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世界能源

发布时间:2012-10-18 09:51:25

世界能源形势及中国面临的挑战

口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国际战略部苏晓晖

z。川年,在世界能源需求不断增长、供需矛盾进一步恶化的背景下,西亚北非动荡和日本核事故两大热点问题对世界能源形势产生了深远影响。西亚北非局势影响地区能源生产和运输安全,导致国际油价波动,对能源消费国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日本核事故沉重打击了全球核能产业,对世界各国的核电政策造成不同程度影响。从长期看,化石能源的主体地位不可撼动,石油价格仍面临上涨压力,并因此为天然气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核能不会退出历史舞台,但重拾发展信心需要相当长的时间。相关国家针对南海、北极等潜在能源重要产地的争夺将进一步加剧。

中国能源安全和产业发展也受到上述热点问题困扰。中国严重依赖西亚北非地区的能源供应,动荡引发的油价高涨也使中国面临更严重的输入性通货膨胀。中国尽管未放弃核能发展,但明显放缓了步伐。

一、当前世界能源的总体状况

能源一直是关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民众生活的重要议题。当前,能源消费继续强劲增长供需矛盾进一步恶化。化石能源在世界能源总体消费中占据主体地位。目前

世界大部分能源仍掌握在西方国家手中。其他能源尤其是新能源发展迅速但要取得实质性进展尚需时日。国际油价难以回到低位价格波动对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都造成严峻挑战。

1.能源供需关系总体紧张

进入21世纪后的绝大部分时间里,能源供应趋紧。在这期间尽管在世界范围内石油供需总体上保持平衡供略大于求但这一平衡十分脆弱。往往由于自然灾害、气候变化、局部战争、社会动乱、恐怖活动等原因在某些国家和地区、某些季节或某一时间段、某些石油品种出现断档致使某些国家和地区不时发生油荒、电荒等能源供应紧

206-

张局面。

总体看,能源生产能力增长缓慢能源消费需求却快速上升。近20年来,在世界范围内新发现的油田越来越少,特别是特大油田。世界现有的四个超级油田中墨西哥的坎塔雷尔、科威特的布尔干、中国的大庆油田产量早已开始下降只有沙特阿拉伯的加瓦尔油田还保持高产。未来俄罗斯位于西西伯利亚的重要油气田的产量也会下滑除了要在传统的产能地区西西伯利亚发掘新产量,还需要开发基础设施落后的东西伯利亚地区甚至北极地区。俄罗斯能否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开发投入仍面临不确定因素。俄罗斯石油生产高峰时期每天可达到1050万桶,但到2035年日产量会下滑到97。万桶。其他一些国家尽管拥有丰富的资源但出于各种考虑限制开采。例如,美国在阿拉斯加北部拥有丰富的石油储量,但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以及就地储备石油长期限制开采。

随着世界经济持续发展尤其是新兴经济体经济迅速增长石油需求和消费量不断上升上升幅度超过了产量的增长。尽管2008年经济危机爆发使石油需求自1983年以来首次出现下降但2010年石油消费再次转降为升。可见,石油供应的宽松是暂时的

供应紧张才是常态。

2.当前各类能源的储量和生产现状

石油探明储量保持小幅上升炼油能力继续增长。根据20116月英国石油公司(BP)发布的《BP世界能源统计2011》报告,截至2010年年底全球石油探明储量达到13832亿桶(1888亿吨)比2009年年底的13766亿桶增长了约!.48%储采比为46.2年。探明石油储量的增长主要来自亚太、中南美和非洲.其他地区储量基本维持在2009年的水平。亚太地区净增加了30亿桶(主要来自印度可采储量由58亿桶增加到90亿桶)中南美地区增加了,9亿桶(巴西在深海发现大型油田可采储量由129亿桶增至142亿桶)非洲地区增加了17亿桶(主要来自于利比亚、乌干达和加纳)。中东石油储量仍在全球储量中占有最大份额达到54.4%,储采比为81 .9年。

2010年石油产量转降为升达到8209 5万桶/日比2009年增长了2.2%但仍略低于2008年的水平。OPEC成员国的石油产量为3432 4万桶/日,同比增长2.5%。非OPEC国家的石油产量为3428.7万桶/日,同比增长!.9%。由于海上石油产量增加中国实现了27.1万桶/日的石油产量增长成为非OPEC国家中增产石油最多的国家其次是美国和俄罗斯俄罗斯保持了最大石油生产国的地位。

石油贸易量正在缓慢回升出口增长主要来自前苏联地区和中东地区,二者增量合计占世界石油贸易总增量的80%以上。非洲、加拿大和墨西哥等地区和国家的出口量也有一定幅度增长而中南美出口量则出现下降。进口增长主要来自亚太和美国尤其是亚太,增量约占世界增量总和的一半以上而欧洲石油进口量继续延续2008年以来的下降态势。

天然气的发展引人注目非常规天然气堪称异军突起。截至2010年底世界天然气探明储量增至187.1万亿立方米同比增加500。亿立方米。增量最大的是印度和巴西_

207

在储量小幅提升的同时,天然气的产量快速增长2010年比2009年增长了7.3%是1984年以来增长速度最快的一年。俄罗斯天然气增量最大达613亿立方米,增幅为18.4%美国的增量位居第二为282亿立方米,增幅4.7%美国、俄罗斯、加拿大三国产量合计占世界总量的43 o

近年来,非常规天然气的开采及其对国际能源格局的潜在影响受到广泛关注。据国际能源署估计全球74个赋存煤层气资源的国家煤层气资源总量约为168万亿立方米

其中90%的煤层气资源量分布在12个主要产煤国俄罗斯、加拿大、中国、澳大利亚、美国、德国、波兰、英国、乌克兰、哈萨克斯坦、印度、南非。到2035年,非常规天然气产量比例将达到天然气总产量的1/5天然气资源足以使当前产量维系250年以上。非常规天然气的开采促进了天然气总产量的增长。2010年,由于在非常规天然气生产方面取得的进步,美国天然气产量为611。亿立方米占世界总量的19.3%连续两年超过俄罗斯。中国天然气产量为968亿立方米位居世界第七位。

目前非常规天然气约占天然气资源总量的一半但比常规天然气资源分布更为分散。分析普遍认为非常规天然气对很多国家和地区维持能源安全有积极意义。天然气的成本仅为石油的丫3,燃烧天然气所排放的温室气体少于石油而且北美、中国和欧洲等地均出产非常规天然气因此有利于各国降低对中东产油国和俄罗斯的依存度。澳大利亚近年来煤层气产量大幅度提高。2011年,美国地质勘探局又对澳大利亚的4个盆地进行了页岩气资源评估可采储量共计396万亿立方英尺。

但是,各地区的非常规天然气发展进度差异很大。美国曾经是天然气进口大国

现在已可实现自给自足甚至有可能考虑出口。美国能源情报署2011526公布的(2011年度能源展望》显示2009年页岩气占其国内天然气年产量的16%到2035年,这一比例可达到47%。澳大利亚计划发展三种非常规天然气占其宣称的液化天然气出口能力的45%。印度煤矿资源丰富有潜在的煤层气生产能力但10年前就开始开发的煤层气项目至今没有取得实质性成果。

另外,非常规天然气开采也面临环境安全方面的质疑其生产和推广前景仍面临若干不确定因素。国际能源署对页岩天然气的激增提出告诫,担心开采使用的液力加压开裂技术有可能对环境产生影响。有环保组织也担心液力加压开裂会污染饮用水但业内人士坚称,只要操作得当这项工艺是安全的。

煤炭产量增长主要来自非OECD国家。201。年世界煤炭产量为72.73亿吨同比增长6.3%。其中中国煤炭产量位居世界第一达32.4亿吨,占全球产量的48.3%:美国煤炭产量位居世界第二,印度位居世界第三,澳大利亚和俄罗斯分别位居第四和第五。

水电和核能也实现了2004年以来的最大增长。2010年是自1990年以来平均降雨量最大的一年,因此水电实现了有史以来最大的增长。全球水力发电量达到7.756亿吨油当量增幅为5.3%。核能实现了2%的增长。其中3/4的增长来自OECD国家,法国核电

-208

增量位居全球第一增幅为4.40%0

生物能源等其他可再生能源也有所发展。中国和美国是世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主力两国贡献了全球风能增长的近70%. 2010年中国新增风电装机容量占全球新增总量的48%,是2008年所占份额的3倍。尽管如此,风能仍只占中国总发电量的1.2%.2010年,全球生物燃料产量为5926.1万吨油当量比2009年增长(3.8%。其中OECD国家产量为3713万吨油当量,非OECD国家为2213!万吨油当量,两者都实现了较快增长。美国和巴西是生物燃料生产增长的主力军美国增长了!7%巴西增长了11 .5%0

近年来,由于对化石能源供应安全的担忧以及对气候和环境问题的关注,发展可再生能源呼声渐高。但可再生能源较为依赖政府支持和补贴,在市场机制面前,未来发展仍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

3.能源消费强劲增长及油价的上升趋势

2010年,全球能源消费呈现了自1973年以来最大的增长量几乎各种能源的增长率都超出过去10年平均增长率的!倍以上,能源强度也出现自1970年以来的最快增长。首先经济复苏带动了能源消费反弹。西方政府普遍实施救市政策刺激了工业和贸易领域出现恢复性增长。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以及南美和非洲部分国家需求的大幅增加拉动了能源消费整体增长。其次部分国家的单位GDP能耗不断上升加重了能源供应的负担。目前非OECD经济体的能源强度是OECD国家的1.5倍。随着这些能源强度高、发展速度快的经济体在全球经济中所占比例的提高,全球能源强度将进一步增长。

石油、天然气、煤炭三大化石能源消费量显著提升。2009年,全球一次能源消费量下降了1 4%而2010年又实现了5.6%的增长。这其中,OECD国家所占的比例逐步下降而非OECD国家一次能源消费量不断上升,占到全球总量的53.6%。其中,中国一次能源消费量增长了11 2%达到24.32亿吨油当量,占全球总量的比例已提高到20.3%,比2000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

化石燃料仍是目前能源消费的主体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86%。在世界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占33.6%,天然气占23.8%煤炭占29 6%核能占5.2%水电占6.5%,可再生能源占1.3%。石油仍是最主要的能源但所占比重连续11年下降。天然气的比重在显著提高。

能源消费结构与各国的资源状况密切相关。俄罗斯由于天然气资源丰富其天然气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比例高达57%中国的煤炭消费比例最高为70%左右巴西的水电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例达到39%。发达国家油气消费仍然较高除法国外

OECD国家石油和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例超过60%.

近年来油价上升的过程中伴随着短期震荡。1998年末,国际油价低于每桶10美元。此后近10年时间里国际油价不断攀升到20087月达到每桶147.5美元。石油供应紧张、美元贬值、部分产油国局势动荡、OPEC成员国不愿增产、金融投机行为等因素共同导致油价上升。其中供求关系紧张是基本原因,金融资本炒作等因素是重要推

209-

手。高油价使石油生产国获益r但消费国却受到严重损害生产成本增加经济增长放缓通货膨胀压力加剧,居民生活水平下降某些国家还爆发了民众抗议和局势动荡。分析普遍认为140美元以上的油价超出了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承受能力。

随着全球性经济危机的爆发和蔓延国际油价开始回落200812月,国际油价跌到每桶32美元。油价回落是石油供需关系趋缓和石油市场金融化共同作用的结果。油价的下跌减少了石油消费国的压力,但又给石油生产国造成了问题。随着经济复苏形势的显现2010年年底国际油价回弹达到79 5美元/桶。从长远来看西亚北非局势动荡及日本核事故等事件还将进一步推高油价。

4.世界大部分能源资源被西方国家控制

当前随着石油已探明储量和产量迅速增加,非洲成为重要的石油生产地其已探明石油储量仅次于中东和南美洲。且非洲石油油质好开采成本低运输管道相对安全多数产油国为非OPEC成员不受OPEC石油政策影响。西方公司凭借技术和资金优势迅速控制了非洲石油。目前,无论是非洲的传统产油国还是新兴产油国,其石油资源都牢牢掌握在西方石油公司手中。

例如作为非洲最大石油生产国和世界第六大石油输出国的尼日利亚,由于本国技术力量薄弱其石油资源主要依靠西方跨国石油公司勘探开发。在尼日利亚的西方石油公司主要有英荷壳牌、美国的埃克森一美孚和雪佛龙、法国的道达尔等公司。这些公司的石油产量占尼日利亚石油总产量的95%以上。20世纪90年代初赤道几内亚发现了油田。在一缺资金二无技术的情况下该国政府与西方公司达成协议以石油偿还外国石油公司的投资外国石油公司则支付一定比例的石油收入作为用地费和税款。美国的埃克森一美孚公司在赤道几内亚三个油田进行生产产量占该国石油总产量的近七成。在加蓬具有开采价值的石油区域已被欧美公司瓜分完毕余下的是一些环境恶劣的区域如深海区、原始森林和沼泽地等风险大、开采成本高的区块。与此同时r日本也在加速实施对非洲的石油资源战略。在日本政府的一系列优惠政策的支持下日本公司主要在埃及、阿尔及利亚、安哥拉等国勘探和开采石一油。合作方式包括购买股份参与开发、签订产量分成协议和转让协议、直接投资开发油田等。

二、两大热点问题对世界能源形势的影响

2011年,两大热点问题从不同角度对世界能源形势产生了深远影响。西亚北非动荡及该地区未来面临的诸多不确定因素对国际油价稳定、能源供应安全产生负面效应。日本核事故沉重打击了全球核能产业对世界各国的核电政策造成不同程度影响不少国家暂停了现有核电设施的运行或延迟了新建设施的计划。

1.西亚北非动荡及其对世界能源形势的影响

2010年底,被西方媒体称为阿拉伯之春’‘的地区动荡横扫西亚北非地区,对地

区产能国国内能源生产、能源出口、国际油价以及能源运输通道安全等多个方面造成负面影响。

利比亚战争是影响国际能源安全的重大事件。利比亚位于非洲北部,与埃及、苏丹、乍得、尼日尔、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为邻北濒地中海地理位置优越出口便利。利比亚是OPEC成员国是非洲石油储量最大的国家、非洲第4大石油生产国。截至2010年底该国石油探明储量为6。亿吨(464亿桶)占世界总探明储量的3.4%可采比为76.7年。2010年的石油产量为7750万吨(165_9万桶/日)占世界总产量的20利比亚出产的原油含硫量低,被称为轻质甜油‘’,容易制成汽油和柴油等高附加值成品油而且油层浅易于开发。目前全球对轻质甜油的需求正逐渐增加,特别是在新兴市场国家因此利比亚在全球高质量原油供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利比亚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陆上的苏尔特盆地、古达米斯盆地、迈尔祖格盆地、库夫拉盆地、昔兰尼加地台和海上的的黎波里塔尼亚盆地储量超过1。亿桶的超大型油气田有14个以上。苏尔特盆地是利比亚最重要的油气盆地,在全球大型含油气盆地中储量排第13位,该盆地油气储量和产量均占全国的80%。古达米斯盆地和迈尔祖格盆地和苏尔特盆地一样也是勘探程度相对较高的盆地。而库夫拉盆地和昔兰尼加地台勘探程度相对较低。的黎波里塔尼亚盆地位于地中海南部是利比亚主要的海上油气富集区,是目前地中海最大的油气田。

2003年联合国解除对利比亚的经济封锁后,利比亚开始在能源领域寻求国际合作。2004年以来,不断有外国资本进入利比亚石油产业。利比亚的油气勘探活动迅速恢复油气产量迅速提高。从近年签订的合同来看利比亚非常重视合作方多元化将区块授予不同的外国公司,避免少数公司垄断利比亚石油工业。利比亚经济高度依赖石油产业,石油收入贡献了98%的GDP。利比亚石油产业的主要客户是欧洲炼油厂超过80%的石油出口到欧洲。

动荡对利比亚石油产业造成严重冲击r原油产量迅速下降。占利比亚原油产量72%的八大外国石油公司的油井陆续停产。利比亚最大的外国石油公司意大利埃尼公司和德国温特沙尔公司宣告停产。西班牙雷普索尔、法国道达尔、奥地利国家石油天然气公司、挪威国家石油公司等也纷纷撤出利比亚。原油出口从20112月末起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产量主要供应国内需求。3月底,利比亚原油产量已不足30万桶/日。4月,根据利比亚能源投资部门统计,该国轻质甜油减产80%。在外国企业停止作业的情况下留在各油田的利比亚本国公司承担了维护任务但不足以恢复生产。大批外来劳动力在动荡后逃出利比亚。

尽管利比亚石油产量仅占全球总产量的2%但由于其产品具有的不可替代性质.仍导致国际油价波动。利比亚出口中断后沙特等其他OPEC国家表示很容易补足全球石油市场每日160多万桶产量的损失且不必突破OPEC规定的产量限额。但问题在于

从品质上沙特的原油无法替代利比亚的原油。利比亚原油素以高品质、低含硫著称全球只有25%的原油具有这种质量,利比亚损失的原油大约占总量的9%。沙特等国所产原油主要是重质或中质高硫油难以满足欧洲炼厂加工低硫原油的需求。因此,在全球原油供应总量没有明显降低的情况下出现了低硫轻油供应不足的结构性短缺口作为利比亚轻质甜油’‘定价基准的布伦特原油价格在20114月达到120美元/桶。甚至有观点称』如果利比亚局势进一步恶化,国际油价重返国际金融危机前147美元甚至突破150美元关口的可能性也不能排除。

受政治动乱影响的阿尔及利亚同样生产轻质原油。截至2010年,阿尔及利亚的探明储量为15亿吨(122亿桶),产量为180.9万桶/日。另外两个也受到内乱困扰的产油国伊朗和也门日产量分别为424.5万桶和26.4万桶。这两国的石油生产对国际油价也具有重要影响。其中伊朗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产国之一。霍尔木兹海峡是全球重要的石油运输途径。近期西方和伊朗之间的紧张关系加剧。伊朗官员扬言』如果西方国家政府为阻止其核计划而实施更多制裁将封锁霍尔木兹海峡。而美国回应称伊朗发展核武器与封锁霍尔木兹海峡是美方的红线,一旦伊朗跨越这条红线,美国将作出回应‘’重开海峡‘’。同时美国还呼吁继续对伊朗施加外交和经济制裁上的压力,包括要求所有盟友减少购买伊朗原油J并减少同伊朗央行的业务往来。欧盟已原贝ij同意禁运伊朗石油至欧洲。西方的压力是否能迫使伊朗就范仍是未知数。由于核问题而受到制裁某种程度上减少了伊朗经济对资源出口的依赖石油出口占该国收入的比例已从几年前的80%降低到65%。另外,尽管伊朗受到欧盟制裁但很多欧洲国家并未因此放弃与伊朗的经济合作,英国、德国和意大利都在该国投资开采石油。如果伊朗实施限制政策,将损害这些投资国的利益并影响到国际能源市场。未来如果伊朗减少或停止对国际市场供应石油或封锁霍尔木兹海峡将会导致石油价格飘升。全球大约1/3的海上石油运输经过霍尔木兹海峡,每天经过的大型油轮多达30艘。亚洲75%以上的石油途经霍尔木兹海峡。有学者预测,一旦伊朗封锁霍尔木兹海峡油价将至少上涨50美元。这对危机后赢弱的欧盟经济不Q于雪上加霜。中国的石油进口也会遭遇挑战。中东其他石油出口国亦将蒙受损失,因为沙特、卡塔尔和阿联酋也使用这一海峡。虽然这些国家几乎都有用作预备的石油管道,但运费将成倍增加。

尽管埃及不是主要的石油供应国,但对该国局势可能影响能源运输通道畅通的担忧,也会一定程度上引发油价波动。埃及境内的苏伊士运河是贯通亚非欧三大洲的航运要道每天约有100万桶原油和精炼石油产品沿苏伊士运河北上。欧洲地区36%的原油输入是通过苏伊士运河从中东运来的。此外连接红海和地中海的苏迈德输油管道每天可运输150万桶原油和相关产品。苏伊士运河和苏迈德输油管道的日运输量之和可占到全球日需求量的3%。随着埃及局势恶化苏伊士运河的正常运转受到广泛关注。实际上,埃及骚乱发生以来运河的通行情况总体良好只是过往船只的补水和补油略受影响。从利益来看埃及任何一派都不愿意苏伊士运河及苏迈德输油管道发生问题因为两者收益占埃及总收入的比重很大,关闭这两条运输命脉,意味着全民利益受损。然而,市场对现有能源运输通道安全畅通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201125日位于埃及西奈半岛的向以色列和约旦输送天然气的管道遭到袭击后发生爆炸一度导致天然气输送中断。此次袭击后到201111月,尽管埃及政府多次强调要采取措施保护输气管道安全,但该管道又遭到9次爆炸袭击。最后一次袭击发生在埃及议会选举前的几个小时。面对潜在的风险委内瑞拉能源和石油部长拉米雷斯曾警告说苏伊士运河一旦关闭油价就会随之上涨甚至可能冲上每桶200美元。

西亚北非局势动荡及该地区未来的不确定前景某种程度上助长了国际市场上的投机行为。尽管不少官员和学者强调,国际能源需求的上涨了尤其是新兴市场需求的激增才是油价上涨的主要原因而西亚北非局势动荡并未对国际能源供应造成实质性的影响。但不可否认的是该地区的不稳定态势一直呈现蔓延趋势未来的不确定因素正在继续积聚。叙利亚仍游走于战争边缘西方在对利比亚实施新干涉主义’‘取得成功后对叙利亚套用这种干涉模式可能性依然存在。在中东各国频现乱局的同时,伊斯兰势力在动荡中崛起口尽管美国已表示准备与地区崛起的伊斯兰组织合作但即使阿拉伯国家新上台执政的伊斯兰政党是温和派其意识形态和执政理念也与西方国家大相径庭。未来阿拉伯国家与西方爆发矛盾的风险加大。

因此关于世界石油供给将面临风险的担忧随之发酵。能源经济战略研究咨询公司总裁迈克尔·林奇提出即使当前石油供应充足恐惧心理’‘本身也是决定近期油价的一个重要因素。林奇提出了救生艇理论’‘:坐在救生艇里的人漂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上,不论有多少食物他们都会把食物储存起来因为他们不知道要在海上度过多长时间;粮食价格会根据天气预报提前在种植期出现波动钢铁价格会对经济增长预测作出反应,类似地对地区动荡的预期会推高石油价格。

油价的波动不仅直接关系到产油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和国民经济增长还关系到各石油进口国的经济利益。高油价最终会转嫁到消费者和企业身上,从而会导致经济增长放缓拖累全球经济。

2旧本核事故对国际核能生产的影响

日本核电事故对世界各国的核电政策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不少国家暂停了现有核电设施的运行或延迟了新建设施的计划。核能产业遭受沉重打击。

日本核电事故的直接原因是电站设计缺陷。东京电力公司使用两套不同的设计方案保护其在福岛的10座核反应堆。2011311强震来袭时其中五座使用较新设计的反应堆经受住了浪高近14的海啸冲击,关键性的冷却系统正常运作,反应堆得以安全关闭。但使用较旧设计的另外四座反应堆的冷却系统却出现了故障备用柴油发电机和电气开关设备被海水淹没。其中三座反应堆的核燃料熔毁几座反应堆厂房发生爆炸

最终酿成了自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以来最严重的辐射泄漏危机。

事故发生后东京电力公司从私利考虑,抱有反应堆维修后仍能继续使用的期望导致最初的处理方式偏于保守与缓慢,从而错失时机、最终导致了爆炸事故的发生。日

213

本的核安全监管机制也不够健全。联合国机构一份报告指出日本核安全监管体系内部组织结构繁杂,延误了核事故对策的决断。

核电事故发生后各国对核电政策做出修改和调整改变了世界核电格局及短期前互邑

与又。

日本核电预期被调低。事故发生前,日本原计划在2030年使核能发电比例提高到53%. 20111116国际能源署新任总干事玛丽亚·范德胡芬在东京召开记者会时预测今后如果日本不再新建核电站并报废老化核电站到2030年该国核电占总发电量比例将从2010年的27%降至18.

2011315欧盟成员国能源部长及核能专家在布鲁塞尔召开紧急协调会各国同意对境内核电站展开类似银行业的’‘压力测试,以摸清它们应对地震、海啸和恐怖袭击等突发事件的能力。27个成员国中14个国家拥有核电站正在运行的核电站为143座。欧盟使用的电能1/3来自核能。核危机后欧洲议会绿党议员强烈要求欧盟各国考虑逐步淘汰核能并得到西班牙和葡萄牙两国响应。201!年529日总理默克尔领导的德国执政联盟经过磋商就德国放弃核电时间表达成妥协。德国现在有17座核电站根据决定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后被暂时关闭的71980年以前投入运营的核电站将永久停运其余的10座核电站将于2021年底以前关闭只有其中3座核电站可能在新能源无法满足用电需求的情况下多运行一年。德国用电总量中有1/4来自核电。德国工业联合会主席表示政府此举必会造成电价上涨,如果核电厂全部关闭国内电价可能会上涨30%。除德国外,奥地利也明确拒绝发展核能并认为其边境附近的多座其他国家的核电站是安全隐患。201111月,欧盟宣布支持保加利亚、立陶宛和斯洛伐克关停苏联时期技术的核电站,并提供5亿欧元的援助。同月24日欧盟首次发布核电站安全压力测试报告。该报告综合了欧盟范围内143座核电站的运行情况测试了其应对灾害的能力并从设计、操作、维护和规范管理等多个方面,向核电站提出了提高应对天灾人祸能力的建议。

日本核事故发生后虽然绝大多数国家仍将坚持其原有的核能政策和核能发展计划但会更加谨慎。美国拥有104座核电站,分布在31个州核电发电量占该国总发电量的20.2%。预计到2035年美国电能需求将上涨24%。若按现在的比例,从2016年起每年需要增加一座核电站。奥巴马政府实施’‘绿色能源政策。根据2012年的预算,将提供360亿美元贷款担保,用于兴建约20座核电站。日本核电事故后,尽管美并未放弃其核电计划,但新厂审批可能会放慢,现有电站的审查和监管将会增强并由此会导致建设成本增加。美核管会已开始重新审核美12家企业提交的20多座核电站执照申请。法国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核电生产国核电占总发电比例的80%目前有58座正在运行的反应堆。法国已表示不会放弃建设新一代核电站的计划。

在亚洲韩国核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上个世纪70年代韩国在美国的帮助下建设了第一座核反应堆。此后,韩国确立了’‘设备基本国产化、核燃料国产化的目标在建设过程中由‘’国内公司主导最大限度实现国产化和技术自主。2007年韩国成为世界第三个具备自行研发第三代核电技术的国家。30年来,该国无事故运行记录平均意外停止次数0.35次,核电利用率90%以上高于70%的国际平均标准。韩国还是为数不多的同时掌握核反应堆设计、建造和运营各环节技术的国家之一。截至2010年底,韩国拥有4座核电站21个核电站机组投入运营发电量占国内总发电量的31 5%。筹建中的机组8个计划建设的4个,计划到2030年核电比例将上升到59%。韩国的核能企业还走出国门打破了由美国、法国和日本等国主导的市场格局。韩国计划到2030年出口80座核电站把其在世界新增核电市场的占有率至少提高到20%a韩国政府估算,到2030年韩核电出口总收益将达到4000亿美元并创造156.7万个就业岗位。日本核电事故后韩国的核电政策并未发生转变根本原因是核电是韩国重要产能行业和出口主力产业韩国另{{无选择。但韩国也调高了核电站的抗震级别要求,新的APR1400将能抗震7级。但安全标准提升的副作用是核电成本的上升。

总体看,日本核电事故发生后,各国对核能安全的关切普遍提升。部分国家由于国内压力等原因放弃了核能选择继续利用和发展核能的国家也大多提高了安全门槛。由此带来的后果是,国家能源供应会受到影响,能源价格可能上涨,发展替代能源或提高核能安全都意味着更多财政投入。

三、世界能源的发展前景

能源安全将继续是世界关注的重要问题。石油价格仍面临上涨压力并因此为天然气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化石能源的主体地位不会动摇。核能不会退出历史舞台但重拾发展信心需要一段时间。

1石油价格上涨压力仍将存在

从短期看利比亚战争结束使该国产量迅速反弹但生产恢复仍受到诸多考验平抑国际油价也面临若干不确定因素。利国内战争并未严重破坏其国内能源基础设施r这是战后石油产量尽快重返国际市场的有利条件。利比亚石油生产恢复较快,促使布伦特原油价格回落,也有助于缩小’‘甜油’‘’‘酸油、西得克萨斯中质原油和布伦特原油之间的价差。这对全球消费者来说是好消息将有助于新兴市场国家平抑通货膨胀。但与此同时.利比亚原油产业要完全恢复到战前水平也绝非易事。安全、法律、秩序和政治稳定都是国际石油公司重返利比亚的前提条件。卡扎菲被击毙后其他矛盾又浮出水面。另外从技术角度讲即使那些相对而言受战争影响较小的油田和基础设施要恢复运营也面临不小的困难。卡扎菲部队在撤退时破坏了相关设施,还有一些油井遭到物理性破坏,维修起来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这将延缓油田恢复生产的时间。

从长期看,石油供需矛盾将继续对价格造成压力廉价石油时代可能一去不复返。未来,欧洲、美国、日本的石油消费量可能有所下降但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以及南美和非洲地区的需求和消费将大幅增加拉动全球能源需求整体增长。印度、中东和巴西的能源消费增速甚至可能快于中国。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单位GDP能耗不断上升

石油需求的增长将主要来自非OECD国家。根据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35年,非OECD亚洲国家的石油消费4/5将依赖进口,而2010年的依赖度仅略高于50%.

同时,中东和北非地区局势不定能源产业投资前景不明而投资不足将导致该地区产量下滑,油价攀升。未来全球能源需求对中东和北非地区生产的依赖度会增加。世界石油生产增长的90%以上将来自该地区产量的增加OPEC在全球生产中的比例将上升到50%以上。但该地区政府可能基于能源投资风险较高考虑,有意放缓产能开发政策或优先考虑其他公共项目开支导致能源上游产业投资下滑。如果在2011年和2015年期间中东和北非地区的投资比所需投资低1/3近期内消费国就可能会面临油价大幅攀升的不利局面。

2.天然气发展前景看好,将在全球能源供应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石油价格上涨为相对廉价的天然气发展带来了机遇。天然气的成本效益不但优于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也优于煤和核能。从环保角度看,排放较少、更为清洁。近年来非常规天然气开发取得突飞猛进的进展,有望实质性地提高世界天然气产量

以满足不断上涨的能源需求。与石油不同的是非常规天然气储量丰富且分布广泛。其中,致密气广泛分布在中、澳、南非、东欧和南美等地。澳大利亚作为最大的液化天然气出口商有可能成为第一个出口液化非常规天然气的国家。各方对天然气的发展前景颇为看好甚至有预测认为天然气未来有望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根据国际能源署预测2035年化石燃料在全球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例会从2010年的81%小幅下降到75%但天然气将是唯一一种在全球能源结构中比例增加的化石燃料。新增天然气需求的80%将来自非OEC。国家。全球天然气贸易有望翻番增量的丫3会来自中国。到2035年时非常规天然气的比例会升到总天然气产量的1/5但各地区的非常规天然气发展步伐仍会差异很大。

3.核能产业可能需要5-10年才能逐步恢复

福岛核事故引起了世界对核电未来的质疑。但放弃或放缓核电发展所带来的后果将迫使各国重新考虑政策选择。一旦核能发展预期急剧降低r将助长世界对化石燃料需求的增加,最终造成对能源价格上行的额外压力引起世界对能源安全的更多担忧,并使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更为艰难、成本更高。对于那些本土能源资源有限、一直规划利用核电满足需求的国家放弃核能将带来严重后果。放弃核能将使新兴经济体满足自身不断增长的电力需求的努力更具挑战。因此尽管各国开始更严肃地看待核能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但未来核能仍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4.南海和北极可能成为未来能源争夺热点区域

除中东等传统能源争夺热点地区外,具有巨大能源开采潜力的南海和北极也逐渐成为相关国家争夺的焦点。

目前对南海的储量估测尚未有定论。能源专家丹尼尔·耶金估测南海的油气储量为61。亿桶,还有未发现的油气资源54。亿桶。

尽管中国公开表示一贯反对任何其他国家在中国管辖的海域进行油气勘探开发活动希望有关外国公司不要卷入南海争议但相关声索国一直在南海与外国石油公司进行能源勘探开发合作借此巩固其在南海的既得利益,加强对该地区的实际控制。越南和菲律宾在争夺资源方面表现尤甚。

长期以来越南一直将南海油气开发视为其支柱产业。近几年,油气收入占越南GDP22-26%。截至2009年,越南国家油气集团与外国公司签署了76个油气合同,其中53个已经生效。俄罗斯、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日本的能源企业都与越在南海开展能源勘探合作。越南拉拢域外国家介入是希望借助利益捆绑对中国施压。例如,在越南和印度签署'127’‘128区块的油气开发协议前,印度外交部消息称,印方已‘’断然拒绝了中国政府对印度企业在南海争议海域开采油气资源的抗议‘’,并称中方的抗议’‘没有法律基础‘’

20116月底菲律宾宣布对南海地区几个区块的国际招标计划。对此中国驻菲律宾大使馆提出严正交涉西方媒体对此事件进行了炒作。菲能源部副部长若泽·拉约格诡称计划开采的海域距离南沙群岛有一定距离,位于菲专属经济区200海里范围内

还宣称包括中海油在内的3家中国公司已表示对开采计划感兴趣。中方经调查后进行澄清并未有中国公司参与该竞标。

北极的资源竞争与南海有所不同。2009528(科学》杂志上刊登了一份由美国地质调查局和丹麦地质调查局联合完成的北极地区油气资源报告。根据报告中公布的最新研究成果,北冰洋水面下所蕴含的石油资源可能是之前估计的两倍。按照目前的石油消耗量,这些石油可供全球共同使用5年。在全球所有的未探明原油储量中北冰洋的原油储备占到13%;而其天然气储量则更加可观占全球未探明储量的近三分之一。该报告一出台即引起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沿岸各国的大型石油天然气企业竞相进入北极地区,进行勘探和开发活动。

目前因为北冰洋沿岸5俄罗斯、挪威、美国、丹麦和加拿大都无法名正言顺地根据1982年的《联合国海洋公约》对北极提出主权诉求因此,这5国努力为各自在北冰洋海域的疆域扩张寻找依据以期控制该地区蕴藏的大量能源。

早在!984年美国国会就通过了《北极考察和政策法案》从而把美国对北极的科学研究、经济利益和战略考量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20091月,美国提出了北极战略,每年拟投入4亿美元用于该地区的考察和开发。自2007年起加拿大每年都在北极地区举行代号纳努克的军事演习。20095月加拿大抢先绘制出全世界首张北极综合地图。20108月,加拿大外长坎农在握太华举行新闻发布会,发表了北极外交政策声明强调加拿大对其北极地区拥有主权。20118月丹麦宣布将在三年内向联合国提交有关北极地区的主权权利申请。挪威的海洋油气资源开发也很早就启动目前是世界第六大产油国,也是仅次于沙特阿拉伯的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国其大陆架油气的90%用于出口。在环北极5国中,俄罗斯的国土最辽};司,且拥有最长的濒北冰洋海岸线,其北极地区的油气资源开发虽然前景看好,但总体而言其勘探和开发工作比较滞后。2007年,俄罗斯在北极点的水下插上一面钦制国旗成为第一面插在北极点的国旗。20116月底,俄罗斯宣布将在北极地区部署作战部队。为扭转自身不利局面,俄罗斯与美国在合作开发北极地区问题上达成协议。

未来随着油气需求增长、供需矛盾紧张加剧相关各方对南海和北极等极具开采潜力地区将更为关注竞争方式可能升级。越南等南海声索国将加快对海域资源的掠夺作业区域将进一步呈现向断续线内拓展的趋势。目前北极争端能够通过和平来处理但在未来各国处于利益驱动,将争先恐后地进行勘探开发。南海和北极的能源争夺可能会引发新一轮军备竞赛和地区局势紧张北极的资源争夺还将涉及环境保护问题。

四、中国能源面临的问题及产业发展前景

两大热点问题也对中国能源安全和产业发展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挑战。中国严重依赖西亚北非地区的能源供应地区动荡直接影响中国能源安全。动荡引发的油价高涨也使中国面临更严重的输入性通货膨胀。中国很难参与利比亚等国的能源投资。中国并未放弃核能发展但明显放缓步伐。

1.西亚北非局势动荡增加中国能源安全所面临的风险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中国能源需求不断增加。根据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35年中国将巩固自身作为世界最大能源消费国的地位能源消费总量将比第二大能源消费国美国高出70%,即使届时中国的人均能源消费依然不足美国的一半。

中国的能源依存度也在不断增加。1993年.中国首度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当时的原油对外依存度仅为6 0 2000年依存度上升到26.7, 2009年超过50, 201。年达到53.8. 2011815,国家发改委公布,上半年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为54.8.中国社科院2010年发布的《能源蓝皮书》预测,10年后,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将达到64.5%。国际能源署预测的形势更为严峻认为中国的进口依存度或将升至80 o

中国石油进口高度依赖中东地区。2010年,中国从阿拉伯国家进口的原油占全国总进口量的56.7%加上从非洲中、西部地区的进口量要占到原油总进口量的75.中国前10大原油进口国中有7个国家属于中东北非东非伊斯兰国家:沙特阿拉伯、伊朗、苏丹、阿曼、伊拉克、科威特和利比亚从上述国家进口的原油合计占总进口量的50%以上。因此,相关地区动荡将严重威胁中国的能源供应安全。

同时,由地区局势引发的油价高涨将使中国面临更严重的输入性通货膨胀增加宏观经济调控难度。由西亚北非局势引发的石油价格上涨导致国际原油挂钩的国内原油炼制成本大幅上升。201(年220零时起中国国内汽柴油价每吨上调350元。但刚到3月份中国国产原油结算价格就环比每吨上涨超过300元基本抵消了成品油涨价带来的利好。4月份中国原油结算价格继续上涨比3月份价格上涨超过每吨500元比2月初上涨了800余元。其中4月大庆原油结算价每吨为6185元环比每吨上涨532

涨幅为94%胜利原油结算价格每吨为5612元,环比上涨每吨558元涨幅为11%。因此进入4月炼油企业新增加的原油成本需要通过再次上调油价予以消化。201146.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消息自7日零时起国内汽、柴油零售最高限价每吨再分别提高500元和400元。这是2011年国内第二次调整成品油零售价,亦创下历史新高。尽管如此,分析人士指出政府上调油价是在尽可能遏制输入型通胀、适当减少炼油亏损的情况下进行的,国家发改委实际上还是在打折’‘调价,即调价的幅度并不能完全覆盖国内炼厂因原油上涨而增加的成本压力。

2.中国在利比亚的投资前景并不乐观

中国企业一直积极探索与利比亚开展石油合作。2004年中国石化与利比亚国家石油公司签订了1000万桶的原油购销合同。在利比亚第二轮招标中中国石油集团子公司CNODC中标海上17-4区块,面积2535平方千米分成比例高达28.5%为所有中标区块之最,实现了中利两国在石油区块合作上零的突破,为进一步推进中利能源领域合作奠定了基础。通过几年的市场开拓,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公司(日6尸)占领了利比亚地球物理勘探、数据采集分析处理市场相当的市场份额。中国石油管道工程公司承建了西部油气双线管道工程、727管道工程、ZOC输气管道项目等。中国北方工业公司也从2003年起一直跟踪利比亚市场。利比亚动乱后中资企业在利比亚多个项目遭到袭击造成人员受伤财产受损。中石油等企业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把海外员工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立即启动员工撤离工作。20川年227成功将在利比亚的392名员工全部安全撤离。

法国、意大利、德国和英国等西方国家是利比亚最主要的石油投资国和进口国。在利比亚局势动荡期间西方跨国石油公司也被迫撤离员工生产设施陷入战火中,导致利比亚大部分石油生产被迫中断。但在战事尚未结束时西方国家就开始谋求重返利比亚。2011316日利比亚最大的外国石油作业公司意大利埃尼公司呼吁欧洲放弃对利比亚的制裁,成为第一个设法与利比亚国家石油公司重建合作关系的西方油气公司。埃尼公司自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在利比亚投资动乱前在利比亚的产量为平均28万桶油当量/天。该公司在利比亚雇用了大约2000人在利比亚的收入占企业总收入将近150 20118月随着卡扎菲下落不明,埃尼公司抓紧游说反对派领导人以确保自身在利比亚最大能源生产商的地位。824,埃尼首席执行官保罗·斯卡罗尼在意大利《晚邮报》刊登的采访中说,这家企业与利比亚反对派有’‘特殊’‘关系。

埃尼的竞争对手是来自法国、英国、美国石油和天然气企业这三国的企业试图利用三国在对利比亚军事行动中的’‘贡献’‘扩大地盘。20119月初商讨利比亚政

219-

治过渡和经济重建的’‘利比亚之友’‘国际会议在巴黎召开。西方媒体坦承主导利比亚战争的法国、英国等西方大国将会借机展开对石油合同等经济好处的角逐,可能使此次会议成为一场分赃大会‘’。法国《解放报》曝料称冲在最前面的法国可能获得35%的石油开采权,而中国、俄罗斯等’‘没有及时站好队‘’的国家估计将很难有项目可谈。

战争结束后尽管还有许多细节问题未解决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已宣布会尊重已经同国际石油公司签订的石油生产合同。国际石油公司也声称它们会尽快恢复在利比亚的石油生产。意大利埃尼公司表示将尽快恢复位于佩拉杰大陆架盆地的海上石油生产,而且将根据损坏程度,在数月后重启陆上石油生产设施。埃尼公司还同意向全国过渡委员会供应重建早期所需的汽油、柴油及日后所需的燃料、药品和技术支持,以换取利比亚的原油供应口德国温特沙尔石油公司和西班牙雷普索尔公司也表示其在利比亚的石油生产将在数周后恢复。

西方国家在利比亚内战中为反对派提供军事和武器支持因此,在战后石油开发中这些国家的石油企业将会获得优先开发的权利必然会增加中国能源企业进入的难度。利比亚素有欧洲油库之称其油气资源80%以上出口到欧洲未来欧洲国家必然会采取各种措施阻挠中国在利比亚扩大石油市场。事实上西方国家除争夺利比亚资源外还努力营造不利于中国与利比亚合作的舆论环境。西方媒体不断强调,中国对联合国在利比亚设置禁飞区的决议投了弃权票对北约空袭利比亚表达反对意见是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中最后接触利比亚反对派的国家。并宣称利比亚反对派曾表态会记住谁是朋友、谁是敌人’‘并会根据这一原则谈判石油开采合同。西方炒作中国能源威胁论的调门也一直没有降低。在此背景下利比亚能源产业界也出现了一些负面声音。例如Agoco石油公司发言人马尤夫称’‘我们在与俄罗斯、中国和巴西的企业合作时可能会存在一些问题。

中国未来要恢复与利比亚的能源合作需要应对来自西方公司的竞争以及西方媒体的炒作。同时中国也在进行风险评估工作进军利比亚将是一个谨慎的过程。

3.中国放缓核能发展步伐

日本大地震后,中国加强了核电站建设的安全评估工作和核安全监控为快速发展的核电产业设置了一道’‘安全阀’‘。中国是核能发展大国截至目前国内正在运营的核电站6座在建核电站12座另有25座核电站在筹建。在中国20多年的核电发展史中,未出现过重大事故。福岛核电事故发生后2011316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应对日本福岛核电站核泄漏有关情况的汇报。会议强调要充分认识核安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核电发展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会议决定:(一)立即组织对我国核设施进行全面安全检查。通过全面细致的安全评估切实排查安全隐患采取相关措施,确保绝对安全。(二)切实加强正在运行核设施的安全管理。核设施所在单位要健全制度严格操作规程加强运行管理监管部门要加}$ I

220-

检查指导企业及时发现和消除隐患。(三)全面审查在建核电站。要用最先进的标准对所有在建核电站进行安全评估存在隐患的要坚决整改不符合安全标准的要立即停止建设。(四)严格审批新上核电项目。抓紧编制核安全规划。会议明确指出:调整完善《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核安全规划》批准前暂停审批核电项目包括开展前期工作的项目。

截至201112月中国完成了对已经运行的1314个反应堆和27个在建机组的检查报告。国家核安全局组织了院士、专家对中国在建、已建核电机组进行了检查结论是安全情况是可控的。《核安全规划》已由环保部审查通过正进入下一个程序工作已经接近尾声。国家能源局正在制定《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

尽管如此中国核电发展预期已被调低。根据2007年公布的《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至2020年,核电装机总量将达到4000万千瓦;2010年这一目标又被调高至8600万千瓦。但是2011年中国核电发电装机容量仅突破1000万千瓦,政策调整后,很难实现2010年设定的目标。中电联专职副理事长魏昭峰表示中国的核电发展思路由‘’大力‘’发展改为安全高效‘’发展2020年规划装机目标有可能调低至少1000万千瓦。核电在中国一次能源中的比例也将下调。目前核电在中国能源结构中的占比为1 .12%尽管长期来看仍会有一定幅度增长,但不会超过3.

五、在当前形势下中国确保能源安全的可行性方案

在当前形势下,中国应坚持执行依靠国内保障能源安全的方针大力发展自身有潜力的能源产业项目加快能源储备建设,提高本国抗风险能力;继续实施’‘走出去政策推动能源领域国际合作的发展。

1.大力发展非常规能源产业,依靠自身保障能源安全

目前中国天然气消费占总体能源消费的比重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绝大部分天然气消耗都能自给4%的供给从中亚进口另有川%来自液化天然气进口。尽管中国常规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并不丰富,但非常规能源储量丰富开采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中国的油页岩开发利用已有80年历史。20099月起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开始研究制定鼓励页岩气勘探和开发利用的政策。2004-2006年新一轮全国油气资源评估结果显示.全国页岩油资源476,4亿吨,可采页岩油159.7亿吨页岩油可回收资源119.3亿吨。页岩油遍布中国20个省和自治区的47个盆地和80个含矿区主要分布在松辽、鄂尔多斯、准噶尔、柴达木、伦坡拉、羌塘、茂名、大杨树、抚顺等9个盆地。与常规石油资源相比页岩油可回收资源量相当于全国石油可采资源量的56.5%。而且

中国油页岩资源品质较好。中国每年在开采煤炭过程中产生近千万吨油页岩仅抚顺西露天矿油页岩每年排气量就达到800万吨。2008年国内开采页岩油约40万吨,其中抚顺矿业集团油页岩炼油厂是目前运行的最大油页岩提炼厂年产量达35万吨。

据美媒体预测中国利用油页岩开采的天然气在20年内可能达到天然气产量的1/4。中石油统计,中国的页岩气资源可能多达45万亿立方米比BP<世界能源统计评论》中俄罗斯2009年的已探明天然气储量还多口中联公司与美国格瑞克公司于2003年起合作开发柿庄南项目中联公司与美国萨摩亚能源公司合作开发潘庄项目。200911月中石油与壳牌合作开发首个页岩气项目富顺一永川区域页岩气项目’‘200911月中美双方签署了关于在页岩气领域合作的备忘录。201010月中海油宣布其全资子公司中国海洋石油国际有限公司将购入美切萨皮克公司鹰滩页岩油项目33.3%的权益。20115月,中国首次就页岩气项目进行招标。中国政府将加快开发非常规天然气,力争到2020年占到天然气目标年产量(200。亿立方米)的三成。为获得页岩气开发技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已和英荷壳牌石油公司开展合作,中石化将与BP合作。

近年来中国的新能源产业初显国际竞争力。其中风电发展最快已经连续3年实现翻倍增长。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涉及的多个领域均位居世界前列:截至2009年底

中国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分别达到1758万千瓦和23万千瓦相比2000年分别增长了51倍和7.7倍。其中太阳能并网发电达到135兆瓦。中国太阳能制造能力和太阳能利用面积已经达到世界第一,风电连续几年成倍增长从累计装机来看,位于美国、德国之后居世界第三。

中国应充分利用在上述领域的优势和潜力立足国内解决能源需求问题。通过提高国内供给能力,来满足能源市场日益增长的需求。

2.加快石油储备体系建设

中国应加快石油战略储备体系建设。首先石油储备体系可以防止石油短期供应不足或中断通过储备石油的销售和吸纳达到稳定油价的目的。其次,建立石油储备体系后,当油价降低时及时吸纳补充石油储备缺口在油价过高时可以释放储备石油通过低吸高抛降低因油价升高给中国能源采购带来的损失。第三在人为炒作、石油投机时石油储备可以起到维持正常政治经济秩序的作用为国内经济调节争取时间并对炒作行为起到威慑作用。

根据发改委等部门的初步规划中国将用!5年时间分3期完成石油储备基地的硬件设施建设预计总投资将超过1000亿元。首批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基地有4个分别在镇海、岱山、黄岛和大连。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三大国内石油公司受国家委托负责工程总体建设,2008年底四个基地已完工并储油,储油成本平均为58美元/桶。全国储备能力达到30天左右。第二批石油储备基地已部分建成。面对西亚北非的动荡局势

更应加快石油储备建设保证实现在2020年达到国际能源署规定的90天石油净进口量的指标。

3.利用金融危机的机遇,推动国际能源合作的开展

不少国家对中国国际能源合作一直持质疑态度,并不断施加压力制造麻烦。而2008年以来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为中国提供了机遇。危机使能源资源国面临严峻的经济和

-222

财政形势迫使不少产能国调整或放宽能源产业的对外合作政策提供更加优惠的条件吸引国际投资。西方大国忙于应对国内问题对外影响能力也相对收缩。从2008年至今,中国企业在国际能源市场上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例如2009年中国公司在国际油气市场上成功实施11起收购交易金额近16。亿美元。其中20096月中石化以总价值88亿美元收购瑞士Addax石油公司,成为迄今为止中国石油企业金额最大的跨国油气并购。在此基础上,2010年中国公司海外并购再接再厉并购金额接近300亿美元

占全球同期交易金额的20%. 2010年中国公司海外并购一大特征是并购以非常规业务为主.深水、非常规天然气和油砂资产占中国企业海外油气并购总金额的80%以上。

在全球金融危机形势下中国创造性地使用了‘’贷款换能源‘’的方式。2009年以来.中石油、中石化、国家开发银行先后和俄罗斯、巴西、委内瑞拉、安哥拉、哈萨克斯坦分别签署了250亿美元、100亿美元、120亿美元、10亿美元、50亿美元的一系列贷款换石油(或石油资产)的协议,每年可获得7000万吨原油保证。这种国际能源合作模式是一种实现’‘双赢的成功范例在为产能国提供所需资金、缓解其融资压力的同时,有利于促进中国未来油气进口多元化和供应安全应继续推广。

延伸阅读篇目推荐

<北冰洋油气权益争夺战升温》,李学江等《人民日报》2011824

(2011年全球能源现状与发展趋势展望》三石国际能源网20111124(2011年全球十大能源新闻解析》辛孝文.(中国化工报》20111230

《新世纪中国能源安全面临的挑战及其战略应对》陈柳钦,(中国市场》2。州年第24期。

-223

链接资料

链接一:名词解释及相关资料

1 .OPEC:石油输出国组织,也称欧佩克组织。成立于1960年,是由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一些主要石油生产国组成的国际性石油组织,也是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原料生产国组织。总部设在维也纳,目前共有!2个成员国。196。年,为打破西方跨国石油公司的行业垄断,维护国家利益,伊拉克、沙特、伊朗、科威特和委内瑞拉5国石油部长在巴格达倡议成立了该组织,目的是通过采取集体行动,提高石油公司的税费,统一并提高油价,从而扩大产油国收入,摆脱西方跨国公司的盘剥。该组织目前12个成员国分别是:非洲的安哥拉、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和尼日利亚;中东地区的伊朗、伊拉克、科威特、卡塔尔、沙特阿拉伯、阿联首;南美洲的委内瑞拉、厄瓜多尔。加蓬和印度尼西亚曾为该组织成员国,分别于!995年和2008年退出。该组织现任秘书长是尼日利亚前石油部长里尔瓦努·卢克受。

2. 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总部设在巴黎,成立于!961年,其前身是欧洲经济合作组织(OEEC)。主要职能是研究分析和预测世界经济的发展走向,协调成员国关系,促进成员国合作,为成员国制定国内政策和确定在区域性、国际性组织中的立场提供帮助。同时,鼓励和协调成员国为援助发展中国家作出努力,促进非成员国的经济发展。目前共有34个成员国,包括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希腊、加拿大、芬兰、韩国、西班牙、瑞典、瑞士等,国民生产总值占全世界三分之二。由于成员国经济普遍比较发达,OECD也被称为富国俱乐部。

3. IEA:国际能源署。成立于1974年,是OECD为应对石油危机而设立的组织。是目前世界上主要是由浦费国政府间形成的最有影响力的专业性国际组织,总部设在法国巴黎。国际能源机构理事会规定,只有OECD成员国才能够成为IEA的成员。目前,)EA28个成员国,为澳大利亚、奥地利、比利时、加拿大、捷克、丹麦、芬兰、法国、德国、希腊、匀牙利、爱尔兰、意大利、日本、韩国、卢森堡、荷兰、新西兰、娜威、波兰、萄萄牙、斯洛伐克、西班牙、瑞典、瑞士、土耳其、英国和美国。IEA还邀请。ECD其他成员国及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重要的发展中国家参加该组织举办的重要会议。目前,该组织没有设置观察员席位。IEA要求其成员国石油库存量至少保持相当于前一年90天净进口量的水平。迄今,IEA曾三次释放原油储备:第一次是在!991年的海湾战争期间;第二次是在2005年的卡特里娜咫风过境以后:第三次是2011年为弥补利比亚供应中断造

-224-

成的短缺。

4.油当量:按标准油的热值计算各种能源量的换算指标。中国又称标准油。不同能源的热值有高有低,以每单位石油为标准燃料的能源计量当量,按照热值把能源折合成标准燃料,以便进行统计、对比和分析。按联合国规定的标准,!千克油当量的热值为42.62兆焦(MJ)

5.石油战略储备:指政府控制的、用来应对石油危机或严重石油供应中断的储备。西方发达国家的能源战略储备最早可以追溯到}956年的苏伊士运河事件。由于运河被关闭、通往地中海输油管道被破坏,运往欧洲的石油供应几乎中断,造成整个欧洲大陆交通瘫痪。这次危机过后,部分欧洲国家开始建立一定数量的石油战略储备,以防止或缓解因再次出现暂时性石油供应短缺、中断而造成的后果。由工业化国家组成的国际能源署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石油战略储备,超过其成员国90天的石油净进口量。由于国情不同,国际能源机构28个成员国在石油储备上的具体措施也不尽相同。20世纪80年代,中国部分学者在借鉴外国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中国应该建立自己的石油战略储备体系以备不时之需。中国战略石油储备于2003年启动,规划用15年时间,分三期完成石油储备基地的建设。第一阶段为2004-2008年,在镇海(浙江省宁波市)、岱山(浙江省舟山市)、黄岛(山东省青岛市)、大连(辽宁省大连市)四个沿海地区,建设第一批战略石油储备基地,总规模1640万立方米,可储原油约}400万叱。第二阶段为2008-2010年,建立八个石油储备基地,分别位于广东湛江和惠州、新疆郑善和独山子、甘肃兰州、江苏金坛、辽宁你州及天津等地,规划库容2680万立方米,可储原油约2300万吨。第三阶段2010-2015年,规划库容为2680万立方米。未来还准备建设一座库容700万立方米的大型地下石油储备设施。

6.非常规天然气:指那些难以用传统石油地质理论解释,在地下的赋存状态和聚集方式与常规天然气具有明显差异的天然气聚集。在储量上,世界非常规天然气约为常规天然气的4.56倍。但从开发技术角度看,前者的开发难度较大,且缺乏成熟的技术和经验。非常规天然气资源主要包括:致密(砂岩)气、煤层气、页岩气、天然气水合物、水溶气、无机气以及盆地中心气、浅层生物气等。近年来,非常规天然气开发取得突飞猛进的进展,有望实质性地提高世界天然气产量,以满足不断上涨的能源需求。

7.页岩油:一种人造石油,是油页岩干馏时有机质受热分解生成的一种褐色、有特殊刺激气味的猫稠状液体产物。类似天然石油,但含有较多的不饱和烃类及含有氮、硫、-1=c,等非烃有机化合物。目前,页岩油的生产成本非常高。油原需要在地面上进行加热和转换,这两个步骤使得页岩油的生产成本高达90美元/桶。同时,开采的额外代价也非常高。油页岩的能量密度不高(一吨岩石只能生产出!13油原),因此必须在巨大区域内移动数以百万叱计的岩石,而这种移动会使大量的重金属进入到水循环系统中,地下加热的方法也会污染地下水。

-225

链接二:数字

........,..,..性.11!!

1.中国力争到2015年末非化石能源占比达11.4

国家能源局表示,到十二五末,争取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浦费中的比重达到11.4%。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将在保护生态和做好移民工作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水电。中国水能资源丰富,技术可开发量5.42亿千瓦,目前水电装机容量刚刚突破2亿千瓦,仍有较大开发潜力。实现202。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15%的目标,一半以上需要水电来完成。争取到十二五末,水电在一次能源消费中所占比重达到6.5%左右。

同时,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高效发展核电;积极发展风电,重点发展内蒙古、甘肃、新疆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加快海上风电开发;稳步发展太阳能,到2015年太阳能热利用面积达到4亿立方米

2.待发现油气资源,海洋占了将近一半

据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评估,世界(不含美国)海洋待发现石油资源量(含凝析油)548亿吨,待发现天然气资源量78.5万亿立方米,分别占世界待发现油气资源量的47%和46%。全球海洋油气资源潜力巨大,勘测前景良好。

世界海洋油气与陆上油气资源一样,分布极不均衡。在四大洋及数十处近海海域中油气含量最丰富的数波斯湾海域,约占总储量的一半左右;第二位是委内瑞拉的马拉开波湖海域;第三位是北海海域;第四位是墨西哥湾海域;其次是亚太、西非等海域。

海洋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大陆架,两极大陆架也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其中俄罗斯海洋油气资源的80%以上聚集在其北极海区域,为100。亿一120。亿吨油当量。

3.中国完成了四大油气通道布局

长期以来,我国进口原油无论是从中东地区还足从非洲地区运输到国内,都要借道马六甲海峡入境,马六甲海峡因此成为我国能源进口的咽喉要塞。目前,我国已经完成四大油气进口管道的布局,今后依靠马六甲海峡的尴尬局面有望被打破。

中哈原油管道是我国首条跨国运输原油管线,全长2800公里20049月开工,是连接里海油田到中国内陆的重要能源通道。20067月,中哈原油管道一期工程哈萨克斯坦阿塔苏至中国新疆阿拉山口管道贯通并运营;200910月,二期建成投入商业运营,年输油量达到1000万吨;由中国石油哈萨克斯坦公司中哈原油管道项目负责生产和运行管理。2011年,中哈管道项目部利用科学技术,进行减阻剂试验取得成果,有效缓解供油不均匀局面,使管道以最大输送能力向国内输油。截至2011年!2月,中哈原油管道投入商业运营5年来,累计向国内输送原油超过4000万吨,进口原油量平均每年以20%速度递增。2012年随着11号中间泵站的投产运营,中哈管道年输油能力还将大幅提高。

中亚天然气管道是我国首条陆上引进境外天然气资源的战略管道,起自土库曼斯坦

-226-

和乌兹别克斯坦两国边境,中途穿越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在新疆it尔果斯入境并接入西气东输二线管道,最终将气送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中亚天然气管道全长超过1万公里,是迄今全球规划最长的天然气管道。2011年论月15日,中亚天然气管道C线乌国段正式开工。此前A/B线已相继建成投运,目前输气能力为!70亿米/年;这一数字将在今年6月提升至30。亿方/年。目前,通过西二线等国内天然气管网转供,中亚天然气已惠及新疆及华北、华东、华中、西南等地区22个省市自治区,超过1.2亿人受益。

中俄原油管道于20川年1月旧正式投入运行。中俄原油管道起自俄罗斯远东原油管道斯科沃罗季诺分输站,然后穿越中俄边境,经黑龙江省、内蒙古到达大庆。该管道全长999.04公里,其中俄罗斯境内72公里,中国境内927.04公里。管道设计年输油量!500万吨,期限为20年。

中缅原油管道起点是缅甸西海岸的马德岛,天然气管道起始于缅句皎漂港。这条从2004年就开始规划的油气管道,石油、天然气管线双线并行,拟将从非洲经印度洋运来的原油和自缅甸西部沿海开采的天然气穿越云南省、贵州省,最后分别送进中国重庆市和广西。管道全长约2380公里,境外段于20106月正式开工,境内段于同年9月开工,计划于2013年全面贯通。建成后每年可向中国输送2200万吨原油、12。亿立方米天然飞。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0-2015年中国管道运输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刚报告》显示,我国陆上油气通道完全建成后,每年可为我国至少输送原油5700万吨、天然气420亿立方米,占到我国目前进口原油量的四分之一强、天然气浦费量的一半左右,这将有力缓解我国石油天然气供应不足的矛盾。同时,陆上油气管道建成后,我国的能源进口将不再受制于马六甲海峡,能源进口渠道将实现多元化,这对我国的能源进口安全起到极大的保障作用。

4在中国周边布局的外国油气管道超过10

除了我国的四大油气管道外,其他国家也纷纷在中国周边布局油气管道。目前已建和有所规划的油气管道已经超过了十条,包括巴杰油管,从阿塞拜疆巴库经第比利斯、到达地中海港口杰汉伊,已于2005年建成通油;1P1油管,从伊朗经巴基斯坦到达印度;TAP油管,由土库受斯坦经阿富汗到达巴基斯坦;印缅天然气管道,从缅甸若开郑港口经孟加拉国到达印度;日本的印度洋能源通道,从中亚借道阿富汗抵达巴基斯坦的卡拉奇港口,等等。可见,中国若不抓住先机,抢先铺设,日后就很难再有铺管空间。

摘自全球石油化工网链接三:历史上的三次石油危机

这三次石油危机,几乎都与战争有关。

第一次石油危机(1973-1974),发生在中东第四次战争之后,主要原因是阿拉伯国家因不满西方国家支持以色列而采取石油禁运。为打击以色列与西方国家,阿拉伯国

-227-

口.......住.泣....侣...吸.,.口.................住....吸..1月几告百...吸口.百...............万..............

家使出狠招,于19731016提高石油价格,第二天减少生产,并实施对西方国家的禁运,使油价短时间内从3.01美元每桶增加到!1.651美元。这次危机,随着阿拉伯国家1100亿美元的巨额收益,伴随着的是西方国家(包括日本)的经济衰退。美国经济学家的估计,那次危机使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下降了4,7%,使欧洲的增长下降了2.5%,日本则下降了7%。保守估计,全球经济倒退了2年。

第二次石油危机(1979-1980),主要原因是由两伊战争引发。两大产油国的战争造成国际油价飘涨,再次使西方国家遭受严重打击。以美国为例,GDP增长率由1978年的5.6%下降到1980年的3.2%,直至1981年。.2%的负增长。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日本,日本由第一次石油危机吸取经验,进行了大规模的产业调整,增加了节能设备的利用,提升核电发电量,在第二次石油危机中保持了33.5%的增长率,一举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

第三次石油危机(1990),主要原因是波斯湾战争的爆发。1990年的海湾战争是一场彻彻底底的石油战争,当时美国总统老布什曾表示:如果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权落到萨达姆手中,那么美国人的就业机会,生活方式都会遭受到毁灭性的灾难。于是联合西方国家发动海湾战争,期间油价曾奴升至40美元每桶。不过由于国家能源机构的及时运作,再加上沙特阿拉伯的支持,这次高油价持续时间并不长,与前两次危机相比,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要小得多。

摘自中国广播网

链接四:中国能源安全目前面临的重大难题

第一,能源结构不合理,依然是以煤为主。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大国。在中国现有的能源消费结构中,煤占68%。根据国际能源机构的预测,203。年煤仍占中国能源消费总量的60%0

第二,能源人均占有量低,能源资源分布不均匀。虽然中国能源总量生产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拥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人均能源探明储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33%。中国能源资源总体分布不均匀。其特点是北多南少,西富东贫;品种分布是北煤、南水和西油气,因而形成了北煤南运、西气东输和西电东送等长距离输送的基本格局。

第三,能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能源供应不足成为制约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从!992年开始,中国能源生产的增长幅度小于能源消费的增长幅度,能源生产与消费总量缺口逐渐拉大,能源消费与供应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

第四,石油对外依存度过大,储备体制不健全。由于中国原油产量的增长大大低于石油消费量的增长,造成中国石油供应短缺、进口依存度奴升。按照国际能源机构最新

-228

的预测,202。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有可能达到80%。此外,目前中国原油进口的60%以上来自于局势动荡的中东和北非,中国进口石油主要采取海上集中运输,原油运输约4/5通过马六甲海峡,形成了制约中国能源安全的马六甲困局。同时,我国的石油战略储备还刚刚起步,石油储备体制还不完善。

第五,能源利用率低,能源环境问题突出。中国的能源利用率长期偏低,单位产值的能耗是发达国家的3--4倍,主要工业产品单耗比国外平均高40%,能源平均利用率只有30%左右。另外,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也不ill于环境保护。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报告,全球有20个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国就占了16个。

链接五:几个主要大国的能源政策及特点

1、美国

美国目前立足国内,力求减小对国外能源依赖度,主要手段是鼓励国内能源生产,增加供应量。美国长期通过减税等财政手段刺激国内能源生产。20058月,小布什政府签署的((国家能源政策法》规定,在未来10年内,美政府将向全美能源企业提供近150亿美元的减税额度,其中对石油和天然气公司、电力公司以及煤炭公司的减税额度将达到9。亿美元。20103月,奥巴马政府公布了一份海上油气资源开采五年计划。根据计划,美国将开放大西洋沿岸、-T-西哥湾东部以及阿拉斯加部分海域多个油气田。这是美国在实施20多年海上石油开采禁令之后首次启动系统性的开发。2011年底,奥巴马政府又公布了修仃后的海上石油开采五年计划。这份计划叫停了上一个五年计划提出的东、西海岸的发展计划,但将开采扩展到.墨西哥湾地区尚未开发的区域,甚至包括佛罗里达州附近的一些禁区,还允许开采阿拉斯加州北方北冰洋和南方库克湾附近的更大区域。

与此同时,美国注重对世界能源储产区的控制。美国大中东计划覆盖全球能源富集地带,囊括了世界65%的石油储量和73%的天然气储量,堪称世界能源供应心脏地带。位居世界已探明石油储量前4名的沙特阿拉伯、伊拉克、阿联首和科威特都在美掌控中。美国从非洲地区进口的原油占其进口总量的比例提升迅速。1997年,该比例仅为7%, 2006年已达到17%,预计到2015年将上升至25%。根据美国官方统计数字,2006年非洲对美原油日出口量为223万捅,以微弱优势超过中东地区222万捅的日出口量,非洲成为美国最大的进口来源地。美国正密切关注尼日利亚形势,因为根据美国能源部数据,尼日利亚是美国第四大石油进口国,供应了美10%以上的进口。

美国非常注重在新能源领域的投入。((2005国家能源政策法》中提出,重新批准可再生能源生产激励计划,为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能的开发提供资助。奥巴马政府的新能源政策包括:在未来10年内耗资150。亿美元刺激私人投资清洁能源,帮助创造500万个就业机会;到2015年前,将有!00万辆美国本土产的充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投入使用;到2012年,保证美国人所用电能的阳%来自可再生能源,到2025年将此比例提高到25%0

美国还倡导提高能效,节约能源。((2005国家能源政策法》中提出:2015年前,使联郑建筑能耗降低20%,为包括学校和医院在内的公共建筑提供资金,实施能源效率计划。奥巴马政府提出,未来10年内节省的石油量要多于目前从中东和委内瑞拉进口的石油总量。

2.俄罗斯

俄罗斯经济高度依赖石油和天然气出口。俄石油和天然气产业占GDP的比例高达17%,政府财政收入约4成依赖石油和天然气出口。俄罗斯一直致力于维护其作为能源大国的地位。

近年来,俄罗斯不断加快油气管道的建设和布局,减少对能源过境运输的依赖。2011年!!月,北溪天然气管道开通。管道全长!200公里,东起俄罗斯维堡,西至德国卢布明。第一条支线的年供气量是275亿立方米,第二条支线明年底开通后,供气能力将达550亿立方米,可满足260万欧洲家庭的用气需求。该管道是第一条直接贯通西伯利亚和西欧国家的天然气管线,使俄罗斯能够通过波罗的海直接向德国供气,可有效避免由于乌克兰、白俄罗斯政局变化或这些过境国与俄罗斯发生纠纷而影响对欧的能源供应。

俄罗斯还加快开发中国、日本等亚洲市场。201。年,中俄原油管道竣工。从2011年新年起,俄罗斯开始向中国供应原油。按照中俄货款换石油协议,今后20年,俄将向中国每年输送!50。万吨原油。俄罗斯还将与韩国和朝鲜进行谈判,计划修建经过朝鲜的天然气管道向韩国出口天然气。

但目前,俄正在开采的油气资源面临产量下降的危险。西西伯利亚的150个主要油田几乎枯竭,最大的3座天然气田已开采了80%的资源。因此,俄提出开发东西伯利亚、北极等储备。但是,东西伯利亚的油气资源尚未做好开发的准备工作。东西伯利亚地质条件复杂,基拙设施不完善,要进行地质勘探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俄私人中小公司没有足够资金,政府投入也无法完全填补资金缺口。北极的开发更足远水解不了近渴

严重依赖常规能源的俄罗斯也开始重视非常规能源的发展。2009年,在梅德韦杰夫的推动下,俄通过了《203。年前俄罗斯能源战略》文件。该文件提出,俄罗斯能源部门的主要目标是从常规的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转向非常规的核能、太阳能和风能等。

3.中国

中国既是能源消费大国也是能源生产大国。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能源供给能力由弱变强,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生产国,能源自给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有利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条件,决定了中国能源结构是以煤为主。2010年,中国的煤炭消费量达到17亿吨油当量,比2009年增加了10%、占全球煤炭消费互量的48,2%。但中国的煤炭资源分布不均,客观的地质条件形成了中国煤炭西多东少、北富南贫的不均衡格局,煤炭分布结构与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北煤南运、西煤东调的长期发展态势,直接导致中国煤炭长距离运输和大运量运输的问题,中国需要进口煤炭满足需求。中国石油、天然气资源相对不足。石油已探明储量只占世界总量的!1%,天然气储量只占世界总量的1.5%0

但中国页岩油气资源丰富,开采潜力巨大,前景广阔。中国致密气的产量几乎占天然气总产量的20%,其他两种非传统天然气煤层气和页岩气尚处于开发早期阶段,但潜力巨大。近年来,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已初显国际竟争力。中国水能资源非常丰富,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但水电开发相对落后。2009年,水电装机容量发电量当中所占的比重只有16%,而美国水能资源开发比重为70%至80%,冰岛、娜威水能资源利用比例已达到90%以上。

随着能源浦费持续快速增长,中国能源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根据中国工信部数据,20日年1-5月,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达55.2%,已超越美国(53.5%)。因此,中国需要不断扩大能源领域的国际合作。中国始终坚持平等互惠、互利双赢的原则,开展多边、双边能源对话,广泛开展能源外交。已与美国、俄罗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双边合作机制,参与了APEC能源合作、东盟+3能源合作等22个能源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多边合作机制,并组织了中国一东盟能源合作研讨会、五国能源部长会议等多次会议,在国际上引起积极反响。中国与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勘探开发、炼油化工和管道项目合作。一旦中俄、中哈、中缅三大输油管道的一线工程全面运行,中国通过管道运送原油的能力将达到4700万吨/年。中哈二线等新的复线工程一旦成型,通过管道入境的原油量有望达到800。万吨左右。

但与此同时,由于西方国家不断渲染中国能源威胁论,中国与俄岁斯等国在能源价格等问题上出现了一些矛盾分吱,这些问题某种程度为中国能源合作的顺利实施带来了挑战。

4.印度

印度是世界第四大能源消费国,且消费量仍在快速增长。印度油气供应严重不足。尽管煤炭资源丰富,但仍不足以满足需求,且由于其国产煤含灰成分高,含热量低,因此印度每年仍需进口大量煤炭,进口率约为30%0

为了缓解能源短缺问题,确保能源安全,印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是设法增加油气产量。印度实施了石油恢复计划}.用新技术提高老油田的产量。印度于20世纪90年代采取的勘探许可证政策取得一定成效,外国公司进入印度能源领域后,在19个区块发现了68处石油和天然气田,使印度的油气储量增加了6亿吨油当量。受此鼓舞,印度决定继续贯彻新勘探许可证政策o 20094月,印度进行了第8轮许可证招标,提供的油气区块有70个,整个面积达16.4万平方公里,占印度沉积盆地面积的5 2%0

-231

为了弥补油气资源的不足,印度一直致力于发展其他可替代能源0 1992年,印度成立了非常规能源部,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专门设立这样一个政府部门来发展非传统能源的国家。在替代能源中,印度特别注重发展核电、水电和风电。印度还提倡节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印度的石油对外依存度一直较高。印度石油天然气部预计,该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将会从2007-2008年度的72.2%上升到2011-2012年度的83.2%。印度计划委员认为,到2031-2032年度,印度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可能高达90%-93%0鉴于能源对外依存度的不断上升,印度也加大了在能源外交方面的投入。印度对中东、非洲、俄罗斯、中亚、拉丁美洲等重要产油区和产油国展开了能源外交,以期与世界上主要的产油国建立长期友好关系,并试图修建伊朗一巴基斯坦一印度、土库受一阿富汗一巴基斯坦一印度、缅句一孟加拉国一印度三条天然气管道。2011年,印度甚至不顾中国反对,与越南签署了为期3年的南海海上油气资源开发协议,开发位于南海争议海域的127128区块。

本段资料为专题稿作者提供

链接六:美国的近海石油开采禁令由来

美国有关近海石油开采禁令共有两项,一是美国政府顾布的行政禁令,一是国会的法律禁令。

美国是世界第一大石油消费国,也是世界上第一大石油进口国。但长期以来,美国却一直限制开采本国石油,很多储量丰富的近海油田更在完全禁止开采之列。

其实,美国并不缺少石油。根据美国能源部情报署公布的统计数字,美国已探明石油储量超过209亿捅,居世界第11位。美国墨西哥湾、阿拉斯加、加利福尼亚近海,都蕴藏有大量的石油。但美国国会!982年通过的近海石油禁采法律,以及!99。年老布什总统签署的行政禁采令,却使美国近海石油开采被完全冻结。美国在石油自给问题上自废武功,有其多重考虑。首先是环境的考虑。1969年,美国加州发生重大石油泄漏事件,整个南加州海岸被污染,造成大量动物死亡。石油开采安全成为典论关注的焦点。1982年,在里根政府任期内,美国国会通过一项法案,冻结距海岸线4.8公里322公里的美国大陆架石油开采。这项法案每年都被重审延长。

1989年,由于船长擅离职守,埃克森公司的Valdez油轮在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湾触礁,造成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原油泄漏事故,这也成为美国环保史上一次标志性事件。1990年,时任总统的老布什签署行政令,将禁采区域扩大为墨西哥湾中部和阿拉斯加近海外的所有近海海域,禁令有效期至2002年。1998年,时任总统的克林顿又将有效期延长至2012年。

虽然表面上美国禁采令都是出于环保考虑,但许多分析人士认为,美国政府封存本

国油田,也有其长远的战略考量。这是因为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通过封存本国石油资源,美国就有备无患,在石油这一战略物资上掌握了主动。

但批评者则认为,美国禁采近海石油是自缚手脚,既减少了沿岸就业机会,也加剧了对外国石油的依赖,对美国整体国家利益来说,未必是一件好事。

摘自新华网

链接七:中国加入国际能源机构要迈过的几道坎

目前中国政府已参与了多个多边能源合作机制,但现在中国还不是国际能源机构的成员国。一旦中国加入国际能源机构,国际能源机构将在加强中国与其他能源消费国的合作、应对突发性的能源危机、维护中国的能源安全利益以及逐步化解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无端猜疑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目前中国加入国际能源机构仍有一定的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成员资格问题。加入国际能源机构的一个首要条件是经合组织的成员国,而中国至今还不是经合组织的成员。

第二,紧急石油储备义务。国际能源机构要求各成员国保持不低于其90天石油进口量的石油存量,而中国当前的紧急石油储备才满30多天,这与国际能源机构的规定有很大的差距。

第三,信息通报义务。按照《国际能源纲领协议》的规定,成员国应定期向秘书处报告该国石油公司的财务、资本投资、原油成本等所有情况,以供国际能源机构理事会决策时作参考。而在供应中断期间,国际能源机构还要求石油公司直接向其提供有关的信息。因此,国际能源机构的信息通报义务对中国来说有一定的挑战性和一个适应过程。

为了加入国际能源机构,中国政府一方面应尽快增加战略石油储备;另一方面可以与国际能源机构及其重要成员国协商,采取特别协定的方式,建立特定的中国一国际能源机构合作协调机制,并给予中国以特定待遇,如成为联系国,享受准成员国待遇等。这种做法与国际能源机构的一些成员国希望中国加入该机构的愿望是一致的。

摘自人民网

链接八:深水油气开采已成全球热点

根据国际上流行的浅海和深海的划分标准,水深小于500为浅海,大于500为深海,150。米以上为超深海。全球海洋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大陆架,占60%,深水和超深水占30%0

经过多年的勘探开发生产活动,重大油气发现已越来越少。据统计,2002年之前

-233

已经有52个国家能源生产达到峰值;截至2008年,已有66个国家能源生产达到顶峰。可是,未来能源需求将持续增长,为保障能源供给,丰富的海洋油气资源必然成为世界焦占

全球海洋油气资源非常丰富,约占全部油气储量的34%,探明率大约为30%。已有资料表明,在丰富的海上油气资源中,大陆架占据主要部分,约为60%左右,深水、超深水的资源量占全部海洋资源量的30%0

目前,海上油气产量继续保持增长势头,在世界石油产量中,海上石油产量占35%。其中2002年深水地区的产量占全部产量的2%, 2007年达到7%, 2012年将继续增加到!0%。而到2012年后,只有深水地区石油的产量将会继续增加,其他地区的石油产量将可能达到顶峰。

在全球深水油气产量中,西非、墨西哥湾、巴西海域、亚洲、澳洲和西欧六大海域的油气产量占据主导地位。据统计,非洲的深水油气产量占全部深水油气产量的比例最大,约为40%;其次是北美,占25%;拉丁美洲占20%;亚洲占10%;西欧占3%;澳洲占2%;其他占1%0

但深海采油成本高昂,仅仅石油平台的价格就高达6亿美元甚至更多,而钻探一口深海油井的成本要在!亿美元左右。就同样一口勘探井的钻井成本来比,陆上、浅海和深海的成本是!:10100,甚至更高。

此外,深海油田的压力是海平面压力的2000倍以上,导致储藏的石油温度非常高(超过200摄氏度),而且充满了腐蚀性物质(包括在水中能溶解金属的硫化氮)。同时,由于将石油从海底送到海面的管道长且重,导致海面上的钻井平台必须非常巨大才能确保在海面上漂浮。

摘自《中国能源报》

形势与政策-世界能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