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包身工》教案

发布时间:2012-05-24 20:30:24

《包身工》教案

一、教学目的:

1、理清文章脉络,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

2、理解文中有关语句的概括作用

3、认识包身工制度的残酷野蛮的反人道本质,接受情感教育

二、教学重点:

本文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和语言特色

三、教学难点

典型场面、人物描写和抒情议论片段所表达的深层意思。

四、教学方法:

讲读法  问题启发法

五、课时安排:

二课时

六、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报告文学

这个星期我们接触了新闻,新闻这个文体的特点是什么?大家回忆一下。

明确 真实性、及时性

新闻是我们每天接触最多的一种文体,我们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现在还有网络都可以接触到。它以消息、通讯、特写等样式,向我们提供了各方面最新的资讯。

有这样一种特殊的文体,它脱胎于新闻,强调真实,但又不同于新闻,作者可以对所涉及的事件和人物进行合理的艺术加工,也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种文体是什么?(停顿) 报告文学

是的,同学们通过预习就知道,这种文体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报告文学。(板书)

同学们知道报告文学和新闻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吗?谁能回答老师呢?

(明确)

作者可以对说涉及的事件和人物进行合理的艺术加工,也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我们在学习报告文学的时候,要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学习文章叙事写人的技巧,培养关注社会的意识。

报告文学同时又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中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的总称。基本特征有三:真实性(不同于其他文艺创作)、新闻性(不同于一般文章)、文学性(不同于一般工作报告、社会调查)。

(二)导入

前面我们接触了报告文学这种文学体裁,现在我们进入课文,看看所谓报告文学的真实面目。

在本世纪初的中国,生活着这样的一个特殊的工人阶层,他们住的是十七八个人挤在一起的鸽笼,吃的是豆腐渣熬成的稀汤和烂菜叶,他们的年龄与我们相仿,甚至更小,但他们干的却是每天十二三小时繁重的纱厂劳动。他们没有阳光,没有欢笑,甚至他们也不能拥有他们自己――这就是包身工,受着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双重压榨、失去人身自由的包身工。

从本世纪的三十年代起,一个伟大的剧作家一直向人们含泪诉说着包身工的苦难生活……

那这个伟大的剧作家是谁啊? 夏衍 是的。下面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位伟大的剧作家。

夏衍:我国著名戏剧家、翻译家,原名沈端先。主要作品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等,建国后把文学名著《林家铺子》、《祝福》改编为电影剧本,《包身工》是夏衍作品中比较著名的一篇报告文学作品。

(三)初步梳理

1、疏通字词

大家预习了课文,能用一两个词来概括包身工的生活吗?

很多同学说到了惨,那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找出文章中写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工作的段落,并加以概括。读的时候要注意黑板上的生字生词。(板书生字生词)

蠕动(rú) 惺忪(xīng sōng 弄堂(lòng 褴褛(lán lǔ)

游说(shuì) 吆喝(yāo hè) 木栅子(shān 揩地板(kāi

蹒跚(pán shān 锭壳(dìng 水门汀(tīng 包身契(qì)

骷髅(kū lóu 执拗(zhí nìu 相称(chèn

嗯,读完了吧!下面请两位同学为我们读读这些生字词。

好,非常正确,请坐。大家齐读两遍。

2、整体感知

好的。有同学找到了写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工作的段落了吗?

1) 四点一刻:起床情形 居住低劣

文章第三段,“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

‘猪猡’……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里……”

“七尺阔,十二尺深”,约九个平方多。在不到十个平方的房间里,住着十六七个人。房间里除了作寝室外,还作“吃喝拉撒”用,生活如猪猡。

这里写什么?是她们住的地方吧!她们居住的环境很差,很恶劣吧!(板书:居住恶劣)那此时是什么时刻啊!大家看看文章第一段, 四点一刻 吧!(板书:四点一刻) 这些女孩子在干什么? 起床 这是她们早上起床的情形吧!(板书:起床情形)

2) 四点半钟:早饭情景 饭食粗劣

好,还有同学找到吗?

文章第12段。这段写什么? 吃早饭的情形(板书:早饭情景)。那她们吃的是什么? “她们的定食是两粥一饭,早晚吃粥,中午的干饭由老板差人给她们送进工厂里去……” 吃的粗劣(板书:饭食粗劣) 此时到了什么时刻?

四点半钟(板书:四点半钟)

3) 五点钟:劳动情况 条件恶劣

吃完早饭,她们要干什么? 上工。她们什么时候上工啊?五点钟。 在哪里可以找到? 文章第23段。23段主要写什么?她们的穿着。她们穿着什么?“她们没有例外地穿着短衣……样子”。(齐读)她们给人什么样的感觉?用书上的话说 “脏、乡下气、土头土脑、言语不通”那他们的这些特点是怎么突显出来的呢? 对比。与“外头工人”的对比(板书:对比) 这里是讲她们上工的情形,是她们的劳动情况(板书:劳动情况)吧!她们的劳动环境怎么样?

环境恶劣,各项设施都很差吧!劳动的条件恶劣(板书:条件恶劣)

4) 黑夜:收工情况 悲惨命运

黑夜,(板书:黑夜)她们放工后能向我们一样逛街,一样自由的在外面游乐吗? 不能。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

21,“这一点,在‘管理’上是极有利的……这样,早晨五点钟由打杂的或者老板自己送进工厂,晚上六点钟接领她们回来,她们就永没有和外头人接触的机会……”她们是一种“罐装了的劳动力”,放工的时候,她们要经过厂门口“抄身婆”的检查,回到厂房。

在这里,我们了解到了包身工们的收工情况,(板书:收工情况)她们没有自由,只能在严密监视下往来于工房和厂房之间,两点一线。了、可以看出包身工的命运是如此 悲惨!(板书:命运悲惨)

明显,这篇文章是以什么顺序组织材料的? 时间顺序(板书)

课文以时间为线索,围绕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做工来组织材料,中间穿插一些背景材料和作者的议论。作者把散乱不完整的材料,高度集中地组织在包身工从清晨到黄昏放工一天的时间里。

大家看看黑板。 首先是四点一刻,是包身工的起床情形吧! 展示了他们住宿条件之差,以及在种种折磨下精神状态的麻木。 之后又补叙了什么呢?

包身工的来历(板书:来历) 使带工的谎言与现实条件的糟糕形成了对比。

然后是四点半钟。是包身工吃饭的情形,吃饭的场景之后,作者写了什么?看看文章第15段至22段。哪位同学能概括一下。

(明确) 作者进一步追根究源,分析了日本厂家之所以特别愿意雇佣包身工的三大原因(板书:三大原因)。

最后是五点钟之后。包身工们上工的情景以及做工的时候受到的种种威胁和虐待,文章写到她们放工,把一天写完了,可文章后面还有这么长的篇幅,是在写什么啊?有同学能概括一下吗?

大家看看第34段,这是什么? 是列举的事实吧!(板书:事实) 指出日本纱厂吸取中国工人的血汗迅速庞大的事实,从而揭露了帝国主义对中国工人的压榨掠夺。

3合作探究

通过刚刚的学习,大家对文章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那大家想过没有,令包身工生活如此悲惨不堪的包身工制度是在何种社会背景之下产生的?又为何能够得到如此迅猛发展?可以相互讨论。

(明确)

社会背景:家庭生活困难,被迫卖身给带工老板,带到上海的日本纱厂工作;

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日本在中国纱厂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工,于是“大量用这种没有结合力的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劳动者”

原因: 可靠(身体属于带工老板,没有做和不做的自由)、安全(与外界隔绝,不受外界工潮的影响)、价廉(工资不及同类男工的三分之一)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由于这些原因,促使日本厂家愿意大量雇用包身工。

4、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对《包身工》一文从整体上进行认识和感知,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及二三十年代出现的包身工现象的社会根源,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及其给包身工带来的巨大伤害,下节课,我们将着重对文本内容进行较全面的分析与探究。

5、布置作业

查找资料,理解什么是“点面结合”?

附板书:

包身工

夏衍

四点一刻:起床情形 居住低劣

来历

四点半钟:早饭情景 饭食粗劣

三大原因

五点钟: 劳动情况 条件恶劣

事实

黑夜: 收工情况 悲惨命运

第二课时

(一) 导入

《包身工》被称为我国报告文学的经典之作,“包身工”、“芦柴棒”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名词,给每一位认真读过本文的人以心灵的震撼。《包身工》的震撼力何在?本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包身工》,从写作手法、语言特色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二) 手法分析

回顾我们上节课所学习的内容。

上节课我们从内容上对文本进行了把握。文章以包身工一天的生活为线索,主要写了四点一刻,包身工清晨起床的情景;四点半,包身工吃饭的情景;五点钟,包身工上班劳动的情景,还写了十二小时劳动后,抄身的情景,表现了包身工生活的悲惨以及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为了能准确深刻地再现包身工制度的黑暗和残酷,作者精心选材,描写了包身工一天的生活状况,这种写作方法叫做“点面结合”(板书)

所谓“面”,就是一般的、概括性的材料。那在本文中,什么是面?(有布置预习)

(明确)

在本文中就是包身工悲惨生活的基本框架。本文对包身工的悲惨遭遇进行了概括性的介绍,对包身工的群体形象也进行了简略描写。如作者在记叙中集中写了包身工的起身、早餐、上工、收工等四个场面,概括了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劳动状况,这是面上的记叙和描写。

那何谓“点”呢?在这篇文章中又有哪些点呢?我们先来看看什么事“点”?有哪位同学想发表自己的见解?

(明确)

所谓点,就是一些典型人物、典型事件和典型的细节,是在“面”的基础上填充其中的具体材料,这两方面的材料是骨架和血肉的关系。

我们知道了什么事“点”,那大家找找,文中哪些地方是“点”呢?

(明确)

“芦柴棒”“小福子”典型人物的生动描写。

作者以“芦柴棒”为例,通过“发烧”、“生病”、被“抄身”等细节描写,写出了包身工奴隶般地“被榨完残留在皮骨里的最后一滴血汗为止”的悲惨命运。“小福子”遭到“拿摩温”和“东洋婆子”毒打惩罚的描写,也反映了包身工的不幸遭遇。

包身工是一个群体,作者采用这一手法,反映了包身工的悲惨命运和包身工制度的罪恶,使我们对这一群体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三) 语言赏析

《包身工》被誉为我国报告文学的里程碑,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受到人们的极高评价,而它的语言也独具特色,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感情。

1、 精确的数字——显示报告文学真实性的特征

大家看文章第三段“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猪猡’”。这里有很多什么词啊? 数词。 (板书:精确的数字)

对,这篇文章用了很多数字,大家找一找有哪些?它们又有什么作用呢?

(同学找……)

“芦柴棒现在的工钱是每天三角八,拿去年的工钱三角二做平均,两年来在她身上已经收入了二百三十块了”(表明剥削的惊人程度)

“单就这福临路的东洋厂讲,光绪二十八年三井系的资本收买大纯纱厂而创立第一厂的时候,锭子还不到两万,可是三十年之后,他们已经有六个纱厂、五个布厂、二十五万锭子、三千张布机,八千工人和一千二百万元的资本”(用两组数字前后对比,证明了在中国的日本纱“飞跃地庞大”,完全是残

酷压榨、剥削包身工造成的)

有句名言叫“事实胜于雄辩”。翔实的事实在文章中是最具有说服力的,这些数字就充分说明了包身工所过的非人生活以及帝国主义资本家对她们残酷的压榨,这正显示了报告文学的什么特征? 真实性(板书)

2、 生动的语言——显示报告文学文学性的特征

报告文学除了真实性还有什么特征?上节课我们学习过的。 文学性。

那这篇文章是怎样显示它的文学性特征的呢?我们一起来分析文本。

A、 词语的准确运用

大家齐读第一段

已经是旧历四月中旬了,上午四点过一刻,晓星才从慢慢推移着的淡云里面消去,蜂房般的格子铺里的生物已经在蠕动了。”我们看看“生物”“蠕动”(副板书)这两个词,你是怎样理解的呢?

(明确)

这是文章开头的第一句,却令人震撼。首先它强调了时间之早,才清晨四点过一刻,更令人心惊的是,那里面不是“人”,而是“生物”。为什么是“生物”?从后文可以得知,她们没有人的生活,更没有人的尊严。既然如此,她们就只能像蜂房里的蜜蜂那样“蠕动”了。

我们再来看一句。第24段第一句“红转头的怪物,已经张着嘴巴在等待着它的滋养物了。”“红砖头怪物”指什么?为什么说“张着嘴巴”呢?又为什么说这些小姑娘是“滋养物”呢?(副板书词语)

(明确)

“红转头的怪物”,指的是帝国主义资本家的纺织厂,“张着嘴巴”既形象地写出了它的大门洞开,等待着廉价劳动力的情形,又暗示了帝国主义资本家吃人的本性。对于这些封闭严密,又有重重关卡、打手密布的纺织厂来说,弱小的乡下姑娘们真正是“滋养物”,让纺织厂变得庞大。他们的暴利,就是包身工的血汗凝成的。

大家看看我们刚刚讲的词语,用得很准确,也很贴切。这就是本文的语言特色之一——词语的准确运用(板书)

B、 精妙的细节描写

这篇文章除了准确的用词外,还有很多精妙的细节描写。(板书:精妙的细节描写)

我们看看文章的第3段。“打呵欠,叹气,寻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叫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这段描写了包身工起床的情景。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用意何在?

(明确)

这段描写了包身工起床时的情景。疲倦,拥挤,昏沉,杂乱,连一点羞耻心都没有,这哪里是豆蔻年华少女们的生活啊!这些细节描写,足已显示出包身工们所过的是非人的生活,她们已被摧残得没有知觉的“生物”了。

我们再来看看这句话。“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手脚像芦柴棒一般地瘦、身体像弓一样的弯,面色像死人一样的惨!”在文章第35段。这里连用了三个“像……”的句式,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

这里作者连用三个“像……”的句式,从手脚之瘦、身体之单薄变形、面色之惨白三个方面描写了饱受摧残得包身工形象,读来字字是泪,句句是血。

C、 大量修辞的运用

为了更好地加强表达效果,文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板书:大量修辞)大家能找找有哪些修辞手法吗? 对比、比喻、褒词贬用和贬词褒用(板书)

包身工与带工老板在住、吃、穿着打扮、收入等方面的对比。

1) 对比

包身工与带工老板在吃、住、穿、收入方面的对比

包身工:住的是“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像鸽子笼一般”的工房,吃的是“浆糊一般”的薄粥,穿的是“褪色和油脏了的湖绿乃至莲青的短衫”,得到的工钱每天仅三角八分。

带工老板:穿的是“拷绸”之类,“不仅可以放债、买田、起屋,还能兼营茶楼、浴室、理发铺一类的买卖”。

(通过这种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买办势力相勾结残酷压榨包身工血汗的滔天罪行)

包身工和“外头工人”的对比

包身工:脏、乡下气、土头土脑,没有做和不做的自由,出了差错就要挨打

外头工人:衣服多少地整洁一点,可以选择工作,不会挨打,可以通过贿赂工头得到好的工种。

(通过这种对比,真实地刻画出包身工奴隶般地境地。)

2) 比喻

48段:看看这种饲养小姑娘营利的制度……卖鱼得钱的却是养墨鸭的船户

这段话里,作者用养墨鸭捕鱼的事,比喻帝国主义及其买办们与包身工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十分精当,有力控诉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除了明喻之外,用得最多的是借喻。

文中用了“猪猡”“懒虫”来比喻包身工,这些词本来是老板和老板娘对包身工的称呼,说明他们根本不把包身工当人看,作者借用过来,具有辛辣的讽刺意味。

用“机器”借喻包身工,揭露带工和纱厂老板把包身工看成赚钱工具的罪恶本质,用“罐头”借喻日本纱厂,说明包身工无处可逃的悲惨境地。

3) 褒词贬用和贬词褒用

这是一种变换词语的感情色彩的手法。

“有几个慈祥…………难得的佳肴。”12

“慈祥”这个褒义词,在句中转变为贬义了,这说明有的老板提供“粥菜”,看起来好像是为了改善包身工的生活,实质上却是心怀鬼胎,为了从包身工身上榨取更多的利润。

“佳肴”本事褒义,指美味可口的饭菜。从菜场收集来的菜叶当然算不上说明佳肴,作者故意称为“佳肴”,变褒义为贬义,反衬出粥菜之难得及质量之低,暗含讽刺的意味。

“罚工钱就是…………爱上殴打这办法。”26

“爱”,褒词贬用,揭露了带工老板们为了榨取包身工的血汗不择手段,丧尽天良的豺狼本性。

“东洋婆子望了一会…………更合理的惩戒方法……”28

这句话中“文明”“合理”褒义贬用。对包身工惩罚的残酷程度是一样的,而所谓的“文明”“合理”,只不过是说让包身工顶皮带盘心子比直接殴打包身工更省力,看上去不那么血腥而已。

刚刚我们分析了那么多:词语的准确运用、精妙的细节描写、大量修辞手法的运用,这都是在讲语言,这篇文章的语言怎样啊? 生动形象 (板书:生动形象的语言)那现在我们知道这篇文章是怎样体现了它的文学性特征了吧!

好的。通过我们刚刚的学习,你能包身工下个定义吗?

(明确)

包身工是指二三十年代(时间),在上海东洋纱厂里(地点),为外国人工作的女工(工作性质)。因为那些女工进厂时已经签订了卖身契,失去了人身自由权,所以被称为“包身工”。

(启发引导)

 包身工是旧社会一种变相的贩卖奴隶的形式,被贩卖的是女孩子,由承包人送到工厂做工,没有人身自由,工钱全归承包人所有;

 课文中的提法是“包身工”已经以一种奇妙的方式包给了叫做“带工”的老板。“包”的标志是事先立了“包身契”。“奇妙”之处不仅在于这些女孩子近乎被拐骗,而且是一仆二主:一主是日本资本家(工头是拿摩温);另一主是中国二老板,带工的。日本资本家称她们为“试验工”“养成工”;中国带工者称她们为“包身工”;

 作品实际上是在告诉我们:包身工是一种制度,这一罪恶制度存在的根源,在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反动统治;

(四) 总结

大家应该熟悉《春天里》这首歌。201111月,一个农民工组合旭日阳刚因在《星光大道》中演唱《春天里》而迅速走红。他们是新时期打工一族的代表,他们与包身工有些类似,都是从土地中走来。来到了别人的城市。所不同的是书本中的包身工是沉默的,他们不会抗争也不懂抗争,而新时期的打工族,他们用歌声表达他们的情绪,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的苦难,他们是有声的,包身工则是沉默的……

(五)课外延伸

作业:同步

附:板书设计

包身工

夏衍

(一) 精确的数字(真实性)

词语的准确运用

(二) 生动的语言(文学性) 精妙的细节描写

大量修辞的运用

必修一《包身工》教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