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含答案)word

发布时间:2020-03-20 11:17:45

最新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含答案)word

一、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长生传

张惠言

    余故居南郊德安里,邻有陈长生者,与兄奉母以居,无妻子,有室一楹,园地以稜计者十。兄偻且病,常给爨守舍。而长生力治地种菜,卖之得钱,且为人赁佣以充食。

    长生为人少言多笑,即有陵之,大恚,辄复笑,即已,未尝校。其为佣,勤甚。他佣所苦弗欲,悉任长生,长生皆为之无怠。主人善之,或侈与直,则计其佣之数取之,而反其余 笑曰:此足矣。固与之,则又笑委之去。及其于所价直皆然。人谓长生痴也。

    余幼时儿嬉,日过其门,门前树瓜瓠之属,夏秋之交,编竹为架,垂垂然。时见长生兄弟奉母坐其下,手一盂饭,蔬一盆,且语且食。长生或时时抗声歌,则格格笑,母与兄皆笑。其后予徙居城中,岁时至旧庐,恒过访焉。

    十余年,其母死,鬻其园地之半以敛焉,而葬于其室前。家益贫,兄病益甚。长生晨则食其兄,而出力作,暮归,扶持之甚备。兄困,意不当辄怒詈长生,每彻旦。比屋闻者咸不平,而长生未尝有言。年余,兄死,则又鬻其园地以敛,而葬于母旁。数月,长生亦死。邻人鬻其居以葬焉。

    论曰,孟子之言曰:人性善。如长生者,其耳之所闻,目之所见,岂尝知有礼义之说哉?何其鞠躬君子也。长生之事母与兄,乡之人知而善之;然至其取舍退让,则谓之痴,何哉?余故述其事,将以待考风俗者有取焉。

(选自《茗柯文补编》)

1)对下列加下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常给守舍            爨:烧饭

B.未尝                   校:计较

C.长生晨则其兄        食:吃饭

D.其园地之半以敛焉       鬻:卖掉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长生无妻无子,和母亲、哥哥一室生活。由于家境贫寒,加上哥哥驼背患病无法营生,长生只能靠种地种菜和为人赁佣来养家糊口。

B.陈长生沉默寡言,逢人爱笑。这样的性格,使得村里无人欺负他。他还吃苦耐劳,别的佣工不愿做的事情,长生没有怨言,从未懈怠。

C.长生孝顺母亲,敬爱兄长。他曾在门前瓜瓠架下,高声歌唱,格格而笑,以娱乐家人。后来母亲和哥哥相继去世,他把他们安葬在室前。

D.作者在文中塑造了陈长生勤劳淳朴、恪守孝悌的形象,给予了他深切的同情和崇高的敬意,同时也指出了乡人对他的矛盾性评价。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主人善之,或侈与直,则计其佣之数取之,而反其余。

兄困,意不当辄怒詈长生,每彻旦。比屋闻者咸不平,而长生未尝有言。

4)结合最后一段,分别概括作者和乡人对陈长生的评价。

【答案】 1C

2B

3主人认为他善良,有时多给他工钱,(他)却计算自己被雇佣的工时收取钱财,并返还多出的部分。

哥哥生命垂危,有不合心意的事情就发怒责骂长生,常常从晚上一直到天明。听到的邻居都感到不满,但长生不曾说什么。

4)作者认为陈长生不懂礼义之说,其行为却完全符合君子标准;对于陈长生侍奉母亲和兄长的行为,乡人认为是善行;对于陈长生取财之法和待人之道,乡人认为是痴行。

【解析】【分析】(1C项,,结合其兄分析,译为动词,喂食。吃饭错误。句意:长生早上起来就喂他哥哥吃饭。故选C

2B项,这样的性格,使得村里无人欺负他错误。结合长生为人少言多笑,即有陵之,大恚,辄复笑,即已,未尝校。其为佣,勤甚分析,原文有人欺凌他。故选B

3①“,意动,认为……善良;,代词,他;,有时;,通,价值,此处意译为工钱;则计其佣之数取之(省略句),补充,计算;,收取;,连词,表承接;,通,返回;,多出的部分。②“兄困,哥哥生命垂危;,连词,就;,责骂、叱骂;彻旦,达旦,直至天明;,等到;,全、都。

4)结合如长生者,其耳之所闻,目之所见,岂尝知有礼义之说哉?何其鞠躬君子也分析,就像长生这样的人,他耳闻目见不多,难道曾经学习过礼仪教化的主张吗?但是他的言行多么符合君子的标准啊。作者认为陈长生不懂礼义之说,其行为却完全符合君子标准。结合长生之事母与兄,乡之人知而善之,长生侍奉母亲和哥哥,同乡的人了解他并认为他善良;结合然至其取舍退让,则谓之痴,然而对于他舍利取义,谦虚退让,却认为他是不聪明的。

故答案为:⑴C⑵B

⑶ ①主人认为他善良,有时多给他工钱,(他)却计算自己被雇佣的工时收取钱财,并返还多出的部分。哥哥生命垂危,有不合心意的事情就发怒责骂长生,常常从晚上一直到天明。听到的邻居都感到不满,但长生不曾说什么。

作者认为陈长生不懂礼义之说,其行为却完全符合君子标准;对于陈长生侍奉母亲和兄长的行为,乡人认为是善行;对于陈长生取财之法和待人之道,乡人认为是痴行。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⑶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及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结合最后一段,分别概括作者和乡人对陈长生的评价,立足文本最后一节内容,抓住重要语句理解分析。

【参考译文】

    我以前住在南郊德安里时,有个邻居名叫陈长生,他和哥哥一起住,共同侍奉母亲,他没有妻子儿女,只有一间房子,有一块十稜大小的菜园。他的哥哥脊背弯曲,且身患疾病,经常在家中做饭和看门。长生辛勤耕地种菜,靠卖菜赚钱,并且还得受雇他人来补贴家用。

    长生这个人话少而笑多,即使有人欺负他,内心很愤怒,也会立即又笑起来,当时就结束了,过后不再计较。他作为佣工,十分勤劳。其他佣工不想做的苦差事,全交给长生去做,长生都去做没有一点懈怠。主人认为他善良,有时多给他工钱,他却计算自己被雇佣的工时收取钱财,并返还多出的部分,还笑着说:这就够了。主人如果坚持给,他又会笑着丢下多给的钱离开。和他相关的报酬都是这样。人们都认为长生不聪明。

    我小时候玩耍,每天路过他家,他家门前种有瓜果一类的植物,夏秋交替之际,用竹子编成藤架,枝叶纷纷低垂。我经常看见长生兄弟侍奉母亲坐在藤架下面,手里端着饭和菜,一边说一边吃。长生有时会大声歌唱,唱完格格而笑,母亲和哥哥都笑了。后来我搬家住在城里,每年固定的时间回老家,还经常拜访他。

    十多年后,长生的母亲去世,他卖掉一半的菜园来治丧,并且把母亲埋在房子的前面。此后家境更加贫寒,哥哥的病情也更重了。长生早上起来就喂他哥哥吃饭,然后离家努力劳作,傍晚才回来,照顾哥哥很周到。哥哥生命垂危,有不合心意的事情就发怒责骂长生,常常从晚上一直到天明。听到的邻居都感到不满,但长生不曾说什么。过了一年多,他哥哥去世,就又卖了菜园来治丧,并把哥哥安葬在母亲的墓旁。几个月后,长生也去世。邻居卖掉他的房子来安葬他。

    我认为,孟子人性善的主张是对的。就像长生这样的人,他耳闻目见不多,难道曾经学习过礼仪教化的主张吗?但是他的言行多么符合君子的标准啊!长生侍奉母亲和哥哥,同乡的人了解他并认为他善良;然而对于他舍利取义,谦虚退让,却认为他是不聪明的,这是为什么呢?因此我记述他的事迹,等待将来考察风俗的人看到。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迁哲,字孝彦,安康人也。世为山南豪族,仕于江左。父元真,仕梁。迁哲少修立,有识度,慷慨善谋画。起家文德主帅,转直阁将军、武贲中郎将。其父为衡州,留迁本乡,监统部曲事。时年二十,抚驭群下,甚得其情。及侯景篡逆,诸王争帝,迁哲外御边寇,自守而已。

    大统十七年,太祖遣达奚武、王雄等略地山南。迁哲率其所部拒战,军败,遂降于武。然犹意气自若。武乃执送京师。太祖谓之曰:“何不早归国家,乃劳师旅?今为俘虏,不亦愧乎?”答曰:“世荷梁恩,未有报效,又不能死节,实以此为愧耳。太祖深嘉之。

    魏恭帝初,直州人乐炽、洋州人田越、金州人黄国等连结为乱。太祖遣雁门公田弘出梁汉,开府贺若敦趣直谷。炽闻官军至乃烧绝栈道据守直谷敦众不得前太祖以迁哲信著山南乃令与敦同往经略。炽等或降或获,寻并平荡。仍与贺若敦南出徇地。军次鹿城,城主遺使请降。迁哲谓其众曰:“纳降如受敌,吾观其使视瞻犹高,得无作也?遂不许之。梁人果于道左设伏以邀迁哲,迁哲进击,破之。自此巴、濮之民,降款相继。迁哲每率骁勇为前锋,所在攻战,无不身先士卒,凡下十八州,拓地三千余里。时信州为蛮酋向五子王等所围,弘又遣迁哲赴援,比至,信州已陷,五子王等闻迁哲至,狼狈遁走。迁晢入据白帝。贺若敦等复至,遂共追击五子王等,破之。信州先无仓储,军粮匮乏。迁哲乃收葛根造粉,兼米以给之。迁哲亦自取供食。时有异膳,即分赐兵士。有疾患者,又亲加医药。以此军中感之,人思效命。

    建德二年,进爵安康郡公。三年,卒于襄州,时年六十四。赠金州总管。谥曰壮武。

(节选自《周书·李迁哲传》,卷四十四)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炽闻官军至/乃烧绝栈道据守/直谷敦众不得前/太祖以迁哲信著山南/乃令与敦同往经略

B.炽闻官军至/乃烧绝栈道/据守直谷/敦众不得前/太祖以迁哲信著山南/乃令与敦同往经略

C.炽闻官军至/乃烧绝栈道据守/直谷敦众不得前/太祖以迁哲信/著山南/乃令与敦同往经略

D.炽闻官军至/乃烧绝栈道/据守直谷/敦众不得前/太祖以迁哲信/著山南/乃令与敦同往经略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左,又称江东”,因长江在安徽境内向东北斜流,古人以东为左而得名。

B.,指职务调动,意义相近的词语还有”“,一般指官职提升。

C.大统是年号,年号是帝王为纪其在位之年而立的名号,起算之年称为建元

D.爵是帝王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周代设置王、侯、伯、子、男五等,后代因时改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迁哲沉稳从容,耿直信义。兵败被俘,面对太祖的质问,仍慷慨陈词,不卑不亢,委婉表达了没能尽早归降的愧疚。

B.李迁哲少年英雄,有所作为。二十岁时,其父担任衡州刺史留他镇守本乡,他能安抚驾驭部下,很得军心。

C.李迁哲骁勇善战,所向披靡。山南一带叛乱,叛兵据险顽抗,太祖派他前去平乱,叛车闻风归服,余寇也被迅速荡平。

D.李迁哲关心下属,宅心仁厚。军粮匮乏之际,他用葛根磨粉掺上米,和大家一起吃,若有美味,就分赏给士兵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世荷梁恩,未有报效,又不能死节,实以此为愧耳。

迁哲谓其众曰:“纳降如受敌,吾观其使视瞻犹高,得无诈也?”

【答案】 1B

2D

3A

4我世代受梁国的恩惠,未能报答,又不能以死尽节,因此实在感到惭愧。

李迁哲对部属说:接纳投降,如同对敌,我看对方使者顾盼的神态还很高傲,恐怕会有欺诈吧?

【解析】【分析】(1)画线句中直谷据守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故排除AC信著意为信义闻名,是主谓句式,中间不能断开,太祖以迁哲信著山南意为太祖认为李迁哲在太行山以南素有信义之名,表意完整,故排除D。故选B

2D 项,爵是帝王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周代设置王、侯、伯、子、男五等,后代因时改制表述错误,五等爵应为公侯伯子男。故选D

3A项,李迁哲沉稳从容,耿直信义。兵败被俘,面对太祖的质问,仍慷慨陈词,不卑不亢,委婉表达了没能尽早归降的愧疚委婉表达了没能尽早归降的愧疚有误,据原文答曰:‘世荷梁恩,未有报效,又不能死节,实以此为愧耳’”意为李迁哲答道:我世代受梁国的恩惠,未能报答,又不能以死尽节,因此实在感到惭愧可知,他愧疚的原因是没能为报效梁国而战死。故选A

4)本题关键词有:荷:蒙受,接受;死节:以死尽节;以此:因此。:部下、部属;视瞻:形容顾盼的神态;高:高傲;得无……也:固定结构,恐怕……

故答案为:⑴B⑵D⑶A

⑷ ①我世代受梁国的恩惠,未能报答,又不能以死尽节,因此实在感到惭愧。李迁哲对部属说:接纳投降,如同对敌,我看对方使者顾盼的神态还很高傲,恐怕会有欺诈吧?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尤其要关注”“”“”“”“”“”“”“”“”“这些关键词。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参考译文】

    李迁哲字孝彦,安康人,世代为太行山以南的豪族,在江东做官。父李元真,在梁为官。李迁哲从小修养立身之道,有识见气度,意气风发,善于谋划。最初担任文德主帅,转任直阁将军、武贲中郎将。其父担任衡州刺史时,把李迁哲留在本乡,督率自己的私人军队。当时他二十岁,安抚驾驭部下,很得军心。后来侯景篡位背叛,诸王争夺帝位,李迁哲抵御外敌入侵,守住了自己的辖区。

    大统十七年(551),太祖派达奚武、王雄等人进攻太行山以南,李迁哲率部属抵抗,兵败,向达奚武投降,然而神色仍镇静如常。达奚武把他押送到京师。太祖对他说:为什么不早点归附,以至劳动军队?如今当了俘虏,不感到惭愧吗?李迁哲答道:我世代受梁国的恩惠,未能报答,又不能以死尽节,因此实在感到惭愧。太祖对他十分赞许。

    魏恭帝初年,直州人乐炽、洋州人田越、金州人黄国等互相勾结,发动叛乱。太祖派雁门公田弘从梁州、汉州出兵,开府贺若敦进攻直谷。乐炽听说官军将至,就烧毁傍山架木所成的险路,据守直谷,贺若敦的军队无法进攻。太祖认为李迁哲在太行山以南素有信义之名,就命令李迁哲与贺若敦一块前去治理。乐炽等人有的投降,有的被俘,叛乱很快被平定了。又与贺若敦继续南下夺取土地。军队驻扎鹿城,城主派遣使者请求投降。李迁哲对部属说:接纳投降,如同对敌,我看对方使者顾盼的神态还很高傲,恐怕会有欺诈吧?于是不接受投降。梁人果然在道路东边设下伏兵,企图截击李迁哲的军队。李迁哲发动进攻,击败敌军。从此巴州、濮州的百姓,相继投降。李迁哲常常率领勇猛之士担任前锋,每次作战,无不身先士卒,共攻占十八州,开拓疆土三千余里。当时信州被蛮族首领向五子王等人所包围,田弘又派李迁哲前去救援。等赶到时,信州已经沦陷。向五子王等人听说李迁哲到,吓得狼狈逃跑。李迁哲入据白帝。贺若敦等人也赶到,共同追击向五子王等人,把他们打败。信州原先没有储备,军粮缺乏。李迁哲就收集葛根磨成粉,又搀上米让士兵吃。他自己也同士兵一样。若有美味,就分别赏给士兵。士兵中有得病的,他亲自去为他们医治用药。军中因此感激他,人人都愿意为他效力。

    建德二年(573),晋封安康郡公。三年,在襄州去世,终年六十四岁。追赠金州总管。谥号壮武。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大公鼎,渤海人,先世籍辽阳率宾县。公鼎幼庄愿,长而好学。成雍十年,登进士第,调沈州观察判官。时辽东雨水伤稼,北枢密院大发濒河丁壮以完堤防。有司承令峻急,公鼎独曰:边障甫宁,大兴役事,非利国便农之道。乃疏奏其事。朝廷从之,罢役,水亦不为灾。濒河千里,人莫不悦。改良乡令,省徭役,务农桑,建孔子庙学,部民服化。累迁兴国军节度副使。时有隶鹰坊者,以罗毕为名,扰害田里。岁久,民不堪。公鼎言于上,即命禁戢。会公鼎造朝大臣谕上嘉纳之意公鼎曰一郡获安诚为大幸他郡如此者众愿均其赐于天下从之徙长春州钱帛都提点。车驾如春水,贵主例为假贷,公鼎曰:岂可辍官用,徇人情?”拒之。颇闻怨詈语,曰:此吾职,不敢废也。俄拜大理卿,多所平反。天祚即位,历长宁军节度使、南京副留守,改东京户部使。时盗杀留守萧保先,始利其财。因而倡乱。民亦互生猜忌,家自为斗。公鼎单骑行郡,陈以祸福,众皆投兵而拜曰:是不欺我,敢弗听命。安辑如故。拜中京留守,赐贞亮功臣,乘传赴官。时盗贼充斥,有遇公鼎于路者,即叩马乞自新。公鼎给以符约,俾还业,闻者接踵而至。不旬日,境内清肃。天祚闻之,加赐保节功臣。时人心反侧,公鼎虑生变,请布恩惠以安之,为之肆赦。公鼎累表乞归,不许。会奴贼张撒八率无赖啸聚,公鼎欲击而势有不能,叹曰:吾欲谢事久矣。为世故所牵,不幸至此,岂命也夫!”因忧愤成疾。保大元年卒,年七十九。

(节选自《辽史·大公鼎传》)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会公鼎造朝/大臣谕上嘉纳之意/公鼎曰/一郡获安诚/为大幸/他郡如此者众/愿均其赐于天下/从之/

B.会公鼎造朝/大臣谕上嘉纳之意/公鼎曰/一郡获安/诚为大幸/他郡如此者众/愿均其赐/于天下从之/

C.会公鼎造朝/大臣谕上嘉纳之意/公鼎曰/一郡获安/诚为大幸/他郡如此者众/愿均其赐于天下/从之/

D.会公鼎造朝/大臣谕上嘉纳之意/公鼎曰/一郡获安诚/为大幸/他郡如此者众/愿均其赐/于天下从之/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指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殿试及第者。进士分等级,一甲三人,分别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进士及第。

B.“大理即大理寺,官署名,专门负责刑狱案件的审理,其长官为大理卿,即大理寺卿,位九卿之列。

C.“中京指洛阳,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在历史上曾有三个不同的朝代封洛阳为中京。

D.“旬日指十天,有时也指时间不长。古代把一个月分为三个部分,每个部分为十天,分别为上旬、中旬、下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公鼎心怀大局,思虑周全。辽东地区发生水涝,官府大规模调发壮丁来修缮堤防,他力陈征役之弊,朝廷最终停止了劳役。

B.大公鼎体恤百姓,务于教化。他任良乡县县令期间,为百姓减省徭役,重视农桑,兴办学校,使百姓顺服并得到教化。

C.大公鼎为官耿直,忠于职守。他调任长春州钱帛都提点时,公主按照惯例向他借钱,他予以拒绝,即使被埋怨责骂也不为所动。

D.大公鼎以诚待人,令人信服。东京盗贼发动暴乱,百姓也互相猜忌、争斗,他向百姓陈说祸福,发给盗贼凭证,劝他们改过,众人都听从命令。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公鼎独曰:边障甫宁,大兴役事,非利国便农之道。

时人心反侧,公鼎虑生变,请布恩惠以安之,为之肆赦。

【答案】 1C

2A

3D

4只有大公鼎说:边境要塞刚刚安宁,大规模征徭役,不是造福国家便利农业的方法。

当时人心不安,大公鼎忧虑发生变乱,请求布施恩惠来安定人心,(皇上)因此大赦天下。

【解析】【分析】(1是确实、实在的意思,修饰限制后面为大幸,不应该断开,排除A项、D项。的主语应该是皇上,不是天下,前面应该断开,排除B项。句意:正值大公鼎入朝,大臣告知(大公鼎)皇上嘉奖并采纳他建议的事,大公鼎说:一个郡得到安宁,确实很幸运;其他郡这种事还很多,希望把这一恩赐平均给天下。皇上听从了他的意见。故选C

2A项,一甲三人,分别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进士及第错误。元、明、清时,进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且分为三甲:一甲3人,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三甲,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故选A

3D项,东京盗贼发动暴乱,百姓也互相猜忌、争夺,他向百姓陈说祸福,发给盗贼凭证,劝他们改过,众人都听从命令说法错误,选项把大公鼎担任东京户部使和中京留守时的事揉在一起。相关信息在文章倒数第二段,原文为改东京户部使。时盗杀留守萧保先,始利其财,因而倡乱。民亦互生猜忌,家自为斗。公鼎单骑行郡,陈以祸福,众皆投兵而拜曰:是不欺我,敢弗听命。安辑如故。拜中京留守,赐贞亮功臣,乘传赴官。时盗贼充斥,有遇公鼎于路者,即叩马乞自新。公鼎给以符约,俾还业,闻者接踵而至。不旬日,境内清肃。故选D

4①“,只有;边障,边境要塞;,刚刚;大兴,大规模做(兴办);大兴役事,大规模征傜役;利国便农,造福国家便利农业;,方法。②“,当时;反侧,指不安;,忧虑;生变,发生变乱;,布施;,目的连词,来;,使动,使……安定;为之肆赦省略主语皇上,翻译时补齐;,因为;肆赦,指大赦天下。

故答案为:⑴C⑵A⑶D

⑷①只有大公鼎说:边境要塞刚刚安宁,大规模征徭役,不是造福国家便利农业的方法。” ②当时人心不安,大公鼎忧虑发生变乱,请求布施恩惠来安定人心,(皇上)因此大赦天下。

【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是翻译的另一种形式,如果不能翻译则采用文字标志断句和语法断句。一般来说名词代词常作主语或者宾语,因此出现名词或代词就在此前或后断句,还有就是出现的一些虚词,表示语气常 句尾,可在此后断句,如果是发语词,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断句。

2)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重要的文化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3)此题考查综合分析的能力。综合分析题,需要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选项逐一排查,设误常常有时间与发生的事与原文不同,人和事不同,地和事不同,学生在这些方面要注意;在选项中也可考查某些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参考译文】

    大公鼎,是渤海人,祖籍为辽阳率宾县。大公鼎幼年时庄重朴实,长大后爱好学习。咸雍十年,考中进士,调任沈州观察判官。当时辽东地区雨水毁伤庄稼,北枢密院大规模调发沿河壮丁来修缮堤防。有关官署接受命令后严厉急躁,只有大公鼎说:边境要塞刚刚安宁,大规模征徭役,不是造福国家便利农业的方法。于是上奏章陈述这件事。朝廷听从了他的意见,停止了劳役,雨水也未造成灾害。沿河千里之内,百姓没有不高兴的。大公鼎改任良乡县县令,减省徭役,致力于耕织,兴办孔子庙学,管辖内的百姓顺服并得到教化。大公鼎多次升迁官至兴国军节度副使。当时有隶属于鹰坊的人,以张网捕鸟为名,扰乱为害乡里。时间长了,百姓不能忍受。大公鼎上奏皇上,当即命令禁止。正值大公鼎入朝,大臣告知(大公鼎)皇上嘉奖并采纳他建议的事,大公鼎说:一个郡得到安宁,确实很幸运;其他郡这种事还很多,希望把这一恩赐平均给天下。皇上听从了他的意见。大公鼎调任长春州钱帛都提点。皇上春天去游猎,公主照例借贷钱财,大公鼎说:怎么可以停止官家用度,谋求个人人情?”拒绝借贷。因此听到很多埋怨责骂的话,大公鼎说:这是我的职责,不敢废弃啊。不久大公鼎被授予大理卿,所平反的冤假错案很多。天祚帝即位后,大公鼎历任长宁军节度使、南京副留守,改任东京户部使。当时盗贼杀死留守萧保先,最初是贪图他的财产,后趁机带头作乱。百姓也互相猜忌,家人自相争斗。大公鼎单人匹马巡行郡中,向百姓陈说祸福,众人都扔下兵器叩拜说:这不是欺骗我们,不敢不听从命令。安定和睦如故。大公鼎被授予中京留守,赐为贞亮功臣,乘坐驿车赴任。当时盗贼众多,有些盗贼在路上遇到大公鼎,就在他的马前叩拜,请求改过自新。大公鼎发给他们凭证,让他们回家恢复旧业,听说此事的盗贼接踵而来。不到十天,境内清平宁静。天祚帝听说后,加赐他为保节功臣。当时人心不安,大公鼎忧虑发生变乱,请求布施恩惠来安定人心,(皇上)因此大赦天下。大公鼎多次上表请求退职,皇帝不同意。正巧奴贼张撒八率无赖聚集起事,大公鼎想攻打而没有力量,叹息说:我想辞官已很久了。因为被世事牵累,不幸到了这个地步,难道是天命吗?”因而忧愤成病。保大元年大公鼎去世,享年七十九岁。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游仲鸿,字子正,果之南充人。淳熙二年进士第。李昌图总蜀赋,辟籴买官,奇其才,曰:“吾董饷积年,惟得一士。昌图召入,首荐之,擢四川制置司干办公事。叙州董蛮犯犍为境,宪将合兵讨之。仲鸿请行。诘其衅端,以州负马直也,乃使人谕蛮曰:“归俘则还马直,不然大兵至矣。蛮听命,仲鸿受其降而归。知中江县,总领杨辅置幕下。时关外营田凡万四千顷,亩仅输七升。仲鸿建议,请以兵之当汰者授之田,存赤籍,迟以数年,汰者众,耕者多,则横敛一切之赋可次第以减。辅然之。赵汝愚在枢密,谓仲鸿直谅多闻,访以蜀中利病。光宗以疾久不朝重华宫,仲鸿遗汝愚书,曰:“大臣事君之道,苟利社稷,死生以之。既不死,曷不去?汝愚既拜右丞相,以仲鸿久游其门,辟嫌不用。初,汝愚之定策也,知阁 韩侂冑颇有劳,望节钺 汝愚不与。

侂冑方居中用事,恚甚。汝愚迹已危。汝愚以淮东、西总赋积弊,奏遣仲鸿核实。仲鸿曰:“丞相之势 已孤,不忧此而顾忧彼耶?”改监登闻鼓院以行。监察御史胡纮希侂胄意,诬汝愚久蓄邪心,谓朝士中有推其宗派,指仲鸿也。初欲直书仲鸿名同台张孝伯见之曰书其名则窜矣凡阿附宰相本冀官爵此人沉埋六院且二年心迹可察卒不书其名吴曦叛,宣抚司幕官薛绂访仲鸿于果山,仲鸿对之泣,指案上一编书示绂曰:“开禧丁卯正月游某死。谓家人曰:“曦逼吾死,即填其日。宣抚使程松巳大弃其师遁。松至,仲鸿谓绂 :“宣威[]肯留,则吾以积奉二万缗犒兵,护宣威之成都。松不顾而去。未几,曦诛。乞休致。卒,年七十八。

[]宣威:指程松。

(选自《宋史游仲鸿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初/欲直书仲鸿名/同台张孝伯见之曰/书其名则窜矣/凡阿附宰相本冀/官爵此人/沉埋六院且二年/心迹可察/卒不书其名/

B. 初/欲直书仲鸿名/同台张孝伯见之曰/书其名则窜矣/凡阿附宰相本冀/官爵此人/沉埋六院且二年心迹/可察/卒不书其名/

C. 初/欲直书仲鸿名/同台张孝伯见之曰/书其名则窜矣/凡阿附宰相/本冀官爵/此人沉埋六院且二年心迹/可察/卒不书其名/

D. 初/欲直书仲鸿名/同台张孝伯见之曰/书其名则窜矣/凡阿附宰相/本冀官爵/此人沉埋六院且二年/心迹可察/卒不书其名/

2)下列对文中加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檄:古代官方用以征召、晓谕、声讨的文书。文中指的是用檄文征召。

B.辟嫌:指官场回避。在不同朝代内容也有所不同,有地区回避、亲属回避、科场回避等。

C.节钺:符节和斧钺。古代将节钺授予将帅,作为加重权力的标志。

D.登闻鼓:为畅通言路,古代统治者在朝堂外悬鼓,专供官员击鼓上闻,到朝堂陈述谏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游仲鸿被人赏识,获得信任。他考中进士,开始做官,李昌图征召他任职,认为他是个人才,并推 荐给朝廷。赵汝愚赞赏他,后来还向他咨询政事。

B.游仲鸿恪尽职守,富有才智。董蛮进扰犍为,他请求前往,使董蛮投降;他在杨辅手下任职,就营 田问题向杨辅提出合理的建议,得到杨辅认同。

C.游仲鸿担忧别人,遭到打压。他与赵汝愚长期交往,在赵汝愚危急之时予以提醒;赵汝愚曾经得罪 韩侂胄,韩侂胄仗势打击报复,说赵汝愚和游仲鸿搞宗派。

D.游仲鸿忠于朝廷,痛恨叛贼。吴曦反叛,他对前来拜访他的薛绂以及家人表示要誓死效忠朝廷,并 对薛绂说,如果程松留下抗击叛贼,他要用积蓄犒赏士兵。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诘其衅端,以州负马直也,乃使人谕蛮曰:归俘则还马直,不然大兵至矣。

大臣事君之道,苟利社稷,死生以之。既不死,曷不去?

【答案】 1D

2D

3C

4询问引起争端的缘由,是州里拖欠买马的钱,于是派人告诉董蛮说:放回俘虏就偿还买马的钱, 不然大军就来了。

大臣侍奉君主的原则(就是),如果有利于国家,生死随它。既然不能死,为什么不辞官?

【解析】【分析】(1是希望的意思,宾语为官爵官爵后要断开,排除A项、B项。可察的主语为心迹,结合句意内容分析,排除C项。句意:开始想直接写游仲鸿的名宇,同台张孝伯见了说:写了他的名字就要贬官。凡是阿附宰相的,本来是希望求官爵,这个人埋没六院将近两年,心迹可见。最终没有写他的名字。故选D

2D项,专供官员击鼓上闻错误。古代统治者在朝堂外悬鼓,让官民击鼓上闻,以陈述冤屈,或者陈述谏议,称为登闻鼓。故选D

3C项,韩侂胄仗势打击报复,说赵汝愚和游仲鸿搞宗派错,结合文本内容监察御史胡纮希侂胄意,诬汝愚久蓄邪心,谓朝士中有推其宗派,指仲鸿也分析可知,说汝愚与游仲鸿搞宗派的是胡纮。故选C

4)本题①“,询问;,代词,指这件事;,缘由;,连词,因为;,通,价值;,连词,于是;,使动,使……回来;,到。②“,侍奉;,助词,的;,原则;,如果;,代词,它;,既然;,通,为什么。

故答案为:⑴D⑵D⑶C

⑷①询问引起争端的缘由,是州里拖欠买马的钱,于是派人告诉董蛮说:放回俘虏就偿还买马的钱, 不然大军就来了。” ②大臣侍奉君主的原则(就是),如果有利于国家,生死随它。既然不能死,为什么不辞官?

【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是翻译的另一种形式,如果不能翻译则采用文字标志断句和语法断句。一般来说名词代词常作主语或者宾语,因此出现名词或代词就在此前或后断句,还有就是出现的一些虚词,表示语气常 句尾,可在此后断句,如果是发语词,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断句。

2)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重要的文化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3)此题考查综合分析的能力。综合分析题,需要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选项逐一排查,设误常常有时间与发生的事与原文不同,人和事不同,地和事不同,学生在这些方面要注意;在选项中也可考查某些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参考译文】

    游仲鸿宇子正,果州南充人。淳照二年者中进土。李昌图总领蜀地赋税,(游仲鸿)被征召担任买粮官,(李昌图)认为他的才能杰出,说:我负责粮饷多年,只得到一个人才。李昌图被召入朝廷,首先推荐游仲鸿,提拔为四川制置司干办公事。叙州董蛮侵犯犍为边境,宪司准备联兵讨伐他们,游仲鸿请求前往。询问这件事争端的起因,是因为州里拖欠买马的钱,于是派人告诉董蛮说:放回俘虏就偿还买马的钱,不然大军就来了。蛮人听从命令,游仲鸿接受蛮人投降而返回。担任中江县知县,总领杨辅发文征召安排在幕府下。当时关外营田共有一万四千顷,每亩只收七升粮。游仲鸿建议,请求分田给应当淘汰的士兵,保留兵籍,等几年后,淘汰的多了,耕田的多了,那么强行征收的一切赋税可以依次减少。杨辅赞同他的建议。赵汝愚在枢密院,认为游仲鸿正直诚实见识广,向他询问蜀地的利弊。光宗因病很久没到重华宫上朝,游仲鸿给赵汝愚写信,说:大臣事奉君主的原则,如果有利于国家,生死随它。既然不能死,为什么不辞官?”赵汝愚担任右丞相后,因为游仲鸿长期往来在他的门下,避嫌不使用。当初,赵汝患决定策略时,知阁韩侂胄很有功劳,希望掌管军事,赵汝愚不同意。

    韩侂胄正在朝廷中得势,很生气。赵汝愚已有危险的迹象。赵汝愚因淮东、淮西总领赋税积累很多弊端,上奏派游仲鸿去核实。游仲鸿说:丞相的势力已经孤单,不担忧这个方面却反而担忧那个方面吗?改为监登闻鼓院处罚。监察御史胡纮迎合韩侂胄的意思,诬陷赵汝愚藏邪心,说朝官中有人推知他的宗派,是游仲鸿。开始想直接写游仲鸿的名宇,同台张孝伯见了说:写了他的名字就要贬官。凡是阿附宰相的,本来是希望求官爵,这个人埋没六院将近两年,心迹可见。最终没有写他的名字。吴曦反叛,宣抚司幕官薛绂到采山拜访游仲鸿,游仲鸿对他哭泣,指着案桌上一部书给薛绂看并说:开禧丁卯正月游某死去。对家人说:吴曦逼我死,就填那天的日子。宣抚使程松已经差不多全部抛弃他的军队逃跑。程松到了果州,游仲鸿对薛紱说:宣威肯留下来,那么我用积蓄的二万缗钱犒赏士兵,护送宣威到成都。程松不理会而离去。不久,吴曦被杀。请求退休去世,年七十八岁。

5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学而》

    材料二: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

    材料三: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

1出则弟句中的意思是________则以学文中的指的是________

2)请从材料二、三中任选一则,谈淡你对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答案】 1)顺从和敬爱兄长;《诗》《书》《礼》《乐》等传统文化经典(能答出文化经典即可)

2)示例: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以成就自己的仁德;宁愿抛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正义。杀身成仁,这是儒学所主张的基本道德准则,对后世产生了深刻影响。自古以来,它就激励着如谭嗣同、瞿秋白等一大批仁人志士为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解析】【分析】(1,结合语境出外要敬爱师长分析,的古字。弟弟尊敬顺从兄长。,结合就用来学习文化知识分析,译为《诗》《书》《礼》《乐》等传统文化经典。

2)结合材料二内容分析,是做人的最高原则。虽然生命对每个人来讲都是十分宝贵的,但还有比生命更可宝贵的,那就是杀身成仁,就是要人们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的品德。自古至今,它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为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结合材料三内容分析,称之为仁的人,一定是自己要站稳,也要让别人站稳,自己要腾达,也要让别人腾达。只有从自己身边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乐于助人,这才是可能通往仁的路。譬的意思为比喻,打比方。对后世的影响可以结合一些仁人志士的事迹来写。

故答案为:顺从和敬爱兄长  《诗》《书》《礼》《乐》等传统文化经典(能答出文化经典即可)

示例: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以成就自己的仁德;宁愿抛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正义。杀身成仁,这是儒学所主张的基本道德准则,对后世产生了深刻影响。自古以来,它就激励着如谭嗣同、瞿秋白等一大批仁人志士为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能力。把握文章内容,一定要通读全文,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和主题,在此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回归文章,找到相应的答题区域,仔细阅读,根据题目要求提取相关的内容答题。

2)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这需要整体理解原文内容,仔细对照作答。理解文章内容,要把握时间、人物、事件以及文中人物的观点态度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

【参考译文】

    孔子说:小孩子在父母跟前要孝顺,出外要敬爱师长,说话要谨慎,言而有信,和所有人都友爱相处,亲近那些具有仁爱之心的人。做到这些以后,如果还有剩余的精力,就用来学习文化知识。

    孔子说:志士仁人决不为了自己的享受做出损害仁义的事情,而是宁可牺牲自己也也要恪守仁义的原则

    孔子说:仁德的人,自己想站得住首先使别人也能站得住,自己做到通达事理首先要使别人也通达事理。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6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请,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比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责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庄子》)

1    孔子和庄子都是追求快乐的人,他们所追求的快乐有什么不同?

2)在孔子和庄子的两种不同快乐方式中,你更倾向于哪一种?请联系你的人生态度简要说一说。

【答案】 1)孔子:坚守仁义,安贫乐道。庄子:保全生命,享受自由。

2)【示例1】更倾向于孔子式的快乐。真正的快乐并不在于富贵而在于内心是否充实。孔子心怀仁义,安贫乐道,这是一种无法用金钱获取的快乐,重义轻利;而庄子追求的快乐只是一己避世隐居独善其身的快乐,缺少社会的责任感,所以我不赞同。

【示例2】更倾向于庄子式的快乐。生命与自由是人生快乐的源泉,庄子鄙弃名利富贵,因为在他看来,珍爱生命,享受生命赋予的自由才是真正的快乐,他是真正懂得生活的人;孔子追求的快乐只是道不行于世后一种无奈的自我安慰、自命清高,所以我不赞同。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中语句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意思是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由此可以看出孔子是坚守仁义,安贫乐道。根据材料二中句子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以及庄子拒绝出仕的邀请可以看出庄子注重保全生命,享受自由。

2)先明确观点,是倾向于孔子式的快乐,还是倾向于庄子式的快乐,然后再具体阐述自己的看法。从材料一中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可知,孔子式的快乐,在于内心是否充实,从材料二中庄子面对邀请的态度以及最后一句吾将曳尾于涂中可知,庄子鄙弃名利富贵,享受生命赋予的自由才是真正的快乐。明确了这些,自圆其说即可。

故答案为:孔子:坚守仁义,安贫乐道。庄子:保全生命,享受自由。

【示例1】更倾向于孔子式的快乐。真正的快乐并不在于富贵而在于内心是否充实。孔子心怀仁义,安贫乐道,这是一种无法用金钱获取的快乐,重义轻利;而庄子追求的快乐只是一己避世隐居独善其身的快乐,缺少社会的责任感,所以我不赞同。

【示例2】更倾向于庄子式的快乐。生命与自由是人生快乐的源泉,庄子鄙弃名利富贵,因为在他看来,珍爱生命,享受生命赋予的自由才是真正的快乐,他是真正懂得生活的人;孔子追求的快乐只是道不行于世后一种无奈的自我安慰、自命清高,所以我不赞同。

【点评】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时要理解孔子和庄子说的内容。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起胳膊垫着当枕头,乐趣就在其中了。用不义手段得到的富与贵,对于我,如同天上的浮云。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意思是请回吧!我要在烂泥里摇尾巴。庄子表达自己与其位列卿相,受爵禄、刑罚的管束,不如隐居而安于贫贱保全生命。 由此可总结出答案。

本题是开放性试题,可以任选一种生活方式进行论述。赞成孔子的坚守仁义,安贫乐道的快乐方式,要指出庄子缺少社会责任感的生活方式的不足;赞成庄子保全生命,享受自由的生活方式,要指出孔子自我安慰、自命清高的生活方式的不足。

【参考译文】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庄子在濮水钓鱼,楚王派两位大夫前往表达心意,(请他做官),(他们对庄子)说:希望能用全境(的政务)来劳烦您.庄子拿着鱼竿不回头看(他们),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的时候已经有三千岁了,国王用锦缎将它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庙的堂上.这只神龟,(它是)宁愿死去为了留下骨骸而显示尊贵呢?还是宁愿活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行呢?两个大夫说: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  庄子说:请回吧!我要在烂泥里摇尾巴。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朱胜非,字藏一,蔡州人。崇宁二年,上舍登第。靖康元年,权应天府。逾年,诣济州谓康王言,南京为艺祖兴王之地,请幸之以图大计。王即位南京。建炎改元,试中书舍人兼权直学士院。时方草创,胜非上疏言仁义者,天下之大柄,中国持之,则外夷服而诸夏尊。苟失其柄,则不免四夷交侵之患。国家与契丹结好,百有馀年,一旦乘其乱弱,远交金人为夹攻计,是中国失其柄,而外侮所由招也。陛下即位宜壹明正始之道思其合于仁义者行之不合者置之则可以攘却四夷绍复大业矣上嘉之。总制使钱盖进职,胜非言盖为陕西制置使弃师误国,封还贴黄,盖遂罢。谏官卫肤敏坐论元祐太后兄子徙官,胜非言以外戚故去谏臣,非所以示天下。三年,上自镇江南幸,留胜非经理。未几,命为控扼使,已而拜宣奉大夫、尚书右仆射兼御营使。故事,命相进三官,胜非特迁五官。会王渊签书枢密院事兼御营司都统制,内侍复用事恣横,诸将不悦。于是苗傅、刘正彦与其徒王钧甫、王世修谋,诬渊结宦官谋反。正彦手斩渊,分捕中官,皆杀之,拥兵至行宫门外。胜非趋楼上,诘专杀之由。上亲御楼抚谕,傅、正彦语颇不逊,胜非乃从皇太后出谕旨。傅等请高宗避位,于是太后垂帘,高宗退居显忠寺,号睿圣宫。傅、正彦乞改年号及移跸建康,胜非以白太后,因议恐尽废其请,则仓卒变生,乃改元明受。四月朔,胜非率百官诣睿圣宫,亲掖上乘马还宫。苗傅请以王世修为参议,胜非曰世修已为从官,岂可复从军”? 上既复辟,胜非曰:"臣昔遇变,义当即死,偷生至此,欲图今日之事耳。"乃乞罢政。上问谁可代者,胜非曰吕颐浩、张浚。问孰优,曰颐浩练事而暴,浚喜事而疏。上曰浚太年少。胜非曰臣向被召,军旅钱谷悉付浚,此举浚实主之 御史中丞张守论胜非不能预防,致贼猖獗,宜罢。不报。授观文殿大学士,寻除江西安抚大使兼知江州。绍兴元年,马进陷江州,侍御史沈与求论九江之陷,由胜非赴镇太缓。降授中大夫,分司南京。五年,应诏言战守四事,起知湖州,引疾归。桧得政,胜非与秦桧有隙,废居八年,卒,谥忠靖。

(节选自《宋史 朱胜非》)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陛下即位/宜壹明正始之道/思其合于仁义者/行之/不合者/置之/则可以攘却四夷/绍复大业矣/上嘉之/

B.陛下即位/宜壹明正始之道/思其合于仁义者/行之/不合者/置之/则可以攘却四夷绍/复大业矣/上嘉之/

C.陛下即位/宜壹明正始之道/思其合于仁义者行之/不合者置之/则可以攘却四夷/绍复大业矣/上嘉之/

D.陛下即位/宜壹明正始之道/思其合于仁义者行之/不合者置之/则可以攘却四夷绍/复大业矣/上嘉之/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登第,也称登科,指科举时代应考人被录取。第,指科举考试录取列榜的甲次第。

B.故事,指先例、惯例。管理者处理行政事务时,除以法律法规外,还按照一定的先例、惯例行事。

C.移跸,移驾的意思。跸 ,古代帝王出行时清道,禁止行人来往。驻跸,指帝王出行途中停留暂住。

D.改元,指封建时期皇帝在位期间改换年号, 同一皇帝在位时一般不止一个年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胜非多次上疏,直言劝谏。代理应天府时,请求康王到南京图大计;建炎改元时,胜非上疏请求施仁义,以避免四夷交侵的祸患,得到赵构称赞。

B.胜非忠于朝廷,维护大局。当正彦等人杀害王渊,并带兵到行宫门外时,胜非斥问他们;当苗傅、正彦提出改号等要求,胜非建议太后部分采纳,以防生变。

C.胜非仕途不顺,屡遭排斥。御史中丞张守指责他不能预防致使盗贼猖獗,应该被罢免,但胜非没有上报;因马进攻陷江州,胜非降为中大夫。

D.胜非为人正直、不畏权贵。总制使钱盖升职时,胜非指责他弃师误国,致使钱盖被罢职;秦桧执政时,因为与秦桧有过节,他不仕闲居八年。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谏官卫肤敏坐论元祐太后兄子徙官,胜非言以外戚故去谏臣,非所以示天下。

四月朔,胜非率百官诣睿圣宫,亲掖上乘马还宫。

【答案】 1C

2A

3C

4谏官卫肤敏因为指责元太后兄弟的儿子而被改职,胜非认为因为外戚的缘故逐去谏臣,不是用来昭示天下的正道方法。

四月初一,胜非率领百官到睿圣宫,亲自扶皇上上马还宫。

【解析】【分析】(1)本句找出句中名词代词陛下”“”“正始之道”“四夷”“大业”“,虚词”“”“”“”“”“”“AB项,思其合于仁义者行之的主语,不合者置之的主语,所以不能分开,排除AB两项;D项,大业绍复的宾语,绍复大业继承复兴大业的意思,中间不能分开,排除D。再结合本句意思:陛下即位,应当申明正始之道,选择其中合于仁义的予以施行,不合于仁义的予以放弃,就可以抵却四夷,绍复大业。皇上赞许他。句子可以断开为:陛下即位/宜壹明正始之道/思其合于仁义者行之/不合者置之/则可以攘却四夷/绍复大业矣/上嘉之/故选C

2A项,第,指科举考试录取列榜的甲次第说法错误,指科举考试录取列榜的甲乙次第。故选A

3C项,胜非没有上报说法错误,原文是御史中丞张守论胜非不能预防,致贼猖獗,宜罢。不报,意思是御史中丞张守指责胜非不能预防变乱,致使贼臣猖獗,应当罢免。皇上不答复,应该是皇上不答复,不是选项所说胜非没有上报。故选C

4,因为;兄子,兄弟的儿子;徙官,被改职;,因为;,缘故;,逐去,驱逐;所以,用来……“非所以示天下,判断句,不是用来昭示天下的正道方法。中的,农历每月初一;,到;,亲自;,用手搀扶别人,扶。

故答案为:⑴C⑵A⑶C

⑷①谏官卫肤敏因为指责元太后兄弟的儿子而被改职,胜非认为因为外戚的缘故逐去谏臣,不是用来昭示天下的正道方法。四月初一,胜非率领百官到睿圣宫,亲自扶皇上上马还宫。

【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常见的句首句尾语气词、句式、修辞、意思进行断句。本题可以根据句中动词、虚词、句子结构,抓住关键词,然后根据语意进行断句。

2)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

3)本题考查把握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此类题目要梳理原文内容,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把各个选项与原文内容进行细致比对,逐个排除。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句翻译首先要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重点字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语法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参考译文】

    朱胜非字藏一,蔡州人。崇宁二年(1103),考中进士。靖康元年(1126),任东道副总管,代理应天府。过了一年,到济州对康王说,南京是艺祖(艺祖,指有才艺文德的祖先;太祖或高祖的通称。)中兴王业之地,请求到南京以图大计。康王在南京即皇帝位。建炎改元时,胜非试任中书舍人兼代理直学士院。当时正草创大业,他上疏说:仁义是天下的大权柄,中国持有它,则外国宾服而诸夏尊贵;如果失掉它,就免不了四夷交侵之患。国家与契丹结盟,有一百多年,一旦趁其乱弱,远交金人为夹攻之计,这是中国失去权柄,而外侮之所以招来的原因。陛下即位,应当申明正始之道,选择其中合于仁义的予以施行,不合于仁义的予以放弃,就可以抵却四夷,绍复大业。皇上赞许他。总制使钱盖升职,胜非认为钱盖任陕西制置使时弃师误国,封还升迁书,钱盖于是被罢免。谏官卫肤敏因为指责元太后兄弟的儿子而被改职,胜非认为因为外戚的缘故逐去谏臣,不是用来昭示天下的正道方法。三年,皇上从镇江到南方,留下胜非经营镇江,不久,任命他为控扼使,后来授任宣奉大夫、尚书右仆射兼御营使。按照旧制,任命宰相要晋升三个官职,胜非却晋升了五个官职。正好王渊签书枢密院事兼御营司都统制,内侍又办事专横,诸将不高兴。于是苗傅、刘正彦与其同党王钧甫、王世修谋划,诬陷王渊勾结宦官谋反。刘正彦亲手杀了王渊,分兵捕捉宦官,都杀掉了,拥兵到行宫门外。胜非急忙上楼,斥问他专杀的理由。皇上亲自到御楼安抚,苗傅、刘正彦言语非常不恭敬,胜非于是跟着皇太后出宫谕旨。苗傅等人请高宗避位,于是太后垂帘,高宗退居显忠寺,号称睿圣宫。苗傅、刘正彦请求改年号及迁都到建康,胜非告诉太后,于是商议如果全不听他们的请求,恐怕很快有变乱,于是改年号为明受。四月初一,胜非率领百官到睿圣宫,亲自扶皇上上马还宫。苗傅请求任命王世修为参议,胜非说:世修已任朝官,怎能又从军?皇上复位后,胜非说:以前遭遇变故,我应当殉义而死,偷生到现在,正是图谋今日之事而已。于是请求罢相。皇上问他谁可替代,胜非说:吕颐浩、张浚。皇上问谁最优。胜非说:颐浩办事干练而残暴,张浚办事完满而清疏。皇上说:张浚太年轻。胜非说:我以前被召回时,军队钱粮都交给张浚,这件事实际上是张浚主持的。御史中丞张守指责胜非不能预防变乱,致使贼臣猖獗,应当罢免。皇上不答复。授任胜非为观文殿大学士,不久授任江西安抚大使兼知江州。绍兴元年(1131),马进攻陷江州,侍御史沈与求指责九江之陷,是由于胜非赴任太慢的缘故。贬任他为中大夫,分司南京,住在江州。五年,应诏上言战守四事,被起用为知湖州,托病辞官还家。胜非与秦桧有过节,秦桧执政,胜非闲居八年,去世,谥号为忠靖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

恤民亭记

(明)杨守陈

    输林院之堂之西南隅有亭焉,益前入所建以备游燕之娱者。近岁院政久敞,垣宇多隳。余既视篆 稍稍缮茸,惟亭尚完,未之及也。俄而吴民之输廪米者麇至,余为之虑之。盖恒岁输者,奴侩胥隶率附势而邀其贿,以米昼暴之衢途,为舆马所践,或雨潦漂之;夕敛之门庑,复为奴隶所窃无算,朝夕忧劳,累月不克入廪。其苦甚矣,而莫之恤也。于是余揭榜禁奴侩胥隶严甚,莫敢犯。暴米于亭前之小庭与院后之大庭,夕覆以苇席而不敛,晨卷席而又暴之,栖民于庭后之斋庑,闬闳深严,舆马、奴隶莫敢至。又幸无雨潦,不逾月而廪完,民苦乃小纾焉。

    嗟乎!民之苦不可胜道也。余家本农,备谙民苦,姑举其田赋一事略言之。搀青刈禾,未及一饱,而催租之吏已至。叫嚣隳突,摧窗败扉,为之献酒肴,奉钱帛,获少宽假。后至者益悍,遂詈棰执缚以见官。官又棰之流血,或见骨,必罄赀破产以输之。岁凶则虽鬻子女,犹不能给。其纳税之苦若是。若夫输税于京者,则买舟越江淮、逾河泗以抵潞,远数千里,帆风雨统,月星晨夕不得宁。闸阻滩胶,进寸退尺,势豪者又鞭挞驱逐而先之。或被盗劫其赀,或罹风恶水险,而臭厥载,计虽破家莫能偿,徒号啼于川澨,甚或遂葬之鱼腹。其水漕之苦若是。及川路既穷,又赁自郊而奔城,丑兴亥息,驰数百里,枕土饭沙,冒尘坌风雨,面黧骨柴,虽故旧莫能识。或为盗所劫,或驴仆车翻,委米于泥涂不可拾。其陆挽之苦若是。幸而入城,宜可庆矣,而输廪之苦,又有如前之所云者。

    鸣呼!天树君而建官,惟以为民也。今官荷君恩幸,不与民偕苦,而坐享饱暖之乐。其所饱粒米莫非民之膏脂也胡不少怜其民而稍恤之且纵侩胥隶隶椎剥之何其忍耶民易虐天难欺吾未知其终免否也。鸣呼!民乎民乎,可无恤乎?官乎官乎,可自娱乎?余欲以前所虑而行者为常法也,故名亭曰恤民,而为记以自省,且以告后之人。

(选自黄宗羲《明文海》,有删节)

[]①杨守陈(1425-1489),字维新,宁波府鄞县人。明景泰二年(1451)进士,官至吏部右侍郎。视篆;掌印视事。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为之                虑:考虑。

B.累月不入廪                克:能够。

C.或被盗劫其                货:通,钱财。

D.且纵奴胥隶椎剥                椎剥:残酷搜刮。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盖前人所建以备游燕之娱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

B.夕覆苇席而不敛                十五城请易璧

C.天树君建官                缇骑按剑

D.以告后之人                何谓阁子也

3)作者为何将亭子取名为恤民亭?请简要分析。

4)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其所饱粒米莫非民之膏脂也胡不少怜其民而稍恤之且纵奴侩胥隶椎剥之何其忍耶民易虐天难欺吾未知其终免否也。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余家本农,备谛民苦,姑举其田赋一事略言之。

或为盗所劫,或驴仆车翻,委米于泥涂不可拾。

【答案】 1A

2B

3百姓纳税、漕运、陆挽所遭受的艰难深深触动了作者。官吏坐享饱暖之乐,又纵容差役盘剥百姓,取名恤民亭意在呼吁施政官员要体恤百姓的疾苦。既用来自我反思,也是为了告诫后人。

4)其所饱粒米/莫非民之膏脂也/胡不少怜其民而稍恤之/且纵奴侩胥隶椎剥之/何其忍耶/民易虐/天难欺/吾未知其终免否也。

5我家本是农人,完全了解百姓的艰辛,姑且举他们缴纳田赋这件事大致说说。有时被盗贼劫掠,有时驴跌倒车倒翻,米丢弃在泥泞的道路上无法收拾。

【解析】【分析】(1A项,余为之虑之,意思是我为他们深感忧虑。虑:忧虑,担心。故选A

2A项,代词,……的地方/定语后置标志;B项,介词,用、拿;C项,连词,表并列/连词,表修饰;D项,并且/那么。故选B

3)题目是,作者为何将亭子取名为恤民亭?请简要分析。理解的关键点是恤民,找出体恤百姓的理由即可。结合搀青刈禾,未及一饱,而催租之吏已至……其纳税之苦若是。若夫输税于京者,则买舟越江淮、逾河泗以抵潞……其水漕之苦若是。及川路既穷,又赁自郊而奔城……其陆挽之苦若是,可概括出百姓纳税、漕运、陆挽所遭受的艰难深深触动了作者。结合今官荷君恩幸,不与民偕苦,而坐享饱暖之乐……吾未知其终免否也可概括出官吏坐享饱暖之乐,又纵容差役盘剥百姓,取名恤民亭意在呼吁施政官员要体恤百姓的疾苦。结合余欲以前所虑而行者为常法也,故名亭曰恤民,而为记以自省,且以告后之人,可概括出既用来自我反思,也是为了告诫后人

4)句子大意是:他们所饱食的每一粒米,全是民脂民膏,为什么还不稍稍怜悯他们的子民并且体恤他们呢?还放纵小吏和差役残酷搜刮百姓,怎会那样忍心呢?百姓容易欺虐,但上天不可欺瞒,我不知道他们最终是否能免除(责罚)。其中,其所饱粒米是句子主语,莫非民之膏脂也是句子谓语,可在主语后作停顿,在字后断开;字一般用于句子开头,其前断开;纵奴侩胥隶椎剥之主谓宾都全,后面断开;何其……句式整齐,后面断开;民易虐”“天难欺结构一致,中间断开。

5)本题关键词有:余,我;备,完全,表程度深;谙,熟悉,了解;姑,姑且。……所,被动句式;仆,跌倒;委,丢弃;涂,通,道路。

故答案为:⑴A⑵B

⑶①百姓纳税、漕运、陆挽所遭受的艰难深深触动了作者。官吏坐享饱暖之乐,又纵容差役盘剥百姓,取名恤民亭意在呼吁施政官员要体恤百姓的疾苦。既用来自我反思,也是为了告诫后人。

其所饱粒米/莫非民之膏脂也/胡不少怜其民而稍恤之/且纵奴侩胥隶椎剥之/何其忍耶/民易虐/天难欺/吾未知其终免否也。

⑸①我家本是农人,完全了解百姓的艰辛,姑且举他们缴纳田赋这件事大致说说。有时被盗贼劫掠,有时驴跌倒车倒翻,米丢弃在泥泞的道路上无法收拾。

【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2)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与辨析能力。这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注重识记,积累,掌握文言18个虚词的常规用法;当然也可以借助语境或利用教材所学作迁移联想等来推断词义。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4)此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

5)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参考译文】

    翰林院前室的西南角有一座亭子,大概是前人建造了用来娱乐的场所。近年来翰林院政务已荒废许久,房屋、围墙多有毁坏。自从我掌印视事以来,稍做修补、整治,只是亭子尚完好,还没来得及修它。不久输送粮米的吴地百姓成群而来,我为他们深感忧虑。每年运送粮米到指定地点贡赋的百姓,官府中的小吏和差役都阿附权势向他们谋取财物,他们白天把米暴露在大路上,有时被车马践踏,有时被雨水漂洗;傍晚把谷物收到与门屋相连接的廊屋,又被官府中的小吏和差役盗取很多,早晚忧虑劳苦,很长一段时间还不能将粮米入仓。百姓实在是太辛苦了,却没人能体恤他们。于是我发榜严厉禁止小吏和差役等索贿,没有谁敢再犯。又让百姓在亭子前的小庭和翰林院后的大庭晒米,傍晚用苇草做的席子覆盖不收,早上老起席子接着曝晒,让百姓在庭后两侧的屋子里休息,里巷深邃严密,小吏和差役也没人敢靠近。幸好又没有大雨积水,不超过一个月就储积完毕了,老百姓的艰辛才稍稍缓解。

    唉!百姓的辛苦说都说不完。我家本是农人,完全了解百姓的艰辛,姑且举他们缴纳田赋这件事大致说说。粮食尚未成熟就收割了,百姓自己还来不及饱吃一顿,然而催租的官吏就已经来了。他们叫嚣横行,摧毁门窗,百姓为他们献上酒菜,奉上钱财,稍获宽限。后面来的催租之人就更加凶悍,于是百姓被辱骂、捶打、捆绑着去见官。官吏又把他们捶打至流血,有的甚至打到骨头都露出,最终一定是耗尽储蓄来完成田赋。遇到荒年即便是卖了子女,仍不能供给充足。百姓纳税的苦楚就如此。至于纳税到京师的人,就要买船渡过江淮,越过河泗到达潞河,千里迢迢,风吹雨打,月星晨夕不得安宁。加之闸门阻碍滩涂泥泞,进寸退尺,势豪者又鞭挞驱逐他们赶在前面。有的被盗贼劫去财物,有的遭遇狂风大浪,若所载粮米腐败,估计即使耗尽家产也无力偿还了,只能在江边啼号,或者就葬身于江鱼之腹了。漕运之苦便如此。等到水路走尽,又当雇工从郊野奔向城里,起早贪黑,奔驰数百公里,枕土而眠、拌沙而食,冒着尘埃风雨,脸色乌黑、骨瘦如柴,即便是老朋友也认不得。有时被盗贼劫掠,有时驴跌倒车倒翻,米丢弃在路上无法收拾。百姓用车运送谷物的艰苦便如此。侥幸得以入城,本可以庆幸了,然而输送粮米之苦,又如同前面所说的。

    唉!老天树立君主并且任命官员,只是为了百姓。而今官吏受君主恩宠,还不与民同甘苦,只是坐享饱暖之乐。他们所饱食的每一粒米,全是民脂民膏,为什么还不稍稍怜悯他们的子民并且体恤他们呢?还放纵小吏和差役残酷搜刮百姓,怎会那样忍心呢?百姓容易欺虐,但上天不可欺瞒,我不知道他们最终是否能免除(责罚)。唉!百姓啊百姓,能不体恤吗?官吏啊官吏,能独自享乐吗?我想把前面忧虑的这些情况和自己做的事情变成固定的制度,所以把亭子取名为恤民亭,为它写记用以自省,并且也想告诚后来的人。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娱》序

()陈继儒

    往丁卯前,珰纲告密,余谓董思翁云:吾与公此时不愿为文昌,但愿为天聋、地哑,庶几免于今之世矣。

    郑超宗闻而笑曰:闭门谢客,但以文自娱,庸何伤?近年缘读礼之暇,搜讨时贤杂作小品而题评之,皆芽甲一新,精彩八面,而法外法,味外味,韵外韵,丽典新声,络绎奔会,似亦隆、万以来,气倏秀擢之一会也。

    “往弇州公代兴,雷轰霆鞠,后生辈重趼而从者,几类西昆之宗李义山,江右之宗黄鲁直。楚之袁氏思出而变之,欲以汉帜易赵帜,而人不尽服也。然新陈代变,作者或孤出,或四起,神鹰掣鞲而擘九霄,天马脱辔而驰万里,即使弇州公见之,亦将感得气之先,发起予之叹。白乐天有云:天下无正声,悦耳即为娱。岂是之谓耶?”

    超宗曰:吾侪草士,岂敢洋洋浮浮,批判先觉?但古豪俊必有寄,如皇甫淫杜预癖柱下之五氏言毗耶之四十九年法即至人累世宿劫不態断文字缘而况吾辈乎?尝反复诸贤文,一读之躅愁,再读之释涕,三读之不觉呻吟疾痛之去体也,其庶几大祥之援琴乎哉?”

    余曰:宁唯是。开元中,将军裴旻居丧,诣吴道子请画鬼神于东都天宫壁,以资冥福。答曰:将军试为我缠结舞剑一曲,庶因猛厉以通幽冥。旻唯唯,脱去繚服,装束走马,左旋右转,挥剑入云,商数十丈,若电光下射,是引子执承之,剑透室而人。观者数千人,无不惊。道于行送援毫图壁,飒然风起,为天下之壮观。

    郑超宗磊落侠丈夫,文章高迈,名流见之辟易,出其精鉴,选为《文娱》,斯亦吴道子东都之画壁耳。若康乐娱于清宴,玄晖娱于澄江,未足比于《文娱》之壮观也。

    眉道人陈继儒书于砚庐中。

选自《晚香堂小品》)

【注释】珰:本为妇女耳上饰物,在这里代指宦官。弇州公:明代文学家王世贞。鞲:gōu,革制套袖,打猎时用以停立猎鹰。毗耶:即毗耶娑,印度古代传说中的圣人。相传他把《吠陀》整理成现有形式。

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年缘读礼之         暇:空闲

B.草士               侪:一起

C.一读之             蠲:除去

D.名流见之辟易           辟易:惊退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郑超宗闻笑曰        与赢不助五国也

B.汉帜易赵帜        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C.数千人            项庄拔剑舞

D.玄晖娱澄江          乃设九宾礼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世贞主持文坛,许多后学都向他学习,尽管公安三袁想要扭转这种风气,但是当时的人还是信奉王世贞。

B.郑超宗认为自古以来的才智杰出之士都能沉浸于某一领域并有所成就,并且历经劫难也不会断绝文字之缘。

C.文中写裴曼舞剑、吴道子作画一段,气韵生动,如在目前,其中讲到裴曼剑法神妙无比,能够一剑刺穿墙壁。

D.本文以对话展开,阐发了作者对文坛新陈代变规律的认同,并肯定了作为精选结集的《文娱》的价值。

4)用“/”给文中划线的部分断句。

如皇甫淫杜预癖柱下之五千言毗耶之四十九年法即至人累世宿劫不能断文字缘而况吾辈乎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吾与公此时不愿为文昌,但愿为天聋、地哑,庶几免于今之世矣。

道子于是援毫图壁,飒然风起,为天下之壮观。

【答案】 1B

2D

3C

4)如皇甫淫/杜预癖/柱下之五千言/毗耶之四十九年法/即至人累世宿劫/不能断文字缘/而况吾辈乎

5我和您在这种情势下不求做朝中显达的文官,只愿当个不问世事的聋哑人,或许还能逃避当世的灾祸。

吴道子在这时提笔在墙上做画,飒飒有风声,(他的画作)成为天下的奇观。

【解析】【分析】(1A项,近年缘读礼之暇翻译为:借助于研读《礼记》的空闲。,空闲。B项,吾侪草士翻译为:我们这些草根士人。,辈。C项,一读之蠲愁翻译为:读一遍可以消解愁绪。,除去。D项,名流见之辟易翻译为:社会名流见了他会避让。辟易,惊退。故选B

2A项,郑超宗闻而笑曰翻译为:郑超宗听了笑道。,为连词,表承接。与赢而不助五国也翻译为:结交嬴政却不帮助五国啊。,为连词,表转折。       B项,欲以汉帜易赵帜翻译为:用汉家旗帜改变赵家旗帜。,介词,用。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翻译为:因为一块宝玉的缘故违背强大秦国的友好表示。,连词,因为。        C项,观者数千人翻译为:旁观的人有数千人。,代词,指代人。今者项庄拔剑舞翻译为:现在项庄拔出剑起舞。,代词,用于时间词后,表示……的时候。            D项,玄晖娱于澄江翻译为:谢澄在欣赏澄江美景中得到乐趣。,介词,在。乃设九宾礼于廷翻译为:于是用九宾礼在正殿上接待了(蔺相如),介词,在。故选D

3C项,能够一剑刺穿墙壁是错误的。这里的是指剑鞘。故选C

4)本题中后面是举例子,举了皇甫杜预”“柱下”“毗耶,所以要分别在”“”“前面断开,而毗耶的成就为《佛法》,故在后断开。累世宿劫前省略经历经历不能断至人的两个谓语动词,因此在前断开。为连词,前面要断开。翻译为:例如晋朝皇甫谧沉迷读书,杜预是《左传》癖,老子写《道德经》,昆耶作《佛法》,即使是圣人历经世代交替,也不能了断文字姻缘,何况我们呢?

5)第一句的得分点为:文昌,朝中显达的文官;庶几,或许;,逃避。第二句话的得分点为:于是,在这时;援亳图壁,提笔在墙上做画;飒然,形容风雨声。

故答案为:⑴B⑵D⑶C

如皇甫淫/杜预癖/柱下之五千言/毗耶之四十九年法/即至人累世宿劫/不能断文字缘/而况吾辈乎

⑸①我和您在这种情势下不求做朝中显达的文官,只愿当个不问世事的聋哑人,或许还能逃避当世的灾祸。吴道子在这时提笔在墙上做画,飒飒有风声,(他的画作)成为天下的奇观。

【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2)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与辨析能力。这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注重识记,积累,掌握文言18个虚词的常规用法;当然也可以借助语境或利用教材所学作迁移联想等来推断词义。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4)此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

5)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参考译文】

    先前丁卯年间,阉党告密,我对董其昌说:我和你此时不愿意成为文人,但愿成为沉默的人,这样也许可以免祸于当世了。

    郑超宗听了笑道:关闭家门谢绝访客,只是用读文章写文章来娱乐自己,有什么妨害呢?近年来,借助于研读《礼记》的空闲,搜集当下贤士的杂文小品加以点评,都是充满新意,非常精彩,而法外之法、味外之味、韵外之韵,经典创新,纷纷汇聚,似乎是隆庆、万历以来,文坛气候的一次大的展示。

     “先前王世贞文气纵横,后生们纷纷效法,类似于当时西昆派崇拜李商隐,江东人崇拜黄庭坚。楚地袁氏想改变这种风格,用汉家旗帜改变赵家旗帜,可是人们不能都对他服帖。但是新陈代谢,优秀作者有的孤军杀出,有的蜂拥群起,神鹰挣脱束缚而翱翔云霄,天马行空驰骋万里,即使王世贞见了,也会感叹他们得风气之先,发出振奋自己的感叹。白居易说过天下无正声,悦耳即为娱,难道说得正是这些吗?”

    郑超宗说:我们这些草根士人,哪里敢轻浮地批判先觉??只是古代贤人一定有所寄托,例如晋朝皇甫谧沉迷读书,杜预是《左传》癖,老子写《道德经》,昆耶作《佛法》,即使是圣人,他们历经世代交替,也不能了断文字姻缘,何况我们呢?(我)曾经反复研读诸位贤士的文章,读一遍可以消解愁绪,两遍可以流泪,三遍下来觉得有大病去体的快感,或许接近父母去世两周年的祭礼之日援琴弹奏的感受吧?”

    我说:确实是这样。开元年间,将军裴民旻守孝在家,到吴道子那里请他在东都天官画鬼神,来求助冥福。(吴道子)回答说:将军你为我为我舞剑一曲,希望借助于剑的猛厉来通达幽冥。裴旻答应,脱去丧服,装备好奔马,左旋右转,挥剑入云,高达数十丈,像电光下射,裴旻伸手拿着剑鞘接住(飞下来的)剑,剑透穿进了剑鞘。旁观的人有数千人,没有不震惊的。吴道子于是拿起毛笔在壁上画图,如同大风忽起,成为天下的壮观景致。

    郑超宗是洒脱磊落的侠义丈夫,文章高超豪迈,社会名流见了他会避让,拿出他的精锐眼光,把那些时贤的文章编选为《文娱》,这也是如同吴道子在东都画壁画啊。像谢灵运在清宴中找到欢愉,谢澄在欣赏澄江美景中得到乐趣,都不能足以和《文娱》的壮观相比。

眉道人陈继儒写于砚庐中。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徐邈,东莞姑幕人也。邈姿性端雅,勤行励学,博涉多闻,以慎密自居。少与乡人臧寿齐名下帷读书不游城邑及孝武帝始览典籍招延儒学之士邈既东州儒素太傅谢安举以应选年四十四始补中书舍人在西省侍帝。虽不口传章句,然开释文义,标明指趣,撰正《五经》音训,学者宗之。迁散骑常侍,犹处西省,前后十年,每被顾问,辄有献替,多所匡益,甚见宠待。迁中书侍郎,专掌纶诏,帝甚亲昵之。初,范宁与邈皆为帝所任使,共补朝廷之阙。宁才素高而措心正直,遂为王国宝所谗,出守远郡。邈孤宦易危,而无敢排强族,乃为自安之计。会帝颇疏会稽王道子,邈欲和协之,因从容谏于帝,帝纳焉。邈尝谐东府,遇众宾沉湎,引满喧哗。道子曰:君时有畅不?

    邈对曰:邈陋巷书生,惟以节俭清修为畅耳。道子以邈业尚道素,笑而不以为许也。道子将用为吏部郎,邈以波竞成俗,非己所能节制,苦辞乃止。时皇太子尚幼,帝甚钟心,文武之选皆一时之俊。以邈为前卫率,领本郡大中正,授太子经。帝谓邈曰:虽未救以师礼相待,然不以博士相遇也。邈虽在东宫,犹朝夕入见,参综朝政,修饰文诏,拾遗补阙,劬劳左右。帝嘉其谨密,方之于金、霍(注) 有托重之意,将进显位,未及行而帝暴崩。邈莅官简惠,达于从政,论议精密,当时多谘禀之,触类辩释,问则有对。所注《谷梁传》,见重于时。隆安元年,遭父忧。邈先疾患,因哀毁增笃,不逾年而卒,年五十四,州里伤悼,识者悲之。

    (选自《晋书·徐邈传》)

[]金、霍:指金日䃅、霍光,汉武帝临终时的托孤重臣。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少与乡人臧寿齐名下帷/读书不游城邑/及孝武帝始览典籍/招延儒学之士/邈既东州儒素/太傅谢安举以应选/年四十四始补/中书舍人在西省侍帝

B. 少与乡人臧寿齐名/下帷读书/不游城邑/及孝武帝始览典籍/招延儒学之士/邈既东州儒素/太傅谢安举以应选/年四十四/始补中书舍人/在西省侍帝

C. 少与乡人臧寿齐名下帷/读书不游城邑/及孝武帝始览典籍/招延儒学之士/邈既东州儒素太傅/谢安举以应选/年四十四/始补中书舍人/在西省侍帝

D. 少与乡人臧寿齐名/下帷读书/不游城邑/及孝武帝始览典籍/招延儒学之士/邈既东州儒素太傅/谢安举以应选/年四十四始补/中书舍人在西省侍帝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论语》五部儒家经典的合称。

B.博士,我国古代学官名。古代常指在学术上精通一经或一艺、从事教学的官职。

C.《谷梁传》,儒家经典之一,与《左传》《公羊传》同为解说《春秋》的三传。

D.父忧,古代父亲去世的婉辞。我国古代有为去世的父亲或母亲守丧三年的传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邈学识十分渊博。他解释文义,撰正《五经》音训;注释的《谷梁传》,被当时的人们推重;人们请教他,他有问必答。

B.徐邈敢于向上进言。皇帝与会稽王道子关系紧张,徐邈就此事分别向皇帝和道子进言;道子因徐邈道德纯朴不认为他犯上。

C.徐邈深得皇帝信任。皇帝经常询问他事情,还让他专门掌管诏书;让他给太子讲授经书,后来准备把他提拔到显要的位置。

D.徐邈勤于国家大事。他做官宽大仁惠,通晓政务,在东宫时每天都入见皇帝,参与朝政,润饰诏书,拾遗补阙,辛劳工作。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宁才素高而措心正直,遂为王国宝所谗,出守远郡。

邈先疾患,因哀毁增笃,不逾年而卒,年五十四,州里伤悼,识者悲之。

【答案】 1B

2A

3B

4范宁向来很有才能而且用心正直,便被王国宝说了坏话,出京在边远的郡任郡守。徐邈原先生了病,因为悲伤而病情加重,不到一年就去世了,终年五十四岁,州中乡里人都哀伤,有识之士为他的死而悲戚。

【解析】【分析】(1)本题,少与乡人臧寿齐名下帷读书的意思是少年时和同乡臧寿齐名,闭门读书。句中齐名一个词,所以应在之间断开,排除AC项。邈既东州儒中的儒素就是宿儒是指学问深,修养高的读书人。在句中做宾语,所以应排除D项。故选B

2A项,《论语》错误,应是《春秋》。故选A

3B项,徐邈就此事分别对皇帝与道子进言分析错误。徐邈只对皇帝说了这件事,到道子府中并没有讲这件事情。故选B

4)第一句关键点:向来措心用心……:被动句,。第二句关键点:疾患生了病“”笃:病重识者有识之士去世

故答案为:⑴B⑵A⑶B

⑷①范宁向来很有才能而且用心正直,便被王国宝说了坏话,出京在边远的郡任郡守。徐邈原先生了病,因为悲伤而病情加重,不到一年就去世了,终年五十四岁,州中乡里人都哀伤,有识之士为他的死而悲戚。

【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语段断句,需要在通读文意的基础上,对不能断开的字词要研究前后语句的含义及联系,看看断在哪里语意才能明白,句子前后的联系往往都有标志可寻,只要抓住了这些标志,就可以轻松断句,同时,需要掌握语句的大意,即可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答题时,应根据平时课内对文化常识的知识积累与不断复习,结合着具体语境分析,然后做出判断。

3)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4)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

【附参考译文】

    徐邈,是东莞姑幕人。徐邈姿性端庄文雅,勤于劳作,努力读书,博学多闻,处事缜密。少年时和同乡臧寿齐名,闭门读书,不出游城市。到了孝武帝开始阅览典籍时,延请儒学之士,徐邈已经是东州宿儒,太傅谢安推举他去应选。徐邈在四十四岁时,才补任中书舍人,在西省侍奉皇帝。徐邈虽然不口授章句之学,但是解释文义,标明旨趣,撰写并编正《五经》音训,学者很推崇他。升任散骑常侍,仍然住在西省,前后共十年,每当被皇帝询问,徐邈总是有直言进谏,多有匡救补益,很得皇帝的亲宠。升任中书侍郎,专门掌管皇帝的诏书,皇帝很宠爱他。当初,范宁和徐邈都得到皇帝的任用,共同补救朝廷的错失。范宁向来很有才能而且用心正直,便被王国宝说了坏话,出京在边远的郡任郡守。徐邈单身在朝做官,极为危险,因而不敢排抑豪门大族,就准备安身的办法。适逢皇帝疏远会稽王道子,徐邈想协调他们的关系,就从容地对皇帝上谏,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徐邈曾经到东府,碰到宾客们正沉湎于喝酒之中,斟酒喧闹。道子说:你时常有尽情畅快的时候吗?徐邈回答:我徐邈是贫贱书生,只把节俭清修看作畅快而已。道子因为徐邈道德纯朴,笑了笑,并不认为是忤逆。道子准备任用徐邈为吏部郎,徐邈认为世人为了名利而奔走竞争已经成了风俗,不是自己能管束得了的,苦苦地推辞,道子才作罢。当时皇太子还年幼,皇帝很钟爱他,给太子选用的文武官员都是当时的俊杰。任命徐邈为前卫率,兼领本郡大中正,给太子讲授经书。皇帝对徐邈说:虽然没有救命要用师礼相待,但是不会把你当博士相待。徐邈虽然在东宫,还是每天都入见皇帝,参与朝政,润饰诏书,拾遗补阙,在皇帝身边辛劳。皇帝赞赏他的严谨细密,把他比作金日䃅、霍光,有托付重任的心意,准备把他提拔到显要的位置,还没来得及实行皇帝就突然去世。徐邈为官宽大仁惠,通晓政务,议论精密,当时有很多人请教他,他用同类的事来辩释,有问必答。他注释的《谷梁传》,被当时的人们推重。隆安元年,遭逢父丧。徐邈原先生了病,因为悲伤而病情加重,不到一年就去世了,终年五十四岁,州中乡里人都哀伤,有识之士为他的死而悲戚。

最新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含答案)word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