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同同煤一中高中教学联盟体高三第一次联考作文审题指导与写作示例

发布时间:2019-05-27 03:10:05

同煤一中高中教学联盟体高三第一次联考

作文审题指导与写作示例

大同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

麻文

【真题展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良知,是关于宇宙、天、地、人的正确认识,是天赋予人的辨别自己善的和恶的意向的道德意识。“良知”是实践的出发点,一个人修身的“功夫”就在于,用自己的“良知”去拒斥自己行为中的恶的意向并实施或实现自己的善的意向。

良知的具体表现为:知耻、知愧和知恩。

王阳明的弟子抓到一个贼。王阳明训诫贼要改邪归正,并给他讲了一番关于良知的道理。贼大笑,问他:“请你告诉我,我的良知在哪里了?”当时天很热,他叫贼脱光上衣,贼照办了。又说:“还是热,把裤子也脱了吧。”贼犹豫了说:“这样怎么行呢”王阳明向贼大喝:“这就是你的良知!”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19号上午考完后,许多学生问我:“老师,这次考试的作文题还是任务驱动型作文吗?是不是又回到话题作文了?也就是围绕‘良知’这个话题来写作就可以了。”他们还给我出示自己的写作提纲,比如中心论点“良知很重要”或者“守住良知的底线”等,然后从个人、团体、国家等三个方面分别论证“良知”的重要性,或者从正反对比的角度分析“良知”的作用,举几个有良知的例子,如古今中外的廉吏,再举几个古今中外的贪官,这样对比后指出“良知”在个人修养、社会生活和国家建设中的重要性。

我给学生的答复是,这仍然是一道任务驱动型的作文题目,学生把它按照话题作文来审题立意、谋篇布局是有问题的,如果我来评分的话,这类作文不会超过42分。

学生之所以写成“良知”的话题作文,我认为还是没有认真审题,没有仔细分析原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没有分析出题人的命题意图,仓促落笔导致脱离了本次作文的写作要求。

我对原材料的分析如下:

首先我们不难发现,文字材料是三个自然段。

第一段两层意思。第一层是“良知”的定义,指出良知的内容,注意几个关键信息“天赋予”“辨别善与恶”。第二层是良知的功用,注意几个关键信息“实践”“修身”“抑恶扬善”。

第二段指出了良知的三种具体表现。

第三段是王阳明教育贼的故事,注意思考当贼觉得当众脱掉裤子不妥时,王阳明大喝:“这就是你的良知!”为什么?无非是贼觉得羞耻,也就是第二段所说的知耻,这是良知的具体表现之一。

很多学生都能分析到这个程度,但是遗憾的是止步于此,于是得出了这是围绕“良知”的话题作文的结论,于是贸然下笔,可惜的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为什么不认真分析下面的写作要求呢?“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很多人觉得这句话无关重要,不看或只看一眼,而这点忽视恰恰会导致下面的离题。其实这是命题人给我们定下的思维方向,“思考什么”“对什么思考”“谁的思考”,也就是我们的作文必须是对上述三段文字材料的思考,要打开思维之门,用逻辑的力量来表达写作者自己的考量。

对于那些写成论“良知”重要性的同学,我往往反问一句,“良知很重要,良知要坚守”这样的论点还需要你来论证吗?这不是社会常识吗?你就是问一个小孩子,他也知道这种观点。何况从辩证的角度讲,你敢论证“良知不重要”吗?在一个面对高三学生的模拟题中,出题人难道就想考察一下我们如此肤浅的认识吗?无论你对“良知”唱出多么美的赞美歌,这样的作文还是流于表面,根本体现不出你的思考。一个思维没有深度,遇事不能辩证分析的人,怎么有能力去应对“为高校选拔继续深造的人才,为国家选拔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高考呢?

基于以上思考,我认为,本次作文的立意,还是应该体现如何辩证分析“良知”,如何将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与“良知”结合起来,进而分析如何拥有良知,如何让良知指导实践。没有必要迷信原材料,可以大胆质疑,也可以辩证的分析,进而反驳原材料。

【写作示例】

良知与良行

麻文

“这就是你的良知!”王阳明先生这一声大喝,不啻晴天霹雳,恰如禅宗里的老僧棒喝,令人醍醐灌顶,茅塞顿开。我不知蟊贼当时的反应,我自己读到此处却是一激灵:羞于当众脱裤,这就是知耻,知耻不就说明良知未泯吗?

“天赋予”就是人人皆有,生而即有。反观自身,我一时竟欣欣然,庆幸自己尚有良知;进而熏熏然,庆幸天下良知尚存。洗洗睡吧,吃瓜群众的思考到此为止。然而,我内心深处却有个冷冰冰的声音在发问:“既然人人皆有良知,那社会上为什么有如许多的违背良知的事情发生呢?”我悚然而惊,“良知是实践的起点”,“如果不去实践,又会怎样呢?”“良知让我们辨别善与恶的意向,进而可以抑恶扬善”,“辨别之后,就一定可以转化为行动吗?”

一连串的自问令我额上汗涔涔,两股战兢兢。打开网络,“高铁霸座男”“明星逃税案”“名人恶搞英雄”“大学生侮辱爱国”……这些不良事件扑面而来,压得人有点喘不过气。这些事件的当事人,他们的良知哪里去了?既然承认他们是人,那为什么“上天没有赋予他们良知”呢?如果做一个问卷调查,这些人哪一个不知道“知耻”?哪一个不知道“良知很重要”?哪一个不会在人前大谈特谈“坚守底线”?

我很想请出王阳明先生训诫一下这些人,然后大喝一声“这就是你的良知”!可惜阳明先生早已仙逝,明朝的人也管不了今日的事,大智若阳明先生者,也不会预料到几百年后,社会竟是如此的“奇葩迭出”。

“霸座男”之后紧接着“霸座女”,“偷逃税是公开的秘密”,“恶搞也是创新”,“侮辱爱国只是赚关注”,这些连环事件中,我们很难看到制度的身影,很难看到行动迅速的惩戒,除了网络上成吨的口水,就是各种大咖的互撕。缺失了制度的牢笼,仅靠“良知”的自律,“抑恶扬善”谈何容易!道德知识与道德行为从来就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能否“辨别善恶”是一回事,能否在实践中“拒斥自己行为中的恶的意向并实施或实现自己的善的意向”却是另一回事。市场经济本质是一种“契约”,而非“道德”。依法治国不是一句口号,它应该体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良知的回归不能寄希望于多培养几个像王阳明一样的大学者,而应该是建立和完善制度,将制度的笼子扎紧,用制度来唤醒人人“生而即有的良知”,惩恶扬善恰恰是制度的分内事。有了“良知”,我们更希望它转化成“良行”,“良好的社会行为”才是“良知”的真正实践。

思考至此,不禁自鸣得意,觉得有了完善的制度,“良知”必然会大行其道。可是内心里那个声音还是在问:“世界上哪个地方的制度最严明,执行力度最大,效果最好?”不言自明,当然是监狱。可是我们想把社会变成一所大监狱吗?当然不想!看来仅仅靠制度这种“他律”还是远远不够的。是啊,没有了“自律”的参与,“良知”还是难以在我们的社会遍地开花。

我会心一笑,心头释然:究其实质,“自律”与“他律”的合力才能保证“良知”被唤醒,被实践,才能真正转化成“良行”。如果人人都自觉遵循内心的“良知”,在制度的保驾护航下,努力去“知耻、知愧和知恩”,那离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还遥远吗?

山西大同同煤一中高中教学联盟体高三第一次联考作文审题指导与写作示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