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四大文化

发布时间:2014-02-17 20:59:44

——朝阳四大文化介绍

朝阳,多么美丽的名字,看到或听到她,你的眼前会呈现出满天的红霞、喷薄的日出、云蒸霞蔚的壮观景象。

一、朝阳的基本情况

“朝阳”一名始于清代乾隆四十三年(1778)。据民国二十年(1931)《朝阳县志》记载,因城址东邻凤凰山,山形如青凤昂首展翅对城似鸣状,即取《诗经∙大雅篇》“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之意,引“凤鸣朝阳”之句而取“朝阳”二字命名。

朝阳市位于辽宁省西部,南临河北省,北接内蒙古自治区。地处京、津、唐和东北城市群中间,是东北通往关内的咽喉要道。朝阳面向沿海,背依腹地,地理位置优越。全市及辖区县总面积19736平方公里,占辽宁省的七分之一,总人口344万,由汉、蒙、回、满、朝鲜、锡伯族等30多个民族组成。市区面积50平方公里,人口50多万。

朝阳,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底蕴,在这片充满生机和希望的热土上,有多少美丽的传说在这里流传,有多少历史大戏在这里上演,有多少风云人物在这里弄潮,有多少震惊世界的奇迹在这里诞生……。朝阳,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神奇的古生物化石文化,悠久的三燕文化、神圣的牛河梁红山文化、丰富的佛教文化,构成了朝阳辉煌灿烂文化中四朵美丽的奇葩,正在绽放出夺目的光彩。

二、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一) 独一无二的化石文化——朝阳——世界古生物化石的宝库

宇宙间最神秘、最被崇拜的因素是生命。人类越进步,社会越发展,科学技术越发达,对生命的起源、演化和发展也就越关注。地层中广泛分布的古生物化石是最精美、最生动的语言,古生物化石从表面看只是石头而已,但深入审视,其中蕴藏着许多万物造化的天然信息密码,蕴藏着科学和艺术的内涵,所以,从利用的角度讲,化石具有艺术观赏效果和美学上的鉴赏享受效果(艺术性)、科学内涵(科学性)和文化底蕴(文化性),可令人们追溯生命之历程和自然历史的脚步,同时,可增长民族自豪感和地方优越感(教育性),还可以拓宽现代人心理空间和精神世界(引导性)。不仅如此,它还能给我们展示一幅史前时期生物历史的画卷,给人以知识,给人以大自然美的享受。古生物的遗体能成为化石的机会极为稀少,大概为十万分之一,沉睡了亿万年的化石重现于世,是大自然的杰作,珍贵过于宝石。

亿万年前的辽西地区曾经是一片生态繁荣的绿洲,到处山青水秀,湖流遍地,草木葱笼,万物繁盛。突然有一天,火山开始爆发,汹涌的岩浆不仅很快让湖泊干涸,更吞掉了全部生命,埋葬沉积,变成了化石,地壳变迁,沧海桑田,曾经的火山岩埋藏的秘密,终于被人类发现。辽西朝阳的古生物化石,蜚声中外。记录在晚侏罗纪早白垩纪时期的渐变和突变的各种地质事件,为我们今天科学研究提供了珍贵的物证。

1973年,在朝阳大地上,发现了第一块恐龙化石,1987年发现了鸟类化石。1990在朝阳及其周边地区,突然石破天惊,地球为我们洞开了一扇窗口,生命进化的历史为我们打开记录恐龙时代的一页——在地下沉睡了一亿多年的生灵万物,带着灾难和幸福,带着美丽和狰狞,一个个从地下涌出……一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化石宝库打开了大门。

到目前为止,辽西朝阳一带发现的鸟类、鱼类、爬行类、两栖类、哺乳类、鳄类、翼龙类、双壳类、昆虫类和植物类化石,共包括11门、36纲、65目、171科、343属、628种,可以说朝阳化石甲天下。这些化石发现,几乎囊括了中生代向新生代过渡的所有生物门类。构成了一个系统、完整的中生代“热河生物群”。目前,在朝阳境内发现的化石呈现六个特点:年代最早,鸟化石最多,属种最多,密度最大,含鸟化石层最多,未知领域最广。同时还拥有多项世界之最1.最早的鸟类化石群(孔子鸟、娇小辽西鸟、朝阳鸟),打破了始祖鸟一统天下的局面。2.拥有世界上保存最好的早期哺乳动物骨架(张和兽)。3.保存最完整的早期蛙类(三燕丽蟾)。4.这里有世界上第一批长有“羽毛”的恐龙:中华龙鸟、北票龙,原始祖鸟和尾羽鸟。5.地球上第一朵“花”(被子植物的“辽宁古果”)绽开的地方和第一只鸟(长有羽毛的中华龙鸟)飞起的地方。[距今1.45亿年(晚侏罗纪)的被子植物“辽宁古果”的发现,改写了被子植物起源史] [中华龙鸟的发现改写了教科书中鸟类起源于德国始祖鸟的学说]鸟类、带毛恐龙和被子植物的化石发现,被称为“20世纪最惊人的古生物发现”。

国内外专家认为,朝阳拥有的的古生物化石独一无二、举世无双。第一、具有广泛性。就一般规律而言,化石保存下来的可能性为万分之一,在这万分之一是发现的可能性又是万分之一。但在朝阳境内,除了几条年轻的山脉外,到处是含化石的地层。第二、具有不可再生性。这些生物化石大多形成于1.25亿年前,独特的地理、地质条件才能使它形成,而且不可再生。第三、具有世界性。它的蕴藏、发现、保护、利用,绝不是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事情,而是属于全世界。第四、具有人文性。化石与人类息息相关,其中含有人类起源信息和人类生存环境信息。朝阳是一部内容丰富、独一无二的古生物及地学研究教科书,是“世界级的古生物宝库”。

辽西化石不仅种类繁多,保存的完好程度也令人叹为观止。许多鸟类和恐龙除了骨骼等硬体部分保存完整外,还完整地保存了羽毛、毛状皮肤衍生物、皮肤印痕等结构。一些恐龙甚至保留了胃部食物残留物、胃石及卵。辽宁朝阳因此享有了化石宝库的美誉。美国著名古生物学家奥斯特罗姆说:“世界上没有其它地方在如此关键的时间,保存如此完好的、如此多的化石群落!”

[鸟飞朝阳惊天下]

辽西朝阳化石的重大发现,是从一位普通的农民开始的。1973年,朝阳县胜利公社农民阎志有在生产队打井时,一炮崩出一块紫红色的骨状石头,细心的农民阎志有把它打上包裹,邮到了中国科学院。不久,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研究员就来到了胜利乡,确认这种恐龙化石标本属于新种鹦鹉嘴恐龙。这就是辽西发现的第一件恐龙化石。从此阎志有就成了“龙迷”,经常漫山遍野地找化石。终于在1987年,他又发现了辽西的第一件鸟类化石凭他不断积累的化石知识,他感觉这个化石不是一般的鸟类化石,于是,他致信北京自然博物馆著名古生物专家饶成刚教授。经过教授和美国古生物学家鲍尔·赛雷诺研究,把它命名为“三塔中国鸟”,它生活在一亿二千万年前的早白垩世,特征与始祖鸟相似,还具有恐龙的特征。很可能是由恐龙向现代鸟类进化过程中的过渡类型。他说,发现这样一个处于恐龙和鸟类之间的过渡类型的鸟化石,是令人振奋的事情。

而更令人振奋的是,在19909,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专家周忠和,在朝阳县波罗赤乡寻找鱼类化石时,意外地发现了鸟类化石。几年时间,周忠和等在这里一共发现了30多件鸟化石。这些鸟类虽然发现于同一地点和同一地质时期,但体质特征却有很大的不同。专家把这些新鸟类分别命名为燕都华夏鸟、始华夏鸟、郑氏波罗赤鸟、北山朝阳鸟和凌河松岭鸟。

华夏鸟类群带给古生物界的惊喜未已,一个更大的惊喜接踵而来。1993年,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专家侯连海、周忠和、胡耀明等,在北票市上园镇一带又发现了一种新鸟类,认为这是除始祖鸟外世界上发现的最早也是最原始的鸟类。为了纪念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把它命名为孔子鸟。根据体质特征的不同,孔子鸟又分为圣贤孔子鸟、川州孔子鸟、孙氏孔子鸟和杜氏孔子鸟4个种。孔子鸟生活在1.25亿年前也属于早白垩世的地质时期,它和华夏鸟类群相比,离始祖鸟又近了一些。它与始祖鸟相比,已经有了角质喙。是目前解剖特征上最接近始祖鸟的化石鸟类,它能攀援树木,也具有飞行能力。它也是目前发现的最早具有角质喙的鸟类。奇怪的是,孔子鸟虽然翅膀上有爪子,但嘴里却不像其它古鸟类一样,没有牙齿。始祖鸟130多年来在世界上只发现了7件化石,而孔子鸟最多曾在15平方米的层面上发现了12只。目前这种鸟类的发现估计已达万计。辽宁鸟代表了迄今时代最早的现代鸟类,飞行能力良好 。始反鸟代表了已知最原始的反鸟。娇小辽西鸟是已知最小的中生代鸟类。这些化石 的发现改写了鸟类的进化史,填补了鸟类演化的空白,它打破了100多年来始祖鸟在鸟类起源研究领域一统天下的格局。中国的鸟化石材料是认识早期鸟类的基础,是鸟类起源和早期进化历史研究的灯塔。并且侯连海教授提出了孔子鸟冀北鸟华夏鸟鱼鸟现代鸟的指爪及鸟翼的演化序列。

孔子鸟的发现,在世界古生物界又刮起一阵中国风。1998年和1999年,美国的《发现》杂志都把孔子鸟的研究发现评为该年度全球100件重大科技新闻之一。

华夏鸟类群的新发现

    上河首,是继波罗赤、尖山沟、四合屯以后,朝阳地区发现的又一个可以与德国的索伦霍芬相提并论的化石产地。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继在波罗赤、尖山沟和四合屯的化石发掘后,2000年又在上河首进行了两次发掘,发现了被命名为朝阳长翼鸟和马氏燕鸟两种新鸟类。朝阳长翼鸟

    具有类似现代鸟类有稳固的胸廓供发达的肌肉附着,并具有较长的前肢,表明它具有较强的飞行能力,故而有长翼之称;它的嘴较长,表明它适宜水中捕食;它的后肢拇趾与其它三趾对握,表明它适宜树栖生活。马氏燕鸟,因朝阳为“三燕古都”和纪念美国古鸟类学家马丁而名。这种鸟个体较小,颌部有牙,在飞行结构上与现代鸟类已没有明显的区别。

大平房,是继上河首之后又一个世界级化石产地。2001年下半年,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专家在这里收集到一件鸟类化石,经过专业人员在显微镜下长达3个多月的精心修复,一个长达70多厘米的大型鸟类露出了本来面目。这个比始祖鸟晚3000万年的鸟类,其原始性却仅次于始祖鸟。始祖鸟虽然有进步的鸟类羽毛,却拖着一条像爬行动物一样的尾巴,成为恐龙向鸟类过渡的重要证据。而这只鸟保留着一根由20多枚尾椎骨组成的细长尾巴。现代鸟类和绝大多数古鸟类尾椎骨数量不多,最后几节愈合成叫“尾综骨”的骨杆,以供尾羽附着。在迄今发现的鸟类化石中,唯有这只鸟和始祖鸟一样,保存了完整的尾椎骨而没有尾综骨。这些特征和驰龙类恐龙十分相似,说明鸟类和这类恐龙关系十分密切。这只鸟的第二脚趾特别发育,和奔龙类、伤齿龙类的小型兽脚类恐龙相似。周忠和、张福成在20027月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报道了他们的研究发现,根据它的原始性特征把它命名为原始热河鸟,属名热河是因朝阳一带被化石学术界称为热河生物群。

  周忠和等报道称,原始热河鸟体内保存了许多植物种子化石,这在中生代的鸟类研究中是首次报道。在我国发现的数百件鸟类化石中,这是第一件保存了有关食性的直接证据。非常有趣的是,原始热河鸟的牙齿已经十分退化,但是上下颌都十分粗壮发达,推测可能是为了适应吃种子的需要。另外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它体内的种子都比较完整,保留了比较新鲜的外表。虽然这些种子属于什么样的植物,是属于被子植物还是裸子植物,还需要进一步的证据和研究,但可以反映出当时草木繁盛,果实累累的生态景象。热河鸟体内保存的种子化石表明,鸟类的食种子行为在鸟类演化很早的阶段已经开始出现。同时,这一化石还为研究动植物的相互关系和协同演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材料。

    朝阳一带的鸟类化石,无论在种类方面还是数量方面或者保存之精美方面,在全世界都是无与伦比的。这些化石的发现与研究,为认识早期鸟类的演化辐射和古生态提供了独特的窗口。这些同期不同类的鸟,在大小、运动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表明,到了早白垩世鸟类已经出现了快速的生态分化现象,并形成多个支系向前演化发展。有些代表原始、保守的一类,如孔子鸟、热河鸟、华夏鸟、中国鸟等,它们处在鸟类进化的旁系上,到白垩纪末或之前,像恐龙一样绝灭了。唯有一个支系,代表的是进步的一类,如辽宁鸟、朝阳鸟和松岭鸟等,它们有可能演化成现生鸟类。

   到目前为止,辽西朝阳一带发现的鸟类化石达2030多种,朝阳己出土各种鸟化石数千枚。朝阳所产鸟化石,为研究早期鸟类和其他生物的生理习性和恢复古环境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证据。美国古鸟类学家马丁说:“我们对早期鸟类演化的了解,真正革命性的变化发生在中国最近的5年……它们的出现改写了鸟类进化的历史。”而那些带毛恐龙的发现使得更多科学家相信,鸟类是由那些恒温的小型兽脚类恐龙进化而来。这也就是说:6500万年前地球上的恐龙并没有灭绝,有一支已经变成了鸟儿,正在我们的头上飞。除此而外,热河生物群还首次发现了真正会飞的“恐龙”,为鸟类飞行的树栖起源说,并经历了一段滑翔阶段的假说提供了关键性证据。被称为“中生代原始鸟类研究的灯塔”。

[恐龙长毛世界殊]

20世纪70年代,国际古生物界掀起一场轩然大波,一种新理论打破传统概念,提出恐龙不是变温的冷血动物,而是恒温的热血动物。由此推演出许多惊世骇俗的理论。比如:恐龙并没有断子绝孙,鸟类就是它们的后裔[yì];恐龙不一定长满光秃秃的鳞片,他们可能身上长毛。但长毛恐龙的化石一直踏破铁鞋无觅处。

19969月,当时中国地质博物馆馆长季强博士,向新闻界公布了一条爆炸性新闻:在辽西获得一块珍稀鸟类化石标本。这种鸟类代表了由小型恐龙向鸟类演化的过渡类型。他们把它命名为原始中华龙鸟,被称为“第一只鸟”。他们描述,这种动物前后肢已经分异,身上有原始羽毛,嘴里有粗壮锐利的牙齿,尾长,尾椎骨超过50个。1998年,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陈丕基等,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报道了他们对原始中华龙鸟化石另一半——正模的研究。他们认为中华龙鸟是一种恐龙,把它归入了美颌[hé]龙科,认为它代表一种原始的虚骨龙类。古鸟类学家周忠和说:“中华龙鸟的真正意义在于它是第一件带毛的恐龙化石。带毛的恐龙可以证明鸟起源于恐龙。鸟有羽毛不奇怪,恐龙有羽毛才是奇特的。” 羽毛是鸟类所特有的,在恐龙身上发现了类似羽毛的结构,意味着鸟类与兽脚类恐龙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亲缘关系。中华鸟龙不具有真正的羽毛,具有绒羽状结构,且一系列骨骼特征,如叉骨形态、肩胛骨与肱骨的关节等与始祖鸟很接近,是形态特征上最接近于鸟类的兽脚类恐龙。 为鸟类起源于小型兽脚类恐龙的学说提供了直接证据。

中华龙鸟发现于北票市四合屯化石产地。此地后来又发现了千禧中国鸟龙化石。后来,科学家在朝阳地区发现了长有真正羽毛的小型兽脚类恐龙,被命名为原始祖鸟、邹氏尾羽龙、董氏尾羽龙和营树栖生活的赵氏小盗龙与顾氏小盗龙化石。其中,顾氏小盗龙四肢都长有具飞行功能的羽毛,被称为“四翅恐龙”。

带毛恐龙的发现,为热血恐龙理论、鸟类恐龙起源树栖说理论提供了化石依据,为羽毛起源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

[飞龙在天称霸主]

当恐龙在大地上称王称霸的时候,翼龙却统治着蓝天。翼龙并不是会飞的恐龙,而是一种会飞的爬行动物。翼龙飞上蓝天要比鸟类早7000多万年。鸟类是靠羽毛翱翔于蓝天,而翼龙却靠翼膜克服地球的引力。

迄今为止,世界上已经发现了120多种翼龙化石,最大的翼展达12,相当于一架F—16战斗机。但最小的翼龙却像麻雀那么大。辽西朝阳及其周边地区目前已发现了1010种翼龙,包括东方翼龙、陈氏北票翼龙、秀丽郝氏翼龙、宁城热河翼龙、张氏朝阳翼龙、顾氏辽宁翼龙、杨氏飞龙、布氏努尔哈赤翼龙和隐居森林翼龙。其中,最大的杨氏飞龙和努尔哈赤翼龙翼展达25,最小的是最近发现的隐居森林翼龙,翼展只有28厘米。

1901年,英国古生物学家西利提出,翼龙具备快速运动的能力,像蝙蝠一样,应该体上有毛。1970年,苏联科学院的萨洛夫在哈萨克斯坦发现了一件比较完整的带有毛的翼龙化石。萨洛夫把它叫作“披毛发的魔鬼”或“邪恶的神灵”。2002年,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汪筱林等在凌源周边地区,发现了一件真正长毛的翼龙,把它命名为宁城热河翼龙,由此进一步证明至少有一部分翼龙属于温血的恒温动物。

翼龙作为爬行动物,应该是卵生的。但科学家由于找不到化石证据一直争论不休。2003年,汪筱林和周忠和在和朝阳毗[pí]邻的义县,发现了世界上第一枚具有胚胎的翼龙蛋化石。这一发现引起世界轰动,被美国《发现》杂志评为2004年全球100条科学新闻之一。

[祖先之祖朝阳寻]

哺乳动物早在2亿多年前的三叠纪晚期就已经出现了,但一直到白垩纪晚期,仍是一个非常弱小的种族。在恐龙称霸全球的时代里,它不过是个无足轻重的角色。所以这一时期哺乳动物化石的发现极其稀少,完整的骨架更是从未发现过。但在朝阳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化石宝库里,却发现了一些保存比较完整的哺乳动物化石。

1994年,锦州市化石收藏者张和,把他1993年在北票市上园镇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送给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专家。这个所的专家胡耀明、王元青、李传夔和美国卡内基博物馆的罗哲西等,把它命名为五尖张和兽。五尖是指这种动物的牙齿有五个尖,属名是对张和的鼓励。他们研究认为,五尖张和兽属于早期哺乳动物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一种已经灭绝了的对齿兽类。这种动物体长14厘米,好像一只大耗子。五尖张和兽化石是在四合屯附近的尖山沟发现的,地质时代属于早白垩世,距今1·25亿年。它不仅是探讨早期哺乳动物演化难得的材料,也为探讨现生哺乳动物类群的系统演化关系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1999年,中国地质博物馆季强等又报道了在上园镇四合屯发现的属于三尖齿类的哺乳动物化石,被命名为金氏热河兽,属名中的热河指这种动物属于热河生物群,金氏是把种名献给美国著名哺乳类古生物学家金肯斯。热河兽要比张和兽小。

 攀援始祖兽

2000年,已在美国匹兹堡卡内基自然历史博物馆从事古生物研究的罗哲西,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的季强研究员办公室一角的一堆化石中,看到了一块化石,当场惊羡不已。随后,罗哲西与季强合作,重新对化石进行了研究。20024月,他们在《自然》发表论文,称在中国辽宁发现了迄今世界上最古老的有胎盘类哺乳动物化石,很可能是包括人类在内的胎生哺乳动物1.25亿年前的祖先或近亲。这一新发现比原认为最古老的有胎盘类哺乳动物化石发现于西伯利亚的零散的动物牙齿向前推进了至少1500万年。

这种动物化石是在朝阳凌源市发现的,体长约14厘米,骨骼保存完好,还能清晰地展现出其浓密的皮毛。伸长的足趾表明它善于攀缘,所以把它命名为攀援始祖兽。科学家称,这是迄今为止所知的,包括人类在内的哺乳类家族中最早的成员。罗哲西说:“它是这个品种多样,极其重要的类别(哺乳类)的源头。”

人类属于有胎盘亚纲中的灵长类。自从灵长类出现以来,就一直生活在树上,至少在数百万年前人类祖先从树顶上爬下来之前都是如此。那么到底哪种动物最早开始树栖?最早的有胎盘亚纲动物是什么样子?原来,人类和虎、猴、狮、熊等哺乳动物共同的祖先,可能就是攀援始祖兽

强壮爬兽·巨爬兽

2005年初,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胡耀明、王元青、李传夔及美籍华裔科学家、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孟津在英国《自然》杂志上报道了在北票陆家屯新发现的哺乳动物强壮爬兽和巨爬兽。早在2000年,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专家李锦玲等就报道了在陆家屯发现的、被命名为强壮爬兽的哺乳动物。这种动物比以前发现的早期哺乳动物体型都大,而且既具有爬行类的特征又具有哺乳类的特征,故名。陆家屯属于义县组地层的底部,地质上属于早白垩世,距今125亿年。

新发现的强壮爬兽体长大概在60厘米左右,四肢短而粗壮,呈半直立状奔走,有点类似于现在生活在澳洲的袋獾。令科学家吃惊的是,在一具爬兽化石胃部,竟有一些鹦鹉嘴龙幼崽的骨骼。这是古生物学家首次在早期哺乳动物的肚子里发现食物,而这食物居然还是恐龙。

新发现的强壮爬兽,体型比已知的早期哺乳动物都大,而巨爬兽的体型更大,身长一米有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生代最大的哺乳动物。科学家称,估计巨爬兽也能捕食鹦鹉嘴龙。

这些发现改变了古生物界传统看法,早期哺乳动物并不是都在恐龙的阴影下生活,有的可以与恐龙争食争地甚至吃掉某些恐龙。

沙氏中国袋兽

袋鼠、袋熊、袋狸,这些奇特的动物从哪里来?一种新的化石发现告诉我们,寻根问祖到朝阳来。朝阳新发现的一种动物化石把有袋类动物的历史追溯到1.25亿年前,成为世界上已知最早的有袋动物化石

这具化石是2000年在朝阳凌源市的大王杖子义县组下部地层中发现的,地质时期属于早白垩世。这种动物骨骼保存完好,骨骼周围还保存着哺乳动物毛发和软体组织碳化后的痕迹。它的体长15厘米,头骨长3厘米,像一只大老鼠那么大。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季强和美国卡内基自然历史博物馆研究员罗哲西,在20031212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上报道了他们的这一研究发现,把这种动物命名为沙氏中国袋兽。沙氏是指外国古生物学家沙雷。

中国袋兽的腕、踝和牙齿前部都表现出有袋动物特征。罗哲西认为,早已灭绝的中国袋兽与现代有袋动物关系更近,与现代有胎盘动物关系相对疏远,可以把它归入有袋动物。他说,现代哺乳动物中99.9%是有胎盘和有袋动物,中国袋兽和始祖兽作为绝大多数现代哺乳动物最古老和最原始的代表,为研究最早期哺乳动物的习性和生活方式提供重要线索。

中国袋兽的肩部、四肢和前后足有许多现代的攀缘或树栖哺乳动物所特有的适应攀爬的骨骼特征,这说明中国袋兽和始祖兽一样,可能是树栖的。这个发现支持了19世纪英国著名古生物学家赫胥黎的理论,即最早的有袋类动物是生活在树上的。罗哲西说,在中国袋兽和始祖兽生活的时代,恐龙都占据着绝对优势,在地球上称王称霸。由于大多数恐龙都是地栖的,不少哺乳动物很可能通过在树上过日子而存活下来。

中国袋兽的牙齿特征表明它的食物是虫或小无脊椎动物。科学家认为,它生活在湖岸、河岸和树丛中,是一种在崎岖地面和树丛中都十分活跃的食虫的小型哺乳动物。

中国袋兽的化石发现显示,有胎盘动物和有袋动物可能在距今1.25亿年前就开始产生分化。罗哲西称,中国袋兽和始祖兽化石的发现,显示了胎盘动物和有袋动物分道扬镳的大致时间。所有这些事都发生在恐龙占统治地位的世界,哺乳动物能够找到各不相同的生态位并繁衍下去。他说:“否则今天就看不到可爱的树袋熊了。”

会飞的哺乳动物

人们知道,除了蝙蝠以外,哺乳动物都不会飞。可是科学家最近发现,早在至少13亿年前就有一种哺乳动物在空中飞行。在2006124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孟津与胡耀明、王元青、汪筱林、李传夔发表了题为《中国东北地区中生代一滑翔的哺乳动物》的封面文章,报道了他们的这一研究发现。

这种动物体长12-14厘米,体重大约70,大小与小型飞鼠相当,科学家把这种动物命名为远古翔兽。翔兽具有特化的牙齿结构,骨骼特征显示它是一类树栖动物。翔兽化石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保存精美的翼膜,并由四肢和尾巴支撑。与娇小的身体相比,翔兽的翼膜较大,很可能具有较强的滑翔能力。这种动物的全身覆有毛发。与现生滑翔动物一样,它也可能是夜间活动的,但不能像蝙蝠一样在空中捕捉猎物。

远古翔兽是在与朝阳毗邻的内蒙古宁城县交界的道虎沟早白垩世地层中发现的,距今至少13亿年。它代表了一类从未发现的灭绝的哺乳动物类型。

此前最早的会飞的哺乳动物记录是大约5100万年前的蝙蝠化石。翔兽化石的发现至少把飞行哺乳动物的历史向前推进了7000万年,是迄今发现的唯一与恐龙同时代的飞行哺乳动物,而当时翼龙还是空中霸主,鸟类也已经飞向蓝天。

[鱼类登陆话两栖]

生命诞生以后30多亿年中,一直生活在水中。大约3.6亿年左右,我们遥远的祖先开始向陆地进军。他们爬上陆地以后继续进化,才形成了恐龙、鸟类、牛、马以至我们人类。

在大约3.6亿年前,一群勇敢的鱼终于爬上了陆地。它们学会了用肺呼吸,鳍也变成了四肢。它们具有既能在水中栖息又能在陆地上栖息的两种生活特性,所以人们称它们为两栖类。两栖类的出现是鱼类登上陆地的第一步,是脊椎动物在进化过程中的一个巨大的转折和革命性的飞跃,具有划时代的不可估量的重大意义,所以古生物界非常重视两栖类的研究发现。蛙类属于两栖类的一种,蛙类的骨骼很细弱,它们的肉体腐烂后遗骨也很容易被风吹日晒或雨水冲击而毁坏,所以它们很难形成化石在地层中保存下来。我国在近百年来的古生物研究中,仅发现了两三块比较完整的蛙类化石,而且都是新生代(6500万年前至今)的,如距今1600万年的山东临朐的玄武蛙和距今500万年的山西武乡的榆社蛙。在北京周口店猿人遗址也发现了很多蛙类化石,但都不完整。中生代(2.25亿年前至6500万年前)蛙类化石的发现一直是个空白,直到朝阳古生物化石宝库发现后,才填补了这个空白。

1996年的秋天,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古鸟类专家侯连海到朝阳一带收集古鸟类化石资料时,意外获得一块在北票市上园镇四合屯发现的蛙类化石。经王原博士和高克勤博士研究,认为这是一种盘舌蟾类古蛙。19992月,王原和高克勤在《科学通报》上发表了他们的研究成果。

王原博士和高克勤博士研究认为,在北票发现的这种古蛙,是新的属种。他们把它命名为“三燕丽蟾”。属名“丽蟾”有化石保存精美之意。他们研究认为,三燕丽蟾的骨骼形态已经与现生的无尾两栖类十分相近,具有发育的骨骼和伸长的后肢,这表明它已经具备相当的跳跃能力。它的上颌边缘长满细细的梳状排列的牙齿,而现在的蛙类大多数没有牙齿,所以具有牙齿是原始的表现。根据这一特征判断,三燕丽蟾的舌部捕食机能及身体的运动能力可能还不够强,它的牙齿在辅助捕食中具有比较重要的作用。

三燕丽蟾生活在早白垩世地质时期,距今1.25亿年。这一化石保存在火山凝灰质页岩中,我们可以想像出,三燕丽蟾是在火山喷发时,被火山灰掩埋而留下的遗骨。

王原博士和高克勤博士认为,三燕丽蟾化石代表了亚洲最早的盘舌蟾类,是亚洲唯一一个与现生盘舌蟾类同域分布的化石种类。它还是世界上已知第二种具完整骨架的中生代盘舌蟾类。对这一材料的研究,为探讨该类群的早期演化和生物地理历史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北票中蟾

朝阳这个化石宝库,真是不虚此称,连蛙类化石这种最难发现的化石也是比肩接踵而来。

1996年,北票市章吉营乡松树营子村黑蹄子沟村民组的农民裴栋,在家门口的山上挖鱼化石时挖出了一个蛙类的化石。这个蛙类的骨架保存在从中劈开的两面石头上,形成所谓的正面模和负模。高克勤博士与王原博士对该标本的系统分类学研究,20019月他们在北美的《古脊椎动物学报》上发表了研究成果,把这一化石正式命名为北票中蟾。

北票中蟾是一种与三燕丽蟾明显不同的无尾两栖类。它的一个典型特征是与三燕丽蟾具有不同的脊椎类型,但它也包括一些与三燕丽蟾相似的原始特征,如前椎数目较多,达到9个。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北票中蟾代表无尾两栖类的一个原始的未知分支。北票中蟾的发现表明辽西热河生物群的无尾两栖类已经开始分化,而不是以单一种类为代表;这些新型原始无尾两栖类的发现也为探讨无尾两栖类的早期系统演化提供了重要材料。

[惊现世界最早花]

热河生物群含有丰富植物化石,如蕨类、松柏类、银杏类等,在植物化石的研究发现中,热点问题是追溯被子植物的起源及其早期演化。

被子植物也叫开花植物,是指种子外有包被保护的一类植物,是当今世界上最繁盛和最庞大的植物类群,有300—400个科约25万种。被子植物的兴起被称为植物发展史上,甚至是地球生物圈发展史上最重要的飞跃之一。它不仅深刻地影响了植物界,也影响着动物界,对动物界的发展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科学家认为,哺乳动物是随着被子植物的昌盛而兴起的。作为最高级的哺乳动物——人类,我们生存最重要的方面“衣”和“食”主要来源于被子植物。可以说没有被子植物人类的生存是无法想象的。但被子植物是什么时候起源的?是从哪里起源的?是起源于哪一种植物?这些难解之谜被达尔文称之为“讨厌之谜”。百余年来,全世界的古植物学家为解开这个谜,一直在苦苦寻觅,孜孜探索。

有鲜花装点的世界是美丽的,然而世界上最早的花开在哪里?1996年深秋时节,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孙革获得一件在北票市黄半吉沟发现的植物化石。这一植物植株纤细,主侧枝呈倒人字形。在貌似蕨类植物的枝条上,螺旋状排列着四十几枚类似豆荚的果实,每个果实中都包藏着24粒米粒般大小的种子。1998年,孙革等在美国《科学》杂志上报道了他们的研究发现,认为这是一种早期的被子植物,把它命名为“辽宁古果”。20多个国家的近百家新闻媒体都报道了这一发现。它被认为是迄今最早的被子植物。果实枝保存的包裹胚珠的心皮是被子植物的典型特征。该发现带来了被子植物起源研究的突破,表明亚洲东部曾经是早期被子植物分化的中心,被子植物可能起源于亚洲。与之同时代的访花昆虫则提供了动物与植物协同进化的例证。辽宁古果的发现与研究,大大推动了被子植物的起源与早期演化的研究工作。

孙革等后来又根据更多的标本对这类植物进行了更新报道。其中在200253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发表的封面文章中,孙革等增添了一个新种——中华古果。中华古果是在凌源市大王杖子乡发现的。孙革等认为这是一种水生被子植物。

[探幽地下大森林]

朝阳,是我国中生代化石木蕴藏最丰富的区域之一,它的地下埋藏着一个恐龙时代的大森林。在北京大学,在中国林业科学院,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在天津自然博物馆,在全国很多地方甚至各大城市,几乎都可以见到朝阳的化石木。化石木又称木化石、树化石、木变石、硅化木等,是亿万年前树木被埋藏在地下后,经过复杂的地质作用而形成的。辽西地区很多地方都有化石木,其中最多的地方是朝阳市北票的巴图营子。巴图营子一带,几乎漫山遍野沟沟岔岔都有化石木埋藏,过去农民常常用它筑坝墙,垒猪圈。

说明在早侏罗世后期至早白垩世期间,也就是大约1.8亿年前至1.2亿年前的恐龙时代,这里到处是一片片原始裸子植物的大森林。从化石来看,恐龙时代朝阳的树木种类非常丰富,生长得非常茂盛,树高可达几十米,直径可达一二米,树龄可达上千年。显示了这一时期全球气候温暖、雨水充沛的状况。而在朝阳一带又有许多火山和湖泊,火山经常喷发,致使小的生态环境内气温更高,湿度更大,许多树木更高大。

由于良好的沉积矿化条件,朝阳的化石木基本保留着树木原来的形态,有的保留着年轮木理,有的保留着树疤木结,有的保留着虫眼鸟窝,有的保留着烂心空洞,有的还保留着雷电大火留下的余烬,保留着千古沧桑,万代峥嵘……。

因埋藏条件的不同,或者有些还受到火山热流的烘烤,有些树木还变成了玛瑙。当环境较封闭,压力适宜时,二氧化硅溶液就结晶成为水晶晶体,如在树木的个别空洞部位就有水晶晶体形成;当环境开放,这些二氧化硅溶液就慢慢形成为玛瑙或者为玉髓。玛瑙化的化石木,密度更大,硬度更强,能划破玻璃。玛瑙化的化石木,也称树化玉。树化玉有的晶莹剔透,洁白如玉;有的树皮翠绿如染,里面黑润如墨;有的五彩纷呈,光怪陆离。

[远古鱼类大观园]

在地球的生命史上,鱼类是历史最长的脊椎动物,可以追溯到4亿多年前。白垩纪早期,朝阳一带湖流密布,碧水连天,到处是鱼类的乐园,以至在朝阳的化石发现中,发现最早和最多的也是鱼类。

朝阳很早就发现过鱼类化石。18世纪60年代,一名叫戴维的法国神父,在现在凌源市的小城子乡大新房子村一带发现了一种鱼化石,然后交给了法国的鱼类学家索瓦士研究。1880年,索瓦士把这种鱼定为鳉科属的一个新种,以戴维的姓氏建立种名。直到1901年,英国著名鱼类学家伍德华认为这是一种狼鳍鱼,把它归入了狼鳍鱼属,但保留了原来的种名,叫戴氏狼鳍鱼。

1943年以日本学者室井渡的姓氏作种名首先记述报道的。高井冬二当时把这种鱼命名为室井氏亚洲鱼,1963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鱼类专家刘宪亭等才将其归入狼鳍鱼属,成为室井氏狼鳍鱼。

中华狼鳍鱼这个名字是由英国人伍德沃德在1901年建立的。在朝阳,中华狼鳍鱼主要发现于北票市的炒米甸子、黄半吉沟、四合屯。

1988年,马凤珍、孙家儒根据在吉林南部通化发现的一种鱼类化石标本,建立了吉南鱼属。1963年刘宪亭等曾把在辽西九佛堂组地层中发现的一种鱼类命名为长头狼鳍鱼,1994年,张江永进一步研究后将其修订为长头吉南鱼。1995年,金帆等又提出,应该把在朝阳发现的常氏鱼、辽西鱼和脆弱狼鳍鱼等都归入吉南鱼类。所以,吉南鱼是朝阳一种比较多见的早期鱼类。

朝阳还有一类比较原始的早期软骨硬鳞鱼类,就是鲟类。一提到鲟,人们很快会想到我国一级保护的野生动物中华鲟、达氏鲟和白鲟等,它们被称为“活化石”。这种鱼在我国古代文献中称“鱣”、“鲔”、“鱏”。还有人认为鲟是龙的原形。鲟类化石最早发现于英国和德国的早侏罗世地层中,距今1.8亿年。朝阳的鲟鱼化石主要发现于早白垩世地层中,距今1.25亿1.2亿年。

辽西朝阳的化石发现与研究,为诸多理论研究,如鸟类的起源、飞行起源、羽毛起源、被子植物的起源等提供关键性证据,是窥视大自然奥秘的一扇天窗。这里不仅有着得天独厚的科普价值,更有着无与伦比的科研价值。同时对生物演化的一些传统观点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力。20066,世界最古老的被子植物――中华古果、最早的不会飞的鸟――原始祖鸟、最早的新角龙类恐龙――辽宁角龙、保存最完整的长羽毛的恐龙化石――千禧中国鸟龙化石,一同进入吉尼斯世界之最,创下了吉尼斯中的“吉尼斯”。 这些发现与研究震惊全世界,在世界刮起一阵阵中国风,把全世界古生物学家的目光从德国的索伦霍芬引向中国的辽西朝阳,辽西朝阳一跃成为国际古生物研究的前沿阵地。

[天造热河生物群]

大自然的造化为什么这样钟情于朝阳呢?它为什么把这么多的远古生命降临在这里呢?

令达尔文生物进化论陷入困境的“生命大爆发”,表现为一些物种的突然出现。古生物演化方面的一个重要理论叫“间断平衡论”,就是认为很多生物种类的出现具有突发性,经过一个稳定的平衡演化和发展阶段后,一部分生物会灾难性突然绝灭,但有另一部分生物会延续下来继续演化发展,所以紧跟“生命大灭绝”的是“生命大爆发”。朝阳一带的白垩纪早中期“生命大爆发”,表现为4次大的生物演化辐射和绝灭。

现在北票市上园镇的尖山沟、张家沟、四合屯、炒米甸子等化石产地,生动地记录了1.5亿年前辽西朝阳一带生物的繁盛和死亡时的景象。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被称为义县组下部。

凌源市大王杖子化石产地记录了1.22亿年时的景象,属于义县组中部。

1.21亿年接着又一次大规模火山喷发,形成的地层属于义县组上部。

12亿年前时辽西朝阳以及周边地区,形成了更广阔的湖泊和盆地地貌。这一时期沉积形成的地层,地质学上称为九佛堂组。朝阳县的胜利和波罗赤、朝阳城郊的上河首等化石产地,都是这一时期形成的。

辽西朝阳白垩纪“生命大爆发”,形成了中生代东北亚地区的一个独特的生物群,称热河生物群,它的起源中心就是朝阳地区。

[朝阳鸟化石国家地质公园]

为了更好的保护和利用这一珍稀的资源,向世界展示大自然的奥秘。朝阳市于2002年建立了总面积为10128平方公里的古生物化石市级保护区,并于2004经国土资源部正式批准建立上河首为中心园区、以北票四合屯、凌源大王杖子、凤凰山地址地貌为分景区,形成总面积2300平方公里,核心区207平方公里的辽宁朝阳鸟化石国家地质公园。

宁朝阳鸟化石国家地质公园中心园区,是在上河首化石产地建设的遗址性主题公园,2007929揭牌开园,一期规划设计面积420亩,建有12300平方米的古生物化石博物馆、地质长廊、木化石林、鱼类乐园、白垩纪乐园、民俗村等景区。是世界上化石埋藏量最大、化石种类最多、是一处集旅游观光、科研科普、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国家级地质遗址性主题公园。以其埋藏浅、品种丰富、科研价值高而闻名,朝阳鸟化石国家地质公园汇集了一千多件近年来出土的各类珍稀化石,吸引大批国内外游人参观游览,已成为朝阳必游之地。不但为科学研究、科普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基地,同时它提高了公众对保护古生物化石资源重要性的认识。

地质公园二期工程在2009526正式启动,历时三年零四个月20120926竣工。征地480亩,累计投资1.27亿元。先后建设完成了2230平方米的游客服务中心,占地2万平方米的木化石林二期、博物馆三楼展厅、木化石展厅、4D动感影院,占地1.2万平方米的地质长廊、450长的景观水系工程等。另外,还投资800余万新建了园区主次道路、围栏、绿化带等基础设施。

二期建设创造了多项世界和中国之最。1200棵木化石组成的木化石林是世界最大的木化石林,也是世界上数量最多、品相最好的木化石林。二期标志性建筑“潜龙”造型的地质长廊是我国最大的室内古生物化石挖掘现场、国内最大的一处地质剖面,也是世界唯一的中生代化石剖面。原位保存化石标本的地质长廊,开创了国内地质公园游览方式的先河,也是世界独有的艺术建筑。

古生物化石博物馆迎面立有两层楼高的“热河生物群”复原生物木雕壁画。宇宙与地球厅详细介绍了宇宙的形成、演化过程;西侧700平方米的恐龙厅展出各类恐龙立体骨架,其中有该市境内发掘的8长、4多高的最大个体恐龙化石标本。二楼为古生物化石展厅,集中展示朝阳地区出土的热河生物群化石,各种昆虫、鸟类和植物化石井然有序地陈列在四周,我们仿佛走进了一亿年前的远古世界,各种生物好像都睡着了,我们静静地赶赴一场跨越时空的约会。观众可以通过展板、实物标本、多媒体设施和互动展项,全面了解化石的成因及其他化石方面的知识。地层剖面展示厅原样保存了上河首化石产地的挖掘现场,并以图片和实物标本再现了当年的发掘情形。各种颜色的土层记载着地球沧海桑田的演变历程,向人们讲述着原生态的地球密码。一处处鱼类、鸟类及植物化石原封不动地保留在那里,面积不足半个篮球场大的展厅里,轻轻松松就可以看到几十种化石。讲解员请我们看化石地层和地面的距离,最浅处还不足一米。天啊,化石竟然就在我们脚下如此近的距离,却让它们足足沉睡了亿万年。室外木化石林占地5万平方米,一期占地1万平方米,200棵木化石巍然耸立, 虽然不见枝叶,但化石让一亿前的树木变为永恒。穿过亿万年时空隧道,21世纪的人们默默私语。

  由于在建设过程中采用很多高科技手段,观众们置身于地质公园,还可以体验到惊险刺激的地震、火山爆发等大自然奇观。狂风呼啸,电闪雷鸣,岩浆迸发,大地在颤抖,伴着鸟兽的嘶鸣,让人倍感生命的渺小,对大自然肃然起敬。

  为了增强娱乐性和参与性,馆内还设立了“与恐龙对话”、“与恐龙赛跑”等多个互动体验区。

    在化石博物馆里,最让人难忘的除了中华龙鸟,辽宁古果,还有两条鹦鹉嘴龙。它们在火山的熔岩即将吞噬它们的前一秒钟,依然温暖地爱在一起,一爱成永恒,于是,这件化石有了一个美丽而悲伤的名字《爱的永恒》。爱情用化石的方式,定格了亿万年,这不能不令观者动容。

[化石的保护]

 化石是历史留给人类的珍贵的地质遗产,这种遗产不仅属于辽宁,也属于整个世界;不仅我们这一代人要利用,还要传承给子孙后代。

――摘自朝阳市化石保护工作会议文件

然而由于人们对化石的资源属性认识不一,加之相关法律规范的缺失,导致走私、盗挖、买卖化石的非法行为屡禁不止。

  辽宁在化石保护方面先行了一步,并始终走在全国的前面。1997,“辽宁朝阳北票鸟化石群自然保护区”成立;次年,全国第一个省级化石资源保护管理部门成立;2001,全国第一部保护古生物化石的地方性法规在辽宁诞生,并于2005年进行了重新修订,颁布了新的《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如果说2001年颁布的条例强调的重点是对化石的保护和开发并重,那么新条例的侧重点就是保护。在这一立法思想的指导下,新条例对古生物化石的采掘主体,采掘程序等都作了明确规定;同时,加重了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过去经批准可拍卖或销售的一、二、三级化石,按照新条例规定一律不许收购和销售。个人或单位销售非重点保护化石,也要经省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加贴统一标识,在指定场所销售。违反条例规定,擅自采掘化石,或未按专家评审的采掘方案进行采掘,没收所采掘的化石和其他违法所得,可并处以1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造成严重后果的,可并处以3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

  法律的不断完善使辽宁的化石保护工作如虎添翼。面积1.97万平方公里的朝阳市已经决定将超过半数的面积辟为保护区。按照化石资源分布设立7个工作站,并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进行分级保护。 朝阳人热切地盼望着世界各地的朋友走进朝阳,穿越亿万年的时空隧道,去闻听远古时代的鸟语花香。

(二)三燕文化—— 朝阳——东北最古老的历史名城

三燕是指东晋十六国时期,鲜卑慕容氏在北方建立的前燕、后燕、北燕三个地方政权。三燕王朝疆域面积最大时东起辽东、西至黄河、北近大漠、南临淮北,曾占有12个州,157个郡,1579个县,人口近千万,成为当时天下第一强国。三燕时期创下了八项之:东北最早的全国性都城、东北最早的皇宫、东北最早的佛寺、东北最早的学府、东北最早的桑蚕业、东北最早的皇家园林、东北最早的科举、最早在北京建都城。三燕王朝均以龙城(今辽宁朝阳)为都城或陪都,因此龙城又被称为三燕古都。这个时期形成的文化被称为三燕文化 三燕凭借龙城这一有利地势,南征北战,扩拓疆土,经营修建,终于使龙城成为雄峙东北、威震中原的历史名城。

龙城作为十六国时期三燕的都城,在中国都城规划建筑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龙城从公元三到八世纪的500多年间,一直为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这所在。不仅是中原王朝经营东北地区的前沿重镇,还是连接华北农耕文化与东北渔猎文化、北方游牧文化区的“三岔口”,既是河西走廊丝绸之路与北方草原丝绸之路在东北的交汇点,又是通往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的中转站,因此被称为东北地区的“敦煌”。

1.三燕王朝的历史

三燕王朝是我国一支少数民族慕容鲜卑以辽西为根据地建立起的集权国家。鲜卑人一部发源于大兴安岭,为拓跋鲜卑,又称北部鲜卑,另一部分发源于位于今内蒙的鲜卑山,为东部鲜卑,包括慕容鲜卑,段鲜卑和宇文鲜卑。慕容鲜卑是鲜卑族的一个分支。 鲜卑人历史悠久,世代相传,传到曹魏时代,慕容鲜卑的酋长莫护跋,在魏国随司马懿攻打辽东公孙渊,立下战功,学汉人戴上步摇冠,迈着方步走路,被称为步摇,后转音为慕容,慕容鲜卑以此得姓。慕容家族,深受汉文化影响,又保留了北方民族的骁勇,那真是英雄辈出。

慕容鲜卑的著名政治家慕容廆[wěi]于公元238年率部占领辽西,居于徒河之青山,公元2 94年定都大棘城。(今辽宁省北票市章吉营子乡)。辽西地区自战国以来汉文化一直处于主导地位,而且是东北与华北的咽喉地带,大、小凌河流域有肥沃的土地和丰富的资源,宜农亦宜牧,这对慕容鲜卑以辽西为根据地,建立政权、逐鹿中原都具有重要意义。

慕容鲜卑入居辽西之后,不断吸收汉文化因素,逐渐改游牧经济为定居的农业经济,中原的先进思想文化、农业生产技术及货币、日用杂物、生产工具、兵器也大量输入辽西,为其所用,从而加速了慕容鲜卑的汉化过程。那些在中原无法生存的大批流民和汉族知识分子,为逃避战乱,纷纷涌入辽西,受到慕容廆的尊重,成为座上嘉宾,为慕容廆出谋划策,建立典章制度,设立郡县创办学校,为前燕国的建立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前燕

公元333年,慕容廆去世。其第三子慕容皝[huàng]以平北将军、行平州刺史统帅慕容鲜卑,接掌大权,是为第二代领导人。慕容皝也是位豪杰,但慕容家族的问题就出在豪杰太多,谁都不服谁。慕容皝的庶长兄慕容翰,是位勇将。慕容皝对这位虎将大哥最为嫉妒。所以他一上台,慕容翰就知道不好,立即逃往段鲜卑。慕容皝的两位同胞兄弟慕容仁慕容昭,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好汉,都想干掉慕容皝,自己当老大,结果还是慕容皝棋高一招,将二弟杀死。

慕容皝再攻段鲜卑,段部大败,慕容翰再逃往宇文部。慕容皝劝他回来,后终于找借口命他自杀,一代豪杰终于死在自己兄弟手里。

公元337年,慕容廆之子慕容皝自立为王,国号燕,都棘[jí]城,史称“前燕”。同年,东晋朝廷封慕容皝为燕王,承认了他在东北的统治地位。公元341年,慕容皝派阳裕、唐柱于柳城之北、龙山之西筑龙城。公元342年,慕容皝将都城由棘城迁到龙城(今辽宁省朝阳市)。东晋成帝遣使正式承认慕容皝为燕王。公元3454月,慕容皝命新宫为和龙宫,建龙翔佛寺于山上。前燕以龙城为都后,经过几年的鏖战,慕容皝东征高句丽、收纳鲜卑段部、降服扶余国、南下攻后赵,不断壮大前燕的政权的势力范围,成为东北地区的霸主。尔后,进军中原,成为北中国的统治者。慕容皝汉化较深,崇尚儒学、喜好文籍,设东庠(学校),以大臣子弟为官学生。

公元348年,五十二岁的慕容皝病死死后,追谥为文明皇帝。他的儿子慕容儁[jùn]继位。慕容儁 “博览群书,有文武干略。 慕容儁继位后举兵进攻中原,乘冉闵灭后赵、河北大乱的机会,率军南伐,攻占蓟[jì]城(今北京市西南),并于公元350年在蓟城建立新都。公元352年,慕容儁蓟城称帝,国号大燕,署置百官。慕容儁也因此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个在北京建都的皇帝。公元357年慕容儁又把都城由蓟城迁到邺[yè]城(今河北省临漳西南),把龙城作为陪都,不时往来于龙城与邺城之间。前燕政权成为南与东晋隔江对峙,西与前秦为邻,以东北为后方,雄据华北的强大政权。龙城的城市规模在不断扩大,逐渐成为东北和东北亚的中心城市。

公元360年慕容儁病逝,年四十二岁,其子慕容暐[wěi]继位年十一岁慕容儁临死前将他托付给他的弟弟慕容恪。慕容恪为太宰,哥慕容霸为河南大都督,荆州刺史,这哥俩皆前燕名将,龙兄虎弟,于364年发兵南侵,一举攻占洛阳。慕容霸封为吴王。367年,慕容恪去世,临死前对少主说:吴王才能胜我十倍,推举他做大司马,号令全国军队,我国必能统一天下。不过,慕容家的好汉实在是太多了,层出不穷。少主慕容暐的兄弟,白袍小将慕容冲,既是小帅哥,又是一员杀手小将,慕容暐让白袍小将慕容冲做了大司马,一帮鲜卑贵族憋着要害慕容霸,慕容霸在老家站脚不住,只好带着儿子慕容保(军按:一般写做)慕容令,投奔前秦去者。

北方另一大国前秦苻[fú]坚大帝上台,得王猛相助,国势蒸蒸曰上。370年,苻坚派王猛率大兵伐燕,燕军三十万迎敌。但没了慕容霸,燕军不是王猛的对手,潞川之战,王猛指挥秦军杀燕军五万,俘虏十余万。秦兵包围燕都邺城,城破,

慕容暐率文武百官出城降秦,邺城失守后,慕容暐的堂兄弟慕容桓率五千人退保龙城。前燕灭亡。公元370—385年,灭掉前燕的前秦占据龙城。

后燕

公元383年,前秦苻坚在淝水之战中失利,那些投降前秦的慕容鲜卑贵族都趁机纷纷起兵复国。公元384年,慕容垂起兵复国,登皇帝位,定都中山(今河北省定州),史称后燕。于公元385年遣带方王慕容佐出镇龙城,并在10年间开南至琅邪,东临渤海,西界河北,北暨燕代的广袤疆土。公元396年慕容垂逝,其子慕容宝继位。公元397年,后燕慕容宝在中原被拓跋魏打的大败,无法立足,将都城迁回龙城,使后燕得以暂存。后燕经慕容垂、慕容宝、慕容盛,发展到慕容熙当皇帝时,大兴土木,使龙城的城市建设达到了顶峰。修建了龙腾苑、弘光门等著名建筑。慕容熙当后燕皇帝时,荒淫无道,穷奢极欲。公元407,守卫龙城的将领冯跋[bá]高云乘慕容熙出葬苻皇后之机,杀掉荒淫的慕容熙,后燕亡。

北燕

公元407年慕容熙被杀后,冯跋等拥立慕容云(被赐姓慕容的高句丽人高云)登皇帝位,公元409年,慕容云在位3年后被贴身侍卫离班、桃仁所杀,汉人冯跋被拥立为帝。国号仍为燕,建元太平,仍以龙城为都城,史称北燕。 冯跋继位后,吸取了后燕亡国教训,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社会稳定、发展的措施,使北燕国力得到恢复,政权亦较稳定。在位时励意农桑,勤心政事省徭薄赋,维持偏安局面达二十余年。北燕疆土东至渤海,北达蒙古高原,南抵长城脚下,疆域数千里,此时的龙城经过多年的修建,城池扩到方圆十几里。公元430年冯跋病逝,其弟冯弘杀太子冯翼自立为王。公元436年,北魏攻破龙城,冯弘率众东迁投奔高句丽长寿王,高句丽乘机将龙城府库虏掠一空,北燕统治结束。冯弘撤离龙城投奔辽东高句丽时,放火焚毁了龙城宫殿,冯弘到辽东后,被安置在平郭,两年后为高句丽所杀。

从公元342年慕容皝将都城由棘城迁到龙城,到公元436年北燕被北魏灭亡,中间去掉前秦占据15年,三燕王朝以龙城为都城或陪都,前后共计约80年。

2.三燕以后的慕容鲜卑

自北燕灭国前后,拓跋魏将燕国治下的鲜卑慕容氏和汉族等各族人民大量地、同时分散地迁往今河北、山西等中原地区。上百万的鲜卑慕容氏贵族和平民百姓,为了保全性命,大都更名改姓,或逃往远方,或淹没、融化在中原各族人民中间。昔日繁华兴盛的龙城,顿时荒废了。以龙城为中心的辽西广大地区,渐渐荒寞无闻。繁荣一时的慕容鲜卑创造的三燕文化,也随着燕国的灭亡、慕容氏的逃亡和时间的推移而消逝了。

3.三燕文化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三燕王朝的历史发展过程,既是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相融合的过程,也是汉民族与鲜卑民族之间的一次民族大融合的过程。在这样一个民族大交汇、大融合的背景下,产生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三燕文化

三燕文化承三国开始的东北文化余绪,以逐步汉化、农牧结合、儒释道并举,引进桑蚕、开拓丝路的内容为主,创造了既有地方特色,又和中原紧密相连文化体系,涌现出了许多代表人物,也展现了慕容鲜卑和冯氏家族的独特风采。说其承三国余绪,是因为曹操北征乌桓和司马懿[yì]消灭了辽东公孙家族势力后,又逢天下大乱,许多汉人进入辽西,被崛起的鲜卑族吸纳,在此建立了相对独立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体系,反映在文化上,也出现了有自己特色但又和中原文化有联系的特征。也出现了许多代表人物。如身兼政治家和军事家的慕容廆、慕容皝、慕容垂,对中国历史产生巨大影响的文明太后冯氏,也是在三燕文化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在社会上知名度很高的慕容冲则是三燕文化的典型代表,曾经受到很多当代青年(主要指80后)吹捧的冉闵[mǐn],正是败于后燕,被擒后葬于龙山。而且三燕的势力对中原许多重大事件发生了几乎起决定作用的影响,如力挫南朝的北伐,淝水之战,北京建都等等。

而在和中原的交往和作战中,三燕还形成了自己独居的文明特色,其典型的内容和产生的影响如下:

马具。马镫被西方马文化研究界称之为中国的靴子。虽然,记载和壁画中的马镫出现于西汉晚期,而实物则是慕容鲜卑的贡献。1965年,考古人员在北燕贵族冯素弗的墓中,发掘出了一对木芯长直柄包铜片的马镫。这对马镫长24.5厘米,宽16.8厘米,它应该是世界上现存时代最早的正真意义上的马镫实物之一。慕容氏在马镫和马鞍的基础上,配上马肚带和保护马腹的障泥,发明了科学完备的马具系统。慕容马具系统当时风靡东北亚,曾传至朝鲜半岛和日本。

步摇。步摇是古代女子的重要首饰之一,其制法是先以金银丝编成树枝状,枝上缀满珠宝花饰,并有五彩珠玉垂下,行走时随着脚步的移动,那些垂挂的珠玉花饰会不停地摇颤,因而称为步摇。鲜卑族首领莫护跋最先将此饰物引入到鲜卑族的生活中,慕容氏受到中原地区和西域文化的影响,其步摇又有新的发展。从三燕墓葬出土的步摇看,分为顶花状、花树状和花蔓状之分。全都具有步行则摇的特点。

音乐。慕容鲜卑早期的民歌以《阿干之歌》最为典型,此歌系单于慕容廆所作,表达思念兄弟之情。慕容氏入主中原后将《阿干之歌》等乐曲纳入传统宫廷音乐中,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慕容鲜卑民族风格的鼓吹大曲,初步实现了慕容音乐与汉族传统音乐的结合。

丧葬。两汉以前,中原人所使用的棺材是前后等宽、左右等长、上下等高的矩形箱式。慕容鲜卑所用的棺材,是梯形,即前高且宽,后窄且低(寓意前路越走越宽)。据考古学家考证,前大后小的梯形棺材最早始于鲜卑,至东晋十六国的三燕时期在都城龙城成为定制,并开始在中原流传,至唐代在全国普及。

三燕文物精粹。前燕的有:半圆形金牌饰、金步摇饰、金锁形饰。鎏金铜箭箙饰、鎏金铜镂空鞍饰、嵌玉金饰、鎏金铜人面饰。铁马胄、铁胄。铜釜、铜三铃环。釉陶三系小罐。北燕的有:铜鍑、范阳公章金印、金步摇饰。鎏金提梁铜壶、冯素弗墓出土玻璃器。石砚、提梁铜罐、铜虎子、铜熏炉。

4.三燕文化的保护和开发

“三燕”时期的遗迹集中分布在今朝阳地区中北部、方圆约650平方公里的大凌河流域内,形成一个由宫城址、皇苑址、墓地、墓葬组成的、具有多民族特色的历史文化区域。

20世纪60年代以来,考古专家一直致力于对三燕遗迹的考古发掘。1965年发现北燕贵族冯素弗墓,从墓葬中出土的马具、金叶步摇、玻璃器等文物为中外文化交流和鲜卑文化的深入研究创造了新的条件。1993年以来,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北票喇嘛洞墓地进行了多次发掘,共清理三燕时期的墓葬四百二十座,获得一大批珍贵文物,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将三燕考古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从20037—200412月,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朝阳北大街进行考古勘探和发掘工作,在古城中部偏西北,发现了上自前燕,下到辽代一直沿用的三燕宫城城门建筑基址,此发现被评为2004—2005年度我国十大重要考古新发现之一。

目前朝阳市建成了慕容街,因是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中慕容家族的故乡。金庸先生为其题写了慕容街街名和题词:龙城朝阳,三燕故都;传奇慕容,华夏一脉。此外,在古龙城宫门遗址的基础上复原龙城宫城南门景观建筑;在龙城遗址广场修建慕容祖祠或慕容雕塑;修建三燕文化博物馆;打造集娱乐、餐饮、洗浴、疗养度假和影视拍摄于一体的三燕胜境不夜城等举措都必将对继承和弘扬三燕文化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红山文化—— 朝阳——中华5000年文明史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红山文化是距今50006000年前一个在燕山以北、大凌河与西辽河上游流域活动的部落集团创造的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分布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延续时间达2000年之久。红山文化的社会形态初期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期,主要社会结构是以女性血缘群体为纽带的部落集团,晚期逐渐向父系氏族过渡。经济形态以农业为主,兼以牧、渔、猎并存。它的遗存以独具特征的彩陶与之字型纹陶器共存、且兼有细石器新石器时代文化。最初称赤峰第一期文化,红山文化遗存最早发现于1921年。1935年对内蒙古赤峰红山后遗址进行了发掘,因首次发现于热河省(今属内蒙古)赤峰市的红山,1954年提出了红山文化的命名。它是中国新石器时代北方原始文化的代表,与存在于山东地区的“龙山文化”和存在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都是中华古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70年代末在辽西地区开展了大规模的调查,发现了近千处遗址,并对辽宁喀左东山嘴、建平牛河梁遗址群开展了大规模的发掘,使红山文化研究进人一个新的阶段。红山文化年代经碳14测定约为公元前3000~前4000年,主体为5500年前。

红山文化之代表为牛河梁: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位于辽宁省朝阳市的凌源、建平两县交界处的丘陵地带居大凌河、老哈河之间,是蔓延于努鲁儿虎山谷的三道黄土山梁。其位置东经119°31′,北纬41°21′。海拔600—650。京沈公路、锦()()铁路从遗址中部通过。属于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部族时期的遗迹,距今约5500年。遗址方圆达50平方公里,1981年文物普查时发现的。1983年开始发掘至今,在此先后发现红山文化遗址二十多处,现已在五处地点发掘出许多重要的历史文化遗迹,考古发现了大量的彩陶、玉器和大型祭坛、女神庙、积石冢和金字塔式建筑。遗址内涵丰富,出土文物精美绝伦、世界罕见。从积石冢群出土的大量精美彩陶和以玉猪龙为代表的玉器看,当时社会已经出现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社会生产力已发展的较高程度,生产技术、工艺水平以及审美意识都达到相应的文明标准,社会生活已具中国文明传统“礼”的雏形和规范。研究表明这是五千年前存在过的具有国家雏形的原始文明社会。红山文化坛、庙、冢,代表了已知的中国北方地区史前文化的最高水平,这一重大发现有力地证明了中华民族早在5000多年前就已经进入了古代文明社会,中华文明史提前了1000多年,从而使朝阳地区成为中华5000年文明史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被称为东方文明的新曙光 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被列入中国世界遗产预备名单。2003年第十六地点发掘成果被评为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整个遗址被评为二十世纪全国百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世界百项考古发现榜上有名。

女神庙

女神庙在牛河梁主梁顶部,是整个遗址群的中心位置。在主梁顶有一“平台”,东西长159,南北宽75,台址周边多以石料砌墙。台面高出女神庙的地面约2。这是一处大型的红山先民活动的“广场”。女神庙位于平台南侧18处的平缓坡地上平面是“中”字形的半地穴式建筑。主体由主室、东西侧室,北室和南三室连为一体,另有南单室。总范围南北长25,东西宽2—9,面积75平方米。全部为土石结构,地上墙壁有木柱支撑,呈拱形起筑。现保存的地下部分,深为O8—1,四壁内竖立5lO厘米的圆木作管架,结扎秸杆,抹有4厘米厚的草拌泥,外抹2—3层细泥加固墙体。加固后的墙体上还涂有赭红间黄白色的三角形或勾云形或条带形几何图案进行装饰。有的地方还用直径约2厘米的圆窝点纹进行装饰。庙内堆满建筑物构件、陶祭器、泥塑人体和动物雕塑的残件。现被圈起,并用8道房梁搭了个篷。篷内只是一块长方形空地,凹凸起伏,坚硬的黄土地残留着发掘的痕迹。远近松涛在篷外阵阵呼哨,使之显得空旷而又苍凉。 由于科技上的不足,当年只对女神庙进行了局部试掘,之后掩上黄土,一直保护至今。至于何时才能具有足够的技术支持,没有人说得清。

试掘之时,女神庙出土了红陶彩绘的壁画和祭器残块,以及泥塑的熊爪、鹰爪和鸟翅。最令世人震惊的是女神像残件,分属6个个体。其中相当于真人2倍的面部、手臂、腿部位于西侧室,经拼接为盘腿正坐式。相当于真人3倍的鼻、耳位于主室中心。庙内重大的发现是出土了一尊较完整的女神头像,出土于主室西侧。头像高225厘米,宽235厘米,塑泥为黄土质,掺草禾,内胎泥质较粗。捏塑的各个部位则用细泥,外表打磨光滑。颜面呈鲜红色,唇部涂朱。头像为方圆形扁脸,颧骨突起,眼斜立,眉弓不显,鼻梁低而短,圆鼻头,鼻低平,无鼻沟,上唇长而薄。这些都具有蒙古人种特点。头像额部隆起,额面陡直,耳较小而纤细,面部表面圆润,面颊丰满,下额尖而圆。这些又都具有女性特征。此头像除写实外,更有相当丰富动感,嘴角上翘欲语,流露出神秘感。尤其是眼眶里深深嵌入圆形玉体为睛,使炯炯有光的眼神一下子进发出来。传神之情自然流露,更是神来之笔,妙不可言。整个头像的塑造在写实的基础上适当夸张,把传神、表情、动态融为一体,以追求人的精神状态和内在情感。从而塑造了一个极富生命力并予以高度神化的女性塑像。这应为祖先偶像,并且是围绕主神的群神崇拜。另在主室中心的南单室,出土了熊龙的头和爪。北室出土了猛禽鹰爪、鸟翅等动物神塑件。出土的陶器有四种,一是大型彩陶镂孔器,泥质红陶,质地纯正而坚硬。壁后达2厘米,红地黑彩,图案为宽条带组成的几何形状,有长方形镂孔,规格特大,真径达1以上,堪称彩陶王。二为敛口盆。短圆唇,鼓肩,饰压印条纹和之字纹,体形亦特大。还有小型圆形盖式器和薰炉器盖等。从女神庙的规模看,此时的红山先民已从图腾崇拜进入到祖先崇拜的高级阶段。红山文化大量出土的陶塑女性,部分学者推测是生育神或地母神的象征,同时也是母系社会的具体表现。如果说,秦始皇兵马俑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期的一个艺术高峰,那么牛河梁女神庙的群像,则是我国文化黎明时期的艺术高峰,它把我国雕塑艺术史提早了三千多年。

牛河梁女神庙是考古界发现的中国最早的神殿女神庙出土的这些彩塑女神像,其高度的艺术概括可与西方的维纳斯相媲美。但值得注意的是,已出土的女神上臂塑件空腔内带有肢骨,因遭火焚多成灰渣,专家推测有可能是人骨。联系中亚曾有在人头骨涂泥成像的崇拜形式,牛河梁女神像有可能是以现实中的人物为依据塑造出来的。这就不单单是艺术造型了,女神头像可以作为研究古代中华人种学和民族史的典型标本,它使亿万中华子孙第一次看到用黄土模拟真人塑造的5000年前祖先的形象。当年女神头像重见阳光的辉煌一瞬,曾被辽宁省博物馆的摄像师抢入镜头,照片以五千年后的历史性会面为题,刊登于国内外大小报刊。

那么,牛河梁女神像是否与传说中的女娲氏有关?古籍记载中,女娲的第一大功劳就是抟黄土做人。而牛河梁女神带有肢骨的塑件,与古籍记载有惊人的相似。

有专家据此推测,辽河流域牛河梁女神庙可能就是当时的原始古国对女娲的一种回忆、崇拜,而古代传说中最高统治者的祭祀方式——“郊”“”“火帝也可能在此举行

积石冢

环女神庙而建于各山头的,是诸多积石冢和祭坛。积石冢是红山文化的墓葬形制。牛河梁遗址有编号的冢共有13处,所谓积石冢,即以石板搭建的坟墓,其墓室、墓盖、墓底、墓界均为石板。祭坛则是积石冢的附属设施。积石冢是红山文化的特征之一,大都分布在较为平坦的山岗上。有单冢、双冢和多冢。冢内又有大、中、小型墓。都砌筑石棺。冢以石墙为界,多道石墙由外向内高起,形成台阶,上封土积石。所用石料为就近开采的硅质石灰岩。冢界内侧有彩陶筒形器排列,墓中只陪葬玉器。最具代表性的积石冢是第二地点和第十六地点。与国内华北、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以土坑为主的墓葬形制完全不同。纵观牛河梁发掘的所有遗址,每一处积石冢群均是小墓围绕中心大墓,四周又砌筑石墙以为框界。大墓上面积石封土,形成高耸的山头。大墓皆为男性,其随葬品亦明显多于周边小墓。5000年前的红山文化古人,无疑已经学会了区别,以及区别对待,从而形成阶级的雏形,文明的原胎。

红山文化的墓葬另有一独特之处,即只随葬玉器。这与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墓葬中普遍随葬有陶器,亦迥然不同。其墓葬玉器除常见的玉镯、玉箍、玉璧等之外,比较打眼的有玉龟、玉凤、玉人。而其最为夺目的亮点,则是玉猪龙。

牛河梁第4号墓为成年男性,随葬品不多,只三件,但除了一只枕于头下的玉箍形器,另两件均为珍贵的玉猪龙。两只玉龙安卧于人体胸腔,一大一小,大的10厘米多一点,小的充其量67厘米;一绿一白,绿的莹澈闪亮,白的泛着微黄;头朝下,背靠背而眠。通体胖嘟嘟,头部肥大,支楞着饱满的双耳,嘴和鼻梁上有活灵活现的皱纹,两只圆圆的大眼睛微微突起,好像在目不转睛地望着人。其神其态,酷似女神庙对面的猪首山。

龙是炎黄子孙的原始情节,其究竟起于何时成于何物,现已难溯其源。历来最流行的说法是闻一多先生的观点。先生认为龙是以蛇为主体,再结合兽类的脚、马的头、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而形成——内里没有猪的影儿。

事实上从发现第一块玉雕龙时起,其命名就已被考古界吵得沸沸扬扬。有人认为其形像鹿,有人认为像熊、像金龟子的幼虫蛴螬,甚至像胎儿、像道家的阴阳鱼儿,不一而足。直到20031021,在距今8000余年的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文化遗址,发掘出一个由石块和陶片组成的S形动物,静静地躺在一个灰坑里,活脱脱一只巨龙,其龙头部,安放着一只野猪头骨。 ——“玉猪龙由此叫响全世界,并认为其不仅仅是一种饰品,而更应是一种图腾物。

玉猪龙大体可分两类,一类体形细瘦,长鬃飘飞,形似英文字母C”,称C形龙,红山文化另一处遗址——内蒙古三星他拉出土的大型玉龙即属此类;另一类环体肥厚,形象似猪,称玉猪龙。牛河梁出土的玉雕龙均属此列。

中国的国度,中华民族龙的传人。龙,是中国古代人们心目中的。因此,红山文化玉龙的发现立即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红山文化玉龙已在多处发现,其中尤以内蒙古三星他拉出土的玉龙刻划的最为栩栩如生。这条玉龙墨绿色,高26厘米,完整无缺,体蜷曲,呈C字形。吻部前伸,略向上弯曲,嘴紧闭,有对称的双鼻孔,双眼突起呈棱形,有鬣。龙背有对称的单孔,经试验此孔用于悬挂,龙的头尾恰好处于同一水平线上。赤峰市也因被誉为中华玉龙之乡

红山玉龙呈勾曲形,口闭吻长,鼻端前突,上翘起棱,端面截平,有并排两个鼻孔,颈上有长毛,尾部尖收而上卷,形体酷似甲骨文字。玉龙墨绿色,体卷曲,平面形状如一C”字,龙体横截面为椭圆形,直径2.32.9厘米。龙首较短小,吻前伸,略上噘,嘴紧闭,鼻端截平,端面近椭圆形,以对称的两个圆洞作为鼻孔。龙眼突起呈棱形,前面圆而起棱,眼尾细长上翘。颈背有一长鬃,弯曲上卷,长21厘米,占龙体三分之一以上。鬃扁薄,并磨出不显著的浅凹槽,边缘打磨锐利。龙身大部光素无纹,只在额及鄂底刻以细密的方格网状纹,网格突起作规整的小菱形。玉龙以一整块玉料圆雕而成,细部还运用了浮雕、浅浮雕等手法,通体琢磨,较为光洁,这都表明了当时琢玉工艺的发展水平。红山玉龙造型独特,工艺精湛,圆润流利,生气勃勃。玉龙身上负载的神秘意味,更为它平添一层美感。值得注意的是,玉龙形象带有浓重的幻想色彩,已经显示出成熟龙形的诸多因素。

红山玉龙的具体用途尚有待进一步探讨,不过龙体背正中有一小穿孔,经试验,若穿绳悬起,龙骨尾恰在同一水平线上,显然,孔的位置是经过精密计算的。考虑到玉龙形体硕大,且造型特殊,因而它不只是一般的饰件,而很可能是同中国原始宗教崇拜密切相关的礼制用具。中华民族向以龙的传人自居,龙的起源同我们民族历史文化的形成和文明时代的肇始紧密相关。红山玉龙对于研究中国远古的原始宗教,总结龙形发展的序列都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

金字塔遗址

在距离牛河梁女神庙一公里的地方,有一座为正圆丘形土石结构的土山,经初步发掘证实,这座土山竟全部是人工夯筑起来的,地上部分夯土堆直径近40,高16,外包石;内石圈直径为60,外石圈直径约为100总面积10000平方米。积石为圆形,并逐层起台阶。夯土层次分明,估计总土方量在数十万立方米以上。上面是用3圈石头围砌起来的,每一层石头伸进去10,高度为1,山下面亦有3圈石头围砌起来。围绕小土山周围的山头上,还发现有30多座积石冢群址,整个积石冢群都是圆锥形、大抹顶,和古埃及的金字塔相比,布局是一样的。故考古专家将其称为中国的金字塔

爬到金字塔顶上,从这里向四周望去,女神庙遗址与金字塔在一条南北线上,而东西两侧的积石冢群址与金字塔等距离地排列在一条线上,这种布局使人明显地感受到金字塔的中心地位。

据说,当初发现这座金字塔时,山上到处散布着带有红山文化特征的字纹彩陶片以及冶铜坩埚片。金字塔顶部是炼铜遗址,有1500个炼红铜的坩埚,每一坩埚约有1尺多高,锅口约有30厘米,像现代人用的水桶一般大小。如今,为了保护这个炼铜遗址,朱达等人已将这些冶铜坩埚全部用土封上了。根据冶铜业的产生,财富分配的不平等及祭祀用大型礼制建筑的出现,有人认为红山文化晚期已进入文明时代;也有人认为处于军事民主制时期。

那么,这座金字塔式建筑物到底是干什么用的?学者们说法不一,有的认为这可能是辽西原始文明古国用以祭天的坛;也有人认为是王者的陵墓;还有人推测与神话传说中的女娲有关。

牛河梁大金字塔顶炼红铜的遗址,与女娲补天神话传说中女娲炼五色石的情节十分吻合。

考古工作者又对围绕大金字塔周围的小金字塔群进行了部分发掘,其中出土大批玉器。

一座积石冢的中心大墓里出土一具完整的男性骨架,头部两侧有两个大玉环,胸前佩带着双龙相交的勾云形班次佩,头的上部有玉箍,腕部有镯。特别令人感兴趣的是,死者双手各握一玉龟,一雌一雄,相配成对。

中国著名考古专家苏秉奇先生认为,玉龟可能是当时的氏族部落集团的图腾崇拜物或保护神。当然,最有身份的人死时手中所握的,很可能是这个氏族的标志即图腾神,以返回他们的始祖。

另据专家考证,辽宁、吉林两省一带农村的民俗仍很流行龟崇拜,男女青年结婚时,房顶上都要贴一幅四龟相交的大团花式图案剪纸。

在另一座积石冢里,考古人员发现了伴有20余件玉器的墓葬。死者的胸部也佩置一碧绿色玉龟。

奇怪的是,这两座积石冢中出土的玉龟均无头无尾无足,浑然一体。它到底意味着什么?联想到古籍记载中女娲补天时断龟足以立四极的神话传说,这个无头无尾无足的玉龟不也与神话传说相契合吗?

祭坛位于第二地点内。祭坛居中为立石筑起的三重圆形。三重圆的直径分别为2215611。每层台基以O3O5的高差由边缘向中心层层高起。立石所用石料为红色花岗岩质,多为五棱状体,立置排列如“石栅”形。三重圆也由外向内逐渐缩小,三层“石栅”内侧分别放置成排的筒形陶器。坛顶面铺石灰岩石块,、较为平缓,形成一个结构独特而完整的祭坛体。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从神庙的写实女神塑像可以看出,红山先民已从自然崇拜,图腾崇拜进入到较高级的祖先崇拜。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神权观念。从积石冢的大小和位置排序,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等级观念。从积石冢中心大墓和随葬品玉器的多寡和品位的不同,反映出当时社会的“一人独尊”的王权观念。从祭坛和大型祭祀活动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宗教观念。从玉葬之礼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观念和中国传统的礼制观念。所有这些都证明,原始氏族部落制的发展已达到产生基于公社又凌驾于公社之上的高一级组织形式,即中国文明起源的“古国”阶段。而这一阶段正是三皇五帝传说时代,而这一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是黄帝,“黄帝战蚩尤于涿鹿之野”,地处今河北西北部。周武王封黄帝之后于蓟,其地在今燕山南麓长城脚下,与辽西相邻。考古界权威人士把牛河梁考古发现与古史传说联系起来,指出“黄帝时代的活动中心,只有红山文化时空框架可以与之相应。”因此,牛河梁红山文化坛、庙、冢遗址群和大量玉器的发现,以确凿而丰富的考古资料证明:她为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提供了有力的物证。她对中国上古时代的社会发展史、传统文化史、思想史、宗教史、建筑史、美术史的研究都会产生重大影响。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的确是华夏民族寻祖问源的圣地,东方文明的曙光。正如原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苏秉琦先生在分析牛河梁女神像时说:“她是红山人的女祖,也就是中华民族的共祖。”

石器

居民主要从事农业,饲养猪、牛、羊等家畜,兼事渔猎,细石器工具发达;还有磨制和打制的双孔石刀、有肩石锄、石磨盘、石磨棒等。磨制石器和细石器共存,有打制石器,有四边起棱,横截面呈长方形的磨制石斧石耜、出现磨光石铲,细石器有石镞和骨柄刀的石刃。石刃加工精致。联系陶器上出现的猪首陶塑,反映其经济生活为农牧结合兼营狩猎。

陶器

有泥制红陶、夹砂灰陶、泥制灰陶和泥制黑陶四类。饰细绳纹、刻划纹和附加堆纹,由细绳纹组成的菱形回字纹已初具雷纹特征。彩陶以黑彩为主,有红彩和施白衣,纹饰有斜平行线纹,折线回字纹,有内彩,一种典型绘法为施白衣后用平行斜线画出区界,内添黑、红、棕色三彩,组成回字、三角、八角、网状等多种几何图案,朱绘已见多例,其器物为夹砂灰陶直筒罐类、钵盆和镂空豆类、壶类以及器座、盂、尊、双耳大口罐型器。晚期出现大平底盆,大敞口折腹浅盘细柄豆,并出现有彩绘陶。红山文化大量出土的陶塑女性,部分学者推测是生育神或地母神的象征,同时也是母系社会的具体表现。

手工业生产中,制陶业占有重要地位。制陶技术比早期的兴隆洼文化有了更大的发展。一些富有制陶经验的氏族成员已经专门从事这项劳动,大批陶器具有成批加工的相似性。陶器的产量和质量都有明显的提高。

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主要有筒形罐、斜口器、、带盖罐等。红山文化陶器的几个特征包括:

1.红山文化陶器以夹砂灰陶和泥质红陶两大陶系为主,而泥质红陶占的比例要大于夹砂灰陶。

2.筒形罐代表了红山文化陶器的基本器形。红山文化的筒形罐特征是口大底小、腹壁斜直,属于筒形罐的晚期形制,后从筒形罐中又异化出筒形器,形成红山文化陶器演变的一个新特征。

3.压印之字纹是红山文化陶器纹饰的风格。之字纹线细而纹带较宽,连线和篦点共用,横压竖排与竖压横排共用,直线与弧线、波浪线共用。之字纹饰又往往与筒形罐结合在一起,成为红山文化陶器更明显的特征。

4.彩陶在泥质红陶中占有相当的数量。红山文化彩陶以黑彩为主,也有红、紫彩,图案以龙鳞纹、勾连花卉纹和棋盘格纹三种最具代表性。

陶塑人像

20125月末,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第一工作队与内蒙古敖汉旗博物馆的考古人员,在敖汉旗兴隆沟遗址考古调查时发现了部分陶塑人像残片,并于630进行抢救性发掘,76将整件陶塑人像复原。陶塑人像的出土已经引起考古界的极大重视,其重要程度不亚于当年牛河梁遗址女神头像的发现。

丧葬礼仪

玉器的使用和丧葬的礼仪是红山文化的一大特点。从考古发掘来看,一般红山人的墓地多为积石冢,是规划的墓地,处于中心的大墓唯玉为葬,而墓地越向边缘规格越低。大墓附近的墓葬有的也葬有玉器,但是数量和规格明显较中心大墓低,但同时还葬有数量不等的猪、狗等,再低等级的墓葬只有陶器陪葬,个别的墓葬没有陪葬品。这说明红山文化的社会结构等级制度严格,已经出现了阶级分化,贫富差距很大,有了私有制的概念,甚至已经形成了原始的国家。

出土文物

环、双联玉璧、马蹄形玉箍、玉猪龙、玉璧、方形玉饰、棒形玉器、勾云形玉饰;喀左东山嘴子遗址出土的双龙首玉璜、绿松石鸟形佩;玉器的起源是装饰,玉器的使用从萨满文化发展到族权、神权、兵权的象征,很多玉器是原始礼器,一些动物的造型是氏族的图腾。玉器是原始宗教的祀神器,巫师是玉器的持有者;玉器不是当今人们普遍认识中的礼器,而是神器,是以玉祀神的时代产物。玉不是单纯意义上的矿石,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基因,红山文化时期就已经进入了以玉祀神的阶段。

东山嘴遗址

辽宁省朝阳市的喀左县东山嘴遗址坐落在山梁顶部中央,面向东南,俯瞰大凌河开阔的河川。这是一处用大石块砌筑的祭祀建筑基址。它以大型方形祭坛为中心,北翼有两条南北走向的石墙基,南翼有长条形石堆,祭坛前端是石圈形台址和圆形石砌基址。呈南圆北方、中心两侧对称的形制。南部圆形祭坛旁出土的陶塑人像中,有在中国首次明确发现的女性裸像,还出土了小型孕妇塑像和大型人物坐像等。伴随出土的陶器如镂孔塔形器等造型奇特,显然不是日常生活用具。可见,这是是神圣的祭祀所在。

红山文化北从西辽河与西拉木伦河流域的科左中旗、开鲁县,到巴林左旗、巴林右旗、三星他拉,再到辽河上游及老哈河、大凌河流域的阜新、赤峰、喀左、建平等地,其文化行程陆续南移,一直到辽河入海口的盘锦。

盘锦于1982年在市郊发现七处红山文化遗址,并于地表采集到彩陶器残片、细石器、玉石斧、磨制石斧、网坠等,至今没有进行发掘,以至再无收获——辉煌数千年的红山文化,据此在长城以北消失了踪影。

进而推出一个足以令世人震惊的结论:史前更为发达的文化,并非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和黄河流域的仰韵文化,而恰恰是中国北方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除长江、黄河之外,辽河,更有充分的理由和证据,成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牛河梁红山文化的重大发现,轰动全国,震惊世界。不仅使中华文明史提前了一千多年,为三皇五帝的传说找到了实物依据;同时,也把中华古史的研究,从黄河流域扩大到燕山以北的西辽河流域。辽宁省人民政府已将牛河梁遗址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将修建博物馆。

(四)佛教文化—— 朝阳——东北地区佛教文化中心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的古印度,自从西汉开通了中原与西域的丝绸之路,印度佛教逐渐东传。至东汉永平年间,印度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用白马驮着佛经和佛像于永平十年(67年)来到都城洛阳,汉明帝刘庄接见了他们。第二年,汉明帝敕令建造了我国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马寺。佛教正式传入中国,并逐渐传播开来。到东晋十六国时期,才在南北各地广泛传播。前燕王朝在东北地区率先接受并信仰佛教,揭开了朝阳乃至东北地区佛教发展的序幕。从此,在各个朝代的崇信和推动下,朝阳的佛教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佛教建筑遍布朝阳大地,暮鼓钟声响彻龙城,高僧大德辈出,佛教文化极其昌盛,影响和促进了东北及朝鲜半岛、日本的佛教文化的发展,成为东北亚佛教文化传播中心,堪称是东方的佛都。

东北最早皇家寺——龙翔佛寺

凤凰山,古称“龙山”,东北佛教文化的“祖庭”。公元345年,前燕国王慕容皝警时就在国都龙城东面的龙山(今朝阳凤凰山),创建了东北地区历史上第一座佛教寺庙——龙翔佛寺,开始了朝阳作为东北地区佛教文化中心的历史。此后千余年间,历朝、历代不断在山中建造佛塔、佛洞,是东北历史佛教名山。

  西晋末年,晋室发生了八王之乱,《十六国春秋》记载:(东晋)永和元年四月时有黑龙白龙各一,舞于龙山,皝率群僚观之,去龙二百余步祭以太牢。二龙交首戏翔,解角而去。皝大悦,还宫赦其境内,号新宫曰和龙,立龙翔佛寺于山上

  东晋永和元年四月,即公元345年,龙山,即今朝阳城东的凤凰山,该山隔白狼水(今大凌河)与龙城相望,距离约一公里。燕王慕容皝亲自率领文武百官上龙山观看黑白二龙,离龙二百余步处,用牛、羊、猪三牲全备的太牢来祭祀。慕容皝回到皇宫后颁诏令,赦全国所有囚犯,为新建的皇宫起名叫和龙宫,并在龙山上创建龙翔佛寺。

  慕容皝在龙山上创建龙翔佛寺,是朝阳乃至东北佛教史上的重大事件,它是史籍所载迄今朝阳地区在内的前燕统治区内第一座佛教寺庙,也是东北地区最早的佛寺建筑,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也具有很重要意义,为朝阳以后发展成为东北佛教圣地和东北亚佛教文化传播中心奠定了基础。并在凤凰山南沟山崖上凿摩崖佛龛,现仍存62个,数量之多,令人称奇。经调查,这些佛龛开凿于三燕时期,经过北魏,最晚可到隋唐。其中有的是被用来安葬僧人骨灰的灵龛,有的则是佛龛。朝阳凤凰山因有龙翔佛寺的兴建,在以后几百年的漫长时光里,成为东北地区第一佛教名山,峰峦横黛,秀丽迷人,晨钟暮鼓,信众如织。

关外取经第一人——释昙无竭

古代龙城 高僧辈出在南朝梁国高僧释慧皎所撰的《高僧传》中,收录北燕龙城高僧共有7位,分别是释昙无竭、释昙无成、释僧诠、释昙弘、释昙顺、释法度、释慧豫。

《高僧传》卷三《释昙无竭传》载,昙无竭俗姓李,幽州黄龙人。幽州,古代九州之一,故址在今北京西南,今朝阳所在的辽西地区属古幽州辖境。黄龙,即龙城,就是现在的朝阳。

释昙无竭听说僧人法显等躬践佛国,从古印度取回真经,于是立下誓言,决心亲赴西天取经。于南朝宋永初元年,也就是北燕冯跋太平十二年(420),招集志同道合的和尚僧猛、昙朗等25人,携带供养佛、菩萨的幡盖和法器、衣钵等物,从龙城出发,先到慕容鲜卑吐谷浑人建立的河南国(今青海湖一带),再出海西郡(今甘肃河西走廊),穿过今新疆吐鲁番东,又从高昌郡沿塔里木盆地北缘向西行,途经龟兹国(今新疆库车一带)、沙勒国(今新疆库什一带),攀登葱岭(今新疆帕米尔高原和昆仑山等山脉),翻过雪山,到达罽宾国(今克什米尔和巴基斯坦东部一带),进入月氏国(今新疆伊犁以西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东部),来到北印度(今巴基斯坦一带),再向南往中天竺(即中印度),到达舍卫国。释昙无竭在印度各地礼拜佛陀圣迹,寻访名师,学习梵文经典,取回梵文《观世音授记经》一部,然后从南天竺搭乘商船,回到广州。

回国后,释昙无竭住在江南某寺,翻译佛经,弘扬佛法,直至去世。生卒年月无考。昙无竭所译《观世音授记经》现收录于《大藏经》中,为世人所传诵。他将西天取经的游历与见闻写成《历国传记》,惜此书早己失传。

  释昙无竭是我国最早西天取经僧人之一,堪称东北西天取经第一人,比唐玄藏还早209(玄奘赴印度取经时间有二说:一说唐太宗贞观三年,即公元629年,一说贞观元年,即627年),为我国古代佛教事业的发展和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五世同体惟北塔

现存朝阳境内的古刹宝塔数以百计,佛教文化遗存遍及各地。始建于“三燕”时期的朝阳北塔是全国唯一的集燕、北魏、隋、唐、辽五代于一身的佛塔。至今己有1400多年的历史。塔高42.6,为方形空心十三级密檐式砖筑佛塔。

冯太后建思燕佛图。据《魏书·皇后列传·文成文明皇后冯氏传》载,冯氏乃北燕天王冯弘之孙,朗之女,入宫后被文成帝选为贵人,后升为皇后。文成皇帝死后,她在献文和孝文两朝两次临朝听政,长达25年之久,是中国历史上著名改革派女政治家。冯太后笃信佛法,当政期间,做了很多佛事,其中之一就是于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至十四年间(485-490),“立文(燕之讹)宣王庙于长安,又立思燕佛图于龙城,皆刊石立碑。”冯氏先在长安(今陕西西安)为父亲冯朗立一座燕宣王庙,又在燕都龙城和龙宫旧址上建造了思燕佛图,也就是思燕塔,以祭奠她的祖父、北燕王冯弘,为先祖祈祷冥福。经过近些年的考古勘察,思燕佛图就是在北塔位置上最早建造的佛塔。而现存北塔下面的夯土台基和柱础石等遗迹,就是前燕慕容皝建造的和龙宫殿基址。这是北魏王朝在东北建造的唯一一座皇家塔寺建筑,是当时在东北第一、全国少见的高大佛塔。

思燕佛图遗址出土文物中数量最多、最具时代特征、艺术价值最高的就是泥塑造像。泥塑像有佛、菩萨、佛弟子、力士、飞天、化生童子、伎乐人等,未见世俗供养人像。释迦佛等大型佛像,身高约在3左右,应是佛龛内的主像,或坐或立,其组合形式一佛二菩萨或一佛二弟子。龛门两侧站立守门力士,在供奉大、中型佛、菩萨像神龛外,塔身外壁上布满了千佛龛及佛传故事、供养天人。

一座宏伟高大的佛寺塔,后来在战争中被烧毁了。

到了隋朝,朝阳北塔又得到了重新修建。隋文帝仁寿二年(602),营州(今朝阳)官民得到隋文帝颁赐的佛舍利,因而奉诏在烧毁的思燕佛图基础上重新建塔安葬。此舍利塔称梵幢寺塔,为方形空筒式十七级密檐。此塔现存14层,其中第1-3层檐包在辽代塔身内,第4-14层檐被辽人依次改成第1-11层檐。

唐代是我国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从太宗到玄宗各位皇帝,多次诏令天下州郡修塔立寺,促进包括地处东北边陲的营州在内的全国各地佛教活动非常兴盛。唐天宝年间维修隋代梵幢寺塔的活动,当与安禄山有关。塔寺名称亦奉诏“改以开元为额”,称开元寺塔。经过修缮,焕然一新。遗址中出土的安置在殿堂正脊两端的1.1高大型陶鸱吻,只有唐朝都城长安宫殿遗址才能见到,证明此殿堂是规模宏大、皇家级别的塔寺建筑。

辽兴中重熙十年(1041年),也就是霸州升为中兴府之年,霸州人又奉命开始重修延昌寺塔,到重熙十三年(1044年)才竣工。延昌寺塔经过重熙年间大修以后,直到公元1984年以前,历史上再也没有进行过大型修缮。

延昌寺塔塔身四壁上均有技艺精湛的砖雕,内容主要是密宗四方佛(东方阿閦佛、南方宝生佛、西方阿弥陀佛、北方不空成就佛)、二十四飞天、金翅鸟、孔雀、宝盖、八灵塔(依次为净饭王宫生处塔、菩提树下成佛塔、鹿野苑中法轮塔、给孤独园名称塔、曲女城边宝阶塔、耆阇崛山般若塔、庵罗卫林维摩塔、娑罗林中圆寂塔)等砖雕图案布满整个塔身,造型生动、千娇百媚、精妙绝伦,虽然岁月的风尘中线条残损、沟壑难掩,却还是美得让人惊叹。

北塔外观是一个奇妙的“五方佛”世界。即中为“法身佛”大日如来,周围则是东、西、南、北四方如来。按照“五方佛”的供奉规制,北塔的东面供奉的是东方香积世界阿閦佛,代表着大圆镜智的觉性;西面供奉的是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代表妙观察智的智慧;南面供奉的是南方欢喜世界宝相佛,代表平等性智的福德;北面供奉的是 “不空成就佛”,代表一切想做之事皆可诸行圆满。北塔四周的每一面布局基本一致,即中央为一尊座佛,两旁为胁侍菩萨,外置灵塔,佛头与灵塔上方是华盖,其两侧各有一飞天。

在朝阳北塔的塔基,可以看到,“和龙宫”巨大的柱础石上,是“思燕佛图”结实的夯土;夯土缝隙间,可以一窥隋唐塔件的原物;稍小的唐砖之外,是满壁大方的辽砖;地宫内居然还保存着一通5多高的辽代砂岩经幢,刻满精美经咒和佛、菩萨像。手指所触,目光所及,让人梦回那鲜卑慕容氏的金戈铁马、大唐盛世、辽代风彩的千年辉煌历史

两佛舍利现龙城

见舍利如见佛陀,教徒和信众能亲自参拜舍利,就像见到了佛祖一样,而拜奉佛祖真身舍利谈何容易。但燃灯佛舍利和释迦牟尼佛舍利,先后在朝阳发现;两佛舍利同现一个城市,目前在全世界也是独一无二。

19881114日年维修北塔时,从塔身和塔基里分别发现了秘密的天宫和地宫,从中出土了释迦牟尼真身舍利(一颗乳白色的骨舍利和一颗红褐色的血肉舍利)和舍利金塔、鎏金银塔、金银经塔、银刻经卷、银菩提树等大量稀世珍宝,向世人展示了佛教文物的博大精深。这些遗物种类之全,档次之高,数量之多,在全国同类舍利塔中绝无仅有,首屈一指,堪称佛家至宝在我国的考古界和宗教界都引起了轰动。继释迦牟尼真身舍利惊现朝阳市后,又有定光佛的十四颗舍利惊现南塔。十多粒白色晶体,有如大黄米粒般,有如高粱米粒般,大小不等,晶莹剔透。这就是墓志所记锭光佛舍利十八粒定光佛又叫燃灯佛,他是在释迦牟尼之前成佛的过去佛祖,可称为释迦牟尼的老师。释迦牟尼及其老师的舍利同现一地,在中国只有一个朝阳市。

 释迦牟尼真身舍利和定光佛舍利的发现,确切无疑证明朝阳不仅是黄金纽带的重要节点,而且是东方佛都,连续千年以上,可以称为千年佛都 所谓 “千年佛都,中国在古代是北传佛教的中心,朝阳是中心的节点。正是以朝阳为重要纽带,中国汉语系佛教在公元4世纪后期传到朝鲜,然后在6世纪中叶传到日本。进而使佛教成为中、朝、日三国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人们称为黄金纽带黄金纽带一词是赵朴初先生提出的。正是朝阳的重要历史和地理位置和曾经有过的富庶,佛教借助朝阳的人和物,利用黄金纽带的朝阳节点,在东北亚(世界的东方),主要是在韩国、日本有了巨大影响。

东北佛教第一山

凤凰山位于朝阳城东,古称龙山、和龙山,清初改至今名。前燕王慕容皝将东北第一座佛寺龙翔佛寺建于山上,使凤凰山成为东北佛教的祖庭。后燕、北燕、北魏、隋、唐各代,陆续在山上增修扩建,形成由许多座塔寺构成的规模宏大的佛寺建筑群,与东北重镇龙城一起,成为东北和东北亚地区的佛教文化中心、东北地区第一处佛教圣地。据史料推测,北燕昙无竭和昙弘等僧人,就是凤凰山上某寺院的高僧大德。凤凰山上三燕至隋唐时期的佛教遗迹有瘗埋僧人遗骨的摩崖佛龛和两处塔寺遗址,应与龙翔佛寺有关。

辽代在凤凰山上大兴土木,建塔立寺,佛教活动更盛于前朝。所留下的遗迹也最多。辽世宗天授皇帝于947年到凤凰山射猎,获得一香麝,敕建华严寺于山巅。辽寿昌五年(1099年),天庆寺玉石观音像雕成后,沙门智述作诗,和者24人。山上卧佛洞石雕和观音像,都雕于辽代。上寺凌霄塔和中寺摩云塔、北沟大宝塔,皆为辽塔。另外还有3处以上辽代塔寺遗迹。据凤凰山一石幢上写有“大辽兴中府和龙山华严寺中有八百上堂僧”的数字推算,当时山上各寺院的僧人总数约有数千人。由此可见,辽时凤凰山塔寺林立,僧侣云集,梵音回荡,香烟缭绕,佛教之盛,实在令人惊叹!

金元时期,延续辽代盛况。经过明代短暂的衰落之后,清代凤凰山又掀起了新一轮建寺高潮。顺治至乾隆年间,上寺、中寺、下寺及小西寺等全部原有佛寺都得到了修复或扩建,而且还新建了一些庙宇。

凤凰山自前燕龙翔佛寺开始,经北魏、隋、唐、辽、金、元,直至清代,在长达15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佛寺屡有兴建,佛事绵延不绝,佛教长盛不衰。凤凰山以其佛教建筑年代最早、佛教历史延续时间最长、佛寺建筑与级别最高、历史上涌现的高僧最多、佛教遗迹丰富且艺术价值最高而名列东北地区诸山之首,是历史上名副其实的东北佛教名山。

如今的凤凰山,是国家级森林公园和国家AAA级景区。凤凰山经历代建构,形成了今天的摩云塔、大宝塔、凌霄塔和延寿寺、天庆寺、云接寺,华严寺古建群体,此外还有北魏摩崖佛龛、辽代古道降香十八盘、清代倒座观音洞和卧佛古洞等古迹遗存。

高僧大德载史册

朝阳佛教历史源远流长,孕育了无数仁人志士,涌现出众多大德高僧。除昙无竭在前面已祥细介绍外,还有许多大德高僧青史有名,享誉海内外。

 例如:昙无成、僧诠、昙弘、昙顺、宝安、苏住克图、哈穆嘎巴雅斯古朗图、罗布桑却丹等。

  中国社会科学院黄心川研究员说:朝阳文化底蕴深厚,特色突出,保存完整,是中原文化、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交融的重要结点,对于北方佛教文化及至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佛教史的研究将提供有力的佐证,具有可填补中国佛教史空白这样举足轻重的学术价值。事实充分佐证了这一论点,历史上,朝阳佛教东传是先在东北地区传播,进而传播到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

朝阳佛教文化在北方民族融合中作用最大

  历史上朝阳境内先后有山戎、东胡、匈奴、乌恒、鲜卑、库莫奚、契丹、靺鞨、蒙古、女真、汉族等诸多民族繁衍生息。朝阳地域是汉族与其他民族交错杂居、相互交往、共同生活之处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活方式必然存在诸多的矛盾,那么,掌控者如何处理这些矛盾,又如何使各民族的人和睦相处。他们在实践中找到了法宝——宗教。

  我国古代北方各族中盛行一种原始宗教萨满教,即对自然神的崇拜,并有专职事神的萨满,萨满通称太巫,地位最高,通常在皇帝身边为祭祀礼仪服务。大巫通常为达官贵人家祭祀礼仪服务。巫专司一般礼仪。而汉人信奉儒、释、道。中原的宗教传入北方民族,统治者首先接受的是儒,学习汉人用孔孟之道,治国平天下。其次是佛教,于是北方民族就将萨满教仪逐渐融入佛教之中,萨满化了的佛教就成了杂居的汉族和北方民族共同信奉的宗教了。

  在劝人为善,普渡众生,四海之内皆兄弟,和谐共处的教仪下,当然会化解诸多矛盾,维持社会的安定,以邻为善,和睦共处,久而久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入到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正如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方立天教授说:隋唐时期佛教宗派林立,盛极一时,可谓中国佛教最富创造力的巅峰时期,而朝阳众多保存完好的辽代佛教文物,足见朝阳当时的地位和作用。由此可以这样讲:朝阳佛教文化在促进我国各民族之间的融合,为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佛教的两大主流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在朝阳交汇,并在较长时期里和睦相处、相融相伴,堪称典范。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杨曾文教授说:诸多史料、实物足以表明,朝阳堪称辽金佛教文化的标本,是北方佛教文化传播路线上的重要结点,朝阳佛教对促进我国各民族之间的融合和国家政权统治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就是神秘的朝阳,神奇的朝阳,神圣的朝阳。夕日的朝阳儿女用文韬武略和聪明才智铸造了历史的辉煌。今天的朝阳儿女,承载着历史文化的厚重,秉承“厚德重信、务实创新、坚毅自强、和谐奋进”的朝阳精神,正努力把朝阳建设成为辽冀蒙三边地区最具活力的工业强市、商贸名城、文化新都和旅游胜地,不久的将来,一个和谐、文明、富庶、秀美的新朝阳,将展现在辽西大地上。

朝阳四大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