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怀古类诗歌诗

发布时间:2010-09-14 12:18:25

咏史怀古类诗歌(诗、词、曲)鉴赏

第一课时 陈佳 2004-12-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抓住重点字词,理清《蜀相》思路,熟读成诵

2、 初步了解咏史怀古类诗歌的大致分类

能力目标:

1、 理解《蜀相》借叙写古人以抒怀的手法

2、 学习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

3、 初步掌握鉴赏重点字句与意境的方法

德育目标:

学习杜甫等古代文人心系社稷、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 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理解《蜀相》的主题

2、 把握诗歌中的情与景,感受品味其中的意境

3、 了解咏史怀古类诗歌的大致分类

教学方法:

1、 反复吟诵,揣摩诗句中蕴涵的诗人深沉的情感

2、 对比阅读,在对比中了解咏史怀古类诗歌的大致分类情况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

教学步骤

一、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

1、(屏示)(学生齐读)高考考点要求:

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教师明确)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是赏析《蜀相》,并初步了解咏史怀古类诗歌的大致分类情况,以指导今后此类诗歌的鉴赏。

二、赏析《蜀相》

(一)整体感知

师:(示范背诵全诗)

请同学们把书翻到28页。结合文下注释自由诵读全诗。

(学生结合文下注释自由诵读全诗)

师:下面请同学们一起朗读这首诗。

(学生齐读本诗)

(二)具体赏析

1)师:本诗题为《蜀相》。相,丞相也(生齐答)。蜀相,蜀汉之丞相,诸葛亮也(生齐答)。可见,诗人意在写人——写诸葛亮。全诗四联八句,是从第几联开始写诸葛亮的?

明确:从第三联(颈联)开始写人。“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师:第三联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诸葛亮耿耿忠心辅助刘备开创帝业,后又尽心尽力辅佐刘禅支撑困难局面。

师:这一联的下句可以说是对诸葛亮一生功业的精练概括,那么上句写刘备三顾茅庐的目的是什么呢?

明确: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智和抱负。

师:本联是从——侧面和正面(生齐答 师板书)——两个角度塑造诸葛亮的光辉形象的。

诗人是否仅仅为了歌颂诸葛亮一生的丰功伟绩?不是。那么,作者的目的是什么呢?请大家找出本诗的主旨句。

明确:“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师:一千多年来,这两句诗引得无数仁人志士潸然泪下。据说,宋朝的抗金名将宗泽临终前念的就是这两句诗,接着大呼三声“渡河”,这才离开了人世。请同学们谈谈对这两句诗的理解。你能理解这些仁人志士的行为吗?

明确:这两句诗是写诸葛亮多次出师伐魏,却都未能取胜。最终带着遗憾病逝五丈原。这不能不使人为他惋惜落泪。

(提示:那些仁人志士潸然泪下仅仅是替诸葛亮惋惜未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吗?宗泽老将军临终前还在为诸葛亮感到遗憾吗?)

明确:这些人和诸葛亮一样壮志难酬。这两句诗引起了他们情感上的共鸣。所以感触颇深。

师:现在有谁能告诉我们这两句诗除了惋惜诸葛亮的壮志未酬,还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屏示 杜甫早年曾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自比为舜的大臣稷和契。安史之乱中他去投奔肃宗,任左拾遗,不久受到朝廷内肃宗新贵与玄宗旧臣相斗争的影响,外调为华州司功参军。杜甫对政治感到失望,毅然弃官西走,辗转抵达西南,在成都城郊自筑草堂。本诗是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春天,杜甫初至成都时作。)

明确:这两句诗不仅是惋惜诸葛亮,更是抒发了作者自己功业难就的感慨。

师:(板书:古人→自己)由慨叹古人联想到自己。

了解了作者的经历及写作背景,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知人论世”的方法。这不仅仅是鉴赏诗歌的一个重要方法,也是我们赏析其他文学作品时不应忽视的。

师: 这首诗的最后两联我们已经赏析过了。我们也体会出了包含其中的诗人的深沉感情。现在我们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这两联,听听他是否能把这种仰慕的、惋惜的、悲叹自身的复杂情感表现出来。

(生个别朗读 师酌情指导)

师:再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这两联。看看是不是比一开始读得好

(师生齐读)

2)师:这首诗赏析到这儿也许有同学就有疑问了:诗人意在写人,那么诗的前两联又有何用呢?接下去我们就来读读诗的前两联

(生齐读首联与颔联)

师:这两联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这两联交代了武侯祠的所在(武侯即诸葛亮),描写了祠堂外的景色。

师:请同学们考虑下面几个小问题:

①诗人意在写诸葛亮,为何起笔却先写祠堂呢?

②颔联写景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先写祠堂由祠堂想到人。自然过渡。用周汝昌先生的话说就是“人物千古,莫可亲承;庙貌数楹,临风结想。因武侯祠而思蜀相”。(板书:古迹→古人)

写景的目的是为了抒情。

师:那么,颔联中描绘的景物营造了怎样一种氛围,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这些答案我们得从诗句中细细地品味才能找到。

(屏示 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字而境界全出。颔联里哪两个字跟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为什么?)

明确:“自”和“空”两个字与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

师:为什么呢?

(提示:我们不妨换两个字,试试效果如何。)

(屏示:试比较“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与“映阶碧草溢春色,隔叶黄鹂传好音。”)

师:请同学们先独自体会两句诗的意境,有想法了再和同桌或周围的同学交流交流,让自己的想法成熟完善起来。

(生体会,交流)

明确:自,独自。空,空有,徒有。满院碧草萋萋,黄鹂鸣唱婉转,若用“溢”与“传”那就会营造出一种“满园春色关不住”的热闹喜悦的氛围。与全诗的感情基调不符。而“自”“空”二字巧妙地营造出春草年年新绿却无人欣赏,黄鹂啼唱动听却苦无知音的荒凉寂寞之境,含蓄地传达出了诗人孤苦凄凉的感受。

师:03年高考就有一道关于炼字的诗歌鉴赏题。考查的也是诗眼与意境的关系。遇到这类题目我们应先找出诗眼,对其进行解释,然后可选用替换或删除的方式体会意境的不同,最后结合整首诗歌的意境进行判断、赏析。就象刚才我们做的那样。

师:诗人用颔联的写景含蓄地抒发了自己苦无知音的悲凉寂寞之情。我们称这种表现手法叫——融情于景(生齐答 师板书)。这也再一次印证了一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

师:最后让我们再一次诵读这首诗。

(师生齐读)

(生尝试背诵)

3)小结:(屏示)

通过赏析《蜀相》这首诗可以总结出鉴赏咏史怀古类诗歌时应注意的几点:

1、联系相关写作背景(包括作者的一些经历),即知人论世。

2、弄清史实,正确理解诗文中所运用的一些典故。这就需要我们平时多积累历史知识,同时在赏析诗歌时要仔细阅读注释。

3、正确判断诗文内容思想的大方向,领悟作者的情感及写作意图。

●《蜀相》这类咏史怀古诗在思想内容上的特点是看到古迹,想到古人,感慨自己。可简单地称之为“怀古伤己”。

其实,咏史怀古类诗歌还有其他的类型。接下去我们来看两首诗歌,判断它们和《蜀相》这首诗有何区别。

三、引申 《越中览古》(李白)、《山坡羊 潼关怀古》(张养浩)与《蜀相》的比较阅读

(一)《越中览古》(李白) (屏示)

(生齐读)

师:试从思想内容及艺术手法两方面比较《越中览古》与《蜀相》的不同之处

(生可讨论)

明确:思想内容上《越中览古》表达盛衰无常的感慨,同时也有讽喻现实的作用

艺术手法上《越中览古》句句写景,景中含情,用昔盛与今衰作对比

(师板书:对比 借古讽今)

师:这就是咏史怀古类诗歌的第二种类型

(屏示:今昔对比 借古讽今)

(二)《山坡羊 潼关怀古》(张养浩)

师:这是大家初中学过的一首元散曲。请同学们读过一遍后告诉我主旨句是哪一句。

(生齐读)

明确:主旨句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师:如何理解这句话?

明确:国家兴盛时统治者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要受苦;国家破败衰亡天灾人祸不断,百姓更要受苦。

师:诗人怀古的目的是抒发个人感慨吗?是为了讽喻当今吗?“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一句可以说是诗人通过对封建社会这数千年的历史进行回顾后,得出的结论性的语句,在封建社会具有普遍意义。

师:这类咏史怀古诗就是今天向大家介绍的第三类

(屏示:反思历史 理性思考)

(三)回顾

屏示 咏史怀古类诗歌(词、曲)大致可分为:

怀古伤己类

借古讽今类

理性思考类

四、师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一同赏析了《蜀相》这首诗,并初步了解了咏史怀古类诗歌的大致分类。以后的几节课我们将进一步学习鉴赏此类诗歌的方法和技巧。

五、布置作业:背诵《蜀相》,完成导学上的相关练习;

预习《念奴娇 赤壁怀古》《石头城》

六、教学后记:

附:板书设计

思想内容 艺术手法

古迹→古人→自己(怀古伤己) 侧面正面

借古讽今 融情于景

理性思考 今昔对比

咏史怀古类诗歌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