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中考复习资料知识点归纳

发布时间:2019-06-06 22:35:12

专题一: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一、显微镜各部分的名称和作用:

二、有关显微镜与实验方面的知识:

三、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四、细胞内的能量转换器:

六、细胞分裂的概念、过程和意义:

七、细胞分化与分裂的区别和联系:

八、构成高等植物体及人或高等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1 :细胞→组织 →器官

2 :细胞—— 组织 →器官→八大系统→人或动物体

专题二:生物与环境

一、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一)、环境(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非生物因素:指阳光、温度、水分、空气、土壤、湿度等多种因素。

(二)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生物因素: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包括捕食、

竞争、寄生、合作、共生等)

(三)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与联系:

1、概念: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2、组成:非生物部分:指阳光、温度、水分、空气、土壤、湿度等。

生物部分: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三、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链条式的营养联系,叫做食物链。如:草→昆虫→食虫鸟→蛇→鹰。

(注)、有关食物链的书写要点:

1、每条食物链的起点必须是绿色植物。2、在食物链中,每个箭头都必须指向取食者(或捕食者)。

2在食物链的组成成分中,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它只反映出生产者与消费者、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由于捕食与被捕食而发生的联系。

3、数食物链时,要从起始端(绿色植物)数起,每条食物链都要数到底,不能漏数,但也不能将一个箭头看作一条食物链。

四: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的能力就越强;

专题三: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一、双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和功能:(双子叶植物,如:大豆、花生、油菜、南瓜等)

二、单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和功能:(单子叶植物,如:玉米、小麦、水稻、高粱等)

三、种子萌发的条件:

☆温馨提示☆

1)种子的主要部分是胚,因为它是新植物的幼体。

2)我们平时吃的面粉和大米都是来自于小麦和水稻种子的胚乳。

3)我们平时吃的花生仁和花生油都是来自于花生种子的子叶。

4)市场上卖的绿豆芽主要是来自于绿豆种子的胚轴。

5玉米、水稻和小麦等的种子,由于它们具有果皮,所以,严格地说应称为果实而不是种子。

四、植物根尖的结构和功能:

五、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雌蕊受精完以后,子房的各部分都发生了变化)

总结:被子植物的一生: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开花、传粉、受精→结果。

六、植物叶片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表皮细胞:排列紧密,无色透明,不含叶绿体;外壁是角质层(不透水),具有保护作用。

保卫细胞:成对存在,细胞内具有叶绿体(内含叶绿素),

中间的孔隙叫气孔,它是气体交换和水分散失的门户;

孔的开闭是由保卫细胞调节和控制的

:叶肉细胞含叶绿体较多,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

叶脉:导管、筛管,具有输导作用。

(属于输导组织)

七、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八、光合作用的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1、合理密植、立体种植及在菜棚内夜晚增加光照和补充二氧化碳浓度,其目的都是为了提高植物光合作用的效率,促进有机物的形成,从而提高产量。

2、卷心白菜外面的叶子是绿色的,而里面的叶子是黄白色的,这是因为缺少“光照”而影响“叶绿素”的形成,这说明了“叶绿素”的形成需要“光”。

九、植物的呼吸作用:

十、呼吸作用的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1、种子的贮存要彻底晒干,以降低呼吸作用,有利于保存。

2、水果贮存也要降低呼吸作用,如:在水果外面包塑料袋,目的是抑制水果的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的消耗,有利于保鲜。还有萝卜和地瓜的空心;湿谷堆放一段时间会发热等现象都与呼吸作用有关;经常给植物松土和排水的目的是促进植物根部的呼吸作用。

3、夏天,用冰箱贮存蔬菜和水果来达到保鲜,其原理是:温度低蔬菜和水果的呼吸作用减弱,有机物消耗少的缘故。

十一、植物蒸腾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

十二、蒸腾作用的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1、为了提高幼苗的成活率,要选择在阴天或傍晚移栽;移栽后要遮阳或移栽时要去掉植物体部分的枝和叶等,其目的都是为了降低植物体的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以提高幼苗的成活率。

2、夏天,我们走进森林时,有一种凉爽的感觉,这是与植物的蒸腾作用有关。

3、植物在白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都是同时进行的,晚上主要是进行呼吸作用和少量的蒸腾作用。

4、根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分主要用于蒸腾作用,小部分用于植物体的生理活动。

专题四:生物圈中的人

一、食物中的“六大营养成分”包括:糖类(淀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水和无机盐。其中,糖类、蛋白质、脂肪和维生素是属于有机物,水和无机盐是属于无机物。(缺乏维生素和无机盐的病症P67

二、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

三、消化和吸收

1、食物的消化:

2、营养物质的吸收:

3、小肠与消化、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1)小肠很长,增加了消化和吸收的表面积

2)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

3)小肠绒毛内壁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4)小肠绒毛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

5)小肠内含有多种消化液(如:胆汁、胰

液和肠液)能消化淀粉、脂肪和蛋白质

四、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一)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组成:由心脏和血管所组成,在心脏和血管内还流动着血液。

功能:运输养料和废物。

1、血液的成份:由血浆和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所组成。

1)血浆:是淡黄色半透明的液体。(约占55%

①成分:水(约占91%~92%)、蛋白质(约占7%)、葡萄糖

(约占0.1%)、尿素、无机盐CO2等(约占0.9%)。

②功能: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

2血细胞红细胞:呈两面略凹的圆饼状、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数量最多。

功能:主要是运输氧和部分二氧化碳。

白细胞:比红细胞大,有细胞核,数量最少。

功能:噬病菌、防御和保护作用。

血小板:形态最小而且不规则、无细胞核,数量少。

功能:促进止血和加速凝血作用。

2、动脉血与静脉血的主要区别:

1)动脉血:含氧多,颜色鲜红的血,叫做动脉血。

2)静脉血:含氧少、颜色暗红的血,叫做静脉血。

(二)人体内三种血管的主要区别:

(三)、血液循环

血液循环的概念:指血液在心脏和全身血管中进行的循环流动,叫做血液循环。

1、心脏的位置:

心脏位于胸腔中部,略偏左下方,夹在两肺之间;它是血液循环系统的主要器官。

2、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四)血液循环: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两个途径。

1、体循环的途径和血液成分的变化:

1)体循环途径:血液从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流回右心房。

2)血液成分的变化:由动脉血→静脉血。3)发生变化的部位:全身毛细血管处。

2、肺循环的途径和血液成分的变化:

1)肺循环途径:

血液从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静脉→进入左心房。

2)血液成分的变化:由静脉血→动脉血。3)发生变化的部位:肺泡处毛细血管。

五、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呼吸系统由呼吸道(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组成。

功能:呼吸道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有温暖、清洁、湿润空气的作用。: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一)呼吸运动及其原理:

(二)呼吸的全过程:

外界气体 肺部毛细血管 组织毛细血管 组织细胞

肺的通气 肺泡内的气体交换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组织里的气体交换

(呼吸运动实现) (气体扩散实现) (血液循环实现) (气体扩散实现)

(三)肺泡与气体交换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1肺泡数目多、总面积大。

2肺泡周围缠绕着大量的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紧贴在一起,有利气体通过。

3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都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共两层),这种结构特点有利于肺泡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

六、人体代谢废物的排出:

(一)人体代谢废物的排泄途径:

排泄:指人体将二氧化碳、尿素、多余的水分和无机盐等排出体外的过程。

排泄的途径:呼吸、排汗、排尿。

排遗:指把消化道内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排出体外的过程。(如:粪便)

(二)、尿的形成与排出:

1、泌尿系统的组成: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所组成。其中,“肾脏”是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其功能:是形成尿液。

肾单位的结构和功能:

肾小球:滤过作用形成原尿。

肾小囊:储存原尿

肾小管:重吸收作用——形成尿液

2、尿液的形成过程:

尿的形成

3、尿的排出: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排出体外)

☆温馨提示☆

1)尿液的形成过程:包括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两个过程。

2血液流经入球小动脉,再由出球小动脉流出,其成份的变化是;由出球小动脉流出的血液中,尿酸、尿素、水分、无机盐和葡萄糖的含量明显减少。

3)原尿与血液相比,就是原尿中不含大分子蛋白质和血细胞。

4)原尿与血浆相比,就是原尿中没有大分子蛋白质。

5)尿液与原尿相比,就是尿液中没有葡萄糖。如果尿液中含有大分子蛋白质和血细胞,说明肾小球患有急性炎症。如果尿液中含有葡萄糖,说明人体患有糖尿病或胰岛素分泌不足,使血糖浓度过高引起的。

七、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1、神经系统的组成:

1)、“大脑皮层”是调节人体各种生理活动的最高中枢:

大脑皮层具有的功能区有:语言中枢、运动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感觉中枢,其中“语言中枢”是人类所特有的功能区。躯体运动中枢是管理躯体对侧的运动如:大脑皮层左侧运动中枢受损,则右侧躯体的运动就会受到障碍;躯体感觉中枢也是管理躯体对侧的感觉。

2)、小脑的主要功能: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平衡。

3)脑干的主要功能:呼吸、心跳、血压等生命中枢。

2、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神经元(又叫神经细胞)

3、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反射”

参与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是 ——“反射弧”。

1)反射弧的结构:一个完整的反射弧包括:

感受器→传入神经元→神经中枢→传出

神经元→效应器五部分。(如右图所示)

2反射的概念:指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刺激

产生规律性的反应,叫做反射。如:膝跳反射等。

3)反射的类型:

注:人类条件反射最突出的特征:能对语言、文字等抽象刺激建立人类所特有的条件反射。如:谈虎色变、看到“杨梅”二字分泌唾液等。

八、眼球的结构和视觉的形成:

1、眼球的结构和功能:

2、视觉的形成:

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 角膜、房水、瞳孔晶状体成像于视网膜

视神经视觉中枢(大脑皮层) 视觉。(看到物体)

3、听觉的形成:

外界声波 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 听神经 听觉

中枢(大脑皮层)听觉。(听到声音)

☆温馨提示☆

1像是在视网膜上形成,视觉是在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听觉是在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

2)若视神经或视觉中枢受损,会引起眼睛失明。

3人若感冒患咽喉炎时,要经常用盐水嗽口,以防病菌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产生中耳炎。

4)遇到巨大声响时,要迅速张口(或闭口并用双手堵耳),使鼓膜内外的气压保持平衡,以免震破鼓膜;不要用尖锐的器具挖耳朵,以防戳破鼓膜。

七、外分泌腺与内分泌腺的主要区别:(主要看其是否具有导管以及分泌物的排出方式)

外分泌腺:有导管的腺,分泌物种类不同,量多,并通过导管排出。如:汗腺、胃腺、肠腺、唾液腺、皮脂腺等。

内分泌腺:没有导管的腺,分泌物是激素,量少,并直接进入毛细血管的血液中,随血液循环送至全身。如:垂体、甲状腺、胰岛、性腺、肾上腺等。

八、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和胰岛素的来源、生理作用及其缺乏症:

1、生长激素是由垂体分泌的,其生理作用是: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

幼年:分泌过少,易患“侏儒症”。

幼年:分泌过多,易患“巨人症”。

成人:分泌过多,易患“肢端肥大症”。

2、甲状腺激素是由甲状腺分泌的,其生理作用是:促进生长发育,促进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幼年:分泌不足,易患“呆小症”。

成人:分泌过多,易患“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简称“甲亢”)

3、胰岛素是由胰岛分泌的,其生理作用是:促进血糖合成糖元,加速血糖分解,降低血糖的浓度。

胰岛素分泌不足易患“糖尿病”。糖尿病患者注射“胰岛素制剂”效果显著。

注:碘的生理作用、缺乏症及其治疗办法:

1生理作用:碘是制造甲状腺激素的主要原料,人体内缺碘,会引起甲状腺肿大。

2缺乏症:易患“地方甲状腺肿”。(或叫“大脖子病”,但该病不是由缺乏激素引起的。)

3治疗办法:经常食用海带、紫菜或加碘食盐等。

六: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一、动物的运动方式:行走、奔跑、跳跃、飞行、游泳、蠕动等。

二、动物的行为:

1、从动物行为的获得的途径上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

1)、先天性行为:生来就有的一种本能行为,是由遗传物质所决定的。如:蜘蛛结网、蜜蜂筑巢、动物捕食等。

2)后天学习行为:是依赖于生活经验或学习而获得的行为,但它必须建立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如:牛耕地,小狗表演杂技、猴子打蓝球等。

2从动物行为的功能上分可分为取食行为、领域行为、攻击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节律行为和社会行为、通讯行为等。重点掌握:(社会行为和通讯行为)。

三、人体运动的形成:

(一)人体的运动系统:主要由骨、关节和肌肉组成。其生理功能是:运动、支持和保护等作用。人体运动的形成是以“骨为杠杆,关节为支点,骨骼肌收缩为动力”。

1、关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骨骼肌的特性:【骨骼肌在运动中起动力作用】特性:骨骼肌具有收缩的特性。

3、骨骼肌在运动中的协作关系:

肱二头肌收缩

肱三头肌舒张

肱二头肌舒张

肱三头肌收缩

3)用手直臂提起重物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都同时收缩。

4)两手自然下垂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都同时舒张。

七: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

一、男性和女性生殖系统的主要结构和功能:

1、男性生殖系统:主要的性器官——睾丸。其功能是:产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

2、女性生殖系统:主要的性器官——卵巢。其功能是: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

【注:睾丸和卵巢既属于主要的性器官,又属于内分泌腺,叫性腺

1输卵管——是卵细胞受精的场所和输送卵细胞的管道。

2子宫——是胚胎发育的场所;

二、生殖的过程:

1、受精:精子卵细胞相互融合成一个细胞(受精卵)的过程,叫做受精

2、胎儿的发育:

1过程:受精卵 胚胎 胎儿

2营养:在人体胚胎发育初期,其营养物质是来自卵细胞中的卵黄植入子宫内膜后,其营养物质是通过脐带和胎盘来自母体

即:胚胎 脐带和胎盘 母体

三、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一)昆虫的生殖和发育:

1、生殖:有性生殖。(卵生、体内受精) 2、发育:包括不完全变态发育和完全变态发育。

1)不完全变态发育:指昆虫的发育要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的发育过程

如:蝗虫、蟋蟀、蜻蜒和蝉等。

2)完全变态发育:指昆虫的发育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的发育过程。

如:蚕、蚊、蝇和蝶类等。

(二)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1、生殖:有性生殖。(卵生、体受精) 2、发育:变态发育。

3、变态发育:指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中,蝌蚪与成蛙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异

很大的发育过程。即: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

(三)鸟类的生殖和发育:

1、生殖:有性生殖。(卵生、体内受精)

(有求偶→交配→筑巢→产卵→孵卵→育雏的过程)

2、发育:直接发育。即:受精卵→雏鸟→成鸟

注:卵细胞:包括卵黄膜、卵黄、胚盘。

(四)昆虫、两栖动物、鸟类的生殖和发育比较

四、植物的生殖方式:[包括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

1、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的主要区别:[主要看它是否经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

五、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通过生殖和发育实现的)

1、性状:指生物体的形态特征、生理特性和行为方式叫做性状。如:人的眼皮、耳垂、肤色或血型等(有看的到的,也有看不到的)。

2、相对性状:指同一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如:人的单眼皮与双眼皮、狗的卷毛与直毛,花的白色与红色等。

3、遗传的概念:指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在性状上的相似性。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等。

4、概述染色体、DNA基因的概念,存在部位和功能:

1)染色体:

①概念:在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叫做染色体。染色体在人的体细胞中是成对存在,而在生殖细胞中则是成单存在。如:正常人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是23对,而在生殖细胞(精子或卵细胞)中,染色体则变为23条(减半)。

②组成:DNA和蛋白质组成,其中,DNA是染色体主要的组成成分。

2DNA位于染色体上,一条染色体通常含有一个DNA分子,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3)基因:基因通过生殖细胞传给后代的

①概念:基因是DNA分子上具有遗传效应的片段。一个DNA分子中含有许许多多的基因。

②存在部位:位于DNA分子上,基因在体细胞中是成对存在,

而在生殖细胞中,则是成单存在(减半)。

③功能:决定生物的性状

4)细胞核、染色体、DNA和基因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右上图所示)

5、用基因传递的原理解释生物性状(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即:一对基因的遗传图解:

6、用遗传图解释人的性别决定:

1人的体细胞核中有

男性:22对常染色体+1对性染色体(XY

(可简写成:22+XY

女性:22对常染色体+1对性染色体(xx

(可简写成:22+xx

男性:22条常染色体+性染色体XY1条)

(可简写成:22+xY

女性:22条常染色体+性染色体X1条)

(可简写成:22+x

7、禁止近亲结婚的遗传学原理:

亲缘关系越近,致病隐性基因相同的越多,结婚后,所生子女得隐性遗传病的可能性就越大。所以,我国婚烟法明确规定禁止近亲结婚”。

8、变异的概念:指生物亲代与子代、子代与子代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现象,叫做变异。如:“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

9、变异的类型:

1可遗传的变异: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变异,能够遗传给后代。如:色盲、多指症、色弱等。

2)不可遗传的变异:由外界环境改变引起的变异,不能遗传给后代。如:经常晒太阳的人皮肤较黑、手上的伤疤、同品种的南瓜种子,种在肥沃土壤的结出的南瓜较大,种在贫瘠土壤的结出的南瓜较小等。

八:生物的多样性

一、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

(一)、生命的起源:

原始大气,不含氧气,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

2生命化学进化的过程:

无机小分子 有机小分子 有机大分子 大分子体系原始生命

(二)、生物的进化:

1、生物进化的证据 ——“生物化石”

越早形成的地层中,化石生物种类少,结构简单而低等。

越晚形成的地层中,化石生物种类多,结构复杂而高等。

2、生物进化的历程:

2动物的进化历程:(由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

①无脊椎动物进化的历程:

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

②脊椎动物进化的历程: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

3、生物进化的原因:

然选择学说:指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过程。

4、生物进化的总趋势: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5、人类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二、生物的多样性:

1、认识生物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生物种类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实质是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

2生物的分类单位从大到小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7个等级,其中“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分类单位越大,生物的种类越多,亲缘关系越远,共同特征越少。分类单位越小则反之。

三、各类植物的比较:

☆温馨提示☆

1)藻类植物之所以低等,主要原因是:它没有根、茎、叶的分化,靠孢子繁殖后代。

2)藻类植物光合作用效率最高,是大气中“氧”的主要来源(约占90%)。

3)藻类植物可作为监测“水域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4)苔藓植物可作为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如:“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

5)古代蕨类植物形成了现在的煤。

6)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的主要区别:①胚珠是否裸露,有无子房壁包被;

种子是否裸露,有无果皮包被

7)我国由于裸子植物种类最多,所以被称为“裸子植物的故乡”。

8)被子植物是植物界中最高等的类群,具体表现在: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着。

9)被子植物指的是“绿色开花植物”。植物分类的主要依据是花、果实和种子。

四、无脊椎动物的共同特征:身体里没有脊椎骨的动物,称为无脊椎动物

如:蛔虫、蚯蚓和蝗虫等。

1、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别:

☆温馨提示☆

1)无脊椎动物主要掌握节肢动物中的昆虫纲。昆虫纲是动物界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的陆生无脊椎动物。

2)常见的单细胞生物:草履虫、变形虫、衣藻、

眼虫、酵母菌、细菌和蓝藻等(如右图所示)

五、脊椎动物的共同特征:

身体里具有脊椎骨的动物称为脊椎动物。如:鲫鱼、青蛙、蛇、鸽子、兔子等。

1、各类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

1)鱼类:水生,体表具有鳞片,用鳃呼吸,用鳍游泳,卵生,体外受精,变温。如:青鱼、海马和鲨鱼等。

2)两栖类:幼体水生,用鳃呼吸,用鳍游泳,成体水、陆两栖,用肺呼吸和皮肤辅助呼吸,卵生,体外受精,变态发育,变温。如:青蛙、蟾蜍、大鲵(娃娃鱼)等。(两栖类是由水生向陆生过渡的中间类型

3)爬行类:体表具有鳞片或甲,用肺呼吸,体内受精,卵生,变温。如:壁虎和扬子鳄等。(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

4)鸟类:被覆羽毛,前肢变为翼,心脏四腔,用肺呼吸和气囊辅助呼吸(双重呼吸),恒温,体内受精,卵生。如:麻雀、鸡和驼鸟等。

5哺乳类:体表被毛,牙齿分化,心脏四腔,用肺呼吸,恒温,大脑发达,胎生、哺乳如:鲸、蝙蝠、海豚等。(哺乳类是动物界中最高等的一个类群)。

六、细菌、真菌、病毒的比较:

九:生物技术

一、日常生活中的生物技术:

1、微生物在食品和酿造工业等方面的应用:

1)细菌在生活和工业上的应用

①乳酸菌与发酵:利用乳酸菌制作酸奶、泡菜和青贮饲料等。其发酵原理是:在无氧的条件下,将葡萄糖转化成乳酸和能量。

②醋酸杆菌与制醋:利用醋酸杆菌制作白醋、黑醋等。其制作原理是:利用醋酸杆菌,将葡萄糖转化为醋酸。

③甲烷细菌与沼气:利用甲烷细菌,在无氧的条件下,将有机物进行发酵,产生沼气,沼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

2)真菌在生活和工业上的应用:

①酵母菌与发酵:利用酵母菌制作馒头、包子和蛋糕等。其发酵原理是:酵母菌在有氧时,把葡萄糖转化成二氧化碳和水。

②酵母菌与酿酒:利用酵母菌酿造各种酒类。其酿造原理是:酵母菌在无氧时,把葡萄糖转化成二氧化碳、酒精和能量。

青霉菌与医药:利用青霉菌提取青霉素(抗生素),它是治疗细菌性传染病的特效药,如:肺炎等。

④霉菌与酱油等:利用霉菌制作酱油、豆豉和豆腐乳等。其制作原理是:将淀粉转化成葡萄糖,将蛋白质转化成氨基酸。

2、食品腐败的原因及如何保存食品:

1)食品腐败的主要原因是:微生物的大量生长、繁殖,使食物腐败变质。

2)保存方法:①风干保存(如:鱼干等);高温灭菌保存(如:罐头食品等);

低温保存(如:肉的冷冻、水果的低温保鲜等)。用盐渍保存(如:咸鱼等);

二、现代生物技术:

1、转基因技术的概念和应用:

1)概念:将一个生物体的基因,转移到另一个生物体DNA中的生物技术。叫做转基因技术。如:超级鼠和转基因大豆等。

2)应用:①制药:利用转基因技术生产药物,如:生长激素,干扰素和凝血因子等。

②培育新品种: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出农作物新品种,如:转基因番茄、转基因棉花和转基因烟草等。

2、克隆技术的概念和应用:

1)概念:将一个生物体的细胞或组织,在实验室培育成一个相同新个体的生物技术,叫做克隆技术。如:克隆羊“多莉”的诞生。

2)应用:①拯救物种 ②器官的移植等。

转基因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的核心,克隆技术是属于无性生殖。

十:健康地生活

一、传染病和免疫:

1、传染病:由病原体(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叫做传染病。传染病传染性最强的时间是在发病初期

2、传染病的主要特点: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3、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1)传染源: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如:患有传染病的人或动物等。

2)传播途径: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如:通过空气、饮水、

饮食、生物媒介等都属于传播途径。

3)易感人群: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容易感染疾病的人群。如:儿童、老人等。

在以上三个基本环节中,缺少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不会流行。

4、预防措施:

1)控制传染源:对病人要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阻止病原体的传播。如:对病人进行隔离治疗对患有传染病的动物进行焚烧或深埋处理等,这些举措都是属于控制传染源。

2)切断传播途径:要搞好环境卫生(如:室内通风和消毒等)和个人卫生等。

3)保护易感人群:不让易感者与病人接触并进行预防接种。如:为了保护易感人群,给儿童注射疫苗这里注射的疫苗和举措分别属于抗原和保护易感人群

二、人体免疫功能

1、人体免疫的概念:

免疫是人体的一种防御功能,是人体抵抗病原体侵袭的能力。

2、人体免疫的功能:

1)自我稳定:清除体内衰老、死亡和损伤的细胞。

2)防御功能: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的产生,维护人体健康。

3)免疫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如肿瘤细胞等)

3、人体三道防线的组成和功能:

4、抗原与抗体的概念:

1)抗原:指能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如: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或异物),叫做抗原。又如:注射的“疫苗”和“类病毒”以及“移植的器官”也是属于抗原。

2)抗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就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

的特殊蛋白质(免疫球蛋白),叫做抗体。

①抗体的特点:a有专一性,如:麻疹抗体只能抵抗麻疹病毒,不能抵抗天花病毒。

其原理是:抗原侵入人体 淋巴细胞 抗体 新侵入人体的病原体。

初中生物中考复习资料知识点归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