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内蒙古干旱特征

发布时间:2020-04-23

第十三章 内蒙古干旱特征
干旱是华北地区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具有发生频率高、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的特点。干旱的频繁发生和长期持续不但给国民经济带来巨大的损失,还会造成水资源短缺、尘暴增加、荒漠化加剧、生态与环境恶化等不利影响。近几十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不断加剧,干旱事件也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
干旱是内蒙古发生最为频繁,对农牧业生产影响最大的气象灾害。据统计,建国以来全区遭受旱灾的总面积达3744万公顷,其中中旱以上的干旱11年,受旱面积2155余万公顷。干旱对农业生产造成极大的影响,严重的干旱少雨之年常使农业大幅度减产,甚至绝收。旱还影响牧草的返青、生长,或使牧草枯黄,影响牲畜抓膘、过冬度春,严重的造成牲畜死亡。
因此,研究干旱发生发展的规律,监测和预测每年干旱发生的趋势、强度及大致出现的季节时段,对各级领导和有关生产部门不断地提高对干旱规律的认识,增强预见性和决策的主动性,改进和加强防御干旱的对策,最大限度地减轻干旱造成的损失,促进全区农牧业生产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13.1 干旱的定义和分类 13.1.1 定义
直观的理解,干旱就是一种水的短缺,也就是一种以长期雨量很小或无雨为特征的气候现象,其程度取决于水分短缺的历时和数量。最初的干旱定义就是以降雨为标志,如美国天气局(1954)定义干旱为:严重和长时间的缺雨。类似地,世界气象组织(1986)定义:干旱是一种持续的、异常的降雨短缺。
随着对水的理解的加深,逐渐认识到降雨不能反映干旱的全部特征,开始用水资源供需平衡的角度来认识干旱,认为干旱是供水不能满足正常需水的一种不平衡缺水状态,不同的供需关系会产生不同的干旱。在供需关系中,影响供水、需水的自然因子包括降水、蒸发、气温和下垫面径流,影响供水、需水的人为活动因子包括土地利用、种植制度,人口、产业布局和水利设施等。
用供需关系使人们更深入地去认识干旱问题,但由于干旱成因及影响涉及到气象、水文、农业和社会经济等学科,不同学科从不同角度对干旱的理解和认识不尽相同,因此对干旱进行科学的、确切的定义非常困难,至今尚无完全统一定义。本文主要从气象学和气候学角度定义和分析干旱的发生及影响。
目前社会上比较公认的干旱定义是指因水分的收与支或供与求不平衡而形成的持续的水分短缺现象。这种水分的短缺可以表现为:由于自然蒸发大于自然降水量,引起的水分的不足现象为气象干旱,由于土壤水分的缺乏影响农作物正常生长的现象为农业干旱,由于江河湖泊水位偏低,径流异常偏小的现象为水文干旱等。在自然界,气象干旱一般有两种类型,一类是由气候、海陆分布、地形等相对稳定的因素在某一相对固定的地区常年形成的水分短缺现象,这类气象干旱也可称之为干燥或气候干旱。另一类是由各种气象因子(如:降水、气温等)的年际或季节变化形成的随机性异常水分短缺现象,称为大气干旱,在多数情况下所说的干旱通常指这类干旱,也称气象干旱。它与干燥有一定联系,但也不能等同于干燥,一般干燥、湿润是指一个地区或地方常年的气候状况、水分条件。譬如我国气候区划中,一般按水分状况把气候分为湿润、半湿润、半干燥、干燥等气候类型或气候区;干旱、雨涝一般则指短时期内暂时的反常天气气候状况。干旱与干燥都与降水少有关,但是干旱的发生不
1
在于平均降水量的多少,主要决定于降水量的稳定程度及强度。所以,干旱现象不仅经常在干燥气候区发生,在湿润气候区也可能由于持久的缺雨引起干旱(盛承禹等,1986
干旱灾害,是指某一具体的年、季和月的降水量比常年平均降水量显著偏少,导致经济活动(尤其是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受到较大危害的现象。干旱灾害在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和在湿润、半湿润气候区都有可能发生,尤其是在干旱、半干旱气候区,由于降水量的年际变化特别大,降水显著偏少的年份较多,干旱灾害发生的频率高。
13.1.2 分类
干旱的分类有很强的学科性质,根据不同学科对干旱的理解,干旱可分为四类:气象干旱、农业干旱、水文干旱和社会经济干旱。 气象干旱
气象干旱指某时段由于蒸发量和降水量的收支不平衡,水分支出大于水分收入而造成的水分短缺现象(张强等,2006。气象干旱最直观的表现在降水量的减少。降水量的减少不仅是气象干旱发生的根本原因,而且它是引发其他类型干旱发生的重要的自然因子。农业干旱的发生与前期降水量息息相关,这是因为前期降水量和土壤保墒性能决定自然供给作物水分的能力;降水量的多少直接影响河流的径流量和河流、湖泊、水库、水塘的水位高度,从而影响到水文干旱的发生;因降水量的减少不仅会影响到人们的生活用水,而且还使工业、航运、旅游、发电等行业遭受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 农业干旱
农业干旱以土壤含水量和植物生长状态为特征,是指农业生长季节内因长期无雨,造成大气干旱、土壤缺水,农作物生长发育受抑,导致明显减产,甚至无收的一种农业气象灾害(孙荣强,l994。它的发生有着极其复杂的机理,在受到各种自然因素如降水、温度、地形等影响的同时也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如农作物布局、作物品种及生长状况等。
气象干旱是农业干旱的先兆,降水与蒸散不平衡使土壤含水量下降、供给作物水分不足,最终影响到农作物正常的生长发育。所以,在灌溉设施不完备的地区,气象干旱是引发农业干旱的最重要因素。以长江流域为例,流域内的代表作物夏粮——小麦的主要生育期在35月,秋粮——水稻(两季)在510月。长江上游地区的雨季一般年份5月前后进入雨季,6月降雨增多,因此上游地区主要干旱为春夏旱,其次为夏伏旱。长江中下游地区,4月先后进入雨季,初夏形成降雨最集中的梅雨季节,梅雨后进人晴热少雨的伏旱季节。因此长江中下游地区伏秋旱较严重。
总之,由于农作物需水过程与降水过程不同步就引发了农业干旱的发生。 水文干旱
水文干旱通常是用河道径流量、水库蓄水量和地下水位值等来定义,是指河川径流低于其正常值或含水层水位降低的现象,其主要特征是在特定面积、特定时段内可利用水量的短缺。水文干旱主要讨论水资源的丰枯状况,但水文干旱不同于枯季径流。
水文干旱是与大量水供给(包括河流、湖泊、水库和水塘的水位高度短缺)相联系的。与气象干旱和农业干旱相比,水文干旱的出现较慢,如降水的减少有可能在半年内并不会反映在径流的减少上。这种惰性也意味水文干旱比其他形式的干旱持续时间更长。水文干旱发生将导致城市、农村供水紧张,人畜饮水困难,也会加重农业干旱,导致社会经济干旱。水文干旱评估一般采用总水量短缺、累计流量距平、地表水供给指数等指标。 社会经济干旱
社会经济干旱是指由自然降水系统、地表和地下水量分配系统及人类社会需水排水系统

2
这三大系统不平衡造成的异常水分短缺现象。其指标常与一些经济商品的供需联系在一起,如粮食生产、发电量、航运、旅游效益以及生命财产损失等。社会经济干旱指标主要评估由于干旱所造成的经济损失。通常拟用损失系数法,即认为航运、旅游、发电等损失系数与受旱时间、受旱天数、受旱强度等诸因素存在一种函数关系。虽然各类干旱指标可以相互借鉴引用,但其结果并非能全面反映各学科干旱问题,要根据研究的对象选择适当的指标。
综上所述,尽管存在许多代表不同学科或应用领域的干旱定义,但四类干旱之间存在有相互联系和影响的关系。由于农业、水文和社会经济干旱发生受到地表水和地下水供应的影响,其频率小于气象干旱,并滞后于气象干旱发生。经常是在降水不足几周后,土壤水分不足导致农作物、草原和牧场受影响才表现出来,发生农业干旱。几个月的持续干旱条件导致径流、水库水位、湖泊水位、潜在的地下水位下降,发生水文干旱。如果水分短缺持续发展,由于供水系统不能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即发生社会经济干旱。同样在出现降水后干旱解除,其它干旱也滞后于气象干旱。
13.2 气象干旱等级
长期以来,气象工作者对干旱及其指标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由于各地气候差异大、级气象部门技术力量发展不均衡,在使用干旱指标方法、划分干旱等级和监测、评估干旱发生和影响时,各地往往存在很大差异,无法进行时空比较,难以满足各级人民政府组织防御气象灾害的需求。因此,《气象干旱等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20481-2006(张强等,2006旨在规范全国通用的、具有空间和时间可比性、能较为客观地描述干旱的发生、发展、持续、解除等过程,以及干旱发生程度和范围的等级标准,使全国干旱监测与评估业务规范化、标准化。本标准所制定的气象干旱等级,适用于气象、水文、农业、林业、社会经济等行业从事干旱监测、评估部门使用。本标准的主要技术方法是目前国内外干旱监测与评估业务中使用较为普遍、简便、客观、科学、操作性较强的干旱指标与方法。气象干旱等级划分为五个等级,分别为无旱、轻旱、中旱、重旱和特旱。
13.2.1 术语和定义
气象干旱:某时段由于蒸发量和降水量的收支不平衡,水分支出大于水分收入而造成的水分短缺现象。
气象干旱指数:利用气象要素,根据一定的计算方法所获得的指标,采监测或评价某区域某时间段内由于天气气候异常引起的水分亏欠程度。
气象干旱等级:描述干旱程度的级别标准,也就是气象干旱指数的级别划分。 干旱发生:某时段降水量较气候平均值偏少,空气干燥,或蒸发引起土壤水分出现不足,对植被生长发育产生不利影响,气象干旱等级达到轻旱以上标准。
干旱发展:某时段降水量持续较气候平均值偏少,且土壤水分较前一段时间进一步减少,对植被影响较前期严重,气象干旱强度比前期加重,气象干旱等级至少加重一个等级。
干旱持续:某时段降水量与蒸发量基本维持平衡,前期由于降水量偏少导致的土壤水分不足仍然维持,对植被影响与前期相近,气象干旱等级与前期相同。
干旱缓和:出现自然降水,土壤水分较前一段时间增加,于旱对植被影响较前期减轻,气象干旱等级较前期至少减轻一个等级。
干旱解除:某时段出现较多自然降水,使土壤水分达适宜或偏湿状态,气象干旱等级达无旱或正常等级。
降水量距平百分率:某时段的降水量与常年同期气候平均降水量之差与常年同期气候平均降水量相比的百分率,单位用百分率(%)表示。

3
气候适宜降水量:保持与某地区已确定的水分利用相适应的水资源所需要的降水量,位为毫米(mm
13.2.2 单项气象干旱指数
降水量距平百分率(Pa
降水量距平百分率是表征某时段降水量较常年值偏多或偏少的指标之一,能直观反映降水异常引起的干旱;在气象日常业务中多用于评估月、季、年发生的干旱事件。降水量距平百分率等级适合于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平均气温高于l0℃的时段。降水量距平百分率气象干旱等级(见表13.1
13.1 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干旱等级划分表(%
等级 1 2 3 4 5 类型 无旱 轻旱 中旱 重旱 特旱
月尺度 -40Pa -60Pa-40 -80Pa-60 -95Pa-80 Pa-95 季尺度 -25Pa -50Pa-25 -70Pa-50 -80Pa-70 Pa-80 年尺度 -15Pa -30Pa-15 -40Pa-30 -45Pa-40 Pa≤~45 相对湿润度指数(M
相对湿润度指数是表征某时段降水量与蒸发量之间平衡的指标之一。本等级标准反映作物生长季节的水份平衡特征,适用于作物生长季节旬以上尺度的干旱监测和评估。相对湿润度指数气象干旱等级(见表13.2
13.2 相对湿润度干旱等级的划分表
等级 1 2 3 4 5 类型 无旱 轻旱 中旱 重旱 特旱
相对湿润度 -0.40M -0.65M-0.40 -0.80M-0.65 -0.95M-0.80 M-0.95 标准化降水指数(SPI
标准化降水指数是表征某时段降水量出现的概率多少的指标之一,该指标适合于月以上尺度相对当地气候干旱监测与评估。标准化降水指数气象干旱等级(见表13.3
13.3 标准化降水指数的干旱等级划分
等级 1 2 3 4 5 类型 无旱 轻旱 中旱 重旱 特旱
SPI -0.5SPI -1.0SPI-0.5 -1.5SPI-1.0 -2.0SPI-1.5 SPI-2.0 土壤相对湿度干旱指数(R

4
土壤相对湿度干旱指数是反映土壤含水量的指标之一,适合于某时刻土壤水分盈亏监测。本标准采用1020cm厚度的土壤相对湿度,适用范围为旱地农作区。由于不同土壤性质的土壤相对湿度存在一定差异,使用者可根据当地土壤性质,对等级划分范围作适当调整。土壤相对湿度干旱指数气象干旱等级(见表13.4
13.4 土壤相对湿度干旱指数的干旱等级划分表
等级 1 2 3 4 5 类型 无旱 轻旱 中旱 重旱 特旱
1020cm深度土壤相对湿度
60%R 50%R60% 40%R50% 30%R40% R30% SPI
地表湿润或正常,无旱象 地表蒸发量较小,近地表空气干燥 土壤表面干燥,地表植物叶片有萎蔫现象 土壤出现较厚的干土层,地表植物萎蔫,
叶片干枯,果实脱落
基本无土壤蒸发,地表植物干枯,死亡
帕默尔干旱指数(Xi
帕默尔干旱指数是表征在一段时间内,该地区实际水份供应持续地少于当地气候适宜水份供应的水分亏缺。该指标适合月尺度的水份盈亏监测和评估。帕默尔干旱指数气象干旱等级(见表13.5
13.5 帕默尔干旱指数等级划分表
等级 1 2 3 4 5 类型 无旱 轻旱 中旱 重旱 特旱
SPI -1.0Xi -2.0Xi-1.0 -3.0Xi-2.00 -4.0Xi-3.0 Xi-4.0 13.2.3 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
综合气象干旱等级
13.6 综合气象干旱等级的划分
等级 1 2 3 类型 无旱
CI -0.6CI 干旱影响程度
降水正常或较常年偏多,地表湿润,无旱象
轻旱 -1.2CI-0.6 降水较常年偏少,地表空气干燥,土壤出现水份轻度不足 中旱 -1.8CI-1.2 降水持续较常年偏少,土壤表面干燥,土壤出现水分不足,地表植物叶片白天有萎蔫现象。
土壤出现水分持续严重,土壤出现较厚的干土层,植物萎蔫,叶4 重旱 -2.4CI-1.8 片干枯,果实脱落;对农作物和生态环境赞成较严重影响,工业生产、人畜饮水产生一定影响。
土壤出现水分长时间严重不足,地表植物干枯、死亡;对农作物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工业生产、人畜饮水产生较大影响。
5 特旱 CI-2.4 综合气象干旱指数的计算方法
综合气象干旱指数是利用近30天(相当月尺度)和近90天(相当季尺度)降水量标准
5
化降水指数,以及近30天相对湿润度指数进行综合而得,该指标既反映短时间尺度(月)和长时间尺度(季)降水量气候异常情况,又反映短时间尺度(影响农作物)水分亏欠情况。该指标适合实时气象干旱监测和历史同期气象干旱评估。 干旱过程的确定和评价
当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连续l0天为轻旱以上等级,则确定为发生一次干旱过程。干旱过程的开始日为第1CI指数达到轻旱以上等级的日期。在干旱发生期,当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连续10天为无旱等级时干旱解除,同时干旱过程结束,结束日期为最后1CI数达到无旱等级的日期。干旱过程开始到结束期间的时间为干旱持续时间。 干旱过程强度
干旱过程内所有天的CI指数为轻旱以上的干旱等级之和,其值越小干旱过程越强。
13.3 干旱的气候特征
研究表明,缺雨是旱灾的主要致灾因子,而降水变率、土层水的调贮量、作物不同生长期的缺水敏感度及人们对水的调节能力,都能对灾情产生影响。旱灾的灾情需要根据灾区的范围、受灾地区的缺雨程度、缺雨的持续时间和缺雨时作物的水分敏感度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价。由于在作物的不同生长阶段,对缺雨的敏感度是不同的,所以不同生长阶段出现的干旱对作物产生的影响也是不同的。一般说来,播种期土壤层内必须有足够的湿度才能保证出苗。由于内蒙古气候干旱,土壤含水量不高,播种期迫切需要至少一场及时雨,才能抓住苗,否则就会造成“春不得种”,形成旱灾。而出苗以后,苗期作物需水量较少,抗旱能力最强。而且“蹲苗阶段”出现轻旱还能促进根系深扎,增强作物的抗逆性,为生殖生长阶段接受水肥准备好生态基础。在苗期之后的营养生育期,作物的需水量逐渐增大,但对短期缺雨仍不敏感。多数作物在生殖生育期需水量最大,对缺雨也最敏感。内蒙古多数作物的生殖生育期在夏季,此时也正是本区降雨最多的时期。这时如果出现干旱会严重影响作物花期的生长发育及开花灌浆,造成严重减产。所以本区农谚说“春旱不算旱,夏旱丢一半”。作物进入成熟期以后,需水量又明显减少,对缺雨的敏感度也大幅度下降。实践表明,某一生长阶段的旱灾影响,可由该阶段作物遭受的缺雨程度与其缺雨敏感度的乘积表示。作物全生育期所受到的干旱影响,等于干旱持续期内各单位评价期灾情之和。
干旱对农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作物生育期间遭受到的缺雨影响上。内蒙古的农事活动,从每年3月上中旬春小麦播种开始,到霜降节气前后秋菜收获为止,这期间出现的干旱都会对农业造成一定影响。特别是从5月中下旬大田播种,9月中下旬大田收获,这期间的干旱对农业的影响最大。冬季田间已无作物生长,所以干旱对农业的影响较小。这时干旱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牧业方面。在干旱草原牧区,冬天的雪水是牲畜饮用水的主要来源。冬季若无降雪,牲畜便进入不了无水草原区。而且在无雪水养护的情况下,牧草也会变得干而脆,一旦受到牲畜践踏或强风摧折,很易折断,随风而去。牲畜在既缺水又缺草的情况下,大批死亡,或者有草无水,牲畜因体内严重缺水而大量死亡,这便是牧业上的“黑灾”“黑”是相对于“白”而言的。冬天如果降雪过多过大,草场被大雪掩埋,到处一片白色,放牧的牲畜因吃不到草而大批死亡,被称为“白灾”。相反,冬天无雪,草原不白,而牲畜受灾,被称为“黑灾”。解放初期,内蒙古牧区抗灾能力低,冬季降雪少便成黑灾,降雪多了又成白灾,黑白灾害频繁发生。随着牧区打井抗旱工作的开展,现在本区抗黑灾的能力已大大提高,20世纪80年代以后,黑灾对本区的影响已明显减小。
如果作物仅在某一个生长阶段遭受缺雨危害,其影响通常是有限的。最怕的是连旱,论是春夏连旱,还是夏秋连旱,影响都是巨大的。更怕连年干旱。内蒙古发生连旱的机会还是很多的,仅近50年来内蒙古大部地区连续两年以上的连旱年就有19601963连旱4年)
6
19701975(连旱6年)19801982(连旱3年)19861989(连旱4年)
据气象灾害大典·内蒙古卷,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资料看,近50年来内蒙古几乎每年都有程度不同的旱灾发生。仅有19541967197619901996年等少数几年,算是大部地区基本无旱灾的年份,但也仍有小范围的阶段性旱灾发生。总的看来,内蒙古旱灾的出现频率很高,算上季节性旱灾,基本符合群众说的:“十年九旱”的特点。而真正严重的大旱灾,平均十年左右才出现一次。
据气象灾害大典·内蒙古卷,19602000年内蒙古干旱的年份有19601961196219631965196619721978198019821986198719911993199519992000等共17年,从干旱程度来讲,则以19621963196519721980198219861999年较为严重。进入80年代以后,干旱发生更为频繁,尤其以198019821986年的干旱范围广、影响重。据统计,内蒙古春季就发生较严重的干旱,夏季旱灾继续加重,往往是春夏连旱,形成全区性大旱年。其中,有些年份还是年年连旱、多年连旱。
竺可桢提出的旱涝灾害指标,是对全国大多数地区而言的,事实上,对原本缺雨的干旱和半旱地区来说,降水偏多25%可以获得丰收,而降雨比平均值减少20%,就已经形成了旱灾。这表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对缺雨更敏感,更易遭受干旱的影响。内蒙古地域辽阔,东西狭长,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天气影响系统明显不同。内蒙古农牧业气候区划中,内蒙古东西部农牧业分布有明显地域差别。在研究内蒙古干旱气候特征时,根据农牧业气候区划及农牧业分布特征,分区进行分析,是切实必要的。笔者根据内蒙古天气预报业务中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划分,分别进行气象干旱特征分析。
13.3.1 春夏季降水量距平百分率的气候特征
春夏季的降水分布及旱涝特征对内蒙古农牧业生产有重要影响,因此主要研究内蒙古春夏季节的旱涝气候特征。选取内蒙古中西部地区(阿巴嘎、宝昌、集宁、呼和浩特、包头、临河、东胜、乌审召)、东部地区(鄂温克、海拉尔、扎兰屯、突泉、西乌旗、通辽、林西、赤峰)8个代表站,利用各站春夏季季节降水距平百分率进行区域干旱分析。19712008年,每个区域8个代表站中,如果有4个或以上代表站降水量距平百分率<-25%就判定为区域干旱。如果有3个代表站降水量距平百分率<-25%4个及以上站降水量距平百分率<-20%,则判定为局部干旱。洪涝灾害同理。内蒙古东西部区域旱涝灾害气候特征如表13.7
38年中,内蒙古中西部地区春季,轻旱及以上灾害的年份为17年,占42%;局部干旱6年,占16%;干旱总年份为23年,占61%。轻涝及以上灾害的年份为9年,占24%;局部洪涝1年,占3%;水涝灾害总年份为10年,占26%。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夏季,轻旱及以上灾害的年份为12年,占32%。局部干旱1年,占3%。干旱总年份为13年,占34%。轻涝及以上灾害的年份为6年,占16%。局部洪涝3年,占8%。水涝灾害总年份为9年,24%。其19971年为旱涝灾害并存年份。内蒙古东部地区春季,轻旱及以上灾害年份为14年,37%;局部干旱1年,占3%;干旱总年份为15年,占40%。轻涝及以上灾害年份为5年,13%;局部洪涝为7年,占18%;水涝灾害总年份为12年,占32%。旱涝灾害并存年份为5年,13%内蒙古东部地区夏季,轻旱及以上灾害年份为13年,34%局部干旱2年,5%干旱总年份为15年,39%轻涝及以上灾害年份为2年,5%局部洪涝为3年,8%;水涝灾害总年份为5年,占13%。无旱涝灾害并存年份。
13.7 内蒙古东西部区域旱涝灾害气候特征

中西部春季
轻旱及以上灾害 17 42% 局部干旱 6 16% 轻涝及以上灾害
9 24% 局部洪涝 1 3% 旱涝灾害并存
0
7
中西部夏季 东部春季 东部夏季
12 32% 14 37% 13 34% 1 3% 1 3% 2 5% 6 16% 5 16% 2 5% 3 8% 7 18% 3 8% 1 3% 5 16% 0 13.4 干旱的成因
干旱的成因是个很复杂的课题,这里只是从宏观上来分析一下造成内蒙古干旱的一些基本因素。
内蒙古地处祖国北部边疆,全区大部地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海拔多在1000m以上:西部地区远离海洋,巴丹吉林、乌兰布和、腾格里沙漠和毛乌索等沙地横贯西部区。
旱灾是内蒙古次数最多,分布范围最广,影响程度最烈的一种气象灾害。地处内陆的内蒙古,大气中的水汽主要来自太平洋和印度洋上的水汽输送,少部分来自大西洋和北冰洋上的水汽输送。这些水汽经过数千公里的长途跋涉,辗转消耗,到达内蒙古上空已所剩无几,所以干燥少雨是内蒙古气候的主要特点。内蒙古降雨量最多的地区是大兴安岭以东的东北部地区,年雨量接近500mm。其次是呼市地区、乌盟最南部,以及赤峰市南部和哲里木盟的最南部,年雨量可达400mm左右。大兴安岭以西及阴山以北的大部地区年雨量为100300mm阿拉善盟大部年雨量不足100mm降雨量最少的阿盟西北部,多年平均雨量仅35mm水资源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内蒙古农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这种情况使内蒙古干旱发生较为频繁,而降水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的一些特点又加重了干旱的发生,使一些地区在不同年份干旱又较为严重。内蒙古降水有以下几个特点:
13.4.1 降水量少,蒸发量大
内蒙古从呼伦贝尔市的海拉尔以西~锡盟的东乌旗、黄旗~乌兰察布市的四子王旗~包头市的固阳北部,直到鄂尔多斯市的杭锦旗、鄂托克旗一线为年平均降雨量300mm线(图略)在降水量最少年份,l50mm线的位置与此线近于重合,呼伦贝尔市岭东的450mm线则为300mm线所代替。即最少的年份各地年降水量平均比常年还要少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因为内蒙古植被条件差,特别是中西部地区沙多树少,春季风大,夏季气温高,年蒸发量与年降水量之比均较内地一些地区要高得多,水份亏缺严重。
从表13.8看出,除呼伦贝尔市岭东地区的年蒸发量为年降水量的3倍(林区在3倍以下)外,全区多数农区为46倍,锡盟中部、乌兰察布市后山,鄂尔多斯市牧区、巴彦淖尔市以西地区多达910倍以上,乌海市及阿盟的大部沙漠戈壁地区则高达20倍以上,额济纳旗为92.9倍。
13.8 各地年蒸发量与降水量之比(倍)
地名 图里河 博克图 扎兰屯 海拉尔 集宁 呼市 包头市
比值 2.1 2.5 3 3.8 5.4 4.2 7.6 地名 新右旗 乌兰浩特 通辽 赤峰 多伦 达茂旗 满都拉
比值 7.7 4.5 4.5 5.2 4.6 10.7 16.9 地名 锡林浩特 苏左旗 东乌旗 朱日和 鄂托克旗 临河 乌中旗
比值 5.9 12.3 7.2 11.4 9.1 15.9 12.2
8
四子王旗 乌海市 巴彦浩特
7.5 21.4 11 东胜 上井子

5.6 34.7
海力素 额济纳旗

25.1 92.9
13.4.2 降水的保证率低,年相对变率大
虽然降水较少,但如果这些降水每年能够应时而至,也不至于形成旱灾。因为按照“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选择法则,一个地区自然生态对水分的需求应当与当地的平均雨量相适应。也就是说,一个地区是否形成了旱灾,不决定于该地平均雨量的多少,而决定于其降水量与平均雨量相比的偏少程度。问题就在于,内蒙古大部地区处在内陆气候与东亚季风气候边缘的影响之下,降水变率较大。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年雨量相对变率高达4080%锡盟以东地区年雨量的相对变率为4075%。竺可桢认为,若雨量比平均值增减达25%,作物已经受到伤害;若雨量增减达40%,则可以无收。如此看来,年雨量相对变率达2550%的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常年都处在旱涝灾害的威胁之中。
13.9 各地年、季雨量极值及平均变率(%
地名 呼和 项目
/mm 浩特
包头 东胜 临河 乌海
巴彦 浩特
集宁
锡林 浩特
赤峰 通辽
乌兰 浩特
海拉尔
最多 625.0 458.0 603.4 269.0 262.7 198.8 516.6 480.3 558.5 578.7 822.4 540.4 距平
57
54
58
85
64
101
42
68
51
55
86
47 最少 223.5 145.5 177.4 53.8 75.5 38.2 222.4 122.5 237.6 194.2 157.0 128.5 距平 -44 变率
51 -51 53 -53 56 -63 74 -53 59 -61 81 -39 41 -57 63 -36 44 -48 52 -65 76 -65 56 夏季 最多 453.5 348.3 407.7 239.3 225.7 165.1 404.6 443.6 446.8 465.1 672.3 451.9 68 距平
191
151
152
143
123
93
156
239
198
209
341
195 月降 最少 112.4 78.0 107.5 33.5 22.5 21.5 117.1 74.2 124.9 116.2 116.8 103.4 雨量 距平 -150 -119 -149 -63 /mm 变率
171
135
151
103 -80 102 -50 -132 130 -126 -141 -215 -153 73 144 55 162 175 278 174 13.9挑选了各盟市全年及夏季降雨量极值及其平均变率。从中可以看出,年雨量最多年和最少年的平均最大年变率,巴彦浩特、临河一带高达7080%夏季多数为100%以上。
13.4.3 降水量集中,分布不均
13.10 春夏季雨量与年雨量之比
地区 夏季雨量占全年/% 春季雨量占全年/% 地区 夏李雨量占全年/% 春季雨量占全年/% 呼和浩特 63.0 13.5 集宁 66.8 14.3 包头 64.0 12.6 锡林浩特 70.5 12.6 东胜 65.1 14.2 赤峰 66.9 16.3 临河 65.4 12.4 通辽 69.6 14.2 乌海 63.0 13.4 乌兰浩特 75.1 11.4 巴彦浩特 69.0 11.7 海拉尔 68.2 11.9 13.10说明内蒙古年雨量约有60%左右集中在夏季,10%左右集中在春季。春季平均雨量一般都不足55mm,从而形成十年九春早的气候特点。夏季水热同步,有利于农作物生长,但由于降雨量在时间分配上非常不均,加剧了干旱发生的程度和机会。从表13.11看出,
9
各盟市降雨量最多的年份,夏季雨量可占当年雨量的7090%,为常年平均雨量的l1.6倍。
13.11 各盟市夏季最多雨量与年降水量的比较
地区 呼和
项目
浩特
包头 东胜 临河 乌海
巴彦 浩特
集宁
锡林 浩特
赤峰 通辽
乌兰 浩特
海拉尔
夏季(68月)
453.5 348.3 417.7 239.3 225.7 165.1 404.6 443.6 446.8 465.1 672.3 451.9 最多雨量/mm 占当年雨量/% 76.8 76.7 85.5 89.3 85.4 89.4 80.3 92.2 80.0 87.5 81.6 84.4 占常年平均 年雨量/% 114 116 110 162 140 159 112 163 124 129 160 128 我们认为,特定的地形地理位置,气候和下垫面的基本条件构成内蒙古水资源缺乏,雨量少,这是内蒙古干旱的客观条件和基本因素。而降雨分布的一些特点又是形成每年不同干旱特征的直接因素。建国以来党和政府领导人民兴修水利、植树造林,大大减轻了干旱的危害,但是历史上长期形成的一些人为的因素对生态环境和气候资源的保护不力,如盲目的垦荒、过牧、砍伐森林,沙化面积扩大等等,又助长和加剧了内蒙古干旱的发展,这方面也是不容忽视的。形成干旱的客观条件是无法改变的,但是注意和加强对生态环境和气候资源的保护,减少人为的不利因素,增强抗御干旱的各种有效措施,是完全应当而且也是能够做到的。加强对干旱发生发展规律的认识,对干旱发生的可能及其强度逐步进行预测,以增强预见性和进行防旱抗旱的主动性,这便是分析研究干旱灾害的主要目的。
13.4.4 干旱天气学分析
宋桂英(2006)从大气可降水、土壤湿度及空中水汽的输送等几方面分析干旱的成因,指出:内蒙古大气可降水量距平场几乎都为负值,各个气候时段大气可降水量都比正常值偏少或略少。总体上看,内蒙古大气可降水量距平负值区存在两个中心:一个位于锡盟北部地区,一个位于内蒙古中部。特别指出的是:19611965年是35年(19611995年)中最干旱的时期,降水距平百分率梯度大,全区降水距平百分率从0-30%,旱灾严重,其中包括626365年三个全区性大旱年。之后的气候时段,内蒙古的降水量有好转的趋势。说明长期的降水量不足是导致内蒙古中西部夏季干旱的重要原因。
干旱包括大气干旱和土壤干旱,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土壤湿度分布存在两个高值区和两个低值区,高值区位于我国西南四川盆地地区,它也是内蒙古夏季降水的水汽源,其自身贮水能力也很好,是高空和地下的贮水中心。另一个高值中心位于我国东北林区,这个地区森林覆盖度好,土壤资源贮水能力强。而北半球的中纬度地区土壤湿度很小,几乎形成了一个长长的低湿度带。这个干旱的区域同样有两个低值中心,一个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另一个宽广的低值区域是西亚,跨越的经度为070ºE,纬度为045ºN,几乎是整个西亚地区。这说明北半球中纬度地层干旱,土壤贫瘠,浅层土壤贮水量严重不足,易形成干旱的气候特点。
青藏高原在北半球水循环中扮演重要角色,夏季风水汽流经它后产生的转弯绕流非常明显。在内蒙古干旱期如19611965年、19811985年的气候时段,水汽“大拐弯”是形成内蒙古干旱最直接的原因:“大三角扇形”区域内流出的水汽流在中国低纬地区就产生明显的“大拐弯”,造成水汽北上的可能性及强度大大减少。可以这样说,水汽“大拐弯”的程度直接影响内蒙古夏季旱涝。
13.5 干旱天气学模型

10
内蒙古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大部地区冬季漫长、严寒、少雪,春秋季节转换时,常处于“南高北低”的形势,多受蒙古(或贝加尔湖)气旋影响,或冷暖空气交替出现,大部分地区多风少雨;夏季副热带高压北抬,南来水汽逐渐增多,雨水相对较多,但又常因冷空气活动偏北,冷暖空气在内蒙古交绥的机会不多,多数时间受副热带和大陆高压影响,干旱少雨,有时受蒙古冷涡控制,多雷阵雨,雨量不均;有时受西来天气系统影响,又因影响部位不同,产生全区性的较大降雨的机会也不甚多。
只有在特定的环流配置下,当北来冷空气和南方暖湿气流都较为有利的天气形势控制,特别是当有台风北上提供大量的海上水汽影响时,才能造成内蒙古较大的降水,常常雨量特别集中,暴雨成灾。但是,受地理位置的限制,这种有利的降雨天气系统是不多见的,较大的系统每年也只有23次,特别有利的降雨天气系统几年才能遇到一次。由于地形地理位置和大气环流的基本背景,决定了内蒙古水资源较为贫乏和降水量较少。
毕慕莹(1990)研究发现,华北夏季干旱主要有三种基本流型,即高压控制型、长江流域高压控制型和西北气流控制型。华北降水集中在盛夏,随着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北跳,夏季风到达一年中最北的位置。夏季风携带的丰沛水汽是华北夏雨之源。然而在高压控制型和长江中下游高压控制下,由于受高压阻挡,使夏季风气流过分偏西,而西北气流控制型下,夏季风气流又过分偏南或偏东,同时又伴有上空的动力下沉作用,从而使华北形成干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对华北干旱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当夏季副热带高压位置偏东或偏南时,华北易发生干旱。但是华北干旱的年份并不都是如此,当副高西脊点的位置太偏西时,往往使西南和东南暖湿气流不易向北深入华北地区,造成华北干旱。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取每年7月份的平均环流形势代表每年夏季的环流形势,得出内蒙古干旱的天气学模型:①西北气流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东、偏南,内蒙古很长时段高空受西北气流影响,地面则受暖高压控制,晴热干燥。内蒙古盛行偏北风,干旱由此发生(图13.2。②江淮流域高压控制型。即副热带高压过份西伸或与大陆高压打通。由于副热带高压过于西伸或与大陆高压打通合并,江淮流域及我国南方地区都为高压控制,加拉湾水汽北上的阻挡系统未建立,华北的水汽路径和水汽源就无从谈起了(图13.3。③华北高压控制型。华北地区为强盛的暖高压,地面为弱低压,副热带高压过于偏西,内蒙古持续干旱少雨,并且将出现35℃以上高温天气(图13.4

13.1西北气流控制型环流形势图

11

13.2长江流域高压控制型环流形势图

13.3 高压控制型环流形势图
13.6 干旱持续期中短期预报方法
干旱灾害有潜伏性,干旱初期灾害现象并不明显,但随着旱象持续发展干旱灾害将加速蔓延。干旱灾害的发生是一个积累过程,但干旱灾害的解除却是迅速的,由一场明显降水就可以使旱灾解除。能否对未来几天干旱灾害的发展趋势作出预报,回答旱情是继续加强,是得到解除,以及何时解除,是中短期预报要解决问题,尤其是未来一周旱情的发展趋势。
13.6.1 干旱持续特征的定量分析
对近30年形成干旱的环流特征定量分析发现,内蒙古中、西部地区春季多为弱温度脊控制,温度相对较高(孙永刚,2004。对比1973年(特旱年)与1998年(多雨年)春季45月)850hPa平均湿度、平均风矢量图,可以看出:特旱年春季内蒙古中、西部地区850hPa平均湿度低值中心控制,且西风大,干平流明显;而多雨年春季上述地区850hPa平均湿度低值中心偏西,且西风较小,干平流弱,有些地区甚至有湿平流。分析1973(特旱年)夏季(78月)850hPa平均湿度和平均风矢量图可知,在夏季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以湿平流为主,只有在西部部分地区为干平流,但风矢量明显减小,湿度值明显增大。从1973年(特旱年)春季(45月)与夏季(78月)平均大气可降水量、平均地面流场、干湿平流的比较,可以得到同样的结论。可见,干旱成灾的主要原因是:受大陆高压控制处于下沉气流中,无雨或少雨,持续高温,蒸发量大,空气干燥,使干旱不断加重。更应该注 12
意的是内蒙古大风较多,大风会明显加大蒸发量。总之,气温高,空气干燥,地面风大,即干平流是造成旱灾的主要原因。 13.6.1.1 风干指数
内蒙古春季多大风且空气干燥,这种干燥的大风天气,使土壤水分散失加快,是内蒙古春季干旱经常发生的主要原因。据初步分析,土壤水分的散失与风速、空气干燥度呈正相关,风速越大土壤水分散失越快,空气越干燥土壤水分散失同样越快。通过对资料的计算和分析,构造了V85×(1-RH85/100指数并称为风干指数。其中,V85850hPa的全风速,RH85850hPa的相对湿度。
风速越大、空气越干燥,风干指数越大,干旱将发展并加重。

13.4 198741日至8日(干旱年)内蒙古干旱发展加重时的风干指数分布图

13.5 199255日(多雨年)内蒙古干旱解除时的风干指数分布图
从图13.413.5的对比可以看出,在干旱发展、加重期,风干指数明显较大,而在干旱解除时(对应的有中雨及以上的降水)风干指数明显较小。可以看出,风干指数对干旱发展的趋势,干旱是进一步加强还是减弱,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和预报能力。 13.6.1.2 干燥指数
内蒙古春季受北方干冷空气影响,空气干燥。同时,春季太阳辐射强,气温回升快,蒸发量增大,使土壤水分散失迅速,是内蒙古春季干旱的重要原因。通过对大量资料的计算和分析,构造了RH50+RH85-T085指数并称为干燥指数。其中,RH50RH85500hPa850hPa的相对湿度。T085850hPa的温度。
相对湿度越小空气越干燥,气温越高,干燥指数越小。干旱将发展并加重。
从图13.613.7的对比可以看出,在干旱发展、加重期,干燥指数明显较小,而在干旱解除时(对应的有中雨及以上的降水)干燥指数明显较大。可以看出,干燥指数对干旱发
13
展的趋势,干旱是进一步加强还是减弱,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和预报能力。

13.6 1987418日(干旱年)内蒙古干旱发展加重时的干燥指数分布图

13.7 199255日(多雨年)内蒙古干旱解除时的干燥指数分布图
13.6.1.3 沉降指数
干旱灾害发生在一定的大气环流背景下,干旱区多受大陆高压控制,下沉气流明显,气晴朗少云,土壤失水较多。这种状况一旦持续,就会发生干旱。干旱发生、发展阶段都是500hPa高压脊的控制下,且持续时间较长,以下沉气流影响为主,大气进一步增干。为此,确定了(DI85-DI20-VO50-RH85为沉降指数。其中,DI85 DI20850hPa200hPa的散度,VO50500hPa的涡度,RH85850hPa的相对湿度。DI85-DI20表示整层下沉运动,数值越大,下沉运动越强。可见,下沉运动越强、负涡度越大、相对湿度越小,沉降指数越大,干旱将发展并加重。
从图13.813.9的对比可以看出,在干旱发展、加重期,沉降指数明显较大,而在干旱解除时(对应有中雨及以上降水)沉降指数明显较小。沉降指数对干旱发展的趋势,干旱是进一步加强还是减弱,有很好的预报能力。

14

13.8 1987418日(干旱年)内蒙古干旱发展加重时的沉降指数分布图

13.9 199255日(多雨年)内蒙古干旱解除时的沉降指数分布图
13.6.1.4 降水指数
无雨或少雨是干旱最直接的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经初步分析得到下列结论: ①无降水时,干旱将发展或维持。
②降水量小于10mm时,干旱将趋缓或缓和。 ③降水量大于10mm时,干旱将解除。
13.6.2 干旱持续的预报着眼点
经过上面的分析我们总结了以下干旱持续的预报着眼点: ①受较稳定的高压或高压脊及西北气流控制。 ②空气干燥,地面风较大,风干指数大。 ③空气干燥,气温较高,干燥指数小。
④整层以下沉气流为主,下沉增干,沉降指数大。 ⑤无明显降水,尤其是无中雨以上降水。
以上条件不一定同时出现,但满足的条件越多,干旱发展越严重。
13.6.3 旱持续预报方程
13.6.3.1 干旱持续预报级别划分
13.12 干旱持续预报级别划分
15
干旱发展趋势
干旱发展(将进一步加重) 干旱持续(将维持或缓慢发展)
干旱趋缓(将有所缓解) 干旱解除(将解除旱情)
干旱持续预报级别
3 2 1 0
13.6.3.2 预报因子计算、样本资料的整理
选择1960199846月)NCEP再分析资料,应用GRADS气象绘图系统计算风干指X1、干燥指数X2、沉降指数X3
19601998年(36月)全区117个站逐日降水资料X4
19601998年干旱灾情资料和逐日降水资料。对干旱灾情资料进行深入分析,确定干旱的发展、持续、缓解和解除的时段。 13.6.3.3 建立预报方程(PP方程)
采用逐步回归方法,将入选因子定为34个,这样建立出一个PP预报方程,为了业务应用的可行性,将降水指数作为可选项,分别建立两个预报方程。一个完全方程4个因子全部入选,另一个方程(不用降水指数)3个因子入选。 PP预报方程如下:
方程1Y=2.1739+0.1751X1-0.0012X2+0.0167X3-0.0223X4 方程2Y=2.9529+0.1535X1-0.0079X2+0.0182X3
R=0.975 R=0.961 22

参考文献:
1.沈建国等.内蒙古气象灾害大典.气象出版社.200. 2.张强,等.气象干旱等级国家标准.2006. 3.吴鸿斌,等.内蒙古主要气象灾害.气象出版社.1986. 4.孙国武等.中国西北干旱气候研究.气象出版社.1997. 5.谢金南等.中国西北干旱气候变化与预测研究.气象出版社.2000. 6.刘景涛等.内蒙古天气预报手册.气象出版社.1987. 7.钱正安,吴统文.干旱灾害和我国西北干旱气候的研究进展及问题[J].地球科学进.2001162838. 8.徐祥德,陶诗言,王继志,等.青藏高原——季风水汽输送“大三角形”影响域特征与中国区域旱涝异常的关系.气象学报.2002603257266. 9.宋桂英.内蒙古干旱气候特征分析.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同等学力硕士优秀论文.2005 10.张强,潘学标,马柱国,等.气象灾害丛书-干旱.气象出版社.2009. 11.叶笃正,顾震潮.关于青藏高原对东亚环流和中国天气的影响的研究.中国科学.195512933. 12. 谢安等.中国东北近50年干旱发展及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地理学报.58增刊)7581. 13.陈隆勋,朱乾根,罗会邦,等.东亚季风.北京:气象出版社.19914961. 14. Namias J.Surface-atmosphere interactions as fundamental cause of droughts and other climatic fluctuation[J].Arid Zone Research.196320:345359.
16
15. CharneyJuleQuirkrt al.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Effects of Albedo Change on Drought in Semi-Arid Regions[j].Journal of the Atmospheric Sciences.1997349:13661385. 16. 黄荣辉.关于中国重大气候灾难与东亚气候系统之间关系的研究[J].大气科学.2003274770787. 17.叶笃正,陶诗言,李麦村.6月和10月大气环流的突变现象.1958294249263. 18.罗哲贤.西北干旱研究的若干问题.干旱气象.20032145558. 19.陈万隆,陈宇能等.半干旱区非均匀下垫面对边界层气候影响的数值试验[J].地理学.1992476:536544. 20.黄嘉佑.气象统计分析与预报方法.气象出版社.2004150121141. 21.徐启运,张强,等.中国干旱预警系统研究,中国沙漠.2005255. 22.马柱国,符淙斌,.中国干旱和半干旱带的10年际演变特征.地球物理学报.2005483 23.Tao S YChen L X. The East Asia summer monsoon. Tokyo: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nsoon in the Far East. 198558. 24.朱炳瑗,李栋梁.18451988年期间厄尔尼诺事件与我国西北旱涝[J].大气科学.1992162:185192.

17

13 内蒙古干旱特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