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村兄弟大夫祠

发布时间:2014-10-18 15:23:13

一个宗族的后人,对公德显赫的先人,敬爱之情有许多种表达方式,有的在丛草葱茏的坟茔旁种树立碑,有的在族人集居的村舍内修庙建祠,其目的都是为了让先人的灵魂永远不朽,为了让子孙的前程更加灿烂……

小村兄弟大夫祠

一位花都的朋友讲,三东村小东圃经济社有两个大夫祠,而且同出一个朝代、还是兄弟俩人。当时,记者一听很是惊讶,第二天下午就怀着好奇的心情来到该村,现场目睹了这两座被百年风雨侵蚀之后,而今还不失一身凝重的大夫祠。

宗祠左右各建一祠,一文一武光耀祖宗

这两个祠堂,一个门楣上写着“中宪大夫祠”,一个门楣上写着“奉政大夫祠”,中间高耸的是一座书有“仁圃邓公祠”字样、且比左右两祠稍高一点的祠堂,听村里的邓姓人士说“这个祠堂,是他们的祖宗祠堂,建于1847年,距现在已有160多年的历史了。可以说,在160多年前,邓氏家族在小东圃村就是一个名门望族了。左边的“中宪大夫祠”,建于1895年,右边的“奉政大夫祠”,建于1897年,距现在也有110多年的历史了。”从村里邓姓人士提供給记者的“邓氏族谱”的排辈上看,这一文一武的两个大夫,他们总共有兄弟六个,中宪大夫是三哥,奉政大夫是四弟,都是光绪年间的官员。像这样一家兄弟两人,同在一朝为官者,在当时渗透传统文化的政治体制中确实罕见,但邓氏家族之中却奇迹般的出现了。从中我们不难想像地出,那个时候,邓氏家族在当朝、在花都,是何等的风光,别的不说,就这两个大夫,足以让他们的族人荣耀了,不然,怎么会有这么宏伟的大夫祠堂呢。

一地同起两道圣景,族人敬爱尽在其中

往来于这两个建筑风格大致相同,但却各有千秋的大夫祠内,记者发现了很多妙处,按照刘兆江先生对花都祠堂文化的研究之说,其中有这么几大类让人深感其寓意的深厚,一个是表现稳定、祥和的人字型封火山墙,一个是表现强硬、气势的五岳型封火山墙……还有族人不惜重金邀请名人为其祠留下的许多饱含苍劲、舞龙腾凤的珍贵书法,藏香溢彩、染目醉心的传神壁画,粘梁嵌柱、欲飞欲绽的花鸟木雕,刀工精细、线条流畅的纹式砖雕等许多欣赏价值很高的艺术佳作。从这些历经百年之后,仍能吸引人们眼球的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当时邓氏族人,为美化先人、鞭策后代所花费的点点心血。听带领记者参观这两座祠堂的邓姓后人说,“从他们能记事时起,他们的长辈就对他们讲了这两座大夫祠的故事,要求他们要像自己宗族中的两个大夫一样,对待人生,对待事业。那时候,他们虽然觉得100多年前离他们太遥远,但先人的一腔奋斗精神同样让他们感动,并且还在他们的心里留下了较深的影响。为使这两座大夫祠不遭人为的破坏,他们可以说都是勇敢的捍卫者。”

大夫精神激励后人,代代传承永不褪色

受其宗族深厚的文化之熏陶,到了民国年间,即抗日战争爆发后,邓氏家族还真的涌现出了几个出类拔萃的人物,而且都是两个大夫的后代。邓开团,中宪大夫之后人,黄埔军校毕业后参加抗战,任步兵团长;邓开醒,中宪大夫之后人,黄埔军校毕业后参加抗战,任炮兵团长;邓开成,奉政大夫之后人,黄埔军校毕业后参加抗战,任海军陆战队团长。虽未成为显赫一时的英雄,但同样用一腔热血捍卫了中华民族不受外敌侵略的尊严。

解放前夕,花县的最后一位教育局长,就是小东圃村的邓姓人。解放后,即花县人民政府成立不久,全花县当时只有7个局长,其中6个就是小东圃村的邓姓人。特别是恢复高考以后,小东圃村的大夫之后人的后人,在先人为学、为人、为事等优良传统的熏陶下,发奋读书,笔耕不辍,先后有1000多名学子以优异的学绩踏进了大学之门。

更值得一提的是,前些年,该村一名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任职的邓创柏,在外工作期间,始终牢记大夫“通经登世第,策杖振家声”的训导,临终前写下遗言,把自己的遗体贡献給了国家的医学事业。他的妻子,也受其夫无私行动的影响,也立下遗书,决定在她去世后,把遗体捐献給国家的医学事业,这是多么高尚的情操啊。

从以上这零零总总的大夫后人之足迹中,记者有一种很直接的感悟,那就是优秀的宗族文化和进步的传统文化对于一个人、一个家族、乃至整个社会的重要性。

夏舒问

小村兄弟大夫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