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记阅读讲评课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3-01-15 15:25:57

传记阅读讲评课教学设计

广州五中 许梅

教学目标

1.通过试题分析,进行相关知识点的复习与整理。

2.增强审题意识,明确答题思路,规范答题表述。

学情分析

选考实用类文本的学生比例较大,因为自以为可以读得懂,但实际得分情况并不理想,尤其前两题一般考理清文章思路,筛选和整合信息,难度不算很大,但学生往往拿不全分数,而且关键是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做不对,拿不到分,因此对现代文阅读产生一种看运气,能得几分就几分的心理。通过这节课,希望帮学生找到失分原因,积极备考,争取提高这一类题的得分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做2009年广东高考实用类文本《黄侃先生二三事》,并收上来参考当年高考评分细则批改,选出有代表性的答案做成课件。)

一.导入

班平均分5.04,这道题的省平均分是5.78班的总平均分尚且达不到省的平均分,看来我们在这道题上还要不断努力。其中,第12题一般考查文章结构分析,信息的筛选和整合难度不算很大,是我们可以努力增分的方向。

二.分析各题具体怎么理解,怎样回答

(一)1.题目: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叙写黄侃的?请各举一例(4分)

满分2人,05人。分析第1题参考答案及评分细则

参考答案答案所要求的三个方面在文中有明确标出(其表达可以照录,也可用自己的话给予恰当表达),相应的事例的表达既可依照文章具体指证,也可相应概括

“革命之壮行”(志士之狂):怒砸虎头牌;撰写革命檄文;借酒性挥毫革命诗文;大闹学堂。

“名士之狷”(名士之趣行;率性之真):拒佩校徽;穿着古怪;耍大牌脾气;嘲笑白话文;在中央大学中的行为举止(“不戴校徽”,“常穿一件半新不旧的长袍,并用一块青布包几本常读之书”,不愿门卫检查,“放下纸包就走,从此不再去上课”)

“学术谨严”(学术谨严与虔敬):读书非常认真,绝不轻易写文章;读书非常认真,绝不轻易说发现;读书非常认真,著述严谨;反复阅读书籍,但却绝不轻易写文章;反复阅读书籍,但却绝不轻易说发现;遵守学问之道:“一曰不欺人,二曰不知者不道,三曰不背所本,四曰为后世负责,五曰不窃。”(对待著述十分谨慎,认真,不轻易为文;不动辄说发明)

评分细则:答题要求全面综合。横向给分:答出三方面并举出相关事例给4分;答出两方面及相关事例给2分;答出一方面及相应事例,给1分;答对一方面和一个事例,但对应不上的,不给分。】

这道题不难,分析了答案之后,可能很多同学捶胸顿足,我们的问题不是找不到例子,而是不知道这个例子用来干什么的。

2呈现学生答案,分析失分原因。

11.任性而为:他两次砸烂虎头牌并要棒打杨子绪。2.嬉笑怒骂:在一次课堂上谈及胡适和白话文令全场捧腹大笑。3.恃才傲物:他在中央大学任教时,门卫检查他的钉鞋,从此不再去任教,校长与名流多番劝告均无果;4.治学严谨:对所治诸事十分熟悉仍不轻易为文,坚持他的学问之道。

2文章从行为、语言两方面叙写黄侃。语言上,从他对白话文与文言文谁优谁劣这个问题上的探讨,显出他的幽默。行为上,当杨子绪悬挂虎头牌时,黄侃手持木棒冲进学堂,先砸烂虎头牌,又要痛打杨子绪,显现出他对清廷腐败的痛心。

3.讨论分析失分原因及解决办法。

强调关键句、分层筛选、文体意识

(二)解答第2题。这道题考查对文本观点的鉴赏评价。这道题班平均分2.6,略高于省平均分2.36,满分有2人,没有0分的。

1.题目:按照第⑦段中黄侃的说法,中国学问有什么特点,应当采取怎样的治学态度,应当做出怎样的贡献?(用自己的话回答) (5)

参考答案及评分细则:

(1) 中国传统学术博大精深,难以穷尽。(2)

答出博大精深,深奥广泛,给1分。

答出难以穷尽;学无止境;永无止境;永远学不完,给一分。

(2) 应当始终保持谦卑的态度,坚持不懈地学习、钻研。(2)

答出谦卑;虔诚;诚实;虔敬;用自己的话解释学问之道五点的,给1分。

答出坚持不懈地学习或钻研,给1分。

(3) 要有真正的发现,推动学术的发展。(真正领会中国学问的精髓)(1)

只要答到对学术的继承或者创新相关内容的,给1分。

意思答对即可。只要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

2.分析这个答案是怎样得出来了的

1审清答题范围。

2审清题干指令(特点、治学态度、贡献)

3看自己的答案,分析失分原因。

(三)解答第3题。本题考查对作者写作意图的探究能力。难度较大。

探究题,对写作意图的探究,其实就是对传记主题的探究;对传记主题的探究,其实就是对传主(人物)的探究:传主是一个怎样的人?传主身上体现出了怎样的人生价值?传主身上蕴含着怎样的时代精神?把这三个问题搞清楚了,答案就十分明确了。

参考答案:

(1) 给我们介绍一个很有个性的学者(2)

答案要兼顾个性和学者才是全面的,只答出其中一个方面给1分,如黄侃对学问很虔敬,钻研学问或者率真。

(2) 用黃侃的性格和言行,来表现那个时代学者的自由风貌。(2)

答出“那个时代”的,给1分;答出“自由”风貌的,给1(“向黄侃学习学术自由精神” ,给1分。只答“向黄侃学习”不给分。)

(3) 说明那个时代的新旧学者,在内在精神方面也有不少相通之处(他们对学术独立、自由精神的追求、甚至革命行动的激烈等,也有不少相似之处)(2)

同时答出“新旧”和“相通”相关内容的,给2分。只答出“新旧” 相关内容的,给1分;只答出“相通”相关内容的,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只要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

当然这道题可能在设题上比较不好把握,它问的是“这样叙写的意图”容易使我们不从写作内容去考虑,而是从写作技巧方面去思考,或者从作用角度去思考,于是就会从“传记的真实性”角度作答。实际情况也的确如此。如果这道题在问法上稍作修改,比如问“本文的写作意图是什么?”我想得分应该会好很多。

现在我们前两题得分才只有4.2分,我希望我们能够在这两题上突破7分。而达到这样的目标难!记住刚才所讲的一些方法,强化它,我们就可以达到目标!

.巩固提高

1.阅读《备考指南》P228《种花留与后来人——记陈寅恪先生》,完成第12题。

2.巡堂,实物投影展示个别同学练习答案

XX同学注意了 ,得到了这一点的分数。(现场打分)

XX同学没注意 ,失分了。(现场打分)

……

提醒学生巡堂过程中发现的其他问题。

3.同座依照参考答案互改,分析自己和别人的优缺点。

四.小结。

.作业

附文:

黄侃先生二三事

①中国文人似有放诞的传统,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放诞与其说是真性情的流露,不如说是专制制度下无奈的装疯卖傻。就群体而论,文人放诞怪僻的行为,既能见自由之态又能显率性之真,恐怕也只有晚清和民国间的读书人了。如章太炎将袁世凯所授大勋章贬做扇坠,章鸿铭大辫长袍倘徉北大校园,逻辑学家金岳霖与鸡共餐……黄侃也堪列其中。

②黄侃为章太炎门生,学术深得其师三昧,后人有“章黄之学”的美誉;其禀性一如其师,嬉笑怒骂,恃才傲物,任性而为,故时人有“章病”、“黄疯”之说。

1908年春,光绪帝与慈禧太后先后病逝,清廷下令各地举行“国丧”。当时,高等学堂学生、同盟会会员田桓在“哭临”(指追悼皇帝的仪式)时,流露不满情绪。堂长杨子绪高悬虎头牌警吓,并欲开除田桓学籍。黄侃获悉,大怒,闯入学堂,砸烂虎头牌,大骂一顿而去。又过几天,田桓带头剪辫以示反清,杨子绪恼怒异常,又悬挂虎头牌。黄侃闻讯,手持木棒冲进学堂,先砸烂虎头牌,又要痛打杨子绪。

19117月,黄侃因宣传革命,被河南豫河中学解职,返乡途径汉口之际,同盟会同志及友人为他设宴洗尘。席间论及清廷腐败、革命浪潮的高涨,黄侃激愤不已。当晚,黄侃借酒性挥毫成文,题为《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文章指出,舆论哗然,各地报刊或纷纷报道,或全文转载,清廷惊恐万分。

⑤黄侃不仅有革命之壮行,亦多名士之趣行。一次,他在课堂上兴起,谈及胡适和白话文说:白话与文言谁优谁劣,毋费过多笔墨。比如胡适的妻子死了,家人发电报通知胡适本人,若用文言文,“妻丧速归”即可;若用白话文,就要写成“你的太太死了,赶快回来呀”11个字,电报费要比用文言贵两倍。全场捧腹大笑。

⑥黄侃曾经在中央大学任教。学校规定师生进出校门需佩戴校徽,而黄侃偏偏不戴。门卫见此公不戴校徽,便索要名片,黄侃竟说:“我本人就是名片,你把我拿去吧!”。争执中,校长出来调解、道歉才算了事。在中央大学兼课的名流颇多,大多西装革履,汽车进出,最起码也有黄包车。唯有黄侃进出学校,常穿一件半新不旧的长衫或长袍,并用一块青布包几本常读之书。一个雨天,其他教授穿胶鞋赴校,而黄侃缺穿一双土制皮木钉鞋以防滑溅泥。课后天晴,他换上便鞋,将钉鞋用报纸包上夹着出校门。新来的门卫不认识黄侃,见他土里土气,又夹带一包东西,便上前盘问,还要检查纸包。黄侃放下纸包就走,从此不再去上课。系主任见黄教授连续几天未到校,以为生病,便登门探望。黄侃闭口不言,系主任不知所以然,急忙报告校长。校长亲自登门,再三询问,黄侃才说:“学校贵在尊师,连教师的一双钉鞋也要检查,形同搜身,成何体统?”。校长再三道歉,后又托名流相劝,均无效果。

⑦志士之狂、名士之狷,当然不是黄侃的全貌,他对学术的谨严与虔敬,恐怕才是其性情的根本。黄侃治学非常严谨,对待著述十分谨慎、认真。所治经、史、语言文字诸书皆反复数十遍,熟悉到能随口举出具体的篇、页、行数,几乎没有差误。即便如此,依然不轻易为文。他常说,学问之道有五:“一曰不欺人,二曰不知者不道,三曰不背所本,四曰为后世负责,五曰不窃。”。黄侃还经常教育学生,中国学问犹如仰山铸铜,煮海为盐,终无止境,作为一个学者,当日日有所知,也当日日有所不知,不可动辄曰我今天有所发明,沾沾自喜,其实那所谓发明,未必是发明。 ⑧以学术“新”、“旧”论,黄侃与陈独秀、胡适、鲁迅等新文化学人可谓泾渭分明,但在内在精神方面,他们对学术独立、自由精神的追求、甚至革命行动的激烈等,恐怕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吧。

(根据刘作忠《国学大师黄侃的妙文趣事》改写)

19. 文章是从哪几方面叙写黄侃的?请各举一例。(4分)

20. 按照第⑦段中黄侃的说法,中国学问有什么特点,应当采取怎样的治学态度,应当做出怎样的贡献?(用自己的话回答)(5分)

21. 作者这样叙写黄侃的写作意图是什么?(6分)

种花留与后来人

——陈寅恪先生 王永兴

从一九四六年到一九四八年,陈寅恪先生备课讲课时,我始终在他身边,为他读通鉴和多种史籍,检视史料;他口授我抄写讲课纲要,上课时我在黑板上写史料。一字之误,他都不放过。每讲完一次课,先生极为劳累,①他用他的生命去做他认为应做之事,他认为是平常事。全中国有几位教师能像先生这样教学,培养青年。先生在一九二九年五月写的题为《北大学院己巳级史学系毕业生赠言》一诗的后四句云:

天赋迂儒“自圣狂”,读书不肯为人忙。平生所学宁堪赠,独此区区是秘方。(见《陈寅恪诗集》,清华大学出版社)

“为人”之典出于《荀子劝学篇》,荀子云: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所谓为人,即读书为了给别人看,得到吹捧,自吹自捧,得名得利,得到各式各样的官,头戴各式各样的高帽子。何谓为己,即“读书不肯为人忙”,先生有正确的解释:

士之读书治学,盖将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

先生讲授唐史备课要使用《通鉴》、《通典》、两《唐书》、《唐会要》、《唐六典》、《册府元龟》多种史籍文献。前四种书,先生指定他要听读的部分,要我事前预备,后三种书和其他有关的书,需要先生命我检阅。大书桌旁摆着两件小沙发,我面对先生坐着,我的背后是一书架经常使用的书。先生非凡重视《通鉴》,首先听读。我一字一句的读,先生听着思考着。有时,先生命我再读一遍,更慢些。《通鉴》听读完毕,先生提出一些问题,先生口授我写。先生读《通鉴》多次,能背诵。有一次,我读《通鉴》还未到一段,先生突要我停下来,重读;我感到,我读的有错误或脱漏,我更仔细一字一句慢读,果然发现,我第一次读时脱漏一字,我感到惭愧。②这似乎是一件小事,其实是一件大事。要学先生治学,就要像先生那样一字不苟;要学先生做人,就要像先生那样一丝不苟。

《通鉴》通读完毕,同样听读《通典》、两《唐书》,最后,先生口授,我写下类似讲课纲要也类似一篇文章提要的草稿。这一草稿要不断修改,一次备课要用很长时间。

先生对工作时间很严格,天天早八点开始,十点,休息二十分钟,我陪侍先生在窗前的阳台上散步,阳台的东头是一丛月季,西头是一丛丁香,东西往返走着,有先生问我院中花草树木的情况,他心情很愉快。

有几次朋友来访,我侍坐先生之侧,恭听谈论,来访者提出有关梵文、藏文以及佛典诸问题先生请教,先生总是说,我已将梵文等放下多年,不敢再谈论这方面的问题了。先生通晓梵文、希腊文等二十余种文字,但我侍读先生之侧这三年以及我先生受业多年之中,我从未听先生自己说过他通晓多种文字。我体会,对他来说,通晓多种文字是一件平常事,是应有之事,不需要也不应该特意去说。先生的身教使我懂得一个读书治学的人应该具有谦谦君子的精神。

一九四八年十二月,自东北南下的解放军攻占昌平,国民党败兵有些逃到清河,离清华 园不远,清华校内人心惶惶。先生师母都已年老,又都体弱多病。在战火临近之际,只能回避南去。北平城内的胡适先生打来电话说,一二日内有飞机飞南京,可能是从北平南去最末一班飞机,可以给寅恪先生一家保留座位,要求寅恪先生一家立即进城等待。明日早晨派汽车来接。事情这样紧急。晚饭后,我立即来先生家,在书房里,先生、师母和我商量明晨进城的预备。时间很短,先生吩咐:我协助师母挑出先生要带走的书籍稿件,装满一皮箱。夜深,师母回卧室。我侍在先生身旁,心中感到凄苦,先生南去,不知何时再回清华,不知何时再为先生读《通典》,再为先生写黑板,再陪侍先生散步。先生很平静,问我今后有何打算,如何安排。师母本已嘱咐我不要问先生南去后的计划,免得先生不愉快。我忘记了她的嘱咐,忽然问先生,到南京后如何安排?先生看出我心情不平静,不仅未生气,反而平静而慈爱地说:“岭南大学的陈序经校长、王力先生邀我去岭南大学,在南京小住几天,就去广州。广州的天气好,岭南大学的自然环境好,可以久居,不再去别处了。”这是我先生的最后谈话,但万万想不到,此后就再也见不到先生了。

一九四八年三月,先生和师母在清华园寓庐手植海棠,有诗云:

当归默默向谁陈,一角园林独怆神。寻梦难忘前度事,种花留与后来人。

江城地瘴怜孤艳,海国妆新效浅颦。剩取题诗记今日,繁枝虽好近残春。(见《陈寅恪诗集》)

这首诗很好地记述了寅恪先生当时在清华的生活和心情,③“种花留与后来人”更有深意,故取为本文标题。

19.本文主要记叙了陈寅恪先生哪些事情?表现了他哪些可贵的品质?(6 分)

20.作者在文中多次引用陈寅恪先生的诗文,有何作用,请具体分析,并举例说明。(5分)

21. 文中有三句话划了横线,请你选择其中的一句,谈谈它在文中的含义;然后联系生活实例,说说它的现实意义。(4分)

教学反思:

这堂课的设计是基于对讲评课课型的考虑而定的,一模后的主要课型应该都是讲评课,怎样的课让学生不觉得闷,不觉得有炒冷饭的感觉,反而坚定认为跟着老师的步伐复习是有效果的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这节课根据学生练习的实际情况,选择了针对提高传记类题目中第一二题得分,通过抓关键句、分层筛选、增强文体意识等几个方面的强化,希望对学生以后的答题有所帮助。而以后的课可能会是针对表现手法、探究类题型的,专门安排一节讲解规范答题的课亦很有必要,总之,如果每次的讲评课都有所侧重,将第一轮复习中的复习过的,而学生在练习考试中没有很好落实的部分,有意识强化,就有可能争取提高得分。

在学生上课时的状态和练习巩固环节学生答题情况的检查点评中,我感觉学生是喜欢这样的讲评课,并感觉是有所收获的。

传记阅读讲评课教学设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