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微生物学

发布时间:2018-06-30 14:05:43

微生物学 共834题 101 大肠埃希菌产生的大肠菌素为 A.热原质 B.毒素 C.抗生素 D.细菌素 E.维生素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大肠菌素是一类抗菌蛋白,仅对近缘菌起作用,属于细菌素。 102 所有的病原菌都是 A.自养菌 B.嗜冷菌 C.嗜热菌 D.腐生菌 E.异养菌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病原菌均为异养菌,且为嗜温菌;在异养菌中的腐生菌很少致病。 103 病原菌大多数属于 A.专性需氧菌 B.兼性厌氧菌 C.微需氧菌 D.专性厌氧菌 E.嗜热菌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兼性厌氧菌兼有需氧呼吸和无氧发酵两种功能,不论在有氧和无氧环境中都能生长,但是已有氧时生长较好。大多数病原菌属于此。 104 大多数病原菌生长的最适温度为 A.28℃ B.30℃ C.32℃ D.37℃ E.39℃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病原菌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适应人体环境,均为嗜温菌,最适生长温度为人体的体温,即37℃。 105 大多数病原菌生长的最适pH为 A.3.2~5.2 B.5.2~7.1 C.7.2~7.6 D.7.7~8.8 E.8.9~9.2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多数病原菌最适pH为7.2~7.6,在宿主体内极易生存。 106 长期保存病毒的感染性,必须将病毒置于 A.0℃ B. -70℃ C.56℃ D.100℃ E.37℃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 107 数秒钟内灭活大多数病毒所需要的温度是 A.0℃ B. -70℃ C.56℃ D.100℃ E.37℃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 108 能灭活某些病毒的最低温度是 A.0℃ B. -70℃ C.56℃ D.100℃ E.37℃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 109 类酵母型真菌形成 A.芽生增殖 B.假菌丝 C.卵圆形细胞 D.菌丝体 E.产生无性孢子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 110 单细胞真菌繁殖方式是 A.芽生增殖 B.假菌丝 C.卵圆形细胞 D.菌丝体 E.产生无性孢子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 111 多细胞真菌形成 A.芽生增殖 B.假菌丝 C.卵圆形细胞 D.菌丝体 E.产生无性孢子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 112 下列哪项不符合噬菌体的特性 A.只含有一种核酸 B.既有溶原性周期又有溶菌性周期 C.严格的宿主特异性 D.可通过细菌滤器 E.具有细胞结构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 113 溶原性细菌是 A.带有毒性噬菌体的细菌 B.能产生细菌素的细菌 C.带有F质粒的细菌 D.带有R质粒的细菌 E.带有前噬菌体的细菌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 114 噬菌体在分类上属于 A.支原体 B.原虫 C.真菌 D.病毒 E.细菌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 115 白喉棒状杆菌能够产生白喉素是因为基因组发生了 A.转化 B.转导 C.接合 D. 解析:温和噬菌体感染宿主菌后,其基因组以前噬菌体形式整合于细菌基因组,使宿主菌成为溶原性细菌,该菌从而获得由噬菌体机基因编码的某些性状。例如β棒状杆菌噬菌体携带编码白喉毒素的tox基因,白喉棒状杆菌五毒株后感染该噬菌体成为溶原性细菌,便可获得产生白喉毒素的能力。 124 F因子整合于细菌染色体后,可使其染色体发生水平转移,导致细菌的某些特性发生改变,染色体中含有F因子的细菌称为 A.F-细菌 B.F+细菌 C.Hfr菌(高频重组菌) D.耐药菌 E.溶原性细菌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F质粒可游离在细胞质中,亦可整合到细菌的染色体上,引起宿主菌染色体发生高频转移至F-菌,称为高频重组株(high frequency recombinant,Hfr)。Hfr也有性菌毛,当与F-菌接合时,Hfr的染色体起始转移位点双链断成单链,引导染色体经性菌毛接合桥进入F-菌,F质粒的部分最后进入受体菌。由于细菌间的接合桥不稳定,接合过程随时会被中断,故在Hfr菌接合转移中,可出现不同长度供体菌的染色体片段进入受体菌进行重组。位于先进入受体菌的基因呈高频转移,其后的基因转移频率逐渐降低。 125 活ⅡR型链球菌(不产荚膜)与灭活的ⅢS(产荚膜)混合培养后,出现了可产生荚膜的活ⅢS型链球菌,这种基因转移方式称为 A.转化 B.转染 C.转导 D.接合 E.基因转位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受体菌直接摄取供体菌的DNA片段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的过程,称之为转化。受体菌在直接摄取环境中细菌裂解的DNA片段时,取决于受体菌对转化的感受态。只有少数菌属可自然地呈现感受态(competence),DNA片段一旦进入细胞内与受体菌的染色体同源重组,可稳定遗传。 126 以噬菌体为媒介将供体菌的DNA片段转移到受体菌,使其获得新的遗传性状,这种基因转移方式称为 A.转化 B.转染 C.转导 D.接合 E.基因转位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在噬菌体成熟装配过程中,由于装配错误,误将宿主(供体菌)染色体片段或智力装入噬菌体内,产生一个转导噬菌体(transducing phage),当其感染其他细菌时,可将供体菌DNA转入受体菌,这种方式称为转导。 127 下述不携带耐药基因或其他基因的遗传因子是 A.染色体 B.插入序列 C.质粒 D.噬菌体 E.转座子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插入序列(insertion sequence,IS)是细菌中最简单的一类转座元件,其长度为数百个到两千核苷酸对,相当于1-2基因的编码量。IS是细菌染色体、质粒和某些噬菌体基因组的正常组分,其共同特征为:两侧末端有反向重复序列,中心序列编码转座酶及与转录有关的调节蛋白。IS一般只编码一种参与转位酶,催化转座元件 自基因组中解离。 128 在细菌接合反应中,受体菌与供体菌配对时需要 A.供体菌的裂解 B.性菌毛 C.双方DNA的转移 D.限制性内切酶 E.转座子的整合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在接合反应中,携带F质粒(fertility factor,编码性菌毛)的供体菌具有性菌毛(F+),无性菌毛的菌株(F-)为受菌体,通过性菌毛相互接连沟通,可将遗传物质从供体菌转给受体菌。 129 在基因水平转移的方式中,对DNA酶处理敏感的方式是 A.转座子的整合 B.接合 C.转导 D.溶原性转换 E.转化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在转化过程中,受体菌可直接摄取供体菌的DNA片段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DNA酶可降解裸DNA,从而可影响细菌的转化。 130 溶原性细菌是指 A.L型细菌 B.带有毒性噬菌体的的细菌 C.带有前噬菌体的细菌 D.带有F质粒的细菌 E.带有转座子的细菌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温和噬菌体的基因组可整合到细菌染色体上形成前噬菌体,带有前噬菌体的细菌称之为溶原性细菌。 131 细菌耐药基因可通过多种方式传递,下列可携带耐药基因的遗传物质中不包括 A.染色体 B.RTF C.R质粒 D.噬菌体 E.转座子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R质粒由耐药传递因子(resistance transfer factor,RTF)和耐药决定子(resistance determinant,r-det)组成。RTF的功能与F质粒相似,编码性菌毛,决定质粒的复制、接合及基因转移;r-det则决定菌株的耐药性。RTF和r-det可整合在一起,也可单独存在,但单独存在时无接合传递耐药基因的功能。染色体、R质粒、噬菌体及转座子均可携带耐药基因。 132 下列R质粒决定耐药性的特点,不正确的是 A.单一药性常见 B.不稳定 C.通过接合转移耐药性 D.肠道细菌多见 E.质粒可丢失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R质粒是带抗药性基因的质粒。决定耐药性的特点是通过接合转移耐药性,R质粒由于多见于肠道细菌,质粒可丢失,也不稳定。R质粒可因携带不同的耐药基因而具有不同的耐药性,A的表述是错误的。 133 细菌对喹诺酮类药物产生耐药性是由于 A.细菌的DNA旋转酶结构改变 B.细菌的二氢叶酸合成酶结构改变 C.细菌的β-内酰胺酶结构改变 D.细菌的核糖体结构改变 E.细菌的RNA聚合酶活性改变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目前临床应用的抗生素中只有喹诺酮类药物是用过作用于细菌DNA旋转酶而抑制细菌繁殖的,故选A。 134 为防止耐药菌株的产生,不恰当的治疗方法是 A.用用药前做药物敏感试验 B.应给予适当剂量的药物 C.可交替使用抗菌药物 D.应尽量使用广谱抗菌药物 E.必要时可联合用药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临床 上大量、过度地使用广谱抗菌药物是导致细菌耐药性昌盛的重要原因,这是不正确的用药方法。而用药前做药物敏感试验、交替使用抗菌物质、给予适当剂量的药物和必要时可联合用药则是合理使用抗生素的恰当措施。故选D。 135 抗生素中靶部位是细菌二氢叶酸合成酶的是 A.磺胺类药物 B.利福平 C.链霉素 D.青霉素 E.红霉素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磺胺类药物通过影响细菌二氢叶酸合成酶而抑制核酸的合成,从而抑制细菌繁殖。B、C、D和E的描述均不正确,选A。 136 靶部位是细菌核糖体50s亚单位,导致细菌蛋白质合成的抗生素是 A.磺胺类药物 B.利福平 C.红霉素 D.青霉素 E.链霉素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抗生素多可影响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其作用部位各不相同。氯霉素、红霉素和林可霉素类则主要作用于50亚单位,导致细菌蛋白质合成受阻,故选择C。 137 靶部位是细菌核糖体30s亚单位,导致细菌蛋白质合成的抗生素是 A.磺胺类药物 B.利福平 C.红霉素 D.青霉素 E.链霉素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链霉素属氨基苷类抗生素,氨基苷类及四环素类主要作用于细菌核糖体的30s亚单位,发挥影响细菌蛋白质合成的作用,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138 细菌中既含有与转座有关的基因,也有耐药基因的结构是 A.插入序列 B.R质粒 C.接合性质粒耐药性传递因子 D.耐药性决定子 E.转座子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在上述于细菌耐药性结构相关的结构中,只有转座子含有与转座有关的基因,也有耐药基因。R质粒、耐药决定子及接合性质粒耐药性传递因子仅仅含有与耐药有关的基因,故选E。 139 氯霉素类钝化酶对氯霉素类具有耐药性的化学机制是 A.耐药菌株产生磷酸转移酶 B.耐药菌株产生乙酰转移酶 C.耐药菌株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 D.耐药菌株产生甲基化酶 E.耐药菌住产生AmpCβ-内酰胺酶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细菌耐药性产生的生化机制与钝化酶的产生相关,细菌产生的氯霉素乙酰转移酶,由质粒编码产生,可使氯霉素乙酰化使之失去抗菌活性,应选B。耐药菌株产生β-内酰胺酶能特异性地打开药物分子结构中的β-内酰胺环,使其完全失去抗菌活性,主要是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青霉素、头孢菌素、头霉素、单环β-内酰胺类、碳青霉烯类等。 140 Site of activity for penicillin A.integrity of the cell wall B.synthesis of the cell wall C.synthesis of proteins D.none of theabove E.leavage cell membrane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青霉素的作用靶点是抑制肽聚糖合成所需的转肽酶反应,阻止肽聚糖链的交叉连接,使细菌无法形成坚韧 的细胞壁,故选择B。 141 患者,男,10个月婴儿。因脐周感染,发热、哮喘、痰多和黄疸入院,基层医院静脉滴注多种抗生素未见效果。诊断为脐周感染合并肺炎。入院血培养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药物敏感试验对头孢类、环丙沙星类和复方新诺明耐药,万古霉素与利奈唑胺敏感,用其联合治疗痊愈出院。万古霉素的抗菌机制是 A.具有DNA酶活性,抑制细菌核酸的合成 B.抑制细胞壁中磷脂和多肽生成,干扰细胞壁合成 C.抑制细菌的蛋白质合成,干扰细菌的生长及繁殖 D.破坏细菌的细胞膜,影响细菌的生存 E.抑制细菌的RNA合成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万古霉素为窄谱抗生素,对革兰阳性菌有效,如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淋球菌及肠球菌等均属敏感,对耐药金葡菌本品尤为敏感。通过抑制细胞壁中磷脂和多肽生成,干扰细菌胞壁合成。从而达到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来杀死细菌。万古霉素主要用于耐药菌感染的治疗。万古霉素的抗菌作用不通过A、C、D、E四种机制来发挥作用,故选B。 142 患者,男,50岁,个体经营羊肉串,有过外伤史。发热8天伴头痛,发热原因待查入院。体温39℃,血象WBC不升高,先以抗感染、抗病毒治疗和对症支持处理效果不明显。入院血培养三天G-小杆菌(ESBL+),单个存在,无动力。生化鉴定疑似布鲁氏菌。依据:细菌培养特性、染色菌体形态特征等、病人的接触史、流行病学及病史-波浪热、血象、临床症状,诊断布鲁氏菌病。该病史布鲁氏菌引起的人兽共患慢性传染病,布鲁氏菌的传染源是病畜及带菌动物。结合药物敏感试验,联合应用多西环素、链霉素和利福平治疗6周后痊愈。所用链霉素属于 A.喹诺酮类抗生素 B.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C.单环β-内酰胺类抗生素 D.氨基苷内抗生素 E.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ESBL是针对不同类型的广谱β内酰胺类抗生素或β内酰胺酶抑制剂产生的耐药,一旦诊断为产ESBL所有的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包括第三、第四代头孢菌素)单环酰胺类均视为耐药。链霉素属氨基苷类抗生素,主要作用于细菌核糖体的30s亚单位,影响蛋白质的合成。布鲁氏菌为细胞内寄生,发发率很高,需联合用药而且疗程较长。结合药物敏感试验,联合应用作用于细菌核糖体的30亚单位,影响蛋白质的合成多西环素治疗。 143 患者,男,72岁,前列腺穿刺术后,出现发热,血白细胞增高。送血培养,给头孢曲松,每天两次给药后第四天出现烦躁,意识不清,颈抵抗,腰穿,脑髓液中白细胞增高,中性分类增高。诊断:败血症,化脓性脑膜炎,血培养:大肠埃希菌(ESBL+)治疗用何种抗菌药物 A.青霉素 B.头孢菌素 C.单 环β-内酰胺类 D.喹诺酮类 E.头霉素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ESBL是针对不同类型的广谱β内酰胺类抗生素或β内酰胺酶抑制剂产生的耐药,一旦诊断为产ESBL所有的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包括第三、第四代头孢菌素)单环酰胺类均视为耐药。青霉素、头孢菌素、单环β-内酰胺类和头霉素均为广谱β内酰胺类抗生素,故选喹诺酮类。喹诺酮类抗生素通过抑制细菌DNA促旋酶与DNA拓扑异构酶Ⅱ、Ⅳ活性,抑制细菌DNA合成。 144 患者,女,48岁,因尿频、尿急、肉眼血尿收住本院干部病房,临床诊断:尿路感染,给予第三代头孢菌素,静脉滴注1周,症状好转出院。1周后复发,再次入院,治疗同期,好转出院,再次复发。细菌培养:大肠埃希菌,产生ESBL+。药物敏感试验试验敏感的抗生素:亚胺培南、呋喃妥因;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耐药。改用敏感抗菌药物治疗好转。该耐药菌的耐药机制是 A.细菌可通过改变自身代谢状态逃避抗菌药物的作用 B.主动外排机制产生耐药性 C.细菌产生钝化酶,使药物失去抗菌活性 D.与耐药质粒无关的基因突变 E.药物作用的靶位发生改变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由多重耐药质粒编码产生,多由普通的β内酰胺酶基因发生突变而来。ESBL是针对不同类型的广谱β内酰胺类抗生素或β内酰胺酶抑制剂产生的耐药,临床表现难以治愈的感染或反复复发的感染,第三代头孢菌素治疗临床无效。一旦诊断为产ESBL的所有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包括第三、第四代头孢菌素)单环酰胺类均视为耐药。 145 患者,女,40岁,上肢截肢术后伤口感染,出现局部铜绿色脓性分泌物和发热等全身中毒症状。先后应用头孢他啶、环丙沙星等抗生素未见好转。血培养出细菌为铜绿假单胞菌,诊断为伤口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合并铜绿假单胞菌败血症。经伤口局部换药和全身联合应用阿米卡星及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后痊愈出院。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是 A.破坏细菌的细胞膜,影响细菌的生存 B.抑制细菌的RNA合成 C.具有DNA酶活性,抑制细菌核酸的合成 D.抑制细菌的蛋白质合成,干扰细菌的生长及繁殖 E.抑制胞壁粘肽合成酶,使细菌胞壁缺损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抗菌谱最广,抗菌活性最强的非典型β-内酰胺酶稳定以及毒性低等特点,已经成为治疗严重细菌感染最主要的抗菌药物之一。具有超广谱、极强的抗菌活性。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作用方式都是抑制胞壁粘肽合成酶,即青霉素结合蛋白(PBP),从而阻碍细胞壁粘肽合成,使细胞壁缺损,菌体膨胀致使细胞浆渗透压改变和细胞溶解而杀灭细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 不具有上述A、B、C和D表述的功能和机制,故选E。 146 链霉素使抗菌药物钝化失活的酶类 A.氨基苷类钝化酶 B.氯霉素乙酰转移酶 C.甲基化酶 D.β-内酰胺酶 E.磷酸转移酶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 147 卡那霉素使抗菌药物钝化失活的酶类 A.氨基苷类钝化酶 B.氯霉素乙酰转移酶 C.甲基化酶 D.β-内酰胺酶 E.磷酸转移酶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 148 红霉素使抗菌药物钝化失活的酶类 A.氨基苷类钝化酶 B.氯霉素乙酰转移酶 C.甲基化酶 D.β-内酰胺酶 E.磷酸转移酶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 149 青霉素使抗菌药物钝化失活的酶类 A.氨基苷类钝化酶 B.氯霉素乙酰转移酶 C.甲基化酶 D.β-内酰胺酶 E.磷酸转移酶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 150 存在细菌最多的人体部位是 A.肠道 B.外耳道 C.阴道 D.口腔 E.皮肤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 151 正常情况下,机体有菌的部位是 A.血液 B.肝脏 C.肾脏 D.骨髓 E.上呼吸道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 152 正常菌群引起感染的条件之一是 A.发生基因突然 B.定位转移 C.变为L型细菌 D.变为耐药性菌 E.细菌菌落发生变异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 153 与细菌致病性无关的是 A.菌毛 B.荚膜 C.磷壁酸 D.脂多糖 E.极体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 154 与细菌致病性无关的代谢产物是 A.透明质酸酶 B.血浆凝固酶 C.毒素 D.细菌素 E.热原质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 155 与细菌侵袭力无关的物质是 A.菌毛 B.荚膜 C.芽胞 D.透明质酸酶 E.杀白细胞素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 156 具有黏附作用的细菌结构是 A.普通菌毛 B.性菌毛 C.鞭毛 D.芽胞 E.外膜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 157 革兰阳性菌具有黏附作用的成分是 A.特异性多糖 B.磷壁酸 C.肽聚糖 D.M蛋白 E.四肽侧链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 158 助长细菌在体内扩散的物质是 A.透明质酸酶 B.血浆凝固酶 C.核酸酶 D.歧化酶 E.胶原酶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 159 细菌内毒素的化学成分是 A.肽聚糖 B.H抗原 C.荚膜多糖 D.脂多糖 E.O抗原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 160 内毒素的毒性成分是 A.脂蛋白 B.脂多糖 C.核心多糖 D.O-特异性多糖 E.脂质A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 161 内毒素不具有的毒性作用是 A.发热 B.食物中毒 C.休克 D.DIC E.白细胞反应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 162 能引起毒性作用是 A.磷壁酸 B.肽聚糖 C.脂多糖 D.脂蛋白 E.磷脂 正确答案:C 答案 解析: 163 关于内毒素的描述,下列哪项不正确 A.来源于革兰阴性菌细胞壁 B.性质稳定,耐热 C.能用甲醛脱毒制成类毒素 D.其化学成分是LPS E.在细菌裂解后释放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 164 关于细菌外毒素的描述,下列哪项不正确 A.多由革兰阳性菌产生 B.化学成分是蛋白质 C.耐热,不容易破坏 D.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 E.经甲醛处理可制成类毒素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 165 外毒素的特点之一是 A.来源于革兰阴性菌 B.经甲醛处理可制成类毒素 C.多为细菌裂解后释放 D.化学成分是脂多糖 E.对热稳定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 166 毒性最强的细菌毒素是 A.霍乱肠毒素 B.白喉外毒素 C.破伤风痉挛毒素 D.毒性休克综合毒素I E.肉毒毒素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肉毒毒素(botulinum toxin,AX)是肉毒杆菌产生的含有高分子蛋白的神经毒素,是目前已知在天然毒素和合成毒剂中毒性最强烈的生物毒素,它主要抑制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引起肌肉松弛麻痹,特别是呼吸肌麻痹是致死的主要原因。 167 以神经毒素致病的细菌是 A.霍乱弧菌 B.白喉杆菌 C.肉毒梭菌 D.金黄色葡萄球菌 E.产气荚膜梭菌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 168 类毒素是经甲醛处理后 A.内毒素 B.抗毒素 C.细菌素 D.脱毒外毒素,并保留了抗原性 E.脱毒外毒素,并失去了抗原性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 169 不能引起食物中毒的细菌是 A.肉毒梭菌 B.破伤风梭菌 C.产气荚膜梭菌 D.金黄色葡萄球菌 E.肠炎沙门菌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 170 关于抗毒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可以中和游离外毒素的毒性作用 B.为毒素经甲醛处理后获得 C.可以中和细菌内毒素的毒性作用 D.可中和与易感细胞结合的外毒素的毒性作用 E.A+D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 171 可以引起菌血症的细菌是 A.肉毒梭菌 B.霍乱弧菌 C.白喉棒状杆菌 D.破伤风梭菌 E.伤寒沙门菌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 172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肠道内的哪种细菌明显减少 A.双歧杆菌 B.乳酸杆菌 C.大肠杆菌 D.葡萄球菌 E.肠球菌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 173 关于条件致病菌的叙述,正确的是 A.感染的条件是细菌毒力增强 B.感染的常见诱因是滥用抗生素 C.均由正常菌群在特殊条件下演变而成 D.感染的原因是细菌发生耐药性变异 E.只有在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时感染机体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 174 霍乱肠毒素的作用机制是 A.激活肠粘膜腺苷环化酶使cGMP增多 B.激活肠粘膜腺苷化酶使cAMP增多 C.抑制肠粘膜腺苷环化酶使cGMP减少 D.抑制肠粘膜腺苷环化酶使cAMP减少 E.抑制肠粘膜转肽酶使cGMP减少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 175 内毒素引起发热的机制是 A.使巨噬细胞等释放内源性致热原 B.直接刺激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C.使红细胞释放内源性致热原 D.提高机体基础代谢使之发热 E.其余选项都不是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 176 G-菌产生的内毒素引起的毒性作用基本相似,原因是其脂质A A.化学组成基本相似 B.抗原性基本相似 C.作用的受体基本相似 D.毒素进入细胞的方式 E.与补体的相互作用基本相似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 177 细菌的黏附素是指 A.革兰阴性菌的菌毛 B.革兰阳性菌的膜磷壁酸 C.有黏附作用的细菌壁磷壁酸 D.具有黏附作用的细菌结构 E.其受体为D-甘露醇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 178 当细菌溶溃后才释放到胞外的外毒素是 A.痢疾志贺毒素 B.霍乱肠毒素 C.破伤风痉挛毒素 D.白喉毒素 E.TSS-1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痢疾志贺菌、鼠疫耶氏菌、霍乱弧菌、肠产毒素型大肠埃希氏菌、铜绿假单胞菌等能产生外毒素。大多数外毒素是产毒菌进行新陈代谢过程中在细胞内合成后分泌到菌体外的,外毒素这一名称就是这样得来的。但也有少数外毒素合成后保存在体内,等菌死亡溶溃后才释放至周围环境中的,痢疾志贺菌和肠产毒素型大肠埃希氏菌的外毒素就属于这种类型。 179 细菌产生的具有抗吞噬的酶是 A.链激酶 B.链道酶 C.透明质酸酶 D.溶纤维蛋白酶 E.血浆凝固酶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 180 破伤风梭菌可引起下列哪种全身感染类型 A.菌血症 B.败血症 C.毒血症 D.脓毒血症 E.内毒素血症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 181 可经多途径感染的细菌是 A.炭疽杆菌 B.淋病奈瑟菌 C.军团菌 D.伤寒杆菌 E.脑膜炎奈瑟菌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 182 能经旁路途径激活补体的物质是 A.内毒素 B.外毒素 C.血浆凝固酶 D.组蛋白 E.酯酶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 183 溶菌酶不能破坏革兰阴性菌的原因主要是 A.肽聚糖外有外膜保护 B.肽聚糖无五肽桥 C.肽聚为二维结构 D.肽聚糖含量少 E.四肽侧链第三位是二氨基庚二酸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 184 目前尚无特异的防治内毒素致病的措施,其原因是内毒素 A.作用细胞内 B.作用无组织特异性 C.引起化学中毒 D.一次产量较大 E.抗原性弱,不能制成疫苗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 185 构成细菌侵袭力的细菌表面结构不包括 A.侵袭性酶 B.荚膜 C.菌毛 D.磷壁酸 E.Vi抗原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 186 下列哪组细菌均不产生外毒素 A.伤寒杆菌、痢疾杆菌 B.霍乱弧菌、结核分枝杆菌 C.炭疽杆菌、白喉棒状杆菌 D.白喉棒状杆菌、内毒梭菌 E.结核分枝杆菌、脑膜炎奈瑟菌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 187 关于细菌内毒素的描述,下列哪项不正确 A.其化学成分是LPS B.主要由革兰阴性菌产生 C.可经旁路途径激活补体 D.对热不稳定 E.可使鲎血液变形细胞溶解物凝固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 188 胞内寄生菌不包括 A.立克次体 B.军团菌 C.结核分枝杆菌 D.痢疾杆菌 E.伤寒杆菌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 189 不属于正常体液与组织中的抗菌物质是 A.抗生素 B.溶菌酶 C.补体 D.乙型溶素 E.白细胞素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 190 参与吞噬细胞依赖氧杀菌作用的物质是 A.溶菌酶 B.脂肪酸 C.乳酸 D.蛋白酶 E.MPO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 191 能直接识别和结合病原体的巨噬细胞受体是 A.CD14 B.甘露糖受体 C.C3b受体 D.iC3b受体 E.LPS结合蛋白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 192 参与胞外菌免疫应答的T细胞主要是 A.Th0细胞 B.Th1细胞 C.Th2细胞 D.TC细胞 E.TS细胞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 193 恢复期细菌性传染病患者以及携带有某种病原但未出现临床症状的健康人为 A.带菌者 B.病毒携带者 C.带菌动物 D.STD E.CPE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 194 病毒性传染病的隐性感染者称为 A.带菌者 B.病毒携带者 C.带菌动物 D.STD E.CPE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 195 性传播疾病指病原体主要通过性接触方式传播而引起的疾病,缩写为 A.带菌者 B.病毒携带者 C.带菌动物 D.STD E.CPE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 196 在体外实验的细胞培养中,接种杀细胞性病毒可致细胞发生病变,称为 A.带菌者 B.病毒携带者 C.带菌动物 D.STD E.CPE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 197 人兽共患病病原体来自 A.带菌者 B.病毒携带者 C.带菌动物 D.STD E.CPE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 198 Inv基因编码的蛋白为 A.定居因子 B.黏附因子 C.侵袭素 D.超抗原 E.黏附素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 199 大肠埃希菌黏附素称为 A.定居因子 B.黏附因子 C.侵袭素 D.超抗原 E.黏附素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 200 细菌的蛋白质性黏附物质为 A.定居因子 B.黏附因子 C.侵袭素 D.超抗原 E.黏附素 正确答案:E

(2) 微生物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