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心理学考试试题6

发布时间:2019-08-08 14:40:05

《教育心理学》全真模拟试卷()
(小学、幼儿园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代码填入题干后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40)
1.人的心理活动的内容和源泉是(  )。
A.认知
B.需要
C.客观现实
D.个性
2.下列哪个选项属于条件反射?(  )
A.眨眼反射
B.吸吮反射
C.防御反射
D.信号反射
3.注意的两种最基本的特性是(  )。
A.指向性与选择性
B.指向性与集中性
C.指向性与分散性
D.集中性与紧张性
4.小学生从“习作例文”到“命题作文”,这是想象(  )发展的表现。
A.有意性
B.现实性
C.创造性
D.概括性
5.曹雪芹写《红楼梦》时,关于林黛玉形象的想象是(  )。
A.有意想象
B.无意想象
C.再造想象
D.创造想象
6.根据思维过程中凭借物或形态的不同,可以将思维分为(  )。
A.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
B.动作思维、形式逻辑思维和非形式逻辑思维
C.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和求同思维
D.形象思维、动作思维和形式逻辑思维
7.早上起来,推开窗子发现地面全都湿了,你推断昨天夜里一定下雨了。这是思维的(  )。
A.概括性
B.间接性
C.合理性
D.整体性
8.关于情感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情感反映的不是客观事物本身
B.情感和认识一样反映的是客观事物本身
C.情感是一种主观感受,不是对现实的反映
D.任何事物只要对人作用,就能引起人的情感
9.人在遇到突发事变时表现出来的急速而紧张的情绪状态是(  )。
A.激情
B.恐惧
C.应激
D.热情
10.小学儿童道德情感的发展是不匀速的,其中小学(  )年级的发展速度最快。
A12
B35
C46
D56

11.(  )反映一个班级中认为某种行为是对或是错的集体期望。
A.舆论
B.凝聚力
C.心理相容
D.规范
12.以下对需要论述错误的一项是(  )。
A.需要是对有机体内部不平衡状态的反映,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
B.需要不一定具有对象
C.人的需要是不断发展的,人的需要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
D.需要是推动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
13.小学儿童最基本的社会需要是(  )。
A.交往需要
B.成就需要
C.认识需要
D.活动需要
14.自尊、自信、自卑、自责等属于(  )。
A.自我认识
B.自我体验
C.自我监控
D.自我观察
15.下列关于性格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性格表现了人们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态度
B.性格更多地受到后天环境的影响
C.性格没有好坏之分
D.性格的生理机制是在后天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系统
16.张飞争强好斗,为人热情直率,朴实真诚,但鲁莽冒失,其气质类型是(  )。
A.胆汁质
B.多血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17.人对自己进行某一活动能力的主观判断是(  )。
A.效能感
B.自信
C.动机
D.内驱力
18.下列哪一项不是教师的认知特征?(  )
A.语言表达能力
B.组织监控能力
C.诊断学生学习的能力
D.想象的倾向性
19.经常看到主语在句子的开头,因而认为主语就是句子开端部位的那个词,这属于(  )。
A.理性概括
B.感性概括
C.形象直观
D.言语直观
20.课堂中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称之为(  )。
A.课堂规范
B.课堂气氛
C.课堂管理
D.课堂纪律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
1__________是心理的器官,人的心理是__________的机能。
2.一个人的心理过程的发展与他的遗传特性、社会关系、生活经验和个人经验相结合,最终会整合成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这种总的精神面貌,心理学上称之为__________
3__________是指没有目的,也不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
4.注意稳定性在小学生中也具有性别差异,女生的稳定性要__________男生。
5.所谓无意识记,指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任何__________的识记。
6.遗忘有两类:一类是__________,一类是__________
7.儿童在自己的活动中,从大量具体实例出发,对得到肯定的一类实例加以概括,抽取共同的属性,最终形成一个概念。我们把这一过程称为__________
8.创造过程基本上包括准备、____________________、证实四个阶段。
9__________是儿童对某些事物、情境或观念表现出不适当的、异常强烈恐怖的情绪,儿童虽然知道这种害怕是多余的,但却无法抑制。一旦儿童避开这类事物或境遇,不安情绪即减轻或消失。
10__________是关于人的言行是否符合一定的社会道德标准而产生的情感体验。它是人的行动与道德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11.品德的形成既受社会生活条件的影响,也受__________的制约。
12.人们在交往中总要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告诉其他人,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告诉别人,同时也了解到交往对象的观点和态度,进而决定是否修正自己的观点或设法改变其他人的观点,这就是__________
13.择友的__________,指儿童倾向于选择与自己的兴趣、习惯、性格和经历相和谐的人做朋友。
14.当个体或群体因缺乏某种刺激时会呈现一种不平衡状态,对这种不平衡状态以及要求达到新的平衡的体验表现为__________
15.凡是促使儿童对感兴趣的事物采取主动行为的兴趣,称为__________
16__________建立在自我观察和自我分析基础之上,是对自己的能力、品德及其他方面的社会价值的判断。
17.我们通常所谓的__________就是多种能力的独特结合,使之能够最有效地去完成某种活动。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
1.简述个性的结构及其之间的关系。
2.自我意识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3.怎样根据儿童不同的气质类型进行教育?
4.性格与气质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5.简述思维过程的具体表现。
四、论述题(10)
试述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一、单项选择题
1C【解析】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内容和源泉。
2D【解析】此题要注意区分无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的不同。其他三项都属于无条件反射。
3B【解析】注意的两种最基本的特性是指向性与集中性。
4C【解析】小学生从“习作例文”到“命题作文”,是想象创造性发展的表现。
5D【解析】在新作品创作、新产品创造时,人脑中构成的新形象都属于创造想象。
6A【解析】从个体发展与思维凭借物或形态的不同,思维可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三种。
7B【解析】思维的间接性表现为人能借助于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和认识另一些没有被直接感知或不可能被直接感知的事物、事物间的关系及事物发展的进程。
8A【解析】情感作为一种主观感受,也是对现实的反映。它所反映的不是客观事物本身,而是具有一定需要的主体的人和客体之间的关系。在主客体关系中,不是任何事物都能引起人的情感体验。
9C【解析】应激是在突然出现紧张情况时产生的情感状态。当人遇到困难和危险的情况。必须当机立断做出重大决策时,便进入了应激状态。
10C【解析】我国儿童从小学二年级到初中二年级道德情感的发展呈上升的趋势,但这个上升不是等速的,而是不均衡的,其中小学四年级至六年级的发展速度最快。
11D【解析】规范反映一个班级中认为某种行为是对或是错的集体期望。
12B【解析】需要一定具有对象。
13A【解析】交往需要是小学儿童最基本的社会需要。
14B【解析】自我体验是指自己对自己怀有一种情绪体验,也就是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所持有的一种情绪体验。例如,自尊、自信、自卑、自责等都是种种自我体验。
15C【解析】性格可以做善恶评价,有好坏之分。
16A【解析】由胆汁质的特征可知。
17A【解析】心理学上,把人对自己进行某一活动能力的主观判断称为效能感。
18D【解析】教师的认知特征主要是指教师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诊断学生学习困难的能力以及他们思维有条理性、系统性。
19B【解析】感性概括是在反复直观的基础上依据直觉的经验自发完成的,它只反映一类事物的表层的共同特性。由于经常看到主语在句子的开头。因而就认为主语就是句子开端部位的那个词就属于感性概括。
20B【解析】课堂气氛作为教学过程的软情境,它通常是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
二、填空题
1.人脑人脑2.个性3.无意注意4.高于5.意志努力6.暂时性遗忘永久性遗忘
7.概念形成8.酝酿阐明9.恐怖症10.道德感11.人的心理发展规律12.信息交流
13.同质性14.需要15.有效的兴趣16.自我评价17.才能

三、简答题
1.简述个性的结构及其之间的关系。
答:个性是一个整体结构。包含着三个彼此相连的系统,它们是个性倾向性系统、自我意识系统、个性的心理特征系统。
(1)个性倾向性系统
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兴趣、志向、世界观(小学儿童表现为价值观)等心理成分。它们是推动个性发展的动力因素,决定着一个人的活动倾向性和积极性,集中地表现了个性的社会实质。
①需要。需要是个性积极性的内在源泉,它直接导致情绪的产生,也推动认识和意志的发展。
②兴趣。兴趣在人的心理活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与全部心理过程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③志向。志向是个人发展的意图和决心的表现,在个性中起着重要的动力作用。
④世界观。世界观是指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形成的观点体系,是个性倾向性的最高层次。世界观的坚定性,决定了个性的稳定性;世界观的系统性,决定了个性的连贯性;世界观的科学性。决定了个性的深刻性。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价值观。它是人们关于客观事物价值的观点和信念,是一个人思想意识的核心,是在个体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价值观决定着个人对事物的态度、意见和行为等,影响着价值判断。价值观的差异引发着人类社会的矛盾、分歧和冲突。当价值观被社会的大多数人所承认和遵守时,就变成社会规范。
(2)自我意识系统
意识是人反映现实的最高形式,是人特有的心理。它表现为人能清醒地觉察到所反映的对象,并能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人不仅能觉察自己所反映的外部对象,还能觉察自己内心的活动,觉察自身的特点,这就是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人的心理的能动作用的体现。作为一个系统,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监控三方面。
(3)个性心理特征系统
个性的特征系统包括能力、性格等心理成分,它是个性的个别性的集中表现。
①能力。人的能力是在先天条件的基础上经后天学习和活动而形成的重要个性特征,个体之间存在着能力的差异。
②气质。气质是人心理活动动力方面比较稳定的特征。
③性格。性格是个性最显著的特征,反映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2.自我意识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对态度、行为的调节、控制作用
人们在日常的学习和工作中,在和别人的交往和团体活动中,由于意识到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位置和在集体中的地位、作用,意识到自己负有某种责任或义务,从而自觉地调节情绪,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以尽可能地与周围环境保持良好的适应。
(2)对自我教育的推动作用
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水平集中体现在对自我的认识和对自己优、缺点所抱的态度上。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就有助于他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取得自我教育的积极效果。反之,如果不能正确意识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只看到自己的优点或只看到自己的缺点,都可能导致自己落后和失败。因此,增强主体的自我意识,如通过自我认知看到自己的力量。通过情绪体验保持健康的情感生活,通过自我监控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更好地促进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从而使自己的个性获得健康发展。
3.怎样根据儿童不同的气质类型进行教育?
答:(1)要巧妙地利用不同气质类型学生的心理特点因势利导。
(2)要善于理解不同气质类型学生的不足之处。
(3)要注意和防止一些极端气质类型学生的病态倾向发展。
4.性格与气质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答:性格与气质的区别主要表现为:
(1)气质主要是先天获得的。较难改变,也无好坏之分;而性格则主要是后天养成的,有可塑性,可以按照一定社会评价标准分为好的或坏的。
(2)气质与性格彼此具有相对独立性,同种气质类型的人(如多血质)可以具有不同性格特点(如有的慷慨大方,有的吝啬尖刻);不同气质类型的人也可以有类似的性格特点。
性格与气质又具有密切联系:
(1)不同气质可以使各人的性格特征显示出各自独特的色彩。如多血质的人用热情敏捷来表达勤劳,而抑郁质的人则以埋头苦干来展示这同一性格特征。
(2)某一气质会比另一气质更容易促使个体形成某种性格特征。如粘液质的人比胆汁质的人更容易养成自制力。
(3)性格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盖和改造气质。一位粘液质的教师会由于多年从事少先队工作。而渐渐变得活泼、开朗。
5.简述思维过程的具体表现。
答:思维过程的基本操作是分析和综合。分析和综合的不同运用,表现为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等。
(1)比较
比较是在头脑中把各种事物加以对比,并确定它们之间异同的过程。比较是在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上进行的。为了比较,首先必须了解事物的各个部分或特征,并认识事物间已分出的部分或特征间的关系,然后才能确定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因此,比较必须以分析和综合为基础。
(2)抽象与概括
抽象是在头脑中抽取出一些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属性,舍弃其非本质属性的过程。概括是在头脑中把从同类事物中抽取出来的共同本质属性结合起来,并推广到同类其他事物的思维过程。抽象和概括是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更高级的思维过程。只有通过抽象和概括,人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性,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3)具体化
具体化是把概括出来的一般认识应用到具体的、特殊的事物上去的过程。如学生用某些定理、公式解决某一具体问题。
具体化是认识发展的重要环节。它既可以使人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又可以使人更好地了解一般的东西(如原理、法则、规律等),使一般认识不断地扩大、丰富和深入,
四、论述题
试述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答:儿童心理发展的客观因素
(1)生物因素
①遗传素质
遗传是生物性状的逐代传递,如机体的构造、形态、机能等特性都可以一代一代地遗传。所有遗传的生物性状,统称遗传素质。
遗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集中表现在以下两点。
第一,人类的遗传素质为每一个正常儿童提供了形成人类心理的基础,同时,也限定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可能幅度。
第二,遗传素质是形成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潜在因素。儿童之间的遗传素质越相似,心理发展的相似程度也就越高;反之,遗传素质差异越大,心理发展的差异越大。
②生理成熟
生理成熟是机体生长发育的程度。机体的生理成熟的程序,有赖于遗传物质的规定。在儿童期的整个发展过程中,机体的各系统、各器官都在按照固定的程度逐步成熟。如儿童体内的各大系统成熟顺序是:神经系统最早成熟,骨骼肌肉系统其次,最后是生殖系统。生理成熟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自然的物质前提,使心理活动的出现或发展处于准备状态,当某种生理结构和机能达到成熟时,适时的刺激就会引发出相应的心理活动,并促使它发展。反之,如果机体尚未成熟,即使对它施加刺激,也不一定能生效。
(2)环境因素
环境指个人身体之外的客观现实,按其性质与作用可分为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类。
物质环境为儿童的生存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如水分、空气、阳光、养料等。在人类社会的周围,人的物质环境受社会环境的制约。最典型的是儿童出生前所处的胎内环境。一方面它是胎儿得以保护和生存的物质环境,另一方面又受母亲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制约。因此,对于儿童心理的发展而言,物质环境与社会环境是不可分割的。
社会环境主要是指儿童直接所处的社会地位、家庭情况、全部的人际关系和周围的社会风气等社会生活条件。社会生活条件归根结底又受社会生产力水平、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的制约。在社会环境中,教育是对儿童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因为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教育具有一定的组织性,具有树立典型、传授知识、创造条件和矫正不良模式的功能。教育的目的和功能,最充分地体现着社会的需要。所以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本质上是社会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
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中,最积极的因素是儿童的需要。
需要,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一种追求和倾向于某种事物的关系的认识和体验。同时,它又是引发心理活动的一种内部因素,代表着心理活动中新的一面。需要是不断发展的,得到满足的需要产生着新的需要。新的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斗争形成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
(1)需要与心理发展水平间相互依存
需要总是在心理发展到一定水平时才会产生,而一定心理水平的形成,也依赖于儿童是否产生了相应的需要。
(2)需要与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相互促进
儿童的需要总是日益增长、不断变化的。当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不能适应儿童活动时,就会产生新的需要。当新的心理发展水平形成后,原先的需要就逐步地被否定,将会在新的发展水平上产生更新的需要。

小学教育心理学考试试题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