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周口静远书院到七一路一小

发布时间:2012-11-22 09:11:58

从周口静远书院到七一路一小

--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

    马毅堂

周口市七一路第一小学,若单纯从她的校名来看,仿佛她的建校历史,可能不会太久,但追溯她的前身--周口静远书院,其建校历史之悠久不但在全市中小学中是绝无仅有的,而且在豫东一带也是罕见的。

据续修《商水县志》(建国前周口北砦、西砦均属淮阳所辖,南砦大部分属商水所辖)记载,周口静远书院始创于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距今已有130个春秋。该书院以胡庙(即胡氏家庙,又名胡家祠堂,在周口南砦胡家集东南隅,即今七一路一小校址。)为院址,因房舍不足,由绅士胡万善慷慨捐资,购买胡庙紧邻延寿寺东院,并与地方绅董刘振甲、胡体纲、杨俊等共同向周口商界劝捐,购置书院设施。又因贫寒子弟求学困难,院内增设义塾,免收学费,培养大批青年学子。至光绪三年(1877年),黄杏樵在周口办理盐务,统销淮阳、商水、太康、陈留、杞县等五县食盐,拥有巨资。黄杏樵,名世煦,出身名门望族,为天津“八大家”之一的黄姓后裔,他历任河南南阳府兵备道及渑池、南召、光山等县知县,政绩显著,之后,又调任周口盐运使。黄氏热心公益,乐善好施,在周口办理盐务时,即向静远书院捐资100缗(音min,一缗为铜钱1000文),被书院聘为董事后,至光绪六年(1880年),黄氏又向静远书院捐银5000两,钱5000缗,交当铺生息,作为书院基金,后又捐建书舍三所,并协助书院呈报抚院立案。之后,黄氏在周口南砦西门里(即今周口职业中专校址)耗银十五万两,购地数十亩,营建一座气势恢宏,设计考究的黄杏樵公馆,名为“杏园”(民间讹称“黄金桥”),其豪华壮观,在周口三岸绝无仅有。

静远书院的设立,对促进地方教育事业影响极大,此后,周口地方绅董鄢世仁、丁朝栋等在周口北砦相继创办了乐善书院及崇正书院,与静远书院合称“周口三书院”。

至于当时书院的大体情况是这样的:

在晚清时代未废除科举制度以前,青年学生在书院学习的课程,全为四书八股文,五言八韵诗。周口静远书院和其他府县书院一样,主要是科举的预备机构。当时书院的功课,每月仅举行两次,定于农历每月初二及十六或初五及二十五举行,并规定一次为官课,由府县轮流出题阅卷,分别择优给奖;另一次为师课,由掌教出题阅卷,书院择优给奖。在书院参加课题考试的学生,必须是五经四书已经读完而且通过“开讲”者。

至于在书院义塾就读的学生,多系年龄幼小,他们所学的课程,从《三字经》学起,然后读《论语》、《孟子》、《诗经》、《书经》等等,先熟读,后讲解。

清光绪二十年代,开展洋务运动,明令废除科举,兴办学堂,周口静远书院亦随之停办。但书院附设的义塾则继续办理,而且延续了相当长的年代。静远书院义塾为周口培养了不少人才,如周口名士、兄弟“两拔贡”的李介祜、李介祺少年时代均在静远书院义塾就读。据史料记载,李氏兄弟周口南砦人,家道清贫,刻苦攻读,成绩优异。李介祜于光绪二十三年选为拔贡,人称“大拔贡”,候补直隶州判;其弟李介祺于宣统元年选为拔贡,人称“二拔贡”,候补直隶通判。之后、介祺设馆授徒,备受赞誉。抗日战争期间,淮阳沦陷,省立淮阳师范,一度迁至周口复课,该校聘请李介祺为国文教师。李氏学识渊博,功底深厚,教授国文,胜任愉快,特别对讲授古典文学,能旁征博引,有独到见解,广大师生对李氏学术精湛与远见卓识,无不叹服。

静远书院义塾,一直办到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胡氏家族就静远书院旧址设立胡氏安定小学,为周口首家民办学校。至1940秋,该校改为振华女子中学,仍为私立,李学源任校长,聘请周口区党部实权人物马XX为校董。其作风霸道,素为群众所痛恨。19424月底,周口举行中小学学生运动会,马XX任裁判长,他凭仗自己的地位与权势,偏袒振华女中,压制其他各校,对各项比赛结果,作出错误裁决,因而激起周口各校师生的强烈不满。周口最高学府--周口联中(全名为“河南省豫东游击区周口联合中学校”,该校规模较大,包括中学、师范两部分,男、女学生近两千人。)的男生数百人,排着长队,由北砦关帝庙(联中校院)出发,浩浩荡荡,气势汹汹地通过周口桥,向南砦挺进,准备找XX“算账”。当学生队伍拥进某家大院时,某已逃之夭夭。学生们遂即追到七区专署(河南省第七行政区专员公署因淮阳被日寇侵占,迁至周口南砦黄杏樵公馆办公)及周口警察局,均未见到他的踪影。联中学生虽未抓住他,但却使他声名扫地,狼狈不堪。

1944年春,振华女中改为振华小学,不久,周口被日寇侵占。在敌伪统治下,周口市内设立三所小学,原振华小学改称周口市第一小学,校长为程庆祥。{其余两所小学分别在原商水县立第三小学(在周口南砦大王庙)及原乐善小学(在周口北砦东顺河街)}。抗战胜利后,市内三所小学均停办。1945年秋,在振华小学校址(即静远书院旧址)设立商水县周口镇第一中心小学,校长王纯智,教务主任李佑民,有学生八班,为完全小学,至1948年春,因周口刚解放,尚处于“拉锯状态”,时局不稳定,学校停办。周口市人民政府成立后,于19493月,在商水县周口镇中心第一小学校址,恢复了振华小学,马飞任校长,该校有学生四班。至同年九月,易名为“皮坊初级小学”,学校经费由市政府拨给。1950年--1952年,该校有学生四班,宋继孔任校长。至1953年,该校增设高级班,改为完全小学,校长为侯克贵。1956年--1957年,该校有学生260人,教师11人,共6个班,校长为史君佩。1958年,该校发展到18个班,教师27人,学生690人,校长为李成林。因学生较多,校舍不足,学生分南、北、中三院上课,以皮坊街孙膑庙为校本部,以原静远书院旧址为皮坊分校。同时,该校教学质量与勤工俭学均颇有特色,《教师报》记者曾来校采访,并以《学作坊,赶皮坊》为题在报上作了报道,引起附近县市不少小学教师来该校参观学习。

1960年,市教育局为了正名,将皮坊学校本部命名为“皮坊小学”,而将皮坊小学分校(原静远书院旧址)改名为“民主小学”,从此,该校与皮坊小学正式脱钩。当时该校有学生15个班,共675人,校长为买文忠。

1965年,周口设立地区行署,扩大原周口市范围,新开许多街道,其中南砦新修的东西干道--七一路,恰巧通过民主小学门前;1966年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破四旧,立四新”雷厉风行,当局认为“民主”二字有“四旧”色彩,遂将校名改为“七一路小学”。之后,停课“闹革命”,进行“斗、批、改”。直至1969年,学校成立“革委会”,才恢复上课,当时有15个班,学生620人,教师25人,革委会主任刘玉山。

1973年--1975年,学校正常开展教学活动,1975年秋,该校改制,增设两班初中,称为“戴帽中学”。1982年,黄永敬校长因病不能坚持工作,离职休养,由周口六一路小学教师李建才,以自荐方式,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担任七一路小学副校长,主持工作。

周口地区建立后,人口激增,适龄学童相应增加,故在七一路东段新设一所小学--七一路第二小学,因而将原七一路小学,易名为七一路第一小学。

1984年,市教委任命康宝灵任校长,并确定该校两个班进行音节直呼实验教学。1985年,上级任命郑汝英为该校副校长,并主持工作。

19868月间,因该校秩序混乱不堪,学生及家长意见纷纷,市四大班子及教育局领导研究决定,对该校教师队伍进行整顿,把该校教师分别调到市内各小学任教。适值周口河道加宽,原回民小学房舍须拆除,故将回民小学教师29人全部调到七一路一小工作,回小学生200余人到七一路一小学习。同时任命李淑丽为七一路第一小学校长,张西方为副校长,何天才为教导主任。

1986826日,李淑丽校长与副校长张西方,教导主任何天才,工会主席刘国旗,不辞劳苦,牺牲假期休息时间,整理校园,对学生进行编班,紧张而有序地布置开学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按照上级指示,于91日如期开学。

是年秋,该校有14个班,教师38人,中共党员3人,建立了党支部,市委组织部任命何天才为党支部副书记,主持党支部工作。同年,该校又建立了“教工团支部”,由路念君任书记。为了增强教职员工的凝聚力和民主意识,民主选举刘国旗为工会主席,制定各项规章制度。由于领导班子及全体教师的齐心协力,团结一致,学校秩序井然,朝气蓬勃。但学校教室破烂不堪,教学设施残缺不全,仅有的几所教室遇到雨天,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无法上课。此外,已分流的部分教师仍占用教室和办公室,不愿迁走,连基本的教学机构--教导处都无处办公。学生家长怨声载道,严重影响了教育部门的形象和学校声誉。学校领导面监如此严重的问题一边向市政府反映,一边千方百计地办工厂,搞创收。先后办起了两个瓶盖厂,一所幼儿园,由于严格管理,获得了一定的效益,整修了校园地平1200余平方米,并改建了办公室十三间。其间,李淑丽校长因劳累过度,住进了医院,病愈出院后,回校继续默默无闻地工作。

经过五年的不懈努力,学校又积攒了五万元资金,在向市长汇报时,市长很受感动,当场决定给该校新建一幢教学楼。市政府及教育局立即拨款并责成专人负责建楼工作。不料在此拆迁中又遇到很大困难,原因是几户已经调离该校的教师家属,坚决不愿搬迁,拆房工作受阻。局领导多次来校劝导动员,教师家属才陆续迁走,直至199210月方开始拆除旧房,至933月,新教学楼破土动工,同年10月新楼建成。新楼乃北、西两面联接为一体,共三层,有21所教室,建筑面积为1900平方米,造型新颖,宏伟壮观,室内宽敞明亮,校容校貌焕然一新。199910月,原二层教学楼因年久失修,已不能正常使用,校领导向上级主管部门及时反映,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经多方筹集资金,于20009月对原二层教学楼改造完毕,与93年新建的教学楼形成了南、北、西三面相联的教学楼体。但是,新的教学楼仅够现有的一至五年级学生使用,一旦小学改为六年制后,教室仍不敷应用;同时现有校园尚无操场,学生缺乏活动园地。为了解决这一实际问题,学校领导一再向上级反映,引起市领导重视。这时恰好校院以东尚有一片空地,市政府于2001年为该校设法征购1.8亩地,校园得以扩大,而且还开辟了操场,能够开展学生的课外活动。2003年秋,全市小学由五年制改为六年制后,又增设六年级四个教学班,教室严重不足。20044月,学校自筹资金,向本校教师借款,并在区教育体育局的支持下,于校院东端,新建一幢两层教学楼,缓解了教室紧张的局面。同年,还完善了幼儿园的设施,形成了幼儿园至小学一条龙的教学模式。由于教学条件的改善,促使教学质量有了很大提高,家长、社会对该校有了观念上的转变,该校生源大幅度增加,由原来的700多人增加到现今的2400多人。

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与支持下,七一路第一小学在近些年来,不断得到发展与壮大。如今,该校占地面积已达7.5亩,拥有教学楼三幢,现有教学班29个,在校学生2400余人,教职工92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1人,小学高级教师24人),教师学历达标率100%,大专以上学历为90%。该校有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市优秀教师8人,模范班主任1人,德育先进工作者2人,“三八”红旗手4人,巾帼建功标兵4人;1人被选为河南省共青团代表,2人被选为市第八届、第十届人大代表,1人被选为市妇代会代表。校长李淑丽先后被选为周口市第一届党代会代表、河南省第七次党代会代表。

该校校园布局合理,环境优美,建筑面积达4000多平方米,教学设施齐全,建有多媒体电教室、电脑室、实验室、图书室、仪器室、阅览室、少先队活动室和教科研中心等专用教室。由于改善了办学条件,完善了办学设施,规范了学校管理,教育教学质量在市区内名列前茅。学校的整体规模由原来的14班发展到24班,幼儿园也由原来的2班扩展到5班,且生源充足。如今,破旧的教室荡然无存,校园内高楼林立,环境优美,变成了花园式的学校,旧貌换新颜。较之130年前校园窄狭,房舍短缺的静远书院,大有天壤之别。尤为重要的是,该校领导班子和全体教职工之间,关系和谐,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努力工作,这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七一路第一小学相比,不可同日而语。

多年来,该校以“出特色,办名校”为总目标,为加强教学管理,学校制订了周密的计划和严格的制度。该校领导班子严以律已,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亲临教学第一线,真正做到了传、帮、带。在他们的带动下,全体教师群情振奋,争先恐后地钻研业务,积极投身于教学活动,人人干事业,个个敢争先,“不当‘教书匠’,争当教育家”已成为每位教师的座右铭。科研兴校,科研强校,以研促教,以教促研已深入人心。该校领导把提高教师素质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办好教育事业的重要因素。因此,为教师在职学习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图书阅览室,购置教学研究资料;购买电视机、单放机、VCD供教师观看优质课录像片;并让教师到兄弟学校或外地听优质课。几年来,先后派中青年教师到天津、郑州、洛阳、开封、安阳、平顶山、许昌等地先进学校观摩和学习达30多人次,以便取长补短,提高教学水平。该校曾先后开展过“快速作文”、“五步教学法”、“愉快教学法”、“三算”等教改实验,并承担四个教育课题的研究,特别是2002年,该校承担了“河南省课程改革实验课题”。形成了一支思想文化素质高、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并在实践中逐渐成熟、壮大。该校教师各项考核指标圆满过关,普通话合格率达98%,全面完成第一、二周期继续教育。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普遍提高,在每次优质课大赛中屡屡获奖。近年来,该校有8人获省级优质课辅导奖;3人为省级骨干教师,13人为市级骨干教师;5人为区级骨干教师。该校教师百余篇教科研论文在全国及省、市各级比赛中获奖;近30篇论文在各级报刊杂志上发表;10多位教师论文被收编在《新世纪教改论文集》、《新时期全国优秀教育文选》中。

该校长期坚持“德育为首,全面育人”的指导方针,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经常组织学生观看用电、灭火、饮食卫生、交通全安等方面的教育录像和图片展览;在礼仪常识、思想品德方面常抓不懈,塑造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各学科均成立兴趣小组,计有书画、音乐、数学、作文、体育、舞蹈、手工制作、计算机等,经常有计划地组织并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种课外活动。自1993年起,该校创办了“旋转舞台”节目,每学年举行两次汇报演出,集中表现小学所设各科于舞台,从导演、策划、主持人到演员,均由学生担任,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充分展示了学生的特长、才艺,更好地增长了他们的才干,使学校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摇篮。目前,该校“群星”荟萃,尤其是学生吴昊荣获“国际少年儿童奥林匹克小小艺术家”称号;在文化部一、二届“新华杯”小明星艺术人才选拔赛中该校学生获奖150多人次,学校获集体组织奖;丁岩荣获省级“好学生好学奖”;吴昊、王晗荣获市“十佳少年”称号;周丹荣获“河南省优秀少先队员”称号,并参加河南省第四次少代会,在大会上作了重点发言。该校学生曾获“中南六省数学竞赛二等奖”及“全国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二等奖”;该校九名学生参加“九章杯”中国小学生数学竞赛,全部获奖,全市总分第一名;在每年举办的爱国主义读书演讲竞赛中成绩优异,荣获全国组织奖;在多次征文比赛、书法大赛、绘画大赛、珠心算大赛中屡屡夺魁。该校近十几年来,毕业学生升入全国各地高校者,据不完全统计,约有数百人。其中如谷三强现在清华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郭颖、郁芳升入湖南大学,祁元春升入河南大学,均在攻读硕士研究生;王彦涛西安交通大学毕业后已就业,孔芳河南大学毕业后,现在河南省卫生厅工作,李保平中国公安大学毕业后,在深圳工作;陈振锋海军航空学院毕业后,现在辽宁某飞行大队任职;杨大鹏升入同济大学,薛珂升入哈工大,赵海林升入吉林大学,均正在学习;其他尚有数名毕业生已出国留学。

该校坚持以毛泽东“德、智、体全面发展”和邓小平“三个面向”的教育理论及江泽民“三个代表”的指示为办学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积极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行民主管理,狠抓德育工作与教学改革,形成了“团结奋进、务实创新”的校风,“严谨、求实、探索、开拓”的教风和“勤学、多思、拼搏、进取”的学风。

由于该校校风正,教育教学质量高,成绩显著,深受市、区领导的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好评。1991年,周口教育台特别录制《奋进中的七一路一小》;《周口日报》多次介绍该校的教改经验及教学成绩。近年来,曾先后被荣获:“全国新华杯第二届小明星艺术人才选拔赛”集体组织奖等奖项,并被评为全国青少年“祖国明天更美好”、读书教育活动“读书育人特色学校”;河南省文明学校;河南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河南省课程改革实验学校;河南省青少年普法教育知识赛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活动先进单位;河南省女职工工作先进集体,河南省优秀少先大队等。还被评为地区级一级管理学校;地区文明校园;市(地)级文明单位(连续三年),市德育工作先进集体(两次),市示范学校,市素质教育示范学校,市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区五好党支部,区先进“五好”基层党组织,模范教工之家,小画家摇篮等荣誉称号。由于该校成绩突出,1998年荣获“河南名校”称号,被誉为豫东小学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该校虽然取得比较突出的成绩,但是,学校领导和全体教职工却戒骄戒躁,继续努力,他们把成绩当作前进的动力,把荣誉视为前进的鞭策和鼓励,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锐意进取,坚持不懈,决心把学校办得更好。

从光绪元年(1875年)的周口静远书院到今天的周口市七一路第一小学,其间经历了晚清、民国及共和国三个时代,长达130年。在这漫长的历程中,这座校园的名称虽屡有变更,学校规模虽不断扩大,教育制度虽几经改变,但这座校园的实体并未改变,而且始终是书声琅琅,弦歌不辍。她为周口培育了成千上万的学子,并将继续为祖国培育更多更好的建设人才。这所历史悠久的学校,不但在周口市是仅有的,而且在豫东一带也是罕见的。

(作者:马毅堂,周口市第三高中教师,离休后曾任原《周口文史资料》主编。)

从周口静远书院到七一路一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