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上》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19-05-12 21:26:21

《池上》教学反思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我在教学这首诗之前,积极创设情景,感染学习气氛。让学生对日常学习生活中积累的诗歌进行背诵或朗读,进而导入新课,力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挖掘其学习潜能。

2、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运用儿童喜闻乐见的色彩和熟知的形象营造出缤纷的天地,让学生倍感欣喜,且被深深吸引。在教学过程中我利用图片,展示夏日荷塘,释义文中“踪迹”、“浮萍”等重点词语。

在诗意理解上,作为低年级的孩子,想像的潜能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对诗句意境的体会也比较肤浅,所以理解诗意就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而新课程标准又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能力,在读中感悟。这就对诗歌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媒体资源,变抽象为具体,利用诗图配对,使之更清晰、更直观、更精确、更快捷的供学生观察、想象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诗意交流中,先让学生看图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再填一填,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本诗的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语文活动经验,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3、明确诗歌学习三个层面的目标,为教学指明了方向。

一是读准字音。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利用拼音辅助朗读,做到读准字音,教师再强调重、难读字词,进而扫清读音障碍。让学生做到“准”。

二是读出节奏。新课标要求在小学各学段都要重视学生的朗读,要做到让学生“会读书,读好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读书。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强调了读书的用途,诗歌的学习亦是如此。所以在这个环节里,我先让学生听配乐朗读,感受停顿,进而认识停顿线。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加入了手势辅助朗读,让学生有自己的小手比划停顿线,化抽象为具体。接着多种形式的朗读巩固所学。(如看图画读诗句,读诗句想画面,读诗句感悟意境,画配诗……)

三是读出情感。这就要求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要透彻。在教学中借助图画,紧紧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学生难以体会的词句展开阅读活动,引导学生抓住“偷”和“不解”二词悟出作者的情,体会出“小娃的天真、可爱、顽皮”。但从教学效果来看,这个学习目标并未很好完成。在回顾学习内容时学生说诗中小娃做了件“坏事”,可见学生依旧将“偷”字陷在了“贼”的层面。

四、利用资源,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本课时我设计以诗歌开始,也以诗歌结束。结尾我拓展了两首描写儿童的诗歌:《小儿垂钓》和《村居》,利用多媒体资源,配合音乐、画面激发学生多种感官的活动,让学生在美的音乐声、生动的画面中了解诗歌间的内在联系,加深了印象。最后设计了一个鼓励朗读背诵的环节,鼓励学生加强背诵积累,成为将来的“大诗人”。

抱着学习的态度,我认真聆听了每一节课,对比其他教师,我发现了许多自己的不足之处。

首先在驾驭课堂方面,需要大力锤炼。带惯了小班级的我,对大班级学生的管理上没有其他老师那种驾轻就熟的本领。看着她们一套套规范的口令就像魔术师手中的魔法棒,让学生们无所不从,我深受震动。

其次在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上引导不够、用时不足,导致难点得不到突破。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例如在生字教学中应充分运用媒体资源,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当小老师、采摘荷花、莲蓬、捉迷藏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完成学习。特别是指导学生的书写时,可通过媒体资源中的书写指导,让学生对生字的整个书写过程有一个动态的了解,这样生字的笔顺掌握就比较牢固。就本课时而言,对“偷”字的理解上引导几乎无效,究其根本原因是设想不足,准备不充分,只备了教材,没有很好备学生,总以为学生会顺着自己递的梯子往上爬,犯了“想当然”的错误。

《池上》教学反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