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认知与学习部分知识点归纳高教版

发布时间:2019-09-06 00:16:32

第一单元:

认知: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联系,并揭示事物对人的意义和作用的心理活动。

认知发展:个人成熟和经验积累引起心智能力变化。

人类认知中的信息加工特点:1,信息加工能力有限。2,加工的模糊性。3,加工的主动性。4,加工方式分为串行加工和并行加工。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1,感知运动阶段(0-2),客体永久性。

2,前运算阶段(2-7),自我中心,单维思维,泛灵论,不可逆和转换推理等特点。

3,具体运算阶段(7-11),去自我中心化,多维思维,可逆性。

4,形式运算阶段(11-成年),具备假设-演绎推理-归纳推理能力。

学习普遍存在于人类和动物中。

维果斯基认为,人类的认知在本质上具有社会文化的特征。

内化:儿童将社会环境中吸收的知识转化到认知结构中,为自己所用。

最近发展区: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有指导的情况下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学习:个体通过反复经验后在自身行为或思维上发生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如何正确理解学习:

1,学习是由经验引起的。2,学习的结果必然会带来变化。3,由学习引起的变化是持久的。4,学习具有普遍性。

学习的分类:根据意识水平不同分为内隐学习(不付出意志努力,不知不觉获得经验,但不立即显现)和外显学习。根据学习结果不同分为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和运动技能学习。根据学习者获得知识的来源不同,将学习分为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根据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理解程度不同,分为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根据学习者所接受的知识经验的内容不同分为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的学习。

学生学习的特点:1,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2,具有很强的目的性。3,具有系统性。4,具有被动性。

学习理论: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桑代克,华生,斯金纳。实质是学习者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托尔曼。学习不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简单联结,而是在其中意识起了重要的中介作用。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皮亚杰,维果斯基。实质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对学习内容进行理解和赋予意义。

4,社会认知学习理论:班杜拉。学习是学习者通过他人来控制或改变自己行为的心理结构的变化。替代强化:榜样的力量。学习者观察到施加在榜样身上的强化而自己也受到强化。

根据对识记材料保持的时间,记忆分为:瞬时记忆,长时记忆和工作记忆(短时记忆)。

学习促进认知的发展:促进认知发展阶段的顺利过度,影响认知水平从低层次到高层次发展。

第二单元:

感觉: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生理,心理等活动)

知觉: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应。(心理活动)

感觉知觉的区别:感觉是生理,心理活动,受感觉器官的生理特征和外界刺激物的物理特征的影响;知觉是纯粹的心理活动,受一个人的兴趣爱好,价值观等方面影响。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入。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感觉的特点:延续性,适应性,对比性和关联性。

知觉的特点: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和恒常性(并非出生就有)。

不同感官类型个体的特点:

内视觉型:处理事情先看,观察能力相对其他能力较强,同样时空把握较多信息。

内听觉型:先用耳朵接收息,善于运用文字,对文字敏感,很难忍受错别字。

内感觉型:处理事情首先依据内心的感觉,举止稳重,重视意义和感觉。不善多言。

内感官类型与学生学习:教师要熟悉学生的内感官类型,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从而调动主动性和积极性,最大效度发挥学习潜能。内视觉学的最快,内听觉型学习能力最弱。

提升观察力的训练:1,懂得恰当的观察顺序。2,掌握常用的观察技巧。3,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

第三单元:

注意: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两个基本特征:指向性和集中性。人的一切自觉的心理活动都是以注意为基础的。感知思维记忆思维离开注意无法进行。分为有意注意,无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

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广度,稳定性,分配和转移。

注意的广度的影响因素:也就是注意的范围。与注意对象的特点有关,与个体的知识经验有关,与个人活动的任务有关。

实现注意分配的两个条件:同时进行的集中活动至少有一种是高度熟练的;同时进行的集中活动必须有内在联系。

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1,注意对象的特点;2,注意主体的状态。

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1,对原活动的注意集中程度;2,新对象的吸引力,3,明确的信号提示;,4,个体的神经类型和自控能力。

注意在中小学生学习中的意义:

1,注意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

2,注意影响学习效果。

3,注意是学习的重要条件。

注意从不同角度对学习产生影响:注意是感知的前提条件;注意的程度影响记忆水平的高低;思维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建立在注意的基础上。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地,概况的反映。

注意在中小学生学习中的作用:

1,有利于学生选择学习活动的对象。

2,有利于学生学习活动的保持。

3,有利于学生对学习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

中小学生注意发展的特点:

1,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在发展。

2,对生动具体,直观形象的事物的注意占优势,对抽象材料的注意在发展。

3,注意带有明显的情绪色彩。

影响中小学生注意的因素:

主观因素:学习的目的与任务;需要和兴趣;学生的睡眠与疲劳度;情绪;学生知识经验;坚强的意志力。

客观因素:客观刺激物的特点;学习过程;教师内外无关刺激的干扰;营养状况。

教师如何根据注意规律来组织教学:

1,合理组织教学秩序,建立良好的学习准备。

2,正确应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教学内容难易适中,新颖丰富;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启发思维;教学环境避免分散儿童注意的因素。

3,充分应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任务;培养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科学组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和内外因素干扰。

4,应用两种注意相互转化的规律。一堂课是有意注意,无意注意有节奏地交替着。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良好注意习惯:

1,遵守纪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课上集中注意力,做个好听众。

3,教会学生自我控制的方法。(自我暗示,记录法,同桌提醒法)

4,进行有效的注意力训练。

如何矫正多动症:

1,改变观念,家校合作,形成有利于患者治疗的环境。

2,学习并掌握一些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法。

第四单元:

记忆:一个对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回忆和再认)的信息处理系统。

编码的质量并不是决定记忆质量的唯一因素。

三个独立的记忆系统:

1,感觉记忆:又称瞬时记忆,感觉信息到达感官的第一次直接印象。

2,短时记忆:又叫工作记忆,是信息加工系统的核心。组块和复述是提高短时记忆的两种方法。复述是使信息保存的必要条件,对信息的保持有重要的作用。

3,长时记忆:信息经过充分加工后,在头脑中保持很长时间的记忆。分类如下:

外显记忆:对确定的事实或事件等信息进行有意识的识记。分为以下几点:

情景记忆:对生活事件的发生地点和时间等信息进行记忆。

语义记忆:个体关于外部世界知识的记忆。例如对地理知识,生物知识的记忆。

回溯记忆:记住过去的东西。

前瞻记忆:对于将来要做的事的记忆。

内隐记忆:无意识的情况下,个体过去经验对当前行为产生的影响。包括以下三个记忆系统:

程序性记忆:对技能的记忆。

启动:提供能够激活记忆线索的程序,自动的无意识的加工。

经典条件作用:在刺激之间建立自动联结的一种学习方式。

记忆的一个显著特征:组织性。

长时记忆容量大,保持时间长,一般被人认为是无限的。

长时记忆的组织:层级说;语义网络;图式;联结主义。

图式:指已经存在的,能够帮助人们进行组织和解释信息的心理概念或结构。

遗忘的原因:消退说;干扰说(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倒摄抑制:后学的材料干扰先前所学的材料);目的性遗忘。

小学生记忆特点:

识记:人们识别并记住事物的过程。

1,从识记的意识性来说,小学生的有意识识记逐渐占主导地位。

2,从识记的方法来说,小学生的意义识记逐渐占主导地位。

小学生记忆保持的特点:

保持是记忆系统的中间环节,是回忆的前提,是记忆力强弱的重要标志之一。

1,小学生记忆保持时以视觉加工为主。

2,保持材料由偏重于具体类型发展到抽象类型。

3,小学生逐渐使用复述策略来保持信息。

4,保持时间随年龄的增长而延长。

复述:为了保持信息而对信息进行多次重复的过程。7岁是儿童由不进行复述向自发地进行复述的过渡期。

小学生回忆的特点:

1,小学生的回忆从不会搜索和追忆向开始会搜索和追忆发展。

2,小学生的回忆从不会评价自己的回忆向学会自我评价发展。

小学生记忆发展的影响因素:

1,记忆材料的数量与性质。

2,情绪状态。情绪词能激起情绪状态,而情绪状态能提高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促进情绪词的记忆。

3,学习动机。

4,复述策略的掌握情况。

9.5岁的儿童进入了训练的最佳期。

做笔记的方式:1,课堂记录。2,课后笔记要消化吸收,做好自我监控。

5R笔记法:记录(record),简化(reduce),背诵(recite),反省(reflect),复习(review)。

教材学习的记忆技术PQ4R法:预习(preview),提问(question),阅读(read),思考

reflect),背诵(recite),复习(review)。

第八单元:

学习策略:学习者通过学习而形成的有目的有意识地用以调控学习过程,改善学习效果,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系列活动。

认知策略:是指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是学习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制约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是衡量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标尺,也是会不会学习的重要标志。

教师的任务不单单传授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有意识地培养和训练学生掌握和使用相应认知策略,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认知策略的类型: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

七岁左右是儿童由不进行复述策略向自发地进行复述策略的过渡期。9.5岁是儿童分类复述训练的最佳时期。8岁是培养训练儿童认知策略的关键期。具有内部动机的学生较多使用意义学习的策略,而具有外部动机的学生则更多采用机械学习的策略。

复述策略:指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1,制定科学的复习计划。2,利用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3,进行及时复习。4,注意首尾呼应复习。5,动员多种感官参与。6,利用多样化的复习形式。7,进行组块化编码。8,开展适当的过度学习。9,利用读背相结合。

精细加工策略: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增强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1,人为联想策略:位置记忆法,歌谣口诀法,谐音连想法,关键词法,首字联词法,视觉想象法,语义联想法,类比法。2,生成性策略:自我提问法,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法,画线法,卡片法。

组织策略:将学习材料分成一些小单元,把小单元置于适当类别,使每项信息和其他信息联系在一起。1,列提纲。2,画图形(系统结构图,流程图,模型图,网络关系图)。3,画表格。4,归类法(新闻采访要素5W1H法,whenwhere whowhywhathow)。

认知策略教学的实质: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认知策略的教学原则:

1,主体性原则:任何认知策略的学习使用都依赖于学生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充分发挥。

2,内化性原则:学生不短实践各种认知策略,逐步内化成自己的学习能力,并在新的情境中加以灵活运用。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做好课堂的组织与管理,有效引导学生在不同情况下正确选择适合自己的认知策略,让学生在已掌握的认知策略的基础上接受并逐步掌握新的认知策略。

3,特定性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认知策略一定要适用于学习目标和学生的类型。

4,生成性原则:学习过程中用认知策略对学习材料进行重新加工,产生某种新的东西。

5,有效监控原则:学生要知道何时,如何应用他们的认知策略并能反思描述自己的认知策略的运用过程。教师不仅要把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还要把学生作为意识对象,课堂上密切注视学生的反映,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积极灵活运用认知策略的习惯。

6,个人自我效能感原则:教师提供给学生一些机会使他们感觉到自己具有使用认知策略的能力。要求教师一定要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策略的有效性,帮助学生树立学好认知策略的信心,提高认知策略的个人效能感。

认知策略的教学方法:

1,指导教学法:加强学生对认知策略的感知理解和保持,形成综合应用认知策略的能力。

2,程序化训练法:将认知策略分解成若干小步骤,活动主体按此进行活动,反复练习达到自动化程度。

3,完形训练法:有利于学生有效掌握相应的认知策略。

4,感受-自控训练法:让学生练习这些认知策略,提供掌握这些策略的机会,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该认知策略。

5,控制-监视训练法;学生发现认知策略,总结认知策略,通过一系列的建构过程,形成自己的人认知策略,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

6,讲解与示范,联系与反馈相结合训练法,:不仅要解释说明,还要反复示范认知策略的使用方法,不仅要提供使用认知策略的情境,还要重视为其提供清晰反馈。

总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进行认知策略的教学,都要以学科知识为基础,认知策略的学习不能脱离专门知识而孤立存在。

第十一单元

归因:个体如何解释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原因,是人对影响或解释其行为的因素作出结论的认知过程。

归因风格:个体心理成长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的,相对稳定的归因认知方式及由此产生的归因倾向。

归因特征:独特性和稳定性。

归因的种类:

1依据归因者与行为者的关系:有自我归因和他归因。自我归因是个体对自己行为的原因进行分析,他归因是个体对他人行为原因进行分析。

2依据归因的来源或部位:有内归因和外部归因。内归因指个体将行为归结于自身内在的原因,外归因,又叫情境倾向性归因,指个体将行为归结于外部环境因素。

3依据原因的稳定性:分为稳定性归因和不稳定性归因。如任务难度是稳定的外部因素,天气是不稳定的外部因素。

4依据归因积极与否:分为积极的归因和消极的归因。积极归因是把成功归结于内部稳定的原因,失败归因是把失败归结于不稳定的内部可控原因(原因),产生动机情绪。

依据学生的归因方式,可以预测学习动机,成功期望和学习行为等。

归因的作用:

1,归因影响个体的行为动机。归因对学生既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也有消极的阻碍作用。

积极:将成功归因于可控的内部稳定因素,将失败归结于可控的内部不稳定因素。

消极:将成功归结于外部因素,将失败归结为不可控的内部稳定因素。

2,归因影响个体即将发生的行为的期望值。

3,归因影响个体的情绪情感体验。

归因理论:

1,韦纳的成就归因理论。

首先要确定成就情境中影响成败归因的最显著的原因知觉,即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

稳定性:能力高低,任务难度稳定,其余不稳定。

可控性:努力程度可控,其余不可控。

自我价值理论:

1,个人追求成功的内在动力就是自我价值感。

2,个体倾向于将成功归因为能力的体现,而不是努力的结果。

3,为了维持自我价值感,当没有满足追求成功的需要时,学生就会倾向于回避失败。

4,不同年级的学生对能力与努力的归因倾向不同。

小学生归因的发展趋势:

1,归因合理性不断提高。

2,学习归因的性别特征。男女在学业成就上的归因特点趋于一致。

3,小学四年级是儿童归因的转折期。三年级的儿童倾向于外部归因,高年级倾向于内部归因。

影响小学生归因的因素:

(一)环境因素

1,学校情境的特征。

2,他人的学业成绩信息。

3,教师的反馈信息(教师口语,教师情绪,教师行为)。

4,家庭因素。

(二)个人因素

1,身心发展水平。是制约学生归因能力发展的内在原因。

2,因果图式。归因者关于事物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概念。

3,已有的成败经验。个体的成败经历是对他行为结果进行归因的重要影响因素。

4,归因偏差。

5,学习焦虑。学习焦虑水平对归因有着直接的指导作用。

学习归因的评估技术最常用的方式:问卷法。

学习归因的改进方法:最常用的是归因训练(团体发展法,强化矫正法,观察学习法)

归因训练的基本思想:通过归因训练,使人们获得各种形式的归因反馈信息,从而消除归因差误。

归因训练的基本原则:归因的变化引起动机的变化,动机的变化引起行为上的相应变化,这种新的行为又会改变归因。

归因训练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任务的特点,学习目标的结构,学生所具备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记忆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单纯的课本内容,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通过补充,达到内容的完善

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手脑联盟,结果是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议。

中小学生认知与学习部分知识点归纳高教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