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语文《三峡》优质课教案

发布时间:2019-06-21 21:21:13

三峡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三峡》是人教版年级册第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是本套初中语文教材的第一个文言诗文单元,所选诗文都是我国古代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秀篇章,以描写景物为主,融入作者细腻的情思,情景交融,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三峡》是郦道元抒写三峡风光的游记散文,是本单元的第一篇教读课文,也是《新课程标准》推荐的古诗文背诵篇目。从编者的意图来看,显然出于以下几点考虑:

发挥朗读的教学功能。《三峡》带有骈文特点,多用四字句,整饬华美,音律和谐,特别适合学生朗读。因此要充分发挥朗读的教学功能,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韵律美。

引导学生调动联想和想象,体会景物之美,学习写景的方法本文以凝练生动的笔墨描绘了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山水景色。因此要注意引导学生调动联想和想象,还原作者观景时的情境和视角,在头脑中再现文中描绘的景物,体会景物的特点和神韵,关注行文的结构布局、色彩搭配、动静结合等技法,体会“诗中有画”的妙处。

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在山水中寄托的情感。本文是典型的写景文,但它最后点到了人,因此要引导学生了解情景交融、人景和谐才是写景文章的生命。

④在七年级学习文言文的基础上,积累文言词语,为今后学习文言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八上的学生要在七年级的基础上继续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还要进一步关注古今汉语的差异性。八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思维深度,学习欲望比较强烈,会在课堂畅所欲言,在老师的指导下会愿意去接受学习文言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考虑,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朗读课文,体会文章节奏鲜明、音韵和谐的特点。

2.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课文情境,感受长江三峡雄伟的形势和奇丽的景色。重点

3.领会课文运用精练生动的语言描绘景物特征的写法特点。难点

4.养成积累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习惯。

教学课时:2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学生齐读导语。

三峡景色奇绝,两岸高山对峙,崖壁陡峭,江中水流湍急,险滩密布,历代文人多有吟咏。

2.学生齐读本课的四个环节。

识文词 知文意 诵文章 赏文段

(目的:用朗读导语的方式导入新课,不蔓不枝;识文词,知文意,诵文章,赏文段,明确告知学生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有的放矢。)

(二)识文词

1.学生大声自读课文、注释,时间为四分钟。

2.趣味识字。(找一找,读一读)

带“山”字旁的字和它们的意思。

巴东三峡 峡:两山夹水的地方。

重岩叠嶂 岩:巨石凸起形成的山峰;嶂:高耸如屏障的山峰。

绝巘多生怪柏 巘:极高的山峰。

清荣峻茂 高而陡峭。

带“氵”字旁的字和它们的意思。

沿溯阻绝 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

素湍绿潭 湍:急流的水。

悬泉瀑布 瀑:从河床陡坡或悬崖倾泻而下的水流。

飞漱其间 漱:冲荡。

林寒涧肃 涧:此指峡谷。

泪沾裳 沾:浸湿。

3.特别强调。(说一说)

自非:如果不是。 阻绝:阻断。 :偶或。 奔:飞奔的马。 御:驾着。

良:甚,很。 肃:肃杀,凄寒。 响:回声。 隐天蔽日:把天遮住了,把太阳也挡住了。

清荣峻茂: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指江水清激,两岸山峰高峻,山上草木茂盛。

(目的:实现教学目标4,将原本枯燥的认字、识字过程变得有深度、有趣味。)

知文意

师读一段课文,生译读一段文字。

翻译1:在三峡七百里中,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没有一点儿中断的地方。层层叠叠的高峰,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在正午和半夜,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翻译2在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船只都被阻断。如有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有时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达江陵。中间相距一千多里,即使骑着飞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思考:为什么要把“夏水”放在前面写呢?

表现夏季水急、大的特点,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三峡最特别的、最雄阔壮丽的景色。明确夸张、对比的手法。

翻译3在春、冬两个季节,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奇形怪状的柏树;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这是文中写得最美妙的一段。画面很美,景物众多,特别是语言极其精致。后面会专门欣赏这个段落。翻译4每到秋天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清凉,山涧寂静。常有高处的猿猴在拉长声音鸣叫,

连续不断,凄凉怪异。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渔歌唱道:“巴东三

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提示学生批注:写景的文章,最终要落脚到写人上。这篇文章是典型的写景文,但它最后点到了“渔者歌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人与景的和谐才是写景文章的生命。

这一段还有一个技巧——照应。“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照应的是第一段的“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这种照应的结构使文章更加饱满丰厚。

(目的:初步完成教学目标12。)

诵文章

共三次训练。

1.读好领起词的短暂拖音。

/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

至于/夏水襄陵

/王命急宣

有时/朝发白帝

/乘弃御风

/素湍绿潭

每至/睛初霜旦

/渔者歌日

2.读好四字词语的节奏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

3.读好特别之处的顿音

沿//阻绝 ///

猿鸣三声/// ……

(目的:在朗读训练中融入句子的理解、结构的赏析,实现教学目标1,进一步完成教学目标3。)

赏文段

师范读代表《三峡》整篇文章的语言美的第三段。

生思考:这一段语言文字的表达之美在什么地方?(提示:层次、动静、声色、俯仰等,都可以品析。)关注点:

1.层次清晰:先点明时令,再写江水,然后写山岩,最后议论抒情,可谓情景交融。

2.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素湍绿潭”动静相衬。“湍”是急流,“潭”是深水;“素”是白色,“绿”是绿色。水的形态、颜色都出来了。素湍回清,绿潭倒影,这八个字就是写水之美的。

3.“悬泉瀑布,飞激其间”写出了水的高度、速度,暗写声响,我们似乎能听到水撞悬崖的声音。

4.视角的变化:先从俯瞰的角度写“素湍绿潭”,再从仰视的角度写“悬泉瀑布”。

(目的:实现教学目标23。)

(六)小结

《三峡》带给我们的就是美景、美情,美的文章结构,美的语言运用,美的表现手法,无尽的美。

生齐读课文。

(七)作业

阅读课文的前后文,思考:作为一部以介绍大小河流为主要内容的地理著作,《水经注》在介绍河流的同时讲述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民间歌谣等内容,有什么意义?

丹山西即巫山者也。又帝女居焉,宋玉所谓天帝之季女,名日瑶姬,未行而亡,封于巫山之阳,精魂为草,实为灵芝。所谓巫山之女,高唐之阻,旦为行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旦早视之,果如其言。故为立庙,号“朝云”焉。其间首尾百六十里,谓之巫峡,盖因山为名也。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江水又东迳石门滩,滩北岸有山,山上合下开,洞达东西,缘江步路所由。刘备为陆逊所破,走迳此门,追者甚急,备乃烧铠断道。孙桓为逊前驱,奋不顾命,斩上夔道,截其要径。备逾山越险,仅乃得免。忿恚而叹曰:“吾昔至京,桓尚小儿,而今迫孤,乃至于此。”遂发愤而薨矣

部编版初中语文《三峡》优质课教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