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长乐二中五校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政治

发布时间:2019-01-23 01:57:40

福建省长乐二中等五校

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

一、古代诗文阅读(27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6分)

   1)州司临门,           。(李密《陈情表》)

   2)引以为流觞曲水,                。(王羲之《兰亭集序》)

   3               ,山岳潜形。(范仲淹《岳阳楼记》)

   4)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5)吾师道也,                           ?(韩愈《师说》)

   6)辘辘远听,              。(杜牧《阿房宫赋》)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

陈文龙,字君贲,福州兴化人。能文章,负气节。丞相贾似道爱其文,雅礼重之。拜监察御史,皆出似道力。然十数年,似道所置台谏皆阘茸,凡有所建白,皆呈稿似道始行。至文龙为之,独不呈稿,已忤似道。

知临安府洪起畏请行类田。似道主其说,文龙上疏以为不可,似道怒,寝其疏。襄阳久被围,似道日恣淫乐,不少加意。时阳请督师,而阴使其党留己,竟失襄阳。文龙上疏极言其失。

范文虎总师无功,似道庇之,以知安庆,又除赵溍知建康,黄万石知临安,文龙言:文虎失襄阳.今反见擢用.是当罚而赏也。溍乳臭小子,何以任大阃之寄?万石政事怠荒,以为京尹,何以能治?请皆罢之。似道大怒,黜文龙知抚州,旋又使台臣李可劾罢之。未几,吕文焕导大军东下,范文虎首迎降,与文焕俱东。似道兵溃鲁港,溍最先遁,以故列城从之皆遁,始悔不用文龙之言。

时边事甚急,文龙上疏曰:《书》言:三后协心,同底于道。北兵今日取某城,明日筑某堡,而我以文相逊,以迹相疑,譬犹拯溺救焚,而为安步徐行之仪也。请诏大臣,同心图治,无滋虚议。

降将王世强导大军入广,建宁、泉、福皆降。知福州王刚中遣使徇兴化,文龙斩之而纵其副以还,使持书责世强、刚中负国。遂发民兵自守,城中兵不满千,大兵来攻不克。使其姻家持书招降之,文龙焚书斩其使。有风其纳款者,文龙曰:君特畏死耳,未知此生能不死乎?”乃使其将林华侦伺境上。华即降,且导兵至城下。通判曹澄孙开门降,执文龙与其家人至军中,欲降之,不屈,左右凌挫之,文龙指其腹曰:此皆节义文章也,其可相逼邪?”强之,卒不屈,乃械系送杭州。文龙去兴化即不食,至杭饿死。其母系福州尼寺中,病甚,无医药,左右视之泣下。母曰:吾与吾儿同死,又何恨哉!亦死。众叹曰:有斯母,宜有是儿。为收葬之。

[] 阘茸:无能。大阃:大城,大郡。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二百一十忠义六》)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雅礼 重:器重 B.似道怒,其疏 寝:搁置

C.又除赵溍建康 知:知府 D又使台臣李可劾罢之 旋:随即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似道主说      文龙斩之而纵副以还

B 似道庇之       使其姻家持书招降

C 文龙上疏以为不可   以为京尹

D 是当罚赏也     为安步徐行之仪也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前的御史台谏官,有什么建议就先将奏章稿呈送贾似道,待他同意后才上呈,陈文龙任监察御史没有这样做,因而冒犯了贾似道。

B.陈文龙认为范文虎统军却丢失城池,赵溍乳臭未干,而黄万石又不勤于政事,这几个贾似道提拔的人不能担当大任,都应该免职。

C.当边关紧急时,陈文龙向朝廷进言,认为朝廷大臣应当同心图治,不要只发表空洞的议论。后来贾似道后悔没听取他的建议。

D.林华投降引元兵攻城,曹澄孙又打开城门迎敌,陈文龙被捕至元军中,但无论元兵劝降还是动刑,甚至再三强迫,他都宁死不屈。

5.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时阳请督师,而阴使其党留己,竟失襄阳。(3分)

文龙指其腹曰:此皆节义文章也,其可相逼邪?”3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登快阁

[]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 此诗作于元丰五年作者任泰和令时。痴儿:作者自称。朱弦:这里指琴。佳人:美人,引申为知己、知音。白鸥盟:出自《列子·黄帝篇》,鸥鸟只与没有心机的人做伴。

1)请从景和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3分)

答:                                                                

2)请简要分析尾联的思想内涵。(3分)

答: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

(一)文学名著阅读(10)

7.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孙策怒斩于吉道人后,病情日益加重。临死前,他取印绶授予孙权,并嘱咐说:倘内事不决,可问张昭;外事不决,可问周瑜。(《三国演义》)

B.吴国太在甘露寺召见刘备,如不中意,任凭孙权等人处置刘备;如中意,将女儿嫁给刘备。吴国太见了刘备,对刘备虽不满意,但考虑到名声,同意将女儿嫁给刘备。

C.曹操亲自率军四十万来到汉中督战。黄忠采用法正的计策以逸待劳,打败了夏侯渊。黄忠和赵云兵进汉水,曹兵又连败数阵。在汉水岸边,赵云单枪匹马,击退了曹操的大军,重现长坂坡的风范。

D.欧也妮把私房钱送给堂弟后,很担心被父亲知道。后来,她从母亲坚定的目光中汲取勇气,面对父亲的逼问,她反唇相讥。(《欧也妮·葛朗台》)

E.欧也妮三十三岁守了寡,她用一百五十万法郎偿清了叔父的债务,让堂弟过着幸福体面的生活。她自己则幽居独处,过着虔诚简朴的生活。(《欧也妮·葛朗台》)

8.简答题。(选做一题)(5分)

(1)阅读下面的《三国演义》选段,根据原著故事情节,回答问题。

程昱曰:某素知云长傲上而不忍下,欺强而不凌弱;恩怨分明,信义素著。丞相旧日有恩于彼,今只亲自告之,可脱此难。操从其说,即纵马向前。

 “此难指什么?曹操怎样脱此难?请简述这个情节。

(2)葛朗台在临死前有怎样的具体表现?请简述之。
 (二)文化经典阅读(6 分)

9.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 
1)分析上面选段内容,说说孔子的治国的基本思想。3分)
2)孔子还说过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请结合上面的文段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与媒体良性互动应是执政共识

河南兰考私人弃婴收养所的一场大火,出了一系列问题,也引发了公众的强烈关注。但是火灾发生5天,作为最高主管部门的民政部迟迟没有回应舆论关切。针对此次事件,《人民日报》记者归纳了公众关注的相关热点问题,于18致电民政部寻求回应,结果打了15通电话,在不同的司局处室被来回踢皮球之后,只得到一句领导不在。这一过程的披露,进一步引发了舆论的不满。

在公众等待有关部门的权威说法之时,有关部门选择敷衍、推托、拖延或充耳不闻;在社会期待围绕焦点事件有一场良性互动之时,有关部门选择回避或置之不理,甚至以某些强硬的手段来应对,这样的事例近年来时有发生。深究这种应对失措、非良性互动的原因,既有能力不足的问题,也有态度和认识问题。

当下,媒体发展一日千里,如何认识媒体、对待媒体,已成为执政者执政素养不可或缺的部分。我们早已告别一报两刊时代,全国成千上万家报刊,不仅仅是量的增加,更有质的演进。尤其随着互联网的崛起,跨入社交媒体时代,网络的去中心化、去权威化和参与性、互动性的增强,极大地改变了媒体环境。怎样适应这样一个全新的媒体时代,理应成为必备的执政能力。如果在一个人人都有喇叭的时代,还以大喇叭年代的思维来应对的话,会使得摩擦增多、矛盾加剧。

新闻工作者不是麻烦制造者,而是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沟通者;新闻媒体也并非心怀恶意的捣乱者,而是执政者与公众交流、沟通、互动的有力平台。说到底,怎样对待媒体和媒体从业者,关系到怎样对待公众。善待媒体,是现代治理的应有之义,不仅关乎执政能力建设,更关乎执政伦理。

善待媒体,不是应付媒体,也不是利用各种纯熟的公关技巧来忽悠媒体,更不是对付和摆平媒体,而是懂得尊重媒体,尊重新闻规律和传播规律,充分利用好媒体这一平台,与公众和社会进行良性互动。

舆情并非敌情,民意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敷衍民意,漠视民意,是在矛盾出现时缺少良性互动和沟通机制。

只有沟通才能达成理解,只有对话才能增进善意,只有互动才能促进共识。良性互动是凝聚执政资源的必需,理应成为治国理政的共识。

好在,19下午,民政部在官网上,以问答形式,由有关负责人公开回应了河南兰考火灾事件。虽然有些姗姗来迟,但毕竟是互动的开始。

(《中国青年报》2013110,有删改)

10.下列对原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段中舆论的不满指的是公众对民政部在兰考火灾后迟迟没有回应舆论以及事后相互推诿的态度表示不满。

B.执政者要学会适应当今媒体环境改变的全新时代,正确认识、对待媒体,这理应成为执政者所必备的重要素养和能力。

C.执政者面对公众关注的重大问题刻意推诿回避,作者认为,这是因为在与媒体的互动过程中缺少沟通交流平台造成的。

D.文章最后一段回到兰考火灾事件上,交代了事态的最新状况,这样写既呼应了开头,又扣紧互动这一文章的关键词。

11.作者为什么说怎样对待媒体和媒体从业者,关系到怎样对待公众?(3分)

12.在作者看来,执政者怎样才能做到与媒体的良性互动?(3分)

 

(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15分)

 本题为选做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做另一类文本的题目。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 题。

母亲解梦

韦如辉

弟弟每天早晨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对着慌里慌张从厨房里跑来的妈妈说,我又做梦了。

若是霞光初现,太阳即将跳出来,母亲会让弟弟将梗阻在喉咙里的话说出来。若是阴天下雨,根本不可能见到阳光,母亲会想尽办法阻止弟弟把话说下去。

弟弟觉得母亲十分诡秘。

有诗曰:有梦不祥,来到西墙,日光一照,百事无妨。母亲用这首通俗易懂的打油诗教导弟弟,还列举自古至今的一些与人有碍的典型事例警示弟弟。在母亲的嘴里,有大量的事实足以让弟弟把梦憋在心里,脸色发青。至于母亲说的那首诗和那些事例,有多少科学依据,无人考证。

我厌恶弟弟老做梦。母亲护着弟弟,说老大,你懂什么?

我无法理解母亲的解释,母亲说,你还小,不懂,有的时候梦是反的。

反正我不太信,而且已经读了几年的书,觉得弟弟无知不可怕,可怕的是母亲也跟着无知。

其后弟弟的一个梦,让我信了,甚至感到十分巨大的可怕,像孤魂野鬼一样游走在我们家里。

弟弟憋了几天才说出自己的一个梦。弟弟梦见父亲骑着高头大马披红戴花,娶新纳妾哩。

母亲那几天尤其郁闷,即使温暖的阳光妩媚的照耀,也融化不了她冰冻三尺的脸色。

父亲终于从他自如行走十一年的脚手架上摔下来,折了一条腿。

弟弟再说做梦的时候,母亲紧张得如临大敌。

那件事之后,弟弟似乎长大了,懂事了,轻易不对母亲说又做梦了。

有一天,弟弟又做梦了。

弟弟说,梦见一群人抬着棺材向他走来,无论怎么躲,就是躲不开。垂头丧气的弟弟说着那个不祥的梦,眼眶里溢满泪水。

母亲竟然有意想不到的兴奋。她高声朗气地冲着东方升起的太阳喊,好梦!老韦家就要扬眉吐气了。看到我们可疑的目光,她接着说,棺即是官,材即是财。看来我们家要有当官的,也要有发财的。

母亲的解梦似乎真的应验了。之后的岁月,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我不但如愿以偿上了大学,而且官运亨通,几乎二三年一个台阶。弟弟做生意赚得盆满钵溢,数着数着票子就喊累了。

我和弟弟都很忙,整天像陀螺一样转个不停,甚至连给母亲打个电话的时间都没有。

母亲经常给我们打电话。母亲在电话那头喋喋不休,突然会问,你们没做梦?对于母亲莫名其妙的问题,我们常常不以为然。母亲却说,自己做梦了。母亲做的什么梦?我们没时间问,也没时间听。母亲好像十分失望,总是唉声叹气地挂上电话。

母亲一个人住在乡下,无数次接她进城,她要么拒绝,要么偶尔来一次,就火急火燎往乡下赶,留也留不住。家里那些鸡啊鸭啊猫啊狗啊,是她一生永远的牵挂。母亲牵挂的肯定还有别的什么,母亲不愿说,当儿子的也不好多问。

只有逢年过节的时候,我和弟弟才能像模像样地陪伴她老人家一两天。

母亲此时十分高兴,虽然身体渐渐老去,但总能焕发出短暂的活力。她房前屋后忙里忙外,空闲下来常对我们炫耀她那对梦的研究成果。比如火是财,水是命。比如瓜果就是有结果,开花就是烟消云散。也就是说,梦大都是反的,正的极少。唠叨完自己的研究成果,母亲会将身子侧过去,谨慎地问弟弟做了什么梦。弟弟绘声绘色地说做了什么什么梦。我也会郑重其事地告诉母亲,做梦了,怎么跟弟弟一样喜欢做梦了呢?母亲把身子扭过来,老大,你做梦了?做的什么梦?我像弟弟一样绘声绘色地说做了什么什么梦。我说的梦虽然与弟弟的梦情节不同,但是非常符合母亲解梦的规律。

母亲听着听着笑了,笑着笑着睡着了。母亲一头华发,睡姿十分安祥。

(选自《小说月刊》2012年第7期,有删改)

13.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A.母亲在阴天下雨时会阻止弟弟把梦话说下去,因为在她看来,做不祥的梦要等太阳出来一照,灾厄才会消散。

B厌恶弟弟说他做梦,也不信母亲解梦,这是因为始终认为母亲对梦的认识和理解很无知、愚昧。

C.在母亲看来,父亲从脚手架上摔下来折了腿,是因为弟弟的梦造成的,所以以后弟弟再说做梦,母亲都会很紧张。

D.这篇小说叙写了母亲用自己的方式解梦的故事,体现了一个为孩子着想,小心翼翼地呵护着家庭的母亲形象。

E.小说的标题母亲解梦既是贯穿小说的线索,又暗示了小说的主题,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情怀的理解。

14.小说开头写弟弟每天早晨起床的第一件事说他做梦,有什么作用?(4分)

15.小说结尾写我与弟弟陪伴母亲过节的情节有什么好处?请从情节、主题和创作技巧等角度中任选两个方面作简要探析。(6分)

 

(乙)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 题。

南怀瑾:手无金印,权倾天下

929日,南怀瑾在位于江苏庙港的太湖大学堂去世。终年95岁。他一生花费很多时间向外人讲述佛经、易经等超脱世俗的学问,但他并非一个全然的出世者,他对世俗权力世界的经略和游移也是其人生的主题之一。

采访过南怀瑾的记者注意到一个事实:无论这位被称为国学大师的人在哪里落脚,他的门外总有很多人等着,其中有商人、政客和学者。

这位老者影响了几代人。

南怀瑾的家曾被称为人民公社,几乎每晚都高朋满座,许多台湾政要都拜于他门下。有一天,他给这些弟子上课,突然发现这些人大都是肩膀上戴星星的军事要员。他数了一下,加起来一共有28颗。

10年来,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每年都去拜访南怀瑾45次,最近一次登门拜访是922。这次拜访不同于以往,前一天朱清时收到短信,南老师因感冒引发肺炎,病情转重,朱清时接到病危短信后,便立即出发赶往庙港。

929日下午6时,朱清时再次收到短信,得知南老师圆寂的消息。在朱清时看来,这位老者影响了几代人,包括他自己。我想我们失去了一位老师,一位在当今社会为我们引路的提灯人。他对记者说。

人们称南怀瑾为国学大师、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实业家,但这些标签用于他身上,似乎都不算准确。他幼承庭训,少习诸子百家,精通国学、易经和佛学等,却没有一心成为学界权威;他在政界声名鹊起,享誉两岸三地,却对政治有一种先天的敏感,始终保持合理距离;他长袖善舞,虽时而在经贸领域度化,但从不沾染铜臭味。

南怀瑾推崇儒家思想,对朋友讲究仁义二字,因此朋友众多,遍布政商学界。

无论是在他过世前还是之后,怀念和追忆的只言片语在商界要人中不断出现。亚太交流与合作基金会执行副主席肖武男回忆起自己和南怀瑾的第一次见面时最深刻的印象是南对朋友热情相迎。当年,肖向南怀瑾的秘书提出见面请求,秘书要求肖武男提供生辰八字、出生年月,并告知他,南先生繁忙,未必能见。但半小时后,秘书又跟肖武男联系,告知南老师要他马上从上海赶去苏州见他。

南怀瑾一生从未谋得半官一职,但海峡两岸的政要均视他为关键人物。在大陆和台湾关系微妙的80年代,南怀瑾是促成两岸汪辜会谈的重要触媒。

1988年,南怀瑾移居香港,当年在成都军官学校时的老同事、民革中央副主席贾亦斌登门拜访。贾亦斌此行来香港正是希望借助南的影响力,在两岸间搭建一个新的密使平台。当年4月的一天,南怀瑾从香港打电话给他的学生苏志诚:志诚,你告诉叔叔(指李登辉),那边有贾亦斌带朋友来,你懂不懂朋友啊?苏志诚答:听懂了。南说:你告诉他,快派人过来!19901231,在南怀瑾的引荐下,时任中共中央对台办主任杨斯德与李登辉办公室主任苏志诚在香港南怀瑾的家中见面。此后几年里,双方往来频繁。

与南有深交的阳光国际传媒董事长陈平曾在接受采访时回忆道:南老一直希望在两岸和平发展中起作用,实际上也起了部分作用。

南怀瑾曾经亲笔起草《和平共计协商统一建议书》,交密使分别送达两岸最高当局,提出三条基本原则:一是和平共计、祥化宿怨;二是同心合作、发展经济;三是协商国家民族统一大业。但建议书发出后却没有得到有关方面的回复,最后流产。这成为他一生未了的心愿。

(选自《博客天下》杂志105期,有删改)

13.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A.南怀瑾一生花很多时间向外人讲述佛经、易经等出世的学问,但实际上他是以一个入世者的角度来讲出世的学问的。

B.南怀瑾的家曾被称为人民公社,几乎每晚高朋满座,众多戴星星的军事要员来听他讲课,体现了人们对其依赖心理。

C.朱清时对记者说的我们失去了一位老师,一位在当今社会为我们引路的提灯人,从侧面体现了南怀瑾的价值与影响。

D.“他长袖善舞,虽时而在经贸领域度化,但从不沾染铜臭味这句话可作为他并非一个全然的出世者的一个形象阐释。

E.本文记叙、描写与议论相结合,从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实业家的层面全方位地展示了国学大师南怀瑾超脱世俗的形象。

14.文章写到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两次收到短信,有何作用?(4分)

15.南怀瑾作为一个学者可谓手无金印,而作者为什么说他权倾天下?请结合文本探析其原因。(6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13分)

16.阅读下面一段文字,依据要求回答问题。(3分)

启蒙运动有激进的、反传统的一面,但处理得当的国家并没有走向灾难,就在于他们在改变传统和          方面,充分尊重了人文精神的价值,让社会自发地去选择和扬弃。一部近代史也告诉我们,如果以进步和启蒙之名强行进行所谓文化革命最终可能导致激进的暴力灾难值得我们反思和铭记

1)填入文中空白处的一个恰当的成语是(1分)

A.移花接木  B.移风易俗  C.破旧立新  D.承前启后

2)文中几处划横线的语句有一处语病,请指出并加以修改。(2分)

  有语病的是       处(填序号),该处改为:                      

17.填入下面这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

                                            桃花源也已经是理想社会和优美风景的代名词。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以文字的手法描绘出一个理想社会的蓝图

桃花源中人”“不知秦汉,无论魏晋,已成后人常用的词语

西方的政治名著《乌托邦》《太阳城》与其相类

从中可以看出老庄哲学与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子

A. ②①④③ B①③④② C①④③② D②④①③

18.阅读下面一则材料,回答后面问题。(7分)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侯会近日发表两篇博文,讨论有关《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等在中学课本的存废问题,在网上掀起了轩然大波。教授在博文中认为,因为《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武松醉打蒋门神》三篇文章血腥内容较多,加之当代中学生的辨别能力不强,所以这三篇文章不宜编入中学课本。

于侯教授的观点,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阐述。(要求: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成理,150字左右)

五、写作(7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70分)

壁上挂着寒暑计。天冷了,里面的水银下降;暖了,它上升。没有差错。人说它是一个好的寒暑计。一天,它怀疑自己的生活:我为什么要随着气温行动呢?我愿意向上,就向上;我愿意向下,就向下。甚至我愿意休息,休息就得了。我似乎应当尊重自己的趣味。

它决定了这样的自我尊重,不再留意着外面的温度了。

它在墙壁上自由行动。于是人说它是一个废物,把它摔在地上了。

要求:必须符合文体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参考答案

一、古代诗文阅读(27)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

](二)文言文阅读(15)

2. (3)C(做知府)

3. (3)C(与组成动词,认为;介词,让。A均为代词,他的。B均为代词,他。D均为连词,表转折,却)

参考译文:

陈文龙,字君贲,是福州兴化人。文章写得很好,具有志气和节操。丞相贾似道喜爱他的文章,一直以礼相待,十分器重他。他能担任监察御史,就是出于贾似道的举荐。十几年来,贾似道所设置的御史台谏官都(表现)无能,所有向上呈交的奏折,都要先呈交贾似道,(经他同意之后)才能上呈。到了陈文龙任这个职务时,只有他不这么做,就冒犯了贾似道。

临安知府洪起畏请求实行类田,贾似道支持他的建议,陈文龙上疏认为不行,贾似道发怒,扣留了他的奏章。襄阳长久被围困,贾似道每天恣情淫乐,根本不放在心上。此时(他)表面上请求(到前线)监督部队,暗地里却指使他的同党把自己留住,最终襄阳失陷。陈文龙上疏竭力陈述他的过失。

范文虎统帅部队没有建树,贾似道庇护他,让他做安庆知府,又任命赵溍为南京知府,黄万石做杭州知府。陈文龙说:范文虎丢失襄阳,现在反而被提升任用,这本是应当惩罚的事结果反而奖赏了。赵溍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孩子,凭什么担当重要的职位?黄万石对政事懈怠荒疏,让他做京城的行政长官,怎么能够治理好?请全部罢免他们。贾似道大怒,贬黜陈文龙去抚州做知府,随即又让御史台的官员李可弹劾罢免了他。不久,吕文焕引导元军东下,范文虎第一个迎敌投降,和吕文焕一起向东进兵。贾似道在鲁港战败,赵溍最先逃跑,因此各城守将随后都逃跑了,贾似道这才后悔没听陈文龙的话。

这个时候边境地区形势非常危急,陈文龙上疏说:《尚书》讲到,大家同心协力,致力于治世之道。蒙古兵今天攻取某城,明天修筑某堡,而我们却用文书表示退让,只对他们的踪迹表示怀疑,就好像在拯救落水的人或救火的时候,却还讲究缓步慢走的礼仪。请诏令大臣们同心图治,不要只发空洞的议论。

降将王世强引导元军进入广州,建宁、泉州、福州守军都投降。福州知府王刚中派使者到兴化劝说人们投降,陈文龙把使者杀了而把副使放还,让他带信去谴责王世强、王刚中背叛国家。跟着就发动百姓和士兵守卫,城中兵士不满一千,元军大军却没能攻下。(元军统帅)让他的亲家拿着书信来招降他,陈文龙烧掉书信杀了他的使者。有人劝他投降,陈文龙说:你们只是怕死罢了,却不明白谁能一生不死呢?于是派他的大将林华在边境侦察。林华很快投降了,而且引导元军来到城下。通判曹澄孙打开城门投降,把文龙和他的家人抓到元军军营,想让他投降,(文龙)不屈服,元军对他动刑,文龙指着自己的肚子说:这里面全都是节义文章,难道你们逼得了我(投降)吗?元军再三强迫他,最终他也没有屈服。于是元军将他戴着刑具押送到杭州。陈文龙从离开兴化就绝食,到杭州就饿死了。他的母亲被关在福州尼寺中,病得很厉害,没有医药,身边的人看着都哭了。陈文龙的母亲说:我和我的儿子一起死去,又有什么遗憾呢?也死了。众人叹息:有这样的母亲,正应该有这样的儿子。把她收殓埋葬了。

()古代诗歌阅读(6)

6.(1(3)本联写了登高所见秋景:千山重叠,无边落木,江水澄明,夜月清明(或:远望群山,落木萧萧。天空开阔明朗,眺望江水,澄净江面上的月色皎洁明净);写出了秋景高远壮阔的特点(或:营造了一种空明阔大的意境);表现了诗人轻松明快的心情(或:表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投身自然的喜悦)。(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23)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归隐江湖的志趣,暗示了诗人愿告别尔虞我诈现实社会、追求逍遥自在理想生活的心灵世界。(答出一点,2分;答出两点,3分。意思对即可。)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

() 文学名著阅读(10)

() 文化经典阅读(6)

9. (3)1孔子主张以道德教化作为治国的原则,认为对百姓实行道德教化比刑罚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

(3)2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就是把执政者的道德品质比作风,百姓的道德品质比作草,强风吹来,草就会随风倒下,这说明用执政者的道德力量能感化征服百姓,这样百姓就能有耻且格。这是孔子道之以德的形象说明。(言之有理即可)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10.3分)C与媒体的互动过程中缺少沟通交流平台的说法有误,应是政府与公众之间缺少沟通交流平台。)

11.3分)媒体从业者是公众与执政者之间的沟通者;新闻媒体是公众与执政者之间的交流平台;执政者处理与媒体关系的方式直接影响了公众对执政者的看法和认识。(共3分,每小点1分。)

12.(3分)勇于面对社会问题;在对待媒体曝光社会问题上应有正确的态度;转变观念,适应新闻自由和开放的媒体时代;尊重新闻规律和传播规律,借助媒体与公众进行良性沟通。(一点1分,答对三点即可。)

(甲)

13.5分)B C (B“‘始终认为母亲对梦的认识和理解很无知、愚昧说法有误,只是无法理解;C.母亲并没有认为父亲摔折了腿是弟弟的梦造成的。)(答对一项给3分,答对两项给5分。)

14.4分)(1)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2)为后面母亲解梦的情节作铺垫(或:埋下母亲解梦情节发展的线索)。(答对一点给2分。如有其它说法,言之成理即可。)

15.6分)示例:儿子回家听母亲解梦、给母亲说梦,实际上是儿子理解、关爱母亲,对母亲尽一份孝顺之心的体现。只有逢年过节才陪伴母亲,是上面我和弟弟都很忙这一情节的自然发展,借此表达了作者让母亲享受天伦之乐的美好愿望,深化了小说主题。这种结局符合读者的阅读心理。一方面它符合人们阅读小说以寄托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心理需求特点,同时也符合我们传统的民族审美习惯。

(每点3分,答对两点即可。如有其他说法,言之成理亦可。)

(乙)

13.5分)BEB人们对其依赖心理说法有误,文中并没有这个意思;E全方位说法有误,而且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实业家的形象在作者看来似乎都不算准确,文章后半部分主要写的是南怀瑾在政治上的贡献。)(答对一项给3分,答对两项给5分。)

14.4分)两次短信,交代了南怀瑾从病危到病逝的过程,更好地体现人们对南怀瑾生命最后时刻的关注。两次短信时间较为具体,增强了传记作品的真实性。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15.6分)示例:南怀瑾在思想文化等方面具有引领地位。他作为学者,却有众多商界、政界、学界人物时常听他讲课,向他讨教各种各样的问题。南怀瑾在政治上影响极大。他是海峡两岸汪辜会谈的重要触媒,为两岸搭建密使平台。南怀瑾赢得政商学界的普遍尊重。他推崇儒家思想,对朋友讲究仁义,因此能广结善缘。

(每点3分,答对两点即可。如有其他说法,言之成理即可。)

四、语言文字运用(13分)

(观点明确2分,阐述合理2分,表达简明连贯3分。)

五、作文(70分)19.参照2013年福建省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写作提示】这一道寓言材料类作文。审读该则寓言故事,应抓住寒暑计的独白与心理来揣摩其深刻内涵,寒暑计认为我似乎应当尊重自己的趣味它决定了这样的自我尊重,不再留意着外面的温度了,它的我行我素,它的唯我独尊,它的自以为是,它的与外在世界隔绝的自由行动,导致了它的最终命运——“人说它是一个废物,把它摔在地上了。这给我们一个启发:人是社会的人,不可能有绝对的自由;人的自尊必须有他律的制约;否定了他律,自尊也没有保障。基于上述寓意,可以切入的立意角度大致有:自尊与他律;个人自由与社会职责;适应社会与张扬个性;(4)尊重自我与遵守规则等。

 

福建省长乐二中五校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政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