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发布时间:2020-04-03 04:17:49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1.疾病:疾病是在一定病因作用下,机体稳态(homeostasis)发生紊乱而导致的异常生命活动的过程。(或疾病是机体杂内外环境中一定的致病因素作用下,因稳态破坏而发生的内外环境紊乱和生命活动障碍。)

2.亚健康:亚健康是指非健康、非患病的中间状态

3.死亡:死亡是个体生命活动的终止,是生命的必然规律。

脑死亡:指全脑(包括大脑、间脑和脑干)功能不可逆的永久性丧失以及机体作为一个整体功能的永久性停止。

4.高渗性脱水:是指体液容量减少,以失水多于失钠、血清钠浓度>150mmol/L和血浆渗透压>310mOsm/L为主要特征的病理过程。

低渗性脱水:是指体液容量减少,以失钠多于失水、血清钠浓度<130mmol/L和血浆渗透压<280mOsm/L为主要特征的病理过程。

等渗性脱水:水与钠按其在血浆中的浓度比例丢失而引起体液容量减少,血清钠浓度及血浆渗透压维持在正常范围(血钠浓度130~150mmol/L,血渗透压维持在280~310mmol/L)。

5.AG:即阴离子间隙,是指血浆中未测定的阴离子(UA)与未测定的阳离子(UC)的差值,即AG=UA-UC。正常范围为10~14mmol/L

6.脱水热:脱水严重的患者,由于皮肤蒸发的水分减少,机体散热受到影响,而导致体温升高,尤其是婴幼儿因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而容易发生脱水热。

7.低血钾症:血清钾浓度低于3.5mmol/L称为低血钾症。

高血钾症:血清钾浓度高于5.5mmol/L称为高血钾症。

8.缺氧:是组织、细胞因供氧不足或用氧障碍而发生代谢、功能和形态结构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

乏氧性缺氧:是由于动脉血氧分压降低,血氧含量减少,导致组织供氧不足的缺氧,又称低张性缺氧。

血液性缺氧:是由于血红蛋白含量减少或性质改变导致的缺氧。此时动脉血氧分压和氧饱和度均为正常,故又称等张性低氧血症。

循环性缺氧:是指因组织血液灌流量减少而引起的缺氧,又称为低血流性缺氧或低动力性缺氧。

组织性缺氧:是指因住址、细胞利用氧的能力减弱而引起的缺氧,又称为氧化障碍性缺氧。

9.发热:发热是指在发热激活物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当体温升高超过正常值的0.5℃时,称为发热。

10.过热:过热是由于体温调节机构功能失调或调节障碍,使得机体不能将体温控制在与调定点相适应的水平而引起的非调节性的体温升高。

11.外致热原:来自体外的发热激活物称为外致热原。

12.内生致热原: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体内某些细胞产生和释放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称为内生致热原。

13.热限:发热(非过热)时,体温升高很少超过41℃,通常达不到42℃,这种发热时体温上升的高度被限制在一定范围内的现象称为热限。

14.应激原:任何刺激,只要其强度足够引起应激反应,即为应激原。

15.急性期蛋白APP):急性炎症、感染、组织损伤时血浆中某些蛋白质升高,这些蛋白称为急性期蛋白,这种反应称为急性期反应。

16.应激性溃疡:是指在大面积烧伤、严重创伤、休克、败血症、脑血管意外等应激状态下所出现的胃、十二指肠粘膜的急性损伤,其主要为胃及十二指肠黏膜的糜烂、溃疡和出血。

17.心身疾病:一类以心理社会因素为主要病因或诱因的躯体疾病称为心身疾病。

18.热休克蛋白HSP):在热应激时新合成或合成增多的一组蛋白质称为热休克蛋白。

热休克反应HSR):生物机体在热应激(或其他应激)时所表现的这种以基因表达变化为特征的防御适应反应称为热休克反应。

19.缺血-再灌注损伤:缺血的组织、器官经恢复血液灌注后不但不能使其功能和结构恢复,反而加重其功能障碍和结构损伤的现象称为缺血-再灌注损伤。

20.钙超载:各种原因引起的细胞内钙含量异常增多并导致细胞结构损伤和功能代谢障碍的现象,称为钙超载。

21.细胞凋亡:是指在体内外因素诱导下,由基因严格调控而发生的自主性细胞有序死亡。

22.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一种由不同原因引起的以全身性血管内凝血系统激活为特征的获得性综合征,先发生广泛性微血栓形成,继而因大量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消耗(有时伴有纤溶亢进),导致多部位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及微血管性溶血性贫血。

23.休克:休克是机体在严重失血失液、感染、创伤等强烈致病因素作用下,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组织血液灌流量严重不足,以致机体细胞和各重要生命器官发生功能、代谢障碍及结构损害的病理过程。

24.SIRS(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是指感染或非感染因素作用于机体而引起的一种难以控制的全身性瀑布式炎症反应综合征。

25.MOD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在严重创伤、感染、休克、烧伤等急性危重病时或在其复苏后,同时或相继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器官的功能损害,以致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必须靠临床干预才能维持的综合征,称为MODS

26.CARS(代偿性抗炎反应综合征):在SIRS发展过程中随促炎介质的增多,体内内源性抗炎介质产生也增多。适量的抗炎介质有助于限制炎症,恢复内环境稳定;如抗炎介质释放过量并占优势,则引免疫功能的抑制及对感染的易感性增高,导致代偿性抗炎反应综合征。

27.心功能不全:是指各种病因引起的心肌舒缩功能降低或心室充盈受限,导致以心排血量减少,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为特征的循环功能障碍。

28.心力衰竭:若致心功能障碍的病因较重或不断发展,使心脏舒缩功能受损加重或充盈严重受限,在有足够循环血量的情况下,心排量明显减少到已不能满足日常代谢的需要,导致全身组织器官灌流不足,同时出现肺循环或(和)体循环静脉淤血等一系列临床综合征,即为心力衰竭。

29.肝肾综合征:严重急、慢性肝功能不全患者,在缺乏其他已知肾衰竭病因的临床、实验室及形态学证据的情况下,可发生一种原因不明的肾衰竭。表现为少尿、无尿、氮质血症等。这种继发于严重肝功能障碍的肾衰竭称为肝肾综合征。

30.急性肾衰竭ARF):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双侧肾泌尿功能急剧降低,导致机体内环境出现严重紊乱的病理过程。

31.慢性肾衰竭CRF):各种慢性肾疾病引起肾单位进行性、不可逆破坏,使残存的有功能的肾单位越来越少,以致不能充分排除代谢废物及维持内环境稳定,出现代谢废物和毒物在体内潴留,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以及内分泌功能障碍,由此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这一病理过程称为慢性肾衰竭。

32.意识障碍:临床上意识障碍通常是指觉醒系统的不同部位受到损伤,产生意识清晰度和意识内容的异常变化。意识障碍往往是急性脑功能不全的重要表现之一,是病情变化的重要信号,其程度可以作反映病情轻重的重要指标。

33.阿尔茨海默病(AD):AD是典型的神经性疾病,其特征是进行性痴呆和脑神经细胞内神经原纤维缠结和细胞外淀粉样物质沉淀而形成老年斑。

34.呼吸功能不全:是指由于外呼吸功能障碍,致使动脉血氧降低,或伴有动脉血二氧化碳升高的病理过程。

35.AR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是在多种原发病过程中,因急性肺损伤引起的急性呼吸衰竭,以进行性呼吸困难和顽固性低氧血症为特征。

36.代谢性酸中毒:是指血浆中HCO3-原发性减少,而导致pH降低的酸碱平衡紊乱,是临床上最常见的酸碱失衡。

呼吸性酸中毒:是指血浆中PaCO2原发性增高,而导致pH降低的酸碱平衡紊乱,也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酸碱失衡。

代谢性碱中毒:是指血浆中HCO3-原发性增高,而导致pH升高的酸碱平衡紊乱。

呼吸性碱中毒:是指血浆中PaCO2原发性减少,而导致pH增高的酸碱平衡紊乱。

37.细胞信号转导:细胞通过位于胞膜或胞内的受体感受信息分子的刺激,经过细胞信号转导系统的转换而影响其生物功能的过程,叫做细胞信号转导。

38.受体上调受体数量增加。

39.受体下调:受体数量减少。

40.受体减敏:靶细胞对配体刺激的反应性减弱。

41.受体增敏: 在缺乏配体时自发激活或对正常配体反应性增强。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