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隐士文化

发布时间:2018-07-01 16:03:57

中国古代隐士文化

一、陶渊明

陶渊明出生于没落的士族家庭,少年时曾接受儒家教化、曾幻想科举济世,出仕做过镇军、参军之类的小官。但当时社会动荡,统治阶级矛盾突出,政权不稳定。当他认为自己的抱负无法施展时,老庄思想和隐逸风气影响使他愤而与仕途决裂,积极地投入到所期羡以久的田园生活之中。陶渊明创作了大量以田园生活为内容的作品,风格自然、语言质朴凝炼、意境隽永,被后人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他把自己对自然和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融入到诗作中,使人读之仿佛身临其境,如同在自然恬静的田园中漫步一样,给人无穷的遐想。透过悠然自得、怡然自乐的乡村生活的写照,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面山结庐、抱膝吟歌、采菊观日、笑傲风月的隐者形象。

(教材P70关于陶的知识性介绍)

二、陶渊明作品欣赏

(一)陶渊明的诗歌:平淡自然内容平实意境浑融

1和郭主簿

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园疏有余滋,旧谷犹储今。营己良有极,过足非所钦。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

本诗写出了作者归园生活的闲适愉悦,在平和自然的语言中层层传递着作者内心油然的快乐,抒发了他内心怀古之幽情。全诗所写都是农村常见的平常之景和日常生活之景,所用也都是极朴素平淡的语言,但带给我们的是深厚的真情和无穷的回味,体现了陶渊明田园诗平淡自然,又淡而有味,意蕴醇厚的特点。此诗具有陶诗典型风格特征,在看似平淡的叙写之中,蕴含幽美而和谐的意境,生动表现了一代高人的胸襟和情趣。

2、《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静谧的山林与倦飞的鸟儿与诗人问答,这时作者的心境不是用语言所能描述的。诗人不愿与世俗同流,极力向往自然和田园生活的愿望也可表现一斑。寥寥数字将人对生活的态度、对自然的热爱、对事物的描写、对世事的鄙视,表现得一览无余。

隐居田园的陶渊明积极参与劳动,自力更生,这在当时与统治阶级倡导的耻农思想是背离的,他歌唱劳动者,赞美劳动,他不被世俗所接受。他的很多诗中充满了对封建统冶阶级的鄙视和憎恶,

3、《归园田居》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中,复得反自然。
诗人把仕途看作尘网樊笼,把自由的田园生活比作羁鸟返归旧林,池鱼游于故渊,所赞美的自然风光与世事的多变形成强烈对比,诗人所要求的“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显然是针对当时统治阶层达官显贵奢侈生活的无言对抗,诗人愿意冲出尘网,返归旧林,在悠然自得的田园中呼吸自由的气息,陶渊明这种极力逃避现实的态度是与当时他所处的历史环境和他的切身经历密切相关的。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把古典诗歌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境界,至唐朝已形成了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王维善于表现自然中静态事物的动态之美,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就可以看出陶诗的影子,南北朝诗人谢灵运一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就是他刻意模仿陶诗的杰作,及至后代许多大诗人词人如白居易、苏轼等,无不受到陶渊明诗风的影响。

(二)陶渊明的散文

1《归去来兮辞》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他认为自己过去出仕是错误的,虽难以挽回,但未来的事还可以补救。可见他与仕途世俗决裂的决心之深。
2《桃花源记》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中的社会模式,反映了广大人民用自己的劳动实现和平幸福的一个美好愿望。启发人们认识封建社会黑暗的思想,是他的田园诗作之中表现的进步之处,但诗人幻想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消极避世思想。

3、《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五柳先生成为了后世知识分子的典范。

三、中国古代隐逸文化

(一)关于隐士

隐士就是隐居不仕之士。首先是,即知识分子,否则就无所谓隐居。不仕,不出名,终身在乡村为农民,或遁迹江湖经商,或居于岩穴砍柴。历代都有无数隐居的人,皆不可称为隐士。《辞海》释隐士隐居不仕的人,没有强调,实在是不精确。《南史·隐逸》云:隐士须含贞养素,文以艺业。不尔,则与夫樵者在山,何殊异也。而且一般的隐居怕也不足称为隐士,须是有名的,即贤者,《易》曰:天地闭,贤人隐。又曰:遁世无闷。又曰:高尚其事。贤人隐而不是一般人隐。质言之,即有才能、有学问、能够做官而不去做官也不作此努力的人,才叫隐士。《南史·隐逸》谓其皆用宇宙而成心,借风云以为气。因而隐士不是一般的人。

《孟子·滕文公下》中所称的处士(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也就是隐士,指的是有才有德而隐居不仕的人。但这个处士,是指从来未做过官的人。先官后隐如陶渊明也叫隐士,却不能叫处士 

旧时认为隐居的人不求官,不求名,不求利。《旧唐书·隐逸》称所高者独行所重者逃名。《易·蛊》曰:不事王侯,高尚其事。隐居求高,即是人品高尚的人,所以隐士又叫高士。《史记》中记古人语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看来隐士是立了,所以正史皆为隐士立传。 

(二)隐士的时代性隐士在每一个时代的情况都不同,但总的来说,还有一个时代性的问题。

参考阅读书目:《中国文人的非正常死亡》李国文著

四、课后作业

陶渊明所选择的隐逸道路只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人生模式选择的一种,请你结合自己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人生理想的了解,谈谈你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认识和对他们人生模式的理解,并进一步阐述其在当下的意义。

中国古代隐士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