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18-11-20 15:44:28

月教学反思

本月学习的是第一单元《珍爱生命》。 本单元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理解我们的生命不仅仅属于自己,它寄托了家人无限期望,知道生命不仅仅属于自己,懂得珍爱生命。在本单元教学中,我依照教学目标设计把这节课分为四大活动板块:

活动一开始,就由学生来介绍自己的名字、名字的来历与含义,这种谈话式导入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很容易调动孩子的参与热情。

    由名字引申到本课的主题“我们的生命”。

一、生命的孕育

1、通过观看录像、图片了解生命的孕育过程。首先,让学生观看胚胎发育过程的录像,通过观看让学生直观形象地了解生命的孕育过程,感受生命的神奇、伟大。

2、课前探究“交流会”,通过课前采访了解妈妈在怀孕时的感受及家人的付出。让学生了解我们还在妈妈肚子里,家人就倾注了这么多的心血和汗水,所以我们要爱护自己的身体。为了体验妈妈怀孕时的不便,我在此处设计了孩子亲身体验活动,即让孩子正面背书包,模拟体验妈妈怀孕穿鞋、捡东酉等一系列活动,真正让孩子体会到了妈妈怀我们的时候的不容易,达到了预期效果。

二、生命的诞生

1、观看妈妈生孩子时的场景片段。主要通过课件展示妈妈生孩子时的几个片段场景,让学生直观了解到妈妈生产时的痛苦,家人的着急,以及他降临后带给大家的快乐。再通过让孩子说说采访到的情况,联系自身,更深人地感受到他的生命牵扯着无数人的心,要珍爱生命。

三、成长过程

1、生命的见证,利用课件展示学生课前搜集的资料(为纪念自己诞生家人保存的孩子婴儿时期的物品),在快乐分享的氛围中,学生真实感受到了家人珍藏这些物品,是对孩子爱的表现。

2、通过照片寻找成长的足迹

小游戏《猜猜他是谁》,一组班上同学婴幼儿时期的照片展播,孩子们参与的热情很高。我在孩子们的欢笑中及时引导,要感谢父母为我们记录这些美好的瞬间。接着分享成长中的第一次,通过交流让学生再次深深感受到,我们成长中的每一个脚印,都给予了父母、家人的爱。

4、生命中的感动

共同感受一位母亲为孩子写的成长日记,从日记联系到自己的生活,寻找生活中那份感动的记忆,交流体会父母、亲人对我们的关心与爱护,激发了学生对家人的爱和感谢。

5、展现家人在一起时的美好时光,升华情感

播放歌曲《让爱住我家》,课件展现孩子同家人一起的幸福照片,让学生一起再来体会家人为我们付出的点点滴滴,感受其中那份浓浓的爱!

整节课中,学生积极性很高,人人都能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探寻自己的生命和成长历程。而且在课中观看有关课件时,学生也能做到主动观察、交流、思考,而不是一味被动地接受。纵观全课,学生始终在积极地参与着,活动着,感动着。但在几次交流活动中,我的评价语言还是不够及时到位,不能跟随孩子的思路走,很多孩子的回答很精彩,但我没能准确抓住,让它成为亮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课堂驾驭能力。

月教学反思

本月的教学目标为:1、能够体会残疾人在生活中的不便和困难,以及他们为克服困难所付出的努力。2、对残疾人有同情心和爱心,尊重并愿意帮助他们。围绕教学目标,我设计的教学思路为了解残疾人、理解残疾人、关爱残疾人。

首先我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见到过的残疾人,使学生了解到残疾人就生活在我们中间。然后,通过看图片,了解残疾人生活的不便。最后,再通过三个体验活动进一步体验到残疾人的艰难生活。了解他们最需要的是我们的帮助。这还不够,为了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残疾人,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即通过看残奥会视频、舞蹈《牵手观音》,让学生感悟到他们的自强不息,进而对他们肃然起敬。只有全面地了解残疾人,学生才会发自内心地想对他们做点什么。

本单元的教学中,我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三点:

1我做到了真情的流露。

 这是一节情感较浓的课型,尤其是在体验残疾人生活不便这一环节,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体验,我讲述了一个与他们同龄的孩子的悲惨遭遇。当我讲到孩子哭喊着这一环节时,我的心真的很痛,我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我的情感也深深感染了学生,这一刻教室里出奇的安静。果然在接下来的体验活动中,大部分学生都在用心体验肢残者的艰难生活,避免了因系不上红领巾而出现的那种嬉闹场面。

2、我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

在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了解残疾人的生活,我播放了几幅残疾人的生活照片,学生从照片中初步了解了残疾人的生活方式与我们的不同。在体验活动中播放歌曲《让世界充满爱》,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残疾人虽然生活困难,但是有来自社会的帮助和关心。世界人民同风雨,共患难。为了帮助学生感悟残疾人的自强不息,我播放了残奥会比赛视频和舞蹈《牵手观音》视频。通过师生的交流,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残疾人顽强拼搏的精神。并为他们的精神所感动对残疾人的尊敬油然而生.

    3、板书设计新颖

板书为:伸出的双手捧着一颗红色的心,心的中间写着残疾人",周围写的是同情、帮助、尊重。这个板书简洁明了地概括了本课的主要内容,更重要的是它告诉学生:不仅我们要关爱残疾人,全社会的人都要伸出爱的手真诚地去同情、帮助、尊重、关爱残疾人。

本节课还有许多有待改进的地方:

   1、教师的评价语言贫乏

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教师对学生评价的语言不够丰富,甚至有时只是重复学生的语言作为对学生的评价。如,有的学生回答说:他们的生活太困难了。教师评价说:是呀,他们的生活的确是太困难了。这样的评价只是肯定了学生的想法,但对学生起不到激励的作用,评价失去了意义。要改变这一状况,教师唯有多读书、多学习、多积累。教师有了丰厚的知识储备,用起来才会得心应手。

   2、对课堂上生成的问题处理不妥当

教学中,教师不能恰当地处理课堂上生成的问题,错失对学生的教育良机。如,在体验活动中,有位女孩低声对我说:老师,刚才你要我们用左手系红领巾,我系了好几次都没有系好,我都想哭了。教师此时只是小声简单地安慰了她几句。我想,如果这时教师能抓住这个问题让这个女孩在课堂上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其余的学生也会更深刻地认识到残疾人生活的艰难,认识到残疾人最需要的是帮助。教师再接着说:他虽然只有左手,但现在他能把红领巾系得端端正正的,你知道为什么吗?学生就能感悟到他身残志坚、永不言弃、顽强生活的拼搏精神。本课目标的达成就水到渠成了,这远比教师空洞说教的效果要强许多倍。

3、没有充分体现的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这节课中,教师个人展示过多,学生活动时间较少。尤其是在学生体验聋哑人生活之后,没有让学生再说一说自己的感受。这对学生理解聋哑人的生活有点欠缺。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课程。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为此,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作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月教学反思

尊重生活,教学为学生生活服务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依据学生生活逻辑设计的课程, 课程把回归学生的生活作为第一性的,就本课程中涉及到的道德规范、社会知识、生活常识等等都是从生活中来的,而不是人们凭空构架,制造出来的,它们都是出于学生的生活需要而产生的。“回归生活”也就是回到这个本源中去。所以,在执教时我自始至终遵循了“尊重生活,教学为学生生活服务”的原则,努力实现品德课以“生活为本”的教学思想。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实践中总结,提升生活经验

正是基于这种生活为本的基本理念,经过我的亲历亲为,使我的教学设计更加符合生活的逻辑。在刚开始设计让学生选择交通路线教学时,我强调选择最优化的线路,一直引导学生在选择时遵循“省时、节约、方便”的原则。生活不能过于教条。所以,在执教时我先让学生做出选择之后才公布自己的选择,然后引导学生明白,在生活中应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合适的路线,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这也是对学生思维方式的一种引导及培养。

(二)创造性使用教材,使教材更贴近生活

引导学生利用交通图和站牌进行推测,然后通过问路得到证实。这样的教学既体现了以生活为本的理念,又让学生学到了在生活中实用的本领。

(三)模拟生活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学习和实践道德

在教学如何乘车时,我组织学生模拟乘车场景,整间教室就是一辆公共汽车车厢,每个学生都是乘客,并让几个孩子扮演不文明的乘客(抢占座位、逃票、不注意安全等),老师也参与其中,扮演抱小孩的阿姨。表演过后让孩子们说说发现了哪些不文明的现象以及文明的现象,让学生在真实的体验中感悟乘车时应该注意安全,讲文明。

二、由“扶”到“放”,扎实训练。

《出行的学问》属于常识性较强的课,知识点比较多,难点突出。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教师指导——自主实践”的教学方式,体现由“扶”到“放”的教学过程。

认识站牌是个难点,在生活中因为没看清站牌而乘错车,乘反了车,或下错了车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在活动一中,采用由老师引导学生看站牌,落实看站牌的方法,突破这个难点,让学生学会了看站牌。

在学习了出行的相关学问后,就放手让学生自主实践了。让他们利用刚才学到的知识小组合作,自主实践,选择周末出行的线路,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

当然,教学中也存在不足及困惑。比如,在学习出行的这个活动中,我曾想把车站搬进教室,让学生亲历其中,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学会看站牌。但又考虑这样做是不是有点太大动干戈,担心课堂上不好调控,所以就采用了现在的教学方案用课件出示站牌带领学生学习。学生的自主性体现就稍显略了点。还有个困惑就是,教材上的交通图实际上是错误的,我也很想在课堂上引导孩子发现错误,但又担心影响教学思路,但现在想来,我还是应该引导孩子去发现错误,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月教学反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