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大学《地域文化》作业及参考答案

发布时间:2020-04-07 01:26:14

广播电视大学地域文化作业及参考答案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

一、填空题:

1.浙江的命名有很多种说法,但大都认为其中字的意思是曲折,浙江还有一些别名,如曲江、之江淛江等。

2.在浙江宁绍平原的 余姚县河姆渡 发现了距今7000年的原始村落遗址,出土有成堆的谷壳、谷粒、稻杆、稻叶,这是亚洲最早的水稻遗存。

3. 战国后期,越国渐趋衰落,约在公元前306年为楚国所败,成为附庸国。

4.所谓水文化,既有物态文化的层面,由此形成的稻作文化、鱼文化、

船文化、桥文化等,又有心态文化层面。

5.水文化是浙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越人就曾把勤于治水的禹看作是自己的祖先,并认为他的墓地在会稽。此外,越国历史上,勾践与文种、 范蠡、一起卧薪尝胆,戮力灭吴的韧性战斗精神,也是这种水文化的具体体现。

6.浙江先民的干栏式建筑在形式上具有三个特征:一是 底部悬空、正脊的两头翘起,二是 屋顶的结构作两面坡式,三是 类似于今傣族人建造的竹楼。

7.1907年,秋瑾在绍兴大通学堂起义,失败后被杀害于绍兴轩亭口。同年,

徐锡麟在安徽发动起义,枪杀安徽巡抚恩铭,失败后英勇牺牲。

8.浙江海宁人王国维,对文学、美学、哲学均有深湛的研究,他是我国近代第一个把尼采 哲学引进中国的人,对安阳殷墟甲骨文字、中国古代戏曲、词学的研究,使他成为我国近代最有影响的文化名人之一。

9.两宋时期,名闻当时的永嘉学派薛季宣、 叶适和 四明学派、 杨简、袁燮,义乌 学派陈亮皆受当时温州、宁波、金华等经济发展、商贾之发达空气熏染,主张义利实用之学。

10.于越又称内越、大越,在越中发展最早,文明程度较高。于越民族的形成主要来自地区内部不同文化间的融合,通过聚落与民族之间日益密切的交往而最终建立起亲密的血缘纽带。

11.浙江历史悠久,有很多早期人类活动遗址,著名的有浦江县的上山遗址、萧山的跨湖桥遗址,余姚的 河姆渡遗址,嘉兴的 马家浜 遗址和余杭境内的良渚文化遗址等。

12. 浙江作为一个独立地方行政区的地位确立是在秦朝,至清康熙六年改浙江承宣布政使司为浙江省,浙江省之名,至今相沿。

13.杭州六和塔位于钱塘江北岸月轮山上,由吴越国王钱弘俶 为了 镇钱江潮而建,六和一词出于佛教六和敬之意,塔原以灯塔为过往舟楫向导。

14.宁波保国寺,位于甬江北区洪塘镇北的灵山山腹中,北宋大中祥符六年重建大殿,为江南保持最为完善的北宋木结构建筑。

15.杭州知府林启1899年创办 养正书塾,开新中学之先河;求是书院1902年改称浙江大学堂,1928年改为浙江大学,为国内外著名学府之一。

16.浙江历来多藏书大家和藏书楼,著名的有宁波 范钦 的天一阁,嘉兴朱彝尊的曝书亭等。

17. 浙江是全国编撰地方史志最早最多的省份,其中有东汉袁康的《越绝书 》、赵晔的《吴越春秋》,南宋陆游的《 南唐书 》、《嘉泰会稽志》,明末谈迁的《国榷》,张岱的《石匮书》、查继佐的《罪惟录》,黄宗羲的《 明史案》等。

18. 浙江水力资源丰富,河流综部,滋养万方,著名的河流有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的钱塘江,又名永嘉江的瓯江,发源于东阳县齐公岭的曹娥江 ,贯穿我国南北的世界最长最古老的运河 京杭大运河 等。

二、简答题:

1.简述浙江之得名的四种说法

答:一谓浙江上游受婺、衢、歙三江之水,水出两山间,盘回百折,故曰。二谓钱塘江口,浙山正居其中,潮水投山下,折而出,故曰。三谓钱塘江之曲在富阳、杭县、萧山三县之间,以袁家浦一带之吵嘴尖向东延伸,形成三折,故名。四谓浙江从太湖来,大势南流,绝钱塘江,复折而东,故曰

2. 简述秦汉(包括秦汉)以后促使越族与中原文化同化的五次事件。

答:(1)是秦朝对越族的归化采取的强制性手段。(2)是西汉的内迁和末年的南迁。(3)是三国吴国对山越族的强制迁徙。(4)西晋迁都建康建立东晋政权,将汉民族的政治文化中心迁移南方。(5)是南宋定都临安,政治中心的南移,同时伴随着逃亡政府而来的中国历史上又一次大规模的北方文化南移,不仅大批北人涌入浙江,而且中原文化的数千年精华也荟萃于此。

3. 简述浙江传统文化的特征。

答:(1)浙江传统文的主要特征之一是水文化、智者文化,具有以柔克刚、刚柔相济,处事善于发挥所长,善于把握行动时机的特长。

(2)浙江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二是眼界开阔,思维敏捷,创新进取,富有活力。

(3)浙江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三:士农工商同道,义利相互兼顾,经济与文化同步发展。

(4)浙江传统文化主要特征之四:多元性、交融性、互补性。

2.简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浙江四大名窑及其分布。

答:越窑:主要分布于上虞、余姚、绍兴等地区。瓯窑:分布于瓯江流域的温州一带。婺州窑:位于今天的金华地区。德清窑:分布于杭嘉湖平原西端的德清县。

4. 简述浙江文化史(本教材)研究的文化所侧重包含的四个层面。

答:浙江文化史研究侧重的四个层面:第一个层面为物态文化,或称物质文化。第二个层面为制度文化。第三个层面为行为文化。第四个层面为心态文化。

5.简述西湖十景新西湖十景的名称。

答:西湖十景即苏堤春晓、平湖秋月、三潭印月、双峰插云、柳浪闻莺、花港观鱼、南屏晚钟、雷峰夕照、断桥残雪、曲院风荷。

新西湖十景虎跑梦泉、龙井问茶、云栖竹径、满陇桂雨、九溪烟树、吴山天风、玉泉飞云、宝石流霞、阮墩环碧、黄陇吐翠。

三、论述题:

1.谈谈你对浙江传统文化水性特征的理解。

答:浙江地域文化富于水性,依赖于水的滋润与滋养,浙江文化的重要特征是属于海洋文化圈,即开放性、创造性、交融性、互补性的特征。浙江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是水文化、智者文化,具有以柔克刚、刚柔相济,处事善于发挥所长,善于把握行动时机的特长。所谓水文化,既有物态文化的层面,由此形成的稻作文化、鱼文化、船文化、桥文化等,又有心态文化层面。浙江在古越时期,越人祖祖辈辈生活在水环境中,几乎天天与水打交道。在越族的长期的水环境生活中产生了大禹治水的神话。越族的神话经过汉族的移植,因而把越族和汉族在文化上从远古开始就扭在一起。越人把禹看作是自己的祖先。浙江先民在与水的长期拼搏征服斗争中,养成了冷静、机敏又富于冒险的性格,在越国历史上,勾践文种、范蠡一起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坚忍不拔、以柔克刚的韧性战头精神,正是这种水文化特征的具体体现。

2.为什么会有绍兴师爷这一文化现象。

答:师父是明清时代地方官署中的主管官员聘请的帮助自己处理刑名、钱谷、文案等事务的无官职的佐理人员。师爷凭借自己具有的刑名律例和钱粮会计、文书案牍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才能辅佐主官。由于绍兴人当师爷的极多,几乎遍布全国,且名声极大,久而久之形成了一个专门的称谓绍兴师爷。清代有句俗谚无绍不成衙,就是指绍兴籍的师爷和书吏。绍兴师爷文化现象的产生由于绍兴教育兴盛,读书人多,因而科场竞争激烈,许多科场不顺的读书人就选择当师爷这条路。绍兴地处水乡,绍兴人头脑敏捷,他们并不守株待兔,而是乐于迁徙,开拓进取,绍兴读书人大多具有精细谨严,善于谋划、处世圆滑,善于,八面玲珑,玩弄权术,这些就是绍兴师爷职业具有的素质。师爷文化形象正是浙江人思维敏捷、善于算计,富有开拓创新特征的体现。

3.谈谈你对宁波商帮这一商业现象的理解。

答:(1)深厚的商业文化积淀,使宁波人成为中国商人中的佼佼者。随着贸易的不断扩大,宁波商帮成为一种地域性的文化现象。大约在明朝天启、崇祯以后,宁波商人形成了自己的集团。当时江南经济繁荣发展,社会风气和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宁波地区出现士庶并营有无的现象,不少大的商业豪族在这一时期产生。清代,宁波商人的足迹已广布大江南北,宁波商帮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发展。(2)战争后,宁波商帮中新一代商业资本家脱颖而出,宁波作为一个具有国际贸易发展前途的通商口岸向西方开放,宁波商人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开始时,很多商人充任买办、这使他们逐渐接受西方的现代经营管理思想和方法,具有西方经商手段和技术专长,与中国传统的商业经营思想结合后,宁波商人如虎添翼,不少买办后来都成为民族资本家,他们充分发挥自身在人才、行业、资金、货源方面的优势,把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结合起来,使宁波商帮以全新的近代商人群体的姿态跻身于全国著名的商帮之列。在宁波商人身上,充分体现了江浙传统文化性格中那种地缘凝聚精神、开拓精神和求实精神。他们敢为天下先,善于把握时机,精于企业管理,能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潮流。他们能及时调整经营方针,以灵活的手段和方式开拓市场、占有市场,把商业资本利润投资于产业,使商业资本和产业资本紧密结合,从而不断发展壮大。宁波商帮经营的行业众多,其中以金融业和航运业最为出色,金融业是浙江财团的中坚,而航运业则全球闻名。(3)20世纪40年代末,由于对大陆社会变革的不理解,大批宁波商人迁居海外,散见于香港、、东南亚、欧美等地。他们继承宁波商人的传统人文精神,不少人成为当地商界巨子,现在海外的宁波商人约有30万人。

4.越国与吴国在文化上有何关系?

答:从严格的意义上讲,吴国越国文化形成于春秋时期,成熟于春秋末至战国时期。在此之前,吴越是两个分散的部族,只是文化产生的雏形阶段,没有更多的文字记载。吴越在地域上互为近邻,在族属上属于同一族群——百越。吴越国所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大体相似,具有共同的语言。越与吴相比,吸收中原文化的时间较迟,地理位置偏狭,较多地保留了古老淳朴、豪放和野性的文化特征,而吴国吸收外来文化的时间较早,文化也更为发达,呈现较为文雅的特征。其后,受到越与吴文化影响的浙东与浙西地域差异更为明显。

四、材料题:

1. 阅读下则材料,简要介绍这则材料的内容。

雷峰塔:在雷峰上。吴越王妃黄氏建,以藏佛螺髻发,故亦名黄妃塔。塔始以千尺十三级为率,然仅成五级。旧有重檐飞栋,窗户洞达。后毁,惟孤标独存。每当夕阳西坠,塔影横空,故有雷峰夕照之称。清康熙帝改为雷峰西照。年来游客以俗云塔砖辟邪宜男,争往取砖。民国十三年九月中,塔忽自倾圯。塔东旧为小蓬莱,濒湖为鹤渚,为莲花书院,今皆废。(民国时期《西湖游览指南》)

答:这则材料介绍了西湖雷峰塔的兴建和存废。雷峰塔原为吴越王妃黄氏所建,用以存放释迦牟尼的头发,所以也叫黄妃塔。原拟建千尺(虚数)十三层的佛塔,后来仅仅建了五层。塔原有重檐飞栋,四面开窗,后毁,仅留下砖砌塔身。每当夕阳西下之时,塔影横亘湖中,故有雷峰夕照之称。清代康熙将其改为雷峰西照(虽然写实,殊失美感)。近年来游客因俗传雷峰塔砖可以避邪和利于生男孩,而竞相取砖。结果民国十三年九月中,塔轰然倒塌。塔的东面旧为小蓬莱,临湖处为鹤渚、莲花书院,现在都废没了。雷峰塔命途多舛,终毁于人们的贪念和暴力,可胜叹哉!

2. 阅读下则材料,简要介绍这则材料的内容。

晏子城:晏子城,在安吉西北二十里晏子乡。《吴地志》云:晏子娶吴王女,筑城于此。至今耕者得黄金,状如菱角,中有字,名晏子金。事之有无,殊未可辨。但以晏子名乡,或有自也。(《吴兴掌故集》)

答:本材料说明晏子城的由来。晏子城位于离安吉西北二十里的晏子乡。《吴地志》上说:晏子娶了吴王的女儿就在这里筑城。现今一些耕地的人拾得黄金,形状如菱角,当中有字,名为晏子金。事情到底有没有,已不能考证,但用晏子为作为乡名,或许有这么回事。

浙江广播电视大 学开放专科通识课《地域文化》单元作业(二)

一、填空题:

1.7000年前和稍后,在钱塘江下游两岸的宁绍平原和杭嘉湖平原的区域内,越族先民已经应用了当时最为先进的骨耜农具和栽培水稻的技术。这种以水稻栽培为主的文化,学术界称之为稻作文化

2.浙江省内杂粮种植的大规模发展,是从玉米和番薯两种作物开始的。其中浙江省引入番薯最早的记载见于万历三十五年的《普陀山志》。

3.后汉时期,浙江境内兴修了大量农田水利工程,著名的有山阴的鉴湖、上虞的白马湖、句章的旧陂、余杭的南下湖等。 4.唐代,刺史 李泌曾在杭州置六井,引西湖水以供民用。白居易在湖边东北

石函桥(今少年宫附近) 一带修筑湖堤,以抬高、捍御湖水。

5.元代任二发,曾主持浙东海塘、浙西旧河等水利工程,著有《 浙西水利议答录 》和《 浙西水利全书本 》等水利著作,他采取深疏河、高筑堤、多置闸等办法,为以后的水利建设积累了经验。

6. 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浙江是我国瓷器重要发源地和主要产地之一,窑厂遍布浙江北部、中部和东南地区,其中最著名的四大名窑是: 越窑、 瓯窑、 婺州窑和 德清窑。

7. 宋代时浙江瓷器发展的高峰时期,以 龙泉窑 为代表的青瓷体系,成为宋代六大体系之一,代表了我国青瓷的最高成就。

8.三国时,女王卑弥呼派遣专使来中国,吴服(即和服)就是三国时期从东吴输入的丝织品制成,这种吴服至今仍成为人民的民族服装。

9. 浙江建筑历史悠久,遗存众多。如东阳的卢宅,即是一座典型的明代宅第建筑, 务木堂则为清代宅第建筑的典型。金华市兰溪县的诸葛村,其九宫八卦式的村落格局独具一格。

10.南宋时期浙江的造船业非常发达,当时的 杭州、 明州、 温州 都是全国著名的造船基地。

11.隋唐五代时期,浙江的商业经济更趋繁荣。越州 继续保持较快的发展势头,与苏州齐名,号称苏会

12.唐代海洋潮汐学家窦叔蒙,著有《 海涛志 》,这是一部我国现存最早系统论述海洋潮汐的著作。

13.元代著名数学家杨辉,字谦光,钱塘人。著有《详解九章算法》、《日月算法》等。他的《开方作法本源图》,后人称为杨辉三角

14.元代著名医学家朱震亨,字彦修,婺州义乌人。他阐发相火阴常不足,阳常有余的理论,创立了滋阴学说,成为中医学上养阴派的代表人物。

二、简答题:

1.原始瓷器和陶器相比有哪些进步的方面?

答:原始瓷器和陶器相比的三处进步:泥土较精,外表涂上青釉,烧制温度提高。

2.简述宋代浙江地区商业呈现空前兴盛的具体表现。

答:宋代浙江地区商业呈现空前兴盛的表现:第一,经商风气盛行。第二,农村商业活动兴起。第三,城乡市场活跃。

3.简述毕升活字印刷术的优点及其传播。

答:毕升活字印刷具有一字多用,重复使用,印刷多且快速,省时省力,节约材料等优点,与雕版印刷术比较有了质的飞跃。后来传到朝鲜,铸成铜活字、铅活字,比德国人戈登堡发明的金属活字印刷要早400年,它对后世的印刷术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4.简述沈括在物理学上的贡献。

答:介绍了用磁石磨磁针的人工磁化方法,用磁针的支挂法;(2)发现了地磁偏角;(3)记载了经光验尸,针孔型成像与凹面镜成像和向日取火;(4)提示了声学上的共振原理。

三、论述题:

1. 试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浙江四大名窑的地理分布及其产品特点。

答:越窑:主要分布于上虞、余姚、绍兴等地区。越窑新产品风格具有胎质细腻、釉层光滑发亮、纹包饰简朴、美观实用等共同的特点。

瓯窑:分布于瓯江流域的温州一带。因胎料中含铁量约2%左右,其瓷胎色较白,白中带灰,釉色淡青,时人称为。其种类如彩盒、四系罐、天鸡壶、牛形灯等最具特色。

婺州窑:位于今天的金华地区。其胎色浅灰,断面较为粗糙,釉层厚薄不匀,常常结成芝麻点状,往往呈淡青色。

德清窑:分布于杭嘉湖平原西端的德清县。由于胎色较深,对青釉呈色不利,所以在胎外普遍上一层奶白色的化妆土,改善胎面呈色的外观。因此该窑青瓷釉色也比较深,一般作青绿、豆青或青黄色。黑瓷釉层较厚,色黑如漆,釉光闪闪,可与漆器相媲美。

2.试述陆羽《茶经》的内容和影响。

答:《茶经》不仅记载了当时人工栽培茶树的的方法有种子繁殖法和移植法,还对茶树对于土壤、日照、温度湿度、坡向等生态条件作了详细研究,反映了当时栽培茶树的技术水平;而且对于茶叶的采制、烹煮与饮用作了系统考察与研究,是一部较早的茶叶技术专著,对后世茶叶的生产、制作、饮用都有深远的影响。

四、材料题:

1. 阅读下则材料,简要介绍这则材料的内容。

文澜阁:亦在白沙堤北,本为清乾隆帝行宫。适孤山正中。毁于洪(洪秀全)杨(杨秀清)之乱,惟门殿尚存。由东偏入,即文澜阁。旧藏四库全书,洪杨乱后,书失。邑人丁申、丁丙极力搜访,十得八九。东南文献,赖以不坠。阁亦由浙抚(巡抚)谭文勤公钟麟复建。(民国时期《西湖游览指南》)

答:本材料说明了文澜阁建在白沙堤北,原来是清乾隆皇帝的行宫。恰好处孤山中央。曾毁于洪秀全、杨秀清之乱,只有门殿还在。由东侧进去,就是文澜阁。过去曾藏四库全书,洪秀全、杨秀清之乱后全都遗失。百姓丁申、丁丙极力搜访,才复得八九。东南文献,赖以不坠。文澜阁由浙江巡抚谭文勤公钟麟重新修建。

2. 阅读下则材料,简要介绍这则材料的内容。

湖(湖州)之老农言:(水稻)下粪不可太早,太早而后力不接,交秋(立秋),多缩而不秀。初种时必以河泥作底,其力虽慢而长。伏暑时稍下灰,或菜饼,其力亦慢而不迅疾。立秋后交处暑始下,大肥壅则其力倍而穗长矣。(《吴兴掌故集》)

答:湖州的老农说:水稻下粪肥不可以太早,太早会后力不接,立秋很多会萎缩难看。刚种水稻时田里一定要用河泥作底,其力虽慢而长。伏暑时稍下点灰,或者菜饼,长得缓慢而不迅疾。立秋后处暑开始,水稻丰满粗壮那么后劲足就稻穗长粒多,丰产性好了。

浙江广播电视大 学开放专科通识课《地域文化》单元作业(三)

一、填空题:

1.早在春秋时期,越国就已经出现了主动追求文字装饰鸟篆书,即鸟中书中的鸟书,是以鸟形为装饰的一种篆体文字。

2.以李斯为代表的秦始皇东巡刻石小篆书法,开辟了铭刻文字的新纪元,与战国时期的《石鼓文》为一脉,对汉石文字及后世的碑额、墓盖文字影响深远。

3. 余姚客星山于清咸丰二年出土的《三老讳字忌日刻石 》是浙江最早的书迹,是考证东汉 隶变是重要证据。

4.羊欣,字敬儿,为王献之的外甥,传世书论有《采石来能书人名》一卷,首开书论史上评骘书家之风。

5.智永在书论上的贡献在于确立了永字八法的理论,确立楷书 书笔画书写法则,成为百世经典。

6.明代中期兴起的浪漫主义书风,在形式上以尚势为基本特征,这一书风是明中前期哲学和文学领域兴起的倡扬性灵表现、反对 摹拟复古 的思想影响下发生的。

7.曹不兴,三国乌程人。他擅长绘佛像,有 佛画之祖之誉,与顾恺之、南朝宋陆探微、南朝梁张僧繇并称六朝四大家。佛画之祖,顾恺之,张僧繇

8.明代绘画出现了以地区为中心的名家和流派,有以戴进为代表的浙派和以蓝瑛为代表的武林派,各成体系。

9.吴昌硕,浙江安吉人,为海派后期画坛的领袖。30岁始学画,师从任颐,上承徐渭、清初八大山人。

10.杭州的张小泉剪刀和湖州的 毛笔 ,杭州王星记的扇子,桐乡的竹刻等工艺品都是浙江的珍品。

11. 明代杂剧最著名的作家首推徐渭,他的《四声猿》为四个杂剧的总称,分别为《玉禅师》、《狂鼓史》、《雌木兰 》和《 女状元》。

12.明代演唱传奇的四大声腔,浙江占了两个,它们是余姚腔和 海盐腔。

二、简答题:

1. 简述宋代浙江书法的特点。

答:宋代浙江书法的鲜明特点:(1)突破唐人重法的束缚,而以自己为主,以意代法,努力追求能表现自我的意志情趣,形成尚意书风。(2)有意将书法同其他文学艺术形式结合起来。

2.简述马远的画法及其代表作品。

答:马远家学及李唐画法形成自己的风格,对南宋后期画院有较大影响。山水画在取景上善于以偏概全,小中见大,往往只画一角或半边景物表现广大空间,人称马一角。传世作品有《踏歌图》、《水图》。此外人物、花鸟变擅长,有《华灯侍宴图》,《西厢雅洁图》等。

3. 简述海盐腔的特点。

答:海盐腔的特点:一是音乐曲调优美动听,委婉轻柔;二是紧做慢唱;三是用吴浙官话演唱,人人易懂;四是徒歌,无管弦伴唱。

4. 简述明清民间戏曲作品的来源。

答:明清民间戏曲作品的来源:一是沿自宋元戏文旧作,如《琵琶记》;二是据明清文人传奇改编,如《红梅记》;三是艺人及与他们关系密切的下层文人编演的作品,如《清风亭记》。

三、论述题: 1.试述二王书法的风格特点及其代表作品。

答:二王书风在同时代及南朝土族文人中产生了很大影响,从此奠定了浙江书法的风格基础,千百年来浙江书法一直奉二王新体为圭臬。王羲之早年学卫夫人,草书学张芝,真书学钟繇,并博采秦篆、汉隶及六朝碑版之长,一变汉魏以来的质朴的书风,创为研美流便的新体。楷、行、草、章草、八分、飞白等众体皆备。其楷书将钟繇结体易扁为方,横画改平势为斜势,使楷书脱离钟书的隶书遗意,完全楷化,走向成熟,传世名作《黄庭经》、《东方朔赞》是其楷书的代表作品;其草书使用了章草用笔,字形趋横势,转折多用翻笔,中锋、侧锋并用,质朴与研美并称。王羲之书法成就最高的是其行书,突破了隶书横式体系,吸收草书章法,以连贯气势形成纵势,点画之间顾盼,使翻折、牵丝映带变化丰富,《兰亭序》是其代表作,充分体现了潇洒俊爽、飘逸遵美的书风,世称天下第一行书,成为后世书的法式和典范。在书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此被尊为书圣,在浙江书法史上可谓始祖。其书法特点是厅而正,雄而逸,健而美,无一偏之弊。其书真迹无存,传世作品散见于宋以来所刻的众贴中,墨迹也多为唐人双钩填之摹本。保存至今的有《姨母》、《寒切》、《二谢》、《丧乱》、《乐毅论》等。其中《兰亭序》享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盛誉。王献之自幼从父学书,年少而负盛名,兼精各体,尤以行、草惊世。与父并称二王。他继承并发展了张芝、王羲之的书法衣钵,并一改当时的古拙之风,用笔英俊豪迈,饶有逸气,赢得了破体之誉,大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称。两者比较:羲之书含蓄平和,恬静坦然;献之书洒脱豪迈,开张奇丽,一静一动,各臻妙境。王献之存世的墨迹有《鸭头丸贴》;小楷有《洛神赋》刻本,因残存十三行,故也称《十三行》;另有《中秋贴》、《地黄汤贴》、《廿九日贴》等,其中《中秋贴》为《三希堂法贴》之一。

2.试述赵孟頫的书法成就。

答:赵孟頫的书法成就最高的是楷书和行书。传世的楷书名作有《胆巴碑》、《湖州妙严寺记、《仇锷碑》等;小楷有《汲黯传》等;行书作品不少,如《洛神赋卷》、《赤壁二赋贴》、《定武兰亭十三跋》等。他的作品最主要的特点,无论楷书还是行书,都很工整,四平八稳,温和、典雅是他的书法的主要特色。虽然他对晋人书下过很深的工夫,但晋人书法中精妙的用笔,在他的作品中几乎没有体现;或者说,他将晋人笔法的精微之处大大加以简化了。尽管如此,他的作品总是洋溢着一种高贵、典雅的气息。这完全是他浓厚的学问、修养所致。

3. 试述浙江三雕一塑及其特点。

答:浙江的三雕一塑:青田石雕、东阳木雕、温州黄杨木雕、瓯塑。

青田石雕的始于宋代,原料是该县山口、方山等地所产的叶蜡石,质地细嫩,晶莹瑰丽,是篆刻、雕塑的极好材料。青田石色彩天然丰富,有青、黄、红、紫、黑及淡黄、淡红、黑青等,其中封门青尤为名贵。封门青色青绿,晶莹如玉。石雕艺人因材施艺,依据青田石的不同色泽、花纹和形态,雕刻出各种各样的人物、

四、材料题:

1. 阅读下则材料,简要介绍这则材料的内容。

苏公堤:宋元祐间,苏轼浚西湖,因以所积葑草筑为长堤,俗称苏公堤。南自南屏山,北接岳王庙前。亘数里,昔多桃柳,今复补种不少。外湖、里湖即以堤为界。(民国时期《西湖游览指南》)

答:本材料说明了苏公堤的修建及所处位置。苏公堤修建于宋元祐间,苏轼疏浚西湖因以所积葑草筑为长堤,俗称苏公堤。南自南屏山,北接岳王庙前。绵延数里,过去有很多桃柳树,现在又重新补种了不少。外湖、里湖就是以苏公堤来划界的。

2.阅读下则材料,简要介绍这则材料的内容。

范蠡湖:在南门内范蠡桥西,湖水缫丝甚白,中产五色细螺。相传范蠡去越,曾偕西子隐此。宋淳熙状元姚颖筑圃湖畔,曰景范庐。有石碣曰陶朱里,系万历年立。清光绪间里人醵资(即集资)建范蠡祠,并筑水阁于湖上,重立明郡守龚勉所题凭虚览胜额,分塑范蠡、西施像为二龛。每当夏季,里人设茗社于此,以资消夏。

答:本材料说明了范蠡湖所处位置及它的由来和发展。范蠡湖位于南门内范蠡桥西,湖水很缫丝一样泛白,湖中盛产五色细螺。相传范蠡离开越国后和西施一起归隐这里。宋代淳熙状元姚颖修筑湖畔,叫景范庐。有石碑上叫陶朱里,是明朝万历年间立的。清光绪间这里的人集资建范蠡祠,并筑水阁于湖上,重立明郡守龚勉所题凭虚览胜额,分别塑有范蠡、西施像为二龛。每当夏季,这里的人设茗社,以借此来消夏。

浙江广播电视大 学开放专科通识课《地域文化》单元作业(四)

一、填空题:

1.浙江从唐代始置浙江西道、浙江东道,以后遂有浙西、浙东的两浙之称。其中浙西概指杭、嘉、湖三地区。

2. 两浙民间每年第一次插秧,叫开秧门,结束插秧那天叫 关秧门。农家于此日须备荤腥酒菜,香烛黄纸,在田边或土谷庙祭祀,祈求保佑丰收。

3.木匠被认为是鲁班最亲近的徒弟。木匠用的尺叫鲁班尺 ,弹墨线的工具叫班母

4. 除夕,祭祖,祭拜后合家团聚吃年夜饭,俗称合家欢。这天,也要给猫、狗喂好食,称猫狗分岁

5.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 重午节。此日人们要吃五黄,即雄黄酒、黄鱼、黄瓜、蛋黄、黄鳝,谓之驱五毒,家家裹粽子。

6.建德所谓九姓渔民水上婚礼,主要表现为抛新娘 的礼仪,而在这之前的准备是送嫁奁 ,即将妆奁传递到新房里。

7.浙江各地风行50岁以下诞生礼称 做生日 ,50岁以上的诞生礼称 庆寿

8.民间上坟祭扫、烧纸,初丧时以七数为期,逢七必祭。浙江许多地区都有忌 四七 上坟的习俗,大约是忌讳字谐音的关系。

二、简答题:

1.简述浙江民俗的地理生态特点。

答:浙江民俗从地理生态看,有两个主要特点:(1)水域广。造成了生产结构上独特的状态:以水稻为代表的农业,以及蚕桑业和渔业尤其发达。自古浙江以鱼米之乡、丝绸之府见称。一是农业上的稻作生产,二是靠水生活的渔民,为此,蛇、龙王崇拜和岁时节令中的信仰习俗和对祖先、鬼神祭祀非常流行。(2)山区广大。浙江号称七山二水一分田,山区生活相对封闭,它是保存古俗的自然温床。至今浙江山区仍有聚族而居的山村,它们不仅保留古老的信仰山[神、行业神、地方神,原始信仰如巫术、鬼神、灵物崇拜,而且还保留着浓厚的宗族社会的结构。

2.简述浙江民俗的基本特点。

答:一是丰富性:浙江历史悠久,文化古老,人口众多,境内有山区、平原、又有海岛、湖泊,使民俗丰富多彩;二是地方性:浙江民俗除了一般汉族所共有的民俗外,还因为山川有殊,民情各异,有不少民俗具有地方特色;三是融合性:浙江民俗在产生发展过程中,接受了吴、楚及中原等地习俗的影响,使浙江的民俗更具复合性。

3.简述商业禁忌的基本内容。

答:商业门口不可打呵欠,伸懒腰,踏门槛,坐门槛上,手托门枋,否则认为挡住了财神菩萨进门,把生意赶跑了。伙计不准坐在柜台上,不准背朝外坐,打扫店堂只能向里扫而不能朝外扫,谓金银财宝扫进来。伙计在店内忌讲老虎之词。

4.简述浙江传统婚姻的大致程序。

答:浙江传统婚姻的大致程序:(1)合婚(2)下聘(3)发行嫁(4)迎娶(5)拜天地(6)见亲(7)回门与认亲。

三、论述题:

1.试述两浙养蚕习俗的基本内容。

答(1)蚕花娘娘生日:农历十二月十二日为蚕花娘娘生日,蚕农们在这天要行祭祀,祈求蚕花娘娘赐予蚕丰收。蚕妇们用红、青、白三种颜色的米粉团,做成形似骑在马上的马头娘娘,和桑叶上的龙蚕,一绞绞的丝束,一重重的元宝,花鲤鱼、大公鸡等,备酒菜、点香烛祭拜。(2)烧田蚕:除夕晚或正月半,农村中用竹苇和草木束炬,缠些丝绵绵兜,点燃挥舞,并敲锣打鼓,放爆竹,吟唱祈求蚕花丰收的赞词,俗唱烧田蚕照田蚕。(3)点蚕花灯:除夕夜,每户人家都在中堂土地菩萨神龛上点上一盏油灯或一支红烛,直到初一早晨,俗叫点蚕火花。(4)困蚕花:正月初一,一般都要睡晏觉,意思是焐发蚕花,叫做困蚕花。(5)望蚕信:缫丝时,亲戚间要以猪蹄、鲜鱼、花果、糕点等食品看望,俗称望蚕信,既是对前段蚕忙的慰劳,也是给日夜缫丝者的营养补充。(6)蚕花饭:卖蚕、卖丝之后,要祭谢蚕花娘娘,吃蚕花饭。长兴一带以糕点分送亲戚邻居表示庆贺和酬谢。(7)轧蚕花:清明前后要到附近庙里祭拜蚕神。男女青年熙熙攘攘,越挤越好,蚕妇头戴蚕花彩纸,年长人身背红布蚕种包,俗称轧蚕花。(8)蚕月禁忌:四月是蚕农最为紧张繁忙的养蚕季节,俗称蚕月。每家房门上都贴有上写蚕月免进的红纸,不许生人进入。蚕房禁忌扫尘、炙爆鱼肉,忌附近舂捣声,忌敲门窗,忌在蚕室哭泣,忌烧毛皮杂物,忌酒醋辛辣,忌当日迎风,忌西晒日照,忌曝热寒,忌不洁之人入蚕室,忌吸烟,忌油熏\苍蝇、蛇蝎等。

2.试述浙江传统对骨灰处理的三种方式。

答:(1)焚尸后,将骨灰放入本盒或陶罐中,然后埋入墓中,这便是考古学界通常所说的火葬墓。(2)尸体火化后,将骨灰存放于寺院或家中,逢节祭奠,(3)焚尸后将骨灰弃于水中或野外,这是当时人们最为普遍的做法。

四、材料题:

1.阅读下则材料,简要介绍这则材料的内容。

(西湖)长桥:在钱湖门外,《净慈寺志》云:桥颇短,而以长名者。父老云旧本在白莲洲,横截湖面,水口甚阔,桥分三门,长亘里许。后渐填塞为民居,故只数丈。(《湖山便览》)

答:这则材料介绍了西湖长桥。西湖长桥位于钱湖门外,《净慈寺志》上说:西湖长桥比较短,却以长桥为名。父老说长桥过去在白莲洲,水口甚阔,有桥横截湖面,桥分三门,有亭临之,长亘里许,壮丽特甚,后因水口渐渐淤塞部分成民居,桥变短。故只有数丈。

2. 阅读下则材料,简要介绍这则材料的内容。

正月:一日至三日,禁扫除。元夕张灯于市,或迎龙灯、马灯,箫鼓声达旦。农家束刍木末焚之,名曰烧田蚕,盖祈年也。(《桐乡县志》)

答:正月初一到初三,禁忌扫除。正月十五元宵节,自黄昏达旦百姓多出观灯。

除夕晚或正月半,农村中用竹苇和草木束炬,缠些丝绵绵兜,点燃挥舞,并敲锣打鼓,放爆竹,吟唱祈求蚕花丰收的赞词,俗唱烧田蚕照田蚕

广播电视大学《地域文化》作业及参考答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