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孔子拜师》

发布时间:2014-11-21 09:37:14

走进孔子

——解读《孔子拜师》有感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座引人入胜的大山,博大精深的文化蕴涵着无数的财富,引导人们去探索。在中国教育史上,有一位闻名世界的教育家,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他就是孔子。

在孔子之前,还有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这两位教育家有着不同的学术思想,为中华子孙留下了宝贵的文化精华。《孔子拜师》一文讲述的就是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这是一篇叙事性的文章,故事线索相当清晰,孔子千里迢迢,不辞辛苦从曲阜到洛阳拜老子为师。通过对孔子和老子的语言、心理和动作的描写,突出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及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文中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以孔子不远千里、风尘仆仆拜老子为师作主线,另一条以老子诲人不倦为暗线,两条线索相辅相成,互相渗透。文章语言朴实易懂,对于培养学生勤学好问,谦虚好学的精神有莫大的帮助。

法国教育家提倡“终身教育”,文中孔子也说到“学习是没有止境的”,孔子的教育思想比西方要早了几千年,这是我们璀璨的中华文化的体现。孔子用朴实的语言告诉我们,每一个人求学,与地位无关、与身份无关、与年龄无关。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时候,老子才三十岁,那时候的他就能悟出这样的道理,确实让人敬佩。而老子毫无保留的将毕生所学传授给孔子,也显示出老子的那份大气。

我们现代的社会,多了一份浮躁,少了一份踏实。现在的学生,

需要多向老子和孔子学习,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都需要虚心向他人学习。同时,当他人向自己请教的时候,也应该学习老子那份大度,那份诲人不倦的精神。

教材的选文《孔子拜师》讲述的是老子拜孔子为师的故事,其实,孔子拜师,还有另外一个故事。三字经中有这样一句话:“昔仲尼,师项橐。”叙述的是孔子拜一位七岁的小孩项橐为师的有趣故事。有一天,项橐用沙土堆砌了一座城,这座城挡住了孔子的去路,孔子问项橐:“你怎么不知道车来了要让路呢?”项橐答道:“从古至今,只听说车要绕城而过,哪有城要避开车的道理?”孔子对孩子的能言善辩表示诧异,决定考考项橐,于是问了40几个涉及天文地理、自然现象、家庭伦理道德等方面的问题,内容相当广泛,项橐都能对答如流。孔子对项橐相当敬佩,于是拜他为师。

这两个故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也是我们学习的典范。我们的教材选择了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是一成功之笔,若能将孔子拜项橐为师的故事也加在教材中一起让学生知道,其教学效果更佳。孔子拜师的故事告诉我们,学无止境,要勤学好问,也要乐于将自己的所学与他人共同分享。

我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这两位的品行,在我的人生路上,也要携带着他们的美好精神继续前进。

解读《孔子拜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