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泊秦淮》公开课教学设计 - 2

发布时间:2019-01-11 15:26:52

明意象 析意境

教学目标
1.认识意象内涵,了解一些常见意象所传承的丰富情感。 

2. 认识意境内涵,初步了解诗歌的意境。
3.指导学生自觉地从明确意象入手,分析意境,去解读诗词,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指导学生自觉地从分析意象入手去解读诗词,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课型:复习课 
教学手段:辅助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找景物,说情感。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湾《次北固山下》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

二.明意象

1、诗人创作诗歌作品,要借助一定的形象。这些写入作品的形象就是意象的“象”。但由于它们是经过诗人的挑选和判定而写入的,所以已经附着了诗人的主观认识和情感(即“意”),因而这些形象便不再是现实中的普通形象了,故称为“意象”。

2、概念 意象: 是寄寓诗人的独特理解和特定情感的事物和景物,是诗人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载体, 蕴含着主体思想情感的的形象。如: 、菊、 、梅 等。

3、明确:意象是细小的,具体的单位

4、理解常见意象顺口溜

洁,

思。

凄,

意。

依,

绪。

衰,

移。

三.意象的内涵是丰富的

以流水为例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1、友情:绵绵不尽的流水,如诗人对友人不舍的情怀

例、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乡情:故乡之水

例、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3、爱情:水成为阻断男女,引起无限相 思的意象

例、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4、豪情: 水势气豪迈,波涛汹涌、

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5、愁情: 水的连绵不断,恰如愁情挥之不去

例、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6、喻时间 :水的长流,有如岁月

例、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四.明确意境

1.什么是意境

意境:若干意象 组成的,是诗人要表达思想情感 与诗中所 绘的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简而言之,意境就是一种 情景交融 的诗意空间。

2. 意境范围大而且抽象

3.例题赏析

天净沙 ·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意象: 枯藤, 老树, 昏鸦……

意境:这些意象渲染了一种凄清悲凉的氛围,表达了诗人的孤独和愁苦以及思家之情。

4. 意境型问题设置(问什么)

①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

(展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请分析这首诗情景交融的意境?

(这首诗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

五、鉴赏诗句意境的方法

先找出诗中的意象

描绘诗歌画面

概括意境氛围

分析作者感情

六、答题格式

本诗描写了……(景),

创设(渲染)了……的意境氛围(),

表达了作者……的感情(情)。

七.重返例题

《天净沙· 秋思》这首小令前三句,

共写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 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等九种个性鲜明的事物, 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 苍茫悲凉的深秋晚景图 。真切地表现出 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8、 走进中考例1、诗句赏析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歌第一句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请结合句子进行赏析(4分)

作者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用两个“笼”

字将烟、水、月、沙四者,和谐地融合,

描绘了一幅朦胧淡雅而又冷清愁寂的水

边夜色图。 表现作者内心的悲伤

2、语言运用

根据语境,从备选词语中选择一个词,仿照画线句写出恰当的内容。(4分)

汉字是维系华夏文明的载体。字与字的组合,词与词的搭配,穿越千年风尘,凝聚民族文化,构筑我们的现象之桥,丰盈我们的情感之海:看到“羌笛”,耳畔仿佛传来一曲哀怨的笛声,心中涌起一种戍边难归的惆怅。

备选词语:月 孤雁 烽火

看到“月”,眼前仿佛映照一片清冷的月光,心中涌起一腔思乡怀远的愁绪。

看到“孤雁”,眼前宛如出现一只孤独的大雁,心中涌起一腔思乡念亲的忧愁。

看到“烽火”,眼前好似浮现一片荒芜的废墟,心中涌起一份感时伤怀的哀愁。

九、课堂小结: 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十、布置作业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请赏析“杨花落尽子规啼”的妙处。

杨花漫天飞舞,漂泊不定;子规一声声“不如归去”地叫着,鸣声凄厉。 这首诗借景抒情,通过“杨花”和“子规”这两种特定的景物渲染了愁苦、凄凉的氛气氛,抒发了诗人的飘零之感和离别之痛。

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泊秦淮》公开课教学设计 - 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