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2007年专升本大学语文真题

发布时间:2017-10-13 09:46:16

山东省2007年专升本

大学语文考试真题

一、填空(每空1分,共14分)

1.律诗的四联依次是首联、 、颈联和尾联。

2.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和

3.《诗经》共收入自 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共 篇。

4.“楚辞”是战国时代以 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诗歌。

5. 被称为雨巷诗人。

6.巴金作品爱情的三部曲是指

7.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是

8.《春江花月夜》中“江天一色无纤尘”的下句是

9.柳永是宋代 词派的代表作家。

10.《哈姆莱特》的主人公哈姆莱特是 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

二、单选题(每题1分,共6分)

11.鲁迅小说《风波》收入

A.《呐喊》 B.《故事新编》 C.《彷徨》 D.《坟》

12.小说《子夜》的作者是

A.林语堂 B.茅盾 C.老舍 D.巴金

13.唐代边塞诗的代表作家是

A.岑参与高适 B.李白与杜甫

C.王维与孟浩然 D.李华与萧颖士

14.被苏东坡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是

A.陶渊明 B.李白 C.王维 D.文同

15.《稼轩长短句》的作者是

A.辛弃疾 B.苏轼 C.李煜 D.晏殊

16.曾经荣获“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是

A.茅盾 B.巴金 C.老舍 D.冰心

三、词语解释(每题1分,共5分)

17.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接:

18.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

雨:

19.敏于事而慎于言。

敏:

20.首身离兮心不惩。

惩:

21.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扣:

四、翻译(每句3分,共9分)

2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23.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24.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五、简答题(共10分)

25.鲁迅在《灯下漫笔》中写道:假如有一种暴力,“将人不当人”,不但不当人,还不及牛马,不算什么东西;待到人们羡慕牛马,发生“乱离人,不及太平犬”的叹息时,然后给予他略等于牛马的价格,有如元朝定律,打死别人的奴隶,赔一头牛,则人们便要心悦诚服,恭颂太平的盛世,为什么呢?因为他虽不算人,究竟已等于牛马了。

请回答:

(1)这段话揭示了中国人当时怎样的心态?(1分)

(2)从这段话中可看出造成这种心态的社会原因是什么?(2分)

(3)根据这段话的精神,可以把中国历史概括为怎样的两个时代?(2分)

26.读《郑伯克段于鄢》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请回答:

(1)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共叔段的主要性格特征是什么?(1分)

(2)庄公采取了什么应对策略?这说明他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3)作者通过这个事实揭露了什么问题?(2分)

六、简析题(每小题8分,共16分)

27.简述李白浪漫主义诗歌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地位。

28.简述戴望舒诗歌《雨巷》的艺术特色。

七、作文(40分)

题目:我理想中的和谐社会

要求:A.可以写成记叙文(包括小说)、议论文、散文,不可写成诗歌。

B.不少于800字。

C.字迹工整,卷面整洁。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填空题

1.颔联

解析:识记类试题,属文体类文学常识考察。律诗一般有四联,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2.环境

解析:识记类试题,属文体类文学常识考察。根据文学的体裁分类一般有“三分法”和“四分法”,“三分法”就是把各种各样的文学体裁依据塑造形象的不同方式划分为三个大类:叙事类,抒情类和戏剧类。这种分类标准在外国相当流行。“四分法”就是把一切文学作品,根据它在形象塑造、体制结构、语言运用和表现方法等方面的不同的基本点,进行归纳分类,分别归人四个大类,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影视文学。这种分类法在我国比较普遍地被采用。小说是一种散文体的叙事性文学体裁,它主要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故事情节的叙述和具体环境的描写,营造虚构的艺术世界,广泛而细致的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作者对人生的体验和感受。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和环境。

3.西周初期 春秋中叶 三百零五篇

解析:识记类试题,属作家作品类文学常识考察。《诗经》是我国诗歌的源头,是命题重点之一,《诗经》的时代、构成、分类、表现手法等文学常识都是应该识记的内容。《诗经》的文学常识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考生注意分类记忆:一、产生时间。《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录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二、名称演变。先秦称为《诗》,或《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三、分类。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诗经》可以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也称国风,收录十五个地区的诗歌160篇,多是民歌。雅,分为《大雅》和《小雅》,多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共105篇。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四、艺术手法。语言上《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具有回环往复的艺术效果。表现手法上主要有“赋”、“比”、“兴”三种,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五、影响。《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

4.屈原

解析:识记类试题,属作家作品类文学常识考察。“楚辞”是《诗经》之后的一种新诗体,区别于诗歌总集《楚辞》,这是两个虽有联系但却不同的概念,应该注意。作为一种新诗体,楚辞是在楚国地方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楚辞的代表作家是屈原。《楚辞》是“楚辞体”作品的总集,主要收录了屈原等人的作品。

5.戴望舒

解析:识记类试题,属作家作品类文学常识考察。戴望舒因为发表《雨巷》一诗而获得了很高的声誉,被称为“雨巷诗人”。戴望舒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是“现代派”诗歌的代表诗人之一。他的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的明朗、沉挚。

6.《雾》、《雨》、《电》

解析:识记类试题,属作家作品类文学常识考察。巴金的小说中,有“激流三部曲”和“爱情三部曲”,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秋》,“爱情三部曲”包括《雾》、《雨》、《电》,此外还有《寒夜》、《憩园》等。巴金的散文以晚年的《随想录》影响最大,被认为是一部“力透纸背、情透纸背、热透纸背”的“说真话的大书”。

7.《狂人日记》

解析:识记类试题,属作家作品类文学常识考察。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1918年5月,他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8.皎皎空中孤月轮

解析:识记类试题,属经典文学作品名句考察。作为唐诗中的典范之作,《春江花月夜》是考察的重点,应注意深刻理解诗歌思想内容与艺术手法、准确记忆知识点。

9.婉约

解析:识记类试题,属文学流派代表作家类的文学常识考察。宋词有“豪放”和“婉约”两派,豪放派的代表作家是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的代表作家是柳永和李清照。柳永的作品,专升本大纲规定的三十五篇没有选入,但其在宋词史上的地位不容忽视。

10.文艺复兴

解析:识记类试题,属作家作品类文学常识考察。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文学的代表作家,其作品以戏剧和诗歌为主,戏剧作品经典的有“四大悲剧”和“四大喜剧”,“四大悲剧”有《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和《麦克白》(或译《麦克佩斯》),“四大喜剧”有《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皆大欢喜》和《第十二夜》,此外还有著名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莱特》中的哈姆莱特形象颇具典型意义,他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典型的人文主义者形象。

二、单选题

11.A

解析:识记类试题,属作家作品类文学常识考察。《风波》不在专升本考试大纲的三十五篇之列,但国内高校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和自考教材《大学语文》多数选录,从专升本考试来看,该题考察知识点过偏,考生不易作答。鲁迅的小说集有《呐喊》、《 徨》和《故事新编》,其中《故事新编》中的作品是对传统故事的改编。《坟》是鲁迅的杂文集。《风波》选自鲁迅小说集《呐喊》,小说最初发表于1920年9月《新青年》月刊第八卷第一号。

12.B

解析:识记类试题,属作家作品类文学常识考察。茅盾的作品专升本考试大纲规定的三十五篇也没有涉及。茅盾的代表作品。

13.A

解析:识记类试题,属文学流派类文学常识考察。盛唐诗歌,具有集大成特色的诗人有李白和杜甫,后世称其为诗仙和诗圣;另外,还有经常为人所称道的山水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是王维和孟浩然,其中孟浩然偏重田园诗,多写乡村田园风光;王维偏重山水诗。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有高适、岑参和王昌龄。

14.C

解析:识记类试题,属作家作品风貌类文学常识考察。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东坡志林》)这句话准确揭示了王维诗作的风格特征。其余三个选项中,“文同”考生比较生疏。文同即文与可,北宋著名画家、诗人。他与苏轼是表兄弟,以学名世,擅诗文书画,深为文彦博、司马光等人赞许,尤受其表弟苏轼敬重。

15.A

解析:辛弃疾,南宋爱国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属山东省济南市)人。存词600多首,其词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辛弃疾在词的创作上与苏轼齐名,号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其余三个选项中,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号钟隐、莲峰居士,南唐元宗李瞡第六子,史称李后主。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有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作品。晏殊,字同叔,北宋前期婉约派词人之一,主要作品有《珠玉词》。

16.C

解析:识记类试题,属作家作品类文学常识考察。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骆驼样子》、《四世同堂》,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剧本《龙须沟》、《茶馆》等。老舍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他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他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时尚,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优秀长篇小说《骆驼样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其余三个选项中,巴金《怀念萧珊》在考试大纲规定的三十五篇之内,考生比较熟悉。这里重点介绍一下茅盾和冰心。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嘉兴桐乡人,中国现代作家及文学评论家。

《子夜》出版于1933年,震动了中国文坛。这部长篇围绕着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与买办赵伯韬之间的尖锐矛盾,全方位、多角度地描绘了30年代初中国社会的广阔画面,艺术地再现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风云,反映了革命深入发展,星火燎原的中国社会风貌。瞿秋白曾撰文评论说:“这是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一九三三年在将来的文学史上,没有疑问的要记录

《子夜》的出版。”(《〈子夜〉和国货年》)冰心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取“一片冰心在玉壶”为意。现代著名诗人、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家。诗集《繁星》、《春水》,为无标题的自由体小诗,以“自然”“童真”与“母爱”为主题,以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对自然的赞颂以及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为主要内容,表达了她对母亲的情感、对孩子的喜爱、对自然的赞叹及对人生的理解,被著名作家茅盾称为繁星格与春水体。

三、词语解释

17.交锋、接触

解析:这是文言实词常用义的考察。该句出于《孟子·梁惠王上》的《寡人之于国也》,高中语文和部分《大学语文》教材中都有这一课,但不在山东省专升本大学语文考试大纲规定的三十五篇之内。这句的意思是:“战鼓咚咚敲响,枪尖刀锋刚一接触,有些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填然”,敲鼓发出的声音;“鼓”,名词活用作动词,敲鼓;兵,武器,兵器;既,已经;接,接触、交锋;甲,盔甲;曳,拖、拉;走,逃跑。

18.作动词用,落下的意思

解析:这里考察名词的活用现象。该句出于汉乐府《上邪》,诗作者不详,高中语文和部分《大学语文》教材选入,但不在考试大纲规定的三十五篇之内。全诗如下:“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这里的“雨”和《诗经·采薇》中“雨雪霏霏”中的“雨”,用法相同,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意思是“下(雪)”。词类活用比较常见的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数量词活用为动词”及“使动用法”等几种,这里先补充介绍前三种。名词活用为动词:古代汉语当表示同某事物或方位处所等有关的行为变化时,常常使用表示这一事物、方位处所的名词来表示,这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其一般的规律是:其一,名词连用,非并列修饰关系,且无谓语,一般前一个名词做动词。如:“晋军函陵。”(《烛之武退秦师》)这里,“军”本来为名词,在这里就解释为驻军,作动词用。其二,名词后紧接代词或所处名词,介宾短语时,名词活用做动词。如“今王鼓乐于此。”这里的“鼓乐”就是“击鼓奏乐”之意。其三,名词前有副词或能愿动词(欲、能)修饰时,名词活用做动词。如:“云霏霏兮欲雨。”这里的“雨”就是动词,意为“下(雨)”。其四,名词前用“而”与动词或动词性短语相连接时,名词活用做动词。如:“扣舷而歌之”。这里的“歌”意为“唱歌”。又如:“衣冠而见之。”衣冠:穿上衣服,戴上帽子。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把表示某种性状的形容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性状相关的行为变化,或形容词活用作一般动词就是形容词作谓语且带了宾语(又不是使动意动用法),这就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如:“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这里的“厚”、“薄”皆为形容词,在这解释为“变雄厚”、“变薄弱”,做动词用。数量词活用为动词。把表示某种数量的数量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数量相关的行为变化,这就是数量词活用为动词。如:“籍令秦始皇长世,……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意思是:“假若秦始皇长寿的话,……那么即使是使秦始皇与三皇并列变成四皇,与五帝并列变成六帝,也不能比拟秦始皇的隆盛。”

19.做事勤快

解析:这是文言实词常用义的考察。句出《论语·学而》,部分高中语文和《大学语文》教材选入,但不在山东省专升本大学语文考试大纲规定的三十五篇之内。原句为: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这里,“敏”,意为“勤勉”;“就”意为“靠近、看齐”;“有道”,指有道德的人;“正”意为“匡正、端正”。全句翻译为: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20.悔改

解析:这是文言实词常用义的考察。句出《楚辞·国殇》,见于部分高中语文和《大学语文》教材,但不在山东省专升本大学语文考试大纲规定的三十五篇之内。《国殇》是《九歌》中的一首,这首诗歌是祭祀保卫国土战死的将士的祭歌,歌颂了将士的英雄气概和壮烈的精神。全诗为:“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粃兮击鸣鼓。天时坠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其中:操:拿着。被:通“披”。凌:侵犯。躐(liè,音“列”):践踏。行(háng):行列。左骖(cān):古代战车用四匹马拉,中间的两匹马叫“服”,左右两边的叫“骖”。殪(yì义):缁地而死。右:指右骖。刃伤;为兵刃所伤。霾(mái,埋)。通“埋”。絷(zhí,直);绊住。援,拿。玉粃,嵌玉饰的鼓槌。忽:指原野宽广无际。超:通“迢”。挟(音“鞋”);携,拿。惩:恐惧,悔恨。诚:果然是,诚然。

21.敲击,拍打

解析:这是对文言实词常用义的考察。句出苏轼《前赤壁赋》,见于部分高中语文和《大学语文》教材,但不在山东省专升本大学语文考试大纲规定的三十五篇之内。“扣”在古代汉语作品中作动词时有“敲击、拍打”之意,如“扣之其声清扬而远闻。”(《荀子·法行》)“扣石垦壤。”(《列子·汤问》)“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苏轼《石钟山记》)

四、翻译

22.昔日我去的时候,杨柳茂盛;(1分)今日我归来时,大雪纷飞。(2分)

(大体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这是《诗经·采薇》中的诗句,是考试大纲规定的三十五篇之一。诗句的翻译应该避免一个误区,那就是认为必须以诗句的形式进行对译,实际上这是不必要的。和古文的翻译一样,只要能够用现代汉语的形式完整的表达原句的意思即可。翻译中应该注意的是,有些语言现象是必须要表现出来的,如本句中,关键就在“雨”字,这里的“雨”是名词活用作动词,和后面的语词“雪”搭配构成动宾关系,翻译过来就是“下雪”。

23.天下有大勇的人,应该是遇到突然发生的事而不惊惧,(1分)无缘无故被别人诟病而不生气发怒。(2分)(大体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这是苏轼《留侯论》中的句子,是考试大纲规定的三十五篇之一。句中的“大勇者”亦可以译为“真正勇敢的人”;“卒”是通假字,通“猝”,“卒然”就是“猝然”,即突然。句子也可以翻译为:“天下真正勇敢的人,侮辱突然加到他头上,他毫不惊慌;当无故受到侮辱时,他也不愤怒。”

24.因此,泰山不拒绝土石,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1分)河海不拒绝小的水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广;(1分)国君不拒绝民众,所以能使他德行昭著。

(1分)(大体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这是李斯《谏逐客书》中的句子,是考试大纲规定的三十五篇之一。句中有几个词应该注意:“让”,意为“拒绝、辞让”;“却”,意为“拒绝”。句子也可以翻译为:“因此泰山不推拒泥土,所以能够成就它的大;黄河和大海不摈弃细流,所以能够成就它的深广;王者不拒绝众民,所以能够宣扬他的德行。”

五、简答题

25.(1)容易满足的奴化心态。

(2)专制暴力。

(3)一是人民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一是人民暂时坐稳了奴隶的时代。

解析:阅读题考察的主要是对语篇的分析理解能力,在试题中属于较难的层次。解答阅读题需要考生首先读懂语篇内容,对内容、层次、思想、艺术手法方面有一个大致的认识,然后针对问题细读相关部分,分析思考,然后作答。这段话中,鲁迅先生主要揭露国民的奴化心态,作者从“乱离人,不及太平犬”的现实开始假设,然后揭示人们对将人当作牛马的感恩、满足的心理,从而展示了国人的容易满足奴化心态。语篇不仅揭示了国人的容易满足的奴化心态,而且以元代为例,展示了这种奴化心态的形成原因。元代是一个异族统治中原的时代,蒙古族对华夏各族存在着严重的种族歧视,对蒙古族以外的异族采取了暴虐的统治镇压政策,在专制暴力的高压之下,人们的奴化心理逐渐形成。第三小题要求根据这段叙述将中国历史分为两个时代,从语段中可以看出,一个是“乱世”,人不及犬;一个是元代这样的“太平盛世”,人等同于“牛马”,稍作引申,便可以明白,作者是分成了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事实上,如果学习过鲁迅的《灯下漫笔》,这几个问题就变得相当容易,因为在原文的论述中,作者有相当清楚的表达。如下面一段:“任凭你爱排场的学者们怎样铺张,修史时候设些什么‘汉族发祥时代’‘汉族发达时代’‘汉族中兴时代’的好题目,好意诚然是可感的,但措辞太绕弯子了。有更其直截了当的说法在这里: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关于国人容易满足的奴化心理,也有一段比较明显的内容:“我还记得那时我怀中还有三四十元的中交票,可是忽而变了一个穷人,几乎要绝食,很有些恐慌。俄国革命以后的藏着纸卢布的富翁的心情,恐怕也就这样的罢;至多,不过更深更大罢了。我只得探听,钞票可能折价换到现银呢?说是没有行市。幸而终于,暗暗地有了行市了:六折几。我非常高兴,赶紧去卖了一半。后来又涨到七折了,我更非常高兴,全去换了现银,沉甸甸地坠在怀中,似乎这就是我的性命的斤两。倘在平时,钱铺子如果少给我一个铜元,我是决不答应的。但我当一包现银塞在怀中,沉甸甸地觉得安心,喜欢的时候,却突然起了另一思想,就是: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部分《大学语文》教材中选有《灯下漫笔》,考生可参看。

26.(1)贪得无厌,狂妄愚蠢。

(2)采取了宽以养恶、欲擒故纵的策略;这说明他的阴险狠毒、工于心计。

(3)揭露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斗争的残酷性。

解析:语段出于《郑伯克段于鄢》,这是考试大纲规定的三十五篇之一。这里主要考察考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和对语段中所表现出的思想内容的把握。人物形象分析是语文基本能力之一,这样的训练从初中开始就有。语篇中共出现了四个人物,其中郑庄公和共叔段是对立双方,公子吕和子封只是郑庄公的臣属,在这里只是个次要人物。语篇中,共叔段作为叙述的对象,没有正面的展示,他所做的事情则通过对立一方的视角展示出来:先是“命西鄙、北鄙贰于己”,随后“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不断扩张,气焰嚣张,其贪得无厌的个性表露无遗;然而,共叔段又是愚蠢的,原因在于,他根本不懂得如何发展自己的实力,不懂得民心的重要,多做不义的事情,对百姓不亲抚,所以只能自取灭亡,这就表现出他的狂妄愚蠢。

面对共叔段的无限扩张和群臣的惊慌失措,郑庄公就显得镇定得多,因为他看准了共叔段“不义不昵”的致命弱点,所以表面上故意不闻不问,任其肆无忌惮的扩张而无暇亲抚百姓,这实际上是采用欲擒故纵的策略,让共叔段自取灭亡。可以看出,和其余三人相比,郑庄公工于心计又阴险狠毒的个性就跃然纸上。

在漫长的古代社会,统治阶级内部因为争权夺利而来的斗争史不绝书,郑庄公和其兄弟共叔段的斗争只是其中的一个;而且,这种斗争又往往是不择手段、极其残忍的,斗争中,人性中最为重要的舐犊之情、手足之情都被你死我活的争夺所代替,郑庄公和其亲弟弟的斗争就是明显的例子,其残酷性显而易见。

六、简析题

27.(1)李白的诗歌,继承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成就,扩大了浪漫主义的表现领域,丰富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3分)

(2)李白对唐代诗歌的革新也有杰出的贡献。他继承了陈子昂诗歌革新的主张在理论和实践上使诗歌革新取得了最后成功。(3分)

(3)李白诗歌对后代影响也极为深远。(2分)

解析:这道题对非中文专业的专升本考生来说,有点过难。李白和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双璧,所以考生并不陌生;但要分析李白浪漫主义诗歌在中古文学发展史上的地位,考生的知识储备就显得薄弱一些,而且大学语文教材在这方面的知识介绍与训练也大多语焉不详,所以多数考生会觉得无从下笔。遇到这种情况首先不要慌,静下心来仔细审题,然后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作答。参考答案的三个要点中,第一点是考生首先应该想到的:楚辞是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这一线发展下来到李白,则达到了一个高峰,李白对前人的浪漫主义成就的继承是必然的,但同时扩大了其表现领域和和表现题材,丰富了其表现手法,所以取得了里程碑式的成就。

其次,考生应该想到参考答案中的第三个要点。这个要点事实上比较模糊,考生只要有意思差不多的叙述讲讲李白的影响即可拿到分数。

参考答案的第二个要点相对较难,需要考生具有唐代诗歌革新的相关知识储备。唐代诗歌是在六朝诗歌的基础上发展演变的,它改变了六朝诗歌的绮靡风格,扩大了诗歌的表现领域,关心民生疾苦,提倡风骨兴寄。这一改革从初唐四杰到陈子昂,再到李白、杜甫,通过成功的创作和理论上的表述,使唐诗达到最后的成熟。

28.(1)象征手法的运用。这是一首采用象征手法,用格律诗写出的象征诗。阴雨的天空象征现实的沉闷,小巷象征前途,姑娘则象征不可及的纯洁理想。(3分)

(2)深远的意境和朦胧的意象。(2分)

(3)受新月派新格律诗的影响,注重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特别是在音乐美方面的成就突出。(3分)

解析:戴望舒《雨巷》是现代诗歌史上的名作,也是专升本大学语文的考查重点之一。这里要求对《雨巷》的艺术特色进行分析,属于比较容易作答的试题。《雨巷》一诗,比较突出的是它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具体来说,正如参考答案中所说,阴雨的天空象征现实的压抑和沉闷,悠长而又寂寥的小巷象征前途,姑娘则象征略显迷茫又不可及的纯洁理想。其次,和象征手法相应,诗中的意象正如作者那朦胧的不清晰的理想,表现出“梦一般”朦胧的特征;几种意象的有机组合,共同营造出一个深远的意境。再次,诗歌的音乐美是该诗最值得称道的成就之一。以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新月派提出并践行新格律诗的“三美”,戴望舒《雨巷》受此影响颇深,并在音乐美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就,因而该诗被叶圣陶赞誉为“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婉转悦耳的乐感。

七、作文

解析:共建和谐社会是这个社会的主旋律。和谐社会实际上包括了多个方面: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国与国的和谐;物质方面与精神方面等。同时,因为不限文体,所以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进行发挥,既可以写成较有思想深度的纯粹的议论文、兼议论兼抒情的议论文;或是以小见大,通过几个片段展示自己心目中的和谐社会;更可以进入时间隧道,带领读者去见识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和谐社会等。

山东省2007年专升本大学语文真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