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6-11-11 22:35:23

中国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思考

[ ]制造业是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决定着一个国家在经济全球化格局中的国际分工地位。 高端制造装备的国家需要重大的需求和面临的发展机遇,讨论制造装备研发的主要任务。

[关键词] 中国制造;中国工程;制造大国;制造强国;高端制造

引言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中国经济崛起的一个重要支柱 是中国制造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早在2006年,中国制造业总量就己经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制 造大国。然而,到目前为止,中国仍被冠之以"制造大 "的称号,却迟迟没能跨入"制造强国"的行列。我国 制造业发展还面临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及通过何种 途径能够克服这些问题并实现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 强国的跨越?这是本文将要探讨的主要问题。

一、我国制造业面临的问题

1.我国制造业面临的问题

1.我国制造业的产业结构问题 制造业的产业结构通常是指各制造产业的构成及各制造产业之间的联 系和比例关系 长期以来劳动密集型行业仍是中国制 造业的比较优势行业,我国仍处于国际分工中的低端 位置,这说明我国制造业的产业结构还不合理,还有很 多需要调整的地方。这突出表现在我国制造业大而不 强,特别是装备制造业不强,制造业缺乏发达的产业分 工体系,还没有形成强大的产业链以及制造业技术创 新能力十分薄弱。

2. 制造业的竞争力问题。制造业竞争力是一个涵 盖制造业本身以及有关要素、关系和行为多个方面的 综合能力系统,对制造业竞争力的评价分析应该从多 维度、多视角着眼,从系统能力的角度对其进行综合考察。纵观制造业发展历程,我国制造业的增长主要依 颇于资源、资本和劳动力投入的粗放式增长方式,高消 耗低产出的发展模式致使产业内效率提升问题依然严 ;我国制造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严重不足导致制造 业的自主研发和设计能力不足问题依然突出。这些问 题是我国制造业产品质量不 f圭和产品同质化趋势的根 源,也是导致制造业市场营销和拓展能力不足致使国 际竞争力不足的原因所在。

3. 制造业的协同创新问题。在技术创新不断涌现 的今天,制造技术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单纯机械加 工技术,而是集机械科学、电子科学、材料科学、信息科 学和管理科学等诸多学科于一体的新兴科学,即成为 "制造科学飞然而,我国仍处于许多重大技术产品不 具备自主生产的能力及技术附加值高的设备不得不依 蛐进口的尴尬境地。归结到底,在于制造业内部自主 创新力度不足,特别是创新人才不足,加之企业自成体 系、企业间协同创新不足以及产学研条块分剖,协同力 度亟待加强

国家的需求与发展机遇

制造业真正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实力,在产业链上具有非常强的带动性。我国虽然是世界制造大国,制造业占国家30%的产值,工业增加值居世界第四位。

但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姑的制造技术仍有较大的差距,突出表现高端装备制造技术落后,对国家各领域发展的装备支撑能力弱,能源和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

我国已经将制造业列为国家中长期的重点发展领域之一(1),胡锦涛主席在201067日的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大会上强调指出:“大力发展先进制造科学技术。”201098日国务院决定将高端装备制造业确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要求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优先发展先进航空装备和高速铁路交通等现金运输装备、海洋工程装备、高端智能制造装备,推进空间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卫星及其应用产业发展,强化基础配套能力,积极发展以数字化、柔性化及系统集成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制造装备。

2、世界制造强国发展趋势 纵观全球制造业发展历程,在全球化、网络化、高

新技术化、绿色化等发展趋势的驱动下,制造业在生产 区域上,正逐渐由一国制造生产向跨国制造生产转变; 在生产方式上,正逐渐由实体制造向虚拟制造转变; 生产模式上,正逐渐由单纯制造向服务制造转变、由粗 放制造向绿色制造转变。

()美国先进制造业的发展美国制造业综合竞争力在当今世界仍然稳居首

位,尤其是在装备制造业方面,更是鲜有竞争者与之匹 敌。早在 20 世纪 50 年代,美国经济衰退的一个重要 原因是其忽略了制造技术的发展,致使国内汽车和家 电行业在竞争力方面不敌日本。到 20 世纪 80 年代, 美国政府深刻的认识到了这一点,制定并实施针对制 造业发展的一系列计划,制造业地位重新被确立。到 20 世纪 90 年代,美国汽车行业在欧美市场份额己经

重新超越日本。进入 21 世纪,美国政府又推出了一 系列促进先进制造业发展的计划,鼓励制造业向高端 化发展,低端制造业向海外转移 2012 年以来,美国 又提出制造业回归计划,将部分高端制造业重新迁回 美国,带动制造业高端化的进一步发展;新能源、生物 医药、航空航天、信息技术、新一代互联网、电子商务等 己经成为美国制造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从美国制造业 发展历程不难看出,美国制造业能如此成功、如此强 大,很大程度上与政府的政策支持以及先进科技的持 续应用和推广是分不开的。

()日本先进制造业的发展 日本制造业的成功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日本制

造性企业在全球 500 业企业中占据近 150 个席

位,国民经济总产值的 499毛基本上由制造业提供

2

然二次世界大战结日本制造业带来了灾难性的重创, 但是在二战后,日本政府非常重视制造业的发展,机械 制造的精密工程、特种加工和制造系统自动化等关键 技术得到了迅速应用并推广,使日本在战后短短 30

里又一跃称沟世界经济大国、制造强国。 20 世纪 90

年代后,日本经济经历了"失落的十年"①,之后制造业 虽然大量转移,但这并没有影响到其先进制造业的发 展,通1良苦的企业重组和技术重组等措施的实施,日 本竞争力得以恢复,综合竞争力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 o 近年来,日本专门颁布了《振兴制造业基础技术 基本法},又使其制造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纵观日 本制造业的发展历程,政府干预、产业政策引导及高新 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是日本制造业取得巨大成功的关 :运用精细化生产和精益化管理理念使得其生产的高 新技术产品更加具有竞争力也是日本成为国际公认的 制造强国的重要原因。此外必须指出,日本在发展先进 制造业方面最为成功之处就在于宫的生产模式创新。

()德国先进制造业的发展

说起制造业,往往令人不得不想到德国这个老牌 制造强国 国的制造业综合实力稳居世界第三,尤 其是德国生产的汽车和医疗仪器设备享誉盛名。 20

世纪 80 年代,无论是从模具制造、数控机床,还是到动 力装置和机械传动,德国制造业都始终保持着世界领

先的水平 20 世纪 90 年代,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

推进,导致世界制造业的竞争加剧,德国制造业也受到 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并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衰退。此后, 为了振兴制造业,德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制造 业发展的计划,其中德国政府出台的"生产 2000" 的制 造业战略计划发挥了重要作用,促使德国制造业加快 了由传统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转变的步伐,技术密集 型产品竞争力明显大幅度提升,出口持续增长,占世界 总额的比值仅次于美国,稳居第二位②。进入 21 纪,为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占领先机,在德国工程院、 弗劳恩霍夫协会以及西门于公司等德国学术界和产业 界的建议下2013 4 月德国政府在汉诺戚工业博览 会上又正式推出了"工业 4.0" 项目。这一研究项目是 2010 7 月德国政府《高技术战略 2020}确定的十大 未来项目之一,旨在支持工业领域新一代革命性技术 的研发与创随着工业 4.0 战略计划的实施,相信 德国制造业又将会实现新的跨越。

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实现途径

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

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关系愈来愈密切

    先进制造业是指能够不断吸收国内外高新技术成果,并将先进制造技术、制造模式及管理方式综合应用于研发、设计、制造、检测和服务等全过程的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是指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经营管理经验发展起来的,信息、知识和技能相对密集的服务业,特别是指服务业中最具活力的,在产前、产中和产后为生产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
    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是互为依托和相互促进的关系。先进制造业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产出的需求方,没有制造业的发展,服务业就失去了需求来源。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其产出的相当比例是用于制造业部门生产的中间需求,是制造业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实现良性发展的有力支撑。
    随着制造业中间投入服务的增加,服务业和制造的关系变得愈来愈密切,传统意义上的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并出现“融合”发展现象,这种融合使得资源配置更加合理,产业结构日趋高度化。目前,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主要呈现出制造业服务化和服务业产业化两种融合框架。

制造服务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1.实施清洁生产。清洁生产的概念最早可追糊到

1976 年欧共体在巴黎举行的"无废土艺和元废生产国 际研讨会"上提出的"消除造成污染的根源"思想。之

后在联合国环境署、经济合作和开发组织等国际化组

织和机构的倡导下,清洁生产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尤其 是在美国、澳大利亚、荷兰、丹麦等发达国家。且然清 洁生产在不同发展阶段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 定义,但其基本内涵是一致的,即"对产品和产品的生 产过程、产品及服务采取预防污染的策略来减少污染 物的产生"

2. 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作为一种科学的发展 现,体现着一种新的系统观、新的经济观、新的价值观、 新生产观和新消费现,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是"减量化、再利用、资掘化",基

本特征是"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发展循环经济

是可持续发展观的重要实践,是对长期以来我国" 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根 本变革。

对策

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产业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滞后已经成为我国制造业瘦身转型与能级提升的瓶颈。“中国制造业的突破在企业围墙之外,在于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互动,在于社会化、国际化配置资源的培育和利用,单打独斗式的制造与创新模式日益不符合潮流,联盟式开放型的制造与创新才符合技术发展的规律。”

加强产品工程与服务质量监管

国制造、中国工程及现代服务业作为创新的主

战场,其是否健康与有精力将直接决运着制造业 工程


与服务业是否能够更好更有效的联动发展,因此,加强 制造业产品、工程及服务质量监管尤为重要。首先 该通过积极支持和鼓励群众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探 索建立政府、广大人民群众与新同媒体舆论共同参与 制造业产品、工程与服务质量监督的机制,保持社会监 督随时随地存在。其次,在现有的产品、工程和服务质 量监督体系基础上,不断完善产品、工程与服务质量监 管的法律体系,引导和规范参与各方主体的质量行为, 提高各方主体的质量意识,预防产品质量、工程腐败和 服务质量问题。再者,加强质量监管技术机构建设 过合理配置质量检测设备,积极培养质量监管人员,努 力构建质量监管信息平台,为全员参与和全方位监管 工程质量提供途径,实现对制造业产品、工程和服务质 量的全过程监督。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R200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R 2010

中国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