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多元理解.智慧行动.突破藩篱 下载宁波智慧教育app-

发布时间:

在教育现代化、教育信息化的旗帜下,如何利用技术手段破解地区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难题?电子书包、电子白板等新兴技术手段的异军突起给传统的教育教学管理带来怎样的波澜?数字校园平台的建成是否意味着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全面信息化指日可待?

628~29日,“第二届全国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与数字化校园发展高峰论坛”北京举行。来自全国各地两百余名校长和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围绕着数字化进程中的中小学教育创新与发展变革、数字校园整体规划与平台建设、新技术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创新应用等热点话题展开多层面讨论,在厘清思路的同时建言献策、形成共识。

教育信息化的价值追求以人的发展为核心

长期以来,一些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只有硬件标准,没有软件标准,这样导致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学校、教师各自为政,徒增教师负担。另者,学校内信息交流不畅,信息交流方式传统静止,不利于教师专业发展,不利于对学生因材施教。种种较普遍现象让参加此次论坛的辽宁长春市教育局吴龙山老师带着问题而来教育信息化的价值追求何在?

“我们现在搞教育信息化,有一个很大的责任和目标是提升孩子的信息素养,提升他们在现阶段或者未来的信息化社会中的生存能力、发展能力和竞争能力。”中央电教馆副馆长、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中小学专业委员会主任王晓芜在挖掘教育信息化的时代意义时,认为信息技术的革命性影响一定是社会关系的变化,而不仅仅是效益的变化。在王馆长看来,教育现代化是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现代化教育最终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适合未来社会需要的人。作为教育现代化重要推动力量的教育信息化,同样要遵循发展人的价值目标。

“今天的教育和教师不生活在未来,未来的学生将生活在过去。这是人大附中西山分校舒大军校长的一句名言。北京师范大学余胜泉教授将这句话予以放大,具体指出培养具有现代化意识的人不能凭空而论。我们生存在现代社会,人的认知方式正在发生意义深远的改变。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信息量越来越大的社会里生存,我们的认知方式正在从‘个体认知’变成‘分布式认知’,余教授如是说。他认为,培养现代化的人,就要造就人机结合的思维体系。这不仅包括人头脑发生的认知,还涉及人和技术工具之间通过交互完成的过程。

数字校园的行动智慧从特色、内涵、可持续发展入手

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从基层管理层面来看,中小学校长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是实施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关键人物。在教育前沿摸爬滚打的校长们对教育信息化的理解不乏真知灼见,对数字校园的创新实践更是充满了行动智慧。

本届论坛上,一些受邀的中小学校长或现身说法,介绍本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历程和实践经验,或妙语连珠,触发对于信息化环境下提升校长管理效能的独特感悟。

北京丰台区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长田昆升立足于学生二十年后面对的社会现实,注重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在培养学生规格的问题上提出了“文武双修,笃实日新”的培养理念。那么,数字校园如何帮助学生找到最优学习方法,如何实现教学的现代化,如何在学生大脑中建立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呢?田校长抓住了教育主战场――课堂,围绕着课堂教育教学的效率效果去探讨数字校园建设的问题。丰师附小的数字化学习平台分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
完成国家的课程任务,采用结构式的学习,为学生进入第二层面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第二个层面是摄取式学习,采取小组式,按照个性发展、自由结合的模式。学生通过不同的兴趣爱好进行基础知识之上的拓展学习。第三个层面是个性化学习,完全是人机交互式、个性化的,按照个人的发展思维路径来找到自己需要的资源进行学习。

推进教育信息化,学校要重在提升内涵,而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第一生产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同样也体现了教育信息化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价值追求。“表面上看起来,学校由各个教研组、各个处室组成完整的画面,但教师之间的合作貌合神离,内部处于不合作的状态,封闭的交流方式导致教师的知识陈旧,观念狭窄,因此要改变传统的静止的信息交流方式,就需要创建不受空间、内容、人员限制的网络平台。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创建内部系统,可以促使学校形成双轨教研制度,实现教研组织创新,促进教师群体间信息的交流。北京七中校长王文利谈到学校通过数字校园平台改革传统教研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可谓煞费苦心――建立网络教师成长记录袋,记录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通过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同行的评价,以及教学、德育等部门对教师的工作量和工作效果的评估,使教师全方位、多角度认识自己工作的实效,不断调整自我、改变自我。

可持续发展是数字校园的必由之路。数字校园的建设是一个不断追求的过程、建设的过程和提升的过程,这个过程永远没有终点。江苏扬州中学信息中心主任倪震祥对数字校园的可持续发展也有着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健全数字校园可持续发展的机制,有积累机制和创新机制。积累机制是指数字校园在数量上的发展,软、硬件设备的投资,以及稳步积累的数字校园资源。学校积累机制的形成依赖于学校决策者的积累动机,这种动机又来源于学校决策者对数字校园长远发展所做出的考虑。创新机制,一是创新的具体内容,包括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二是数字校园创新机制的构造应着重考虑信息化精英的培育、区域化的推进和创新实力的开拓。

数字校园难点突破放开手脚,摆脱传统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定势

数字校园如何与学校日常的精细化管理相融?教师数据在人事、科研、教学等系统中重复录入,怎么办?数字校园的建设会不会给学校网管人员带来额外的工作负担?如何让教师不至成为技术的“奴隶”不会为技术所累?如何充分调动各类人员的参与度,特别是网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如何保证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各方面关系的协调和最终决策、确保信息化建设中必要的投资力度……受制于传统教育管理思想束缚的种种现实让校长们纠结。更有校长戏谑“数字化时代就像一场博弈,各个厂家、各种技术产品纷至沓来,校长拥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但不知该如何选择。

数字校园平台的“虚拟”环境与人文校园的“现实”环境“两张皮”,始终被众多校长视做在实践层面推进数字校园的最大绊脚石。“如何让数字校园的应用真正地为教师‘减负’而不是‘增负’,现场微博上的一条留言引起了与会者的极大共鸣。北京通州潞河中学校长徐华呼吁,将技术的应用作为教师和学生学习、工作、生活、管理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方式,在这个基础上,上升成一种理念,将数字校园建设化有形于无形之中。基于这种“无痕应用”的观念,有代表随即指出,建立数字校园时不妨考虑免费应用的培训在先,个性化应用建设在后;让教师先解决身边的问题,而不是等数字校园建成后再做培训应用。另有代表也“支招”对学校内部工作流程进行重新梳理,找准切入点,需要一个(功能模块)就建设一个,建好一个就用好一个、成功一个。


来自重庆市江津区三口初级中学这一所农村学校的邓正益校长经历了学校信息化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对现实难点感同身受,但他始终觉得,教育信息化恰好给了校长们一个开拓创新、有所作为的机会,比如,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农村学校办学质量,如何利用网络更新教师教学观念等等。这是对校长智慧的考验,也恰好是校长有所作为的时机。“我们要在困境中寻找出路,通过走信息化之路,冲破更多旧传统的束缚,获得更高层次的发展。


教育信息化多元理解.智慧行动.突破藩篱 下载宁波智慧教育app-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