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伦理维度下的高职德育教学问题透视及对策研究-2019年文档

发布时间:

工程伦理维度下的高职德育教学问题透视及对策研

[文献标识码]A
工程伦理是调整工程与技术、自然环境以及人类社会之间关系的道德规范。近年来,随着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工程活动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不少工程人员伦理素质不佳而引发的豆腐渣工程、环境污染等问题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行业风气和社会环境。工程伦理问题频现需要道德教育做出有效而又及时的回应。作为培养具有优秀思想道德品质和职业素养的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适逢“中国制造2025”战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对高职工科类学生加强工程伦理的教育,就是让学生能够树立责任意识,在工程活动中能从整个社会系统中进行技术、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综合分析,以正确的伦理观践行工程伦理道德,这是培育一线技能型工程人才的应有选择,也是全面深化改革阶段社会发展对高职工科类技术人才的必然要求。一、工程伦理维度下的高职德育教学存在的问题笔者所在课题组20163-6月,对湖南省内六所工科类高职院校进行抽样调查发现:学生对工程活动中技术人员应有的伦理责任和道德底线等工程伦理内容却知之甚少,82%的同学表示不知道或从未听说过工程伦理;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都认同工程伦理教育的重要性,但同时也确认本校并未开设专门的工程伦

理课程,现有的工程伦理教学主要依托思政课程来进行。凋查结果表明,工科类高职院校在现有的德育教学体系中,对工程伦理的重视度明显不够:培育途径过于单一、有效的工程伦理教育活动太少、教育供给和社会对工程伦理素质的需求有较大差距,此工科类高职院校的工程伦理教育目前成效不大。该结论在2017年中国高职教育质量年报》中也可以得到佐证,据统计“2016届高职毕业生的各项素养中,‘遵纪守法’、‘社会公德’比例均为53%,‘关注社会’比例为45%”。数据较前两年虽有所上升,但也仅在五成左右徘徊,该数据结果也从侧面反映出毕业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不强,而社会责任感正是工程伦理素质的重要一环。由此可推测当前工科类高职院校的工程伦理教育成效不尽如人意,其中原因值得教育工作者反思。
二、工程伦理维度下的高职德育教学问题的成因分析(一)认识误区导致工程伦理教育边缘化
首先,传统观念带来的认识偏差。从社会环境来看,受传统的“性善论”等伦理观影响,人们在社会和人际交往方面不愿对他人的行为和选择有过多的干涉和约束,一旦发生冲突往往寄希望于他人的道德自律。因此,从社会发展角度出发的工程实践活动很难让人正视其中的伦理关系与责任,从而阻碍了人们对工程伦理的认知。
其次,办学理念上的认识偏差。随着以经济发展为重心的社会转型时期的到来,不少工科类高职院校办学目标日趋实用主

义,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影响,为了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完成就业目标,不仅一切教学资源为专业技术教育服务,而且连人文素养课程也只为专业教育而开设,成为专业技术教育的工具,造成不少高职毕业生文化底蕴不足、价值判断能力差和职业责任感缺失。据《2017年中国高职教育质量年报》统计,“近三年高职生平均雇主数为2.4个”,反映出高职毕业生职场跳槽率较高,职业忠诚度和奉献精神不够。高职院校在人才培育中关注学生的就业率本无可厚非,但对工科类高职院校而言,除了让学生在职场中“站得住”,还应教会学生“站得稳”,忽视学生的职场成长发展,一味追求就业率的教育短视,会直接导致学生步入职场后缺乏行业自律精神和责任意识,不仅难以将工程伦理理念外化为道德行为,也会对社会工程领域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最后,学生自身的认识偏差。工科类高职学生由于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容易受到“金钱至上”、“利益至上”等各种负面消极的社会道德和文化观念的冲击,不少学生的责任意识、保密意识等工程伦理意识淡薄,而社会上长期存在的“重技术、轻伦理”的价值观念也直接影响到工程伦理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制度建设滞后导致工程伦理教育缺失
目前工科类高职院校工程伦理教育缺乏有效的工作机制和教育机制,一方面是因为国内缺乏专门的工程伦理教育的人才培

工程伦理维度下的高职德育教学问题透视及对策研究-2019年文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