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唐代服饰文化艺术与风貌

发布时间:2015-09-08 19:09:58

浅析唐代服饰艺术与风貌

摘要唐代时中国继汉代之后的第二个盛世,而其在服饰工艺方面的发展也有相当程度的进展,尤其是在盛唐时期。唐人的服饰融合了西域异族的服饰文化,且大胆创新,是中国服装史上最多彩、最丰富的时期。头上戴的,身上穿的,脚上套的,以及头上和面部的装扮(特别是妇女的)变化之大,花样之多,往往超出我们的想象,亦难以穷尽通过对唐代服饰艺术风貌的解析来诠释唐代服饰在中国服装史的地位

关键词:唐代服饰 民族文化 现代设计 影响

1 唐代服饰的文化背景

隋代统一中国前后虽然只有三十多年,但是是在我国封建社会国力最为雄强、文化艺术最为开放的时期,唐代的服饰艺术也空前繁荣,服饰文化都在华夏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融合域外文化的影响而推陈出新,这个时期贯通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已经成为进行中外政务、商贸往来以及文化交流的大动脉,波斯派遣使者来华,波斯人入仕唐朝,拜占庭曾7次派使者到长安,中国与欧洲官方频繁往来,阿拉伯帝国也有37次向长安派遣使者,这些国际间的交流,自然也就丰富了唐朝文化。唐初,波斯的胡乐、胡服、胡帽、胡食以及染织、服饰品风行中国。服饰中出现宝相花、乘狮仙童和灵鸟,均非我国商周、秦汉以来固有的民族花纹,而是在唐代受到天竺、波斯、罗马艺术的影响,所出现的新纹饰。[1]

2 唐代服饰的特点

2.1 面料的选择及特点

面料是服装表现的载体,唐代女子所穿着的各种服装款式都需要相应的面料才能得以体现。唐代是个极重视衣饰的时代,不但宫女、命妇常饰以盛装,就连一般妇女也千方百计锦衣绣孺。其所用的衣料有:丝绸、纱、棉布、葛、麻、毛等,而以丝绸和纱料最为常用。唐代丝绸纺织手工业异常发达,全国各地都有其特别名产地,以四川、江南及河南、河北三大产区的丝绸最负盛名。蜀中锦、吴越纹绫纱罗、河南北纱绫等都是服饰面料中的珍品,并通过广州、信州、扬州等地远销国外。

根据出土的唐代文物看,锦在唐代服饰中应用广泛,尤其是女子服饰,常集中应用在女装部分装饰小块的面巾、带饰等小件物品上,彩锦石五色俱备织成种种花纹的丝绸,从北朝至唐初出现了一种团花文锦,常做半臂或衣领边缘服饰。宫中还有特制的锦缎。彩绫是成本色花或两色花,用于官服,有莺衔长绶、雁衔威仪、俊鹘衔花等名目。此外还有孔雀罗、镜花绞和织造精美的缭绫。其中,吴越异样纹绫中的“缭绫”达到了面料设计工艺的顶峰。

此外,从《唐六典》进贡的面料记录中来看,还有川蜀的单丝罗、重莲绫、 薄绫等,江南的方棋绫、水波绫、白编绫、蛇皮绫绣叶绫等;广州、扬州的特贡“半臂锦;西南出的细布,如斑布、竹子布、腾布等更是被唐代人所喜爱。[2]

2.2 造型特点

唐代冠服制度在武德令推行之后,也在不断修改完善,从服装配套、服装质地、纹饰色彩等方面形成了完整的系列,对后世冠服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代男子服装大体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初唐时期,第二阶段为中晚唐时期,各个阶段按照登记制度,在装饰内容、服色特点上有种种严格的规定。唐代中期是鼎盛时期,袖子较前期窄,衣领也不再有翻折现象,多数穿着圆领、窄袖的袍衫。晚唐由于一直纷乱,胡服传入,逐渐被世俗制的宽袍大袖、长裙丝缕所替代。而短衣、窄袖只留给贫苦的劳动者和劳役奴脾所穿着。一些隐逸野士们则多穿一种和领对襟宽沿边的大袖衣,下穿肥扩的裤子或者长裙,头戴高巾,足着丝履。

唐代女服有三种组合变化:胡服,女着男装和中原糯裙装。胡服直接选用异族服饰;女着男装虽然以穿着传统款式为主,但是也与异族的传统有关系,是加以改良的服装;中原糯裙装是穿着最为广泛的服装组合,保留了本民族的服装传统,但受外族服饰的影响,特别是在衣袖的肥瘦方面变化较大。中晚唐、五代期间,妇女服装发生了很多变化。形式上,窄袖和长裙与前代截然不同,胡服的影响已经减弱,传统的宽袍大袖、长裙丝履又开始盛行。[3]

2.3 图案的设计及艺术表现

唐代服饰图案,改变了以往那种天赋神授的创作思想,用真实的花、草、鱼、虫进行写生,但传统的龙、凤图案并没有被排斥,这也是由皇权神授的影啊而决定的。唐初,服饰图案普遍使用花卉纹样,构图活泼自由、疏密匀称、丰满圆润。最具代表性的是波状的连续纹样与花草相结合后的缠图案,异常身形。唐朝晚期的服饰图案更为精巧美观,花鸟图案、边饰图案、团花服饰图案更是花团锦簇,争妍斗盛。唐代流行的装饰纹样造型饱满,色彩艳丽,主纹突出,地部疏朗,对称构图较多,由于多种文化的相互交融,并具有中西合璧的纹饰特征。其中比较著名的纹样有唐卷草纹、宝相花纹、联珠纹、陵阳公样、瑞锦纹等为典型的唐风式样。在唐锦中还出现了风鸟云花相结合的图案形式。[4]

2.4 色彩的运用及搭配

色彩是作为一种无声的语言成为我国历朝历代尊卑等级的重要标志,唐代的服饰色彩,仍遵循以服色论尊卑的“礼制”,并在此基础上开创了官名服色制,所规定的紫、绯、绿、青四色作为朝堂服色,黄色为皇帝御用颜色,唐高祖曾规定大臣们的常服:亲王至三品用紫色大团花的绞罗制作;五品以上用朱色小团花绞罗制作;六品用柠檬黄色几何纹绞制作;七品用绿色龟甲、双巨、十花绩制作;九品用青色丝布杂绞制作。

从唐壁画中可以看到唐代女子穿衫,长裙亭亭玉立和秀美形象。裙的色彩从绊、紫、黄、青等为最流行。唐代汉族妇女服饰的色彩是丰富的,显示了唐代女子开朗、热情的精神风貌。唐代女子不但喜于打扮,更是色彩搭配运用的高手。她们将颜色的审美效果和审美价值通过色彩和色彩之间相互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常常将所穿着的服饰颜色如:青与橙、红与绿、黄与紫等互补色彩放置在一起,使其产生最强烈的色彩对比效果,且使得放置在一起的互补色,均显得更加明亮艳丽,从而大大提高它们在人类审美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审美艺术价值。[5]

3 唐代服饰对我们的影响

唐代服饰艺术,尤其是女服艺术在坚持本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对外域文化大胆地引进、吸收,用一种全新的心理情结、审美意识去看待服装的融合与创新。唐代的服饰艺术不仅影响了东亚邻国,诸如日本、朝鲜等的服饰发展,同时对世界服装的发展与演变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1 继承传统与勇于创新

在唐代服饰艺术中,我们随处可见传统服饰与外域服饰的交融,而作为主流的中原传统服饰也在借鉴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发展。尽管唐代服饰有着不同以往的风貌,但它并非完全脱离汉民族的传统意识,而是在传承的基础上借鉴、创新。推崇服装艺术的传统化,并非仅仅追求形式上的继承,用现代材料和科技去复原过去,让人们都去穿旗袍,穿团花织锦缎的唐装,戴瓜皮帽,而是要从更深层次去考虑如何选择其中的服饰元素去体现中国文化的精髓和神韵,如何在缤纷的服饰潮流中不迷失自己,不被别人所同化。然而,所谓的继承传统,也绝非按部就班、墨守陈规,而是要大胆的去拿,能懂的吸收,通过借鉴,去创造自己的特色和新意。在借鉴与创新方面,一千多年前的唐代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无论是款式、服饰风貌、面料织造、图案设计、色彩表现,方方面面都是继承、借鉴与创新的结果。可以说,没有创新的传统,它的生命力必然是有限的,终有走到尽头的一天;而脱离传统的借鉴与创新也一定逃脱不了被同化的命运。

3.2 科学技术在现代服饰中的运用

唐代丝织、印染与刺绣技术的成熟,为女服艺术的辉煌创造了条件;让我们切实体会到技术与艺术的依存关系。服饰中的面料不仅是服装的依托,更是设计的灵魂,没有好的材料,就无法完成好的设计,体现好的创意,面料与设计的关系,究其实质,就是技术与艺术的统一。

我们改革开放后的二十几年中,我国服装业虽然有进步,但同国际品牌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除了品牌的运作、流行的感悟、设计等方面的因素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技术的支持和面料的后盾,无法提升品牌含金量。中国的服装品牌要走出国门,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面料设计生产与服装设计生产的脱节,通过技术创新、设备改造、新原料、新产品的开发,向设计师提供“高科技、深加工、功能性、环保型”的时尚面料。通过服装的广泛流行性,带动新面料的开发,从而促进面料页与服装业的协调发展。

33 唐宋服装设计元素对设计灵感的影响

唐代服饰色彩以及它的设计方法中潜藏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逐渐被世人所了解和接受,并深深地影响着世界服饰文化。在今天的时装设计中,这种色彩和理念常常被中外服装设计师反复使用。一身唐装出现,让唐装这一古老的中式服装款式重新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尤其逢年过节,身着唐装的人们比比皆是,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唐装风景”。虽然现代版的唐装不等同于历史上唐代的服装,但那娇艳欲滴的织锦缎,精致隽秀的各式盘扣,巧夺天工的五彩手工绣花,使我们领略了大唐盛世的遗风。可见,唐宋富丽典雅、绚丽多彩的设计元素给当今设计者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源泉。[6]

随着现代服装文化的发展,世界各民族服饰文化在深入挖掘自身传统文化的同时,也注意相互之间不断地吸取彼此的精华,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文化体系。令我们振奋的是,在当代的国际服装界正在掀起东方文化热潮,以中华民族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再一次受到应有的重视,如服装造型、构成形式、表现手法、装饰手段等均成为他们所关注的热点,其中唐服饰文化又是非常有特色的东方文明的代表,这是中国设计师的优势资源,如果很好地进行挖掘,整理,并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与现代高科技相结合,这个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要想创世界级服装服饰品牌,就必须抓住自己文化的精髓,坚持自身独特的设计理念和鲜明的带有中国文化内涵而又具有国际时尚的设计风格。这对于东西方服装文化的交融和渗透,加速发展我国的服装文化,建立21世纪国际服装文化的新体系无疑是一个极好的契机。这里所介绍的唐代服饰只是小小冰山的一角,更多有关唐代服饰文化的内容还有待我们发掘并加以继承利用。

参考文献

[1] 吴玉贵 .中国风俗通史——唐隋五代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2] 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6.

[3] 李德超.唐代服饰风格特征[J].苏州丝绸工学院学报,1999-6.

[4] 吴山.中国历代装饰纹样[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

[5] 崔丕鑫.唐代服饰色彩与色彩观念浅析[J].辽宁丝绸,2006-2.

[6] 许星.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对现代时尚的影响[J].丝绸,2001-1.




浅析唐代服饰文化艺术与风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