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603打造更高起点的“平安中国”-

发布时间:

人民日报评论部:
平安是最基本的公共产品
——打造更高起点的“平安中国”之一
“阶级社会的推动力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我饿!风险社会的集体性格则可以用另一句话来概括:我怕!”上世纪80年代,德国社会学家贝克在其《风险社会》一书中,曾如此描述时代主题的变化。这一论断,对于解析当代中国的新使命,依然深具启迪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不久前指出,“平安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基本要求,是改革发展的基本前提。”日前在苏州召开的深化平安中国建设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平安中国”建设的方略目标。进入2013年,“平安中国”第一次上升到国家层面来提出,第一次明确作为政法工作的奋斗目标来追求,成为时代发展的新主题、社会治理的新课题、民众关注的新议题。
将“平安中国”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体现了今天中国所处的新方位。当社会的发展超越了生存和温饱,人们对“平安”有着水涨船高的期待。舌尖上的安全、环境问题的焦虑、网络信息的保护……今天的平安概念,不仅包括打击犯罪、维护稳定的传统项目,更包含许多非传统性风险、新的甚至未知的挑战,“财富的社会生产系统地伴随着风险的社会再生产”,在现代化的加速推进中,中国也不可避免地进入了“风险社会”。
不仅如此,我国既面临着世界其他国家社会转型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又面临着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所决定的特殊挑战。正如论者所言,
中国目前处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需求理论金字塔底部的位臵,即“安全需求”层。当安全越来越成为人们的重要需求,作为民生的重要内容,平安的基础性意义更加凸显。这就是为什么中央强调要顺应人民群众对公共安全、司法公正、权益保障的新期待,“在更高起点上全面推进平安中国建设,努力建设领域更广、人民群众更满意、实效性更强的平安中国”。
将“平安中国”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也折射出今天中国发展的新内涵。犹如高速奔驰的列车,安全是基础价值;快速转型发展的中国,平安同样是首要诉求。正所谓“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人没了,发展还有什么意义?”任何改革发展的推进,平安同样是必不可少的基本前提,纵观当今世界一些国家的动荡,导致社会混乱、冲击经济、殃及百姓,不免令人感慨:“利莫大于治,害莫大于乱”,“没有一个稳定的环境,什么也办不成”。
不同于其他事物,“平安”是一种典型的公共产品,单凭个人无法提供,必须由政府提供和保障。在现代社会,高度回应公众的平安需求,有效增加安全公共品供给,已成为政府的天然责任。而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平安诉求,已成为一个国家现代化的标杆之一。今天中国,推进平安中国建设,就是在抓基础民生;服务平安中国建设,就是在服务改革发展。树立富民与安民共进的理念,放宽五位一体的“大平安”视野,打造“个人、社会、国家”三者复合的“平安中国”,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这既是新时期的历史使命,也是中国社会转型期所必须进行的基础工程。

有人说,“平安中国”需要在高速发展的列车上实现,总体难度相当高。它将是复杂国际环境下中国竞争力的基础性元素,有着影响中国走向的力量。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可以更深刻地领会中央的战略部署,把“平安中国”建设放在“两个百年”格局中审视,在更高起点上推进,不仅需要顶层的谋划设计,也需要基层的探索实践;不仅需要政法队伍的努力,也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和全社会的参与支持;不仅需要解决围绕“平安”本身展开,更要注重解决深层次的矛盾问题。
“中国人民怕的就是动荡,求的就是稳定,盼的就是天下太平。”实现中国梦,平安梦是首要保障,也是重要内容。当年,一曲《祝你平安》唱红了大江南北,反映了中国人的普遍心愿。今天,建设“平安中国”,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人筑梦圆梦的崭新空间。

以源头治理掌握主动权
——打造更高起点的“平安中国”之二
短短几天,大连中石油发生爆炸事故,中储粮林甸直属库火灾带300余万元损失,吉林德惠一畜业公司特大火灾造成一百多人遇难。令人沉痛的消息,再次敲响安全警钟,也预示着在跨入“风险社会”的今天,打造“平安中国”不仅十分重要,而且刻不容缓。
这是一个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繁难的时代课题。如今的平安,不但包括交通安全上的出入平安,还包括日常工作中的生产安全;不但包括周边环境的绿色安宁,还包括食品药品的入口安心;不但包括打
击犯罪方面的除暴安良,也包括社会管理上的安居乐业;不但包括传统意义上的治安安全,还包括网络时代的信息安全。现代社会有多复杂,交织在其中的平安概念就有多丰富,平安中国的治理任务就有多艰巨。
“坚持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努力解决深层次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近日作出的重要指示,为打造更高起点的平安中国指明方向——所谓更高起点,最重要的是要加强源头性、基础性工作,更好地掌握平安建设的主动权。
数据表明,我国大量的社会矛盾发生在基层。基层的矛盾和问题能不能处理好,关涉群众的切身感受,也是平安建设的源头。在权利意识高涨、利益多元博弈的今天,这些矛盾和纠纷易叠加、多牵连、燃点低。处理不慎,极易引发意想不到的连锁反应,影响社会和谐稳定。正因此,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同志在近日召开的深化平安中国建设工作会议上,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批示精神,紧紧抓住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一个一个地攻坚克难”。这也是很多会议代表的共识:平安不平安,群众说了算。
源头治理,意味着从产生矛盾的基层入手,从百姓感受最直接的地方入手,抓小、抓早、抓苗头。比如,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和发展进程的加快,基层出现了不少因为征地补偿、拆迁拆违等具体问题产生的矛盾,被很多地方政府称为“天下第一难”。而在会议交流中,苏州市石湖地区却以自己的经验赢得与会代表的一致认可。该地区在综合整治、建设改造工程中坚持“两个不拆”:安臵补偿方案群众不同意不拆,各类潜在的风险因素不解决不拆。由于工作到位,矛盾在萌
芽状态便通过协商等方式获得解决,拆迁安臵不但没有引发矛盾纠纷,反而成了赢得群众认可的契机,最终实现动迁过程零强拆、零上访。
苏州石湖等地的经验告诉我们,破解难题,重在源头治理、倾听民意。抓源头、听民意,实现的不仅是平安,还有官民之间更好的互动和信任,社会向心力的增加,这正是“平安中国”的更高起点所在。在这一起点上,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在良性的互动中得到回应,深层次矛盾在探索和创新中不断得到解决,各级政法部门在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才能更好地掌握平安中国建设的主动权,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掌握平安建设的主动权,还意味着依法治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调节经济关系、协调利益冲突,否则将会变主动为被动,一时的风平浪静难掩水面之下的暗流汹涌。在这个意义上,政法机关和各级政府要坚决摒弃“稳定就是搞定、摆平就是水平”的狭隘维稳观,摒弃“花钱买平安”的错误维稳观,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保障群众权益、维护公平正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预防惩治犯罪、管理社会秩序、确保国家安全,从源头上消除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夯实平安中国的法治基础。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自古以来,平安便是中国人寻常而恒久的向往。在中国社会快速城市化和现代化的今天,一句“平安”,在老百姓朴素的感情之外,更饱含着丰富的社会内涵。打造更高起点的平安中国,必须唤起更多普通百姓的热情,在基层源头获得平安建设的动力,夯实平安中国的群众基础。只有如此,才能
掌握平安建设的主动权,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治未病,防未然,让平安中国的理想照进现实。

百姓心安才有社会平安
——打造更高起点的“平安中国”之三
此心安处是吾乡。对百姓来说,平安中国,意味着安宁的居所,安康的生活,安全的环境,安定的社会。百姓心中有平安,才是更高起点的平安中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把人民群众对平安中国建设的要求作为努力方向”。这不仅是工作要求,更是政治责任。
社会的发展是动态的,平安中国建设也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今天,面对人民群众的更高期待,面对错综复杂的各种挑战,落实这一要求,关键在于创新。既包括观念理念的创新,也包括体制机制的创新。对各级政法机关和党委政府来说,要把百姓平安作为政治任务来抓,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切实担负起维护一方稳定,确保百姓平安的重大政治责任。要更加注重人民群众的感受和需要,用动态开放的机制体制创新,推进平安中国建设。
近日在苏州召开的深化平安中国建设工作会议上,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同志要求,把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作为平安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是衡量平安中国建设的重要指标。这意味着评价体系的更新,平安不平安,百姓说了算。平安建设如果只是围绕指标和排名转,就可能出现忙得团团转、群众不买账的尴尬局面,把工作指针臵于群众感受的磁场,才能让平安效益最大化。比如,吉林省在社区会议室、村屯小卖店、集贸市场等群
众聚集的场所设立1.4万余个“百姓说事点”,收集群众对平安建设的意见,解决群众现实问题;江苏无锡通过12348维权热线和法律咨询平台,倾听民意,提供法律公益服务。这些都是群众意愿主导机制创新的好尝试,也说明,百姓心安才有社会平安。
“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让群众意愿成为工作指针,意味着各级政法机关和党委政府要创新工作方式,把转作风和平安中国建设结合起来,始终把民心民愿作为“第一信号”、始终把安民利民作为“第一选择”始终把百姓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如何让工作方式与时俱进?实践中,一些地方摸索出“脚板加鼠标”的工作方式,既注重靠脚底板走到基层、群众中去了解社情民意,也注重用鼠标键盘倾听网络民意。在信息化时代,尤其要重视科技手段在平安建设中的作用。在湖北武汉,空巢老人遇到紧急情况,可以通过“一键通”发送求救信息到“智慧街道”指挥中心;儿童乘公交出行,可以携带“智慧出行”终端,方便家长实时查询。这些创新手段,是未来实现平安建设和“智慧城市”建设深度融合的方向。
创新归根结底是治理方式的创新。平安建设的目的是百姓心安,自然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参与。正如苏州会议上所要求的,坚持党政主导、社会协同,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平安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对各级政法机关和党委政府来说,群众不仅是服务的对象,更是治理的主体。让群众参与到平安中国建设中,形成整体合力,才能铸就平安中国的庞大底座。近年来,从基层自治到“大调解”,从多元纠纷解决到安保志愿者队伍的壮大,无不说明,群众的广泛参与,社会的发育和成熟,才是平安中国的活力之源。群众不仅是平安中国
的参与者,更提供了正义的力量。只有将维护和谐稳定的过程让群众参与、成效让群众评判、成果让群众共享,方能托举起万众一心的平安中国。
“我有平安如江河,我有喜乐如泉源。”更高起点的平安中国,不但和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有关,更和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有关。在新的起点和新的历史时期,以民意为导向、法治为保障,创新体制机制,平安中国建设必将实现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的同步提升,成为中国梦灿烂绽放的有力保障。
(本系列评论到此结束)

20130603打造更高起点的“平安中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