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范文之祥林嫂之死作文800子

发布时间:2019-02-16 18:42:58

祥林嫂之死作文800

【篇一:破解祥林嫂之死】

破解祥林嫂之死

江西南昌市江西师大附中/万向群

满天飞舞的雪花之中,在送灶的爆竹声中,祥林嫂死了。她的死,引发了人们无尽的同情,这无尽的同情又转化为一颗颗重磅炸弹,向吃人的礼教轰去。

然而,祥林嫂是怎么死的?对于这个问题,读者似乎并不在意,毕竟连作者鲁迅先生在小说中也只是借短工之口透露祥林嫂老了,对于她是怎么死,也只字未提。 是这个问题没有意义吗?因为在许多人看来,她的死已经足以震撼读者,揭露礼教的罪恶了,至于她死的方式已经无关紧要了。还有些人则想当然地认为,祥林嫂这样一个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的人,肯定是冻饿而死的。这个问题不值一提。

真是这样吗?

笔者认为,祥林嫂不是冻饿而死的。

首先,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这样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知道,祥林嫂做乞丐至少有两三个年头了.,在这两三个年头当中,她也经历了寒冬,也经常是挨冻受饿的,为何在与谈话后隔一个晚上就会冻饿而死呢?如果她是冻饿而死,那么,又怎么会在河边遇见她?

其次,从小说的创作来说,如果祥林嫂是冻饿而死,那么,这样的死法与前文与她进行的一番有无魂灵的对话没有任何关联,小说的结构是比较松散的,对礼教的抨击力度也是有限的。由此看来,祥林嫂不是冻饿而死的,也不应该把她写成冻饿而死。那么,祥林嫂到底是怎么死的呢?

笔者认为,祥林嫂是自杀而死。走向死亡,对于祥林嫂来说,不是一个被动的承受,而是一个主动的选择。这是祥林嫂性格发展的必然结局。

鲁迅先生说过:“所谓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祥林嫂的死无疑是一个悲剧,在祥林嫂的性格中,有价值的东西不仅仅有人们所熟悉的善良、勤劳,也有不甘于命运的摆布而勇于抗争的个性。纵观全篇小说,祥林嫂的一生就是一个不甘于命运的 摆布而勇于抗争但最终走向死亡的悲剧一生。

不是吗,不甘于婆婆将她卖掉,祥林嫂选择外逃到鲁镇帮佣来抗争;不甘于由于克夫而背上人生污点,祥林嫂选择以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的劳动来抗争。不甘于婆婆和小叔子的逼迫改嫁,祥林嫂选择最出格甚至死来抗争。.不甘于命运带来的痛苦,祥林嫂选择不停地诉苦以期获得人们的同情来抗争。不甘于永无出头之日,祥林嫂选择捐门槛来抗争。

无论祥林嫂的抗争有无进步性革命性,但不甘于命运的摆布而勇于抗争是祥林嫂性格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这种不甘抗争,源于她生命中的强烈的尊严意识。因此,我们可以说,祥林嫂是一个有主见甚至是有一定思想的人。哪怕她的思想当中有愚昧的成分。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具有这种性格的人,如果处在我们这个时代,她的生命将焕发出怎样的光彩!

面对旧社会强加在身上的苦难,《故乡》中的中年闰土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了。在闰土的性格中,有的只是麻木,是逆来顺受。

祥林嫂呢?当命运将她的希望完全扑灭的时候,当她成为乞丐四处乞讨的时候,她也会像闰土一样只是逆来顺受,麻木不仁地延续自己的生命吗? 不。不甘于命运的摆布而勇于抗争的祥林嫂不可能这样活着。

我们看到,她的原有思想被完全颠覆了:“这里的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却疑惑了,或者

不如说希望: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希望其有,是因为如果有的话,就能够摆脱冷漠如冰刀的现实社会,在阴间,她可以见到自己的儿子,获得在现实世界.不可能得到的哪怕一丝丝的温暖;希望其无,是因为如果没有的话,她就不会下到阴司地狱里,忍受被阎罗王锯成两半的痛苦了。

不是逆来顺受,苟延残喘的过程,在乞讨的过程中,她的大脑一直投有停止思维,而是一直徘徊在希望的两难之间。然而,无论哪一种希望,都可以看作是祥林嫂不甘忍受现实命运痛苦的一种渴望。因此,祥林嫂乞讨的过程,实际上是祥林嫂渴望找到摆脱现实悲惨命运的最佳方式的过程。,也正因如此,才有了祥林嫂和的关于魂灵有无的一番对话。

所以,当她听到这样一个被她认为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的可以被信赖的人说也许有罢时,自杀,也就成为她命定中的必然选择。因为对祥林嫂来说,活着,只是漫漫长夜,痛苦无边而自杀,使她在阴间,虽然也有被阎罗王锯成两半的痛 苦,但是,也有与孩子相见时的一丝温暖。

就这样,祥林嫂义无反顾地投人到死亡的怀抱,在死亡中去寻求属于自己的一点点温暖。有时候,死亡,就是一种抗争。

祥林嫂死了,祥林嫂的自杀而死,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善良、勤劳的生命的毁灭,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甘于命运的摆布而勇于抗争的顽强生命的毁灭,一个有主见,有尊严意识的生命的毁灭。

鲁迅先生在小说中确实没有谈到祥林嫂是怎么死的,但先生在这里的留白,却给我们以丰富的想象空间,既丰富了故事的内容和祥林嫂的.人物性格,也给人以更为强烈的震撼,同时,也可以使全文的结构更为严谨,真不愧为大家手笔。

【篇二:浅析祥林嫂之死原因】

浅析祥林嫂之死原因

(临潭县城关五小 杨宏俊)

【摘要】:文章通过对鲁迅作品的分析,祥林嫂悲剧的内涵作出重新的解释,指出祥林嫂之死的多重原因。其一是封建礼教各律条之间的矛盾,是族权与夫权之间的相饽,;其二是愚昧大众?看客的凶眼,其三是看客们通过心理的暗示作用使祥林嫂产生罪恶感。自我心灵折磨以致跨入地狱之们。五四时期控诉吃人礼教的作品汗冲牛栋,鲁迅控诉的深刻性在于不是浮面的指出礼教吃人,而是尖锐的指出了遵从了礼教的条律,礼教依然吃人。

【关键词】:祥林嫂;礼教;看客;心灵折磨

0.引言

文章开头,鲁迅对祥林嫂的描述是这样的:五年前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了,全不象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消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就是这样一个论为乞丐的祥林嫂,忽而问一个很悚然的问题一个人死后究竟有没有灵魂?”——于是又由有无灵魂问到那就有地狱了红尘中的人在弥留之即大概都会关注到死后灵魂的去处——天堂或地狱?祥林嫂这样一个即将面临死亡的人,在人世间经历了那么多风雨蹂躏,为什么也单在生命的最后关注起了灵魂的有无”“地狱的所在呢?这与她生活的环境和自己内在的心理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导致她一生悲惨命运的原因有多方面,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封建礼教的内在矛盾,广大看客无情的凶眼和祥林嫂自我的心灵折磨。为什么这么说呢?听了笔者对祥林嫂死因和鲁迅的写作目的的分析你就会有同感。

1、封建礼教纲常伦理的内在矛盾

《祝福》是鲁迅对其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思想的展开。《狂人日记》控诉了封建时代吃人的礼教,揭开了打倒孔家店的序幕。《祝福》在其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如果说《狂人日记》通过狂人幻觉精神错乱从普遍意义上揭示礼教吃人,《祝福》则让我们通过祥林嫂这一人物类型,形象的看到现实中礼教怎样蹂躏摧残人的生命的。这也是作者一再强调的《祝福》的宗旨所在。但笔者认为祥林嫂之死的原因还有更深的含义。鲁迅要通过祥林嫂的死来揭示封建礼教纲常伦理的内在矛盾,也就是说从文化层面上看,导致祥林嫂之死的根本原因是封建礼教纲常伦理的内在矛盾。

导致祥林嫂之死的直接原因有两个:一是她第一个丈夫的死;二是她再嫁的后夫贺老六的死以及儿子阿毛的死。祥林嫂第一个丈夫死后她到鲁四老爷家作帮佣,其地位低微,命运已足够悲惨,而且做工十分辛苦。特别是到年底扫尘,杀鸡,宰鹅,彻夜煮福礼,全一个担当。如此劳作却未能使她累垮,然而她反满足,口边渐渐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可见祥林嫂对于这种生活方式感到完全满足,也反衬出祥林嫂在婆家的生活更为不幸。帮佣的这种生活对于祥林嫂这样一个寡妇来说,已经足够幸福的了。她完全能够,也十分愿意守住贞节,按照纲常伦理的规范所要求的生活方式来生活。然而被人们认为如此庄重严肃,作为戒条来遵守的封建礼教却对祥林嫂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四大绳索中的夫权,要求祥林嫂在丈夫死后她必须听从婆婆对其命运的安排,否则就被认为违反礼教的条律,而她的婆婆为了小叔子娶媳妇的财礼,却要将祥林嫂嫁(卖)到深山贺家坳去,于是夫权与礼教中的对妇女贞节的要求在这个问题上就产生了尖锐的矛盾:依据夫权的要求,祥林嫂必

须再嫁,否则就违背纲常伦理;而根据礼教对妇德的要求,祥林嫂又不能再嫁,否则就认为不守贞节不能从一而终将为人所不齿。祥林嫂便处在二律背反之中。封建礼教中的这种荒谬悖论造成祥林嫂一生的悲惨命运:她被迫嫁给了贺老六。于是祥林嫂便成了封建时代,封建礼教统治下的一个不折不扣的谬种。不管再嫁与否她都有违封建礼教,这把礼教的枷锁对她越套越紧,她必然被窒息而死。

2 愚昧大众看客的冷眼

祥林嫂之死是与周围愚昧的芸芸众生,与那些看客们有相当密切的关系,纲常伦理、封建礼教的内在矛盾使祥林嫂走上悲剧的人生道路。但它不能直接作用于人的生命,而必须通过舆论的武器,通过芸芸众生对人的道德评价即所谓的道德法庭的审判来对个体施加影响。表面看来群众并没有置祥林嫂于死地,但如果仔细地分析,我们就可以看到看客们道德武器这把软刀子,活活凌迟了祥林嫂这样一位命运多舛的不幸女性。纲常伦理正是通过看客们对于祥林嫂这样一个个体施加影响,,使其内心产生犯罪感进而走向通往地狱的道路。

看客的第一个心理特征是鉴赏的心态,于是大小无数的人肉宴席,即从有文明以来一直排列到现在,人们就在这会场中吃人,被吃,以凶人愚妄的欢呼将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遮掩。祥林嫂的第二个丈夫和儿子阿毛死了以后,重新回到鲁四老爷家作女佣,死了两个丈夫又死了儿子,这是一段相当悲惨的人生往事,按照人们的惯例是不愿再提起的。有良知和同情心的人对于有如此悲惨经历的女性应该采用的是温厚和同情,尽量多给予关心和帮助,分担她的苦难,在交谈中避开此类话题,以免触及其内心的痛楚,然而祥林嫂周围的愚昧大众却并非如此,他们无情地祥林嫂,尽情地欣赏祥林嫂这样弱者的呼号。他们逗引祥林嫂讲述她的身世,表面上似乎是陪出许多眼泪来实际上是内心得到了一种无聊的满足,仿佛听到了一段传奇似的。

不断地鉴赏使看客们感到厌倦,祥林嫂习惯于不断地向人讲述她的人生往事,希求博得同情的眼泪——那怕这眼泪是廉价的虚伪的,她的叨唠使看客们感到不耐烦,于是愚昧的大众不再获得鉴赏的满足,转而是冷漠与麻木。这是看客的第二个心理特征,也是对祥林嫂生命的进一步摧残。后来全镇人几乎都会背诵她的话,一听到就厌烦得头痛。也就是说她的故事已经失去了任何吸引力,她连给人鉴赏的资格都没有了。

看客们早已将其看作咀嚼后的渣滓,祥林嫂已经处于被唾弃的境地,不再有鉴赏时的哪怕是获得满足时的眼泪,只是一脸的笑影,这笑影在祥林嫂的感觉是又尖又冷直刺她的内心。祥林嫂的日渐衰老,逾来逾迟钝,早早的一头白发,最后终于沦为乞丐而死,难道与看客们”“又尖又冷的笑没有内在的联系吗?而且看客们”“又尖又冷的笑使祥林嫂觉得人间就是地狱,使她处于孤单的、无人理解、无人同情的人生境地,她连一个能说话的人都没有,她自己也没有再开口的必要了此时的祥林嫂虽然还活着,但已经失去了活着的意义,已经走向了死亡——她已经是活在人间地狱了。

看客们的第三个心理特征是起哄,柳妈就是非常典型的一个。她已经彻底失去了对祥林嫂故事的兴趣,却忽而对她额头上的伤疤感起了兴趣,柳妈诡秘地告诉祥林嫂她死后要到阴司,两个死鬼男人要争,祥林嫂将被锯成两半,并且建议祥林嫂到土地庙捐一条门槛给千人踩万人踏,赎了这一世罪名。于是祥林嫂变的十分苦闷。第二天起来眼上围了大黑圈。柳妈又将祥林嫂眼角伤疤的故事作为笑料传扬出去,供看客们起哄嘲笑。于是那伤疤便成了耻辱的记号,她只是整天不说话,默默地承受。两次守寡又死了儿子,人们本应对她寄予深切的同情,可结局恰恰相反。礼教的精神枷锁将其牢牢的定死在耻辱柱上,看客

起哄嘲笑,又使祥林嫂进一步觉得自己罪孽深重,这时候她非但失去了做人的生存意义,而且作不稳奴隶连生存的可能性也失去了。

3、祥林嫂自我的内心折磨

祥林嫂是值得同情的,因为她不幸被裹入道德的矛盾中,落入了人生的两难境地,在礼教的矛盾中她无法生存。她的不幸是生活在鲁镇,生活在那样一群看客中间;她的不幸是生活在那样一个时代,妇女生活在社会阶层的最底层,最为孤苦无靠,礼教对她们的束缚最紧,于是她就不可避免的成为看客们享用的牺牲品然而, 祥林嫂是否只有值得同情的一面,她真的是不幸到彻底的孤苦无依的地步,绝望到只有死路一条吗?显然不是。虽然她的不好,但并没有谁绝她的命,她还是鲁四老爷家的帮佣,她的生活还是有着落的。所以祥林嫂的每况愈下,死于风雪之夜还有其自身的原因。鲁迅对其笔下的人物向来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在对祥林嫂的态度上,鲁迅同样也有的一方面,通过对祥林嫂个性内核的分析,可以发现祥林嫂对她个人的不幸的人生遭遇同样也有重要的责任。

要认清祥林嫂的个性内核,必须从封建礼教,道德规范与个体人格的关系说起,的初义本为视巡正视而行,至周代引申转义为正直善美心性之称。但考其义还有的意思,指氏族习惯法规共同遵守之意,说明道德的最初含义中包含有内心的自我要求,也就是指自律。而礼教则是指古代社会为巩固其统治中的等级制度和宗法关系而指定的礼教条规和道德规范。礼教是指将道德标准规范化,要求人们按规范行事,由内心的自我要求,发而为外在的行动,便被转化为一种外在的规范,内在的自我要求就可能丧失。人们以对外在规范循行的程度来评判一个人,而不管他内心的所思所想,也根本不关心个体人格的基本内涵,更谈不上个体价值的独立性,这样的结果便使个体的独立思维度缺失,这样一种丧失个体人格的人,除了听命于社会舆论从来如此的礼教规范的要求外,还能有什么呢?于是祥林嫂自我的心灵折磨,使其最后一步踏入地狱之门。

祥林嫂带着被锯成两半的恐惧,走完了她悲惨的一生。她无法摆脱看客们罪恶的眼光,她只有带着这种枷锁走进地狱。 祥林嫂悲剧的一生是偶然也是必然,她根本无可逃脱,因为她对封建礼教道德是完全认同完全循行——只不过祥林嫂由于封建礼教的内在矛盾使她认同不得循行不得,最后死在这种矛盾之中。

参考文献:

[1]、鲁迅 《祝福》 《鲁迅全集》 第二卷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2]、鲁迅 《灯下漫 笔》《鲁迅全集》 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3]、鲁迅 《娜拉走后怎样》 《鲁迅全集》 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1979

[4]、词海编辑委员会:《词海》 z 上海辞书出版社

【篇三:关于祥林嫂的死(死亡报告)

关于祥林嫂的死(图书馆资料)

我认为,祥林嫂的死,是《祝福》情节发展的主线,可以说,《祝福》的整个情节内容,都是围绕着一个??字展开的。这样,也正好体现了鲁迅所指出的,短篇小说艺术表现的特点:?借一斑略知全豹,以一目尽传精神。?

且看,小说的开头便这样写道:?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这话从表面看似有语病──同义重复;其实,它是有深刻的意义的。联系下面关于鲁镇年关祝福习俗的生动、逼真的描写,便可以使读者体会到,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封建统治下的中国城乡每一块土地,都是鬼神观念牢牢统治着的地方。而这一点,往往是在旧历的年底显示得最充分,最集中。

小说的主人公祥林嫂,很大程度上就是被鬼神宗教观念,这种为封建统治的合理性辩护的,极端野蛮、荒诞的意识形态残害致死的。

可见,小说开头的关于?祝福?气氛的描写,就为祥林嫂的死,提供了一个最恰切的环境。

接着介绍了人物所赖以生活的这个家庭。其主人鲁四老爷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厅堂的布臵,几案的摆设,处处显示出令人窒息的死气。要知道,中国的宋明理学对于处在封建等级制最底层的劳动妇女来说,是最残暴最苛虐的一种思想体系。什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之类,稍有触犯,则赐死、沉塘。各地志书、家谱的记载,以及《烈女传》《儒林外史》等书中关于烈女、节妇的血泪故事,至今使人不寒而栗。

祥林嫂不幸生活在这样禁锢重重、腐朽愚妄的封建观念和习俗如此浓重、强烈,真如泰山压顶的环境里,还有什么生路可言呢?她的死,是必然的了。

果然,在追叙人物一生几次重大的波折之前,作者便让我们预先知道:祥林嫂已经死了。而且,在临死之前,她脑子里产生了对于鬼神观念的?疑惑?──?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却疑惑了。?

?疑惑?非同一般,不可等闲视之。千百年来,由于长期封建制的野蛮统治,造成了中国劳苦百姓的麻木、愚昧;他们,尤其是其中的妇女,有谁怀疑过人类社会之上,冥冥中还有一个鬼神世界主宰着?而这样的一位祥林嫂,竟对它表示?疑惑?了,这是破天荒的事。要知道,对鬼神的?疑惑?,就是对封建统治意识的?疑惑?,也就是对中国劳动妇女传统命运的?疑惑?;这一惊人的意念,从一个备受禁锢、束缚的弱女子的头脑中产生,真是谈何容易啊!任何人读到这里,都会从心里提出一个问号:祥林嫂心中的?疑惑?是怎样产生的?

作者这样鲜明、醒目地通过人物之口指出这一?疑惑?,事实上是在这里设臵了一个悬念;这一悬念是贯串至终篇的。可以说,自此以下的全部描写,都是为了解答这一悬念,充实这一悬念。同样地,作者也是为自己提出了一个难题:怎样用系列的具体描写,来证实祥林嫂心中这一?疑惑?的出现,是合理、自然而又真实、可信的。这一悬念和难题解决好了,作品就获得了成功。

要看到,祥林嫂是以她的整个生命,也就是以她的死来换得这一可贵的?疑惑?的。

以往的分析评论大都认为,将祥林嫂迫害致死的是封建宗法制的?四条绳索?──政权、族权、神权和夫权。钱谷融先生在《祥林嫂是怎么死的?》(载《华东师大学报》1981年第4期增刊)一文中认为:祥林嫂?主要就是被程朱理学所崇奉的旧礼教迫害死的?。这样,就将《祝福》的?思想锋芒?阐述得更鲜明、更准确、更符合作品的实际和作者的原意了。

我认为,在钱先生精当分析的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看到:作者在描写祥林嫂被旧礼教迫害致死的过程中,同时也写到了??的另一面,那就是她的活力。小说让我们清楚地看到:祥林嫂有强烈的活的愿望,而且希望尽可能地活得体面些。她有顽强的生命力,她是最能活下去,也是最应该活下去的人。就是这样具有旺盛生命力,这样耐活的人,终于被迫害死了;封建礼教的罪恶,真是令人发指。作者充分写出祥林嫂的活力,正是为了拿来衬托她的死的冤屈和悲哀。

在封建礼教的统治下,妇女根本没有独立的人格,所谓?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妇女对任何事情,任何处境,只有服从认命,不能有自己的选择,所谓?妇者,服也?。此外,还有?节烈?观念,这世上最?昏迷的强暴?也在束缚摧残妇女。

作为贫苦的劳动妇女的祥林嫂,她当然不可能认识整个封建礼教的野蛮和不合理;但是,她在承认和遵从一切妇道条律的前提下,却为自己能比较安稳地活下去──?做稳了奴隶?,作了尽其所能的最大的努力。

正如前面所述,落后、愚昧的中国劳苦百姓,对于为封建统治辩护的鬼神宗教迷信,历来是无疑义地信奉的。而宗教迷信的要义,说穿了无非就是胡乱编派给你什么前世的罪孽,凭空应许给你来世的幸福,目的是要你做一个现世的驯羊,一任它们剪毛剥皮,至死而无怨。祥林嫂当然不可能抗拒、背叛这?从来如此?、世代相传的鬼神迷信观念。──?疑惑?是临死之前才产生的。然而,对于现世的悲苦的命运,她并不是一味驯顺地接受,相反地,是一再挣扎、苦斗过的。

统观祥林嫂的一生,她真算得上是旧中国千万劳动妇女中难得的一个佼佼者了。她善良、本分,又能吃苦、耐劳,是个?拼命硬干的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她又能思考,有决断,而且勇于行动。──丈夫死后,只身从婆家逃出来,在鲁四老爷家当佣人,为的是做一个不依赖他人的,自立、自守的?未亡人?。对于野蛮的暴力绑架,她作了?出格?的反抗;说明她不是逆来顺受,任人随意摆布的。与山区农民贺老六结合之后,一度生活过得还安稳,人也胖了,?交了好运了?;可见她又不是那样顽固、执著地死守?节烈?,而是思想圆通,能面对现实的聪明人。听信了柳妈的劝说,她立即采取行动,──到神庙里去捐门槛,为的是变被动为主动;她不甘心被人轻贱蔑视,被认为是?不干不净?,她要做一个跟旁人一样的正常的人。

及至一切挣扎、苦熬都无济于事,最后还是被宣判为有罪。从鲁四老爷家被赶出来之后,祥林嫂陷入了彻底的困境,显然是无法再活下去了。这时,她体力虽已不支,但脑子还是能思考的。面对死亡,面对死后酷刑的恐惧,她回首一生悲苦的经历,终于不能接受这?有罪?的宣判了。她想到,鬼神不是以公正、慈悲为怀的吗?为什么对自

己是那样的不公,那样的残忍无情呢?她从自己切身的痛苦经历中,引申出对鬼神世界的?疑惑?了。

祥林嫂见到??时这样说道:?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从这说话的语气来看,问题不是偶然提出,在她,是慎重思虑多时的了。再从她对提问对象的选择来看,祥林嫂确是一个有见识,爱思考的人,并不是一般懦怯昏庸的弱女子。

这里,无妨拿她与《故乡》中的闰土作一比较:少年时代那样天真、活泼、机灵的闰土,几十年生活的困苦压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与儿时的好友,读书?出门?的知识分子??见面时,只会叹息生活?非常难?。由于他相信鬼神,相信命运,视一切不平、一切苦难为命中注定;所以?老爷?二字,很自然地从他口中吐出,不带一点儿怨愤和不平。对于现世生活的质疑问难,更是谈不上的了。而祥林嫂呢,由于所受的打击、迫害,尤其是在精神上的,远远甚过闰土,加之她对一生所遇的种种不幸,历来是采取主动挣扎苦斗的手段;而且她又是那样爱思考的人。于是,临死之前,那种世道不公,神鬼不灵的怨愤之想,就很自然地在心中升起。

可以看出,作者笔下的祥林嫂,是相当理想化的人物。在苦难深重的中国劳动妇女群中,是很难找到像祥林嫂这样的妇女的。她身上具有那么多?有价值?的东西,不只是勤劳、质朴。但正如前面所分析的,这理想化并没有失去真实性。要知道,祥林嫂这样的人物不可能出现在以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和罪恶为主要任务的《呐喊》集中,而只能出现在《彷徨》中。因为创作《彷徨》之时,鲁迅已侧重考虑到如何探路前进的问题。──?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祥林嫂就以她的不寻常的死,以及死前对旧世界统治的?疑惑?,去警醒和教示一切活着的人,沿着这一?疑惑?继续?求索?下去。

祥林嫂到底是怎样死去的呢?

关于这,历来的评论者大都认为没有必要细加考究,因此不作明确的判断。电影《祝福》的处理是:祥林嫂最后是由于冻饿,倒毙在风雪交加的野地里。后来有个别论著也袭用了这一判断(见《中国现代文学史教程》上318页,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认为祥林嫂最后是?惨死在祝福时的雪地里?。其实,这在鲁迅原作中,是找不到什么根据的。

我认为,祥林嫂是自杀而死的。在别无生路可走的情况下,最后以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才符合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而事实上,人物的自杀,也是作者在小说中作了多方的暗示,?将意思传给别人?了的。

试想一想,当祥林嫂被鲁家赶出来之后,已是体衰力竭,人们将她视为不洁的异物,任谁都不会同情关心她的了;她所面临的唯一结局就是死亡。与其慢慢地挨着,冻死饿死,倒不如尽快地主动结束自己的生命。自杀是需要一定的勇气的,祥林嫂就有这勇气。究其一生,她虽是受尽迫害,受尽摧残的妇女,但也时时显示了她的不断挣扎的主动性。这一生中最后一次的抉择──如何结束自己的生命?在祥林嫂来说,也是采取了主动的手段的。我认为,只有认识到、理解到这一点,我们心目中的人物性格才是完整的,统一的,一以贯之的,也才是符合作者的原意的。

再从小说的具体描写来看,祥林嫂一出现,便那样郑重其事地向??询问人死后的情状。必然地,她早已埋下了死的念头了。

且看鲁四老爷对她的死竟如此恼怒:?且走而且高声的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如果是一般的冻饿而死,他的反应不会那么强烈:?偏偏要在?──可见是死者主动选择的行为。

再从??在祥林嫂死的前后一系列心理反应来看:回答了她关于灵魂有无的问话之后,马上便?心里很觉得不安逸?,想到?我的回答怕于她有些危险?,倘若?因此发生了别的事,则我的答话委实负若干的责任?而且,???仿佛怀着什么不祥的预感??这不安愈加强烈了。?

当鲁家短工告诉??,祥林嫂?死了?时,??的反应也是强烈的:?‘死了?我心里突然紧缩,几乎跳起来,脸上大约也变了色。?而且特别追根究底的要问个明白:?怎么死的??短工的回答却是?怎样死的?──还不是穷死的??由于这是凶死,在年关祝福时,短工忌讳说出真相,所以只好这样笼统地回答。中间的破折号是停顿之意,说明短工有所犹豫和踌躇。短工显然没有按??所要求的回答。但??知道祥林嫂准是自杀而死,于是内心?惊惶?了一阵,?还似乎有些负疚?

作者接连用好几段文字反复叙写??心中的不安、?预感??负疚?的心情,其目的是在强调突出祥林嫂的不寻常的死。

还应该看到,作者用了相当多的笔墨,着力描写的,由于祥林嫂的惨死,在??心中引起的系列反应,是寄托了他对软弱动摇的知识分子的劝喻的。

很有意思,作者笔下的??是一个知识分子新派人物。他能看清社会的黑暗,心中有所不平,对封建守旧派(自己的?四叔?)产生强烈的憎恶和反感。──?话不投机??决计要走?

遇到祥林嫂那样严肃认真地向??提问,使??措手不及,敷衍了事地回答之后,心里立刻产生了一连串的不安;但随后又想??明明说过?说不清?,已经推翻了答话的全局,即使发生了什么事,于??也毫无关系了。?‘说不清是一句极有用的话。?给人?解决疑问??用说不清来作结,便事事逍遥自在了。?──多么圆滑乖巧的一种应世手段啊!

待知道祥林嫂的猝死,起初???还似乎有些负疚?,接下去,就不这样了。?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一走了事,何必自寻烦恼。城里的?清炖鱼翅??价廉物美?,对??有更大的吸引力。??就是以吃点儿喝点儿的行动来求得内心暂时的?平衡?。呜呼!?人和人的感情?,竟是那样的?不相通?

小说结尾一段,再次借写祝福的气氛,写景中的幻觉:

……我在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的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这里包含了对封建礼教吃人罪恶的愤懑之情,但更主要的是通过这自嘲的独白,表现了对社会的黑暗和丑恶无可奈何,听之任之的颓唐心情。说到底,??是在社会斗争面前抱着玩世不恭的逃遁态度的,一个苟活的知识分子。

显然,作者对这一人物是有所谴责和批判的。因为,五四至第一次大革命时期,鲁迅对中国革命的希望,更多的还是寄托在知识分子身上。在19253月写的《通讯》一文中,他曾说过:?现在??也只好从知识阶级一面先行设法,民众俟将来再谈。?(《华盖集》)

《祝福》写祥林嫂的死,一方面固然揭露控诉了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残酷迫害,另一方面也是通过这一纽结,将不同身份,不同思想状况的两个人物串在一起,发生碰撞,引起对比。让读者看到,一个是地位卑微,身上有许多封建意识束缚的劳动妇女,在她那低贱、狭小的天地里,却向来是那样的勇于行动,勤于思考,临死之前,终能悟出一个对鬼神观念的?疑惑?来。另一个是?出门人,见识得多?的知识分子,他有清醒的头脑,有一定的是非爱憎之心。也许是由于经历了过多挫折,磨损了他的锐气吧,而今变得圆滑世故,遇到现实问题绕着走,更不爱深思探究,袖手旁观而心安理得了。

我认为,作者这样写??,其用意是在劝喻中国知识分子?都摆脱冷气?,不要?自暴自弃?,积极投入到改革社会的??的战斗中去,?有一分热,发一分光?;而且要更多地、更深切地了解劳苦大众的苦难,看到他们身上的可贵品质。

继《祝福》之后半个月,鲁迅写了《在酒楼上》;这篇小说着重刻画了一个青年时代怀抱?改革中国?的壮志,中年成了苟且敷衍,得过且过的,软弱退缩的知识分子吕纬甫。我想,作者笔下这一人物的出现,也可以反证《祝福》中的??是寄托了鲁迅对知识分子的批评、劝喻的意图的。

祥林嫂年(年龄)

二十六七岁以前 与样林结婚。

二十六七岁 春上死了丈夫。冬初逃出家中,经卫老婆子介绍,到鲁镇做工。 二十七八岁 春上改嫁。年底生阿毛。阿毛一岁。

二十八九岁 阿毛两岁。丈夫患伤寒死去。

二十九或三十岁 阿毛三岁。

三十或三十一 四岁的阿毛春上被狼衔去。秋天经卫老婆子介绍,回到鲁镇做工。祭祀时很闲,只烧火。年底柳妈建议她去土地庙捐门槛。

三十二岁 近秋到土地庙捐门槛。冬季祭祖时节,仍不让她拿酒杯和筷子。 三十二三岁 头发花白,记忆尤其坏。

三十三四岁 可能被赶出鲁四老爷家。

三十四五岁

三十五六岁 沦落为乞丐。

三十六七岁

作文范文之祥林嫂之死作文800子

相关推荐