国女佣等。因此,差传不再单是跨越地理的工作。

很多属于本地福音未及的群体,通常是来自一些对传统宣教工作关闭的国家。因此,若带领这些人信主,让他们回国后,向自己同胞作见证,是一种很好的策略。事实上,由于这些人远离自己家乡,传统的宗教及文化束缚或会减弱;再加上远离亲友的孤单感,他们会比较容易接受福音。

此外,本地宣教工场也成为差传训练的上佳场所。教会差传部可招聚信徒从事本地跨越文化的宣教工作,让他们体验这方面的事奉。要到外地宣教的准宣教士,若能先在本地类似群体中工作一段时期,可吸取有关的经验。

(二) 带职宣教

带职宣教虽然并不是新兴的模式,但由于细那金世界上有大约70%的人口,是生活在一些传统宣教士不能进入的国家,遂引进越来越多差会对他们的关注。

一起那的带职宣教,通常是指一个没有加入任何差会的信徒,以独立身份受聘于当地的政府、跨国公司或其他机构,工作之余,找机会做见证。先进带职宣教,也因着环境的改变而变成相当复杂及多元化的事奉,而专门差遣带职宣教士的差会也乘时而起。

带职宣教同工包括各行各业的人,如商人、技工、英语教师、发展工作人员和学生等。北美有一群富经验的商人,专门协助一些有意前往第三世界宣教的信徒,开设小本经营的贸易公司,藉此进驻当地。也有一些机构设立资料库,每天会集不同地方的招聘空缺,给有志于带职宣教的信徒参考。

在经济方面,由于一些带职者未必能够藉工作维持生计,他们需要寻找经济的支持。在关系方面,即或带职者不一定接受教会的经济支持,教会也应接纳他们为宣教士,在祷告及关怀方面支持他们。

至于在工场上的事奉,由于带职者有自己本身的工作,因此除了在工作及生活中见证主外,较难在福音事工上付出更多的时间。这也是以前很多带职宣教士失败的原因。为解决这方面的问题,以队工方式彼此配搭,同工按各自的恩赐,又或轮流在不同时间加强本身福音工作的比重,是现今带职宣教士较常用的方法。

(三) 支援服务

差遣支援同工协助专职宣教士,是现今宣教工作中十分重要的环节。支援同工的类型,也变得越来越多元化。

以前,一些差会由于在工场上聘请不到合适的当地人协助差会的行政工作,以致一些专职宣教士被迫兼任秘书、会计、电脑资料处理员,甚或要负起建筑、装修等工作,使有经验的宣教同工浪费了不少精力及时间。现今,很多差会致力寻找一些专门人才,以短期或长期的方式,前往工场协助专职宣教同工。这样不单减轻专职定时教士的工作压力,也提供机会,让拥有不同技能的信徒,可在工场上发挥所长,又亲尝海外宣教工作的滋味。澳洲有一个差会,专门延揽不同的工匠,前往工场协助建设及维修。这差会也正考虑接纳华人信徒加入其行列呢!一些国际性差会希望吸纳华人的教育人才,协助解决他们属下华人宣教士的子女教育问题。一位香港的姊妹已前往日本北海道,协助教导华人宣教士的子女。一个华人差会也差遣了一位支援同工,在泰北工场差会的办事处工作,协助处理日常行政及会计工作,减轻工场主任的行政工作量。

华人教会人才众多,若能动员起来,支援前线的宣教工作,将成为一支强大的宣教生力军。

(四) 流动宣教

流动宣教士(non-residential missionary)是一个较为新兴的模式。流动宣教士并不等同那些巡回布道者。巡回布道者并非以某一个群体为目标,但流动宣教士却专注于一个福音未及的群体,又学习这个群体的语言。由于居留签证的问题,流动宣教士不能长期进驻在对象所在地,而要在一个境外的自由地区中居停及作为基地,再以不同方法向对象群体宣教。其他跟巡回布道者显著的分别,是流动宣教士不一定要尽量接近对象所在地区。他们选取基地的最重要考虑,是交通方便、资讯自由、贴近主要的合作机构或宣教士的根据地。10

一个流动宣教士并非单独行事。由于对象往往是一些初步接触福音的群体,他必须联络其他机构,如福音广播、《圣经》翻译的组织,以及有志向该群体宣教的同工,彼此合作,共同商讨事工策略。网络联系是流动宣教的一个关键工作。11

流动宣教是一个相当新颖的模式,只有短短数年的历史,但在某些工场已取得一定的成果。华人教会值得继续关注这个模式的发展,并与已有经验的流动宣教合作,从中吸取经验。

三. 总结

现今世界不断变化,共产世界的急剧转变,没有多少人能预计。另一方面,传统宗教结合了民族主义而抬头,并吸取了基督教的宣教经验及策略,大学向外宣教其教义。回教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此外,一些新兴的教派如新时代运动等,以崭新手法宣扬独一真理的人加以注意及反省。

接近二千年来,基督福音仍未传遍天下,世界仍有约四份之一人口是福音未及之民。究竟教会出了什么问题?其实,若总结过往的宣教经验,以及今天各种宣教模式的独特处,归根究底,教会所需要的是一群愿意季身的基督信徒,无视环境的障碍,用不同的方法,努力传扬福音。

福音真理永不改变,神的使命也不会随着环境和时代而更改。神亦赐教会不同的资源、智慧及能力,好叫我们灵活地使用不同的模式,以完成他所交付的工作。深愿基督的爱能激励我们,使我们忠于他的托付,面对世界,迎向二千。

注:

1. 贾礼荣著,黄彼得译:《基督教宣教史略》(东南亚圣道神学院,一九七九年),第二十三页。

2. 葛罗华著,萧维元译:《普世传道事工之进展》(上)第二十四页

3. MellisCharles JCommitted Communities,(William Carey Library1976),pp23-24

4. 同上,P25

5. 同上,P26

6. 同注1,第九十四页。

7. 榻嘉路得著,邱清萍译:〈披荆斩棘(一):勇往直前〉(中信,1986年)第九十四页。

8. 同上,P98

9. 同上,P9495

10. Garrison,V DavidThe Non—Residential Missionary,(MARC1990),P15

11. 同上。

迈向二十一世纪宣教模式的转变-传道者之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