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

发布时间:2015-10-23 22:37:41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

——基于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分析

摘要马克思在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时,批判的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这一继承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以下简称《导言》)里已初见端倪。本文在研究《导言》的整体的批判逻辑基础上,进一步分析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进而揭示《导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马克思 黑格尔 辩证法 继承

一、《导言》的批判逻辑

马克思认为对宗教的批判是一切批判的前提,但由于费尔巴哈对宗教的批判已经达到顶峰,因此转向了对德国制度的批判;由于德国制度的滞后性,德国的国家哲学和法哲学与时代的同步性,马克思继而转向对德国旧哲学的批判;但仅仅对哲学的批判还不足以实现人的高度革命,要实现人的高度革命,只有把对哲学的批判在现实中实现,即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才能得以完成;而能做到这一点的,只有无产阶级。至此,“精神武器”(哲学)与“物质武器”(无产阶级)达到同一,德国人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

二、《导言》中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辩证法’,二是‘自然向人生成’的目的论世界观,三是‘历史和逻辑相一致’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观。”[1]p4

(一) 否定性的辩证法

黑格尔辩证法的灵魂是否定,“所以称为灵魂,就是说黑格尔辩证法的动力,它得以发动起来的生长点,在其未发动起来之前,已经潜在地蕴藏在他的体系之中,后来的整个体系都是从这一点生长出来的”。[2]p59)黑格尔否定性的辩证法不只是外在的逻辑描述,更是一种内在的运动过程。其基点是否定,其过程是否定之否定。从“否定”到“否定之否定”形成了一条原则,就是“否定之否定”原则,这一原则贯穿了黑格尔的整个哲学体系。事物通过“否定之否定”,也就是自否定,实现自我超越。这种超越性正是西方传统精神的努斯精神。可以说否定性的辩证法体现了一种“从潜能到现实的运动过程”。[3](p53)

马克思将黑格尔的否定性的辩证法娴熟的运用于整篇当中,尤其在提到“消灭哲学”时,更体现的淋漓尽致。“你们不使哲学成为现实,就不能够消灭哲学。”[4](p8)这是在批判实践政治派忽视理论的重要性时提到的。这里的“消灭哲学”,指消灭德国的国家哲学和法哲学为代表的思辨哲学,“使哲学成为现实”,就是使思辨哲学与德国现实相结合,才能使思辨哲学具有革命性,才能成长为革命哲学。事实上,“消灭”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消灭,而是思辨哲学通过与德国实践相结合达到自否定,成长为革命哲学,可以说革命哲学是思辨哲学的产物,思辨哲学在自否定前已经孕育着革命哲学,而与现实的结合使之真正的达到了革命哲学。在《导言》后来谈到的“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5](p15)的哲学就是思辨哲学自否定后的产物,即革命哲学。

在整篇中,对宗教、德国制度的否定也是这种否定性的辩证法的深层体现,在否定的同时肯定了人的重要意义,由此引发出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第二个层面的继承。

二)目的论世界观

目的性在黑格尔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这一原则中有所体现,“否定之否定”对于“否定”就带有目的性,这种目的性体现在自然界中就是无机物发展到有机物的过程。无机物的目的就是发展到有机物,有机物利用周围环境的一切要素来维系生存。“上帝永远不会僵死,而是僵硬冰冷的石头会呼喊起来,使自己超升为精神。”[6](p21)黑格尔通过把上帝的绝对精神外化为自然界,使自然界中的无机物具有一种向有机物生成的目的性,生成有机物后也就是植物动物,再发展到人。这种目的性不是完全的,但已经具有了最初的目的性。人利用一切生物维系生存,人是自然界发展的目的。黑格尔赋予了自然界一种能动性,一种生命力,这本身就带有唯物主义色彩。

在《导言》一开始,马克思就提出“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人”、“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最后得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7](p1)这一结论。在这里,马克思强调了人的作用,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是人创造了国家、社会。通过对宗教的否定以及对人的肯定,体现了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思想。马克思继承了黑格尔哲学的中间环节——从自然界到人再到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在随后马克思由对宗教的批判转向对德国制度的批判,表现了马克思对现实批判的重视,这是一种“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思想的闪现,也就是马克思对黑格尔第三个方面的继承:一种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历史唯物主义发展观。

(三)历史唯物主义发展观

黑格尔的历史目的论相对于自然目的论而言是一种完全的目的,也就是自然界无机物发展的最终目的——人的精神。上帝的绝对精神外化为自然界的目的不仅仅是发展到人,而是要通过人进行伦理、家庭、市民社会、国家的实践,达到艺术、宗教、哲学领域,发展为绝对精神。这一过程是上帝的自我认识过程,体现了绝对精神的反思。黑格尔描述的这一历史过程,摒弃了前人认为的历史是偶然事件的堆积或自然规律运行的过程,认为“历史无非是‘自由’意识的进展,这一种进展是我们必须在它的必然性中加以认识的”。[8](p57)黑格尔这一观点使历史具有规律性,具有逻辑必然性。

在批判德国制度的时候,马克思谈到“如果想从德国现状的本身出发”,“结果依然是时代错乱”。[9](p3)也就是说德国制度落后于历史发展潮流,所以“即使对我国当代政治状况的否定,也已经是现代各国的历史废旧物品堆藏室中布满灰尘的史实。”[10](p3)这说明马克思继承了黑格尔的历史目的论,承认了历史发展适合逻辑的,具有规律性。

马克思擅于在批判中继承黑格尔的辩证法,比如“这些国家如果看到,在它们那里经历过自己悲剧的旧制度,现在又作为德国的幽灵在演自己的喜剧,那是很有教义的。”[11](p5)这句话是针对黑格尔提过的世界上的事情都会发生两次,第一次是悲剧,第二次是喜剧而言,尽管借此讽刺了黑格尔的“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12](p43)著名论断,批判黑格尔的国家哲学和法哲学,但不难看出马克思对“悲剧”“喜剧”的运用也隐含着对黑格尔的“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历史唯物主义发展观的认同。

三、《导言》在马克思哲学形成中的意义

马克思在《导言》中继承了黑格尔否定性的辩证法,是马克思对黑格尔方法论继承的重要体现,为马克思后来的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自然向人生成”的目的论世界观的形成,对马克思唯物主义思想的形成有重要意义;“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历史唯物主义发展观的闪现,也是马克思与费尔巴哈社会本体论思想决裂的体现,马克思否定了费尔巴哈的社会合作思想,开始着眼于无产阶级进行阶级斗争的力量,标志着马克思由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的转变。

参考文献:

[1]邓晓芒.《马克思从黑格尔那里继承了什么?》[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2.

[2]邓晓芒.《黑格尔辩证法讲演录》[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诺曼·莱文.赵玉兰.《马克思与黑格尔思想的连续性》[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5.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黑格尔.《自然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黑格尔.《历史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2]黑格尔.《小逻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