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州区水土流失成因、危害及防治对策

发布时间:2012-04-26 15:17:54

巴中市巴州区水土流失成因、危害及防治对策

摘要巴州区水土流失面广量大,严重的水土流失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水土流失的成因和潜在危害的分析,结合巴州区实地特点,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对策 水土流失 巴州区

巴州区地处四川东北部边缘,位于大巴山南麓,幅员面积2652.16km2,境内水文网系密集,属嘉陵江流域渠江水系,据199910月卫片遥感技术调查界定,全区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61.54%,按各级土壤侵蚀模数计算,年均侵蚀量为607.7吨,严重的水土流失制约了巴州区经济的发展。

一、 水土流失的成因

1、自然因素。

降雨集中、强度大、地表径流峰高量大。巴河上的大佛寺水文站多年资料显示,洪水期巴河水流含砂量为4.6kg/m3,冬春枯水期为0,相差极大,充分证明暴雨强度大小是巴州区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据气象资料记载,巴州区789三个月的降雨量占全年的53%,又特别是9月暴雨集中,而秋后粮食全部收割,耕地覆盖率底,处于烈日下的裸露表土突然受暴雨冲刷,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

坡度陡峻、地形破碎,岩性较弱、易于风化。构成山峰基岩是泥岩和砂岩,成不等厚互层,坡角一般在25度以下,但陡的坡角在30~70度之间,由于沟谷纵横,地形零星破碎,地面径流顺坡而下而与山坡形成立体侵蚀,增加了侵蚀面积和强度;巴州区泥岩面积为1151.5km2,占土地总面积的45%,形成了缓坡,而耕作带大多分布在缓坡,泥岩极易风化水蚀,在暴雨和重力作用下,极易造成严重水土流失。

2、人为因素。

人口稠密,垦植率高。过去50年间,巴州区人口密度从原来的252/km2增加到385/km2,由于人口猛增,耕地资源相对锐减,我区的耕地由山底一直垦植到山顶。

耕作不当,重用轻养。土地利用率不断提高,而投入没有相应增加,2005年巴州区年复种指数为238%,但是在培育地力、涵养土地方面却没能得到重视,使土壤肥分积累与消耗之间不平衡,造成了土壤向紧实化、板结化发展。

毁坏森林,植被减少。巴州区建国初有森林1025km2,森林覆盖率为40%,但到上世纪70年代下降到8%,经过多年努力,现在林地面积恢复到29.8%,但其中疏幼林占了相当一部分比例,天然植被对水土流失的控制能力还十分脆弱。

基建占地,厂矿排废,忽视水保工作。随着基本建设力度的加大,厂矿、企业在生产时,忽视生态平衡,开山取石,随意向河流倾倒弃土,而水保执法工作开展得较晚且力度不够,也造成了新的水土流失。

二、水土流失的危害。

水土流失危害,集中表现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农业基础设施的破坏,使得农田生态系统内部的物质循环失调,从而加大了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难度;淤积河道,抬高河床,影响行洪,对流域及流域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构成威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破坏土地资源,降低土地肥力。

全区年流失表土607.7万吨,相当于损失40毫米厚度的耕地2.66万亩,若以亩产粮食500kg计算,年损失粮食1330kg,相当于5.3万人一年的口粮;水土流失不仅侵蚀、搬运土壤的物理颗粒,而且带走土壤有机质及矿物养分,据土壤含肥测定计算,全区每年流失有机质9.8万吨,氮1.17吨、磷1.35万吨、钾1.8万吨,年损失化肥4.32万吨。

由于水、肥、土的流失,使土壤中的水、肥、气、热在吸、保、供、调等方面的能力降低,氮、磷、钾比例失调,造成土壤薄、板、硬、或沙化,中底产田逐年增多。为了维持再生产,全区化肥用量以每年7.3%的速度递增,增加了生产投入,制约着全区经济的发展。

2、生态失调,旱洪灾害加剧。

巴州区森林资源几遭破坏,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森林覆盖率下降到历史最低水平,虽八十年代后恢复较快,但疏幼林多,分布不均,覆盖率低。又因化肥农药用量逐年增长和工业发展,致使空气、水源污染严重,少数动物绝灭,加之人口剧增,耕地锐减,土层减薄,造成生态环境恶性大循环,其后果是旱洪灾害加剧,抗灾能力逐渐下降。

旱灾是全区第一大灾害,平均年旱1.8次,每年平均干旱58天,近几年来雨量逐年减少,降雨具有强度大,时间集中在79月,多发生在夜晚等特点。暴雨形成的山洪,峰高、量大、历时短、冲力大,造成水土的严重流失。区内恩阳河的洪水涨幅为1025米,巴河洪水涨幅为1023米。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山洪灾害频繁,沿河场镇和沿河冲积阶地常被水淹没,一些水利工程、粮食作物、道路、桥涵常被洪水淹没冲毁。

3、淤毁水利工程,诱发山地灾害

我区于1993年组织县、区水利工程技术人员,对全区水利工程进行了“三查三定”,在查定前的1990年,全区有水利工程11031处,查定后1994年为10557处,减少474处,减少蓄水3534万立方米,减少灌面11.78万亩。“三查三定”前后的变化情况如下表。

“三查三定”前后水利工程变化表

上表中,水库减少68座,其中淤积和其它原因降格66座,淤积报废2座;山坪塘减少333口,其中因长年淤积蓄水已不足1000立方米的有158口,全部淤毁报废的59口,因淤满还耕的90口,水毁26口。巴州区平梁乡后溪沟()水库,坝前淤厚2多,库尾淤厚已达5,死库容达40万立方米,已减少了30万立方米。

三江电站是巴州区一座骨干水电工程,装机8500千瓦,总库容4000万立方米,经21年运行,在坝址上游4公里以上,沿河淤积十分严重,巴河两岸岸线均向内伸延1030米;7.45公里以上,河心淤深平均约2米;9公里处(白云乡65社下德阳坝处)出现长1公里、宽150米的扇形沙洲,最高达7米,最低2.5米。推算电站的淤积量已达1280万立方米,占总库容的32%

由于山高河深,山坡陡峻,砂岩裂隙发育,每次暴雨后,均有岩石崩垮、山体滑坡等山地灾害。

三、防治对策。

1997年巴州区被列为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8年来全区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改善水土流失区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减轻自然灾害发展经济,帮助群众脱贫致富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因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仍然存在大面积水土流失亟待治理,形式仍然十分严峻,而人为造成的新的水土流失仍在继续。新时期,水土保持工作把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放在首位,把改善生态环境、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为主线,既要加强人工治理,更要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通过管理和管护,依靠大自然的力量来恢复生态,治理与预防相结合,坚决杜绝人为破坏造成水土流失现象的发生,彻底扭转边治理边破坏的被动局面,为治理江河、减轻灾害、改善和提高水土流失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服务。根据巴州区水土流失现状和水土保持工作现状,提出以下对策:

1、以防为主,依法预防保护,监督。

总结我区水土保持工作的经验,要走出边治理边破坏的恶性循环怪圈,就必须认真执行水土保持法,依法防止水土流失。切实保护好现有的林草植被、基本农田、河流、水源,坚持“三同时”制度,坚决制止乱垦滥伐,乱挖滥采以及开矿、建厂、修路造成的新的水土流失。

2、加强封育保护,充分发挥生态自然修复能力。

由于治理资金的不足,而巴州区水土流失量大面广,对林草覆盖度较小,生产活动较少的荒坡地或疏幼林地,根据实际情况,采取轮封、半封或其他辅助性措施减少人为挠动地表土,发挥大自然的生态修复能力,加快水土流失防治速度。

3、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

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根据不同小流域的情况,因地制宜制定治理方案,合理布设防治措施,生态效益为主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治理一条巩固一条,由上而下分批治理。

4、合理配置三大措施,调整产业结构,充分利用水土资源。

从根本上防治水土流失,首先要提高人口环境容量,科学的利用自然资源,因地制宜采取植物、工程、农耕三大措施,减少坡耕地,消灭荒山荒坡,配套完善坡面水系工程,建设基本农田,增加林草覆盖率,栽植优质、高效、适宜的经济林果,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当地经济。

5、提高科技含量,加快防治进程。

建设一个水土流失监测站点,及时掌握水土流失的特征和变化发展趋势,对症下药。加强水保学术交流,引进和推广其他地区的先进防治经验技术,加快防治进程。

6、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投入力度。

在普遍推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搞活土地流转,稳定和完善水土流失的“四荒”地开发的有关鼓励政策,调动社会和群众治理水土流失的积极性。坚持“谁利用,谁治理;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对水土流失的治理成果允许继承和有偿转让。鼓励和支持业主开发治理,并给予一定优惠政策。

参考文献:

1)四川省水土保持局、四川省水土保持学会,《四川水土保持》。

2)巴州区水土保持委员会办公室,《巴州区水土保持总体规划》。

巴州区水土流失成因、危害及防治对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