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高考引出对大学教育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1-05-28 17:05:36

由高考引出对大学教育的思考

今天是6月1日,再有7天,莘莘学子们就要开始接受一年一度的高考洗礼了。学生们把高考作为人生的第一座高峰第一个目标,家长们更是把高考当作孩子人生的转折点人生的跳板生和家长对高等教育充满了美好的希望与憧憬,高中教师也为学生在脑海中构建了一个理想化完美化的象牙塔。孰不知,这种不客观、不真实的想法欺骗了家长和学生,大学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与矛盾也使得这些经过了一年奋力拼搏的满心欢喜跨入大学门槛的大一新生们产生了巨大心理落差。

年来,高考作为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纽带,不断进行着改。教育工作者们总认为,对基础教育的改革才能促进高等教育的完善,但是基础教育的改革进行了这么多年依然收效甚微,而大学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积重难返,这是为什么。大学教育的老套决定了基础教育的老套。因为大学培养的是人才,是直接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如今的大学培养出了颓废迷茫无知的大学生,怎么能贡献社会,服务于基础教育。所以,要想教育体制进入一个良性循环,首先要从高等教育改革开始。

当年梁启超先生在东南大学课毕报告辞中提出,我们不仅知识贫乏,我们也精神贫乏。虽然这么多年过去了,现在的大学生依然可以说是精神贫乏。很多大学,没有一种人文精神去支持、去建设。过于注重理工科思维,注重专科教育,把大学变成了一个科研的场所学术的论坛。我们大学是培养各方面的精英人才,不仅仅是教会他们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一种理念或者说一种道德。曾经和西安一工科院校学生谈论,问其西安为几朝古都,没想到居然答不上来,历史知识的缺乏可见一斑。所以说,对于理科生,人文知识的普及与熏陶是很有必要的。大学,特别是百年老校,学风不仅要纯、更要正。前一段时间西安交大一名曾获长江学者称号的博士生导师进行学术造假让我们对高校学术诚信产生巨大质疑。上梁不正下梁怎么能不歪学校应采取措施严厉惩罚学术造假行为,还对大学毕业论文进行知识产权保护预防其抄袭别人,也避免别人的剽窃。

追求真理与智慧大学学风,是营造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的必要条件。那么大学教材更是为大学生提供学习思维导向的实物基础。但是,现在大学教材的编排和课程设置非常令人失望。就拿我自身来说,也是感触颇深。大学二年级开设的文学概论课程,连老师都说,对于文学概论的初学者,教材应该明确罗列出每节所学重点和框架,可南帆先生编辑出版的文学概论完全是大而空的理论,对学生来说毫无条理,简直可以说是不知所云。基于学识的浅薄,我对教材的评价或许不是很全面,但我认为大学教材编排一定要与学生客观实际相符合,真正的考虑到学生的需求,这就需要教育部做出统一规划,精选专家进行编著,确保教材质量,提高准确性。同时,不同地域不同性质的高校再根据自己的特点加以补充。就如同一本文学概论教材,师范类院校补充与其基础教育有关的内容,而综合类院校则关注的是学生对文学框架的构建。不同的院校侧重点不同,这就做到了中央与地方教育的辩证统一。

每到学期末,就是大学生们最痛苦的时候,积累了一个学期的课本知识必须在两个考试周内全部掌握。就因为衡量这一学期学了多少知识的标准就是考试。对学生进行综合测评,将学生应具备的素质细化若干,每一方面都量化打分。这就造成学生为了挣得分数而不得不放弃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而对于教师教授资格认证也是通过其在期刊上发表了多少论文、有多少学术成果来判定,这就造成了教师为了达到指标而疲于奔命,无心给学生上课或是让研究生代课,这也间接使本科生更加失去了对这门课程的兴趣。这教育评价中的机械化和教条化会使大学教育越来越僵化,越来越失去活力。依我看来,如果让我规定大学生在大学其间的考核标准, 我不会以成绩去评论一个人,我会真正的关注他在平时看了多少书,做了多少读书笔记,参加了多少有意义的社会活动获得了多少实践经验。看在他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获得了那些进步,对于不同特点和基础的学生,更应该有不同的培养模式这样才能全面的培养一个学生。对于教师,更应该从他们的课堂内容、教学过程和学生的课堂回馈进行衡量这是我的个人看法。

前段时间在网上传的沸沸扬扬的济南五大学生去当掏粪工的消息,不能不说是高等教育的悲哀,也是教育资源的浪费。391个大学生经过严格的考试,最后五人被录取。而这些大学生争相报考为的就是有个稳定的工作,有一个事业单位的编制。现在的大学生可谓铺天盖地按批量生产,毕业以后社会哪有那么多空闲岗位,更可况大学生还抱着“我是大学生我怎么能从事和民工一样的职业”的高不成低不就的观念,找不到工作是可想而知的。大学生就业困难与大学教育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需要我们逐步去改革。

下一学期,我们师范生迈入大学三年级的门槛。再过两年,就要投入到基础教育事业当中。中国教育改革还是需要我们这些充满活力与激情的大学生的努力,所以任重而道远。

由高考引出对大学教育的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