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塬英文导游词

发布时间:2019-02-07 03:27:07

白鹿塬英文导游词

【篇一:玉华宫导游词】

玉华宫导游词

玉华宫风景区位于铜川市宜君县西南郡的金锁乡,距市区35公里,是陕西省著名的旅游风景区。景区三面依山,一面临水,以桥山山脉的凤凰山为主峰,海拔1671米。景区植被良好,森林覆盖面积达90%以上。满山松林遍布,为我国最大的油松林区。

玉华宫风景区位于风凰山和玉华山之间的河谷之中。河谷狭长而平展,为东西走向,由凤凰谷、珊瑚谷、芝兰谷和野火谷4个谷组成。玉华河自西而东穿谷而过,常年不息。谷内年平均气温为8c。进入景区,宛如步入仙境。只见浮云缭绕,峰峦翠绿,松涛排涌,让人陶醉,给人一种清凉幽静、心旷神怡的感觉。其实早在唐初,这里就因为夏有寒泉,地无大暑和高寒清迎,远胜骄山而成为皇家著名的避暑胜地。因此,玉华山麓也满布唐时玉华宫遗址及与其相关的文物古迹,演绎出许多或惊心动魄,或感人肺腑的宫阑秘事,成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玉华宫的变迁

玉华宫原名仁智宫,是唐朝开国皇帝高祖李渊在公元642年营造的一座军事要塞与避暑合一的山宫。因其初建时规模较小,所以仅耗时一月就建成了。建成之际,李渊就率次子秦王李世民和四子齐王李元吉来此避暑。时值留守京城长安的太子李建成与李世民争夺皇位正酣。李建成认为此时天赐良机,乘势起兵,发动了宫廷政变。李渊得知消息后采取果断措施平定了叛乱,逼迫李建成不得不来到仁智宫向父亲负荆请罪请求饶恕。李渊便将其关押,在此上演了一幕历史上著名的仁智宫太子扣押事件。时隔3年之后,即公元626年,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事变,铲除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登上了皇帝宝位。

公元647 年,太宗李世民为了避暑和养疾,命令曾营建高祖献陵、太宗昭陵、时任工部尚书的建筑大师阎立德扩建仁智宫。扩建后的仁智宫更名为玉华宫。因本着节俭的原则修建,结果只用半年就得以竣工。第二年年初,太宗就巡幸了玉华宫。因被这里

的秀美景色和宜人气候所陶醉,太宗又下旨珊瑚谷显道门内再添建紫蔽殿,形成了壮观的宫殿建筑群。据史料记载,鼎盛时的玉华富有 九殿五门,在唐初4座避暑行宫 (其他行宫为麟游县的九成宫、终南山的翠薇宫和长安的仙游寺)中规模最大、风景最佳。其主体建筑群在风凰谷,就是今天的玉华河川道。南自风凰山余脉南山口、北至今天玉华村北为一中轴线,群殿以中轴线东西排列。玉华宫囊括玉华山川的凤凰谷、珊瑚谷、芝兰谷,成为唐太宗晚年处理朝政的地方。

公元651,唐高宗颁布诏书,废弃玉华宫为玉华寺,从此,玉华宫结束了其作为

皇家避暑离宫的使命。此后,玉华宫也日趋衰落,大部分建筑在唐中期毁于安史之乱。

凤凰谷

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是冈凰谷,俗称东宫。它是玉华宫风景区四谷中的主谷,山谷幽深,松木葱绿,为正殿玉华殿所在地。前面那座如凤凰展翅般的山峰就是凤凰山。这里不但景色奇秀,而且还是一个栖风藏龙的宝地。唐玉华宫遗址及其名胜古迹主要集中于我们现在所处的玉华村周围。当年的玉华宫虽然己巍峨不再,甚至已荡然无存,但我们仍然可以从眼前的这些历史遗迹中去追忆那些曾经发生在这里的故事。这些残存的遗迹见证了仁智宫扣押太子事件、宰相房玄龄病逝和太宗年年飞白玉华宫等场面,沉埋了许多真实而重要的历史典故。特别是新发现的唐太宗《建玉华宫手诏》和唐玄奘《谢得入山表》原文等大量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献,为我们了解和认识历史风貌及其丰富的内涵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大家知道,房玄龄是辅佐唐太宗李世民登基的功臣,也是当时朝廷重要举措的谋划者和实施者,因造就了李世民名垂青史的贞观之治而被列为古代著名宰相之一。李世民在此避暑修养时,得知爱相房玄龄身染重疾,便下诏让其立刻来玉华宫养病并特许 停卧治事。两人相见唏嘘不已。太宗将宰相安置在偏殿,名医谨治,御膳供应,并让人随时票报宰相病情。因关切宰相,太宗甚至嫌自已所居玉华殿与宰相所住偏殿之间的隔墙碍事,特命将隔墙凿开,以成快捷方式。由此可见君臣之情。无奈房玄龄已病入膏盲,不久就撒手人寰,病逝于玉华宫中。为了纪念房玄龄,太宗赐其殊荣,让其陪葬于昭陵。

太宗一生酷爱书法,广集天下名帖。这一点已被世人熟知。据说著名的《兰亭序》就埋藏于其昭陵之中。太宗善于飞白 也是不争的事实。飞白是用枯墨走笔的一种书法艺术,字体苍劲。因书写时快书如飞,笔画中常见一丝白地而得名。据说此法创于东汉蔡邑而由太宗将其发挥到极致。其书法常被人争抢收藏。而他也常将其 飞白作品赏赐于群臣。据历史记载,公元643年,太宗廷宴群臣时,书兴大发,便泼墨飞白以赐赏群臣,一时惹得满朝群臣争相哄抢,场面好不热闹。清代著名书法家张祥河在浏览玉华宫时草书了避暑唐宗真得低,年年飞白玉华宫。的著名七律,此诗被后人刻于青石之上,现成为珍贵的历史文物被收藏于当地的文化馆之中。惜世上至今未见留有太宗飞白真迹,实乃遗憾!

这棵长在玉华村前的树真是一株奇树。它一半已枯死,另一半却仍生机盎然。此树高达十余米,树冠直径有10米树龄已有百余年。此树为荜钵罗树,由原种在芝兰谷正宫前老锣树树枝移植而来。相传老荜钵罗树为玄奘从印度带回亲手种在玉华宫中。它的根基已大过一间房屋,树干须数人抱,树心已空。可惜当年国民党部队驻扎玉华宫生火做饭将其烧毁。荜钵罗树又名菩提树,与佛教关系密切。菩提觉、智、道的意思。根据史书记载,佛祖释迹牟尼就是在菩提树下得道成佛的。据说玄奘由印度共带回两棵荜钵罗树,其中一棵就种植在玉华宫,另一裸种植于京都长安的大慈恩寺中,可惜未见存活。我们现在可以看到,这裸树上有一个铁胶拴马链。据说为唐僧拴马时所用,是其第四大弟子用气功所钉入,结实牢固,无人能将其拨出。我们中如果有人感兴趣,不妨试一试;看看你能不能将其拔出来,菏面就是芝兰谷。

芝兰谷

芝兰谷俗称冲宫。当年玉华宫肃成殿就建在这里。今人因其曾为玉华寺旧址而又称此谷为 寺沟。不过如今,因此谷里时常有青蛇出没,所以也有人称它为 蛇谷。其自然景观以苍松石崖和悬泉石窟而出名。

来到谷中,只见百米黛崖环拥峭立。崖上细流串珠般散落,长年不息,故名水帘。崖中有一排半环形石窟,窟中立佛拿8处,石穴一段。拿内造像已经损毁,仅存一长方形石座。两拿之间以石墙相隔,墙上雕有莲花、菊花、缠枝卷叶、执戟力士、骑士等浮雕。浮雕虽已避风化,但仍清晰可辨。石窟下崖壁之上,有7个直径为30-50厘米的人字形洞眼。崖前为一宽阔的草坪,草坪之上唐代建筑用料随处可见。此为肃成殿遗址。据推测,肃成殿应当是一座窟檐建筑。其房殿纵擦与崖壁垂直,为庞廊式或歇山式。来到这里,我们不禁肃然起敬,因为这里是著名的佛学大师玄奘译经和圆寂之地。

公元651年,唐高宗颁布诏书,废弃玉华宫为玉华寺;赐玄奘法师在此译经,居住于芝兰谷内肃成殿。唐玄奘在此译经4年,完成了佛教大典《大般若波罗蜜多经》译著。玄奘一生译经156部,大部分都完成于玉华宫。因此,玄类法师又被称做玉华法师,而其开创的派亦被称作 玉华派。在译完《大般若经》之后,玄奘终因久累成疾而在此圆寂,享年65岁。圆寂后盛葬于长安白鹿原。

其实早在唐太宗时期,考虑到玄奘译经辛苦,太宗就数次颁诏让其来风景如画的玉华宫避暑休息。其间,玄奘曾上表太宗,请其为自己刚翻译好的《瑜伽师第论》作序。太宗不顾自己身体虚弱,欣然应允为玄奘御制《大唐三藏圣教序》当时随同父皇在玉华宫避暑的太子李治,也为玄奘法师题写了《大唐三藏圣教序记》序和 记都高度赞扬了玄奘不畏艰难西天取经、舍身求法的大无畏精神。公元653年,大书法家储遂良将它们以楷书形式刻于石碑之上,镶嵌在大雁塔南门两侧。这两通石碑至今仍在,成为唐代遗留下来的珍品名碑。

在肃成殿石窟内,原来还存有石刻金刚佛座、佛足印石等重要文物,为玄笑遗留,堪称佛门圣物。金刚佛座上刻有大唐龙朔二年三藏法师玄奖敬造释逝佛像供养20字铭文,传为玄奘法师手书。公元631年,玄奘在印度礼拜摩揭陀国佛成道时曾坐过佛座。1956年被运往北京,作为国家珍贵文物收藏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佛足印是释迎牟尼圆寂前在家乡一块石头上留的足印,印迹里精刻密集而又十分精奥的佛教花纹图案。由玄奖从印度拓印带回,并敬造礼拜供养。佛足印石现存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

太宗死后,为纪念父亲,高宗在玉华寺旁曾建有太宗祠。祠旁立有石马以投其父所好。除了书法,太宗一生还酷爱养马。其所养良驹无数,也曾写下了许多咏马的诗词。其中最有名的就是 《咏饮马》, 而在昭陵雕刻 昭陵六骏也是其爱马的例证。100年后,诗圣杜甫在游玉华寺时曾留有著名诗篇《玉华宫》。诗中描写了其游历后的感受:溪回松冈长,苍鼠窜古瓦。不知何王殿,遗构绝壁下。诗中还有当时伺金舆,故物独石马。两句,其意为当年侍奉太宗金蔡舆驾的车马仪仗,如今只剩下一匹石马了。这首诗于北宋时期刻在了石碑之上,立于玉华山中。可惜到北宋之时,这匹石马也不知所踪了。

珊瑚谷

现在,请随我去参观玉华宫遗址所在的最后一个山谷珊瑚谷。

前面这座肃穆的建筑是玄奘纪念馆。它位于通往珊瑚谷的道路之上。馆内现有玄奘坐像,还设有陕西省唯一的佛教文化陈列展,供游人参观、瞻仰或进行佛教研究

现在我们来到了玉华川的西谷,即珊瑚谷。前面可见一个巨石,挡住了进人谷中的道路。此百浑然天成,名叫闭门石,起着古代家居建筑中照壁的作用。有人难免要问,为什么一个远在内地的山谷被冠名为珊瑚谷?其实这是有一定原因的。因为此谷古时为大海覆盖,因地壳运动而变为陆地。谷底岩石中曾发现有海生动物化石且伴有珊瑚。因此,此谷得名珊瑚谷。绕过 闭门石,我们眼前豁然开朗,迸人了珊瑚谷。只见谷中景色奇异壮美,有石崖洞窟,有 溪回松冈。水光溢彩,瀑声轰鸣。难怪太宗被此处景色所打动,流连忘返,下沼于此添建了紫蔽殿。肖时的紫被殿,面阔13间,为太宗经常巡幸之地。

【篇二:金丝峡导游词】

西安自古以来就有8水绕长安之美称,今天往东的方向就会经过两条河流,一为浐河,它是东距西安最近的一条河流,发源

于秦岭山间,经灞河入渭河,因河底与河床都为卵石,河水清澈,故与灞河共称玄灞素浐,如今的浐河水量已经非常少了,但在远古的时候它却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在它的二级台塬上就曾经发现过母系氏族村落——距今约6000-7000年的仰韶文化村落——半坡氏族村遗址,以及距今约5000年的长家崖一带的父系氏族部落,经过浐河进入灞河。灞河两岸,茂柳成荫,柔枝招展,这里就是著名的长安八景之一的灞柳风雪美景所在地了。灞河古称滋水,滋那在古时是清澈的意思,这就说明灞河在古代是一条清澈见底的河流。那么灞河又得名于何时呢?春秋战国时期,秦穆公称霸西戎,为炫耀自己的千秋霸业,便改为灞水,而历史上的灞河的知名度远远没有灞桥高。其一因为灞桥是历史上最为古老,久负盛名的石梁桥,全长277米宽10米,1949年后加固为钢筋混凝土桥。其二古时这里是东边出入长安的必经之地,长安人送别友人也到此为止,情人依依惜别,友人的千叮万嘱,亲人的关爱怜惜,无数次送别便使这里有了另外一个浪漫的名字——“销魂桥那么大家此刻是否已经有了一幅惜惜相别的画面呢?那更兼一幅十里长亭莺莺与张生依依惜别,车儿跑得快的心痛之感。虽然发生地在河北,非灞桥,但灞桥的折柳相送,也是当时当之无愧的销魂桥。当然在汉唐两代,灞桥也是兵家必争之地,一旦灞桥驿站失守,整个长安城之重地,也就岌岌可危了,所以驿站之上时时刻刻有重兵把守,也因此留下了灞桥呵护的典故。

好,现在我们的车正行驶在沪陕高速之上,沪陕高速是西起西安,南至上海,是连接西北,华东,中南地区的重要交通要道。它的开通是西安——金丝峡由原来的6小时缩短为

3.西安到上海只需15个小时。沪陕高速在陕西境内分3西蓝高速。西蓝高速是咱陕西人自己投资建设的第一条高速公路,总投资30.7亿圆,全长30.58公里。蓝商公路。蓝商公路因地处秦岭山区地段,所以施工人员为了解决冬天路面积雪结冰的难题,在路面材料中加了盐化物质来替代沥青混合物中矿粉,加速路面积雪融化。商界高速。是商州——豫陕县的高速,是陕西这一条山区6车道高速公路,它也是即西汉高速西康高速之后第三条翻越秦岭的高速公路。好,现在随着我的右手向车外望,我们看到的这一道道隆起的台塬高地便是白鹿原,与它相对的就是蓝田塬。

白鹿塬得名于西周王朝末年,与东周的开始阶段。历史是这样的,西周最后一位天子周幽王,他在为期间剥削严重,地震旱灾相继发生,广大人民流离失所。他曾发动对周边少数民族的进攻,也以失败告终。他宠爱褒姒,曾闹出烽火戏诸侯的笑话,为了立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他下令废掉王后申后,废掉申后所生的太子宜臼,由此引发变乱。申后的父亲

申侯联合犬戎等部落攻周,周幽王被杀于骊山下,太子宜臼继位,是为周平王。本已没落的西周王室,经过攻周幽王的战争,更加衰弱。当时,关中地区,犬戎等部落的势力越来越大,因此,在周平王继位第二年,决定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

这天,周平王一行大队人马离开镐京,浩浩荡荡向东 ,渡过浐水之后,队伍稍事休息。这事,忽见东南方的塬地上奔跑着一只白鹿,白鹿是稀罕之物,人们都注目观看,平王也不住称奇,史官当时也记下了这一见闻。此后人们便把浐河与灞河之间的塬地称为白鹿塬。

白鹿塬在咸宁东,东接蓝田县界尽东西十五里,南接终南山,北至灞河,尽南北四十里。在白鹿塬的北坡建有汉文帝霸陵,因此又称为霸陵塬,也就是大家刚才看到的景点。白鹿塬又因位于灞河之上而称灞上,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从汉中西上入关,子婴不战而降,屯军于灞上就在此地。并在这里与关中老百姓留下历史上著名的约法三章。同时这里还有韩信的墓也在这里,白鹿塬不仅历史景观令人昂仰,另外自然景观也值得一提。白居易也曾留下了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域又送王松去,凄凄满别情的绝佳诗句。陕西著名作家陈忠实笔下白鹿塬描述的就是这块土地,与它相接的就是蓝田。

蓝田是西安市所属各区县中经济基础较差的一个县区,在这里山地丘陵占80%以上,人们靠天吃饭,人畜饮水是长期困扰的基本问题,人们为了生计不得不外出谋生,由古至今就走出了一支支美名远扬的厨师队伍。在清末民初三秦大地上流传着这样一句口头禅要找蓝田的同乡,大小衙门厨房;凡是冒烟的地方,就有蓝田乡党这真是蓝田厨师之乡的真实写照。蓝田厨艺居河南长垣,广东佛山全国著名的三大厨乡之首。史载蓝田是明崇祯皇帝宠臣司礼监秉笔大太监王承恩的故乡,同时也是慈禧太后御厨李芹溪,侯志荣的故里。从古至今,蓝田厨师辈出,高手如云,是陕菜的创选者与推行者,西安烹饪技巧三绝:仿唐菜,饺子宴,羊肉泡膜中的前两绝就是蓝田厨师研创出来的。目前陕西27个国家名厨中有17个都是蓝田人。20048月通过了中国厨师之乡的认证,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厨师圣地,正所谓穷则思变,蓝田人民凭借勤劳和智慧正一步步的改变着自己的命运。而我们不能忽视的是这片看似贫瘠的土地上也有着曾经的辉煌。自古灵秀地,长安都市边,山山连不断,树树着茂冠,花鸟雾云里,草石烟水间,几多文雅客,留下好诗篇。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深厚的人文底蕴孕育了蓝田享誉中外的的瑰丽的自然风光。那么请大家就着我的讲解进入人杰地灵的蓝田美景。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峰髙屏高峰寒是杜甫的诗来写玉山,玉山故名意思产玉之地。那么中国四大名玉之一的蓝田玉就产于此山,同时玉种蓝田,蓝田的得名也就由此开始。

说起蓝田玉的来历,据说最早还是一位神仙种下的呢!因此便留传下一个美丽玉种蓝田的神话故事:很早很早以前,有一个小伙子叫杨仲毓,不但勤劳善良,对父母的孝敬也名传百里。这年闹瘟疫,父母双方死去,杨仲毓直哭得天昏地暗,口眼出血。在乡亲的帮助下,仲毓按照二老遗嘱,于终南山一座山峰阳面掘石为坟,安葬了父母。从此仲毓于坟前搭草棚为家,为父母做伴守坟,一守就是两年!

这座山坡又高又陡,白石磷磷,无草无水,每日都要从山脚下的一眼水泉挑水,担一次水来回20多里山路,真是水比金贵!草棚前面不远有一条盘山路,这是通往终南山南面的必经之道,经常有人过路来此讨水。心地善良的杨仲毓总是宁肯自己忍渴受饿,也要尽量让过往行人喝上水,人们无不称这个小伙子是救命的善人!

这年暑夏的一天,几个汗流夹背的人气喘吁吁地来到草棚前,簇拥着一个如花似玉的青年女子要讨口水喝。杨仲毓已把仅有的一瓢水刚倾入锅里准备烧饭,见这些人口渴难忍的样子,心一软又把水倒回瓢里递给他们。那个小姐看杨仲毓口唇都干裂起来,一股激情由然而生,临走时含情脉脉地对仲毓说:相公施水之恩永生不忘,来日定当厚报!仲毓见小姐贵为千金,却这般温存达理,虽然从此神驰情系,却因贵贱之别从来也未敢奢想!

又是一个酷夏之日,一个衣着褴褛、形容枯瘁的老妪昏倒在草棚不远的路边,杨仲毓立即想到了自己那年迈去世的老母,他把老人背回草棚,舀了一瓢水给老人喝,老人手一哆嗦,将水泼倒在地。仲毓又舀了一瓢递给老人,老人接过水瓢未等到嘴边,手一发抖连瓢都跌翻在地!扬仲毓又把仅有的一点水,亲自送入老人口中。老人喝水后,从腋下取出一只小袋给仲毓说:此玉籽也,汝将此籽种入山坡,日后当有好事。仲毓问老妇姓名住地,欲送其归家。老妪曰:胥渚是吾家,炼石补天瑕;留此五彩石,布下万世华。话刚说完,只闻一阵丝竹佩环细乐之声,看时一位身着五色丽装的女神早已乘起祥云冉冉而去!接着一阵香风吹入仲毓之耳:吾乃圣母女娲神也,汝只管种玉勿疑,不久便有佳音!仲毓便于山坡白石上凿出许多石窝,把那些玉籽种上,日夜担水浇灌,精心照料,经年不辍。

且说陇地有一个在王宫作大官的褚大人,家有良田千顷,巨资万贯,仆从逾百;有一爱女名璆玉,聪慧过人,褚家夫妇视为掌上珠,百依百顺。但璆玉自去年从岭南外婆家回来后,一直郁郁寡欢,愁眉不解。四方富豪显贵家的公子求婚,一概不允。原来此女即去年在仲毓草棚借水之女,只因终日思想仲毓 ,情锁难解,忽然夜得一梦:梦一女神对她道:要见心上人,需有双璧聘。她把梦中的话说给父母,因而一拨又一拨的富贵公子都因无玉璧作聘,尽皆被拒之门外。

这事终于传到了仲毓耳朵,而且知道此女便是他至今难忘的那个多情小姐!仲毓不由大喜,

便来到种下玉籽的山坡刨石一看:下面果然出现了光彩四溢的各色玉块!遂掘出两块晶莹剔透的白玉,打磨成一对玉璧,来褚府求婚。褚府门人见仲毓布衣,不予放入;璆玉闻知有持璧者求见,又惊又喜,出门一看:正是她终日思念的心上人!褚家见仲毓带着双璧,自然也无话可说,不久便为两个年青人热热闹闹地办了婚事。从此人们便把玉种蓝田作为美满婚姻的象征,而这个故事也便千年百代一直流传至今。据说从那时起世间才有了美玉,那个种玉的山便被叫作玉山。同时也因为这个故事穿缀了一段美好的姻缘,所以,又把玉种蓝田作为美满婚姻的吉祥语,广泛出现在婚礼的对联或祝词之中。

那么玉在中国源远流长,追根溯源至少已有7000多年的历史,早在河姆渡文化时期,先民们在选石制成饰品,打扮自己,美化生活。东周王室和各路诸侯为了自己的利益,他们佩挂玉饰,以标榜自己是有的仁义君子,君子无故,玉不光身,每位士大夫从头到脚,都有一系列的玉佩饰,尤其腰下的玉佩式样更为繁杂,佩玉成为当时上流社会的一种主流文化。到了战国时期,因为蓝田产玉,且因为玉之美者,日蓝盛产美玉,故名蓝田,秦置蓝田县。

而今玉山已功名隐退,替代她的是另一个值得所有中华儿女铭记的王顺山。王顺山得名蓝田县,浮沱村中国24孝之一的王顺担土葬母于此而得名王顺山,不仅故事美,历史久而它的自然景观也可谓是秦岭山中的翡翠,兼具华山之险,黄山之秀的特点,怪石嶙峋,沟深谷幽,主峰玉皇峰海拔2239米,站山顶可东眺西岳华山,北望渭水连天,南观群山蜿蜒,西瞰古都长安。 文姬墓位于西安城东南蓝田县三里镇乡蔡王庄村西北约100米处,属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蔡文姬,名琰,东汉末年女诗人。博学有才,辨通音律,曾因战乱没于匈奴达12年。曹操思贤慕才,用金璧赎回。卒后葬此。1991年建立蔡文姬纪念馆,馆内陈列着蔡文姬所著《悲愤诗》和琴曲歌辞《胡笳十八拍》及《后汉书》中的《董祀传》等。蔡文姬16岁时嫁给卫仲道,卫家当时是河东世族,卫仲道更是出色的大学子,夫妇两人恩爱非常,可惜好景不长,不到一年,卫仲道便因咯血而死。蔡文姬不曾生下一儿半女,卫家的人又嫌她克死了丈夫,当时才高气傲的蔡文姬不顾父亲的反对,毅然回到娘家。后父亲死于狱中,文姬被匈奴掠去,这年她才二十三岁,被左贤王纳为王妃,居南匈奴12年,并育有二子,此间她还学会了吹奏胡笳及一些异族的语言。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感念好友蔡邕之交情,得知文姬流落南匈奴,立即派周近做使者,携带黄金千两,白壁一双,把她赎了回来。这年她三十五岁,在曹操的安排下,嫁给田校尉董祀,就在这年爆发了著名的赤壁之战。

蔡文姬嫁给董祀,起初的夫妻生活并不十分和谐。蔡文姬饱经离乱忧伤,时常神思恍惚;而董祀正值鼎盛年华,生得一表人才,通书史,谙音律,自视甚高,对于蔡文姬自然有些不足之感,然而迫于丞相的授意,只好接纳了她,在婚后第二年,董祀犯罪当死,她顾不得嫌隙,蓬首跣足地来到曹操的丞相府求情。曹操念及昔日与蔡邕的交情,又想到蔡文姬悲惨的身世,倘若处死董祀,文姬势难自存,于是宽宥了董祀。

从此以后,董祀感念妻子之恩德,对蔡文姬重新评估,夫妻双双也看透了世事,溯洛水而上,居在风景秀丽,林木繁茂的山麓。若干年以后,曹操狩猎经过这里,还曾经前去探视。蔡文姬和董祀生有一儿一女,女儿嫁给了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为妻。

相传,当蔡文姬为董祀求情时,曹操看到蔡文姬在严冬季节,蓬首跣足,心中大为不忍,命人取过头巾鞋袜为她换上,让她在董祀未归来之前,留居在自己家中。在一次闲谈中,曹操表示出很羡慕蔡文姬家中原来的藏书。蔡文姬告诉他原来家中所藏的四千卷书,几经战乱,已全部遗失时,曹操流露出深深的失望,当听到蔡文姬还能背出四百篇时,又大喜过望,于是蔡文姬凭记忆默写出四百篇文章,文无遗误,可见蔡文姬才情之高。

历史也垂青于这片神奇的土地,让时光追溯到1964年,在蓝田县的公王岭,科学家发现了距今115万年的蓝田猿人头盖骨化石。这一震惊中外的发现,把人类活动时间上溯了五六十万年,填补了人类进化史的一个缺环,被誉为20世纪60年代国际考古界的重大发现,是陕西省20世纪十大历史事件之一,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伴随着蓝田猿人头盖骨化石出土的2000多种动物化石和公王岭上至今保存完好的第四纪黄土剖面,为研究从早期猿人到晚期智人的进化演变过程,提供了良好的平台。经测定,蓝田猿人距今115万年,按照国际学术命名规范,被命名为直立人蓝田亚种。蓝田人的脑容量已经比猿的脑容量大得多,有778毫升。(现代常人的脑容量为1400毫升左右)是亚洲北部最早的直立人。

在普化镇王顺山下,便是六朝古刹的水陆庵,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保存古代精巧罕见的彩塑而闻名,被誉为中国第二敦煌

游客朋友们:

大家好!欢迎来到大慈恩寺参观。我是导游员何雅胜,很高兴认识大家。

距离西安市市中心4公里的慈恩寺,是全国重点文物寺院。寺院内的大雁塔是国家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也是西安市的标志性建筑。

大慈恩寺始建于公元589年,初名为无漏寺。在公元648年唐高宗李治作太子时,因生母文德皇后早逝,为补报慈母大恩重修此寺,改名为大慈恩寺。唐朝时,寺院内共有1897间华丽的房屋,他是全长安城内最大也是最著名的皇家寺院。唐王朝灭亡后,大慈恩寺也渐渐毁坏。现存的寺院建筑大部分是明代重建的。

这个门叫做山门。也叫做三解脱门,意思是从世俗的烦恼中解脱出来。

大慈恩寺的建筑结构和每一个中国传统式的庭院结构一样,所有的建筑都非常讲究对称。现在您看到的两座小楼为钟楼、鼓楼,里面悬挂着明代1548年铸造的一口大钟,重15吨,上边铸有雁塔晨钟”4个苍劲大字。雁塔晨钟是观众八景之一。

西面为鼓楼,楼里存有一面直径为2.13米的大姑,用于为僧众报时。

大慈恩寺内现住有出家僧人50多位,每天清晨僧人们四点半敲钟起床,晚上九点击鼓睡觉。

我们看到的砖木结构的建筑是大雄宝殿,他是佛教寺院内主要建筑。大雄是对佛的尊称,意思是佛有巨大的力量,对一切魔障都无所畏惧。大殿里面供奉着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三尊镀金塑像,他们都是佛祖的化身。

中间的这尊叫做法身佛,是指佛法以法相显示人间的化身。

西侧的这尊叫做报身佛,是指佛修身正果后的化身。

东侧的这尊叫做应神佛,是佛为普渡众生随机缘应变之身。

三身佛的两侧是迦叶和阿难,他们是佛的两大弟子。殿堂的东西两侧是十八罗汉,他们是佛在世时常伴身边的18位弟子。

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香客、游客来到慈恩寺烧香祈愿,保佑他们生活幸福、平安。 大殿前的两棵树叫做龙爪槐,种植于1887年,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 雁塔题名

在唐代,新考中的进士都要登大雁塔留诗题名,象征从此事业青云直上。现今,慈恩寺内大多数的雁塔题名碑都是明、清时期留下的。著名诗人白居易就有留下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佳句,表达他少年得志的喜悦心情。下面我们继续参观。

法堂

前方我们看到的二层建筑就是法堂和藏经楼。法堂,就是佛教徒讲经说法的地方,相当于我们现在的课堂。法堂供奉着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只要念佛人一心诵念阿弥陀佛,死猪就能被接引到西方净土极乐世界去。所以阿弥陀佛也被称为接引佛,殿内还陈列着玄奘负笈图和他两位高徒窥基和人园测的拓片。窥基是唐开国大将尉迟敬德的侄子,园测是新罗国的王子。这样我们也可以想象玄奘法师在当时的声望是多么的崇高。

二层就是藏经楼,主要用于保存重要的佛经经典资料。玄奘法师当年历经艰险从佛国印度取回的657部佛经,都是珍贵的贝叶经。什么是贝叶经呢?古印度将梵文佛经文刻写在经过处理的贝多罗树叶上,因此成为贝叶经。正是因为玄奘取回的是梵文真经,所以他余生都用在翻译佛经上,17载西天取经,19载翻译佛经,直至圆寂。玄奘法师为了弘扬佛法贡献了他毕生精力。

接下来我们参观的就是大雁塔了。

大雁塔

我们眼前的就是雄伟的大雁塔!

大雁塔是一座仿木结构的楼阁式方锥形砖塔。磨砖对缝,造型雄伟,气势宏大,有显著的民族特色和时代风格,是我国佛教建筑艺术的杰作。

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法师为了妥善安置他自印度带回的经像和舍利,奏请高宗允许,修建了大雁塔。玄奘法师亲自设计监督,亲自运土搬砖。塔初设计时,完全依照印度形式,高180尺,后来建成了高5层,砖表土心的实心塔。后因砖缝草木丛生,渐次颓废。后来在武则天长安年间(701~704年),改建为十层可攀登的塔。但此塔也在风雨中颓败,唐后期改建为七层砖塔。人们常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大概就是由此来吧。后经后唐、明清,多次改造维修,特别在明代万历年间又在塔的外表包砌了一层青砖,完全保持了原唐代塔体造型,形成大雁塔的现在面貌。现塔高64.7米,共七层,塔体呈方锥形,底层每边长25米,每层四面均有券门,塔内装有楼梯,可以登到大雁塔顶层,俯瞰四周秀丽景色,令人心旷神怡。

大雁塔底层南门洞外两侧大的砖 中镶嵌有两通被后世奉为书法瑰宝的石碑,西侧为《大唐三藏圣教序》碑,是唐太宗李世民为玄奘译经所撰写的序文。东侧为《述三藏圣教序记碑》,由太子李治(即后来的高宗)撰写的记文。

他们都赞扬了玄奘法师对佛教所做出的贡献。这两通石碑的碑文由唐代著名的大书法家褚遂良书写。

塔的第二层供有明代一尊阿弥陀佛铜像。

第三层供奉着两颗珍贵的佛舍利,是印度玄奘寺住持赠送给大雁塔的珍贵礼物。

第四层是同州圣教序碑和集王圣教序碑的拓片。现在这两通珍贵的唐碑都珍藏在西安市碑林博物馆。

在第五层我们可以看到释迦如来足迹石。在佛国印度,对佛教十分虔诚,佛教徒对释迦牟尼非常敬仰,进而对佛足迹甚为敬重,足见如见佛,一样顶礼佛拜。

塔内第六层,我们可以可以在四周看到很多著名诗人的诗作。那么我们就要讲一讲与雁塔有关的另一个文化盛举了,这就是曲江流饮雁塔诗会曲江流饮常不断,这也是长安八景之一。是说一些文人雅士常常会相约到曲江饮酒作乐,曲江,顾名思义,就是弯弯曲曲的水流了,诗人们把酒杯放在水面上让它自由地漂流,流到某人面前,他就要一饮而尽,然后赋诗一首。之后他们还要登上大雁塔,抒发情怀。这里陈列的唐诗书法作品就是大雁塔建成一百周年之际,杜甫、岑参等五位诗人的一次诗会所赋诗作。

我们登到塔的顶层,可以四周眺望一下古城西安的美丽风景。

接下来我们要去参观的就是玄奘三藏院了。

玄奘三藏院

(玄奘三藏院前)我们现在在汉白玉照壁上看到的法门领袖”4分大字,就是唐太宗在《大唐三藏圣教序》中对玄奘法师的高度赞扬。

我们面对的这座气势宏伟的仿唐建筑群就是玄奘三藏院,中为大遍觉堂,两边分别是光明堂般若堂。以刻铜、柚木雕刻和汉白玉雕刻的形式,通过巨幅壁画展现了玄奘一生从出生、出家、出国求法、游学佛国、曲女法会、荣归长安、翻译经文、直至圆寂、功德圆满往生弥勒净土境界的全部过程。

(光明堂)光明堂主要讲述了从玄奘出生到曲女法会的故事,我们主要讲述这幅画面:玄奘法师历尽艰难险阻终于来到了佛国印度的最高佛教学府——那烂陀时。住持戒贤长老亲自接见了他。当他知道玄奘是从东土大唐来求学佛法时非常激动,让他的侄子给玄奘法师讲述了一个传奇的故事。戒贤长老已经100多岁了,他20年前患了风疾,只要遇风周身就如同火烧刀割般痛苦。3年前,病情加剧,戒贤长老觉得难以忍受,决定绝食自尽了此一

生。就在当天晚上,他做梦梦见三位菩萨显灵,告诉他不能死,因为3年后会有一位东土大唐的高僧想他求法,要悔之不倦,认真传授给他佛法。梦醒后,风疾也奇迹般地痊愈了。戒贤长老问玄奘法师在路上走了几年,玄奘法师答3年。众僧都惊叹万分,觉得十分神奇。

这幅画面就是展现了玄奘法师在佛国印度最辉煌的一个时刻——曲女城大会。这次隆重的法会,五印度十八国国王,以及各国的高增大的数千人都参加了。在辩经法会上,连续十八日都无人辩论过玄奘法师,取得了无可争议的胜利,成为了曲女城大会的论主。各国国王纷纷赠送宝物,玄奘一再辞谢,只是遵照印度传统的论胜规矩,乘坐象舆巡游。+6于是万众欢腾,善男信女们带着香花追随其后。可以说,玄奘的声望在印度达到了高峰。他是那烂陀寺著名的十大高增之一,可以享尽尊崇发和荣华富贵。但他为了弘扬佛法,毅然谢绝了各国国王的挽留,决定把真经带回大唐。

(大遍觉堂)大遍觉堂内供奉着玄奘法师的顶骨舍利。大遍觉是皇帝赐给玄奘法师的尊号,意识是完全觉悟者,也就是认为玄奘已经达到菩萨的境界。

关于玄奘灵骨也有一个复杂曲折的故事。唐高宗麟德元年(644年)玄奘法师于铜川玉华宫圆寂。尽管他留下遗言,希望丧事一切从简,但唐高宗和众僧仍是把厚葬于浐河之畔的白鹿原。之后,因为高宗在大明宫每每看到玄奘墓地,就会伤心落泪。于是在少陵塬又修建五层灵塔迁葬玄奘灵骨,这就是长安的兴教寺塔。之后唐末战乱,为了保护玄奘灵骨,二次迁移到户县紫阁寺。宋时,南京演化大师可政和尚又亲自背负玄奘顶骨到金陵长干寺。之后随着历史变迁,寺院荒废,玄奘遗骨不知所踪。直至1942年,日军因修防御工事,玄奘顶骨惊现南京。到现在全世界已有十几处寺院拥有玄奘灵骨。大遍觉堂的玄奘顶骨舍利就是由南京灵骨寺赠送的。玄奘顶骨回到大慈恩寺,安置在大遍觉堂,现在可谓是安得其所。

玄奘青铜坐像后的汉白玉雕,描述的是弥勒说法图。玄奘一生追求的境界就是往生弥勒境界。我们想。玄奘现在一定就是身处听法菩萨中。西壁是《佛说弥勒上生经》变,东壁是《佛说弥勒下生经》变。

(般若堂)接着光明堂的故事,般若堂就是讲述了玄奘荣归长安、翻译经书直至圆寂的故事。这幅画面就是玄奘在宰相房玄龄的陪同下来到东都洛阳拜见唐太宗李世民。玄奘法师受到了隆重的欢迎,高僧大德、文武百官都夹道相迎。

这幅画面就是描绘了玄奘译经的场面和严谨。正是因为玄奘法师本人静通梵文,以及他高深的佛学造诣,才创造了辉煌的翻译成果。

最后这幅画面就是描绘了了玄奘圆寂后,彩虹贯日,莲花朵朵,众飞天和弥勒来迎。我们想象玄奘圆寂后就是上升于大遍觉堂中所描绘的弥勒净土吧。

玄奘西天取经的经历深远,因此历代都有对玄奘取经故事的演绎,而明代吴承恩的神话小说《西游记》就是传播最广、最家喻户晓的一种演义了。

(民族脊梁照壁前)玄奘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佛学家、翻译家、旅行家,同时又是一位对祖国无限忠贞的伟大的爱国者。在印度游学期间,获得极高的荣誉,收到五印度僧俗的极大尊崇,但他仍然谢绝了戒日王、鸠摩罗王等国王的挽留,毅然返回祖国,弘扬佛法。并且他曾向印度人民介绍了中国的文化艺术,向戒日王介绍了大唐的政治文化、文化经济,甚至包括唐乐大曲《秦王破阵乐》等。他还把中国古代重要的哲学著作《老子》等翻译成梵文传入印度,促进了古代中印文化的沟通与交流,奠定了两国人民的友好情谊。我国的翻译从佛经开始,而玄奘开场了我国佛法翻译史上的新译先河。他所著作的《大唐西域记》也被列为东方四大游记之一。玄奘法师为弘扬佛法、继承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贡献了他毕生精力。有一首歌高度了概括了玄奘精神,并寄予今天议案的留学生和青少年:严他曾将贝叶藏,千秋盛誉赞玄奘。不辞艰辛游天竺,去的真经返大唐。留学生只愿图利国,求知理应做腾骧。诸君勿被香风醉,莫把他邦当故乡。玄奘精神的核

心就是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崇高的民族精神。民族脊梁是鲁迅先生对像玄奘法师这样为中华崛起和民族复兴奋斗不息的人们的高度赞扬,这里更是对玄奘精神的高度概括。

大雁塔魏巍屹,玄奘法师对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功绩和非凡精神将万古长存。

今天我的讲解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白鹿塬英文导游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