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中的倾听技巧

发布时间:2018-12-20 22:19:47

来源:读书中国http://www.chinavalue.net/BookSerialise/BookShow.aspx?BookID=584&ArticleID=9848

沟通中的倾听技巧——会听才会说

1.1做最有价值的“小金人”

  

故事:最有价值的小金人

  传说古代曾经有个小国的使者到中国来,进贡了三个一模一样的小金人,个个光彩夺目,这让皇帝非常高兴。可是这小国的人不厚道,同时出一道题目说:“这三个小金人哪个最有价值?”

  大臣们左看右看,看了很长时间,也没能看出个所以然来。于是,皇帝和大臣们又想出许多办法,他们请珠宝工匠来检查,结果是称重量、看做工,都是一模一样的。

  怎么办?使者还等着回去汇报呢。泱泱大国,不会连这个小事都不懂吧?最后,有一位退位的老大臣说他有办法。皇帝将使者请到大殿,老臣胸有成竹地拿来了三根稻草,插入第一个金人的耳朵里,这稻草从另一边耳朵出来了。插入第二个金人的耳朵,稻草从嘴巴里直接掉了出来,而把稻草插入第三个金人的耳朵,稻草进去后掉进了肚子,什么响动也没有。

  老臣对皇帝说:“第三个金人最有价值!”皇帝赞许地点了点头,使者也默默无语,答案正确。为什么会这样呢?

  第一个小金人,把稻草插入他的耳朵里,稻草就立刻从另一边耳朵出来了,说明忽视信息,让信息左耳进,右耳出的人,根本不去关注别人的话。这样的人,在组织中常常表现出心不在焉的样子,沉迷于自我的世界,不关注外界的事情。

  第二个小金人,把稻草插入他的耳朵里,稻草从他的嘴巴里直接掉了出来,说明第二个小金人是那种对信息不加判断的人,长了个大嘴巴,把听来的事情,不加判断就进行传播,不知道什么事该传播,什么事不该传播。任何组织中,都会有这样的人员,而且还可能比第二个小金人,更加麻烦,在传播过程中添油加醋,四处散布。对于企业来说,这样的成员,有时候会引来很多是非。

  第三个小金人,稻草从耳朵进去后掉进了肚子,什么响动也没有。他是那种能够做到 “善于倾听,分辨是非,消化在心”的人。因此,这就是最有价值的人。

  可见,最有价值的人,不一定是最能说的人。经理人在沟通中要学第三个小金人那样,能沉住气,重视倾听,三思而后说。

2、学会倾听

  

   2.1倾听的内涵

  倾听是接收口头和非语言信息、确定其含义和对此作出反应的过程。

  ——国际倾听协会说到“听”,人们往往想到的就是人的听觉器官对声音的生理反应,认为只要耳朵听到对方的话音,就达到了“听”的目的。

  其实,倾听的内涵非常丰富。在古汉语中,听的写法为“聽”,从字面上分析,首先是偏旁中的“耳”,指的是语言中的信息大多是通过耳朵获取的,语速、语气、语调的变化都能体现出一定的信息,捕捉这些微小的变化都要依靠耳朵。但是,仅仅用耳朵倾听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全身上下积极配合,共同来捕捉和解读对方传达的信息。其次是在偏旁“耳”的下面有个“王”,指的是在倾听的过程中,要关注对方,以对方为主。在部首右边,有个“四”,这是“目”的异体写法,代表眼睛,指的是在倾听的过程中,一定要用到眼睛,通过眼睛可以和对方保持目光上的交流,传达一些微妙的思想和情感。观察对方的身体姿势,也能分析出一些有用的谈话信息。同时,在字的右下方,还有一个“心”,指的是听不仅仅是外在器官的参与,更是内心的关注,要用心体察对方的真实意图,这样才能明白对方话语的意思。

  西方谚语说:“用十秒钟时间讲,用十分钟时间听。”中国也有句老话叫:“说三分,听七分。”可见在语言沟通中,“会听”甚至比“会说”还重要。在对财富排行榜500强企业的一项调查中,59%的被调查者回答他们对员工提供倾听方面的培训。研究者还发现,在良好的倾听技巧和工作效率之间存在着直接的联系,接受了倾听能力训练的员工比没有经过这项训练的员工工作效率高得多。

  倾听是企业管理沟通中的关键环节,善于倾听的管理者可以给员工留下良好的印象,激励他们畅所欲言,这样不仅可以让管理者获得重要的信息,更有助于管理者作出正确的决策。同时,对于缺乏经验的管理者来说,倾听还可以增长知识和经验,减少或避免因为不了解情况而出现失误。

 2.2 消除倾听的障碍

  要想真正做到有效倾听,就要先了解哪些障碍会干扰到倾听,进而找出解决的办法。影响倾听的因素很多,按其来源可以分为主观障碍和客观障碍。

  1 主观障碍

  在沟通的过程中,造成沟通效率低下的最大原因在于倾听者本身。研究表明,信息的失真主要是在理解和传播阶段,归根到底是在于倾听者的以下主观因素:

  (1)自我为中心。人们习惯于关注自我,总认为自己才是对的。在倾听过程中,过于注意自己的观点,喜欢听与自己观点一致的意见,对不同的意见往往是置若罔闻,这样往往错过了聆听他人观点的机会。

  (2)先入为主的偏见。先入为主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如果你臆断某人愚蠢或无能,你就不会对他们说的话给予关注。

  (3)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许多人认为只有说话才是表白自己、说服对方的唯一有效方式,若要掌握主动,便只有说。在这种思维习惯下,人们容易在他人还未说完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打断对方。

  (4)心不在焉,转移话题。如果注意力不集中,那么你只会把一部分注意力放在倾听上;如果你觉得对方的话无聊或让你感到不自在,可能会改变话题或者讲笑话,终止对方谈话的思路。

  认识到倾听过程中的主客观障碍后,要主动采取措施予以克服。下面是一些在倾听中要特别注意的细节:

  (1)创造有利的倾听环境,尽量选择安静、平和的环境,使传递者处于身心放松的状态。

  (2)摆出有兴趣的样子,端详对方的脸、嘴和眼睛,尤其要注视眼睛,将注意力集中在传递者的外表。这样能帮助你聆听,同时,这是让对方相信你在注意聆听的最好方式。

  (3)尽量把讲话时间缩到最短。当讲话时,你便不能聆听别人的良言,可惜许多人都忽略了这一点。

  (4)平和的心态,倾听中只针对信息而不是传递信息的人。诚实面对、承认自己的偏见,并能够容忍对方的偏见。

  (5)保持耐性,不要打断对方的谈话,抑制争论的念头。注意你们只是在交流信息,而非辩论赛,争论对沟通没有好处,只会引起不必要的冲突。学习控制自己,抑制自己争论的冲动,放松心情。

  (6)不要过早作出结论或判断。当你心中对某事已作判断时,就不会再倾听他人的意见,沟通也就被迫停止。

  (7)不要以自我中心。在沟通中,只有把注意力集中在对方身上,才能够进行倾听。但很多人习惯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不太注意别人,这容易造成倾听过程的混乱和矛盾。

  (8)随时做笔记。做笔记不但有助于聆听,而且能集中话题,并使对方觉得受到重视。

  

  倾听是人主动参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不断在思考、接收、理解,并作出必要的反馈。要用心、用眼睛、用耳朵去听。正如在中医中常用的“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方法一样,倾听中只有做好了这个步骤,才能实现有效的倾听。

3、倾听的艺术——“望”、“闻”、“问”、“切”

  

  倾听是人主动参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不断在思考、接收、理解,并作出必要的反馈。要用心、用眼睛、用耳朵去听。正如在中医中常用的“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方法一样,倾听中只有做好了这个步骤,才能实现有效的倾听。

  3.1“望”

  《灵枢·本脏篇》说,“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望,是中医四种诊断中的第一诊,指的是医生运用视觉来观察病人全身或局部的神、色、形、态的变化,进而来判断病情。“望”,即用眼睛看,在倾听中,它不仅指的是要观察对方的兴趣所在,情绪如何,也包含着通过目光,向说话人传递你的关注,你有兴趣听他说话,你正在认真了解他谈话的内容。

  在倾听中,“望”对于观察对方的真实意图,缩短与沟通者间的情感距离,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孔子曾经说过“未见颜色而言之,谓之瞽。”就是指,如果一个人不能够察言观色,了解他人情绪状态,而胡乱地说话,与他人沟通,就会像盲人一样辨不清方向而到处碰壁。

  3.2“闻”

  中国有句老话叫“锣鼓听声,说话听音”。“闻”就是用耳朵听对方说话,不仅仅要去听对方说话的内容,更要去听别人在语音、语调上表达出来的真正用意。

  想要做到有效的“闻”也不容易,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善于听的人,在听的过程中绝不会打断对方说话,而是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把注意力都放在积极倾听对方的谈话上面。如果沟通者不具备这些控制力,谈话就会中断,甚至会产生破坏性的争执。因此,既要沉着冷静地去听,又要心甘情愿地去听,还要怀有同理心地去听,只有这样,才能做好“闻”这个步骤。

  “闻”在方法上也是有讲究的,要和蔼、亲切、面带微笑,时不时地给予鼓励和赞许的点头等,是全身心都在接受信息。

  3.3“问”

  问诊,在中医中是指通过询问来了解病情和病史的重要方法,在四种诊断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倾听中的“问”,对了解真实情况,以及与对方良性互动,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倾听中要适时择机来提出让对方感兴趣的问题,而不是挑剔对方没说清楚什么东西。

  如果提问的时机不当,很可能会使沟通中断,或者达不到最终沟通目的,同时还可能会引起对方的反感,所以提问时一定要谨慎小心。

  1 理解对方的谈话,需要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

  (1)要理解对方的谈话。提问的前提肯定是认真倾听对方的谈话内容,并且理解它。不但要理解对方的谈话内容,还要理解对方传达出的情感,有时甚至还需要准确把握对方的言外之意。做到了这些,你的提问才有了坚实的基础。

  (2)思考需要提出的问题。当你在倾听对方的谈话时,依据谈话内容和其他信息,肯定会有一些疑问或者需要确认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这就需要你把这些疑问或者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得到对方的解答或者确认。

  (3)提问要把握好恰当的时机。当你理解了对方的谈话内容,正确把握了对方的情感,明确了你要提问的问题时,一定不要着急,等对方充分表达完后,再提出来。这样可以表示出你对对方的尊重,同时也避免打断对方谈话的思路。提问的时机也不可太迟,如果某个话题已经说过很长时间了,你再反过来提问,对方的思路会重新被打断,认为你没有认真倾听,并且也会延长沟通的时间,势必对你的沟通产生不好的影响。

  2 提问要注意适度

  任何事情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范围,事情就会变质。提问也不例外,如果你的提问超出了一定的限度,不但容易使对方产生反感,而且还会影响到你的沟通效果,所以在提问时需要掌握一些技巧。

  (1)提问的内容要适度。提问需要结合对方的谈话内容,来提出相关的问题。所有的问题都必须紧紧围绕谈话的主题,如果你提出的问题和对方的谈话内容无关,或者关系不大,对方会认为你没有认真倾听,从而对你产生不好的印象或者某种误解,对双方的有效沟通和人际关系也会有负面影响。即使对方不介意这些,一些漫无边际的问题也会大大延长沟通时间,且毫无沟通效果。

  (2)提问的数量要适度。提问的数量不可过多,如果你提出的问题没完没了,肯定会使对方厌烦;与此同时,问题也不可以太少,如果没有什么问题,对方因得不到相关的信息反馈,同样会对你的倾听效果和态度产生疑问。因此,提问时如果疑问过多,可以依据问题的相关内容和逻辑关系把它们整合在一起;如果没有疑问时,为了配合对方,也可以把自己理解的意思用问题的形式表达出来,以得到对方的确认。

  (3)提问的速度要适度。提问的速度也会影响沟通的效果,如果速度过快,对方很可能听不清你的问题,来不及对问题作出及时反应,还会营造一种紧张的氛围;如果速度过慢,会让对方觉得不耐烦,失去和你沟通的兴趣和信心。因此,提问的速度既要保证能让对方听清楚你提出的问题,又必须做到依据沟通的场所和特定的情境及提问的对象来确定速度的快慢。

  (4)提问的语气要适度。说话的语气也能传递一些重要的信息,所以提问时语气的合适与否同样会影响到沟通的效果。语气的轻重缓急能表达出你当时的心情与感受,无形中传递给对方更多的信息,所以提问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语气要和想要表达的感情相吻合,这样会使提问更加有效。

  (5)提问的方式要适度。提问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开放式提问,另一种是封闭式提问。开放式提问给对方回答的空间比较大,能得到比较多的信息,但回答所需的时间也比较长;明显不同的是,封闭式提问只用简单的是与否就能回答,得到的答案比较明确,回答的时间也比较短。因此,在提问时要依据具体需要和时间安排来确定哪一种是你最需要的提问方式,也可以将两种提问方式结合起来一起使用,充分利用两种提问方式的独特优势,来分别弥补各自的不足。请看下面的两个案例。

  案例:冲在最前面的记者

  

  美国好莱坞影片《乱世佳人》让女主角费雯丽一举成名。这部电影获得了11项奥斯卡提名。当在欧洲巡演的时候,费雯丽的班机降落在伦敦停机坪上,成千上万的记者在下面围着。有这么一个没有眼色的记者,很激动地冲到最前面,采访刚刚走出旋梯的费雯丽,说:“请问,你在这部电影里面扮演了什么角色?”

   听了这一句话,费雯丽转身就进了机舱,再也不肯下来了。费雯丽之所以会生气地转身回了机舱,就是因为一举成名后的她,满心欢喜地认为,那些蜂拥而至的记者们,都是她的影迷,是因为喜欢她的表演,才来机场迎接的。可她怎么也没想到,这个冲在最前面的人,连她扮演了什么角色都不知道,这实在是太打击费雯丽的自尊心了。从中我们也能看出,一个愚蠢的问题会带来多么大的恶果。等待已久,难得的一个采访机会,就这样被一个愚蠢的问题葬送。同时,也让被采访者受到很大的伤害,以至于她不愿意再面对其他的记者了。

  案例:采访运动员

  赵东升是上海电视台的一名记者。在他刚开始做记者时,曾采访过一名华裔英国女运动员,由于了解到她的老家在北京,所以在采访时赵东升连续问道:

  “您父亲是北京人吗?”

  “您这次打算去北京吗?”

   “您准备去看望在北京的亲戚吗?”

  面对记者提出的一连串问题,运动员只简单地回答了“Yes”或“No”。

  为了能了解更多的信息,他不得不转换了提问方式,问道:“您准备怎样把北京亲戚的问候带到英国去呢?”面对这个问题,运动员滔滔不绝地谈了起来。赵东升这才如愿地了解到了她的很多想法,对这名运动员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这次采访也因后一种恰当的提问方式而获得了成功。可见,“提问”是一门学问,问得好,可以让沟通更加有效,问得不好,就会造成沟通障碍,甚至是沟通中断。

  下面这个案例,则是一个精彩提问的典型。通过提问,林肯成功地引导证人回答,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案例:精彩的提问

  

  亚伯拉罕·林肯接手的第一个案子,是一名叫盖瑞森的年轻人被指控在 1837 8 9 日晚上的野营布道会上枪杀了克拉伍,目击证人是苏维恩。作为盖瑞森的辩护律师,林肯在法庭上一言不发,直到默默听完目击证人的证词,待到法庭已渐渐平静下来时,林肯这才缓缓开始提问:

   林肯:“在看到枪击之前你与克拉伍曾在一起吗?”◆ 证人:“是的。”

   林肯:“你站得非常靠近他们吗?”◆ 证人:“不,约有20m远。”

   林肯稍微沉默了一会,继续问道:“不是10m吗?”◆ 证人犹豫了一下,又接着说:“不,有20m或更远。”

   林肯:“在宽阔的草地上?”◆ 证人:“不,在林子里。”

   林肯:“什么林子?”◆ 证人:“榛木林。”

   林肯:“在 8 月里,榛木林的叶子很密实吧?”◆ 证人:“是的。”

   林肯:“你认为这把手枪就是凶手当时用的那把吗?”◆ 证人:“看起来很像。”

   林肯:“你能看到被告开枪射击,那么能看到枪管的情形吗?”◆ 证人:“是的。”

   林肯:“这距离布道会的场地有多远?”◆ 证人:“750m。”

   林肯:“灯光在哪儿?”◆ 证人:“在牧师的讲台上。”

   林肯:“有750m远吗?”◆ 证人:“是的。我已经回答你两遍了。”

   林肯:“你是否看到克拉伍或者盖瑞森所在之处有烛光?”◆ 证人:“没有,要烛光干吗?”

   林肯:“那么,你怎么看到的这起枪击事件呢?”◆ 证人:“借着月光呀!”

   林肯:“你在2200看到枪击;在榛木林里;离灯光750m远;你看到了手枪枪管;看到那人开枪;你距离他有20m远;你看到的这一切都是借着月光?离营地的灯光几乎一里之外看到这些事情?”◆ 证人:“是的,我之前都告诉你了。”

   听完了证人说的最后一句话后,林肯从大衣口袋里拿出了一本天文历,翻到其中的一页高声念道:“183789日晚上根本看不到月亮,月亮是在次日的凌晨一点才升起的。”

  于是林肯帮盖瑞森彻底打赢了这场官司。林肯为什么能打赢这场官司?如果你是目击证人,应该如何应对林肯的提问呢?可见在上述的案例中,林肯是在耐心而认真地倾听后,与自己掌握的资料紧密相结合找出了证人证词中的致命漏洞。然后再成功地运用一系列14个问题的提问,引导证人无法自圆其说,最终证人的证词被宣布无效。

  34“切”

  切诊包括切脉和按诊,是切按病人的脉搏和触按病人的皮肤、手、腹部、四肢及其他部位以诊断疾病的方法。“切”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被人们称之为“把脉”,往往是对问题的最后诊断。在倾听过程中,“切”是对“望”、“闻”、“问”之后的整体把握,指的是综合出全部信息,来找准问题根源。只有切准要害,才能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法。因此,“切”讲究准,要细心地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

  综合来说,在倾听过程中,“望”用的是“眼睛”,“闻”用的是“耳朵”,“问”用的“口舌”,而 “切”则是用“心”参与的过程。所以,倾听是全部身心参与的过程。

  案例:倾听客户的回报

  于聪是一家大型电器生产厂家的销售部经理,最近他了解到公司最新推出的一批产品有问题,接到客户投诉的情况特别多。为了能尽快解决这个问题,他把所有的客户投诉都仔细分析了一遍,并走访了部分投诉客户。在倾听客户的抱怨时,他表示了极大的同情和理解,并且保证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目前产品的质量问题。客户感受到了厂家这种真诚的态度,表示继续支持本产品。通过于聪的努力,不但没有使公司的名誉受到损害,而且为生产部门迅速地解决产品质量问题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一个月后,新产品的所有问题都被圆满地解决,不但公司的销售业绩没有下降,而且赢得了“想客户所想,急客户所急”的好口碑。

4、提高倾听能力

  

  倾听能力是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进而得以提高的。在对《财富》排行榜500强企业的一项调查中,59%的被调查者回答他们对员工提供倾听方面的培训。

  研究者还发现,在良好的倾听技巧和工作效率之间存在着直接的联系。接受了倾听能力训练的员工,比没有接受倾听能力训练的员工工作效率高得多。下面让我们了解倾听的五个层次,以及实现有效倾听的“三部曲”。

  41倾听的五个层次

  倾听是管理者与员工沟通的基础。在现实中,很多人并没有真正掌握“听”的艺术。史蒂芬·柯维博士认为倾听主要有五种连续的层次。

  倾听的五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听而不闻,或是完全不用心倾听。可以用忽视对方来形容,心不在焉,只沉迷在自己的世界,对方的话如同耳边风,完全没听进去。

  第二个层次,是假装在倾听。可能会用身体语言假装在听,嘴里还敷衍着,“嗯……喔……好好……哎……”,甚至重复别人的语句当做回应,其实是心不在焉。

  第三个层次,是选择性地倾听。确实在聆听,也能够了解对方,但会过分沉迷于自己所喜欢的话题,只留心倾听自己有兴趣的部分,与自己意思相左的一概过滤掉。

  第四个层次,是专注地倾听。能够全心全意地凝神倾听,要专心聆听确实要花费不少精力,可惜始终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即使每句话或许都进入大脑,但是否都能听出说者的本意、真意,仍是值得怀疑。

  第五个层次,是运用同理心地倾听。就是能够设身处地倾听,撇下自己的观点,进入他人的角度和心灵。一般人聆听的目的是为了作出最贴切的反应,根本不是想了解对方。因此,同理心的倾听的出发点是为了“了解”而非为了“反应”,也就是透过交流去了解别人的观念、感受。试比较下面情景中,管理者的倾听方式。

  情景A:第一层次“忽视”地倾听

  

  下属:嗨,老板,我刚听说又要更换颜色,那么我们刚持续生产了30min,又要把设备拆洗一遍,我和伙计们都不情愿。

  老板:Bubba,你和你的伙计们最好别忘了谁在这儿说了算。该做什么就做什么,别再抱怨了!

  下属:我们不会忘掉这事儿的!情景A中的老板,显然在拒绝倾听下属的建议。这是倾听的第一层次——听而不闻,或是完全不用心倾听,老板忽视下属的话,完全没听进去下属的话,而且粗暴地打断下属的话,使下属无法说完自己的想法。当然,这种做法造成了很坏的后果,下属们对此次沟通非常不满意。

  情景B:第五层次“运用同理心”地倾听

  

  下属:嗨,老板,我刚听说又要更换颜色,那么我们刚持续生产了30min,又要把设备拆洗一遍,我和伙计们都不情愿。

  老板:你们真的为此感到不安吗,Bubba?

  下属:是的,这样我们得多做许多不必要的工作。

  老板:你们是觉得这类事情实在没必要经常做是吗?

  下属:也许像我们这种一线部门没法儿避免临时性变动,有时我们不得不为某个特别顾客加班赶订单。

  老板:对了。在现在的竞争形势下,我们不得不尽一切努力为顾客服务,这就是为何我们都有饭碗的原因。

  下属:我想你是对的,老板。我们会照办的。

  老板:谢谢,Bubba。情景B中,老板采用的是第五层次的倾听方法,运用同理心来倾听下属的建议,收到了非常良好的效果。既表示出对下属建议的理解,也让下属了解了当前的情况,得到了下属的支持,是一次非常良好的沟通。

4.2完美倾听的“三部曲”

  倾听不仅要把对方的话听完整,还要分析对话中的重要信息,最后综合归纳出对方所要表达的真实意图,并形成条理化,便于理解和记忆。

  1 第一步,完整倾听

  (1)完整地接收表达者的信息:需要专注,不要一心多用。

  (2)不能随意打断对方的表达,不能随意插话等。

  (3)把对方表达的重要信息叙述出来,确认一下。

  (4)接收信息时不能做评价、评论。尤其是负面的评论,不管对方是什么样的要求。

  2 第二步,重点倾听

  (1)注意对方重复的话。

  (2)识别无关的信息倾听。

  (3)留心不具体的信息。

  (4)注意来访者的情绪产生的信息。

  (5)注意不明确的信息。

  (6)重视遗漏的问题,随时提出,求证。

  3 第三步,倾听的条理化

  对重要信息进行综合归纳,找出问题的所在。完整地、有重点地、有条理地去接受对方用外部语言表达的内容。

  作为倾听者,你可能根据讲话者的信息来说话或者发出声音,这时你的语调显得特别重要。它是你举止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你的举止对你、对讲话者的开放性或判断以及信息的表达方式有着重要的影响。你的语调的一个小小的变化,从接纳转为恼怒或不高兴,就能改变或打断对话的流畅性。下面是一些产生交流障碍的语调习惯:

  使用刻薄的、反对性的语调:你首先从别人那里听到了解释,然后才作出反应,“你做了什么!”这种尖锐的语音会让讲话者处于防御状态。经常在讲话者没说完就讲这句话时,这种语调(通常充满了愤怒或不满)作为对所听到的信息的回应强烈地表达了出来。

  尖锐地讽刺:这种行为通常是对讲话者的一种反应。这种情况下,声音里夹带着贬低的气息和嘲弄的味道,如“对,是个好主意,乔。”或“听起来好像你已经尽力了。”这种评论,尽管听起来像是同意的,其实是用含有反义的讽刺语调来表达否定的意思,是对讲话者或听到的信息进行贬低的评论。

  单调地回应:这种用来回答讲话者的语调听起来让人感到很厌烦或是没有兴趣。例如,当讲话者正热情洋溢地讨论一次难忘的经历时,“嗯,这很好,”这样的回答会显得沉闷和消极。单调地回应让讲话者很快就泄气了。

  微软公司首席执行官鲍尔默的领导艺术:再忙也要学会倾听

  ◆ 记者问:“作为一名领导者,您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鲍尔默说:“我很忙。我的大脑时刻不停,即使听完一个人说的事情,但不能真正消化理解这些东西,人们都会认为你没有在认真倾听。有时就是这样,你忙于琐事没法倾听。这就是我大脑工作的方式,它总是在不停地接受、分析、思考、理解、反应。话说回来,如果你真想激励人干好工作,那就必须倾听他们所说,并让他们感觉到你是在倾听。所以说,我得学着适时慢下来,在这方面多作改进。这对我及周围的人都有好处。”

  影片赏析:《撞车》里的倾听障碍与同理心倾听

  1 《撞车》里的倾听障碍

  背景:一家小店的店主波斯老板,认为自己店里的锁坏了,叫来修锁匠,来修锁。修锁匠完成修锁工作后,开始了与波斯老板的对话。

  主人公:修锁匠与波斯老板

  修锁匠与波斯老板的对话:

  ◆ 修锁匠:“打扰了,先生。”

   波斯老板:“你干完活了?”

  ◆ 修锁匠:“我把锁换了,但是你的门还有大问题。”

   波斯老板:“你修好了锁?”

  ◆ 修锁匠:“不!我换了新锁!但是你应该把门也修好!”

   波斯老板:“修好锁就完了!”

  ◆ 修锁匠:“先生,听我说,你需要换个新的门。”

   波斯老板:“我需要一个新的门?”

  ◆ 修锁匠:“是的。”

   波斯老板:“好吧,多少钱?”

  ◆ 修锁匠:“我不知道,您得问修门的人。”

   波斯老板:“你想骗我,是不是?你有个朋友会修门?”

  ◆ 修锁匠:“不,我没有朋友修门,老兄。”

   波斯老板:“那么就去把锁修好,你这个骗子!”

  ◆ 修锁匠:“那好吧,你就付我锁的钱,我的工钱我不要了!”

   波斯老板:“你没有修锁就让我付钱?你以为我傻了吗?给我修好锁,你这个骗子!”

  ◆ 修锁匠:“我会很感激,如果你叫我的名字。”

   波斯老板:“那就去给我修好锁!”

  ◆ 修锁匠:“我给你换了新锁!你得把你的破门换了。”

   波斯老板:“你是骗子!”

  ◆ 修锁匠:“好,你不用付钱了。”

   波斯老板:“什么?”

  ◆ 修锁匠:“祝你晚安。”

   波斯老板:“什么?不!等等!你给我回来,把锁修好!回来!把锁修好!”分析:

  故事的背景是,修锁匠完成了自己的本职工作——换了把新锁,原本可以结账,完成这次任务。出于好心,修锁匠建议波斯老板去换个新门。结果,由于他的沟通方式不当,让波斯老板以为他是在存心欺骗他的钱,双方发生争执。最后修锁匠不但没有拿到工钱,而且连换新锁的钱也没拿到。真可谓失败透顶!不但如此,波斯老板还给修锁匠的公司打了投诉电话,说他没有完成工作,而且欺骗。

  细看双方的对白,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明显的现象,波斯老板在不停地说:“让修锁匠去修锁”,修锁匠则不停地说:“自己换了锁,需要修门,才能真正解决问题。”双方之间没有根本的利益冲突。但是,由于沟通不畅,修锁匠的一番好意,适得其反,给自己带来巨大的麻烦。

  在整个沟通过程中,双方一直都在自说自话,而没有认真去倾听对方的话。每个人都只停留在自己的想法当中,对于对方的话,经常采用“否定”的方式来反馈,而不是建设性或是正面的反馈方式。其实,无论哪一方,如果能够认真倾听对方的意图,那么这个冲突完全是可以化解的。

  与此同时,在沟通过程中,“成见”也影响了倾听的效果,歪曲了他人的意图。修锁匠工作之后建议波斯老板修门,波斯老板的理解是修锁匠想多要钱,对修锁匠有着深深的成见。这也许是由于波斯老板曾经有过上当受骗的经历,或是本身对修锁匠这样的人,心存芥蒂。这种“刻板印象”影响了波斯老板的沟通,让他在理解对方话语时,处处都往坏处想。

  故事发展下去,是波斯老板投诉了修锁匠,在没有得到解决之后,气愤的情绪更加高涨。然而,祸不单行的是,由于真正的问题的确就是波斯老板的锁,他的小店被人给偷了,多年的积蓄化为乌有。波斯老板在震惊中达到了冲动的最高点,最后波斯老板采用了非常极端的做法,持枪去找修锁匠算账。与客户间的这次不顺畅的沟通,险些给修锁匠酿成了大祸。

  2 《撞车》里的“同理心的倾听与反馈”

  同样是修锁匠,我们在下面的对话中可以看到,他在与对周围环境“时常有枪击”怀有恐惧症的小女儿沟通时,运用了“同理心的倾听方法”,真正了解到女儿害怕的原因,用一个白色的谎言故事,成功地把女儿从床底下劝了出来。

  修锁匠与小女儿的对话:

  ◆ 修锁匠:你怎么样啊?

   小女儿:还好。

  ◆ 修锁匠:你不是害怕吧?壁橱里面没有怪兽,对吗?你知道我讨厌怪兽。

   小女儿:这里没有怪兽。

  ◆ 修锁匠:啊,那是一件好事。

   小女儿:我听到“砰”的一声。

  ◆ 修锁匠:像卡车声。

   小女儿:像枪声。

  ◆ 修锁匠:这很可笑啊!我们已经搬出那个不好的街区了。这里人比较少。

   小女儿:子弹能打多远?

  ◆ 修锁匠:能打很远。但一般他们会被什么东西挡住。

   小女儿:如果它们没被挡住呢?

  ◆ 修锁匠:你还在想那颗从窗户里飞进来的子弹吗?我觉得我们应该再搬一次吗?

   小女儿:我喜欢这里。

  ◆ 修锁匠:我也喜欢,但要是那颗子弹找到我们住在哪儿了……哦,等等。

   小女儿:什么啊?

  ◆ 修锁匠:我简直笨死了,我怎么会忘记这事了?

   小女儿:什么事啊?

  ◆ 修锁匠:算了吧,你不会相信的。

   小女儿:告诉我!

  ◆ 修锁匠:好吧!当我5岁的时候,有个仙女晚上到我屋里来了。

   小女儿:你骗人。

  ◆ 修锁匠:看吧,我就知道你不会信我。好啦,去睡觉吧,我的“小淘气”?

   小女儿:告诉我嘛!

  ◆ 修锁匠:好吧!那个仙女到我屋里来。我们聊了很久。她在我屋里飞来飞去,把我的海报什么的都弄掉了。

   小女儿:她在飞?

  ◆ 修锁匠:是啊,她有可爱的小翅膀,但是那可能是粘上去的。我不太相信她是仙女,所以她说,她会证明给我看。然后她伸到后面的背包里,取出一件看不见的斗篷。她把斗篷系在我脖子上告诉我说这是打不穿的。你知道什么叫打不穿吗?就是说什么东西也穿不过它。子弹不可以,什么都不可以。她说,如果我穿上这个就什么也伤害不了我了!于是我就穿上了,我这一辈子从没有中过枪或者被刺伤什么的,这是不是很奇怪?只是她对我说,我应该在我女儿5岁生日的时候给她,但是我忘记了。

   小女儿:我可以摸摸看吗?

  ◆ 修锁匠:当然,摸吧!

   小女儿:我摸不到它。

  ◆ 修锁匠:当然啰,很棒,对吧?如果你想要,我可以解下来穿在你身上,她告诉过我怎么做的。除非你觉得这很蠢。

   小女儿:你不需要吗?

  ◆ 修锁匠:不再需要了,你觉得怎么样?想要吗?好吧,我们从这里出来!好,抬一下头。紧吗?你有感觉到什么东西吗?

   小女儿:我洗澡的时候可以解下来吗?

  ◆ 修锁匠:不行,什么时候都要穿着,直到你有了女儿,她到5岁时,你再给她!好吗?

   小女儿:好的。

  ◆ 修锁匠:好,晚安,亲爱的。

   小女儿:晚安。我们看修锁匠父女的沟通过程,发现一开始,面对小女儿的恐惧,修锁匠再一次想到了搬家,但是他自己立刻也意识到,搬家已经无法消除小女儿的恐惧了,何况小女儿喜欢现在的地方。修锁匠小女儿的恐惧是来源于以往他们一直生活的地区不太平,这种恐惧已经深深地在小女儿头脑里扎了根,以至于她一听到“砰!”的声音,就钻到床下面躲了起来。小女儿还小,单纯地告诉她现在周围环境好了,不会再有人开枪了,她是无法理解的。因此为了让小女儿安心,修锁匠编了一个童话般美丽的谎言——“仙女送的子弹打不穿的斗篷”,这才从心理上消除了小女儿的担忧,让她敢于上床睡觉了。

  这种成功的沟通,源于修锁匠是在用心倾听小女儿的想法,他运用了同理心的方法,感受到小女儿恐惧的来源,进而给她讲述仙女的故事。他了解到小女儿怕子弹,因而只有让她认为,以后不会有子弹威胁了,她才会不恐惧。小女儿只是个5岁的孩子,跟她讲大道理是无法让她理解的,只有用孩子爱听,并且相信的童话故事,才能让她安心。因为有了同理心的沟通,所以成功地解决了小女儿一直躲在床下的问题。

沟通中的倾听技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