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课上“讲故事”

发布时间:2019-08-07 13:10:14

化学课上讲故事

作者:胡珺晶

来源:《化学教与学》2015年第09

        摘要:实录了一堂沉淀的溶解平衡原理的课堂教学过程。以由一杯食盐水引发的故事作为故事主线串接课堂各个教学环节,逐步展开以沉淀的溶解平衡原理为知识主线而进行的课堂教学。本节课通过形式的变化、思想的渗透、原理的迁移、试剂的选择、技术的应用等方式,融合了情境、问题、活动、知识、认知,呈现了一堂创新模式下化学概念教学的具体课例。

        关键词:沉淀溶解;平衡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09-0048-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5.09.016

        一、 教学分析

        1.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苏教版)的知识建构路线如下图:

        这样的建构方式主线突出,即从理论到运用的主线。其理论层面涵盖了两个要点:一、让学生通过实验,逐步建立溶解和沉淀是可逆过程的观点;二、通过类比化学平衡、电离平衡进行知识迁移从而构建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本节教材的编写还体现了如下四方面特点,即: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特别关注生活、生产、实验情境的创设。例如:误食钡盐中毒的救治、美丽的溶洞、氟化物防治龋齿等体现了本节知识与生活、生产的密切联系,而关于沉淀溶解平衡移动的原理,则被巧妙安排在生活、生产的情境中。着重运用直观的手法阐释问题。在沉淀、溶解是一个可逆的过程概念建构时,采用了微观图景和直观描述相结合的方法;形成沉淀溶解平衡以及溶度积概念时,采用了相关化学平衡知识类比迁移这种较为直观的建构方式。关注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两个活动与探究、三个交流与讨论,涵盖了上述知识建构线路中的所有环节。

        2.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借班上课,面对的学生是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的高二选修普通班的学生。学生的学习基础扎实,层次较高,有较好的思维习惯和一定的知识迁移的能力。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了解了物质的溶解平衡,学习了化学平衡,也经历过将化学平衡知识迁移运用于弱电解质的电离和盐类水解,这些为学生学习沉淀溶解平衡原理奠定了知识以及方法层面的基础。然而,笔者在以往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对沉淀、溶解问题仍存在错误的印象。譬如:部分学生习惯于将沉淀物看作不溶物的前概念,对沉淀在水中有微量溶解的认同有强干扰。沉淀和溶解是互为对立统一的现象,但在学生理解中却往往是割裂的。生成沉淀的复分解反应往往因其反应迅速、灵敏,现象明显,而使学生产生单向反应的错觉,影响了其为可逆反应的建构。

化学课上“讲故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