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因量表的编制过程

发布时间:2011-06-09 17:00:24

中小学生欺负行为归因量表的编制

1、 测验目的

1.1测量对象

有经常欺负他人行为的中小学学生

1.2测量目的

欺负行为是中小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行为,它给卷入其中的学生、学校环境等带来多方面的消极影响与危害。在我国关欺负行为的研究成果有许多,但是,他们只是对中小学欺负行为的干预措施进行探索特别是探讨了学校、家庭和同伴的干预措施,而没有从归因的角度进行研究。因此,有必要对我国学生的欺负行为归因特进行系统的研究,以期对提高我国学生的素质有所帮助,本研究通过中小学生欺负行为归因量表的编制,为了解欺负参与者的社会认知对欺负行为的影响等提供了测定方法上的支持。该研究在实践上配合当前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为提高中小学生素质,防止和消除学校中的欺负行为提供依据。通过本研究我们可以制定更为有效的干预策略,校正中小学欺负者的敌意性归因偏差,从根本上改变欺负者的欺负行为,达到干预的最佳效果,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茁壮地成长。

1.3测验用途

本量表所编出的测验是要对被试的行为作出归因特点的描述,并弄清中小学生欺负归因特点与儿童的欺负行为表现的密切关系,从而在理论上认识儿童欺负行为形成的规律。

2、 拟定编制计划

2.1测验的内容

中小学生欺负行为归因量表从内部一外部、稳定一不稳定性、可控一不可控性三个维度来探讨中小学生欺负者与被欺负者的归因方式。包括2x2x2共八个子量表,共83个条目(其中5个测谎题)ISC(内部\稳定\可控)ISU(内部、稳定、不可控)IUC(内部\不稳定、可控) IUU(内部、不稳定、不可控)ESC(外部\稳定、可控)ESU(外部诱急定、不可控)EUC(外部\不稳定\可控)EUU(外部\不稳定\不可控)

2.2评分标准

采用5级评分方式,1表示“完全不同意”,2表示“基本同意”,3表示“无法确定”,4表示“基本同意”,S表示“完全同意”。

3、 项目的试测和分析

3.1量表结构与试测

3.2项目分析

首先,根据是否是规律性作答、测谎题得分高低以及漏选、多选的题目过多等标准剔

除无效问卷后,用均值代替缺失值,计算被试在所有题目上的得分总分(不计入5个测谎

题的得分,量表共78个项目);然后将被试在各条目下得分按总分高低进行排序。运用C-R检验法,对高分组和低分组的被试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统计结果表明:各项目在独立样本T检验时,双侧检验均达到0.05显著性水平,无需删除题目。

3.3因素分析

1)考察原有变量是否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通过KMO检验方法和巴特利特球形检验(KMO and Bartlett's Test)进行分析。Kaiser给出了KMO的度量标准:其值在0.9以上表示非常适合;0.8表示适合;0.7表示一般;0.6表示不太适合;0.5以下表示极不适合。Bartlett球形检验统计量的观测值比较大,且相应的概率P<0.05显著性水平,则表明原有变量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各子量表的原有变量均适合进行因素分析。

(2)因子提取

按照之前的理论设想,总量表可以分为八个子量表,对每个子量表下的题目分别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为了便于对提取的因素进行解释,采取方差极大法正交旋转(Varimax )。然后对八个子量表分别进行强迫性因素分析,令提取的因子个数均为1。剔除项目的标准是:剔除因素负荷小于0.40的项目;删除同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因子的因子载荷大于 0.45的项目;删除项目数少于3个的因素所包含的项目。按照上述剔除标准,共剔除38题,保留40(测谎题除外)

(3)因素命名

经主成分分析提取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按照项目剔除标准剔除一部分题目后,进行强迫性因素分析,强迫各子量表提取一个因子,将因子分别命名为ISC(内部铸急定\可控)ISU(内部\稳定、不可控)IUC(内部、不稳定\可控)IUU(内部\不稳定、不可控)ESC(外部\稳定\可控)ESU(外部稳定、不可控)EUC(外部\不稳定\可控)EUU(外部\不稳定\不可控)

3.4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结果

3.5量表试测总结

不足之处:(试测时间、被试取样、量表本身方面)

改进:

针对量表本身存在的问题本研究对各子量表下的题目进行增删和修订,使项目表述清楚明白,无歧义,中小学生能够理解;各维度下的题目经过合并、拆分使其更加合理、丰富、数量协调。

4正式量表的施测及验证性因素分析

4.1量表模型建构

因素的结构模型称为模型M1,观测变量中的28个项目还是分别用探索性因素分析中

28个题目的名称,8个潜变量分别用ISC, ISU, IUC, IUU. ESC, ESU, EUC, EUU表示。其中t2, t6, t20, t26属于第一个因子ISC; t4, t18. t23属于第二个因子ISU; t1.t11. t14, t19属于第三个因子IUC; t7. t13, t21, t24属于第四个因子IUU; t5, t12. t17.t27属于第五个因子ESC; t3, t8, t15属于第六个因子ESU ; t9, t22, t28属于第七个因子EUC; t10, t16, t25属于第八个因子EUU。设各因子之间互为相关。

4.2模型拟合

LISREL对最终结果会进行容许性(44}P262检查。容许性是指参数估计值在合理范围内,若不通过,程序自动停止。复杂模型迭代次数一般较多。初次验证性因素分析时,迭代50次之后程序即结束。令AD>50AD=OFF遏制此检查。CAD是容许性44)P262(admissibility)检查时的迭代次数。)最后,模型M,迭代(iterate ) 112次收敛。采用极大似然(Maximum Likelihood )估计法得到以下参数估计值和拟合指数。一般取t值大于2为显著(44}P42。检验结果表明,假设模型让参数自由估计是合理的,各观察变量在一阶因素上的负荷较理想。

4.3模型评价

从上表的拟合结果来看,x2/af3.118,在2.0-5.0之间,可以接受模型NNFI.CFI大于0.9 } GFI接近0.9,考虑到现实中的许多因素的影响,0.88仍为可接受值,SRMR,RMSEA均小于0.08 } PGFI较大,表示简约性较好,即模型简单。

4.4正式量表的形成

4、 信、效度检验

5.1内部一致性系数

由上表可见,中小学生欺负者归因量表的八个子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O.S20-0.676

之间,子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可接受范围内。中小学生欺负行为归因量表的Cronbach a系数为0.926,表明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较高,子量表的信度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

5.2量表效度

中小学生欺负者归因量表具有坚实的归因理论基础以及现实基础,而且经过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和教师的反复讨论分析,尽可能地保证了正式量表很好的探讨所欲研究的问题,量表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另外,本研究根据归因理论和中小学生欺负行为归因的实际情况所构建的模型经模型拟合和评价后,各项主要的拟合指标均表明,模型是可以接受的,量表具有量表的结构效度。

6.应用

该研究成果也可广泛应用于儿童教育机构、青少年研究基地或中心等有关场所。在实践上配合当前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为提高中小学生素质,防止和消除学校中的欺负行为提供依据。通过本研究我们可以制定更为有效的干预策略,校正中小学欺负者的敌意性归因偏差,从根本上改变欺负者的欺负行为,达到干预的最佳效果,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茁壮地成长。

本研究立足于中国特殊的文化背景,研究中国特定文化氛围下中小学生欺负者

归因特点。这不仅极大的完善了国内该领域的研究,弥补前期研究中的不足;更极大地丰富了全世界关于欺负行为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为进一步的跨文化研究有所借鉴和启发。

归因量表的编制过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