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吉林省延边市延边第二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发布时间:2020-05-02 09:26:59

2018-2019学年吉林省延边市延边第二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生物试题(解析版)

1、 选择题

1. 孟德尔运用“假说-演绎”法研究豌豆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发现了基因的分离定律。下列属于其研究过程中的“演绎”的是(  )

A. 测交实验预期结果是高茎:矮茎≈1:1

B. 测交结果为30株高茎,34株矮茎

C. 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D. 亲本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开

【答案】 A

【解析】

【分析】

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①提出问题(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两组豌豆遗传实验基础上提出问题);

②做出假设(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③演绎推理(如果这个假说是正确的,这样F1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这样测交后代应该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

④实验验证(测交实验验证,结果确实产生了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

⑤得出结论(就是分离定律)。

【详解】测交实验预期结果是高茎:矮茎≈1:1,这属于演绎,A正确;测交结果为30株高茎,34株矮茎,这属于实验验证,B错误;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这属于假说内容,C错误;亲本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开,这属于假说内容,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孟德尔遗传实验的过程、采用的方法,掌握各方法步骤中需要注意的细节,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2.下图是果蝇染色体上的白眼基因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白眼基因片段中,含有成百上千个脱氧核糖核苷酸

B. S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C. 白眼基因与其它基因的区别是碱基的种类不同

D. 白眼基因与红眼基因是一对等位基因,其区别是部分碱基对的不同,使得碱基的排列顺序不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

基因的概念: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基因和遗传信息的关系:基因中的脱氧核苷酸(碱基对)排列顺序代表遗传信息。

【详解】基因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图示白眼基因片段中含有成百上千个脱氧核苷酸,A正确;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B正确;白眼基因与其它基因的区别是碱基的排列顺序不同,C错误;白眼基因与红眼基因是一对等位基因,等位基因之间的区别主要是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不同,D正确。

3.二孩政策放开后,前往医院进行遗传咨询的高龄产妇增多。有两对夫妇,甲夫妇表现型正常,但男方的父亲患白化病;乙夫妇也都正常,但女方的弟弟是血友病患者(其父母正常,血友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白化病的发病率男性大于女性

B. 若甲夫妇的女方家系无白化病史,则甲夫妇所生孩子不会患白化病

C. 乙夫妇若生男孩,则患血友病的概率为1/2

D. 乙夫妇若生女孩,则患血友病的概率为1/4

【答案】B

【解析】

【分析】

白化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血友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甲乙两对表现型都正常的夫妇,甲夫妇中男方的父亲患白化病,设白化病的致病基因是a,其基因型是Aa,乙夫妇中女方的弟弟是血友病患者(其父母正常),设血友病的致病基因是b,所以父母正常,弟弟患血友病,其母亲的基因型是XBXb,父亲的基因型XBY,该女士的基因型是XBXBXBXb

【详解】白化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男性和女性的发病率相同,A错误;根据题意“甲夫妇表现正常,但男方的父亲患白化病,女方家系无白化病史”,则男方一定为携带白化病基因的杂合子,而女方一定不携带白化病基因,所以甲夫妇所生孩子不会患白化病,B正确;乙夫妇男方的基因型为XBY,女方的基因型可能为XBXBXBXb,其可能性分别为1/2,若生男孩,患血友病的概率为1/2×1/2=1/4C错误;若生女孩,则患血友病的概率为0D错误。故选B

4.对于孟德尔所做黄圆与绿皱豌豆的杂交试验,下列哪项叙述不正确( )

A. F1产生配子时,每对基因都要彼此分离

B. F1产生的雌配子有YR、Yr、yR、yr,并且它们之间的数量比接近于1∶1∶1:1

C. F1产生的雌雄配子的数量相同

D. F1的雌雄配子结合的方式可以有16种

【答案】C

【解析】

【分析】

孟德尔选择黄色圆粒YYRR与绿色皱粒yyrr进行杂交,F1全部是YyRrF1自交后代F29种基因型,4种表现型。

【详解】F1YyRr,产生配子时YyRr均彼此分离,A正确;F1产生的雌配子YR:Yr:yR:yr=1∶1∶1:1,B正确;F1产生的雌雄配子的数量不相同,C错误;F1的雌雄配子结合的方式可以有4×4=16种,D正确。故选C。

5.下列关于实验方法和实验结果叙述正确的是

A. 赫尔希和蔡斯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了DNA是主要遗传物质

B. 萨顿用假说—演绎法提出假说: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C. 摩尔根用类比推理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D. 孟德尔用假说—演绎法发现了遗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答案】D

【解析】

【分析】

萨顿科学研究的方法是类比推理法;摩尔根和孟德尔的研究方法是解说演绎法。

【详解】赫尔希和蔡斯只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没有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A错误;萨顿用类比推理法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B错误;摩尔根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C错误;孟德尔用假说演绎法发现了两大遗传规律,D正确。故选D

6.大鼠的毛色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用黄色大鼠与黑色大鼠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图。据图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控制大鼠体色的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B. F2中米色的雌雄大鼠交配产生的后代仍然是米色大鼠

C. 亲本中的黄色和黑色大鼠都是纯合子

D. F2中的灰色个体大部分是纯合子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图分析可知:F2 的表现型有四种且比例为9331,所以毛色由独立遗传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F2中灰色比例最高,所以灰色为双显性状(A_B_),米色最少为双隐性状(aabb),黑色、黄色为单显性(aaB_A_bb),F1 为双杂合子(AaBb)。

【详解】F2的表现型有四种且比例为9:3:3:1,所以毛色由独立遗传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控制大鼠体色的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A正确;米色的基因型为双隐性aabb,aabb×aabb→aabb ,F2中米色的雌雄大鼠交配产生的后代仍然是米色大鼠,B正确;亲本中的黄色(AAbbaaBB)和黑色(aaBBAAbb)大鼠都是纯合子,C正确;F2中灰色大鼠的基因型是A_B_,可能是纯合子,也可能是杂合子,其中纯合子较少,D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并学会根据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推测亲本基因型及所遵循的遗传规律,并应用正推法结合遗传规律进行推理、判断。

7.用15N标记含有100个碱基对的DNA分子,其中有胞嘧啶60个,该DNA分子在14N的培养基中连续复制4次。其结果可能是

A. 含有15N的单链占全部单链的1/16

B. 含有14N的DNA分子占7/8

C. 复制过程中需游离的腺嘌呤脱氧核苷酸600个

D. 复制结果共产生16个DNA分子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1DNA经过4次复制,共产生24=16DNA分子;由于DNA分子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故16DNA分子都含14N,比例为100%;只含15NDNA2个;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该DNA分子中含40A,复制4次需A的数量=24-1)×40=600个。

【详解】DNA为半保留复制,亲代DNA的两条链一旦复制就分开到2个子代DNA,无论复制几次,始终2个子代DNA15N链,故复制4次,含有15N的单链占全部单链的2/16×2)=1/16A正确;新生成的子链要以14N为原料,故所有子代DNA都含14NB错误;DNA分子中有胞嘧啶60个,因为A+C占碱基总数一半为100,故A40个,连续复制4次需要A为:40×(24-1)=600C正确;1DNA复制n次,子代DNA2n个,连续复制4次,结果共产生DNA分子数为24=16D正确。故选B

【点睛】注意区分含有15N的单链和含有15N的DNA分子。

8.在一个双链DNA分子片段中有200个碱基对,其中A有90个。因此在这个DNA片段中含有游离的磷酸的数目和氢键的数目依次为 (  )

A. 200、400 B. 44、510 C. 2、400 D. 2、510

【答案】D

【解析】

【分析】

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糖核苷酸链构成,两条链之间的碱基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即A与T配对,G与C配对,配对的碱基相等。

【详解】1、DNA分子的两条脱氧核糖核苷酸链,左边这条从5/端到3/端,右边那条从3/端到5/端,两条链5/ 端的磷酸没有参与构成磷酸二酯键,因此游离的磷酸是2个;

2、由题意知,某双链DNA分子片段中有200个碱基对,其中腺嘌呤有90个,则该DNA分子中A、T碱基对是90个,G、C碱基对是110个,因此该DNA分子中的氢键是:90×2+110×3=510个。

故选:D。

9.若在一双链DNA分子中鸟嘌呤和胞嘧啶之和占碱基总和的56%,在其中的一条链中A和C分别占该链碱基数的20%和30%,那么在另一条链中腺嘌呤和胞嘧啶分别占该链碱基数的比例为( )

A. 34%、14% B. 22%、30% C. 22%、28% D. 24%、26%

【答案】D

【解析】

【分析】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规律: 

(1)在双链DNA分子中,互补碱基两两相等,A=T,C=G,A+T=C+G,即嘌呤碱基总数等于嘧啶碱基总数。 

(2)DNA分子的一条单链中(A+T)与(G+C)的比值等于其互补链和整个DNA分子中该种比例的比值。 

(3)DNA分子一条链中(A+G)与(T+C)的比值与互补链中的该种碱基的比值互为倒数,在整个双链中该比值等于1。 

(4)双链DNA分子中,A=(A1+A2)÷2,其他碱基同理。

【详解】在DNA分子中,A与T配对、G与C配对。因在一双链DNA分子中鸟嘌呤和胞嘧啶之和占碱基总和的56%,所以该DNA分子中A+T=44%。每一条链中A+T所占比例也是44%,G+C所占比例是56%。由于DNA分子的一条链中A和C分别占该链碱基总数的20%和30%,则这条链中T为44%-20%=24%,G为56%-30%=26%。因此,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在另一条链中腺嘌呤和胞嘧啶与这一条链中的T和G所占比例相等。那么在另一条链中腺嘌呤和胞嘧啶分别占该链碱基数的比例为24%、26%。综上分析,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应用,要求考生识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首先能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计算出双链DNA中的A和C分别所占的比例;其次再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应用,计算出另一条单链中A和C分别所占的比例。

10.遗传工作者在进行遗传病调查时发现了一个先天性垂体性侏儒症的家系(设相关基因为A、a),系谱如下图所示。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 该病为隐性基因所控制的遗传病

B. II-3的基因型为AA或Aa

C. II-3与II-5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1/2

D. 若Ⅱ-11携带致病基因,则Ⅱ-10与Ⅱ-11生下一个患病儿子的概率为1/4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系谱图无中生有,女儿患病,可知,该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详解】无中生有,女儿患病,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正确;Ⅰ1、Ⅰ2的基因型均为Aa,故Ⅱ3的基因型为1/3AA2/3AaB正确;Ⅱ3和Ⅱ5的基因型均为1/3AA2/3Aa,二者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1/3×1/3+2/3×2/3=5/9C错误;若Ⅱ-11携带致病基因即为Aa,则Ⅱ-10aa与Ⅱ-11Aa生下一个患病aa儿子的概率为1/2×1/2=1/4,D正确。故选C。

11.下列有关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受精卵中的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

B. 四分体时期的交叉互换发生于非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

C. 受精作用实现了基因自由组合,从而导致有性生殖后代的多样性

D. 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使亲子代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维持恒定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2.受精作用是精子和卵细胞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尾部留在外面,不久精子的细胞核就和卵细胞的细胞核融合,使受精卵中染色体的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其中有一半来自精子有一半来自卵细胞。

【详解】受精卵中的遗传物质分为细胞核遗传物质和细胞质遗传物质,其中细胞核中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父方,另一半来自母方,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几乎全部来自卵细胞,A错误;四分体时期的交叉互换发生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叉互换,B错误;基因的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不是在受精作用过程,C错误;减数分裂使配子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受精作用使合子中染色体数目恢复,所以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D正确。故选D

12.下列有关细胞核内的染色体、DNA、基因三者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每条染色体上都含有多个基因 B. 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C. 三者都是生物细胞内的遗传物质 D. 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平行关系

【答案】C

【解析】

【分析】

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DNA,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详解】A、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DNA分子,由于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所以每条染色体上含有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A正确;

B、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B正确;

C、染色体不是遗传物质,而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生物细胞内的遗传物质是DNA和基因,C错误;

D、因为DNA在染色体上,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所以染色体的行为决定着基因的行为,因此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平行关系,D正确。

故选:C。

13.在下列遗传实例中,属于性状分离现象的是(  )

①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杂交,后代全为高茎豌豆  

②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杂交,后代有高茎有矮茎,数量比接近于1:1

③圆粒豌豆自交后代中,圆粒豌豆与皱粒豌豆的比例约为3:1

④开粉色花的茉莉自交,后代出现红花、粉花、白花三种表现型

A. ②③④ B. ③④ C. ②③ D. ③

【答案】B

【解析】

【分析】

性状分离是指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F1全部个体都表现显性性状,F1自交,F2个体大部分表现显性性状,小部分表现隐性性状的现象,即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详解】高茎(AA)×矮茎(aa)→高茎(Aa),不符合性状分离的概念,①错误;高茎(Aa)×矮茎(aa)→高茎(Aa):矮茎(aa)=1:1,不符合性状分离的概念,②错误;圆粒(Rr)×圆粒(Rr)→圆粒(RR、Rr):皱粒(rr)=3:1,符合性状分离的概念,③正确;粉色(Bb)×粉色(Bb)→红色(BB):粉色(Bb):白色(bb)=1:2:1,符合性状分离的概念,④正确。综上分析,①②错误;③④正确。故选B。

14.关于人体内等位基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性染色体上不可能存在等位基因

B. 细胞分裂间期染色体DNA复制后产生等位基因

C. 有丝分裂过程中因为无同源染色体所以没有等位基因

D. 精原细胞在通过减数分裂形成精子的过程中存在着等位基因的分离现象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等位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

2、基因的分离定律:在杂合子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当细胞进行减数分裂,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当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详解】A、性染色体同源区段上可能存在等位基因,A错误;

B、细胞分裂间期染色体DNA复制后产生相同基因,B错误;

C、人体细胞有丝分裂各过程都存在同源染色体,C错误;

D、精原细胞通过减数分裂形成精子的过程中存在着等位基因的分离现象(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D正确。

故选:D。

【点睛】易错点:性染色体分为同源区段和非同源区段,同源区段的同一位置有等位基因或者相同基因。

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D和d分别控制豌豆的高茎和矮茎,是一对等位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B. 两个杂合子杂交后代既有杂合子又有纯合子

C. 基因型为AAbb的生物个体是纯合子

D. 显性性状不一定稳定遗传

【答案】A

【解析】

【分析】

1、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的相同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2、性状分离是指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3、纯合子是指同一位点上的两个等位基因相同的基因型个体,如AAaa;杂合子是指同一位点上的两个等位基因不相同的基因型个体,如 Aa

【详解】高茎基因(D)与矮茎基因(d)属于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相同位置,同一染色体上的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A错误;两个杂合子杂交后代既有杂合子又有纯合子,B正确;基因型为AAbb的生物个体,控制性状的基因是纯合的,是纯合子,C正确;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型如果是杂合的,不能稳定遗传,D正确。故选A

16.下列关于性染色体说法正确的是

A. 性染色体只存在于生殖细胞中

B. 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与性别决定有关

C. 女性的性染色体必有一条来自父亲

D. 初级精母细胞和次级精母细胞中一定含X染色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人体细胞中均含有46条染色体,其中44条常染色体和2条性染色体,男性的染色体组成为44+XY,女性的染色体组成为44+XX 

XY属于同源染色体,它们之间既存在同源区段,又存在非同源区段,但并非性染色体的基因均与性别决定有关。

【详解】性染色体既存在于生殖细胞中,也存在于体细胞中,A错误;性别受性染色体控制,也与某些基因有关,性染色体上有与性别有关的基因,B错误;女性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一条来自母亲,另一条来自父亲,C正确;初级精母细胞中含有44条常染色体和XY两条性染色体,次级精母细胞后期可能含有44条常染色体和2X染色体或2Y染色体,D错误。故选C

【点睛】注意区分性染色体和性染色体上与性别有关的基因与性别的关系。

17.科学家对生物遗传物质的探索经历了漫长的阶段,下列相关叙述的是

A. 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转化因子

B. 孟德尔通过杂交实验发现了两大遗传规律并揭示了遗传因子的化学本质

C. 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共同思路是设法将蛋白质和DNA分开来进行研究

D. 用只含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离心后沉淀物中有少量放射性的原因可能是搅拌不充分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测交实验)→得出结论。 

2、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3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详解】艾弗里通过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证实了DNA是“转化因子”,A正确;孟德尔通过杂交实验发现了两大遗传规律,但没有揭示遗传因子的化学本质,B错误;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中,将DNA和蛋白质分开,单独研究DNA和蛋白质各自的效应;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用32P35S分别标记噬菌体,单独研究DNA和蛋白质各自的效应,C正确; 35S是蛋白质的特征元素,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培养离心后,放射性应该位于上清液中,如果离心后沉淀物中有少量放射性的原因可能是搅拌不充分,D正确。 故选B

18.下列关于同源染色体和四分体“一定”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同源染色体在细胞分裂过程中一定能够配对 B. 含有四条姐妹染色单体的一定是四分体

C. 一个四分体一定是一对同源染色体 D. 一对同源染色体一定是一个四分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同源染色体是指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态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叫做联会,所以联会的两条染色体一定是同源染色体。

2、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联会的一对同源染色体形成一个四分体,所以每个四分体包含一对同源染色体的4条染色单体。

【详解】同源染色体在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不能够配对,A错误;四分体一定含有4条染色单体,含有四条姐妹染色单体的不一定是四分体,B错误;一个四分体一定是一对同源染色体,C正确;一对同源染色体不一定是一个四分体,如有丝分裂过程中​无四分体,D错误。故选C。

19.下列关于DNA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格里菲斯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B. DNA分子的一条链与其互补链中碱基(A+G)/(T+C)相同

C. 生物体通过DNA复制实现了遗传信息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

D. DNA分子的每个磷酸基团上均连接2个脱氧核糖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格里菲斯的实验只能说明存在转化因子;艾弗里的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格里菲斯的实验不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A错误;DNA分子的一条链与其互补链中碱基(A+G)/(T+C)互为倒数,B错误;通过DNA复制,实现了亲子代间遗传信息的传递,C正确;DNA中一个磷酸基团上连接一个或2个脱氧核糖,D错误。故选C。

【点睛】DNA分子中一个磷酸基团可能连1个或2个脱氧核糖;1个脱氧核糖可能连一个磷酸或2个磷酸。

20. 下列是动物细胞减数分裂各期的示意图,正确表示分裂过程顺序的是( )

A. ③一⑥一④一①一②一⑤ B. ⑥一③一②一④一①一⑤

C. ③一⑥一④一②一①一⑤ D. ③一⑥一②一④一①一⑤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减数分裂的特征;抓住减数分裂的特征解题,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同源染色体分离,减数第二次分裂着丝点分裂,形成4个子细胞。

21.用某种高等植物的纯合红花植株与纯合白花植株进行杂交,F1全部表现为红花。若F1自交,得到的F2植株中,红花为272株,白花为212株;若用纯合白花植株的花粉给F1红花植株授粉,得到的子代植株中,红花为101株,白花为302株。根据上述杂交实验结果推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F2中白花植株都是纯合体

B. F2中红花植株的基因型有2种

C. F2中白花植株基因类型比红花植株的多

D. 控制红花与白花的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意:F1自交,得到的F2植株中,红花为272株,白花为212株,即红花:白花比例接近97;又由于“用纯合白花植株的花粉给F1红花植株授粉”,该杂交相当于测交,得到的子代植株中,红花为101株,白花为302株,由此可以确定该对表现型由两对基因共同控制,并且A_B_表现为红花,其余全部表现为白花。

【详解】由分析可知,白花的基因型可以表示为A_bb、aaB_、aabb,即F2中白花植株基因型有5种,有纯合体,也有杂合体,A错误;亲本基因型为AABB×aabb,得到的F1(AaBb)自交,F2中红花植株的基因型有AABB、AABb、AaBB、AaBb共4种,B错误;F2中白花植株的基因型种类有5种,而红花植株的基因型只有4种, C正确;由于两对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因此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要求考生能够根据题干中比例确定该性状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并且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同时确定不同表现型的基因型,再结合选项准确判断。

22.下列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该实验能证明DNA控制蛋白质合成

B. 该实验能证明DNA通过半保留方式进行复制

C. 该实验能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D. 最终释放出来的子代噬菌体大部分具有放射性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噬菌体的结构:蛋白质外壳(C、H、O、N、S)+DNA(C、H、O、N、P);

2.噬菌体繁殖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3.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实验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在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实验设计思路为:S是蛋白质的特有元素,DNA分子中含有P,蛋白质中几乎不含有P,用放射性同位素32P和放射性同位素35S分别标记DNA和蛋白质,直接单独去观察它们的作用,发现噬菌体中只有DNA进入了大肠杆菌,但最后释放的子代噬菌体含有蛋白质,结构与亲代相同,可证明噬菌体的DNA可控制蛋白质的合成,A正确;该实验不能证明DNA通过半保留方式进行复制,梅塞尔森和斯塔尔的实验证明了DNA通过半保留方式进行复制,B错误;该实验只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C错误;标记亲代噬菌体的DNA,由于DNA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所以最终释放出来的子代噬菌体小部分具有放射性,D错误。

故选A。

23.雌雄异株的高等植物剪秋罗有宽叶、窄叶两种类型,宽叶(B)对窄叶(b)为显性,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其中窄叶基因(b)会使花粉不育,在雌性植株中,含有b基因的配子育性仅为正常的1/3。如果杂合子宽叶雌株同窄叶雄株杂交,其子代的性别及表现型分别是

A. 子代全是雄株,其中1/2是宽叶,1/2是窄叶

B. 子代全是雌株,其中1/2是宽叶,1/2是窄叶

C. 子代全是雄株,其中3/4是宽叶,1/4是窄叶

D. 子代中宽叶雌株:宽叶雄株:窄叶雌株:窄叶雄株=1:1:1:1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宽叶(B)对狭叶(b)是显性,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属于伴性遗传;窄叶基因(b)会使花粉不育,说明XbY产生的配子只有含Y的可以参与受精。在雌性植株中,含有b基因的配子育性仅为正常的1/3,故杂合宽叶雌株XBXb产生的可育配子XB:Xb=3:1。

【详解】根据分析可知,杂合子宽叶雌株XBXb产生的雌配子能参与受精的种类和比例为XB:Xb=3:1。由于窄叶基因(b)会使花粉不育,所以窄叶雄株XbY产生的配子只有含Y的可以参与受精,所以杂合子宽叶雌株同窄叶雄株杂交,其子代的基因型和比例为XBY:XbY=3:1,表现型和比例为宽叶雄:窄叶雄=3:1,综上分析,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24.关于减数分裂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洋葱根尖细胞内有12对同源染色体,其分裂时可形成12个四分体

B. 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大小、形态相同的两条染色体可以被称为同源染色体

C. 减数第二次分裂导致染色体数目减半

D. 1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了4种精细胞,则增殖过程中很可能发生了交叉互换

【答案】D

【解析】

【分析】

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洋葱根尖细胞内有12对同源染色体,但其只能进行有丝分裂,所以其分裂时不可能形成四分体,A错误;同源染色体是指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态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因此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没有同源染色体,B错误;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第一次分裂的末期,C错误;正常情况下,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形成4个、2种精细胞,若1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了4种精细胞,则增殖过程很可能发生了交叉互换,D正确。故选D

【点睛】注意区分细胞的种类个数

有关生殖细胞成熟过程中精原细胞(卵原细胞)产生的种类问题是考生容易出错的地方,出错的原因是审题不仔细,混淆某基因型个体产生配子种类和某基因型精原细胞或卵原细胞产生配子种类。

(1)l精原细胞→l初级精母细胞→2次级精母细胞→4精细胞→4精子。

1卵原细胞→l初级卵母细胞→1次级卵母细胞+l极体→l卵细胞+3极体。

(2)1个精原细胞产生的配子种类=2种。(不考虑交叉互换,下同)

1个次级精母细胞产生的配子种类=1种。

1种精原细胞产生的配子种类=2n(n为同源染色体的对数)

1个卵原细胞产生的配子种类=1种。

1个次级卵母细胞产生的配子种类=1种。

1种次级卵母细胞产生的配子种类=2n(n为同源染色体的对数)

25.某基因(两条链均含14N)共有3000个碱基,其中腺嘌呤占35%。若该DNA分子以15N同位素标记过的四种游离脱氧核苷酸为原料复制3次。将全部复制产物进行密度梯度离心,得到如图l结果;如果将全部复制产物加入解旋酶处理后再离心,则得到如图2结果。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 X层全部是仅含14N的基因

B. W层中含15N标记胞嘧啶3l50个

C. X层中含有的氢键数是Y层的1/2

D. W层与Z层的核苷酸数之比为1:4

【答案】B

【解析】

【分析】

DNA分子复制时,以DNA的两条链为模板,合成两条新的子链,每个DNA分子各含一条亲代DNA分子的母链和一条新形成的子链,称为半保留复制。

【详解】由于DNA分子复制为半保留复制,所以X层全部是含14N15N的基因,A错误;由于DNA分子复制了3次,产生了8DNA分子,含16条脱氧核苷酸链,其中含15N标记的有14条链。又在含有3000个碱基的DNA分子中,腺嘌呤占35%,因此胞嘧啶占15%,共450个。所以W层中含15N标记胞嘧啶为450×14÷2=3l50个,B正确;在DNA分子中,碱基对之间通过氢键相连,DNA分子复制了3次,产生的8DNA分子中,2DNA分子含14N15N6DNA分子只含15N,所以X层中含有的氢键数是Y层的1/3C错误;由于DNA分子复制了3次,产生了8DNA分子,含16条脱氧核苷酸链,其中含15N标记的有14条链,所以W层与Z层的核苷酸链之比为142=71D错误。故选B

26.某DNA分子有500个碱基对,其中含有鸟嘌呤300个,将该DNA进行连续复制,经测定最后一次复制消耗了周围环境中1600个含腺嘌呤的脱氧核苷酸,则该DNA分子共复制了多少次?(  )

A. 3次 B. 4次 C. 5次 D. 6次

【答案】B

【解析】

【分析】

双链DNA中,A=TC=G。一个DNA复制n次需要消耗的游离的腺嘌呤的数目是(2n-1)×腺嘌呤的数目。第n次复制需要消耗游离的腺嘌呤的数目是(2n-1)×腺嘌呤的数目。

【详解】DNA含有500个碱基对,G=C=300,则A=T=200,一个DNA复制n次需要消耗游离的腺嘌呤的数目是2n-1×200=1600,故n=4。综上所述,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故选B。

27.下图表示细胞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过程中核DNA含量的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由B→C,DNA的含量增加一倍,是因为DNA复制的结果

B. 由H→I,DNA的含量增加一倍,是受精作用的结果

C. 由R→P,DNA的含量减少一半,是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分别进入到两个子细胞中去的结果

D. 由D→E,DNA的含量减少一半,原因与R→P的过程相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AHDNA分子数目减半,所以表示减数分裂;HI段表示受精作用,IPDNA分子数目保持不变,所以表示有丝分裂。

【详解】由BCDNA的含量增加一倍,是因为复制的结果,A正确;由HIDNA的含量增加一倍,是受精作用的结果,B正确;由RPDNA的含量减少一半,是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分别进入到两个子细胞中去的结果,细胞处于有丝分裂末期,C正确;由RPDNA的含量减少一半,是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分别进入到两个子细胞中去的结果,细胞处于有丝分裂末期,而DEDNA的含量减少一半的原因是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进入两个子细胞的结果,与RP段不相同,D错误。故选D

28.用显微镜观察哺乳动物细胞时,发现一个细胞中有8条形状、大小各不相同的染色体,并排列于赤道板上,此细胞处于

A. 有丝分裂中期 B. 有丝分裂后期

C. 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中期 D. 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中期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根据题意,染色体形态、大小都不相同,说明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有丝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一直存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开,导致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无同源染色体,又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说明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中期。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9.下图表示某一高等生物细胞分裂不同时期,对此认识错误的是(  )

A. ①内有8条染色体,1处若为D基因,2处由于交叉互换则一定为d基因

B. ②细胞的中心体在分裂间期复制

C. ③内有8条染色单体,睾丸中有可能同时存在上图所示的四种细胞

D. 若④中的a为X染色体,则b不可能是X或Y染色体

【答案】A

【解析】

【分析】

①图是有丝分裂的后期,②图是减数第一次分裂的中期,③图有丝分裂的中期,④图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详解】①图是有丝分裂的后期,不会出现四分体的交叉互换,若不考虑基因突变,1处若为D基因,2处为D基因,A错误。中心体在细胞分裂的间期进行复制,B正确。③内有4条染色体8条染色单体,睾丸是雄性生殖器官,在生殖器官内,既可以发生有丝分裂也可以发生减数分裂,C正确。④图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其中没有同源染色体,因此若④中的a为X染色体,则b不可能是Y染色体,D正确。

【点睛】判断是有丝分裂还是减数分裂,主要看是否有同源染色体,看同源染色体的行为变化,若同源染色体联会配对、同源染色体分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则为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若有同源染色体,但没有发生联会配对则为有丝分裂,没有同源染色体则为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

30.鸡的性别决定为ZW型(ZZ雄性,ZW雌性)。Z染色体上的DMRT1基因的表达量与其数目呈正相关,从而影响鸡的性别。雄性的高表达量开启睾丸的发育,而雌性的低表达量开启卵巢的发育。研究发现:①无Z染色体的个体无法发育;②一定因素影响下,母鸡可性反转成公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正常卵细胞中可能找不到DMRT1基因

B. 鸡群中可能存在只有一条性染色体Z的雌性个体

C. 正常的母鸡性反转成公鸡后,其染色体组成改变为ZZ

D. 性反转的公鸡与正常的母鸡交配,子代中雌性:雄性为2:1

【答案】C

【解析】

【分析】

1、鸟类的性别决定方式属于ZW型,雌鸟的性染色体组成是ZW,雄鸟的性染色体组成是ZZ。

2、分析题干的信息:“Z染色体上的DMRT1基因的表达量与其数目呈正相关,从而影响鸡的性别”,分析可知ZZ表达量高表现为雄性、ZW表达量低表现为雌性,说明鸡的性别取决于Z的数量,含有一条Z的发育为雌性,含有2条Z的发育为雄性。

【详解】正常卵细胞中不一定有Z染色体,A正确;根据题意只含一条Z染色体的个体将发育成雌性,B正确;性反转母鸡的染色体组成仍为ZW,C错误;因WW的个体无法发育,所以子代中雌性:雄性为2:1,D正确。故选C。

【点睛】本题是一道信息题,信息试题主要抓住题干的信息解答试题,本题中的信息主要是“Z染色体上的DMRT1基因的表达量与其数目呈正相关,从而影响鸡的性别”,也就是说性别的决定主要与Z的数量有关。

31.在雄性果蝇的精巢中,下列细胞内一定含有2条Y染色体的是(  )

A. 精原细胞有丝分裂后期 B. 初级精母细胞四分体时期

C. 初级精母细胞分裂后期 D. 次级精母细胞分裂后期

【答案】A

【解析】

【分析】

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的精原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初级精母细胞、有丝分裂间期、前期、中期和末期的精原细胞都只含有1Y染色体;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的次级精母细胞含有1Y染色体或不含Y染色体;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次级精母细胞含有2Y染色体或不含Y染色体;有丝分裂后期的精原细胞含有2Y染色体。

【详解】有丝分裂后期的精原细胞,由于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所以此时期肯定含有2条Y染色体,A正确;初级精母细胞四分体时期只含有1条Y染色体,B错误;初级精母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但细胞中仍只含有1条Y染色体,C错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次级精母细胞着丝点分裂,可能含有2条Y染色体,也可能不含Y染色体,D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重点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变化和数目变化规律,要求考生识记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能准确判断雄性动物细胞在不同分裂时期所含的Y染色体的数目。

32.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孩子既是红绿色盲又是 XXY的患者,从根本上说,病因与父母中的哪一方有关?具体发生在什么时期?

A. 与母亲有关,减数第二次分裂 B. 与父亲有关,减数第一次分裂

C. 与父母亲都有关,受精作用 D. 与母亲有关,减数第一次分裂

【答案】A

【解析】

【分析】

已知红绿色盲是由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控制的,先根据夫妇的表现型写出可能的基因型,再根据后代的表现型确定夫妇最终的基因型,最后根据患者的表现型确定多的一条X的来源。

【详解】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红绿色盲的孩子(XbXbY),可知该夫妇的基因型为XBXbXBY。因此,患红绿色盲孩子的色盲基因来自其母亲,Y染色体来自其父亲。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成为染色体,因此XbXb染色体只能是在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X染色体的2条染色单体分离后形成的2X染色体进入同一极所致。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33.已知牛的体色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其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为红褐色,aa为红色,在基因型为Aa的个体中,雄牛为红褐色,雌牛为红色。现有一群牛,只有AA、Aa两种基因型,其比例为1:2,且雌:雄=1:1。若让该群体的牛进行自由交配,则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分别是

A. 红褐色:红色=8:1 B. 红褐色:红色=4:1

C. 红褐色:红色=2:1 D. 红褐色:红色=4:5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题意可知,雌牛中红褐色的基因型为:AA,红色的基因型为Aa、aa;雄性中红褐色的基因型为:AA、Aa,红色的基因型为aa。

【详解】一群牛,只有AA、Aa两种基因型,其比例为1:2,且雌:雄=1:1,则雌雄配子的种类和比例均为:2/3A、1/3a,雌雄配子结合的后代雌雄个体中基因型的种类和比例均为为:AA:Aa:aa=4:4:1,雌性后代中红褐色:红色=4:5,雄性后代中红褐色:红色=8:1,因为雌雄的比例相同,故后代中红褐色:红色=(4+8):(5+1)=2:1。综上所述,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

34.某同学建立了一个数学模型“A是B的充分条件”,表示由条件A必会推得B,则下列选项符合此模型的是

A. A表示真核细胞中的基因,B表示在亲子代遗传中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

B. A表示父亲患有色盲病,B表示女儿患色盲病

C. A表示位于X或Y染色体上的基因,B表示在遗传中其性状表现与一定的性别有关联

D. A表示非等位基因,B表示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1)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

2)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2、基因突变不一定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原因有:

①体细胞中某基因发生改变,生殖细胞中不一定出现该基因;

②若亲代DNA某碱基对发生改变而产生隐性基因,隐性基因传给子代,子代为杂合子,则隐性性状不会表现出来;

③不同密码子可以表达相同的氨基酸;

④性状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有时基因改变,但性状不一定表现。

【详解】真核生物的遗传是细胞核遗传与细胞质遗传共同作用的结果,细胞核遗传符合循孟德尔遗传定律,位于线粒体和叶绿体内的基因的遗传是细胞质遗传,但不符合循孟德尔遗传定律,细胞质遗传表现出母系遗传,子代的雄性和雌性总是表现出母本的性状,A错误;色盲是伴X隐性遗传病,如果父亲患色盲病,母亲正常,则母亲可能把正常基因传给女儿,女儿不患色盲病,B错误;由于XY染色体为性染色体,与性别决定有关,所以位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其相应的性状表现与一定的性别相关联,如位于X染色体上的色盲基因男性患者多于女性、位于Y染色体上的人类外耳道多毛只发生在男性,C正确;非等位基因可能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也可能位于同源染色体上,D错误。故选C

【点睛】细胞核遗传与细胞质遗传,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与线粒体、叶绿体的行为相关,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与染色体的行为相关,所以这两种遗传方式的结果和现象是不一样的。

35.椎实螺是雌雄同体动物,一般进行异体受精,但分开饲养时,它们进行自体受精。已知椎实螺外壳的旋向是由一对核基因控制的,右旋(D)对左旋(d)是显性,旋向的遗传规律是子代旋向只由其母本核基因型决定而与其自身基因型无关。对以下杂交后结果的推测(设杂交后全部分开饲养)正确的是( )

A. ♀的DD×♂dd,F1全是右旋,F2出现性状分离

B. 椎实螺外壳的旋向遗传不符合分离定律

C. ♀dd×♂Dd,F2中基因型为dd的表现为左旋

D. ♀DD×♂Dd,F2个体中表现为右旋的纯合体比例为3/4

【答案】D

【解析】

【分析】

椎实螺的左右旋是持久的母性影响的典型例子。母性影响是指,子代的某一表型受到母亲基因型的影响,而和母亲的基因型所控制的表型一样。因此正反交不同,但不是细胞质遗传,与细胞质遗传类似,这种遗传不是由细胞质基因组所决定的,而是由核基因积累在卵细胞中的表达产物所决定的。

【详解】♀的DD×♂dd,F1与母本性状一致,故均为右旋,F1基因型全为Dd,同理,F2不管为何种基因型个体,仍全表现为右旋,故A错误;

椎实螺外壳的旋向遗传受核基因控制,因而符合分离定律,故B错误;

♀dd×♂Dd,F1表现母本核基因(dd)控制的性状,全为左旋,F1基因型为Dd和dd,则F2后代情况分两种:第一种,Dd雌雄个体交配,第二种,dd个体雌雄个体交配,则F2中基因型为dd的表现可能为左旋,也可能为右旋,故C错误;

♀DD×♂Dd,F1为1/2DD和1/2Dd,然后两种基因型雌雄个体再分别交配(自交),则F2个体中有1/2DD左旋,1/2×1/4DD左旋,1/2×1/2Dd左旋,1/2×1/4dd左旋,则纯合体比例为1/2+1/8+1/8=3/4,故D正确;

综上所述,选D项。

【点睛】本题椎实螺外壳的旋向遗传受核基因控制,仍然遵循孟德尔的遗传定律,但在分析计算时,注意利用以下规律:子代旋向只由其母本核基因型决定,与其自身基因型为无关,所以表现型看母本。

二、非选择题

36.水稻花粉粒中淀粉的非糯性和糯性、花粉圆粒和花粉长粒是两对相对性状,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两对基因独立遗传(非糯性的花粉粒遇碘呈蓝黑色,糯性的花粉粒遇碘呈橙红色)。请利用这两对相对性状纯合的水稻植株为材料,以花粉粒作为研究对象,设计实验验证自由组合定律。

(1)请写出该实验的实验思路:

①用纯种__________________水稻和纯种_________________水稻杂交;

②取F1的花粉粒加碘液染色后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并记录花粉粒的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同学观察一个视野后,统计数据如下表所示:

花粉粒性状

蓝黑色

橙红色

圆形

长形

数目

8个

11个

7个

12个

上述同学的统计结果能否验证自由组合定律的正确性?_____________。试说明原因(写出一项即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果分析:当花粉粒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时,则可验证自由组合定律是正确的。

【答案】 (1). 非糯性圆花粉粒 (2). 糯性长花粉粒 (3). 颜色和形状 (4). 不能 (5). ①分别统计一对相对性状不能说明基因的自由组合,要统计两对相对性状的组合情况;②观察的花粉粒数量较少 (6). 非糯性(蓝黑色)圆形:非糯性(蓝黑色)长形:糯性(橙红色)圆形:糯性(橙红色)长形≈1:1:1:1

【解析】

【分析】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详解】(1)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以花粉粒作为研究对象,设计实验验证自由组合定律的思路是用纯种非糯性圆花粉粒性状的个体和纯种糯性长花粉粒性状的个体(或纯种非糯性长花粉粒性状的个体和纯种糯性圆花粉粒性状的个体)杂交,取F1的花粉粒加碘液染色后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并记录花粉粒的颜色和形状。

2)分析表格数据,上述同学的统计结果不能验证自由组合定律的正确性,因为①分别统计一对相对性状不能说明基因的自由组合,要统计两对相对性状的组合情况;②观察的花粉粒数量较少。

3)当花粉粒的表现型及比例为非糯性(蓝黑色)圆形:非糯性(蓝黑色)长形:糯性(橙红色)圆形:糯性(橙红色)长形≈1111时,则可验证自由组合定律是正确的。

【点睛】本题考查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的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培养了学生分析题意、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37.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以“白眼性状是如何遗传的”作为果蝇眼色基因遗传研究的基本问题。他做了如下实验(见实验1、实验2):

摩尔根等提出假设对这一现象进行解释。

假设1:控制白眼的基因(用a表示)在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没有它的等位基因,该假设能解释上述实验结果。

假设2:控制白眼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有它的等位基因,该假设能解释上述实验结果。

假设3:控制白眼的基因在Y染色体上,X染色体上没有它的等位基因,该假设不能解释上述实验结果。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上述实验结果,红眼、白眼这对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是_______,这对性状遗传符合________________定律。 但与常染色体上的相对性状不同的是:白眼性状的表现总是与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叫做__________。

(2)若考虑假设1,请写出实验1中F2红眼果蝇的基因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考虑假设2, 请写出实验1中雄果蝇的基因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假设1和假设2都能解释上述实验,摩尔根选用白眼雌果蝇与纯合红眼雄果蝇杂交,实验结果为红眼均为雌果蝇,白眼均为雄果蝇。该事实证明假设_____(填“1”或 “2”)成立。

【答案】 (1). 红眼 (2). (基因)分离 (3). 伴性遗传 (4). XAXA、XAXa、XAY (5). XaYa、XAYa (6). 1

【解析】

【分析】

根据图1红眼和白眼杂交,F1都是红眼,说明红眼是显性性状;红眼自交后,红眼:白眼=31,说明控制果蝇的红眼与白眼基因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由于白眼性状只在雄性中出现,说明性状的表现与性别相关联;摩尔根的假设是:控制白眼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Y上不含有它的等位基因。

验证假说采用测交图2,即用白眼雌果蝇和红眼雄果蝇,若后代出现红眼雌果蝇:白眼雄果蝇=11,则说明假说正确。

【详解】(1)根据图1红眼和白眼杂交,F1都是红眼,说明红眼是显性性状;红眼自交后,红眼:白眼=31,说明控制果蝇的红眼与白眼基因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性状的表现总是与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叫做伴性遗传。

2)若考虑假设1控制白眼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Y染色体没有它的等位基因,图1F2红眼果蝇的基因型XAXAXAXaXAY,若考虑假设2控制白眼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有它的等位基因,图1中雄果蝇的基因型 XaYaXAYa

3)假设1和假设2都能解释上述实验,摩尔根选用白眼雌果蝇与纯合红眼雄果蝇杂交,实验结果为红眼均为雌果蝇,白眼均为雄果蝇。该事实证明假设1成立。

【点睛】本题以果蝇的眼色为素材,结合实验,考查伴性遗传、遗传定律的应用,要求考生掌握伴性遗传的特点,能根据表中信息判断显隐性及遗传方式,能根据图中信息解答。解答本题要注意XY染色体同源区段Y染色体上有无等位基因。

38.回答下列有关遗传物质探寻之路的问题:

(1)格里菲斯用肺炎双球菌在小鼠体内进行了著名的转化实验,此实验得出的结论是:S型细菌中存在着_________能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2)艾弗里等人做了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DNA才是使R型细菌产生_________________的物质。但也有不足之处,请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赫尔希和蔡斯利用噬菌体侵染细菌,证明了__________。该侵染实验中搅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若用3H标记的噬菌体去感染未被标记的细菌,通过短时间的保温、搅拌和离心,最后试管分为上清液和沉淀物两部分,则标记元素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转化因子 (2). 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3). DNA纯度最高时也有0.02%蛋白质 (4). DNA是遗传物质 (5). 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 (6). 上清液和沉淀物

【解析】

【分析】

1、1928年,格里菲斯的体内转化实验证明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有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艾弗里及其同事进行了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该实验成功的最关键的实验设计思路是分离并提纯S型细菌的DNA、蛋白质、多糖等物质,单独研究它们各自的功能。

2、赫尔希和蔡斯用同位素标记方法,进一步表明DNA才是真正的遗传物质。噬菌体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在充足有机物的完全培养基中直接培养,所以标记噬菌体的方法是用含放射性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然后再用含标记的大肠杆菌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

3、用被32P标记的噬菌体去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由于标记的是DNA,DNA进入细菌内,所以离心后,发现放射性物质存在沉淀物中。

【详解】(1)格里菲斯用肺炎双球菌在小鼠体内进行了著名的转化实验,根据实验现象,格里菲斯推论:已经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必然存在某种促进这一转化的活性物质—“转化因子”,这种转化因子将无毒的R型细菌转化为了有毒的S型活细菌。

(2)艾弗里等人做了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他将S型细菌的各种物质进行了提纯和鉴定,然后将不同物质分别与R型菌混合,发现只有S型细菌的DNA能将R型菌转化为S型菌,且转化成的S型菌体繁殖的后代仍是S型菌,于是他得出DNA才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但有人发现,艾弗里提纯的物质的纯度并没有达到100%,即使DNA纯度最高时也有0.02%的蛋白质,于是有人对此结论表示质疑。

(3)赫尔希和蔡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以噬菌体和大肠杆菌为实验材料,证明了噬菌体的DNA才是噬菌体真正的遗传物质。由于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未进入大肠杆菌,而噬菌体的DNA进入了大肠杆菌,为实现噬菌体DNA和蛋白质的分离,该侵染实验中采用了搅拌和离心的方法,其中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而离心是为了让上清液中析出质量较轻的T2噬菌体颗粒,在离心管的沉淀物中留下被感染的大肠杆菌。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中均含有H,所以若用3H标记噬菌体,则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均会被标有放射性,用该噬菌体去感染未被标记的细菌,通过保温、搅拌和离心,最后亲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分布在试管的上清液中,而亲代噬菌体的DNA由于进入了大肠杆菌中,故分布在试管的沉淀物中,所以标记元素分布在上清液和沉淀物。

【点睛】本题考查教材基础实验的过程,要求学生对实验结果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能对教材中相关实验结论准确记忆。

39.下图是某DNA分子的局部组成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写出图中下列序号代表的结构中文名称:②_________;⑦_________;⑧_________;

(2)从主链上看,两条单链方向__________,从碱基关系看,两条单链的碱基__________。

(3)经分离得到X、Y两种未知菌种,分析其DNA的碱基组成,发现X菌的腺嘌呤含量为42%,而Y菌的胞嘧啶含量为18%。可以推知两菌种中耐热性较强的是________________。

(4)催化形成图中的磷酸二酯键形成的酶是___________________。

(5)DNA的特殊结构适合作遗传物质。DNA双螺旋结构内部碱基排列顺序代表着________,碱基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__________。

(6)如果将14N标记的细胞培养在含15N的脱氧核苷酸的培养液中,若细胞在该培养液中分裂4次,该DNA分子也复制4次,得到的子代DNA分子中含14N和15N的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②腺嘌呤 (2). ⑦脱氧核糖 (3). ⑧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 (4). 相反 (5). 互补配对 (6). Y菌 (7). DNA聚合酶(和DNA连接酶) (8). 遗传信息 (9). 多样性 (10). 1/8

【解析】

【分析】

1中①是胞嘧啶,②是腺嘌呤,③是鸟嘌呤,④是胸腺嘧啶,⑤是磷酸,⑦是脱氧核糖,⑧是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⑨是脱氧核苷酸链。

【详解】(1)由以上分析可知,图中②是腺嘌呤,⑦是脱氧核糖,⑧是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 

2)从主链上看,两条单链方向反向平行,从碱基关系看,两条单链互补。

3AT之间含有2个氢键,CG之间含有3个氢键,CG所占的比例越多,DNA分子稳定性越高。X菌的腺嘌呤含量为42%,则按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胞嘧啶含量为8%;而Y菌的胞嘧啶含量为18%,因此可以推知两菌种中耐热性较强的是Y菌。

4DNA连接酶连接的是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

5DNA的特殊结构适合作遗传物质。DNA双螺旋结构内部碱基排列顺序代表着遗传信息,碱基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

6)将14N标记的细菌培养在含15N标记的脱氧核苷酸的培养液中,若细菌在该培养液中分裂四次,该DNA分子也复制四次,则得到的子代DNA分子中含14NDNA分子和只含15NDNA分子的比例为2/24=1/8

【点睛】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碱基之间的连接通过氢键连接,注意A-T之间通过两个氢键连接,C-G之间通过三个氢键连接。氢键的多少与其热稳定性有关。

40.下面是某雄性动物(2N=4)在生殖和发育过程中的有关图示。图1是减数分裂过程简图,图2、图3是一同学画的不同时期细胞分裂图像和细胞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的②过程产生的细胞称为__________,图2中的______细胞处在该过程中。

(2)图2中乙细胞时期处于图3中_______(填编号)阶段,其分裂产生的子细胞是图1中_______________(填细胞名称)。

(3)图3中,曲线③阶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曲线__________阶段(填编号)的细胞内存在同源染色体。

(4)有人发现图2甲图有两处错误,请指出错误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图A是该种生物的一个精细胞,根据染色体的类型和数目,判断图B中与其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为________(填序号)。

【答案】 (1). 次级精母细胞 (2). 丙 (3). ⑤ (4). 精原细胞 (5). 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 (6). ②③④或②③ (7). 细胞质不均等分裂 (8). 没有同源染色体(或染色体数目错误) (9). ③

【解析】

【分析】

分析图1:①表示染色体复制,②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③④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

分析图2:乙细胞中存在同源染色体,而且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的中期;丙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分析图3:中A表示减数分裂,B表示受精作用,C表示有丝分裂。①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是初级精母细胞,②是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中期,③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二者属于次级精母细胞,④是受精作用,⑤有丝分裂间、前、中期,⑥有丝分裂后期,⑦有丝分裂末期。

【详解】(1)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图1中的②过程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产生的子细胞叫次级精母细胞, 2中的丙细胞内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2)图2中,乙细胞中存在同源染色体和染色单体,而且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的中期;乙细胞时期处于图3中⑤阶段,其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仍为体细胞,相当于图1中的精原细胞。

3)图3中,曲线①②阶段染色体数减半,形成的原因是同源染色体分离后细胞一分为二,染色体平分到两子细胞中;曲线②③阶段染色体数暂时加倍,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细胞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的阶段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及产生的生殖细胞,即图中的②③④。

4)据图分析可知,图为雄性动物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甲的错误是细胞质不均等分裂,且细胞内不应有同源染色体。

5)分析图A可知,形成该细胞的过程中,发生了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因此图A与图B中③可能是由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形成的两个精细胞;图A和图B中①是来自同一个精原细胞形成的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因此图B中①②③④,可能是图B中③与图A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根据细胞质是否均等分裂区分精子和卵细胞形成的不同,根据是否含有同源染色体区分有丝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



2018-2019学年吉林省延边市延边第二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