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论文

发布时间:2012-07-21 22:53:44

引 论

摄影自其诞生的时候起就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它由一种在感光片上摄录被摄体的技术方法发展成为真正的艺术创作。在我国,作为一种表现方法、一种反映现实手段的摄影获得异常广泛的传播,它运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运用于科学、文化和艺术中,这就证明了摄影的价值和可能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用各种各样的艺术手段记录生活中的事物,但往往缺乏最初的真实。而摄影却能够通过眼睛在短短的一瞬间,记录下最真实的物像,留下瞬间的永恒。但我们不能仅看到摄影照片的表面,要领悟到它底层深处的真实的灵魂。

对于摄影的视觉艺术,视觉语言已不简单是人的眼睛所涉及的范围的意义。摄影的视觉语言是可以阅读的,是一种图片文化。摄影的价值在于以更直接、更接近本质特征、更写实的视觉冲击力去感化人生,并为历史保留一份真实的记录。视觉的缺乏是人最痛苦的事情。尽管人人都在使用视觉语言生活在世界上,但是摄影家使用的摄影视觉语言与日常视觉语言不同——在重要性、特性等方面尤其重要。不反对有些摄影家采用摆拍的方法来表现生活,因为其最终目的仍是要反映藏在照片背后的不为人知的真实。

很多时候我们不会去在意眼睛里看到的东西是真是假,以至于常会被假象迷惑,本文就是要去研究那些真相——摄影带给我们的真实的视觉,以及更好的表现它。不论艺术的手段有多宽广,摄影作为一门独特的、真实的视觉艺术,以直接的传播力、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对社会、对我们的生活起到不可轻视的影响,它正不断发展不断进步冲向更高的层次,但不管怎样,它都不会脱离真实。

一、摄影艺术的历史

(一)摄影艺术的形成

摄影一词来自于古希腊文中的“光线”和“描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摄影“是用光来作画的艺术”。我国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有了针孔成像术,到了16世纪中叶,人们发现用凸透镜所成的影像比用小孔所成的影像明亮得多,也清晰得多。借助这种装置,只要把通过凸透镜所成的影像,用铅笔一描就行了。这就是早期人们使用的摄影术,可见,当时人们就是用摄影术来记录真实的。而人们公认的摄影术的诞生,却是从1839年法国艺术家路易斯·达盖尔的银版摄影术开始的。摄影的诞生和其它科技成果一样,绝非是孤立、偶然的,而是技术知识和信息积累最终被融合的结果,因而满足了视觉文化急需突破的要求。

摄影不仅是一门以光学、化学为基础的技术科学,又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而出现的一种艺术门类。21世纪的今天摄影已完全融入人们的生活中,充实在人们活动空间的每个角落,这是显而易见的如广告、包装袋、包装盒上的产品图片及家庭的挂历、影集等等,不管你是被动接受还是主动接受,这是事实。应当说人们需要摄影,摄影以它独有真实反映客观存在的特性而受到人们的青睐。

(二)摄影的特点

不论何种艺术,都有自己特有的语言。摄影艺术能够独立于艺术之林,必然靠一种独特的东西、自己的特征出现,那就是画面的真实视觉。靠画面形象说话,客观世界中具体事物形象是摄影表现的原型,任何艺术形式都靠形象来描绘艺术家们创造性地运用这些语言再现层出不穷的或赏心悦目或荡气回肠的真实艺术形象。摄影是用照相机说话,靠照相手段反映现实生活的具体可视形象,这就是摄影艺术的特长和优势,是其它艺术形式所不能比拟和无法替代的

摄影艺术具有真实直接、具体、鲜明、生动的特,使人从照片的画面中得到认识、教育和感染,产生激动奋发之情和进取之力,这也是摄影艺术在现实生活中的社会功力。

二、论述摄影独有的视觉表现力

(一)比较摄影与绘画

一谈起摄影人们很自然会想起与其十分相近的绘画。摄影,在绘画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而成熟后才刚刚出现。它的诞生与绘画有着惊人的相似,都是作为图像艺术,都是呈现静止的两维空间形式,以具体、实在、直观的瞬间形象,直接诉诸于人们的视觉,并且同样以光线、色彩(影调)、构图为造型语言,以具体、可视、个别的物态再现或表现客观事实。摄影模仿绘画,但并不雷同。

谈到摄影与绘画,最敏感的一个词是“真实”。摄影术的发明无论从观念还是功能对近代绘画的冲击都是巨大的不过总有一些细心的人敏感地把握住了它们之间的差别<绘画是加法——在空白画布(纸)中添加内容;摄影是减法——在现有景像中截取最精彩的一小部份。安德列·巴赞说过:摄影与绘画不同,它的独特性在于其本质上的客观性[4]按照他的观点,一切艺术都以人的参与为基础,惟独在摄影(像)中,有了不让人介入的特权。

摄影与绘画的最大区别之处在于,当你按下快门时,往往对于作画不利的东西也会感光定影到胶片之上。所以,有人说摄影的创作过程是一个减法过程。对被摄体进行构图整理,将多余的东西力求从画面中排除出去,以更加准确地体现创作者的美学意识和思想内涵。摄影是完全写实的拍下景物绘画融入了自己对景物的理解感受加入自己的创作摄影真实的,而绘画恰恰是虚幻的。现代摄影在反映和认识我们周围现实方面拥有极其丰富的可能性。客观性是摄影的真正精髓,对现实的忠诚记录,是充满生气的表现形式的必要条件。

(二)摄影独有的视觉表现力

1、瞬间的凝固透出真实

瞬间的凝固,首先决定于拍摄者,决定于拍摄者按下快门的那一刹那。现实生活中运动着的事物瞬息万变,按下快门或早或晚,拍出的照片就会出现不同的形象,甚至会产生完全不同的含义。这种对瞬间的捕捉能力在于摄影师熟练的技术,更重要的是认识和把握生活的程度,以及由长期的生活和艺术的积淀而逐渐形成的对事物发展趋势的把握,也就是主观预见性与客观规律性统一起来的艺术直觉力。

当摄影师按下快门时,瞬间被凝固了,历史被记载了,除非人为的改变,否则它是无法被替代的。当观赏者在欣赏一幅照片时,这一瞬间离我们的时间越久远,就越会产生强烈的历史感。正是对现实形象具体真实的记录所产生的瞬间的历史感,才使摄影在短短的一百六十多年中展现出几千年绘画艺术所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和艺术魅力。二次大战结束后,唯一能向全世界公开纳粹德国在集中营杀害数以万计无辜生灵的确凿证据,就是一系列的纪实照片。相比之下,关于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在南京进行惨绝人寰血腥屠戮的影像资料就太少太少,导致时至今日日本国内仍有右翼势力企图抵赖这一历史事实的遗憾。艺术界为此下过结论:在各种历史事实面前,其他样式发挥不了摄影所起的历史瞬间的纪实作用。

文字可以记录历史,但读者对于文字所描述的历史瞬间需要通过大脑想象去完成和补充;绘画也可以记录历史,而且是形象的,但它和历史真实始终是存在差距的,因为画家将历史场面转移到画布上时只凭借记忆和想象,又经过他们的涂抹,使观众无法从内心深处信服这是历史的真相。而摄影的短暂瞬间之所以具有永恒魅力,是因为它不可替代的独特,是因为它浓缩着摄影师的智慧以及充满活力的思维方式。

2、摄影的视觉冲击力

人的视觉是一种主动性很强的视觉形式,具有强烈的选择性。人们常说的视而不见一词,就说明纳入视觉范围的东西仍可不见”、“没看到,这就是视觉的选择性。它只看到吸引它的对象,也就是对它有较强刺激力、冲击力的对象。

美国摄影家保罗·斯特兰德于1916年拍摄的《盲妇》,挂着“BLIND”胸牌的盲妇人站在石头墙前嘴角坚韧脸色肃然是那种饱经沧桑的面部肌肉她的瞳仁似乎森然地望着照片外面。照片非常纯粹看到这样的照片定会情不自禁去想照片里人的命运尽管结局我们终究无从知晓。还有这样一张照片,它拍摄于1971年,并在当时被刊登在世界许多报纸的头版上:越南的一条公路上,一个小女孩全身赤裸着朝镜头奔跑过来。她刚刚被美军的凝固汽油弹击中,惊恐万状地张开双臂,痛楚地尖叫着。自1967年以来,这类照片一直对激发这个国家的人民的反战情绪起着重要作用。每张这样的照片都比对野蛮行径的长时间电视报道更令人难忘。

摄影的视觉冲击力强烈的刺激着人们的感官,掀起内心的感慨,看到这样的照片,仿佛自身处在那个环境,思想情感得到共鸣。

三、怎样更好的表现摄影的视觉语言

(一)提升自身的判断力

摄影爱好者常常会遇见这样的情况:一个真实的场景,用肉眼看很生动,视觉效果也不错,可是当拍成照片后就不那么“好看”了,甚至变得平淡无味,让人不屑一顾。这种照片与真实的差距总让人感到困惑和沮丧,也给自己的创作热情蒙上了一层灰影。原因在哪里呢?人的眼睛是一个奇妙的器官,由于双眼立体视觉的存在,人们可以分辨物体的远近和三维构成,而照片是将立体的信息转存于平面之中,因此在表达的传递上自然比真实的景物少了一份立体感。所以我们就要营造出有具有强烈的平面视觉效果的照片,即怎样更好的表现摄影的视觉语言。

大千世界并非所有的景物都适合拍摄,摄影者要提升自身的眼力,也是一种判断能力,由于摄影成像于人的眼睛在许多方面是相通的,人们便误以为摄影视觉就是人们的眼睛视觉,其结果必然造成画面效果与实际感受相差深远。人们对景物的视觉感受往往不是单一的,同时还受到周围环境的综合影响,当这些感觉令人愉悦时,景物的视觉美感就会增强,反之,当这些感觉让人们反感时,视觉效果也会随之减弱。而摄影视觉是单一的,它没有听觉、嗅觉、触觉等,因此在拍摄一个动人的景物之前,摄影者应抑制视觉以外的各种感觉,单单用摄影视觉观察景物看看这个景物有多少东西是相机可以记录与表现的,若在全部感觉中摄影视觉仍是有意义的,那么这个景物就值得拍摄,否则应予以放弃。这是提高作品视觉冲击力的重要前提。

(二)不违背真实下的夸张

纪实性虽然是摄影的重要特征,但摄影者可以在不违背摄影纪实基本特征的前提下,运用一定的艺术表现手法来增强作品的视觉效果,其中“夸张”手法是最为常见和实用的。例如为了加强画面气氛和影调效果,可以通过采用滤色镜来增强被拍摄景物的吸引力,如拍摄蓝天白云,使用偏振镜来加大蓝与白的对比效果;又如,为了使景物的局部脱颖而出,可以采用特写或大特写的手法,用不完整的画面形象去表达完整的主题,使摄影画面由繁杂变为简洁,由粗略变为精致,如美国摄影家施蒂格利茨为好友洛曼夫人拍摄的《女像》,只照了面孔的一部分,却让人感受到女主人公温情和智慧的整体形象;再如,为了增加作品的表现力,可以采用短焦距镜头,以利于在近距内拍摄场景较大的景物。用短焦距镜头拍摄,由于画面透视关系的改变,视觉上常常会给人一种不同寻常的新奇感。

在摄影艺术中,虽说在某些作品中需要夸张,但却要真实,不能漫无边际以至于给人一种不真实,甚至不像摄影,那就没有意义了。所谓夸张,目的是要把对象的某一部分夸大,让人们更清楚的看到事物的本质。然而认为夸张就是改变事物的自然的面貌,所以夸张就不能描写真实,这就未必对了。因为事物的本质必须通过现象来表现,但是并不是一切正常现象都能充分地表现本质。事物的自然面貌也不是简单、固定的,而是复杂、变化的;因此,突出的描写能更充分地表现本质的现象。所描写的形象也许和事物自然面貌的某些场合、某些方面不同,却不能说这种形象绝不是事物的自然面貌,而是现实真实的歪曲。传神的摄影特写能给观众以更大的吸引力,利用摄影夸张了某一物或某一件事的特点——无论优点或是弱点。所以说,正确的运用夸张手法,不是歪曲现实,而是更加逼近真实,更强的表现视觉冲击力。

(三)恰当的构图与色彩配置

作品的视觉效果与拍摄者选择怎样的构图位置密不可分。主要包括三个“度”:摄距、方向和高度。摄距是拍摄点与被拍摄景物的距离,摄距的不同会带来画面的景物变化从而造成景物的变化。方向是指拍摄点位于被摄景物的正面、背面或侧面。高度是相机平行或高于或低于被摄主体的水平高度即平拍、仰拍、俯拍。

色彩配置的选择:摄影作品要吸引人的眼球,并非是色彩越多越好,而是要围绕突出主体选择好色彩的配置。用色彩突出主体,主要是借助于色彩的对比效果,在色彩的对比中达到突出主体的目的,从而提高作品的视觉冲击力。

四、摄影视觉艺术的价值及意义

对于摄影的视觉艺术,视觉语言已不单是人的眼睛所涉及的范围意义。研究摄影的视觉语言与研究人的眼睛视觉不是一回事,摄影的视觉艺术包括摄影机的性能与人视觉的结合能力,单靠一方面是不行的。人的视觉是人们建立交往、交流思想的最基本方式。也许人们太相信眼睛了,常常有人非要“让我来亲眼看一下”才肯付诸于行动。正是如此,照片才获得那么高的荣誉;凭照片我们相信历史,凭照片我们相信医生的诊断,凭照片我们相信远在天边的天文变化,凭照片我们相信世界发生了什么。所以,“纪实”成了摄影最伟大的奖章,尽管这个说法有点庸俗,人们还是有理由靠照片的纪实理解世界、褒贬春秋,并刺激我们的视觉。

摄影的视觉语言是可以阅读的,是一种图片文化。摄影的价值在于以更直接、更接近本质特征、更写实的视觉冲击力去感化人生,并为历史保留一份真实的记录。视觉的缺乏是人们最痛苦的事情,尽管人人都在使用视觉语言生活在世界上,但是摄影家使用的摄影视觉语言与日常视觉语言大有不同——在重要性、特性等方面尤其重要。不反对有些摄影家采用摆拍的方法来表现生活,因为其最终目的仍是要反映藏在照片背后不为人知的真实。

摄影艺术的视觉语言,是能够在照片上富有表现力地表达出社会现实本身所具有的那种美,实际上是一种文化的积累和人类共同的感受。世界上没有一种语言可以像摄影那样不需要解释就能很快被理解和接受。视觉语言是一种信号、符号,甚至是一种激情、一种感情、一种思想。

摄影艺术并不止于此,在为眼球旅行提供快捷方式的同时,也为人类灵魂重新打造栖息地。无论诗歌、散文还是小说,摄影艺术中的文字文本都以精妙的语言,令人回味无穷的意境构筑成立体化、纵深化的审美空间,使平面化的视觉艺术与想象性的语言艺术完美融合,使图像的具象性与语言的意象性相结合,从而满足影像时代不同读者的不同色审美需求。

总之,摄影在绘画的基础上产生,却并没有跟在绘画后面亦步亦趋,这使得它在特立独行于传媒世界的峰巅,以其不可替代的魅力,赢得人类精神领域的喝彩。21世纪的今天摄影已完全融入人们的生活中,充实在人们活动空间的每个角落,不管你是被动接受还是主动接受,这是事实。人们需要摄影,而摄影它独有真实反映世界的客观存在而受到人们的青睐。不论是夸张还是摆拍还是后期处理,它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更加清楚地表现真实。不论艺术的手段有多宽广,摄影作为一门独特的、真实的视觉艺术,以直接的传播力、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对社会、对我们的生活起到不可轻视的影响,它正不断发展不断进步以冲向更高的层次。

摄影论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