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级精准扶贫三年规划

发布时间:2019-02-07 13:07:31

村级精准扶贫三年规划

【篇一:2016年最新村扶贫工作最近三年发展规划及实施方案(范文)

******

扶贫工作三年发展规划及实施方案

20163月)

一、***村基本情况

***村位于***镇西北部,距县城82公里,与**镇交界,区域面积1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221.9亩,林地面积4500亩,其中国家级生态公益林500亩,辖13个村民小组、917户、3268人。全村有低保78人、五保户44人,贫困人口376人,村民人均收入3450元,村党总支共有正式党员 88名,支村两委6人。

1、旅游资源方面:村内有省级水利风景区***山,尚未得到有效开发。

2、主要产业方面:全村主要农产品为中药材尾仙,尾仙种植面积600亩。

3、农村饮水方面:全村还没有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村集中居住区150750人未解决饮水安全问题。

4、农网方面:有18公里低压线路需要进行提质改造,需要增加120kv增容变压器。

5、道路建设方面:全村村级公路5公里未硬化,10.5公里组级公路未硬化。

6、农村住房条件方面:有危房26户。

7、农田水利设施方面:全村共有天台、石康2座水库,320余口大小山塘,石康水库因年久失修,渠道建设落后,堤坝需要加固维修;天台水库2公里灌溉渠道亟需修缮,400亩耕地受灌溉影响生产效率低下。

8、教育方面:村内1所村级小学。

9、医疗卫生方面:没有村卫生室

10、社会保障方面:全村新农合参合率97%,新农保参保率80%

多年来,***村一直没有村级集体经济,人均年纯收入增长缓慢,2014年全村人均纯收入仅有2450元。贫困原因:一是地处边远山区,基础设施滞后,交通瓶颈严重影响群众生产生活,农田水利设施薄弱。二是产业发展严重滞后。农业产业受交通条件、生产技术、市场波动、信息滞后等多方面因素制约,造成全村无支柱型产业。三是农民基本文化素质偏低,劳动技能普遍不足,农民增收缺乏技术支撑;四是没有发挥自身旅游资源优势,挖掘发展潜力,导致群众致富道路狭窄。

二、***2015—2017年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及习总书记视察湖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按照县委、县政府实施三大建设的战略要求,围绕美丽乡村建设,以民生建设为基础,旅游发展为核心,产业发展为重点,组织建设为保障,实现村旅游产业迅速壮大、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文明和谐,形成***山核心景区的一张靓丽名片。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群众自力更生的原则。加大产业扶贫资金整合及社会帮扶投入力度,以贫困群众为主体,鼓励群众投工投劳和自筹资金,合力攻坚。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重点扶持的原则。区别不同

类型的贫困人口,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扶持措施,坚持突出重点,以人为本,切实将项目、资金用到最需要帮扶的贫困群体。

坚持重点突破、综合开发、全面发展的原则。突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注重培育特色主导产业,扶持产业大户。抓住贫困群众最关心、最急需解决的问题,解决好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基本素质、基本保障和基本队伍问题。

坚持精准扶贫原则。始终瞄准贫困问题,分析致贫原因,找准切入点,落实帮扶扶持政策,始终围绕贫困人口,制定脱贫计划,切实做到真扶贫,扶真贫,帮助实现脱贫致富。

(三)工作目标

1、经济发展方面:到2017年全村人均年收入达到11000元以上,基本消除贫困,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初步成型并可持续发展。全村主导产业中药材种植达到2000亩规模,成为群众增收重要渠道,基础设施基本完善。

2、人民生活方面:美丽村庄基本成型,通过加强改水、改厨、改厕、改圈,切实改善群众生活环境。全村实现垃圾处理率100%,污水处理率100%,实现水泥路硬化到组率达到100%,院落改造率达到100%,无房、危房改造100%,村庄绿化率达75%,使全村生态旅游优势更加明显,成为生态旅游的名片。

3、社会发展方面:实现网络、电视、通信入户率达到95%。掌握1-2门实用技术的贫困群众达100%,通过实施农业增收项目稳步脱贫,新农保、新农合全面实现全覆盖。实

现全村义务教育达标率100%,高中阶段教育80%以上。村卫生室建设达标,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群众文化蓬勃发展,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

()发展规划

1、打造***山旅游景区,形成特色旅游村,成为省级水利风景区的一张靓丽名片。一是***村文化广场,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商店、旅游厕所。二是在依托每年六月十七清庵祖师诞辰、垂钓、爬山等节会延伸旅游品牌。三是引导农户发展家庭农家乐,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四是在农家院内种植桂花树等绿化设施,形成一户一景,一院一景,在美化环境的同时与旅游产业发展融为一体,互相映衬,丰富休闲观光内容,增加村民收入。

2、壮大主导产业,培育特色种养业,拓宽增收渠道。一是壮大中药材这项主导产业,扩大中药材(尾仙)种植面积,引导农民变粗放管理为精细化管理,提质增效。二是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结合自身优势,发展特色家禽养殖,与特色旅游相互依托。

3、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一是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村、组、户道路建设,方便群众出行;二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兴修水利设施,维修骨干山塘、渠道,切实改善生产条件。

4、加强社会事业建设,提升群众生活幸福感。加快文化、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全面提升网络、有线电视、通讯等覆盖率,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篇二:2016-2018年精准脱贫帮扶扶贫三年规划方案】

2016-2018年精准脱贫帮扶扶贫

三年规划方案

201611日)

按照市委精准脱贫工作总体部署和安排,本单位对帮扶对象xx村开展了认真的调研摸底,针对帮扶村情况及园区自身情况,制定如下帮扶计划。

一、基本情况

xxxx,下辖xxx个社,总面积xx平方公里。人口总户数xx户,总人口xx人,未转移农户xxxx人,其中常住xxxx人,地广人稀,户与户相距较远,村社道路多为自然路。该村地属我市农牧业三区规划中的禁止发展区,农牧业基础设施无法新建或扩建。现阶段,该村电力配套、深机井及灌溉附属设施、养殖棚圈等农牧业基础设施很不完善,土地未整合,大部分属于低产田,村内常住农牧民文化水平普遍较低,谋生技能不多,基本处于靠天吃饭的单打独斗式传统农牧业阶段,收入普遍偏低,全村现有贫困户xx户。

二、帮扶思路

充分发挥xx在招商引资等各方面的优势和特长,大力挖掘xx发展潜力,依托大的政策导向,在xx地方政策允许范围内,发展适合该村的且有一定基础和条件的产业,如旅游产业;开展技能培训,提高农牧民就业能力,鼓励农牧民外出致富;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帮助

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实施;开展精准扶贫,帮助年老体弱、因病致贫(返贫)等弱势苦难群体稳定脱贫,激发村民自身发展积极性,变输血为造血,打好集体致富的基础。

三、帮扶范围

针对所有未转移农户,重点帮扶常住户和特殊困难群体,适当发展村集体经济。

四、帮扶目标

通过三年帮扶,实xx至少有一个支柱型产业,每户农牧民都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全村壮年劳动力且有外出就业意向者全部稳定就业,27户贫困户全部稳定脱贫,村内矛盾纠纷明显减少,村民各方面素养显著提高,全村农牧民生活水平明显提升,基层党员队伍素质和村支部党建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五、帮扶计划

(一)制定整体发展规划。帮助聘请专家团队,在xx整体发展规划的指导下,制定xx三年发展规划,明确村、社发展方向,理清发展重点,计划于2018年中期完成。

(二)开展技能培训和政策宣讲。一是针对农牧民中普遍存在的谋生技能不多的现状,开展针对性的技能培训,计划重点开展现代农牧技术、厨艺、花艺、企业内机动车驾驶(叉车、装载机、挖掘机、推土机等)、电工作业、起重作业、机械作业几类型的职业培训,具体培训科目根据市场需求适时调整,每年开展3-6期,连续3年,达到村内青壮劳力全部接受培训,全部拥有一技之长的目标。二是针对

【篇三:xx村扶贫规划2013-2019

甘州区****

扶贫规划

2012--2019年)

编制时间:二〇一四年二月

甘州区****

扶贫规划

2014--2019年)

开展扶贫攻坚行动,是省委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形势,顺应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立足推动转型跨越新实践,着眼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新要求,作出的一项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决策。为积极响应中央和省、市、区委号召,按照**乡发展规划目标和扶贫开发工作要求,现结合**村实际,特制定本村扶贫开发规划。

一、基本概况及致贫原因

(一)基本概况

****村位于甘州区城南34公里处,辖4个社,213户,810人,耕地面积2785亩。2013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385元,低于甘州区平均水平。

干旱缺水,种植结构单一,资源匮乏,无集体经济来源。耕地少,种植结构单一是制约全村发展的主要因素,全村213户,户均有劳动力1.36人,劳动力仅占总人口的40%,而外出务工的劳动力由于文化素质较低,外出务工的收入也较低,仅能维持自身的生活,对家庭收入的增加没有多大的贡献。由于群众积累少,底子薄,很少有从事运输业、建筑业和加工业的经济能人。

现有贫困户29户,100人,其中一社 户、 人,二社 户、 人,三社 户、 人,四社 户、 人,五社 户、 人。其中,低保户 户,

五保户 户,扶贫户 户,因病致贫户,因残致贫 户,因学致贫 户,因灾致贫 户,缺土地 户,缺技术户,缺劳力户,缺资金 户,自身发展动力不足 户。截止2014年住房为危旧房的 户,无卫生厕所的户,主要燃料为柴草的户。

(二)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发展的因素

1.受区位劣势的影响,村社经济发展滞后

**村远离张掖市,接受经济辐射的机会小,虽然国家给予了特殊优惠政策和直接的财政转移支付,但与全区相比,**村的发展速度仍显缓慢。再加上**村自然条件较差,干旱缺水的自然条件严重制约着全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2.人力资源质量不高,自我发展能力不强

**村贫困人口中,文盲、半文盲占%,小学文化程度占%,初中文化程度占%,高中文化程度占 %,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 %。与全区相比,文盲、半文盲劳动力相对较多,高出全区近十个百分点。贫困户思想保守,等靠要思想严重,发展意识不强,缺乏致富思路和致富技能,自我发展能力严重不足。

3.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村社发展后劲不足

4.农业基础条件较差,产出效益普遍较低

**村耕地以半坡地为主,大多数耕地单位面积小,土层薄,墒情差,机械化程度低,农业产出效益差。人均耕地有限,而且水浇地面

积更是不足人均1.4亩,农业生产基础十分薄弱。

5.三大产业结构单一,非农产业发展不足

**村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高达86.4%,其中,有90.32%从事种植业;从事第二产的劳动力比重为11.7%;从事第三产的劳动力比重为1.9%。贫困户从事一、二、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96.8%1%2.3%,第一产业中的种植业以效益低下的小麦、大麦为主,非农产出比重较低,经济发展实力较弱

二、思路目标

(一)规划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正视现实、挖掘潜力、扬长避短、奋力追赶、转型跨越的总要求,以29户贫困户为重点,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着力加强贫困户所在社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有机结合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坚持一手抓贫困户贫困村整体脱贫,一手抓脱贫后的巩固提高,全面促进贫困乡村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农村面貌发生较大变化。

(二)规划原则

坚持精准扶贫与普遍受益相结合,坚持行政推动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原则。

(三)规划目标

1.紧扣持续增加收入这一核心。确保29户扶贫对象年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区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到2016**村农民人均纯收入

达到8000元以上,其中,非农收入比重为35%。到2020**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950元以上,非农收入比重达到46%,贫困面低于5%

2.做到不愁吃、不愁穿。无论丰年灾年,100个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都有可靠保障,吃穿条件有明显改善,基本实现家里有余粮,手头有余钱。 3.落实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三个保障。到2016年,**村义务教育阶段巩固率达到99%以上;完成 户贫困户危房改造,80%以上贫困户危房得到改造。到2020年,义务教育阶段巩固率达到99.5%以上,所有农户住无危房。

4.实现四大突破

1)基础设施建设。到2016年,**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7%以上,实现动力电到所有贫困户。到2018年所有贫困村通沥青(水泥)路、通班车。到2020年,**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9%以上,普及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

2)富民产业培育。到2016年,实现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门路、劳动者有增收技能,农民从非农产业中获取的收入超过40%,贫困户从非农产业中获取的收入超过50%,到2020年,初步建成种养加、产供销协调推进的多元富民产业体系。

3)公共服务保障。到2016年,**村有标准文化活动室,农村低保、五保供养、新农保和临时救助制度进一步完善,确保所有平困人口生活标准高于国家扶贫标准,新农合参合率稳定在100%

村级精准扶贫三年规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