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 长沙

发布时间:2019-10-27 10:35:02

《长沙》《琵琶行》《长亭送别》——学考复习

沁园春 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主旨:《沁园春·长沙》上片重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图景,下片重抒情,抒发了革命青年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开头三句点明时间、地点和特定环境,营造了深秋萧瑟的意境。

B.词中用语极富表现力,如“击”准确地表现了雄鹰矫健翱翔的姿态。

C.本词末尾作者以问句作结,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一问的巧妙回答。

D.作者塑造了以天下为己任、蔑视权贵和敢于改造旧世界的革命者形象。

2.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洋溢着词人乐观主义的革命激情。

B.词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

C.下阕用“携”“忆”过渡,由描绘旧地重游转入对革命者早期生活的回忆。

D.“曾记否”三句表示要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革命风浪中。

3. 下列对《沁园春·长沙》这首词分析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 上阕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情景交融。写长沙深秋景致,毫无一般旧诗歌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而是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B. 上阕句句写景,下阕叙事抒情,情中显志,回答了谁来主宰当时革命命运的问题,巧妙地反击了国民党右派阴谋夺权的丑恶行径。

C. 极富表现力的语言。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用“击”而不用“飞”,准确地表现出鹰的矫健飞腾;用“翔”而不用“游”,精当地描绘出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神态。

D. 最后“曾记否”以下三句,同上阕一样,是以设问句结尾,但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表示要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于革命风浪中,急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的大任。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主旨:诗人在这首诗中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通过它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艺人的悲惨命运,抒发了同病相怜的感慨.

4.下面对诗句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两句既表达了对琵琶女的不幸遭遇的同情,又抒发了自己谪居江州的郁闷心情.“天涯沦落”写出了人们对苦难生活的共同感情体验,隐含了社会变化、政治衰落给人造成的痛苦.
B.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两句叙述江边送客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二字点情,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构成清晰如画的意境,渲染了送别时的凄凉愁惨的气氛.
C.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中“千呼万唤”呼应上文的“忽闻”、寻声“暗问”“移船”,直到“邀相见”,可见琵琶女出场是不得已.“半遮面”的肖像描写表现了她由于身世低微、技艺不佳,又男女授受不亲而不好意思,不愿见人的心理.
D.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沉吟”的神态与询问有关,反映了琵琶女欲说还休的内心矛盾.“放拨”“插弦中”“整顿”“起敛容”,一系列动作表现了她克服内心障碍,一吐为快的心理活动.

5.下列对《琵琶行》选段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琵琶声大小、轻重、急缓、流滞、响止等旋律变化,是琵琶女心潮起伏的表现。
B. 诗人连用急雨、私语、珠落玉盘等一系列精妙的比喻,用视觉形象、听觉形象联合起来通比音乐,使得琵琶女的弹奏非常具体形象
C. 诗人用旋律的变化写“滑”、“涩”两种音乐意境.“间关”之声如“莺语花底”般轻快流利;“幽咽”之声如“泉流冰下”般悲抑哽塞
D. 末两句以乐景写哀情,画龙点睛,诗人用环境描写做侧面烘托,留下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

6.下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开头两句点明了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选择秋风中的枫叶和荻花为意象,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为全诗奠定了基调
B. 三四两句写凄凉景引出的寂寞情,“无管弦”为琵琶女的出场作了铺垫
C. 五六两句中提到江月,这是全诗第一次提到,进一步渲染了沉郁感伤的心情
D. 末两句琵琶弹奏的声音使送者忘归,行者不发,正面衬托了音乐的美妙动人

[正宫] [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作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

[收尾]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长亭送别》融景物描写与抒情、叙事为一体,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展现了一卷情景交融的暮秋别离图,刻画了莺莺送别时深细而复杂的心绪,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感情细腻、纯真而又充满内心矛盾的少女形象。莺莺的离愁别绪,反映了自由爱情与封建礼教的尖锐矛盾,表现了封建礼教对人性、人情的严重束缚和压制。

7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染”、“醉”二字,不仅把外射的感受化为具有动态的心理过程,而且令离人的涟涟别泪,宛然如见。后者既写出了枫林的色彩,更赋予了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的人的情态。
B.蓝天的白云,萎积的黄花,南飞的大雁,如丹的枫叶,它们在凄紧的西风中融成一体,构成了寥廓萧瑟、令人黯然的境界。
C.“无人语”三字既道出了环境的寂静,更刻画了莺莺“笑吟吟一处来,哭啼啼独自归”的孤独感和无处可诉的痛苦心理。
D。“来时甚急,去后何迟”一句,直抒胸臆,表现莺莺留恋美丽景色的情怀。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耍孩儿]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尽生前酒一杯。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四煞]这忧愁诉与谁?相思只自知,老天不管人憔悴。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
[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
[收尾]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8. 对[端正好]一曲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端正好]中的“碧云天,黄花地”,化用范仲淹《苏幕遮》中的“碧云天,黄叶地”取其秋景凄凉的意境,以烘托送别的凄凉氛围。
B.作者在这支曲子中捕捉碧云、黄花、西风、归雁、霜林等意象,稍加点染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抒发了情人分别时的痛苦之情。
C.“染”字形容经霜的叶子像染色一样鲜红,而“醉”字则不仅形容经霜的叶子像喝醉酒一样红,而且让人想象霜林的醉态,这种醉态是不能自持的离愁之人情态的折射。
D.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两句,使客观景物带上了浓重的主观色彩,和陶渊
明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样,构成了一种“无我之境”。
9下面对曲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耍孩儿]中“比司马青衫更湿”,化用白居易的《琵琶行》诗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
一句,表达了莺莺与张生饯别时无限感伤的心情。
B.[四煞]中“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运用夸张和对偶的修辞手法写离别之
情,达到愁极恨绝、无以复加的地步。
C.[一煞]中“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了一幅黄昏时候秋天
郊外的美景,景中含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则是直抒胸臆,表现莺莺留恋美景、
留恋情人的情怀。
D.[收尾]中“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一句写烦恼愁绪,将
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物象,与李清照《武陵春》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   愁”有异曲同工之妙。

10.对《常听送别》(节选)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红云〕姐姐不曾吃早饭,饮一口儿汤水。〔旦云〕红娘,甚么汤水咽得下!

【快活三】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假若便是土和泥,也有些土气息、泥滋味。

【朝天子】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眼面前茶饭怕不待要吃,恨塞满愁肠胃。“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一个这壁,一个那壁,一递一声长吁气。

A.“云”意思是道白,“旦”这里指正旦崔莺莺,“快活三”“朝天子”是曲牌名。

B.在长亭别筵上,美酒佳肴不如“土和泥”,反映崔莺莺内心的痛苦和煎熬。

C.“相思泪”化用范仲淹的名句,典雅蕴藉;“这壁”“那壁”等口语活泼自然。

D.“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表现了崔莺莺清高自傲,看不上“虚名”“微利”。

1.A“营造了深秋萧瑟的意境”有误,应该是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

2.A项,“洋溢着作者乐观主义的革命激情”在前三句中没有体现,诗人独立在寒秋中是对革命形势的沉思。可以从“谁主沉浮”的疑问中体会。

3.B项,上阕最后三句没有写景,文中没有对国民党右派阴谋夺权的重击这个含义。

4.C项,“半遮面”的肖像描写表现了琵琶女有难言之隐,不愿见人的心理。身世低微、技艺不佳,又男女授受不亲而不好意思,错误。

5.景物是哀景、

6.D、“正面衬托了音乐的美妙动人”错,应是从侧面暗示了音乐的美妙动人.故选D.

7.D。“来时甚急,去后何迟”直抒胸臆,表现了莺莺急着赶赴长亭与张生相会,在张生离去后,有对心上人留恋而不愿离开。

8.D.不正确,“和陶渊明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样,构成了一种‘无我之境’.”分析不正确,因为“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带有分别时悲伤的感情在里面,而不是“无我之境”;
故选D.
9.C.不正确,“则是直抒胸臆,表现莺莺留恋美景、留恋情人的情怀”“莺莺留恋美景”错,应是“留恋情人,表达离别之苦”;

10.这句话表明她所追求的是纯真专一、天长地久的爱情,而不是为了功名利禄强行拆散恩爱夫妻。

沁园春 长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