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要成果有哪些

发布时间:2019-01-13 00:55:5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要成果有哪些?其发展过程是怎么样的

答: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日益结合的过程。

①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②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的基础上,以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③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国内外形势和党的历史方位的新变化,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从而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④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了梳理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重大战略思想和任务,继续推动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三、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和发展

1、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2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首先,毛泽东思想的产生是近代中国社会和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要求。近代中国社会的状况;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实现人民的解放、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富裕、民族的复兴是近代中国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及其失败;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其次,中国社会新的生产力的增长和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物质基础和阶级条件。五四运动时期,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成长壮大,工人运动的发展;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迫切需要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科学思想的指导。再次,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思想理论条件。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准备了思想理论条件;毛泽东思想的主要理论来源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扬弃是毛泽东思想的另一个重要的思想理论来源。

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实践基础。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运用到中国革命具体实践当中,解决中国革命实践中提出的各种问题,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直接推动力;对中国革命伟大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毛泽东思想产生并形成科学体系的最直接的源泉。

③毛泽东思想产生的主观条件。毛泽东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的个人因素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必不可少的主观条件。第一,五四时期毛泽东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由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毛泽东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深厚的文化底蕴、实事求是的创新精神。第二,毛泽东个人的性格与境界、修养等。毛泽东谈毛泽东的性格:不怕邪、自信人生二百年、性不好束缚、可惜太富感情、不愿与恶人共事、不食言、满怀信心、百折不挠。毛泽东的思想境界:献身于民族解放运动的精神;扭转乾坤的壮志;能纳五湖四海的胸怀;坚忍不拔的意志;高瞻远瞩的眼界等。

3、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①毛泽东思想的萌芽。

时间:从中国共产党建立至国民革命失败。主要著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理论成果: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和农民同盟军等问题;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和前途等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

②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形成。

时间:土地革命战争前期至中期。主要著作:《井冈山的斗争》、《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等。理论成果: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初步阐述了作为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基本思想。标志: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有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理论的形成。

③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时间:土地革命战争后期至抗日战争时期。主要著作:《 < 共产党人 > 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理论成果: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系统总结了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创造性地提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完整论述。毛泽东思想在党的七大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④毛泽东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时间:解放战争时期及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时期。主要著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报告》、《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等。理论成果:关于同美蒋反动派进行斗争的策略方针问题;十大军事原则;新中国的建国理论和原则;由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的理论、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和原则;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若干理论、方针和政策(主要有:明确提出了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伟大历史任务;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两类矛盾学说和正确处理人民矛盾的理论;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初步总结和理论概括;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思想;中国工业化道路思想;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思想;民主政治建设、文化建设、执政党建设的思想;三个世界划分理论)等等。其中,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两类矛盾学说和正确处理人民矛盾的理论的提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

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1、毛泽东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

邓小平指出:“毛泽东思想不是个别方面,而是在许多领域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个体系,是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思想体系的特点:一是科学性,二是独创性,三是完整性。

2、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基本内容

作为科学体系的毛泽东思想,以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内容主要由6个方面组成。

第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基石。毛泽东从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出发,深刻研究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其基本内容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关于中国资产阶级的分析和统一战线的政策;关于中国武装斗争的特点和作用;关于中国共产党本身的建设;关于中国革命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

第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毛泽东思想中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具有很大的探索性和先导性。毛泽东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中,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艰难任务。这方面的理论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创造性地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提出人民民主专政理论,丰富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提出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大关系;创造性地提出两类矛盾学说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

第三,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二十八年,主要是在战争中进行的。因此,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是毛泽东思想中的主要内容之一。毛泽东系统解决了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革命军队,如何建设成为一支无产阶级性质的、具有严格纪律的、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这一领域主要包含五方面的内容:系统地解决了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系统地提出了建设人民军队的思想;提出了人民战争的思想;制定了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原则;提出了建设和发展现代化国防技术的重要思想。

第四,政策和策略的理论。毛泽东思想中关于政策和策略的内容涉及到方方面面,非常广泛,主要围绕着两大方面展开:精辟地论证了革命斗争中政策和策略问题的极端重要性;在统一战线中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政策和策略思想。

第五,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毛泽东思想对这方面的论述可以归纳为五个方面: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它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实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知识分子应当与工农相结合;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艰苦奋斗,不怕牺牲。

第六,党的建设理论。中国革命“三大法宝”中党的建设是重要内容。毛泽东的建党学说成功地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里,建设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问题。在这方面主要包含四方面的内容:从思想上建党;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正确方针;创造了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教育的整风形式;要继续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的作风。

3、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贯穿于上述各个方面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有三个基本方面,就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一是实事求是。就是不断地深化对中国国情的认识,研究和把握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找出适合中国情况的革命和建设的道路,确定我们党领导人民改造中国、建设中国的战略策略,实现推动历史前进的目标。

二是群众路线。就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系统地运用在党的全部活动中形成的党的根本工作路线。

三是独立自主。就是坚定不移地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同时积极争取外援,学习外国一切对我们有益的先进事物。

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它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历史地位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②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一部中国近代的历史,就是一部血和泪、仇和恨的历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民前赴后继、救亡图存的历史。近代以来,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交相为恶,旧民主主义革命屡战屡败。中国的无产阶级被历史推上了舞台,他们年龄轻、人数少。如何在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夺取革命的胜利?特殊的国情,需要具有特色的理论,而具有特色的理论,是需要创造的。在解决这一极为复杂课题的实践过程中,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深刻分析了俄国十月革命以后的时代特点和中国的国情,对革命进程中的难题一一给予了解答。正是在毛泽东思想这面伟大旗帜下,中国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从这个意义上说,毛泽东思想正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光辉旗帜。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一个历史性的课题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这就是如何继续推动中国历史向前发展,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我国成功地进行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它在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如何在中国顺利平稳地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难题,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的全面确立,为新中国的一切进步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又以苏联的经验与教训为鉴戒,积极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与《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两篇著作与其他著作中,提出了许多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观点,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国防、外交等各个领域。

③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在长期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毛泽东思想已经与中华民族融为一体,成为中华民族团结振兴的精神支柱。这一精神支柱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五方面:前赴后继不怕流血牺牲的献身精神;艰苦奋斗勇于开拓进取的创业精神;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与追求;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的价值观念;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中国自己情况的革命和建设道路、自强自立的精神。总之,在毛泽东的领导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国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到社会主义新时代。从一个受帝国主义掠夺和奴役的国家,变成一个除台湾等岛屿外实现统一的国家。从一个人民倍受欺凌压迫的国家,变成一个人民当家作主、享有民主权利的国家。从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变成一个走向经济繁荣、全面进步的国家。从一个在世界上被人看不起的国家,变成一个受到国际社会普遍尊重的国家。

2、实事求是地评价毛泽东

①毛泽东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是中国共产党、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他为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的建立和发展,为新中国的建立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永不磨灭的贡献,他为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解放事业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②毛泽东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内最早反对把马列主义教条化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领导人;是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是对中国革命经验进行科学总结的杰出代表。他把中国革命理论系统化,并对马克思主义作出了独创性贡献。

③毛泽东晚年犯了“左”的错误。其错误主要是:在党的中心工作问题上的阶级斗争扩大化错误;在经济建设问题上的急于求成和急于过渡的错误。毛泽东晚年错误不属于毛泽东思想。

④综观毛泽东一生,功大于过。

四、 邓小平理论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 、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①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和开放的世界环境,是邓小平理论产生的时代条件和国际背景。20 世纪 60 年代后,世界格局的变化;战争与革命的时代主题为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所代替。

②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根据。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的深刻总结和对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借鉴,是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历史依据。崭新的课题(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对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艰辛的初步探索经验的总结;对东欧特别是苏联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借鉴。

③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现实根据。新的伟大实践呼唤新的科学理论的产生;改革开放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

④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邓小平理论创立的思想条件。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特别是它们所提供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邓小平思考和回答如何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的基本的思想理论依据,毛泽东思想是邓小平理论最直接的思想理论来源。

⑤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主观条件。邓小平的个人素养、务实精神和三落三起的特殊经历。

2、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第一阶段,从 1978 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到 1982 年中共十二大,邓小平理论开始形成。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的重大决策;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些表明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初步形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命题的提出。邓小平理论开始形成的标志。

第二阶段,从 1982 年中共十二大到 1987 年中共十三大,邓小平理论基本形成。

邓小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集中阐述;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和生产力标准思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制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战略地位和指导方的确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系统阐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主要内容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正式形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概念的提出。邓小平理论基本形成的标志。

第三阶段,从 1987 年中共十三大到 1992 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邓小平理论日臻完善,达到成熟。

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及十四大对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内容的新概括;中共十五大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正式命名为邓小平理论,并将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成熟的标志。

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内容包括九个方面: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上,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上,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在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问题上,社会主义的本质的科学论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和问题上,改革也是一场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等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实行对外开放。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问题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问题上,三步走战略;要抓住时机,每隔几年上一个台阶。在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问题上,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改善和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依靠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依靠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在祖国统一的问题上,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

三)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①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②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③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做出了新的科学判断。④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科学理论体系。

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3、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第一,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党所肩负的历史任务、党的自身状况的重大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基础。

①横向看世情,“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于国际形势的新发展。当今国际总体形势是经济全球化、政治格局多极化、科学技术信息化。

科学技术信息化使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交流方式甚至价值观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我国在科学技术信息化过程中面临一系列问题,工业化还没完成,又要在信息化中不掉队,同一时空完成西方国家分两次完成的任务。历史证明,不跨越式发展很难超越发达国家。现在西方七国与八国联军变化不大。因此,十六大提出“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模式,就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两步变成一步走。科技信息化必然大大加速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最大的特点是,形成全球循环的物资流、技术流、资金流、信息流。任何国家不能长期孤立于世界之外,正如肢体不能离开血液循环。经济全球化在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威胁着发展中国家的国家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国家安全:评价“从军事入侵到经济入侵”;经济安全:如金融危机,分析为什么要强调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文化安全:西方文化与西方经济密不可分,强势经济必然带来强势文化。

与经济全球化既相反又相关的是政治格局多极化。 9.11事件”后,各种矛盾凸现,国际恐怖主义、极端宗教主义抬头。西方发达国家打着“人权”、“民主”的幌子,对一切与其价值观不一致的国家、尤其是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压制、渗透、颠覆乃至军事入侵。在这种形势下,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实际上处在斗争的最前沿。中国在21世纪将面临长期的国际压力,渗透与反渗透、遏制与反遏制、分裂与反分裂、颠覆与反颠覆的斗争将长期存在,并且将异常尖锐复杂。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我们如何使人民团结在党的周围,保持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和信心,如何在长期的斗争中发展壮大,是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严峻课题。

②纵向看国情,“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于国内社会生活的新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深刻的变化:一是经济成分多样化;二是经济利益多样化;三是社会组织多样化;四是社会生活多样化;五是就业岗位多样化;六是就业形式多样化。概括起来就是,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稳定面临新的矛盾。

③内向看党情,“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于党所面临的新形势。江泽民同志反复指出,做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⑻中国如果要出问题也会出在党内。党内最大的问题就是腐败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腐败现象呈现四大特点:腐败案件不断增加;腐败程度日益严重;犯罪职务和级别不断升高;腐败发生的领域越来越广,范围也越来越大。

总之,新世纪、新阶段,新的世情、国情和党情,向我们党提出一系列重大而严肃的时代课题,所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回应时代和历史要求的理论产物。

第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

第三,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基础。

第四,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

①发端于高州。2000220日,元宵节下午参加高州市委、市政府召开的“三讲”教育报告会,江泽民面对600多名与会的干部,提出了“我们党之所以能赢得人们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②首次明确于广州。五天后,江泽民从高州经顺德、深圳到广州,225日在广州市党建工作座谈会上,完整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只要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我们党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远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忠心拥护并带领人民不断前进。”

③强调深化于上海。20005815日,江泽民到江苏、浙江和上海考察党建工作时,用更加规范的语言,进一步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我们党要始终成为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这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④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于“七一”讲话。200171日,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的大会上,发表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讲话。讲话总结了我党八十年的奋斗历程和光辉业绩,展望了新世纪的艰巨任务和光明前途,深刻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如果说邓小平理论赋予社会主义以新的时代内涵,那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则赋予中国共产党以新的时代内涵。

⑤丰富发展于“五三一”讲话。十六大召开前夕,2002531日江泽民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班毕业典礼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化拓展了七一讲话的精神,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是坚持与时俱进,核心是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是坚持执政为民。”点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党的宗旨,与人民的利益,与中华民族的利益的统一。

⑥科学定位于十六大。十六大提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还必须坚持“四新”。

总之,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实践,也就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实践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实践、思考、探索、再实践、再思考、在探索,这样一个反复酝酿和发展的阶段。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

①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③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思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的思想;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思想;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思想;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思想;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关系的思想;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的思想;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思想……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面向 21 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 、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的新要求,

3 、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新世纪新阶段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

4 、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全党全国人民在新世纪新阶段继续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胡锦涛同志 2003 7 月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中所说:第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创造性地运用它们分析当今世界和中国实际,为我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更好地推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新的理论概括。第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为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最终奋斗目标、根据实际制定和实施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科学战略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第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必须植根于人民的政治立场,注重从人民的实践中吸取养分,为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提出了新的理论要求。第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巨大勇气为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断在实践中推进理论创新打开了新的理论视野。

六、 科学发展观

一)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

1、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2003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我们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

2、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对外开放。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既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问题,又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问题; 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重大的实践问题。

3、科学发展观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①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②科学发展观是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③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性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二)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①以人为本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②以人为本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③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分享。

④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

三)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①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②科学发展观要求协调发展。协调发展,就是要努力做到“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③科学发展观主张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着一代地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要成果有哪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