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理论新编》期末复习题

发布时间:2019-10-29 08:14:36

《中国民族理论新编》期末复习题

一、选择题

1、目前,我国有 (A ) 个民族。

A 56 B 75 C 400

2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 (B ) 一书中提出了“三个过渡”的理论。

A 、《神圣家族》 B 、《德意志意识形态》 C 、《论波兰》

3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作者是 ( B)

A、马克思 B、恩格斯 C 、列宁

4  (C ) 阐述了在帝国主义时代应区分压迫民族和被压迫民族。

A、马克思 B 、恩格斯 C 、列宁

5 (A ) 指出了在资本主义时代民族发展的两个趋向。

A、列宁 B 、周恩来 C 、斯大林

6  (B ) 在《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一文中,给民族下了一个定义。

A、列宁 B 、斯大林 C 、毛泽东

7、《关于西南少数民族问题》的作者是 (A )

A、邓小平 B、刘少奇 C 、毛泽东

8、民族理论所回答的问题是( AC       

A、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    B、某一具体民族的形成与发展问题

C.民族问题发展的一般规律

9、民族问题产生的原因有(ABCD )。

A.民族差异 B、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  C、阶级问题的影响 D、国家政策的影响

10、马克思主义主张的民族平等包括(ABCD )。

A.一切民族平等   B、一切民族的一切权利平等

C、消灭阶级  D、社会主义国家应帮助弱小民族达到事实上平等

11、无产阶级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是(AB )。

A.民族平等   B、团结   C、民族文化自治

12、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在我国的主要表现为(ABC )。

A、地方民族主义 B、大汉族主义  C、大民族主义 D、种族歧视

13、在我国少数民族中,(A )族人口最多。

A、壮   B、古 C、回 D、满

14、《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是(C )年颁布的。

A1979  B1952  C1984  D1956

15、建立和实施民族区域内治的基本原则是(ABC )。

A.维护祖国统一  B.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C.充分保障少数民族自治权利   D.普遍建立自治地方

16、我国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单位的级别主要是(BCD )。

A.盟旗 B.自治区C.自治州 D.自治县

17、民族自治地方的名称,除特殊情况外,一般按照(B )的顺序组成。

A.族名、地名、行政级别名   B.地名、族名、行政级别名    C.族名、行政级别名、地名   D.地名、行政级别名、族名

18、少数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指(AD )。

A.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 B.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协   C.自治地方的统战部 D.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

19、、自治机关民族化的核心任务是(A 

A、培养、选拔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   B、巩固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关系   C、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文教事业  D、大力发展少数民族的经济

20、我国少数民族中通用汉语的民族主要有(ABC )族。

A.满 B.回 C.畲 D.土家

21、“泼水节”是( C)族的传统节日。

A.京 B.壮 C.傣 D.苗

22、“天葬”是( C)族通行的葬俗。

A.蒙古 B.鄂伦春 C.藏 D.羌

23、风俗习惯的特点有(ABCD 

A.民族性 B.社会性 C.历史的连续性 D.相对的稳定性

24、我国以下少数民族中,信仰伊斯兰教的有( ABCD)族。

A.维吾尔 B.回 C.东乡 D.保安

25、我国以下少数民族中,信仰佛教的有(ABD )族。

A.傣 B.蒙古 C.畲 D.藏

26、原始宗教的表现形式有(ABCD 

A.自然崇拜  B.图腾崇拜 C.祖先崇拜 D.各种巫术

27、我国宗教信仰的特点是(ABC )。

A.群众性 B.民族性 C.国际性 D.全民性

28、区分宗教与迷信的标准是(ABC )。

A.有无系统理论 B.有无宗教组织 C.有无规范化的礼仪 D.是否具有传承性

29、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消亡的前提有(ABCD )。

A.消灭剥削制度和私有制 B.发展生产力、普及科学技术

C.克服认识上的盲目性 D.克服认识上的主观性

30、在旧中国,封建领主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民族有(AB)。

A.  B.  C.  D.

31、政教合一的制度曾在(C )族中实行。

A.蒙古 B. C. D.哈尼

32、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主改革方针是(A 

A.慎重稳进 B.积极慎重 C.实事求是 D.一切从实际出发

33、民族最初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即(B)形成的。

A.奴隶社会末期 B.原始社会末期阶级社会初期

C、封建社会末期

34、社会主义制度下,民族问题的性质是(B 

A、敌我矛盾B、人民内部矛盾C、经济矛盾

35、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基本上是(A 

A、各族劳动人民群众间的关系B、经济问题C、发达与落后的关系

36、平等是团结的(B )团结是平等的( 

 A、前提 条件 B、基础 结果C、来源结果

37、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是(A 

A、以汉族为主体的大杂居、小聚居    B、分散    C、聚居

38、我国世居民族成份最多的省份是 (C)

A 四川    B、广西    C、云南

39、我国成立最早的少数民族自治区是(B)自治区。

A、广西壮族自治区   B、内蒙古自治区    C、西藏自治区

40 在阶级社会里,民族压迫实质上是(B)

A.经济剥削  B.阶级压迫  C.民族歧视  D.种族歧视

41 在解决了民族压迫剥削的对抗性民族矛盾以后,(A  )成了社会主义时期主要的民族问题。

A.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经济、文化方面的事实上的不平等问题

B.民族间不平等的问题

C.阶级斗争问题

D.社会稳定问题 

42、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初期阶段,一般来说,民族问题更多地侧重在(D  

A.宗教信仰权利方面

B.经济发展权利方面

C.文化发展权利方面

D.民族平等的政治权利方面

43 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民族问题的主要内容是( AB )

A.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的问题

B.发展繁荣民族的 经济、文化事业来逐步实现民族间事实上平等的问题

C.民族之间的隔阂、歧视、冲突和斗争等不平等不团结的问题

D.反对民族压迫剥削,实现民族平等团结的问题

44 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在民族问题上有两个历史趋向,关于这两个趋向的说法正确的是(AB  )

A.第一个趋向是民族生活和民族运动的觉醒, 反对一切民族压迫的斗争,民族国家的建立。

B.第二个趋向是民族之间各种联系的发展和日益 频繁,民族壁垒的破坏,资本、一般经济生活、政治、科学等等的国际统一的形成。

C.一个趋向是在帝国主义压迫和殖民地剥削的基础上产生的。它力求在政治上摆脱帝国主义束缚而成立独立的民族国家

D.另一个趋向是因世界市场和世界经济的形成而产生的,它力求使各民族在经济上彼此接近

45、在认识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问题上,应注意(ABC  )

A.  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是指在政治上、法律上获得平等权利以后,落后民族在实际上不能充分享受这种平等权利的现象(是受自身发展程度的限制)

B.  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是资本主义和前资本主义时代遗留下来的,是剥削制度社会长期历史遗留下来的,而不是社会主义制度造成的。

C.  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是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民族差别所造成的。

D.  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将会永远存在。

46、我们观察不同民族的成员之间发生的关系是否能构成民族关系时,关键是这种关系中是否具有(D  )的内容。

A.社会性  B.经济性  C.政治性 D.民族性

47、在不同民族个别成员之间的交往和联系中,涉及到对对民族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的歧视、侮辱问题,那么,这种联系就构成(A )问题。

A.民族关系   B.经济关系  C.政治关系 D.以上都不正确

48 关于民族关系的内涵正确的是 (ABCD  )

A.不仅具有社会性,而且具有民族性的社会关系

B.涉及民族这个社会人们共同体的地位和待遇

C.涉及民族这个社会利益群体的权力和利益

D.涉及民族及其成员的民族意识和感情

49、对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民族干部的配备的具体要求是(ABCD 

A.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中,除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代表外,其他居住在本行政区域内的民族也应当有适当名额的代表

B.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

C.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及其所属工作部门的干部中,要合理配备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人员

D.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应当有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主任或副主任。

50、截止目前,实行自治的民族人口占少数民族人口的( ),民族自治地方行政区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B 

A64% 75%

B75% 64%

C60% 75%

D75% 60%

A

二、填空题

1.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我国55个少数民族人口之和占全国总人口数的         % 

2.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在一千万以上的民族有壮族和          

3.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认为:民族消亡只有在              、国家消亡之后才能实现。也就是说,人类社会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以后才能实现。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关于民族问题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明确提出了“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                                

5.邓小平民族理论中,关于民族问题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国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即民族关系基本上是                      关系。这是对长期流行的“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的否定。

6.当代民族问题的基本特性为:民族问题具有           、长期性、复杂性、国际性和重要性。

7.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的特点表现为:                               交织在一起,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交织在一起,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国内问题与国际问题交织在一起。

8.民族关系有多种表现形式,有以                       相互交往中表现的民族关系;有以不同民族成员之间相互交往中表现出来的民族关系;有以国家为依托表现出来的国与国之间的民族关系;有以国家与民族地区关系形式表现出来的民族关系。

9.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认为,从民族社会发展程度和社会性质,可以把民族划分为:

                 、封建主义民族、资本主义民族、社会主义民族等基本历史类型。

10.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各民族都有            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

B

1.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我国汉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数的        % ,其他民族相对汉族人口要少,所以,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上将其他民族称为少数民族。

2.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是          ,其人口总数在一千六百多万。

3.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认为:民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民族消亡,比阶级、              的消亡还要久远。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项                制度。

5.19804月,邓小平同志在中央书记处召开的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我国的民族关系基本上是                         关系。因此,所谓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的提法是错误的。

6.当代民族问题的基本特性为:民族问题具有普遍性、           、复杂性、国际性和重要性。

7.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的一次分工,就是城市和乡村的分离。城乡之间的对立是随着                      的过渡、部落制度向国家的过渡、地方局限性向民族的过渡而开始的。”

8.民族关系有多种表现形式,有以民族群体(或其部分)相互交往中表现的民族关系;有以 ____                                                                                     相互交往中表现出来的民族关系;有以国家为依托表现出来的国与国之间的民族关系;有以国家与民族地区关系形式表现出来的民族关系。

9.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认为,从民族社会发展程度和社会性质,可以把民族划分为:

奴隶制民族、                     、资本主义民族、社会主义民族等基本历史类型。

10.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            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

C

1.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我国55个少数民族人口之和占全国总人口数的         % 

2.我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是          ,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等地区。

3.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认为:民族消亡只有在阶级消亡、国家消亡之后才能实现。也就是说,人类社会进入                社会以后才能实现。

4.第三代党的领导集体,在新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中,关于民族问题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明确提出了“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即                                  

                    ,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5.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的一次分工,就是城市和乡村的分离。城乡之间的对立是随着野蛮向文明的过渡、部落制度向国家的过渡、                                

             向民族的过渡而开始的。”

6.当代民族问题的基本特性为:民族问题具有普遍性、长期性、           、国际性和重要性。

7.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的特点表现为: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交织在一起,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交织在一起,                                交织在一起,国内问题与国际问题交织在一起。

8.民族关系有多种表现形式,有以民族群体(或其部分)相互交往中表现的民族关系;有以不同民族成员之间相互交往中表现出来的民族关系;有以           为依托表现出来的国与国之间的民族关系;有以国家与民族地区关系形式表现出来的民族关系。

9.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认为,从民族社会发展程度和社会性质,可以把民族划分为:奴隶制民族、封建主义民族、                 、社会主义民族等基本历史类型。

10.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各民族都有            或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

D

1.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我国人口在十万人以下的少数民族共有    个。

2.民族识别是确定我国民族数量和称谓的需要,到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前夕,经过识别、确认,我国少数民族数量已达        个。

3.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认为:民族消亡只有在阶级消亡、国家消亡之后才能实现。也就是说,人类社会进入                社会以后才能实现。

4.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关于民族问题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明确提出了“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                     

         ,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5.邓小平同志在中央书记处19804月召开的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我国的民族关系基本上是各民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因此,所谓民族问题的实质是            问题的提法是错误的。

6.当代民族问题的基本特性为:民族问题具有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           和重要性。

7.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的特点表现为: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交织在一起,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交织在一起,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                        

交织在一起。

8.民族关系有多种表现形式,有以民族群体(或其部分)相互交往中表现的民族关系;有以不同民族成员之间相互交往中表现出来的民族关系;有以国家为依托表现出来的国与国之间的民族关系;有以           与民族地区关系形式表现出来的民族关系。

9.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认为,从民族社会发展程度和社会性质,可以把民族划分为:奴隶制民族、封建主义民族、资本主义民族、                 等基本历史类型。

10.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各民族都有保持或            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

E

1.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我国人口在十万人以下的少数民族共有    个。

2.1979年确认的居住在云南西双版纳的              族,是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最后一个经国家识别确认的少数民族。

3.民族由               阶段向                阶段发展是民族发展的总趋势。

4.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党的领导集体,经过长期的不断探索,为我国找到并确立了一条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道路:                                 

5.邓小平民族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国已经建立了                   民族关系,即民族关系基本上是各民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这是对长期流行的“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的否定。

6.当代民族问题的基本特性为:民族问题具有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国际性和                 

7.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的特点表现为: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交织在一起,          

                    交织在一起,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国内问题与国际问题交织在一起。

8.列宁指出:“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在民族问题上的两个历史趋向。第一个趋向是民族生活和民族运动的觉醒,反对一切民族压迫的斗争,               

的建立。第二个趋向是民族之间各种联系的发展和日益频繁,民族壁垒的破坏,资本、一般经济生活、政治、科学等等的国际统一的形成。”

9.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认为,根据民族的                                      ,可以把民族划分为:奴隶制民族、封建主义民族、资本主义民族、社会主义民族等基本历史类型。

10.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方针为:“大力培养‘四化’所需要的、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少数民族                 和专业技术人才,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F

1、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关于(民族) 和(民族问题)发展规律的论述。

2、民族理论不回答(具体) 民族形成、发展和消亡的问题,只回答(一般) 民族的形成、发展和消亡问题。

3、民族同化有两种情形,一是(自然同化) ,二是(强制同化) 

4、从(部落)发展成了民族和国家。

5、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基本上是 (各族劳动人民群众间的关系)

6、平等是团结的(基础) ,团结是平等的(结果) 

7、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在我国的表现是(大民族主义) (地方民族主义) 

8、我国各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大杂居、小聚居) 

9、我国世居民族成份最多的省份是(云南) 

10、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建立自治区 ( 5  )个,自治州( 30  ) 个,自治县( 119 ) 个。

11、我国成立最早的少数民族自治区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时间是( 1947 ) ( 5  ) ( 1  ) 日。

12、我国各民族都有( 使用  )和( 发展   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

13、我国各民族都有  保持 )和(改革) 民族风俗习惯的自由。

14、风俗习惯大致可分为(健康有益的)(无所谓好坏的)(落后有害的)三种类型:

15、傣族最重的节日是( 泼水节  

16、“那达慕大会”是  蒙古族 )族的节日。

17、我国信仰伊斯兰斯的民族有 10)个。

18、藏族信仰( 喇嘛教(藏传佛教)  

19、、解放初,在川、滇交界的大、小凉山地区的彝族中,还保留着典型的  奴隶制 )经济。

20、(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是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指导思。

21、解放前,“政教合一”制度主要实行于(藏) 族地区。

三、判断并改错

1、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不仅回答某一具体民族的形成、发展与消亡问题,也回答一般民族的形成、发展与消亡的问题。(错)

马克思主义理论只回答一般民族的形成、发展和消亡的问题。

2、共同心理素质是民族四大要素的核心要素。(错)

共同经济生活是核心要素。

3、同一种族可以分属不同民族,但同一民族不能分属不同种族。(错)

同一民族也可属不同种族。

4、民族是与地域无关的文化共同体。(错)

民族的四大要素之一就是共同地域。

5、世界各民族都经历了“从部落到民族”的发展过程。(错)

“从部落到民族”只是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民族的形成是多元的、多途径的。

6、民族同化和民族融合一般只在两个民族之间进行。(错)

只有民族同化是发生在两个民族之间。

7、一切民族问题都可视为阶级问题。(错)

只有在阶级社会中才可以这么看。

8、消灭了阶级便消除了民族问题。(错)

只有在消除产生民族问题的一切社会原因的条件下,消除民族差异,才能最终消除民族问。

9、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问题应和民主问题结合起来考虑。(对)

10、民族观是一个民族的观念,没有阶级性。(错)

民族观是人们对民族、民族问题的看未能及处理民族问题的纲领、政策,有阶级性。

11、坚持马克思主义主义民族观就必须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主义。(错)

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并不反对具有历史进步作用的民族主义。

12、要实现民族自主,就必须保证每个民族有自己单独的国家。(错)

在统一多民族国家里,也可保证每个民族当家作主。

13、我们要坚持爱国主义,就必须坚持本国利益至上。(错)

我们坚持的爱国主义,必须是和国际主义相结合的爱国主义,即只能是平等互利的爱国主义,不能是本国利益至上的爱国主义。

14、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毫无历史进步性可言。(错)

有些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具有历史进步性。

15.我国自治地方的行政单位一般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民族乡四级。(错)

只有区、州、县三级。

16.“散居少数民族”是指居住在自治地方以外的少数民族。(错)

还指居住在自治地方内,但未实现民族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

17.自治机关只能配备少数民族的干部。()

自治机关的主要领导应由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民族干部来担任,但不能排斥使用其他民族的干部。

18.凡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均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只有少数民族聚居区才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9.不尊重一个民族的语言,就是不尊重这个民族。(正确 

20.文字是语言产生的基础。(错)

语言是文字产生的基础。

21.我国56个民族共使用56种语言(错)

我国56个民族共使用80种左右的语言。

22.提倡少数民族学习普通话就是语言不平等。(错)

我国各种语言的地位是平等的。每个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提倡普通话是为了各民族之间能更好地交流。

23、风俗习惯具有世代传承之特点。(正确)

24、风俗习惯之差异主要是由于地理环境造成的。(错)

除地理环境外,与该民族的社会历史条件,历史遭遇和社会斗争都有密切的关系。

25、风俗习惯主要来源于宗教。(错)

某些风俗习惯只是直接或间接地与宗教有关。

26、风俗习惯对一个民族的全体成员具有一定的约束力。(正确)

27、消灭宗教是马克思主义在宗教问题上的重要原则。(错)

坚持政教分离是马克思主义在宗教问题上的重要原则。

28、坚持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就是教徒可按自己的信仰干任何事情。(错)

宗教信徒不能利用宗教信仰自由干违法犯罪活动。

29、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最明显地表现在该民族分工的程度上。(正确)

30、帝国主义时代,民族已区分为压迫民族和被压迫民族。(正确)

31、民族内部的阶级对立一消失,民族之间的敌对关系就会随之消失。(正确)

32、解放前,彝族还处于奴隶制发展阶段。(错)

只有大、小凉山地区彝族还处于奴隶制阶段,其他地区彝族不处于这一阶段。

四、名词解释

四、名词解释

1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P25

2民族问题:基于民族差别、民族矛盾而引起的以民族关系为主,与民族发展相关的社会问题。或者既包扩民族自身的发展,又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质检等方面的关系。P100

3民族同化: 指某一民族逐渐丧失民族特性,接受另一个民族的特性,变成另一个民族的现象。历史上的民族同化有两种,一是强制同化,一是自然同化。 P68

4自治机关的自治权:指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自主地管理本民族、本地区内部事务的权利。或者是国家根据统一和自治的原则赋予民族自治的权力,也是自治民族依法享有的权利。P211

5民族团结: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所追求的目标。社会主义社会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是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党的团结为核心的,是以社会主义制度和祖国统一为基础的,作为中国民族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者是指各民族为了共同的利益和目标在自愿和平等的基础上的联合,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之一,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另一特征。P233

6民族强迫同化: 强迫同化是一个民族利用暴力或特权强制别的民族放弃自己民族的特征而成为它的一部分。或者就是用强制手段,即凭借暴力和特权来实现民族同类化的社会现象。P68

7民族权利: 它是一类以集体为权利主体的人权。民族权利的主张在早期主要是应用于殖民地人民反对殖民统治的斗争,在当今主要是一些非西方国家针对西方以人权名义干涉别国内政行为所作出的回应。或者指的是法律赋予的,各民族应有的各方面的平等权利。P105

8民族互助: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个民族在平等团结的基础上,为了共同的利益和奋斗目标,互相扶持,互相帮助,互相促进。P235

9民族关系: 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建立起来的新型民族关系。在中国,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以后,各民族之间的这种新型关系已经逐步形成。或者是各民族之间互动的表现形式,是各民族在统一社会时代下各方面的联系.P102

10民族分化: 指一民族的某些部分从原属民族试题中分化出来的现象。P71

11民族自治地方: 是建立在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具有自治权利和地位的地方行政单位P209

12民族和谐:各民族间存在着特点的差异和文化的多样性基础上,各民族的合法利益得到保障和实现,各民族的经济和事业得到协调发展,各民族特点和文化受到尊重,各民族相处和睦,关系融洽。P236

13民族利益: 民族正当的,合法的,应当得到的利益。P 104

114民族融合: 是两个对等的民族经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为一体,民族差别得以最终消失,相互融合成新的民族。P 72

15民族共同心理素质: 就是各民族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方面形成的一些共同性。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表现形成这些共同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P 77

16民族观:是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看法以及解决民族问题的纲领和政策。

17民族自然同化:比较落后的民族与比较先进的民族交往时,自然吸收先进民族的文化,逐渐改变、直至最后完全丧失自己的民族特征,变成了别的民族

18民族风俗习惯:是指各民族在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节庆礼仪等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方面广泛流行的喜好、风气、时尚、禁忌等。 

19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是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P118

20种族:是指具有共同起源和共同遗传体质特征的人类共同体。其识别的标准是肤色、体型、外貌、毛发等,属生物学的范畴。

21民族平等:是马克思主义处理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与资产阶级的民族平等有本质的不同。其基本立场是主张一切民族在一切权利上的完全平等。它是实现民族团结的基础。消灭阶级和事实上不平等是实现民族平等的前提条件。

22.民族主义:指在民族形成、发的长期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对本民族传统文化和利益的认同,是一种强烈的意识形态化的民族情感,是本民族求生存、求发展、求繁荣富强的集中表现。一般具有一定的阶级性。7、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策,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范围内,在中央政府集中统一领导下,遵循国家宪法的规定,以各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力,享有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自治制度。它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产物。

23.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现实世界在人们头脑中的虚幻的、颠倒的反映。

五、简答题

1试述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的基本内容。P175

1)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它自身形成、发展到消亡的客观规律。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民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并且民族的发展是受社会发展规律制约的。

2)民族和阶级是两个不同的社会历史现象,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是两种性质不同的问题。在阶级社会里,民族内部包含着不同的阶级,存在有阶级斗争,所以在阶级社会里,民族问题往往同阶级问题联系在一起,剥削阶级总是将这样那样的民族问题打上阶级的烙印。但不能因此得出结论说,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在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盾,民族问题基本上是各民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问题。如果把民族问题的实质归结为阶级问题,那就只能严重脱离以至伤害少数民族群众,不但不可能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加强民族团结,反而会给敌对势力帮忙。

3)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民族问题从来就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是革命和建设总问题的一部分。民族问题只有在社会总问题解决进程中,才能得到解决。如果我们在整个革命建设中重视民族问题,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问题,它就对整个革命和建设过程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如果忽视或者错误地处理民族问题,它可能会给革命和建设事业带来巨大的破坏力,使整个革命建设事业受到挫折乃至失败。

4)各民族平等的联合,反对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各民族不论大小,都一律平等。每个民族都是人类物质财富和历史、文明的创造者,各民族应在完全平等的基础上团结起来,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全世界各民族的无产阶级应坚持国际主义的原则,同一切被压迫民族实行不分国界和民族的亲密联合,共同进行斗争,推翻实行民族剥削和压迫的反动统治阶级

2试述国家对民族发展的作用与功能。

3试述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的特点.P116

一、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的交织

   19999,江泽民同志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是我

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本质要求在民族工作上的体现,也是党的民族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这不仅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所以在考察和解决民族问题时,应该对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同时并重,两者都不能忽视。

   在民族问题中,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的交织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政治平等是经济发展的前提。解决民族问题的本质就是实现民族之间的平等,而民族之间的平等首先要从政治上解决,只有实现各个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才能为各个民族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政治环境。第二,经济问题的解决可以巩固政治问题解决的成果。当各个民族之间的平等地位确立后,民族经济的发展才可能在健康的轨道上发展,同时,民族经济的发展会进一步消除民族间存在的事实上的不平等,从而巩固民族关系向融洽和睦的方向发展。第三,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发展民族经济,这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第四,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相辅相成。民族问题的解决在经济上和政治上是互相影响、相辅相成的。如果在现实中,我们只强调经济问题的解决,忽视政治问题的解决,那么就会导致经济发展的停滞;同样,如果只是一味地抓政治问题,忽视经济问题,那么民族问题就不能很好地解决。

   中国共产党在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时候,向来都将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联系起来处理的。新

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先后采取了多种措施,如派遣中央民族访问团到民族地区访问、组织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各阶层人士到内地参观、进行民族识别和民族调查、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进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等,基本上都是为了从政治上实现民族之间的平等,为各个民族的共同繁荣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邓小平指出:“我国各兄弟民族经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早已陆续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结成了社会主义的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新型民族关系。”5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在处理民族问题上完成了两大历史任务。

   一是通过社会制度的改革,废除了各个民族历史上的落后制度,引导翻身解放的各个民族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我国各民族人民形成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的民族关系。二是通过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加快各民族特别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个民族共同繁荣。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集中地体现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上。在这个时期,在经济权益上,各个民族还可能产生矛盾和纠纷,而这些矛盾纠纷也往往会以政治问题体现出来,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一定要从政治上努力解决随时出现的经济问题。

   二、现实问题和历史问题的交织

   民族问题都是历史现象,它的产生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突发现象。它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现象,和各个民族的历史以及现实状况有着紧密的联系。同时,各个民族的历史和现状,以及民族地区民族关系的历史和现状都对民族问题的产生和变化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具体而言,现实问题和历史问题交织在民族问题中的体现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现实问题是历史问题的延续。在现实中,很多民族问题的产生都是有着深远的历史根源的。从国际上看,科索沃**题就是源自于二战之后,阿尔巴尼亚人一直要求独立运动的延续。从国内看来,西**问题产生于20世纪初期,英国出于分**西*藏的目的,策划煽动,制造“西*zang*独立”,其后,在英美共同的支持下,地方少数上层人士偶或有倡言“**立”的,但是一直到新中国建立,西藏尚没有出现公开的分裂**权。但是,由于达*赖周围少数上层封建势力依靠国外势力的干涉,继续进行民族分裂活动,才使得西藏**题成为我国民族问题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而新疆*问题的形成,主要源于20世纪初期,在境外“泛*****义”和“泛突**主义”渗透和影响下,新疆开始出现民族分离的思*潮。1933,英国插手在新疆南部制造了“东突厥*si*坦伊斯兰共和国”,1944,苏联支持三**革命初期曾一度在伊宁建立*了“东突厥*si***民共和国”。可见,在新中国建立前,新疆问题和西藏问题都是有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的。西藏和新疆的分裂活动和思潮,都是有着直接的历史延续性和继承性的。其次,历史因素在现实问题中有重要的影响。在民族问题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除了现实对于历史有继承和延续之外,更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历史因素在现实问题中重新被发掘出来,以至于在社会现实中产生巨大的影响。西方分析家在评价世界民族问题时指出:“历史实际上并不重要,利用历史才是重要的。”

  由此可见,现实问题和历史问题的交织,不仅使民族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和多变,也给民族问题

的解决带来巨大的难度。所以,解决我国当代民族问题时,不仅要看民族问题的现实表现,也还要看到其中蕴含的历史因素和引发其产生的历史根源。

三、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的交织

  江泽民同志曾针对我国的国情而强调指出:“民族宗教无小事。”民族与宗教问题确实事关重大,因为它关系到亿万群众的精神生活,关系到各个民族之间的团结,关系到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关系到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巩固和扩大,关系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还关系到国际交流与合作。正确分析我国的民族与宗教问题,全面准确地阐释党和政府处理民族与宗教问题的原则、方针和政策,是做好民族工作的重要保证

  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有着特殊的关系,虽然两者分属不同的范畴,但是民族问题往往与宗教问题密不可分地交织在一起。在多民族和多宗教的国家,宗教问题通常是民族问题中难以剥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范围内,宗教问题与民族问题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成为全球的热点和难点。一些地区和国家的民族冲突往往以宗教冲突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宗教之间的差异也加剧了民族之间的隔阂和纠纷。

  民族与宗教紧密联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宗教的民族性。1953,主持中央统战工

作的李维汉同志总结了宗教的“五性论”特点,其中之一就是宗教的民族性。宗教具有民族性,民族也具有宗教性,世界上没有无宗教的民族,也没有不具有民族性的宗教,这是中外的历史和现实。

  对许多民族来说,宗教信仰不仅支配着人们的思想感情,宗教的组织和宗教的礼俗也支配或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甚至民族地区的社会政治、伦理道德、文学艺术、家庭婚姻。同时,在虔诚信仰宗教的民族中,宗教信仰是诸多民族性中最敏感最容易触动的神经感应器,一旦受到外界的刺激,便会做出反应。其次,民族是宗教的载体,宗教是民族文化的主要内容。民族是宗教的载体,在大多数群众信仰统一宗教的民族群体中,宗教礼仪往往与该民族的民族风俗习惯、文学艺术、道德规范等有机地融为一体,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宗教在民族问题中有重要影响。当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时,如果对宗教问题处理不慎或不当,也会影响民族关系。宗教的介入加剧了民族问题的复杂性,增强民族问题的敏感性,使原本就是复杂多端的民族问题难以解决。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社会主义国家,与一些单一民族国家相比,民族与宗教问题以及两者的关联,对我国社会生活有着特殊的重要性。如果要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就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尊重少数民族群众的宗教信仰,进一步提高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的水平。

   四、国内问题和国际问题的交织

  民族问题一般是指一国内部的民族和民族关系问题,纯属一国内部事务。原本不属于国际政

治的主要内容。然而冷战结束后,全球性民族主义浪潮的兴起,使一些国家内部的民族问题突破了国家边界限制,登上了世界政治的舞台。特别是近年来,西方霸权主义大国借口少数民族人权的国际保护,鼓吹人权*高于**,出于自身利益而在世界各地实施所谓的人道主义干预,这不仅加剧了地区局势的动荡和民族问题的国际化,也在一定程度上挑战了“主权不可侵犯,内政不容干涉”等长期以来形成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

  民族问题国际化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首先,民族冲突恶化和加剧,导致国内政局动荡,严重

妨碍了国内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和人民安居乐业。其次,引发相关国家之间的紧张关系,严重影响地区和平与安全。如发生在非洲大湖地区的武装冲突,一方面使得民主刚果近年来一直陷于战火之中,国家经济建设无法正常进行;另一方面也使得它与乌干达、布隆迪和卢旺达等邻国处于紧张的敌对状态。第三,有关大国和国际组织借口肆意干涉他国内政,严重影响国际关系。科索沃战争就是一个典型实例。最后,极端民族主义思潮的泛滥。以极端民族主义为指导的国际恐怖主义活动严重阻碍了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而针对外国人和外来移民的暴力冲突、种族仇杀,也使得一些国家和地区长期处于动荡状态,使国家间的经济合作难以有效地实施。

  造成民族问题国际化有着深刻的国际和国内背景。就国际而言,第一,国际力量对比的发展演变。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普遍兴起了民族主义浪潮,这是对社会主义制度在东欧瓦解后的情绪化反应,是冷战格局崩溃后新形势的必然产物。因为冷战的终结,使原先受美苏控制或影响的国家摆脱出来,民族意识、国家主权与民族国家利益上升为国家的主导意志。随着苏联战略力量的收缩和对外影响力的削弱,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迅速挤进东欧地区,支持该地区的民族主义力量反对仍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国家,南斯拉夫的解体和科索沃战争就与美、英、德、法等西方大国的干涉紧密相关。第二,经济全球化导致民族主义反弹。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民族相互依存程度不断加深,随着新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各国资金、商品、劳务越来越多地在国际上流动,随时随地冲击着传统的民族、国家疆域意识。第三,外部势力的干涉。跨界民族的存在,使得生活在不同国家境内的同一民族的国际联合斗争得以持久进行,这对传统意义上的国家主权观念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刺激着民族主义的反弹和民族问题国际化的发展。就国内而言,首先是国内错误的民族政策,导致民族主义势力的发展。苏联东欧的问题就在于忽视了民族主义的作用和影响,用共同的阶级利益取代各自的民族利益,抹杀民族文化、民族特性,由此激发了民族矛盾。第二,在经济领域内的利益分配不公,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国内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往往导致经济较发达的地区要求更多的自主权,而较落后的地区则抱怨中央政府(或当政的民族)对自己投资过少,民族间的抵触情绪由此滋生,长期积累下来自然会导致民族矛盾的加深和激化。第三,脱离国情地实行民主化。在某些第三世界国家,民主化不是本国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然要求,而是在西方国家的影响下一蹴而就的,往往造成一个民族一个政党。这种不适当的民主化往往导致民族问题的普遍化和扩大化。非洲多国所爆发的民族骚乱和部族间的武装冲突就是证明。

此外,民族主义本身的号召力及顽强的生命力,也是当前世界性的民族主义浪潮及其引发民族冲突的重要原因

  就我国的具体情况来说,国内问题和国外问题交织表现是跨境民族和国家安全。跨境民族的

存在对我国的民族关系和民族问题有重要的影响,也影响到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以至于会威胁国家的安全

  总之,民族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现象,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民族问题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有着特定的、相应的形式和内容。因此考察民族问题也应该具有动态的眼光,要看到民族问题的时代性。惟有如此,在处理民族问题时,才能因时而异,将民族工作做到恰到好处。

4试述民族问题产生的自然原因。P112

从自然属性考察,民族是一个客观的社会存在,构成社会机体的独特细胞。从一定的意义上来说,每个民族都是具有自己独特属性和独立结构的事物,民族结构包括经济结构、文  结构、体制结构,等等,各个民族之间正是由于民族结构的不同而存在着巨大的个体的差异。这种个体的差异单独存在的时候无法判断它拥有的特异性,当不同的个体并列在一起的时 候,它们互相之间的差异也就显现出来。差异本身就是矛盾。这种矛盾的产生、发展、演化会表现为具体的形式,这样民族问题也就产生了。 

  各个民族由于具体的情况不同,有着不同的利益和要求,这在一些重要的时刻更容易表现出来,如果不能处理好,矛盾便会产生,问题就会出现。在解决不同民族之间的发展差异、满足不同民族需求的时候,伴生的是社会资源、社会财富的分配问题。因为社会资源和财富在任何一个点上总量总是固定的,在进行分配时,总 是此多即彼寡,给一部分人的多了,也就意味着给另一部分人的少了。什么是一个最公平合理的度,难以像尺子量布那么准确,不同的民族对此的判断在很多时候结果是不相同的,如 果认 为是公平的、可以接受的结果,会相安无事;如果认为结果是不公平、不能接受的,那就可能使原有的矛盾激化,或是产生新的问题。 

  基于自然原因而产生的民族问题还有另外一种情况,那就是民族间由于自然的差异特别是由于生活方式不同而造成的摩擦和冲突。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需要协调,长期形成的生活 方式具有极大的稳定性,不愿意也不可能在短时期加以彻底地改变而融入另外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之中。这种长期形成的生活方式寄托着民族的某种精神或感情,轻易的改变会引起 抵制和矛盾,所以不同生活方式的民族之间有时会由此产生民族问题,这种事例在现实生活中并不鲜见。最好的办法是互相理解和尊重,这有利于各个民族,有利于社会。但是不同的 民族相处在一起,要做到绝对地和平共处并非易事,有意的或无意的造成对对方民族生活方式的侵犯的事情有时难以避免,由此也会产生民族问题。

5试述民族问题产生的社会原因。P114

民族问题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和社会生活的内容,和社会自身的发展紧紧地联系着,所以社会本身会给民族问题以极大的影响,许多时候社会原因成为民族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 

  一是政治原因。即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民族政策对民族问题有着直接的影响。因为政策会直接作用于民族自身的发展和民族之间的关系,由此对民族问题产生直接的制约。比如, 民族平等政策就会使各民族产生一种平等感并由此使彼此之间处于一种良好的关系,这就会有助于防止民族冲突的产生。反之,如果实行的是民族歧视政策,使不同的民族在社会生活 中处于不同的地位,势必产生一些民族歧视另一些民族、侵害另一些民族物质利益的现象,被歧视、被压迫的民族必然会以各种形式进行抗争,由此会冲突不断。而国家为了维持既定 的民族政策,也必然会对这种抗争进行压制和打击,其结果是被压迫民族和压迫民族、被压迫民族和国家之间的争斗此伏彼起。 

  不同的民族政策不仅对民族问题的产生有着直接的作用,也会对民族问题产生以后的处理产生不同的作用。世界上再好的政策也不可能绝对地杜绝民族问题的产生,在处理民族问 题上除了事先预防以外,在很多情况下是需要事后的处置。如果政策适当,就有可能使业已发生的民族问题得到及时和妥善的解决;反之,不仅业已发生的问题不能很好地解决,迁延 日久,还可能成为下一轮新的民族冲突发生的隐患。 

  二是经济原因。经济是整个社会的基础,经济问题可以说是一切社会问题的终极原因,任何社会现象几乎都能从经济上找到根据。民族问题也不例外。不同的经济生活构成民族的  征之一,经济差异是民族差异的重要方面,只要这种差异存在,民族问题必然产生。经济生活构成各个民族生存发展的基础,各个民族无一不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而奋斗。这样必然 会和其他的民族发生经济上的联系和交往,由此会发生经济利益的冲突,在这个时候基于经济利益而产生的冲突便会成为民族冲突的重要原因。 

  不同的民族生活在一个国家里,如果经济社会发展大体相当,各个民族都能够获得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好处,那么民族关系就很可能是和谐的。反之,如果各个民族在经济上处 于不同的地位,发展的差异很大,那必然为了自身的发展、为了本民族的经济利益而提出要求、提出主张,这就是民族问题中的发展问题。我国在解决民族问题上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 原则,就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努力使各个民族在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都得到发展,都得到进步,这样才能够有效地解决我国的民族问题,实现各民族的和谐。 

  三是历史原因。历史是连续不断的,又是生动而充满力量的,它会在今天的土地上留下城堡、留下斧头、留下瓦片,也会在人们的思想深处留下记忆、留下情感、留下观念。并且 历史上形成的各个民族的思想观念会以具体的内容代代相继,这其中有着对其他民族的记忆和印象,各个民族可能会朦朦胧胧或者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其他民族对本民族是疏是亲、是祸是福,这些可以通称为历史意识。这种意识会在一定条件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各个民族的行为方式、行为目标,从而对民族关系造成影响。同时,在历史的长河中还会留下具体的与 相关民族间关系的记录,或是利益的纠葛,或是冲突的记忆,这些可以通称为历史斑痕。历史意识和历史斑痕相互交织,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延续到历史的某一个点,由于某一个具体 的事件便会演变成现实的民族冲突。

6试述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地位。P212

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地位,原则上是依据各自治地方的地域大小和人口多少决定的。自治区与省同级,自治州与地级市同级,自治县与县同级。 

一、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及其地位 

(一)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的组成和工作,根据宪法和法律,由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或者单行条例规定。 

(二)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行政地位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上一级国家行政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都是国务院统一领导下的国家行政机关,都服从国务院。 

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实行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负责制,分别主持本级人民政府的工作。 

二、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自治权 

(一)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民族特色 

1、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应当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主任或者副主任。 

2、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中,除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代表外,其他居住在本行政区内的民族特别是少数民族也应有适当名额的代表,而且对人口较少的民族的代表名额和比例分配将依法给予适当的照顾。 

3、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的组成人员以及政府所属工作机构中,要尽量配备少数民族的干部,对基本符合条件的少数民族干部要优先配备。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民族人口占本地区总人口1/2或以上的,其干部构成应当与本民族人口比例大体相当;少于1/2或者更少的,一般应高于本民族人口比例。 

(二)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自治权 

1、民族立法权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自治条例规定有关本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问题;单行条例规定有关本地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某一方面的具体 

事项。 

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可以对国家法律和政策作出变通性规定。 

自治区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须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 

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须报省或者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并报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2、变通执行权 

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标,如果不适合民族自治地方实际情况,自治机关可以报经上级国家机关批准,变通执行或者停止执行。 

3、财政经济自主权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具有较大程度的财政经济自主权,并可以享受国家的照顾和优待。 

凡是依照国家规定属于民族自治地方的财政收入,都应当由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自主安排使用。 

民族自治地方的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项目,由国务院按照优待民族自治地方的原则规定。 

民族自治地方的财政预算支出,按照国家规定,设立机动资金,预备费在预算中所占比例高于一般地区。 

4、文化、语言文字自主权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享有一定程度的文化自主权。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执行公务的时候,依照本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条例的规定,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或者几种语言文字。 

同时使用几种通用的语言文字执行公务的,可以以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语言文字为主。 

5、组织公安部队权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依照国家的军事制度和当地的实际需要,经国务院批准,可以组织本地方维护社会治安的公安部队。 

6、少数民族干部具有任用优先权

六、论述题

1试述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表现。P77

所谓各民族共同因素,就是各民族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方面形成的一些共同性。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表现形成这些共同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一)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有机组成部分,共同表现为对中华民族认同意识的强化。在祖国大家庭里, 共同生活着56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逐渐形成了以汉族占多数的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自古拥有众多民族,在我们这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各民族都发挥了重要作用,都作出了重要贡献。是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同团结奋斗,共同抗击外侮,与侵略者和民族分裂者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共同缔造了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民族是由56个兄弟民族组成的强有力的聚合体。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各民族辛勤耕耘,繁衍生息在中华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团结友好,共同进步,共同铸了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光辉形象,使中华民族成为世界上最伟大、最勤劳、最富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的民族之一。 

各民族在5000多年的光辉历程中,创造、发展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相互之间相吸相融,集成为博大精深、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光辉灿烂中华文化是全人类共同的文明财富,为全人类的发展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Image:zao.jpg 在这种创造和贡献中,各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了一起主,为是中华民族的一员而感到骄傲,中华民族意识不断强化。尤其是在社会主义时代,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建设国家,共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对中华民族意识的认同和不断强化成为各民族的共性之一。 

(二)56个民族都成为社会主义时代的民族,各族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 

新中国成立以后,伴随着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我国社会形态不尽相同的各民族,通过两条基本途径先后迈入社会主义民族的行列:一是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在废除了旧的政治经济制度后,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影响下,各民族成为社会主义时代的民族。二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一些原来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的民族,在国家和相对先进民族的大力帮助下,在较短时间内超越一个或几个社会发展阶段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发展成为社会主义时代的民族。各民族社会性质的变化,是中国各民族发展史上最为深刻的变革,各族人民分别实现了从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封建农奴社会和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跨越,稳步有序地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光明大道,各民族的社会性质一致,都成为社会的主人,展示出新的面貌。 

在社会主义社会大家庭里,实现了民族平等,各民族人民,以国家主人的身份,共同管理国家、社会和本民族内部的事务,共同享受和承担着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平等权利和义务。正如江泽民同志在1992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几十个解放前不被承认的和处于无权状态的少数民族,堂堂正正地成为祖国大家庭里平等的一员。”“各族人民都享有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民主、自由权利和平等的发展权利,都以高度的政治热情和主人翁精神积极参与管理社会事务,平等地商讨和决定国家大事”。 

(三)各民族的平等地位等到实现,各民族间的关系基本上是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 

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是民族关系基础,它决定性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毋庸置疑,在旧的社会制度下,民族关系中存在互相猜忌、互不信任甚至相互冲突的一面。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废除了各民族内部旧的社会制度,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不复存在,各民族人都获得了民族主体地位,实现了各民族政治上的平等和根本利益的一致,各民族间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因此,在社会主义时期,我国各民族的关系基本上是各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各民族之间和民族内部的矛盾基本上是人民内部矛盾。 

在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基础上,随着经济、政治、社会的发展,通过与其它民族的接近与交往,我国各族劳动人民互相合作、共同发展的相互关系得到进一步的加强与巩固。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民族关系,实现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四)各民族彼此尊重、帮助、合作和学习,在社会生活诸多方面的交往联系中,共同性因素逐渐增多 

社会主义制度为各民族的社会交往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经济交流,文化交流,人口流动,使各民族全面加强了交往与了解。各少数民族的文化艺术得到继承、保护的同时,被大量介绍到世人面前。各种文化艺术活动的广泛开展,在展示各民族优秀文化的同时,也促进了民族文化间的交流与借鉴。与文化相联系的风俗习惯的相互影响,有些民族节日已演化为当地各民族共同庆祝的地方节日。 

在语言交流方面,随着双语教学和族际交往的增多,在日常生活中,双语、多语和互相学习语言的现象增多。在地域分布方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民族间交往日趋频繁,人口双向流动加快,杂居现象更加普遍,异族间的通婚大量增加。当前,随着城市化和城镇化加快,通过工作调动、毕业分配、军人转业、务工经商、婚姻关系等途径,各民族间人口流动更为频繁,使以前的民族分布状况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城市的民族成分变化很大。北京现已成为我国民族成分最多的城市,56个兄弟民族的身影都可找见。在广大乡村,民族间互相来往、迁移、混杂居住现象日益普遍,民族之间通婚现象逐渐增加并也趋于普遍。不同民族共居一个村、同饮一江水的情况已随处可见。有许多家庭由两个、甚至三个民族的成员组成。 

在饮食习俗方面,各具民族特色的食物、食俗、食具被其他民族所熟悉、认可、接受和享用。如烤羊肉串、泡菜、手扒羊肉、竹筒饭、奶茶等少数民族的风味饮食,也都走进全国各地的大小餐厅和寻常百姓家,成为人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在经济生活领域,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前提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把各民族和民族地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互补、互惠、互利的“谁也离不开谁”的格局。在生产方式被捕打破,我国各民族或牧、或农、或猎、或渔的说法,只是传统意义上的描述,现在很难说某一民族从事某一固定或传统意义上的生产方式,各民族的生产方式已多样化。这些正是各民族广泛交流、相互学习借鉴、共同性不断扩大的表现。 

(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为各民族的共同理想和宏伟目标 

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是各民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一致要求。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是各民族的共同利益。因为,只有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历程中,在国家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基础上,中国各族人民的愿望和要求才能满足,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不断版实现和保障,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发展的局面才能不断形成和发展。这体现了各民族在根本利益上的一致性,思想追求上的一致性,行动方向上的一致性。放眼未来,各民族的发展与繁荣,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统一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 

总之,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表现,有历史发展的结果,又有社会主义制度带来的各民族社会主义的一致性,也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各民族社会生活方面逐渐增多的共同性,还有各民族利益追求和发展目标的统一性。在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不仅仅是一个现实的结果,更是一个发展趋。随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深入,各民族的共同因素将会越来越多,这是一个自然发生的必然过程。

2试述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重要意义。P306

 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巩固和完善,民族问题的最终解决,都必须有一大批德才兼备,坚持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又能密切联系群众的少数民族干部。毛泽东同志曾指 出:“要彻底解决民族问题,完全孤立民族反动派,没有大批少数民族出身的共产主义干部,是不可能的。”因此,努力造就一支宏大的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队 伍,特别是注意培养少数民族的高中级干部,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关键。

少数民族干部在维护社会稳定和祖国统一、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少数民族干部同本民族人民群众有密切联系,熟悉本民族的历史和现 状,熟悉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和风俗习惯,了解本民族人民的思想感情和要求愿望,了解本民族和本地区的特点,他们是党联系少数民族群众的桥梁。党和国家历来十 分重视民族干部的培养,几十年来,培养造就了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整个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少数民族干部,目 前,全国少数民族干部已达250万人,这是我们党在处理中国的民族问题上,取得举世公认重大成就的重要保证。

3试述我国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原因。P80

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性因素,也有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性因素,又有社会主义制度性因素,还有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动的体制性因素。 

(一)我国长期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存在和发展以及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交融,是各民族共同性因素增多 的历史基础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民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在长期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交融也是不断发展的,还由此形成了一些新的民族;民族流动迁延也是不断进行的,形成了各民族交错居住的局面;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民族间和亲通婚也经常出现;各民族之间很早就形成了经济、文化、上的互补互济和互相依赖的关系。近代以来,各民族在反对帝国主义、捍卫祖国统一、抵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中表现出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得到了空前加强。 

因此,国家的长期统一、各民族相依共存的经济文化联系和近代以来各民族在抵御外来侵略及长期革命斗争中休戚与共的关系,是把我国各民族维系于一个统一的各民族大家庭而世代传承的纽带,也是各民族共同性增多的历史基础。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完善,是各民族共同因素形成和增强的社会原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我国的社会制度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确立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各族人民从此成为生产资料和劳动成果的主人,生活生产面貌焕然一新,实现了各民族根本利益的一致;确立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实现了各民族人民当家做主的愿望,各民族人民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确实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各族人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以及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化,我国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促进了各民族社会主义一致性的继续发展。表现在:在经济领域,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各种所有制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不仅确保了各民族在根本利益上的一致,而且使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得到不断提高和改善。在政治领域,人民代表大会作为我国的政体,在国家政治生活和和民主法制建设中发挥着重大作用。这一制度已成为少数民族参与国家和地方事务管理的最主要渠道,其代表产生程序和少数民族代表比例的法律规定,对各民族有效地参与国家和地方事务的管理有着重要意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地位更加明确,作用不断提高,并对现实生活的影响力不断增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坚持和发展。199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把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提高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高度,纳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实践证明,这一制度,能够实现和维护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它也是各民族根本利益的体现,直接保障了民族平等,实现着各自治地方的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的和运行,使各民族在各个领域的交往日益频繁,为共同因素的增长提供了机会和动力。党的十四大 确定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在生动的实践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得到完善。这一体制焕发出勃勃生机,地区之间的封闭局面被捕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态势逐渐改变,包括民族地区在内的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经济建设格局基本形成,不仅使各族人民群众的生产方式得到了根本的改变,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而且使基于根本利益一致和平等互利基础上的民族交往变得日益频繁和密切。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民族之间,区域之之间经济交往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各民族在生产、交换和流通领域的联系日益密切,经济发展和经济生产各方面互惠互利,谁也离不开谁。在社会生活的其它方面,各民族成员之间的交往更是日益密切,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大增加了人流和物流,促进了各民族群众间的交往。交往的增多以及交往本身具有的沟通、传播和学习借鉴功能,使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联系和相互影响不断增强,促进了民族间的认识、了解和理解,在生产生活、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以及文化习俗方面,相互交流与影响,相互学习和借鉴,共同性的因素逐步增多。 

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实和运行,是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动力所在,使各民族间的交往和联系不断加强,为共同因素的增长提供了机会和条件,促进了民族间共同性因素的日益增多,使各民族日益接近,这是社会主义时期民族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 

(四)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在意识形态领域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文化,既是共同因素增多的表现,也是维系中国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强大精神纽带。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具有鲜明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各民族文化的争奇斗艳、相吸相容,汇成了中华文化的洪流,使中华文化以博大精深、气势恢宏、一脉相承和历久弥新而著称于世。文化联系以及文化之间的相互借鉴,本身就为各民族共同因素的增多提供了文化条件。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继承和发扬优秀中华文化。致力于建设人民的、大众的、科学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各个时期,中国共产党牢牢把握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趋势和要求,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核心,立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发展的前沿,不断发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文化主导地位的确立和不断丰富发展,不断满足各民族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使各族群众从思想上精神上共同获得的先进文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社会主义文化主导地位的确立和不断发展,也使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得以继承和发展,各族人民的精神生活日益丰富,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向世界展现了中华民族新的精神面貌。总之,社会主义文化,已成为维系中华各民族儿女,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促进共同繁荣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团结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

4试述少数民族干部在民族地区革命和建设中的特殊作用。P306

5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时期。P91

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阶段,而不是实现民族融合、民族消亡的阶段,这是由民族与民族问题发展规律决定的。民族在摆脱压迫剥削后,必须经过发展繁荣阶段。社会主义制度为各民族全面发展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与环境。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根据少数民族广大群众的愿望,先后在民族地区进行了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许多原来发展程度较低的少数民族,实现了社会发展的巨大飞跃。各民族人民实现了根本利益的一致,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真正掌握了自己的命运。这使民族地区的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扫清了民族剥削和压迫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制约,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打下了坚实基础。

    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阶段,一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的。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二是由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决定的。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一贯把诚心诚意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作为一项基本方针,制定和实行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措施,极大地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三是由民族工作的历史任务决定的。在完成了通过社会制度的变革,引导翻身解放的各民族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后,新中国民族工作的第二大任务就是“通过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加快各民族特别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四是由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实际所决定的。与全国相比,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更明显、更突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摆脱不发达状态,实现现代化的任务更艰巨。因此,必须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事业中,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6试述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实质。P198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自治地方,行使自治权,使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人民自主地管理本民族内部的事务的制度。它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包括的内容有:(1)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都是中央统一领导下的地方政权机关;(2)民族区域自治必须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是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的结合;(3)在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该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4)民族自治机关除行使宪法规定的地方国家政权机关的职权外,还可以依法行使广泛的自治权。

7试述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意义。P95

在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维护民族团结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其一,民族团结是国家统一的重要保证。只有实现了民族团结,才能维护国家统一。没有民族团结,必然是民族矛盾、冲突不断,导致国家四分五裂、一盘散沙。其二,民族团结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前提。只有实现了民族团结,社会才能安定和谐,人民才能安居乐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其三,民族团结是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各民族只有团结一心,才能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使经济社会取得长足进步、各族人民生活不断得到改善。 

    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视民族团结为全体中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根本保证。多年来,中国各族人民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观念。在中国,每一个公民的命运都和国家的命运紧密连接,每一个公民都有坚决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坚定自觉地反对民族分裂,坚定自觉地为建设国家贡献力量。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坚信,各民族团结友爱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 

    在中国,民族团结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团结,各少数民族之间的团结,以及同一少数民族内部成员之间的团结。维护民族团结,就是要求在统一的祖国大家庭里,在一律平等的基础上,各民族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学习、互助合作,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推动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多年来,国家采取各种措施,努力消除一切不利于民族团结的因素,坚定不移地维护民族团结,努力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8试述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特点。P208

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国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各民族自治机关都是中央政府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都必须服从中央统一领导。二是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不只是单纯的民族自治或地方自治,而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结合,是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的结合。

1、一切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部分。它既不是脱离祖国大家庭的“独立自治”,也不是半独立状态的“自治邦”。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我国的一级地方政府。 2、我们的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央统一领导下的自治;自治权利是中央统一领导,根据宪法和法律,遵循党的方针政策的“民族主权”。一切民族自治地方都必须遵循宪法所规定的总原则,坚决、自觉地贯彻执行国家的政策、法令;依照宪法规定的权限行使自治权。 3、我们的民族区域自治,是以少数民族聚居为基础实行的区域自治,而不是脱离一定地域的所谓“民族自治”。任何一个民族都不能脱离整个民族自治地方以及全国的经济建设而奢谈什么“独立自主”的“民族经济体系”。 4、我国民族状况的特点是,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但分布很散,绝大多数与汉族交错聚居,少数民族之间也多半是交错杂居或聚居。我们的民族区域自治不是单纯以人口比例为依据。人口较多的民族可以自治,人口较少的民族也可以自治,而不是只有一个少数民族占多数的地方才能实行自治。 5、我们的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往往包含几个少数民族和汉族。搞好民族区域自治,不仅要处理好上下关系,也必须适当处理自治地方内部的民族关系;既要适当处理少数民族同汉族的关系,又要适当处理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以利于各民族的团结和繁荣。

9试述民族发展的基本动因。P55

10试述我国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意义。P83

中华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各方面产生的共同因素有着良好的历史传统,也有着良好的历史基础。也就是说当前民族共同因素的增长,是一个历史积累的过程。这种历史积累为今天的民族共同因素增长提供了一个必要的条件。而且,各民族共同因素的增长在中国是一个历史的趋势。社会生活本身是丰富多彩的,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有利于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巩固与发展。 

民族共同因素增多是增进民族团结的有利条件,也是良好的民族关系的反映。社会主义制度成为新型民族关系的政治基础,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各民族根本利益的一致成为新型民族关系的经济基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成为新型民族关系的现实基础。共同因素的增多,有利于各民族思想的统一,意志的统一,行动的统一,有利于民族关系的和谐。共同性因素与社会主义民族之间呈正向关系,共同性因素不断增加,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将得到不断巩固和发展。正确认识现阶段民族共同因素的增多,有利于我们准确地把握现阶段中国民族关系的状况,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进步和共同繁荣。 

新中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开辟了我国各民族历史的新纪元.民族也是一个利益共同体,经济利益居于各利益的核心。在社会主义时期的经济生活领域,各民族经济利益与国家的整体利益心脏民族利益之间,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在当代中国,经济利益已将56个民族紧紧地维系成一个共同体。无论是经济上还是政治上共同因素的增加,都会有利于各民族在相互平等的基础上,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前提下,为着共同的重点单位和奋斗目标,将不仅发挥各自在经济上地优势,还要促进共同的合作握瑜怀瑾 开发,共同团结奋斗,齐心协力,促进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实现各民族的发展进步和共同繁荣。 

(三)有利于国际上展示我国民族关系的良好状态 

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也就意味着各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和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共同进步,同时也意味着民族关系处于良好状态,这在当代中国是一个事实,这在国际范围内也将产生良好的影响。民族问题、民族冲突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的热点现象。当今国际社会, 民族冲突和战争此起彼伏,民族骚乱屡有发生。民族问题处理不当,将导致社会动荡,经济凋敝,人民遭殃。反观我国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但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极大的改善和提高,各民族人民团结和睦,友好相处,共同奋斗,携手前进,而且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其它领域的一致性和共同性也在逐渐增多并成为一个趋势。从根本上说,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民族政策的巨大成就。这有利于在国际上展示我国民族关系的良好状态,树立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良好形象。中国成功解决民族问题的模式已越来越多地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 

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是社会主义时期民族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但是,必须看到,这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积累和历史发展过程。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还只是为未来民族的融合、消亡进行量的积累。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比较肤浅、简单。经过20世纪50年代的经验教训和后来的实践,现在,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要全面和深刻得多。我们只能对民族的发展方面和趋势做出科学的预见,并结合现时的实际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以顺应潮流,促进和谐与发展。认识现阶段民族共同因素增多,有利于为新时期民族工作制定正确的政策措施和发展目标,增加工作的科学性和预见性。

《中国民族理论新编》期末复习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