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第二节“海陆变迁”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9-03-21 23:21:53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宜宾县研培中心初中地理教研员 赵文兴

一、 设计理念

依据地理新课标的要求,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地理教学,创设学习情景,引领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运用资料说明或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会使用“证据”表明自己的观点,建立“用事实说话”的科学态度,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改变,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二、 教材分析

1.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海陆的变迁”是第二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介绍地球面貌形成的原因。地球自诞生以来,风云变幻,历经沧桑,处于永恒的变化之中。今天海陆的分布及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只是地球发展中的一幕。通过学习本节海陆的变迁等实例,初步认识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类造成的影响,初步认识自然界的发展变化是无止境的,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自然的手段也无止境。

2. 编者的意图:使学生认识地球面貌的变化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三、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安排

沧海桑田——海陆的变迁

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大陆漂移

四、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知道大陆漂移假说。

2. 能力目标:通过实物图、课件的阅读分析;动画模拟的演示过程;学生拼合非洲和南美洲大陆轮廓的吻合,初步了解地球海陆变迁的发展变化,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读图能力和推理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讲述魏格纳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发现问题的能力,不畏艰险、勇于探索、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五、 重难点的确立及依据

确立:大陆漂移假说

依据:初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差,知识面窄,但要培养学生的读图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 教法指导

1. 教法及依据:启发探究式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根据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好奇心、求知欲),结合本节课文的内容,多选精选实例,配以实物投影片和动画效果,设置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尽可能地给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启发学生分析想象,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参与意识、主体意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2. 教学手段及依据:(多媒体课件、课前活动准备)

利用投影仪,将实物图片设置成问题,通过学生看图思考解决问题,了解认识地表形态的变化和海陆变迁。将大陆漂移的过程通过电脑动画由静态的变成动态的,学生易于掌握理解,直观形象生动,吸引了学生注意力,激发兴奋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加大课堂教学的力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活跃课堂气氛,也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七、 学法指导

1. 依据课程标准,精读课文,把握重点。

2. 指导学生运用实物投影图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动画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及推理能力。

3. 通过课前准备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和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八、 课前活动

1. 活动材料:1个地球仪、1张描图纸、一支笔、1把剪刀

2. 实践活动:把描图纸覆盖在地球仪上,用笔描出非洲大陆、南美洲大陆的轮廓,将描好的两幅图,剪下来,看一看,拼合处是否吻合,演示这两块大陆是怎样漂移的。

确定依据:课前活动是为了配合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演示非洲和南美洲的吻合,以及大西洋的形成,为大陆漂移提供证据。

九、 教学程序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第二节“海陆变迁”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