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古文知识

发布时间:2018-02-11 16:36:28

教科版小学语文教材古文知识汇总

第二册

1. 怀素写字

古时候有个叫怀素的和尚。他从小就喜爱写字,并且写字非常认真。 他总是先看清字的形状,记住字的笔顺,再一笔一画照着写。这样,怀素写字进步很快。

  那时纸很贵,怀素就找来一块木板,在上面写了擦,擦了再写,日子一长,木板竟被写穿了。

  怀素长大以后,成了有名的书法家。

2.铁棒磨成针

李白是我国唐朝的一位伟大诗人。他小时候很贪玩,怕困难,读书很少长进。

  有一天,李白走到一条小河边,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正在磨一根铁棒。他觉得很奇怪,就走到老奶奶跟前问道:“老奶奶,您磨这铁棒干什么?”

  老奶奶说:“做针。”

  李白越发奇怪了:“做针?铁棒怎么能磨成针呢?”

  老奶奶说:“能,一定能。只要功夫深,铁棒就能磨成针。”

  李白听了老奶奶的话,明白了一个道理:不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决心,肯下功夫,就能成功。

  从此,李白刻苦学习,进步很快。后来,他成了一位有名的诗人。

3.子路背米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第四册

文彦(yàn)博(bó)洞中取球

  文彦博是北宋(sòng)有名的宰(zǎi)相(xiàng),他小时候爱踢(tī)球。

  一天,文彦博与村里的小朋友在打谷(gǔ)场上踢球。大家你争我夺(duó),正踢得兴高采烈时,那只球被不歪不斜(xié)地踢进了一棵古树的树洞里。洞里黑(xū)的,什么也看不见。

  一个小朋友自告奋勇地捋(luō)起衣袖(xiù),身子趴在洞口,将手臂(bì)伸进深深的洞里。摸呀,摸呀,够不到底。

  怎么办呢?

  又一位小朋友赶回家去,拿了一根长长的竹竿(gān)跑来,伸到洞里去探呀,探呀。哎,不行,那洞道弯弯曲曲,怎么也探不到洞底。

  第三个小朋友跑去向大人们求援。叔叔伯伯们来了好几个,朝又深又黑的树洞里望着。大人们微微苦笑,也想不出办法。

  久不做声的文彦博这时叫道:“别急,别急。我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快回家去取水来!”

  咕嘟嘟,咕嘟嘟……一桶桶水,一盆盆水,直往树洞里灌(guàn)。

  很快,树洞里灌满了水,球浮(fú)到洞口上来了。

知  音

春秋时,晋国有一个叫俞(yú)伯牙的人,他非常喜欢弹奏古琴。他经常带着古琴到花树下,到流水边,一边弹,一边不知不觉地把情感和心境(jìng)都融(róng)进琴声,常常陶醉得忘了时间。但是,从来没有一个人能听出他蕴涵(hán)在琴声里的心意,所以他每次弹琴,都会觉得很寂寞。

  一个夜晚,俞伯牙乘船游览(lǎn)。面对清风明月,他非常愉(yú)快,又弹起琴来。悠扬的琴声,传出很远很远。忽然他听到有人叫好。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qiáo)夫站在岸边。伯牙看这个人穿着普(pǔ)通,心中很不高兴,想:一个樵夫,对琴声叫好,一定是乱叫的。俞伯牙接着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他听樵夫说道:“真好啊!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sǒng)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tāo)的乐曲时,樵夫又说:“真美啊!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极了,知道这个人是知音。他当即请樵夫上船,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他兴致勃勃地为樵夫演奏了一曲又一曲。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两个人说到很晚才依依不舍地分了手。临别时,两人结拜为兄弟,并约定第二年再见面。

  时光过得飞快,转眼一年过去了。俞伯牙想念钟子期,当他如约来到钟子期家,却听到子期已不幸去世的噩(è)耗(hào)。他悲痛地来到钟子期的坟前,把古琴摆在坟前的石阶上,盘膝(xī)坐好,一面弹,一面回忆(yì)去年和钟子期结拜的往事,弹出的曲调也越来越悲凄。一曲终了,他突然举起琴,狠(hěn)狠地摔在地上,“哐(kuāng)啷(lāng)!”一声,琴身裂成了几段。俞伯牙抱着墓碑痛哭:“子期,你死了,我弹琴给谁听呢?现在我把琴摔碎,一辈(bèi)子再也不弹它了!”

俞伯牙果真再没有弹过琴,因为他知道,世界上再也找不到像钟子期这样的知音了。

第五册

不为五斗米折腰

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出身官僚家庭,曾经多次做官。但是,他看不惯当时官场的污浊黑暗,所以每次做官都做不长。

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在41岁那年,做了彭泽(今江西湖口县)县令。有一天,手下人来报告说,督邮大人到彭泽巡察来了。督邮是一种官职,是郡守的助手,专门负责巡视、纠察各县的违法活动。按照官场的规矩,县令要亲自去迎接来巡察的督邮。因此,手下人就提醒陶渊明赶紧穿戴整齐,出门迎接。陶渊明对于黑暗的官场本来就深感不满和厌倦,这时再也无法忍受,说道:“我不肯为五斗米折腰,怎能去讨好督邮这个乡里小人呢?”随即辞了官。从那以后,“不为五斗米折腰”就成为维护人格尊严的代称。

  (“五斗米”指的是陶渊明自己微薄的俸禄。陶渊明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怎能为了保全这小小的县令职务,而去讨好督邮呢?)

  李杜之交

李白与杜甫都是唐代的伟大诗人。李白被称为“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唐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李白44岁,杜甫33岁。杜甫应试不中,李白被赶出宫廷,两个失意的人在洛阳相识了。杜甫被李白超群的仪表和文采所倾倒。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两人一同漫游四方,朝夕共处,相随作伴,李白给杜甫的影响非常大。以后,尽管他们没有再见面,但杜甫一生都在思念李白,期待有重逢的日子。他思念李白的诗共有《春日忆李白》《冬日有怀李白》《饮中八仙歌》《赠李白》等15首。在诗中,他高度评价李白的才华,倾诉对李白的仰慕之情。李白思念杜甫的诗也很多,现存有《沙丘城下寄杜甫》《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两首,诗中吟咏了真挚的友情。

  中国学者高度评价李白与杜甫的深厚友谊,把他们的相识比作“青天里太阳和月亮走碰了头”。

第六册

王献之练字

王献之是晋(jìn)代大书法家王羲(xī)之的儿子。他从小就跟父亲练字。献之很聪明,八九岁就写得一手好字,常常受到人们的夸奖,他渐渐自满起来了。

  有一天,献之独自在书房里练字,模仿父亲的笔法接连写了十几个“大”字。他选了一个字送给父亲看,满以为会得到称赞。谁知,王羲之看了什么也没说,只是提起笔随手加了一点儿,“大”字变成了“太”字。

  献之又兴冲冲地把“太”字送给母亲看,母亲指着“太”字的一点儿说:“就这一点儿写得好,很像你父亲写的。”

  献之听了,顿时满脸通红,十分惭愧。他想,父亲真了不起,随手点了一点儿,就写得那么好。他又回到父亲的书房,问道:“别人都称赞您的字写得好,您有什么秘诀吗?”王羲之哈哈大笑起来,他抚摩着献之的头说:“秘诀?有。你明天早晨到屋后的小花园去看看吧!”

  第二天清晨,献之来到小花园,见父亲已坐在石凳上聚精会神地写字了。王羲之见儿子来了,指着园里的18口大水缸(gāng)说:“你不是问秘诀吗?秘诀就在这些大水缸里面。你把这18口大水缸里面的水写完就知道了。”

从此,献之学着父亲的样儿,每天早早起来写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坚持不懈(xiè)地勤学苦练。后来,他也成了大书法家。

脚踏实地

司马光(1019—1086)是我国北宋大臣,史学家,曾主持编撰了我国最大的一部古代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这部书上起战国,下至五代,共写了1362年的历史。司马光治学严谨、刻苦,为编撰《资治通鉴》,每天天不亮就起床,一直工作到深夜。他对书稿精益求精,600多卷的初稿,到定稿时改得只剩下354卷,而且全部用正楷字写成。剩下的废稿把两间屋子都堆满了。司马光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受到人们的一致称赞,都说他是一个脚踏实地的人。

  后来用“脚踏实地”这个成语来形容一个人做事认真、踏实。

漫话对联

对联也叫“门对”“对子”,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对联对偶工整、平仄协调、文字简洁精巧,读起来琅琅上口,是我国独有的文学形式。

  春节时贴的对联叫“春联”。过春节时,一般人家在大门上贴一副祝颂的对联,取个吉利,像“岁岁平安日,年年如意春”“鞭炮声声报喜,红灯盏盏迎春”“锦绣河山遍地画,幸福生活满园春”等。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几乎家家都会精选一副大红对联贴在门上,为节日增添喜庆气氛,表达人们憧憬未来、热爱生活的心情。

第七册

《三国演义》简介

《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根据史书《三国志》和有关三国时期的话本、传说重新加工创作的。它讲述了公元169—280年间发生在魏、蜀、吴三国之间的历史故事,塑造了刘备、诸葛亮、曹操、周瑜等众多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曲折复杂,战争场面描写引人入胜,几百年来,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它是中国古代长篇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对中国小说的创作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第九册

伯乐相马

有一次,伯乐路过太行山的时候,看见一匹马望着他一直叫个不停。“这是为什么呀?”伯乐感到奇怪。

  他急忙跳下车,跑到跟前一看,发现竟是一匹千里马!

  千里马正拉着盐车挣扎在山坡上。它累得蹄子僵直,膝盖打弯儿,身上的皮磨烂了,淌着鲜血,浑身大汗淋漓,嘴里、鼻子里流出的白沫(mò)洒了一地。赶车的还不断用鞭子狠狠地抽打它。

  伯乐觉得实在委屈了这匹千里马,连忙脱下衣服盖在马背上,深情地抚摩着它,难过地拉着马缰(jiāng)绳痛哭起来。

  千里马第一次遇见伯乐这样的知己,顿时精神焕(huàn)发。它一边扬起蹄子,一边仰起头,高声长嘶,那声音直冲云天,久久地回荡在太行山的峰峦之间。

  后来有人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鲁王养鸟

  从前,有一只巨大的海鸟,停落在鲁国的城外。谁也没有见过这种大鸟,都认为它是神鸟,急忙去向鲁王报告。

  鲁王命人把海鸟捉来,把它当做尊贵的客人,供养在庙堂里。每天鲁王都叫人演奏乐曲给海鸟听,还用最丰盛的宴席来招待它。

  谁知,海鸟被鲁王的这番好意吓坏了。它越来越害怕,不吃也不喝。

  鲁王对海鸟说:“我这个当国王的,也不过是这个待遇,你怎么还不高兴呢?”

  海鸟还是不吃不喝,到第三天就死了。

  鲁王直到最后也没闹明白:自己对它那样好,它怎么会不吃不喝呢?

其实,鲁王是用供养人的方法来喂养海鸟,而不是用养鸟的方法来养海鸟,结果把海鸟给害死了。

推  敲

 贾(jiǎ)岛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他写诗的态度很认真。

  传说有一次他访友归来,在一个明月当空的夜晚,即兴写了一首诗,其中有“鸟宿池边树,僧(sēng)推月下门”两句。写完后,他又觉得“僧推月下门”的“推”字,不如改为“敲”字,但到底用“推”还是用“敲”呢?他一时又拿不准。于是在一家门口一遍又一遍地做起推门和敲门的动作来了。恰巧这时大文学家韩(hán)愈骑马路过这里,看到这种情形,感到很奇怪,便下马来问明原因。他为贾岛这种认真刻苦作诗的精神所感动,就和贾岛一起研究起来。最后,韩愈认为还是用“敲”字好。因为一个人深夜把别人的门一“推”就进去了,那是不够礼貌的;另外,用“敲”字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读起来也比“推”响亮。

  后来,人们就把在写诗和作文时斟(zhēn)酌(zhuó)文字叫做“推敲”。

             欧阳修改文

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是个知识渊(yuān)博而又严肃认真的人。

  有一天,钱惟演在洛(luò)阳修建了一座驿(yì)舍,特地请欧阳修、尹(yǐn)师鲁、谢希深三人各写一记。写成后,谢文700多字;欧文500多字;尹文只380余字,而且语言精炼,叙(xù)事完备,结构严谨(jǐn)。欧阳修既称赞尹文,又不甘落后,决心向尹师鲁学习,几次登门求教。后来重写了一篇,不但比尹文少20余字,而且更加完整精粹(cuì)了。尹师鲁佩服地说:“欧阳修进步真快,简直是一日千里啊!”

  以后欧阳修在写《醉翁亭记》时,先是写了滁州东面的山怎样,南面的山怎样,西面的山怎样,北面的山怎样,后来改成一句:“环滁皆山也”(环绕滁州的全是山),真是精炼极了。

  欧阳修到了晚年,还拿出以前的文章,逐篇修改,达到废寝(qǐn)忘食的程度。妻子劝他说:“何必这样辛苦呢?又不是小学生,还怕先生生气吗?”欧阳修回答:“我不是怕先生生气,是怕后生笑话啊!”               王安石撕稿

  宋代有一个文人叫刘贡父,是《资治通鉴(jiàn)》的编写者之一。有一天,他去拜访王安石,正赶上王安石在吃饭。看门人把他领到书房里等候。刘贡父随手翻阅桌上王安石写的一篇论兵的草稿。刘贡父的记忆力很强,文章过目不忘。看后,他想:我是王安石的下级,擅自进入他的书房恐怕不合适,于是就移到了另一间屋里等候。

  王安石吃完饭,把刘贡父请到书房,寒暄(xuān)一番后,就问他:“最近写了什么文章?”刘贡父随口回答说:“写了一篇《兵论》,还是个草稿。”王安石惊奇地说:“哦!主要内容是什么?”刘贡父就将刚才看到的文稿的意思说了一遍。王安石不知道刘贡父已经看过了自己的文稿,更没想到刘贡父是跟自己开玩笑,以为刘贡父真的也写了一篇这样的文章,他沉默了一会儿,便把桌上的那篇论兵的草稿拿起来撕掉了。

  王安石平时写文章,总要求能有独到的见解。如果发现与别人有雷同的地方,就会对自己的文章很不满意,甚至撕掉重写。

章回小说

《肖飞买药》这篇文章选自章回小说《烈火金刚》第22回:“飞行员大闹县城 鬼子兵火烧村庄”。

章回小说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全书分为若干回,每回之前都有概括全回故事内容的标题,这些标题大都分为字数相等的上下两句。明清两代的长篇小说,普遍采用这种形式,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清代以后,也有作家用这种形式写长篇小说。

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指群众集体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并在流传中不断有所修改、加工的文学,包括民歌、民谣、神话、传说、故事、童话、谜语、谚语、歇后语、说唱、戏曲等形式。民间文学反映了劳动者的愿望、要求和理想,体现了他们的情感和想法。

  历史上,许多民间文学经过多人的整理、加工而代代相传,如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和汉代《乐府》中的民歌。

第十册

孟母择邻

  孟子被人们称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孟子3岁丧父,由母亲抚养长大。开始,他们家住在一片墓地附近,由于经常能看到出殡的场面,孟子和小伙伴们就经常玩儿下葬的游戏。孟母不满意这种情况,就把家搬到了一个集市附近。时间一长,受环境影响,孟子又天天在集市看小贩卖东西,回家又学小贩的吆喝声。孟母不希望这样,便再次搬家,搬到一所学堂附近。这时,孟子很自然地模仿起学堂的规矩,学习师生之间的礼节,并且变得很喜欢读书了。

于是,孟子的母亲就定居在这里,再也不搬家了。遵照母亲的教导,孟子在学堂里勤奋读书,后来又拜孔子的传人为师,终于成为战国时期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

韩信巧布背水阵

  公元前204年10月,汉军大将韩信和张耳率领人马,准备向东突破井陉(xíng)口,攻击赵国。赵王和国相陈余听说汉军要来袭击,就在井陉口聚集了兵力,准备决战。

  韩信在离井陉口30里处安营扎寨。半夜,韩信挑选了两千名轻骑兵,叫他们每人拿着一面红旗,从小路上山,埋伏在丛林中,监视着赵国的军队,并吩咐他们说:“交战时,赵军看到我们败退,一定会倾巢而出,追逐我军。这时,你们要飞快地冲进赵军营垒,拔掉赵军的旗帜,插上我们汉军的红旗。”

  两千轻骑兵出发后,韩信让副将通知部队稍微吃一点食物,说:“等今天打败赵军后再好好地犒(kào)赏大家!”将士们都不相信,因为赵军有20万人,而汉军只有临时拼凑起来的几万人,怎么能敌得过赵军呢?

  韩信知道敌人已经先占据有利的地势安营扎寨了,在他们没发现汉军主将的旗帜和仪仗时,是不肯出营来攻击汉军的先头部队的。为了引诱敌人,他先派1万人,出井陉口,背水摆开阵势。兵法上忌讳摆“背水阵”,因为大军的背后是河,等于自己切断自己的退路,这多么危险。赵军看见了,哈哈大笑,他们都嘲笑韩信幼稚无知,竟会布“背水阵”。

  天亮的时候,韩信吩咐打起大将的旗帜,带着仪仗和号鼓,大吹大擂(léi)地从井陉口出来。赵军以为机会到来,便打开营门迎击汉军。双方战斗了好长时间,韩信、张耳假装向水边阵地败退。守候在河边的汉军兵士把营垒打开,放他们进去,然后与赵军在河边激战。赵军果然倾巢而出,打算活捉韩信、张耳。

  韩信、张耳退守到河边后,汉军知道背后便是河,无路可退,因此全军将士拼死作战。赵军始终无法战胜他们。这时,韩信半夜派出的两千轻骑兵,趁赵军全部出来追逐汉军的机会,冲入赵军营垒,把赵军的旗帜统统拔掉,插上了汉军的红旗。赵军眼看一时战胜不了汉军,不能活捉韩信,就打算退回营垒。可是远远一瞧,见营垒上插满了汉军的红旗,大吃一惊,以为汉军把赵王和将领们都俘虏了,于是军心大乱,队伍溃(kuì)散,士兵纷纷逃窜(cuàn)。汉军前后夹击,把赵军打得大败,斩了陈余,活捉了赵王。

将领们献上首级和俘虏后,都向韩信祝贺。他们请教韩信:“‘兵法’上说,‘布阵要尽可能做到右后靠山,前左临水’。这次您竟布下‘背水阵’,还说等打败了赵军再会餐,当时我们都不信,然而结果真的打了胜仗,这是什么原因呢?”韩信笑着说:“我布‘背水阵’,也出自‘兵法’,只是你们没有留心罢了。‘兵法’上不是有‘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这样的话吗?说实话,我手下的将士,都没有经过严格训练,只有把他们放在绝路上,才能迫使他们拼死战斗。如果让他们有后路可走,早逃光了,我哪里还能指挥他们!”

寓  言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带有劝说或讽刺的故事。寓言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主题都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较深的道理隐含于简单的故事之中。

  中国是世界上寓言产生较早、流传下来的寓言较多的国家之一。在距今两千多年以前的战国时期,寓言就已大量出现。在《孟子》《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著作中,优秀的寓言几乎比比皆是。后来,寓言这种形式被广泛应用,如西汉《淮南子》中的《塞翁失马》《螳臂挡车》,西汉刘向《新序》中的《叶公好龙》,唐柳宗元的《黔之驴》等。有些寓言故事早已凝练成为常见的四字词语。

浅 说 “词”

词这种文体萌芽于隋唐之际,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句子多数长短不一,所以也称为长短句。

  最初的词,都是配合音乐来歌唱的,有的按词制调,有的依调填词。曲调的名称即词牌,一般根据词的内容而定。后来主要依调填词,词牌和词的内容不一定有联系,而且大多数词都已不再配乐歌唱,所以各个词牌只作为文字、音韵结构的固定形式,像“西江月”、“天净沙”等。

第十一册

海瑞当知县

明朝中期,严嵩任吏(lì)部尚书以后,把持朝政,气焰熏天。就连他手下的同党及其亲属,都依仗严嵩的势力,作威作福。不管朝廷(tíng)大臣,还是地方官吏,没有不惧怕他们的。

  可是在浙(zhè)江淳(chún)安县,有一个小小的知县,却不惧怕他们。他的名字叫海瑞。

  海瑞是广东琼(qióng)山人。他从小死了父亲,靠母亲抚养长大,生活十分贫苦。二十多岁中了举人后,他做过县里的教谕(yù),教育学生十分严格认真。不久,他被调到浙江淳安做知县。过去,县里官吏审理案件大多是让平民百姓含冤(yuān)受屈,而让有权有势的人逍(xiāo)遥法外。海瑞到了淳安以后,不管什么样的疑难案件,他都一件件调查得水落石出,从不冤枉(wǎng)好人,也不放过坏人。当地百姓都称他是“青天”。

  这一天,海瑞正在官衙里批阅公文,一个差役(yì)忽然气喘吁吁地跑了进来。

  “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海瑞问。

  “胡……胡公子……胡公子嫌官驿(yì)里的人招待不周到,把驿吏捆绑起来,倒吊在梁上打呢!”差役上气不接下气地说。

  “这也未免太过分了!

  海瑞知道胡公子招摇过境,本来已经感到厌烦;现在竟打起驿吏来,就觉得非管不可了。可是,胡公子是总督胡宗宪(xiàn)大人的儿子,胡宗宪又是严嵩的同党,该怎样教训这个胡作非为的公子哥儿呢?海瑞稍稍沉吟了一下,心里有了主意。

  “把胡公子给我押来!”海瑞吩咐差役。

  “是!

  胡公子被差役押到海瑞面前。

  “你真是胡总督的儿子?”海瑞问。

  “本公子的父亲正是胡总督!严大人还是我父亲的朋友!这能有假吗?”胡公子神态骄横。

  海瑞平和地说:“胡总督是个清廉(lián)的大臣,以前巡视州县,常常吩咐地方官招待时不要太过铺张。”

  停了停,海瑞看了胡公子一眼,又说:“像你这样衣着华丽、大讲排场、骄横无理的花花公子,怎么会是胡总督的儿子呢?一定是假冒胡公子到本县来招摇撞骗的。”说着一拍桌案,大喝道:“搜他的身!

  差役上前从胡公子身上搜出面值几千两的银票。

  “银票充公,将人押给胡总督,说此人竟敢假冒总督的儿子,请胡总督亲自查办!”海瑞命令差役。

  胡宗宪看到儿子被押回来的狼狈样子,问明事情的来龙去脉,心里又惊又怒,却不敢发作:他知道海瑞官职虽小,却不是好惹的。

  还有一次,京城的御史鄢(yān)懋(mào)卿(qīng)要来浙江视察。鄢懋卿是严嵩的干儿子,敲诈勒索的手段十分狠毒。各地官吏听到鄢懋卿要来视察的消息,都犯了愁。而鄢懋卿偏又要装出一副奉公守法的样子,他通知各地,说他向来喜欢简单朴素,不喜欢奉迎。

  海瑞听说鄢懋卿要到淳安,就给鄢懋卿送去了一封信,信里说:我们接到通知,要我们招待从简。可是据别人说,您每到一个地方都是大摆筵(yán)席,花天酒地。这就叫我们为难啦!要按通知办事,怕怠(dài)慢了您;要是像别的地方一样,又怕违背您的意思。请问到底该怎么办才好?

  鄢懋卿看到这封信揭了他的底,恼恨得咬牙切齿。但是他早听说海瑞是个铁面无私的硬汉,又知道胡宗宪的儿子刚在淳安吃过大亏,有点害怕,就改变了主意,绕过淳安,到别处去了。

米芾学书

米芾是宋代著名的画家,他不但绘画有名,而且书法也很有造诣。

  米芾小的时候,曾经跟村里的一位私塾先生学写字。这位先生拿出一本字帖给米芾,说:“你天天照着字帖写,写好送我批阅。”米芾学字三年,不知写了多少张纸,可是字仍然写得平平常常。先生拿着戒尺指着他的脑袋责备说:“笨小子,还是回家放牛吧!”米芾只好停学回家了。

  但是,米芾不甘心,总想学写字。一天,村里来了一个秀才,秀才是赶考路过这里的。米芾听说这秀才的字写得很好,就跑去求教。秀才见他虽是个小娃娃,但十分好学,便答应教他试试。

  米芾按原先的办法,照着字帖,写了厚厚一沓子纸,一清早,就当见面礼送给秀才看。

  谁知秀才随便翻了翻,把纸一放,冷冷地说:“请我教你写字,有一个条件,得用我的纸才行。”

  米芾感到莫名其妙。但为顺老师,他满口答应说:“只要能写好字,怎么都行。”

  秀才笑了笑说:“我的纸得五两纹银一张。”

  米芾吓得目瞪口呆,心想:哪有这么贵的纸呀?这不是成心为难我吗?他犹豫起来。

  “不买我的纸,就算了。”

  一听秀才说算了,米芾急了,忙说:“我找钱去!”边说边拔腿就往家里跑。

  可他家并不富裕,哪里舍得买这么贵的纸呢?但母亲经不住米芾的百般央求,只好把自己从娘家带来的手饰当了五两纹银,给米芾拿去买纸。

  秀才接过银子,把一张纸给了米芾,说:“你好好地写吧。”然后把银子放进袖筒里走了。

  米芾拿着五两纹银买的那张纸,左看右看,觉得不过是一张普通的纸。可他再也不敢轻易下笔,只是在那里认真地琢磨字帖,用手在书案上画来画去,想着每个字的间架和笔锋。琢磨来,琢磨去,他便入了迷,把字帖上的字一个一个地都印进了自己的心里。

  到了吃午饭时,秀才回来了。他见米芾坐在那里,手握着笔,望着字帖出神,纸上却一字未写,便问:“怎么不写呢?”

  米芾一惊,如同梦中醒来。他喃喃地说:“纸贵,怕废了纸。”

  秀才哈哈大笑,用扇子指着纸说:“你琢磨了这么半天,写一个字给我看看!”

  这可奇了,米芾写了一个“永”字,既和字帖上的字一模一样,又好象不一样,可漂亮了。秀才乐了,米芾自己也十分高兴。

  秀才问米芾:“你说,为什么现在能写好?”

  “过去写字时,没有用心,因此总写得不好。这次因为纸贵,我怕浪费了纸,先把字琢磨透了……”

  “对,”秀才捋着胡子说,“学写字不只是动笔,还要动心,不但是观其形,而且要悟其神,心领神会,才能写好。现在,你已经懂得写字的窍门了。”

  几天过去了,秀才要走了。米芾依依不舍地送老师。分手时,秀才送给他一个布包,说:“不枉师生一场,我送给你这包小小的礼物,但你千万要在回家后打开。”米芾目送秀才远去,直到看不见他的背影才回家。回家后,米芾打开布包一看,泪水不禁夺眶而出,原来这包里装的正是那买纸的五两纹银。

后来,米芾成了著名的画家和书法家。他一直把这五两纹银放在案头,时刻铭记着这位苦心孤诣教他写字的秀才。

山水诗人王维

王维(701761年),唐朝诗人,画家。字摩诘,祖籍是现在的山西祁县。曾经当过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有《王右丞集》,存诗400余首。

  王维是唐代有名的山水诗人,他开创了山水田园诗派。他的诗笔调清新、雄健,体物精细,状写传神,艺术上极见功力,具有独特成就。“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千古流传的名句。王维是一个多才多艺的诗人,除了作诗,还善画,并且精通音乐,能把绘画、乐曲的意境融会于诗中,达到了诗情画意完美结合的艺术境界。宋代苏轼评价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散文:《为学》[]彭端淑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教科版古文知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